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重男轻女现象

重男轻女现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07 14:44: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重男轻女现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重男轻女现象

第1篇

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子。我非常看不惯当今社会重男轻女现象。我是一个男孩,我并不骄傲,反而为此而平淡。

我真高兴,上天赋予我男孩子康强有力的嗓音,更赋予我帅气英俊的脸庞。奶奶却因为我是一个男孩而骄傲。我的邻居更是重男轻女。他家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对两个儿子不惜重金培养成才,而女儿才十多岁就不让读书到外面打工赚钱。

我真搞不懂!不是说“男女平等”吗?为什么当今社会上还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不是说“巾帼不让须眉”吗?为什么女孩就不能“顶半边天”?一代女皇武则天,慷慨从军花木兰,豪气冲天刘胡兰,挥笔万言谢婉莹(冰心),奥运冠军郭晶晶,不胜枚举。她们不都是女儿身吗?这些巾帼英雄们哪一点逊色于须眉呢?

男孩谁然能防老,但女孩最完美,是世间万物最美的造物;女孩最漂亮,娇美的容颜如鲜花惹人爱;女孩最善感,因为她有一颗淳朴善良的爱心。女孩,如绚烂的朝霞,交织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女孩,如美妙的乐曲,演奏出悦耳动听的音符。

珠山区景德镇市第六小学五年级:高俊辉

第2篇

论文摘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新问题。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为了更好了解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目前状况和原因,寻找解决该新问题的策略,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家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并将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摘要: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和农村的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城市和农村联系紧密、人们对精神虐待的忽视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等造成的。因此,为了在潮汕地区消除家庭暴力,我们可以从观念和法律两方面着手,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

关键词:家庭暴力目前状况原因策略

1.引言

“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1。我国有关法律文献将“家庭暴力”定义为摘要:“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它不利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而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历史和文化环境,该地区的家庭暴力情况会呈现自己的特征。但是,综观各种文献,探究家庭暴力资料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探究的对象放在全国上,很少涉及地方。探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资料基本没有。而此次探究便是探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目前状况和原因,并提出解决该新问题的策略。这既有利于丰富家庭暴力的相关探究理论,也有利于为人们解决该新问题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2.探究方法

2.1问卷

根据刑法、婚姻法有关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相关的探究文献,自编家庭暴力调查问卷。

在潮汕地区发放问卷,问卷在市区发放300张,在农村发放300张,一共600张。回收问卷570张,回收率为95%。

2.2统计分析

收集调查数据,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因素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3.结果

3.1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形式是精神虐待。

表1未旋转和旋转后各因素的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

主成分

未旋转的因子载荷的平方和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的平方和

特征根

方差贡献率(%)

累积方差贡献率(%)

特征根

方差贡献率(%)

累积方差贡献率(%)

1

1.684

36.317

36.217

1.408

31.266

31.266

2

1.020

24.300

60.517

1.114

25.997

57.263

3

0.854

21.330

81.847

1.036

24.584

81.847

根据各因子包含的信息,将因子1命名为“精神虐待”;将因子2命名为“躯体虐待”;将因子3命名为“经济侵犯”。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精神虐待”这个因子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1.266%。可见,精神虐待是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3.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

表2.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性检验

因素

T

P

精神虐待

9.291±1.602

8.422±2.502

3.056

0.000

躯体虐待

6.712±1.382

6.083±1.680

2.933

0.001

经济侵犯

5.005±1.535

3.833±1.271

1.512

0.018

在表2中,精神虐待(P=0.000)、躯体虐待(P=0.001)和经济侵犯(P=0.018)这三个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二者的差异性显著。可见,潮汕地区男女双方所承受的家庭暴力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和农村的差别不大。

表3.城市和农村家庭暴力显现差异性检验

因素

城市

农村

T

P

精神虐待

8.752±2.321

8.711±2.212

0.033

0.974

躯体虐待

6.002±1.652

6.865±1.354

-1.163

0.261

经济侵犯

4.082±1.243

4.572±1.813

-0.699

0.494

在表3中,三个因子精神虐待(P=0.974)、躯体虐待(P=0.261)和经济侵犯(P=0.494)的P值都大于0.05。城市和农村二者的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暴力现象的差别不大。

综述所述,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目前状况呈现一下几个特征摘要: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和农村的差别不大。

4.讨论

笔者认为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呈现以上几个特征,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4.1对精神虐待的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只是表现为对躯体的伤害。因此,人们会比较注重家庭中的躯体伤害事件,而对精神伤害的关注会表较少。这是因为“由于精神暴力很难被外人直接发现,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表达所遭受的精神伤害,所以这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对家人的伤害更加隐蔽。”【2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有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中保护身体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潮汕人,使他们在侵犯时更多选择了精神,而不是躯体。这些导致了精神虐待缺乏足够的制约机制,成为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4.2重男轻女的观念

“潮汕地区自古封闭,三面环山,一面向海。”【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或者闯荡海外谋生,便是潮汕人的出路。而出海、上山这些高危性劳作自然难以由女人胜任,而只有由男人来承担。因此,自古以来男人便成为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他们深受传统观念,非凡是三纲五常的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潮汕地区的男权主义极为严重。而女性在面对不公平时又选择了逆来顺受。所以,重男轻女的现在在潮汕地区较为普遍。这就造成了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

4.3城乡联系紧密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造成了潮汕人和粤北的客家人和珠三角地区广府人联系较少,另一方面使得潮汕人之间联系较多。在潮汕地区,城市和农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他们在家庭观念上也极为相近,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和农村的差别不大。

5.策略

5.1改变观念

为了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消除家庭暴力的现象,需要改变人们一些错误的观念。

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传统观念。在上文中,我们知道精神虐待之所以成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一般只是关注躯体虐待,而忽视精神虐待。因此,人们应该全面熟悉家庭暴力,全面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点,提倡男女平等。不仅男性要熟悉到这一点,女性更要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面对家庭暴力,女性不应该选择逆来顺受,而是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5.2完善相关法律

《刑法》、《婚姻法》等法律都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定义和限制。但是,其中的条文大多只是和躯体虐待相关,对精神虐待和经济侵犯的限制较少。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对公民的合法权利进行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摘要:385

第3篇

关键词:《兵车行》 女性社会地位 艺术手法

《兵车行》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之一,其中所描绘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句,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千古长叹。《兵车行》是杜甫于中唐时期所做,诗中充分的展现了当时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父亲、母亲、妻儿奔走相送,深刻的刻画了一家顶梁柱不得不投身军中的悲凉气氛。其深刻的思想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其千古传唱的重要原因。而在这首诗歌中,也同样在侧面上反映出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同时作者也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指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一.《兵车行》的艺术表达手法

1.寓情于叙事描写,水融

车轮滚滚而尘漫天,战马嘶鸣而声暗暗。诗歌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出征之前贫苦百姓被迫离开家乡、走向战场的喧嚣画面。征人衣甲陈旧,妻子丁宁哭嚎,老者默默而不语,哭声云霄。诗人用铺叙渲染的手法,通过平白的叙事描写,将其情感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于我们眼前,字字句句都饱含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以及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颇有《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情感表达特点。

2.真实自然,贴切传神

在描写的过程中,诗人完成了对“征人”出征过程中,妻儿老小奔走哭号画面的描写之后,仍然不能一吐胸臆,直观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于是进一步采用“目见耳闻”的艺术构思形式,通过和“征人”之间的言语交流,借“征人”的嘴说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的悲惨境遇,充分展现出作者对战争破坏人们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无奈之情,极大的提升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二.《兵车行》中女性社会地位的体现

我国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同时也造成了若干悲剧。客观上来说,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我国的古代婚恋习俗上还是在一系列的文学表述中都有着集中的展现。与此同时,这种思想也对现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在当前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尤其是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养儿防老思想尤为严重。特别是男孩是家族香火的延续、男孩是养老的手段等等,都在客观上反映着我国传统重男轻女这一封建思想。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唐王朝,由于连年的战争对生产、生活的迫害,这一情况反而有了一定的改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诗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同时诗人又进一步解释,青海头白骨无人收,连年征战所导致的男儿战死随处可见,虽不说是十室九空,也只有健妇锄犁了。而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是广大人民群众心灵受到严重摧残的结果、是封建王朝对百姓荼毒的必然结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连年的征战耗光了唐王朝的生命力,一方面导致国库空虚、百姓劳役沉重,另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战死,也对当时的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迫害,大量的耕田荒芜、百姓食不果腹。实际上,《兵车行》中所描述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改变,也同样是这一情况的集中展现,大量的青壮男子投身战场而百战未归,妇女成为主要的劳动力。这种情况下,妇女地位的提升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第4篇

姥爷,你怎么能这样呢?实在使我太伤心了。

每次我和妈妈去看你,你脸上笑嘻嘻的,可是心上却想这舅舅家的弟弟,这样怎么能让我接受呢?并不是我嫉妒弟弟,而是您的所作所为让我太伤心了吧!

我记着有一次,弟弟和朋友在一起玩土,朋友不小心将土弄到弟弟身上,弟弟哭了,姥爷马上火了,还说找人家算账呢!假如是我和我的朋友,姥爷肯定会置之不理的,更不用说发火了。

我们现在是21世纪,不是封建主义社会,怎么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呢?

还有一次,我姨买来一大包吃的,说让我俩分着吃,可是您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弟弟说:“来,城城,你姑姑给你买好吃的了,快来吃。”而我就在边上站这,姥爷也没有说让我吃,使我很尴尬,脸红的像个红苹果似的,最后还是妗子帮我解的围。

姥爷,你当时考虑到我的感受了吗?你知道我当时都快哭出来了吗?你的眼里就不能多一个我吗?多一个我有那么难吗?

姥爷,请在以后多考虑我的感受吧!请不要再让我流泪了,好吗?重男轻女的现象请不要再出现了,可以吗?

第5篇

在印度的各个城市,重男轻女的现象都非常严重,即使是在很多贫穷百姓家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他们在生下男孩之前,会一直生育,虽然不会在知道胎儿的性别后选择堕胎,但是这种隐形的堕胎方法更加加剧了印度男女比例的失衡。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印度的地位非常低下,所以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会更加喜欢男孩。虽然提前鉴定胎儿性别在当地是违法行为,但是因为执法不力、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提前流产的现象屡屡发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

一,研究背景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重点选取陕西省农户进西安市长安区农村行抽样调查,条件是有子女且子女达到人学年龄的家庭。全区共25 个街道办事处,671 个行政村、21 个居委会,2013年长安区户籍总人口为10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62万人,非农业人口20.3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43%。2013年长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6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2695元。

1.2 调查取样

调查取样坚持以经济水平为标准,力争具有代表性。选取经济水平较高的乡镇1个:郭杜街办。中等的1个:王曲街办;低等的1个魏寨街办。每个街办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个行政村进行调查。郭杜街办选定小居安村,地处大学城开发地段,收入来源主要是小本生意和房租。王曲街办选定枣园村,,曙光村,收入主要是靠进城务工。魏寨街办选定彭村,侯坪村,此地离市区较远,收入方式还是主要靠在家务农。此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45份,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86%。

1.3问卷设计与填答方式

问卷共设计20道选择题,3道多选,其余均为单选,1-5题为家庭基本情况,其余题目涉及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目的、教育投入(财力、情感、人力)、失学问题(子女原因、家庭原因)、投资选择问题(选择子女、选择出路)。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证法,问卷调查法 和访谈法等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

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研究

2.1.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家庭有困难,仅能维持少数或一个孩子的教育时,不同的家庭类型所做出的选择存在差异性。每个家庭的选择标准基本上都是首先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其次是选择年纪小的和男孩,选择男孩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一子一女和多子多女身上。出现一定的性别偏向是与传统农村思想观念的形响分不开的,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思想对人们的选择会又有一定的影响。产生年龄偏向是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关,年龄大的孩子在体力上胜过年龄小的孩子。因此,年龄大的孩子往往会过早地成为父辈的家庭劳动的接班人,年龄小的孩子自然获得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再者,在人们的观念中,处处迁让着小的,宠小的观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偏小的行为。

2.2 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毕业后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的选择上,28.6%的多子多女家庭,11.5%的一子多女家庭选择让孩子回家务农和务工,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孩子多的家庭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愿意让孩子回家务农务工,而且也能看出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一选择模式上,选择比率最高的依次为多女38.7%,一子一女35.4%,独生子30.4%结构的家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在农村虽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确定以后,人们也乐意接受事实,反而抛开缺子的遗憾,而更加珍惜现存的人力资源,力图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出人头地。

2.3家庭收入对教育选择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1类的,有2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务工或务农,而经济状况为2类,3类,4类,5类.6类的分别有6.75, 68%,4.8%,0%,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回家务农或务工。相比之下,家长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其学校继续读书,而不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成只好回家。在各类所选择的项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手艺技术学校,不甘心直接将孩子变为劳动力,而是想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

总之,我们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继续对其进行教育投资,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培训后再谋职业,其次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由此可见,农村家庭并不会就因为经济状况而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2.4父母性别差异对教育期望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在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本科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母亲,而母亲在研究生和出国以及能上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的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扼要高于父亲。这说明,在农村,母亲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些,而且母亲对子女读书的选择民主性比较强,留有空间让子女自己选择。

2.5 父母性别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都会选择成绩好的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而且在这一项上母亲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父亲,说明面教育投资选择的时候,母亲能够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判断。在不分成绩选择女孩和选择年龄小的孩子上,父亲所站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母亲。这说明,在感情上,父亲更加喜欢女孩,关照年纪小的孩子。这也与我们的猜测相吻合。

2.6 父母性别对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影响

未能升上高级学校的时候,父母的首选都是将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班学习手艺。但在想办法找路子方面,父亲所占的比例要明显的高于母亲,而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找学校继续读书方面,母亲所占的比例又远远高于父亲。这说明母亲更希望孩子学文化,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很多父亲则认为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三,结论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思想上,农村家庭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起码能读到大学本科,跃出农门,学到日后生活所需文化;行动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情感和力所能及的财力。但少数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

同时,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因家庭结构、家庭收入而异,且父母间投资行为存在差异性。

再次,经过笔者讨论分析,认为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属微观性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数据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百分比多,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评价少;描述多,深层次推理少;现象和因素剖析多,而措施和对策少。因此,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调查取样因对一个县进行,因此,研究结论适合同类地区,在典型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荣生.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管教态度的关系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7)

[2]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95,(4)

第7篇

在现在的社会,男女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平等,在男人的角度去看女人,男人们觉得女人们什么重活都不用干,全部都归他们

而且在生活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下男人们总是觉得自己要承受太多的责任和压力,而女人们却是挥霍着他们幸苦的劳动成果,每天都过着自在享受的日子。

而从女人的角度去看,虽然现在是21世纪但是,还是有许多的家庭存在这重男轻女的现象,女人们在家的地位总是最低的,有些贫苦的家庭,没发承受太大的经济负担而只选择让男孩去读书,觉得只有男孩才能有用,而女孩却只能在家中干活,这些是对于那些渴望读书的女孩是多大的遗憾啊,就算在社会上女人也要承受这一些嘲笑的眼光,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的公司总是瞧不起女人,女人在家庭中每天也要在家带孩子,老公回来要做饭,那又怎么能说女人不累呢?

所以说其实在这个社会男女都是平等的,只在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为对方想的也不一样,有些时候你少一点为自己的自私或许你就会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生在这个世界都是平等的!

第8篇

一、“阿央白”是白族民间普遍存在的子嗣习俗的集中体现

据陆家瑞先生调查,每年到石宝山会期(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前后),四区八县都有婚后不孕的和有女无儿的、将要结婚的人,来向“阿央白”祈嗣。祈嗣者以香火素斋供奉,并在“阿央白”上涂抹香油,用铜钱刮石粉作“孕药”,通过敬香、供奉、吟词等仪式,把自己(祈求子嗣)的要求和愿望表达出来,传达给信息载体“阿央白”,从而得到一种满足和安慰,增加对生育的信心。在1958年出版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一书中《南诏大理国历史遗址及社会经济调查纪要》一文也同样说道:崇拜“阿央白”的多数是白族妇女,已婚妇女无子嗣,或祈求多育子女的妇女,常来焚香祈祷。从书中记录的调查资料来看,“阿央白”祈嗣活动在剑川一带白族已婚妇女中是很普遍的,但活动并不强调仪式的系统规范,也没有系统的理论,“阿央白”并非像神o一样为人们供奉,并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它在活动形式上表现出白族原始宗教的某些特征,人们向“阿央白”祈嗣,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简单仪式的信息传递实现子嗣的美好愿望。

“阿央白”是白族民间子嗣习俗的集中体现,类似“阿央白”的祈求子嗣习俗在大理白族地区十分普遍。在喜洲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要到灵慧寺举行求子嗣的庙会,洱海周围十数里的村寨,只要夫妇不育的人,都双双而来求子嗣,尊奉之神俗传为大理国段氏之主,自金沙江上获一浮木所雕成的神像,认为是“有求必应”。白族求子嗣习俗在民间较为普遍崇奉的具体神是“子孙娘娘”或“痘神”,由于白族崇信佛教,所以也崇奉“送子观音”。这些神灵往往供奉在山神庙或白族本主庙的一角。有些白族村寨没有供奉“子孙娘娘”、“痘神”的,祈求子嗣的人也就在山神或本主像前行香祈祷。①

从这些活动习俗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白族民间求子嗣习俗大致有三个特征:第一,祈嗣活动有固定的崇拜祭祀对象和特殊的仪式行为,但不强调仪式行为的规范性。第二,有特殊的活动群体。祈嗣活动群体大多是已婚无子嗣的;祈求多育子女的;有女无儿的白族妇女。第三,祈嗣活动有特殊的目的性。从活动群体来看,祈嗣者不仅祈求获得生育的能力,还祈求生男,反映了当地白族的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继嗣观的一面。

二、“阿央白”祈嗣活动反映出的白族传统继嗣观

在“阿央白”祈嗣活动中,活动的主体祈嗣者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对象。陆家瑞先生的调查中明确写道:每年到石宝山会期,四区八县有婚后不孕的和有女无儿的、将要结婚的人,来向“阿央白”祈嗣。另外《南诏大理国历史遗址及社会经济调查纪要》一文也说:崇拜“阿央白”的多数是白族妇女,已婚妇女无子嗣,或祈求多育子女的妇女,常来焚香祈祷。从两篇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到“阿央白”前祈嗣的多是当地白族妇女,这些妇女主要有三类:一是已婚无子嗣;二是祈求多育子女;三是有女无儿。这里第三类祈嗣者应特别引起重视。以往在研究“阿央白”时对第三类活动主体关注不多,通常笼统地把“阿央白”祈嗣活动的主体概括为祈求子嗣的妇女,忽略了“阿央白”活动主体承载的许多信息。第一、二类祈嗣者,她们的目的是希望获得生育或更强生育能力,而第三类祈嗣者,她们祈嗣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生育,而是要祈求生儿子,它与前两类祈嗣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两类祈嗣者的目的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本能需求,而第三类祈嗣者的目的反映的不仅只是这种需求,同时还反映了当地白族的重男轻女的子嗣观念,它引申出“阿央白”祈嗣活动的一个新的文化涵义。“阿央白”祈嗣目的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概括为三个,即祈求生育、多子和生男,三者共同的目的都是子嗣,但从具体关系上来看则反映了祈嗣者生育价值观发展的过程,即首先是获得生育能力,这是一种本能要求;其次是多育能力,这是社会生产的根本要求;第三是生男儿,是较前两者更高层次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生育价值观的体现,反映了白族传统社会组织原则和传统道德思想,而这种生育价值观主要缘于白族传统的继嗣观念。

在传统社会中,白族对继嗣这一家庭组织原则十分重视。白族以宗族为家庭单位,构成社会基本组织,形成了以父权为中心的宗族主义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因此,白族讲求父系继嗣,只有男子才有继承财产的权利。继承者首先是儿子,有女无子的,可以招赘女婿。出嫁妇女无财产继承权,在家庭中不能作主,社会上没有权利,处于及其卑微的地位。②白族把姓氏视为传宗接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子女通常随父姓,赘婿和养子必须改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没有生儿子在白族看来就是断了香火,赘婿和养子也只是为了传宗接代采取的一种弥补手段,通常赘婿的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在传统白族家庭中,堂屋内大都供奉有“祖先牌”,象征着家族香火的延续,而祖先牌位上完全是以男子来续系的,延续家族香火的责任是由儿子承担的,在白族传统的继嗣观念影响下,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在“阿央白”祈嗣活动中,即便有了生育能力的妇女也还要到“阿央白”前祈祷膜拜,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祈求生男,可见这种影响已渗透到了白族的生活习俗中,甚至左右了白族传统的生育观。

三、儒家孝道思想对白族传统的继嗣观的影响

白族传统的继嗣观为何重男轻女的现象如此突出,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白族是一个较早接受儒家思想的民族。“在公元开始的那几年里,云南已传播儒学了”。③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统治阶级积极推崇儒学,如《南诏德化碑》中所记“不读非圣人之书,尝学字人之术”一样,甚至达到“本唐风化”。南诏时期,据学者考证是白族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形成的时期,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儒家思想作为汉文化的精髓因此被白族广泛接受并成为精神文化的主流是必然的选择。

孔子是儒家思想开山鼻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为仁之本”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提出子女要善事父母,孔子把人生最高原理的“仁”与善事父母的一般行为“孝”连到了一起,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此指个性品质修养)的实践完全是个人自觉的行为,而奉行孝道(即践履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就是“为仁“的起点。孔子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提出了丰富的重要观念和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使孝成为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与起点。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孝”始终成为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不断升华和完善。在儒家早期经典《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倡导的“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中,“孝”的重要实践行为从善事父母具体到宗族的延续、家庭的继嗣,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否则就为不孝,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惩罚。所以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人们“有子万事足”,“断子绝孙”则是人之最大不幸,甚至是家族乃至社会最大的忧虑。

白族传统文化在形成时期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白族的孝道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继嗣观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白族崇拜祖先,重视祖坟祭祀,信崇《孝经・圣治章》“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的理论,家族的香火的永恒延续和生命的无限传承就是子孙的再生,子孙的生命就是父母及祖宗生命的延续,有了生命的延续,才能尊祖敬宗,善事父母,孝行天下,这也是白族传统社会组织原则的根本需要。所以,在传统家居中许多家堂屋内都供奉有“祖先牌”,象征着家族香火的延续。在白族传统孝道中,孝行首先是要有后,延续家族香火,而白族讲求父系继嗣,延续香火的责任是由儿子承担的,因此,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突出,无后为大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直接影响了白族社会价值观及家庭伦理道德精神思想的构建。由此看来,诸如“阿央白”祈嗣活动等普遍存在于白族民间的求子祈嗣习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延续家族香火,活动者企望通过祈嗣活动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同和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就是当地白族传统的孝道理论思想长期形成的继嗣观,而这种继嗣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儒家孝道思想。

四、“阿央白”祈嗣活动的精神核心是对白族传统孝道思想的社会践行

我们可以说,白族传统的继嗣观的核心实质就是传统孝道理论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要探寻以“阿央白”祈嗣活动为代表的白族继嗣活动的精神实质,必须从白族传统孝道观念入手。“孝”之初始涵义除了尊主敬宗外,还有一种含义就是生育子女,传宗接代。④二十世纪周予同先生发表了《“孝”与生殖器崇拜》一文,第一次揭示了“孝”与生殖崇拜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儒家的思想为其出发于‘生殖器崇拜’与‘生殖崇拜’,所以郊天祀地,祭日配月,迎妻纳妾等一套把戏,都与‘孝’有一贯关系。”“因为崇拜生殖,所以主张仁孝;因为主张仁孝,所以探源于生殖崇拜,二者有密切的关系”。⑤儒家思想把“孝”不仅视为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同时把交媾生育从人的自然本能上升为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孝”。从“阿央白”等祈嗣活动的内容看,它确实与生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以说是探源“孝”原始初意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孝”文化行为的具体事象。在这具体事象中,活动主体即祈嗣者目的是祈求子嗣,这种目的的动因主要来源于完成传宗接代的世俗义务。当地白族妇女受传统孝道的约束和评价,把承续烟火当作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通过祈嗣活动来体现孝行的行为,使祈嗣活动上升为行孝的一种社会行为,而这种孝行思想则构成了传统继嗣观的思想核心,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行为则形成了传统继嗣观的社会活动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白族传统的继嗣观是维系社会家庭的一种组织原则,“阿央白”祈嗣活动作为继嗣观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是以白族传统的孝道为精神核心的,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孝道。所以,“阿央白”等祈嗣活动在传统继嗣观的精神支撑下,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却始终为当地白族妇女作为孝行的社会规范所继承。虽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祈嗣活动在仪式、规模等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社会特征的差异,但在这种传统精神纽带的维系下,祈嗣活动一直为当地白族所传承,也正是到了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的今天,白族民间求子祈嗣活动仍然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总之,以“阿央白”祈嗣活动为代表的白族民间求子祈嗣习俗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是白族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学术界目前对“阿央白”的起源仍持不同的观点,因此本文在论及“阿央白”时,故不论及起源问题,而仅从祈嗣活动行为的本身进行分析,以“阿央白”祈嗣活动为个案,对白族传统继嗣观与儒家孝道思想之间关系试作探讨。

注释:

①赵橹《石钟山第八号窟“锥状物”辨微》,《大理方志通讯》1987年3期,第72页。

②《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240页。

③方国瑜《汉晋至唐宋时期在云南传播的汉文学》,《方国瑜文集》第一辑第35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肖群忠著《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