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方针的含义

教育方针的含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06 14:4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方针的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方针的含义

第1篇

一、对本质主题坚守的理解

(一)关于本质主题

本质主题是学校教育规划的核心,即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定位,学校发展目标主要由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构成。

其一,坚守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核心内涵,是培养目标需要坚守的本质主题。

培养目标是学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其中很多内容是由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学校教育规划的核心目标或本质主题。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特别强调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国家教育方针和《规划纲要》提出的核心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学校教育规划必须坚守的本质主题。

但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偏离了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核心目标,也就偏离了学校教育规划的本质主题。李镇西在《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一文中说,现在的教育,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的升学分数及学校升学率。他非常担忧: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的时候,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

我当校长做事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尽量按教育规律办事;二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办事。我的内心诉求是:当个人无法改变体制时,也要努力让孩子少受一些伤害,多一些童年的欢乐与浪漫,更不要成为“应试教育”助纣为虐的帮凶。比如我们不能改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提法,但可以丰富质量的含义,坚决反对以牺牲学科兴趣和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成绩。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本质主题的坚守伴随着艰难和悲壮,离不开勇气、胸怀和智慧。

其二,坚守学校个性或特色内涵,是办学目标需要坚守的本质主题。

办学目标是指学校准备在多长时间内发展为什么样的学校,其重要内涵是成就办学特色。

上海闸北八中坚守“成功教育”本质主题:“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并制定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策略。上海第一师范附小坚守“愉快教育”本质主题“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突出“愉快教育”四要素:爱、美、兴趣、创造,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与思考、愉快地活动与创造、愉快地生活与成长。

我校坚守“崇尚个性,享受成长”教育本质主题。“崇尚个性”即尊重生命的主体性、主动性,顺应激发和引导生命的需求和愿望,开启生命的无限潜能,赢得每个生命生动活泼的个性化成长。“享受成长”是让师生充分享受美好的教育过程和成长愉悦。以“崇尚个性,享受成长”为核心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适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主体发展需要、激扬生命潜能,并充分体现教师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教学特征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其核心指向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本质主题,也只有这种指向的本质主题才是可以坚守的。

(二)对“坚守”的理解

坚守是一种守护。首先是对发展基础的守护。有了根的守护,才有枝叶的繁茂、花果的馨香。没有这种守护,学校教育规划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这种坚守是对学校核心文化的守护。学校文化是在坚守中形成的,师生行为深处散发的味道就是学校文化,文化熏陶着学校的每一个个体,校长是无法轻易改变它的。

坚守还是一种追求、一种胸襟、一种勇气、一种智慧。坚守不是静态的等待,而是根须扎实的追求。有教育思想、教育理想的校长,必然通过教育实践研究追求教育的理想。坚守是对前人办学的肯定与悦纳,需要开阔的心怀;坚守是对前人办学的高度认可,暗含我可能不及前人或不思进取的指责风险,是需要胆识与勇气的。坚守应该坚守的、发展应该发展的,这是一种智慧。

二、本质主题坚守的基本策略

(一)办学思想的一以贯之

遵循教育方针和教与学的规律,结合学校特色,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崇尚个性、享受成长”为核心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思想,逐步确立了自主、能动、个性化的管理思想。提出了“培育教育个性,享受幸福人生”的教师发展目标和“享受快乐童年,奠基幸福人生”的育人目标,形成了“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自己的花”的教育愿景。

我们的办学思想得到教师普遍认同,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和教育教学行为力量:整个学校既追求成长的美好结果,更享受成长的美好过程。

办学思想的坚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几年前我校开展研讨活动,一位我们非常尊敬的大专家生气地说:给你们说了好多次了,“争章夺星”和“个性化发展”是两张皮,一定要去掉“个性化发展”,只研究“争章夺星”的实践和理论。我校部分人也主张丢掉“个性化发展”,争论异常激烈,于是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当时多数人都认识到,今后对学校后续发展最有生命力的是“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争章夺星”。当时校长根据多数人的意见顶住了压力,坚守了“个性化发展”这一学校发展的本质主题。试想,如果当初我们偏离了这一主题,怎有个性化教育文化的形成?怎有现在的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二)学校课堂变革的坚守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坚守

我校对教学质量的四维解读是:其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学乐学,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其二,过程与方法——会学活学,享受学习;其三,知识、能力与素养——扎实、优秀;其四,身体健康。坚守这一质量观的意义,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坚守的一个前提则是:校长必须做好因考试成绩不高而下课的心理准备。

2.“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观坚守

(1)构建“尊重差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多元发展”的课堂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课堂文化,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呢?我们认为:学科教学特质得到彰显,师生个体差异得到发展,呈现出“尊重差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多元发展”的教学景观,这样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坚守这样的课堂文化,促成了我校几个转变:整个课堂从教师的课堂向“儿童的学堂”转变,课堂氛围由“紧张压抑”向“安全轻松”转变,教学行为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教学模式从“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向“多元发展的个性化”转变。

基于“三维差异”,即教师差异、学生差异和学科差异,适应师生个体的个性化教学思想,是我校课堂变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个性化教学即能够适应学生主体发展需要、激扬生命潜能,充分体现教师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教学特征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个性化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优势显现层次;二是特色形成层次;三是风格凸显层次。这样的层次划分,使个性化教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境界,而是每个教师通过努力都能达到、不断向上移动的一种教学态势。

(2)坚守课堂文化观的意义。

暂时放下教师的非本质短板,侧重于教师长板、潜能的挖掘、培育、放大,有助于唤起教师的主体觉醒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弘扬教师优势,促进教师感受自己的价值创造和存在意义,形成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有助于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激发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催生整体教学优势。

(3)坚守的策略。

一是教学评价从“一把尺子”向“多把尺子”转变,“看课不看教师有多优秀,而是看你的学生能不能干,学生优秀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追求个性化课堂的一个基本方向;二是厘清规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基础、前提、保障,后者是发展、提升、创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联动发展,随着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教学规范的质量在升级,新高层次的教学规范促进着个性化教学走向更高层次。

(三)教师发展的坚守

一个政府,如果把GDP作为政绩追求,人便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于是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成为必然。一所学校,如果把学校发展目标看成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追求,教师、学生便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于是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将成为必然。

我校办学思想直接指向人,确立了师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崇尚个性、享受成长,培育教师的教育个性,引导教师享受幸福人生,期望“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自己的花”。

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得到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尊重差异,个体自主,多元发展。

“既然注定和教师职业结缘,那就努力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而避免职业倦怠、保持可持续动力的根本要诀,就是体验成就感。“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变革课堂,打造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特色,在茫茫教海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景”,这是享受职业人生的最佳路径。

我们寻求的教师发展不仅是专业发展,而是教师作为专业人的整体发展。“崇尚个性享受成长”的学校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了教师的思想与心灵,使教师能全身心历练于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课堂教学。

教师发展的坚守策略。一是从价值观和实践层面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人人即主人,引导教师确立众生平等的自由主体的理念;二是过程即目标,引导教师尽情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确立过程主体的理念;三是人生即心态,引导教师拥有开阔的心胸,确立“阳光主体”理念。

(四)学生培养目标和路径的坚守

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分数,更应落实育人本位,创造适宜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成长过程和未来实现的幸福指数,而不能继续给孩子成长的根部栽种痛苦。学校不仅是为了接来送走一批学生,更要从每名学生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直到对其一生的为人处事都有积极影响,这才是学校的价值。梳理10多年取向个性化教育的教改轨迹,针对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动力疲软,我们提出了“崇尚个性、享受成长”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把“享受快乐童年,奠基幸福人生”作为育人目标。坚守培养目标,我们认定“为幸福人生所作的奠基,就应该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幸福人生打好基础”;坚守培养路径,我们认定“享受快乐童年,强调学生成长的过程与方法是快乐的,童年是享受而不是折磨。”

三、坚守带给学校的影响和启迪

学校教育规划本质主题的坚守,给我校带来了深刻影响:芳草课堂从点到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教与学内涵进一步丰富。二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和教师生命质量的课堂变革,使芳草师生呈现出更加积极、生动、鲜活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乐学活学”的学风、“乐教活教”的教风。三是个性化教学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崇尚个性、享受成长”的芳草文化,得到更高层面更多人士的高度认同。两年来省内外近万人次的领导、专家和老师走进芳草观摩交流,一批批老师长时间深入芳草课堂听课,各地纷纷聘请芳草老师前往讲课讲学。“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自己的花”的核心价值观深深扎入每个芳草人心里,变成师生生命发展的强劲力量。

学校教育规划本质主题的坚守,实际上是对学校发展灵魂的坚守,是对学校发展正确方向的坚守。只有这样的坚守,才能保障学校可持续的动力与活力,保障学校不断走向教育的高品质。

第2篇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学方法;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4-0165-01

教育纲要中指出,美术教育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等全方面素质友好发展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是不能轻视的。对陈旧的、不适应时展的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时事所趋。比尔·萨波里托说过:“或者创新,或者消亡。”

一个民族如果不懂得在陈旧的、糟粕的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那它最后必定会于历史中消亡。以下是笔者对中专美术传统教学方法作出的研究和对中专美术教学方法创新提出的建议。

一、传统中专美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中专美术教学法不仅受到了国内传统美术的影响,还受到了国外美术思想的影响,两者经过相互融合后,产生了一个多元且互相矛盾的美术教学法。一方面,中专教师对学生美术技巧方面十分注重,经常在课堂上与之分析包括国内外名画著作的所有绘画技巧,而不是“闭门造车”,只针对国内的绘画技巧来分析、学习。而另一方面,中专教师又忽视了学生艺术知识的教學,学生虽然懂得了更多的绘画技巧,但其鉴赏能力、艺术思维、创新意识却没有得到激发或者提升,这只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中专学生只能画出没有灵魂的艺术作品,而没有灵魂的艺术作品直接等同于废品。

传统的中专美术教学法不是全然不可取,我们在创新和改

革的过程中,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的,研究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中专美术教学法。

二、中专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学习态度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专美术教师在教学方面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绘画艺术的培养,这恰恰是一个由于搞错侧重点而促使教学失败的案例。如果在学生没有弄明白艺术的意义和艺术的乐趣之前,就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那最终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消失殆尽。

所以,中专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先端正自己教学的态度,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上,让学生“知之再学之”,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艺术的含义、艺术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自然而然就会以一种好奇且感兴趣的态度来对待美术,接下来,教师再进行技巧方面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法会比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要好很多。例如,在开始上第一堂美术课时,不妨先让学生赏析一幅梵高的名作《星空》,并以提问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如“有同学知道这幅画作的颜色有什么意义吗?”或“这幅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在带领学生赏析完画作之后,方可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扼住教学重点,从而使中专美术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上有更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学习气氛

艺术是自由的,艺术是人的灵魂最大限度实物化的体现,所以中专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创建出和谐、愉快、自由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艺术学习的氛围之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时候,可以拓展一些关于这幅画作背后的小故事,同时还可以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几段关于这幅画作的电影片段,由此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趣味横生的课外艺术知识,使学生了解艺术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实践活动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至关重要,一切学说起源于实践,致力于实践,没有实践的研究和学习,基本等同于纸上谈兵。举行实践考究的活动,可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获得更好的互动,以便其相互交流艺术心得。如,可以在校内举办一个学生之间的作品展览、邀请美术方面的专家举行专栏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举行美术比赛、带领学生外出写生等。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艺术有一个更具体、深刻的认知,通过互相交流,通过专业性的讲座,学生也将对先前的艺术观念有所改观,这些都是能够很好地促进中专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方法。

总之,美术教学是艺术教学的摇篮,美术教学改革是素质教学得以友好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对美术教学方法的强有力的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根据新课改内容和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来培养出综合型发展人才。不过,改革和创新毕竟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话虽如此,美术教育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因为艺术是自由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是人对生活的抽象理解,所以在中专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上,而不是教育方针的规则上,搞错重点只会让改革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陈丽帆.职业中专美术课堂开放性教学创新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4).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教学环节 教学情境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向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曾记得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的人书念得很好,分数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修养很差,这不能认为是个好人才。”可见,德育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这何偿不是李岚清同志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的警钟:教书得先育人,如若对学生只管教而不管导,严重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教书不育人,更有悖于教师的基本职责。唐代思想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生活指导者,人生方向标。老师教会学生的,不光只有知识,更多的是生活与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我们今天常提及的德育教育。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做为一名中职教师,在面对今天中职生源素质整体下滑的境况下,如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如何深化学生素质教育。无论你是作为哪个学科的老师,唯一不变的真理是:教书得先育人。在我们各类的教学中都应渗透着德育教育,这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教师进行德育工作,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现阶段的中职学生,思想行为许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德育修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加上文化基础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更是缺乏信心,大部分学生只是上课听听,在实践时,遇到点困难,干脆都不动手,课后更谈不上复习。纪律上放任自己,更有些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泡网吧等,道德观念淡薄,不分荣辱、难辨是非、美丑,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身为一名中职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完全接纳学生,要认识到即便是德育情操较差的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和可爱的一面。在课堂教学中更需加强德育因素,多表扬、少批评,教案设计设身处地,改变他们较差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积极向上、互相关爱、团结合作。

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图形图像(Photoshop)处理》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学科,偏重于学生上机动手操作。那么,在这样同类的学科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从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图形图像(Photoshop)处理》教学中,利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进行修复画面的学习时,首先可以做些图片展,让同学们了解祖国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让他们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到无比自豪。然后再给他们展示一些自然风景遭破坏的场景(小到被垃圾影响了美观的自然风光,大到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天气恶化而毁坏的人类环境),前后反差极大的景像,使同学得到共鸣,感到做为一名破坏者是多么可耻,同时在心灵上有一个深深的触动,应爱护球境,爱护我们的美丽的祖国,爱护我们耐以生存的地球母亲。这时对同学们说:“现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先用Photoshop修复工具,让这些毁坏的画面重新修整,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地球、祖国的卫士,保护好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便引导了学生学习photoshop软件中修复画笔、仿制图章等工具,学会修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环境保护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

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走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亲身感受在特定情境中所激起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并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

2008年奥运五环旗在北京升起,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PS学习中,让学生以北京奥运为主题,自主寻找素材,通过形状、路径、文字、移动、渐变、自由变换、滤镜等工具,设计一幅宣传画,让全世界的人民认识奥运会,关注北京奥运会。把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热切期盼和自豪感渗透到课堂当中,使创作的情境既有时代性,又具有真实性。

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各个学科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即使是在计算机学科中也渗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时候,渗透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正确形成。例如,在做书本图像色调与色彩的调整的实例时,书本已明确告诉了我们,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步骤,但学习过程是动态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用辩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对图像的色彩与色调进行调整,达到最终效果。通过设计富有活动特点的问题,营造特定的思维氛围,来挖掘更深、更广的思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四、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Photoshop处理操练方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行为习惯。如保存文件时,应放在自己相应的文件夹中,文件名的命名要有含义,文件扩展名要适环境而定。对PS工具的使用,要先复位再操作,等等。

五、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法纪观念的教育

基于现阶段中职生素质情况,他们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谈薄,学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内容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让学生进行设计一幅法制宣传海报,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内容,让学生去查找法制的相关资料,从内容、图片、创作手法、创作格局等,自主探究,积极创新。教师只是加以引导和引领,跟踪学生的设计思路。这样学生便会去查阅一些民主法制内容,从而树立起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便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与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直接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教育管理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普遍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就目前来说怎么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指导高校教育者管理大学生,怎么开展具有价值意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是摆在当代教育者眼前的问题。而现代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是围绕人这个个体来展开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价值所在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和理论。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曾经有位古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是万物尺度,存在时万物就存在,不存在时万物就不存在”。而“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其原理就是指一切的以人这个个体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后现代主义也随之兴起。“人本主义”也被赋予了“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的含义。

有关“人本主义”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个人的研究,认为人本身具有的行为特征,自由对人的影响大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体现,认为人本身具有创新、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三是注重个人潜能的发展。因此,借助人力本身的能力,比如特殊感觉、知觉去研究真善美,寻求突破人的创造力和人类反应的可能性,还有就是重视人类自身的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以上我们探索就很容易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它非常强调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很重视人的独特性,特殊性;三是很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自身、本位开始,一起的制度的制定和政策措施都要“体现人性美、注重人情、尊重人权,而不能超越人本身的发展阶段,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于人自身的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自身的人性和人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强调发展人得个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心,一切开展的工作都应按照学生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围绕人、依靠人、重视人,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

我国至建国以来大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了“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目标,我国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就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在这里我们培养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富有创新能力和高级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在此,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核心的内容。现代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也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实现个体的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的理念,具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照搬前苏联的,在当今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其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中,行政化比较多,但是它在当代高校比较流行,殊不知大学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地方。大学本来因该是百家争鸣的地方,但是看看现在的大学,行政化很严重,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着大学生,尽管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中心的问题。着中国管理模式,管理上很多,但是极少有疏导,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这其中还有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的高校,必修课程很多,选修课程很少,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信息,教材几年不变一次。教学方法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多,启发引导很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发展。如何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者因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一个经验管理模式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当代高校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育者要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要倡导“尊重学生”。具体表象是:一是要在教育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在校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人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他们急切的渴望能被社会接纳,被认同。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

(二)建立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从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建立一个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在建立体制前,领导者要考虑首先是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民主化的管理体系,不然一切都是乱弹。在学校的运行机制上,要多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感受,实行制度上的“严”,但是在管理上又要有“情”,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氛围。

(三)优化校园治学环境

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于有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教育教学氛围。在这样一个教育教学的氛围中我们才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本位优势。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要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活跃起来,改变以往的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第5篇

关键词:公民教育;民国初期;理论;制度;成就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44-02

自启蒙运动以来,培养合格公民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由此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有合格的公民,更深层次说,需要健全的公民教育体系。在清末民初,已有启蒙思想家继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开启我国公民教育之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追溯历史寻求公民教育的正当性,研究民国初期公民教育内容,为推动当下我国公民教育建立提供借鉴。

一、的教育理论

1911年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发展与实践扫除了制度障碍。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清末启蒙思想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思想还存有很多封建因素。而以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家则不然,他们完全拥有西方现代思想。作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在民族危难之际,将教育奠基于个人与国家关系之上,提出“人不立则国不立,立国先立人,立人必先兴教育”。他提出“教育立国、教育救国”的思想。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教育问题,尽管教育不能直接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状态,但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至今。

1912年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认为教育应该立足于政治并超越政治,据此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能脱离政府、国家而存在,因此教育有维系政府、保存国家的政治职能。这种政治职能要求教育应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遵守政府的教育方针,贯彻政府的教育政策,从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这种“隶属于政治者”的教育包括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这三个教育对于个人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之于国家,是为了追求军事强大、经济发达、政府有力。通过三育,他试图改变军事、经济、政府落后的现状。

个人幸福不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感官的满足,还需在精神层面完善人格。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立足于现世的政治需要,更要重要着眼于人格的完善。据此,提出了第二类教育――超轶乎政治者的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是指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世界观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其实主张的世界观教育不是这种形式,那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世界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受教育者对终极价值和普遍意义的追求,获得精神上的彻底自由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世界观教育的本质是将人从物质的存在升华为精神的存在,追求人格的完善,释放人性的光辉。要真正实现世界观教育,就必须通过美感教育这座桥梁。他认为美感教育不仅可以培育良好的道德心,陶冶人们的情操,这有助于形成善良风俗。

提出,五育应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尤其是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必须以道德为根本。何谓公民道德?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1]自由、平等、亲爱(博爱)是所提倡的公民道德的核心价值。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研讨了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与会多数代表认为除世界观教育之外的其他四育,可以作为当时的教育内容。根据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讨论结果,教育部确立了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并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主义教育与美感教育辅之。

二、民国初期公民教育制度

中国公民教育实践的出现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而产生。中国的近现代化,一方面是在西方带来的现代性张力的驱动下,另一方面是从中国内部结构中产生的对传统进行不断否定的力量的推动下出现的。1912年至1927是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发展时期。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否定了清末封建思想的教育宗旨,并根据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新教育宗旨。教育部又在11月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在12月又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3年3月,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增设“法制经济”课程,培养国民的法制观、经济观。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独立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成为迫切需要。在民国知识分子的强烈呼吁,北洋政府于1916年废除了“读经讲经”课。1916年10月,公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国民学校从第三年起,在修身课中增加“公民须知”,介绍国家权力的运作与国家机构的组成,说明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职能。

根据“新学制”,1923年制定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颁布了《小学公民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公民学课程纲要》。《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彻底废除了“修身”课,取而代之的是“公民”课,标志着公民教育的正式确立。根据规定,小学1―4年级开设社会课(由公民、地理和卫生组合而成),课时占总课时的20%;5―6年级开设公民科,占总学时的4%;中学阶段设置公民课,共6学分。[2]《小学公民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完成6年的学习,通过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启发改良社会的思想和常识。

三、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

概言之,以教育思想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民初公民教育取得了如下成就:

第一,现代公民教育思想得以确立。民国初期,以为代表的教育家们以西方现代社会为观察点,直接借鉴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论,彻底否定了“忠君”、“尊孔”的国民教育,建立了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公民教育观。尽管在复辟期间,再次复活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文化,但毕竟很短暂,现代公民教育很快得以恢复。

第二,公民教育@得独立性。在中国,早期的公民教育寄生于教育中,教育家们在探讨教育时,零星地触及公民教育或国民教育问题,对之缺乏独立、系统的阐述。1923年小学公民科的开设,标志着公民教育成为教育的分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此,公民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形态。

第三,公民教育的内容趋于丰富。1922年之前,将公民教育狭义地理解为修身,主要目标是在道德层面上培养能够“独善其身”的人。1922年之后,用公民科取代修身科,传授伦理、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常识,既关注个人,又关注国家,更关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既重视个人的内心道德,又重视个人的生活技能;既重视文化知识,又重视自然科学。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4.

[2]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AI Shu-fen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育;实施过程

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的含义指:体育课、课外活动、早操、课间操(简称“两课两操”)、学生运动会、军训、体育夏(冬)令营(简称“一会、一训、一营”)的具体落实过程。

一、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主要问题。第一,体育教学大纲和计划未能全面落实。教师专业素质不够,无能力落实;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无条件落实;管理不严,未认真落实。第二,不坚持开展“两课、两操”活动。一些学校学生不上早操,不每天开展课外活动,课间操不认真,效果差;毕业班体育活动时间被占用等。“一会、一训、一营”未能全面开展,军训成果未能巩固。第三,普遍不重视由强制到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第四,一些学校忽视启迪兴趣,发现特长,培养人才及转化体育差生(简称“个性化教育),尤其是转化差生。致使不少在青少年时期具有体育特长的人才被埋没,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未能被转化。第五。寓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于体育教育中(简称“寓德于体”教育)的教研活动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成果也未能及时总结交流。(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思想认识原因:学校内部对体育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搞好学校体育教育是实现体育强国伟大梦想的基础和保障;对学校体育教育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为目的;是我国教育方针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不能全面理解。认识不到位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社会上人们片面追求升学率,且由于体育还未纳入高考成绩中,容易产生轻视体育教育的思想。组织管理上的原因:制度不健全。相当多的教学未建立“两课、两操”及“一会、一训、一营”的活动锻炼制度。有的学校有制度规定,要求不严格,如课间操的效果不好;检查不落实。除体育课堂教学外,对体育教育过程几乎没有检查的手段和方法;责任不落实。“两课、两操”应由谁负责,谁检查不明确;奖惩也不到位。教师素质和场地器材问题。教师素质不达标,即使有场地、有器材,教师也不会用;学生中有体育人才,教师没有发现;培养体育差生,教师不转化,听之任之;无场地和器材,英雄无用武之地。历史遗留问题。如老城区许多学校场地不足、体育器材配备不够完备等,一时无法全面解决等。

二、对问题建议采取的对策

第7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问题;对策

    一、 目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步走向成熟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高校的美术院系在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模式的同时,还找寻找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下的美术人才打造方案。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对突出的:第一,缺乏一套完善具体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第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方针与教学目标都仅仅是一纸空谈,无法得到具体落实。

    首先,各高校的美术教育体系教学质量评估措施落后或不完善。美术教育是种有别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教育体系,必须借助相对全面具体的评估措施来进行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老师在场而不能真正的将自己投入到绘画实践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其绘画操作的时候,往往去观察老师的判断,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师的绘画模式和绘画思维走。这样就造成美术教学失去了真正的含义。

    其次,忽略了美术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质所需,完全照搬其他教育门类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像是就美术的人体结构教学而言,通常大部分美术院系仅仅是借助理论考试来检测学生们的具体掌握情况,这是种不科学也没有实质意义的检测手段。因为开设人体结构课程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们全面的了解人体各种结构组织,以为将来的美学教学打基础。这种认识不是简单的指导哪儿是胳膊,哪儿是腿。它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绘画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在考核中却又要以理论的方式进行文字考核,这种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视其实意味着不重视。

    再者,大部分高校的美术院系都将美术论文当做科研的评估手段,但是评估方式不适合注重实践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学的实质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聪明智慧发挥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而不是在围绕在美术理论上做文章。过于将学术理论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会束缚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美术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对美术教学和科研加强重视的时候,应该尊重美术专业自身的特点。

    二、 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对策

    (1)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的实质作用是将根据每个人学习特性以及实际所需,通过系统系的学习来引导与培养其成才,最终完善与实现其自身价值。如今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目标将世俗的价值观为导向,完全是以客观利益为核心。把精神产品迅速商品化已经成为很多美术学习者的耳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重视艺术豢质修养而纯粹注重经济效益“艺术刨新”。这些往往是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甚至是内容空虚、颓废的作品。另一方面,艺术的进步与完善需要出色的艺术教学体系来推动,所以就对当前各种艺术教学活动中艺术价值观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内在底蕴深入了解的基础是建立在开阔的艺术视野、全面的艺术理论、扎实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更加完善与具体的艺术教学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处在社会发展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竞争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仅仅借助美术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体系优化来推动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是远不足够的,发展的核心应该放在打造出掌握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美术专业中青年教学骨干力量。将中年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积极探索精神有机融合起来。另一方面,应注意限制师资队伍近亲繁殖倾向,为此,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重点院校中有成就的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参与教学、科研,以建立编内外互补的师资队伍;应提供条件,每年选派教师外出进修、考察……,学会各种新型材料和制图软件的使用,在思想上达到新老更替,学术更新,保持、强化专业的优势。

    (3)社会实践应作为主要课程来抓

    纵观国内美术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对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绝对是国内美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多种客观因素,社会实践始终没能正式的成为一种美术教学学科。首先,在大多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校外写生为主,这样的方式仅仅让学生有种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并没有对社会实际现状与日常生活有任何深入的了解,这并不算成功社会实践。其次,对于美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全面的筹划,很多时候仅仅是走个过场。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具有深远意义与实质教学作用的美术教学学科,具体体现在:第一、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课堂中的美术教学与实际美术运用之间的关联与区别,这样能够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第二、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与其它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观摩、学习,接受新观点、新思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第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从而为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作好准备。第四、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学校的课本所不能给与的,书本上的知识与画室的模特并不能给学生一个真切的社会氛围。社会实践是给学生步入社会一个学习机会,能够让学生们在将来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

    三、 结论

    教育的实质作用是将根据每个人学习特性以及实际所需,通过系统系的学习来引导与培养其成才,最终完善与实现其自身价值。着名的教学学者马拉斯蒂芬认为,学校必须寻找到教学与教育之间的接入点,在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教会人做人的道理。正是如此,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美术教学都需要与美术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代特性的美术人才。吸收和创造更为丰富的表现方法和形式.运用具体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独创精神,将单一的、片面的学生教育转向培养适应社会的、多维的、灵活的、综合的和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这是高等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朝玲.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改革[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策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河北省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对于农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视角,探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较前一时期更为文明进步的社会现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农村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精辟论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更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减支也都有很大作用。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就有“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的说法。三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稳定和谐。一个群众身体素质不高、健身意识淡薄,文体活动得不到广泛开展的农村,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也无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教育理念滞后。

虽然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说起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的观点没有改变,如有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根本就没有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3.2体育教师队伍人数不足。

受到地方人事制度建设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3.3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器材也都损坏严重,且得不到维修和补充,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4学生缺乏体育意识。

由于缺乏严格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课成为自由活动课,想参加就参加,不参加也无人过问,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区,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也失去兴趣。

4.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领导、强化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

4.2重视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生活,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3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4加强农村体育教学改革。

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满足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21-23).

[3]姜乃强,李蓉.农村学校体育:任重而道远[M].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

[4]侯岩.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在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会议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