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7 14:44: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减少碳排放的好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减排不只省钱,还可赚钱
“碳交易”源于《京都议定书》的CDM(清洁发展机制),由于发达国家单靠自身减排能力,很难满足《京都议定书》所设定的目标,因此该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抵扣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此产生了由企业、技术服务公司、国际买家共谋的“碳交易”。
去年我国和联合国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碳交易所。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额达数十亿美元,每立方米温室气体的价格是0.11元人民币。碳交易的好处在于,农民可以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或修建沼气池等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释放,从而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
在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欧洲国家,有越来越多人购买“碳礼物”作为生日或圣诞节礼物。英国还打算发行碳信用卡,建立个人的碳配额交易市场。
“减排风”空前大流行,除了是为了拯救全球变暖危机外,更多企业与个人也都体会到减排可带来好处。比如2003年,美国堪萨斯州的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免耕。地表盖上一层秸秆和杂草,播种机带着小犁头深度控制到刚刚能接触泥土为止,然后再把种子撒到这层土中。由于这层土长期被秸秆、杂草覆盖,一般都很湿润,加上微生物丰富,土质也较松,种子撒下后发芽较快,并且很容易把根扎下去。
种子发芽后,过去被认为是累赘的秸秆、杂草,就变成了小苗的保护层。从2003年到2005年两年间,这个州的农民通过碳交易就获得了169938美元。
我国现有户用沼气池2200万个,每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85立方米,替代薪柴和秸秆1.5吨,相当于3.5亩林地的年生物蓄积量,可少用1吨多煤,沼液的施用可年节约一袋化肥。这些效益对节能减排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无疑将给急于做碳生意的交易商一个发财的机会,农民当然会从中受益匪浅。
今年7月开始,台湾统一超商在全台湾超过4000家门市,从每日凌晨1时起,全面关闭骑楼灯和横式招牌灯,预计每月可省下77万度电力,减少约491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一天减少2.7万辆小客车的碳排放。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企业可进行减排工程,减下的碳量还可转卖。根据世界银行今年5月的最新统计,2006年全球碳交易规模已达300亿美元,相较于2005年的10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
另类碳交易潜行中国
欧洲碳基金的状况只是与中国相关的利益链的一小部分。曼氏金融在6月底的报告认为,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各类投机资金正在为参与碳交易引入新的投资策略,包括对排放权的交易、为减排项目融资、电力交易、跨商品交易,以及对相关股票和私人股权(PE)的交易等等。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清洁发展机制下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供应国。而在CDM这一在中国处于主流地位的碳交易体系之外,国内部分机构也在寻求非政府主导的、而且更为便捷的碳交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碳交易平台似乎正为中国的减排项目提供这样一种交易选择。已经成为CCX会员的极少数中国企业,也希望推进业已形成的减排量在CCX的上市交易。
CCX成立于200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市场平台,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与当时已经出现的CDM不同,CCX是一种不同模式的完全基于市场的温室气体交易。而且,在碳交易的利益分配和监管方面,CDM和CCX平台的交易也有区别。
在CDM框架下,要转让温室气体排放额的企业必须先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经过评核批准后,企业要再通过第三方的评估合格,并把项目报告送交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登记注册。之后,国家发改委将负责监督该企业的CDM项目的实施与推行,并核证该企业能够真正转让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而且政府主管部门还将从项目业主出售减排额的收入中收取2%-65%不等的费用。
“而CCX的交易机制不受政府主导,由企业和企业、甚至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易”中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沈静说,“在CCX类似于资本交易的平台上,交易的是经过核证机构核证的减排量。与CDM框架下包括政府,业主,和中间机构的复杂利益链相比,CCX的碳交易是简单的‘民间活动’。”
尽管和CDM相比,CCX的交易平台似乎更容易让减排项目业主进入,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来自中国减排项目的减排额在CCX注册出售。
沈静认为,CCX原来只是在北美开展活动,中国减排项目使用的很多方法学还不在CCX的认可范围内。“无论哪个行业的减排量,必须要有方法学。我们还在开发方法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十分漫长,特别复杂,必须从头来”。
方法学是审查减排项目合格性以及估算和计算项目减排量的基础。沈静介绍说,CCX以前一直是从事北美地区的农业项目,农田休耕、甲烷利用、森林碳汇等。而中国减排项目所应用的方法学多在CCX认可的范畴之外。“目前只能结合具体项目推进,才能逐步形成对应某一项目的方法学。”她说,“如果企业的减排项目使用的是目前CCX范畴内的方法学,交易就会比较便利。”
目前,由中扬电器参与的水电和高炉燃气(能效转化)两类项目正处于专家委员会的审批程序中,而后将进入核证流程。这两个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额将有可能是首批在CCX注册交易的来自中国的减排额。
尽管目前CCX也在个案上认可CDM产生的减排额在CCX交易。但是李树仁认为,这缺乏实际可行性。因为CDM框架下的减排额交易必定已确定买方,而不用将减排额在CCX注册交易。
碳交易的前景不明朗
去年,很多欧洲政府明显地发放了过多的排放许可,这样一来,几乎没有完成任何实际的减排。还有一些其他的忧虑。从理论上来说,同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易以抵消碳排放是有道理的。贫困国家基础设施常常老化且效率低下,相对较容易用不太精深的新技术来取代,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但是,在欧洲市场上,减排成本和抵消排放的项目的成交价格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差距,比如,一个价值500万美元的焚化炉,产生的排放许可价值却高达5亿美元。
此外,减排计划的效果是否合法也是一个问题。对于起步者来说,一个抵消排放项目的制定总要经过激烈争执。植树到底能够减少多少碳排放也存在科学争议。经济学家也围绕某些项目的价值判定辩论不休。比如,垃圾填埋场利用从垃圾中回收的甲烷发电,因此可以获得补助。那么产生的电力是否代表新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此项目是否变得毫无益处?还是它替代了煤炭发电?对于碳节约的夸大估计是可以理解的。审核人员应该阻止过多的捏造数据的行为,但在缺乏统一协议的情况下,这难以实现。在自发市场上,由于没有普遍接受的标准,世界银行担心,缺乏可信性会导致市场出现廉价出售碳排放额度的现象。
关键词:低碳;轻型;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7
1低碳转型的背景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也日益加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列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巴黎气候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达成了共识,各国在峰会都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中国也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转型,其中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刻不容缓,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急迫需要转型升级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煤炭等化石燃料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急需向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转型。因此,在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两方面的压力下,中国继续转变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2我国工业化进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确立了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进行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出现了纺织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城乡居民“衣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动了这一时期的轻工业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消费结构向“用”的领域升级,出现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一致性倾向,又强烈刺激了8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表现出中前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告别了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在于着重解决工业化的发展机制问题,经过比较大力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工业化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并显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由此判断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中后期阶段。
3我国能源结构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虽然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例如,2013年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6.0%,石油消费比重为18.4%,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仅占5.8%和98%。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现状为“富煤贫油少气”,因此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但是,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雾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明确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战略,例如欧盟在其《2050年能源路线图》中就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美国能源部也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可满足美国2050年80%的电力需求。
4低碳转型的面临的调整与机遇
4.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
4.2低碳转型的特征
低碳转型与传统技术和产业有三方面不同的特征:(1)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与以前的产业革命的技术不同,低碳技术传递社会效益而不是个人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是属于对公共产品有益的事情;(2)低碳技术相关的政策、工具和行动是受气候和能源政策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3)实习低碳转型及碳排放减少的目标的时间尺度是比以前的a业革命要更短的,因此也是更急迫和有挑战的。
4.3低碳技术发展的困难与方法
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即使低碳技术在下降,但是同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现有技术来对比还是缺乏竞争性。这就需要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过程。低碳技术的独特性能否使它快速发展和扩散呢?根据历史经验,如果低碳技术给用户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性能的话,那么市场的动力会使它扩散。那么,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低碳发展的实行来说,有两个关键问题:一、现在的低碳技术带来的减缓气候变化的好处是公共利益的好处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到好处,如果要是想把公共利益的好处与私人利益结合那就需要用价格机制如碳税等方式推行;二、低碳技术无法广泛推广还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高碳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要求对能源流的控制,核能发电就存在安全性和废物处置等问题。成功的低碳技术是能够取代现有的高碳技术或者其相关技术。现在的问题就是,低碳技术的可以减少排放的高独特性并没有市场价值,而不具有现有技术存在的市场价值。
4.4低碳转型应与信息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低碳技术应该和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电动车智能控制、智能热泵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使能源技术和能源传递服务技术发生改变,提高效率,并且促进新型能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从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真正的低碳发展。同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对低碳技术带来挑战和困境,那就是如果高碳技术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进步更加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将给低碳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新型低碳技术的效率的提高,是否会使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得不到减排效果。
5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1低碳转型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
美国国内观点认为,气候变化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可能达到600亿~700亿美元,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费用可高达380亿美元左右,再考虑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碳的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但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继续增长,碳的减排成本也在增加。如果考虑相应的技术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完善、能力建设、资金等措施因素,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成本会增加很多。
5.2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能源系统中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社会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就业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不同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是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有些则有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在关于能源系统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研究显示在2030年前,德国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部门也可以分别雇用500000和600000人工作。有研究表明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比重的增加,电力系统部门在2010年净增加472000个工作。对于相同数量的发电量,太阳能光伏的需求岗位分别是核能和风能的18倍和7倍。虽然认为增加的减排措施会带来就业机会,但是一些冷静的研究也强调潜在的高成本。比如,研究显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部门,每个工作的成本达到236000美元(2010)之高。
建筑行业内,研究已经发现建筑部门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和能效的提高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包括创造就业、经济成长,收入增加以及能源部门对于资本存量的需求。
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的其他可能的好处包括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有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减少还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提高能效技术也能为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工业减排的措施差别很大,对就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积极影响,尽量减少不利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
6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
中国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型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6.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而且还有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包括适度调整发展速度、提高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科技创新等自然资源投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等。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道路,需要充分利用要素投入手段全面拓展的机遇,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等。
6.2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转变社会消费模式方面,需要从市场主导的被动的消费升级,转变为主动推进节约型的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包括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严格控制城市拆建、合理调控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等。在转变个人消费方式方面,需要从崇拜物质消费,向绿色消费和节约消费转变,重点领域包括转变消费观、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
6.3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在能源供应领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核电、重点突破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技术、研发下一代低碳清洁能源、提高二氧化碳收集和固定能力等方面。在能源需要利用领域,应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电气化领域,重点推进电气利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推进电力供暖、电动车等电力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和1998年、2005年相比,2010年被评为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证实了全球明显的长期变暖的趋势。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运输产生了世界上1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作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DHL致力于传递解决碳排放的价值理念。作为第一个把二氧化碳效率作为目标的物流企业,DHL一直走在创新的最前线。它的目标是在每一个商业领域,包括它的转包商,都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降低,预计从2012年的降低10%到2020年的降低30%。
因而,DHL推出了绿色解决方案——Gogreen产品和服务,来实现自己对社会责任的承诺,同时也在帮助其客户减少他们的碳排放。Gogreen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表明,广大客户也想承担起气候保护的责任。
你运输,我们中和碳排放
碳排放中和运输服务和你交给DHL运输的其他服务都一样,除了一点,DHL现在会做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比如说通过已经认证的高质量的项目购买碳信用度,来抵消中和掉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举个例子:如果运输客户的货物产生了49公斤的二氧化碳,DHL将从气候保护项目中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至少同样多重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抵消碳排放量的计算是由SGS——一个独立的审计师每年进行的。DHL在挑选这些项目时都有一定的质量准则,比如:项目是基于CDM原则:CER,CER Gold或VER Gold,林业项目必须同时满足VCS与CCBS,必须造福当地居民(技术转让、经济增长、环境和健康保护),减排量经由公认的、独立的第三方复核认证,碳信用在注册中心可追踪等等。所以DHL投资的气候环保项目有尼加拉瓜风力发电厂、印度生物发电厂、柬埔寨陶瓷水净化器、土耳其垃圾填埋处理厂、乌干达再造林、中国风能公园等。
为碳排放提供可见性
DHL有一套可以精确测量碳排放的方法。通过考虑每个独立运输个体的实际操作数据,如路径、运输方式和货物重量,然后结合DHL特地给的排放因素,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最佳二氧化碳计算。这个碳足迹遵循原则有温室气体的协议(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和世界经济论坛托运水平标准(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Consignment Level Standards)。DHL可提供详细的季度和年度的碳足迹报告,以专业性和准确性帮助客户制定碳减排策略。
其他绿色货运行动
DHL还做了大量车队的关键评估,已经产生积极的结果,包括与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合作而意识到节省燃料的重要性。它们一起利用空气动力学设计,已经创建了革命性的泪珠拖车。替代燃料的研究和评估,国家的最先进的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和尖端技术,包括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都有简单而直接的解决方案。教育也在高级驾驶员培训、合并动态车辆控制和高效燃料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DHL的目标还包括尽自己所能增加全球所有建筑的照明、加热和冷却系统的效率。这些活动将作为可再生能源和自然光线资本化的补充。这种整体研究将会促进对物流行业的创新,帮助我们建立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
在商业之外,DHL同时也和领先的环境保护行动密切联系,比如美国环境保护署的SmartWay计划。这些将会保证如果有立法的改变,DHL以及它的客户能够完全快速适应。
这些DHL的实质性结果已经由全球关键的可持续发展索引确认,包括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HL现在期待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以建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尽管作为行业在低碳行动中的领头羊,DHL并不故步自封,它的员工会不断努力,DHL会不断前进。依靠集中培训,结构化的内部沟通和持续的支持,他们的热情将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改变。
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看到敦豪团队:绿色货运项目、世界环境日、能源节省行动、绿色旅游和会议活动、各种表彰奖励等。这种持续不断的激情,将会促使DHL把未来建设得更加安全和美好。DHL创建了绿色货运行动,提供了绿色解决方案,并证明了这是利于环境保护和客户的商业活动的。举个例子,截至今天为止,敦豪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日本富士通公司(Fujitsu)已经提高了45%的碳效率。它的很多英国零售业合作伙伴也正在享受空气动力学、替代燃料和混合动力汽车带来的好处。DHL将继续为客户提供不断完善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碳评估到中和计划,它将继续增加新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生活更简便美好。
链接
创建绿色仓储
译/方敏
减少仓储能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最终会改善公司的境况,并且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位于马塞诸塞州的巴雷特分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蒂姆·巴雷特和主席阿瑟·巴雷特对于创建一个更加绿色的仓储提供了十点建议。
减少能源浪费。对在停车场和卸货码头的卡车闲置时间制定严格的规则。对卸货码头大门的开和关建立明确的流程。确保办公区域和仓储区域的合理分离。
采用高效照明。用明亮、高效的LED照明灯替代需要频繁换灯泡的旧的、低效的设备,并且适当集中在工作区域。运动探测器安装在仓库和办公区域,并认为天窗在仓库区域,随着传感器,根据经过的太阳光量调整照明。
利用太阳能。几百平方英尺的房顶没有太阳能装置就是一种浪费。使用最先进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能源。税收和能源激励政策也会改善该项投资的收益。
使用监控与智能电表。在许多地区,智能电表正用于商业用途。企业不仅可以更好地监控能量的使用,企业也可以据此调整使用。例如,电动叉车可以按有利于电力公司的时刻表进行充电,避免高峰附加费。
投资能源监督软件。这些工具使得认识以及弥补电力、天然气和水资源使用方面的低效率变得容易。寻找能够监管不同设施设备能源和资源使用情况的软件,并把它和行业基准以及区域网络内相似设备相比。屏幕上的所有数据会帮你追踪和发现改善的空间和余地。
创建能源区。分销中心有不同的使用模型,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优化。分别在设备区域、办公区域、仓储区域和冷藏区域安装独立电表能够使企业相应地隔离和优化每一个区域。
安装节水装置。无水小便器、马桶、感应水龙头都可以节约水资源。休息室的感应灯和高效的感应烘干机也有节省的作用。
优化设备设计。为了为顾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管理层应该要继续分析产品的移动性和需求的季节性。设计性能高的设施设备可以提高拣选效率,反过来,也可以使能源使用、时间和劳动消耗得最少。
【关键词】:低碳;风景园林;功能特点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低碳风景园林的内容
“低碳”指的是较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在发展迅速的今天,我国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具有不同的素质,在这样的城市人口压力之下,我们身处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在风景园林中,人们为了追求美观等视觉上的效果,用了很多“高碳”的材料,达到整体的美观与一定功能。事实上,“低碳”的风景园林应该是能源消耗较低的,而且园林建设中的植物应该做到合理种植,这样才能达到美观与低碳的要求,而且更应该做到的是,减少风景园林的维修费用,这样既能节省财力,又能达到低碳的目标。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产生背景
全球的环境事件和许多极端气候,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仍在不断攫取这些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世界对于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快了进行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推进,一些相关的高耗能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能源的高速攫取和高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普及,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提高城市中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逐渐被提上日程,受到重视。
3、低碳风景园林的功能特点
3.1 减少能源损耗
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很多风景园林设计师为增加园林的外表美观,不惜浪费大量材料,尤其是木材,设计师为了风景园林的构造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会浪费大量资源,有些非常有药用价值的古树也被乱砍乱伐,而且如果保护好这些古树,那么古树创造的生态效益将远远超过乱伐树木赚钱所带来的效益,例如:油松,白皮松,华山松,云杉等树木都具有保健的功能,它们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只有好处,能够治疗很多疾病。乱伐树木在破坏环境的同时,还会引起自然灾害。
3.2 碳汇功能有助于生态环境建设
利用绿色植被充分发挥植被的碳汇功能,绿色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储备于植物根系,扩大了碳汇,是一种绿色健康安全的减碳方式。据相关资料显示,针叶林每年都可以吸收950kg/hm2碳当量,阔叶林每年大概能够吸收350/hm2碳当量,如此算来,这可算是一项非常好的固碳减排的方式,因此,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建设问题。而低碳风景园林提倡的就是利用绿色植被净化空气,减少碳排放。因此,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应该适量减少硬地广场,多多修建一些绿地公园,减少建造耗能高的喷泉,建造时保护好原有的河流、湖泊形态,尽量在其本来基础上进行修饰、美化,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3 能源使用效率高
现代的风景园林建筑会大量使用树木,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和翻新,对于旧的建筑进行拆除,这些木材就会被大量的浪费。为了保证材料的可持续性利用,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对原有的建筑进行材料的再利用和改造,进行一些深度加工,二次利用。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的整体布局。或是通过改变部分格局,减少移除风景园林。在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中,要保证高效利用材料,追踪检测碳排放量,对超标情况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风景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成本。
4、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4.1 增加园林的生命周期
园林的生命周期是衡量低碳园林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设计师在考虑园林造型优美独特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低碳园林长久的使用寿命,即在长时间内可以不被更新或者移除。让园林的抗压能力和可调谐能力尽可能的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园林设计师能采取一定的修复措施,在风景园林有一定的损伤后,能够及时修复,保证碳排放量一如既往的符合标准,这样才可以缩短更新园林的频率,真真正正做到了低碳环保。
4.2 低碳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地选择低碳的材料,也就是尽量减少使用人工合成材料。降低建筑工程的总体碳排放量,把握建筑材料的制造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废物等。在建筑材料的运输过程中,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少,尽可能选择较近路途的材料。
4.3p少园林建设的碳足迹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个人或团体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通常被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碳足迹遍布于日常生活中,如人们开的车、采暖的方式、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等。在风景园林的营建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理解碳足迹,就会有助于设计师对于园林中低碳理念的设计和营造,进而确保该项目能够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足迹,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符合低碳的要求。
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营造的过程中,低碳风景园林的建设要符合市民的需求,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城市基本功能,而且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在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能源消耗减到最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做到可持续发展。希望与业内的各同行一起努力,让我国能够更快更好地营造出低碳风景园林新局面,形成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1.1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和碳汇的重要方式
固碳包涵物理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在当今全球变暖的严重态势下,生物固碳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固碳减排方式。低碳农业是发挥生物固碳功能的方式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现有碳库,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进一步改变和优化选种、育种技术,增强植物的生命力,加强储碳能力。实现固碳需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需要低碳农业的践行实施。同时,因为人类通过农业与大自然界交流,农业是重要的介质之一,农业在参与碳循环的过程中呈现出尤为重要的碳汇和碳排放能力。植物的碳汇功能要超过碳排放功能,主要起着碳汇作用。利用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景观空间设计“,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是低碳农业的根本出路。”
1.2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利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先进科技使农业的生产力转变为现代化水平,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广节能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面源污染,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在首次访华之行后举行的新闻会上强调中国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来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方式建议
2.1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是立国之本,低碳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首先,要加大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发展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农学教育被长期忽视,农业长期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正因为农业发展不被重视,农学教育也被忽略,彼此形成恶性循环。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农学发展的教育水平,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农户等的综合素质,增强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要进一步推广农业低碳技术。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保障。技术是农业的主导,技术永远要走在产业的前列。要保障资金到位、知识到位、执行力到,力求将教育和实践,资本和生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2.2加大宣传力度,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经过近年来政府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农村生活发展低碳条件日趋成熟。发展乡村新能源,实现农村能源结构多元化是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出路。
第一,科学利用沼气。沼气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在规模化畜牧养殖,可通过利用畜禽粪便开发、利用、贮存沼气,获得生物能源,收集到的甲烷一方面可以用作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发电。通过改造厨房、改造家用厕所收集沼气,同时积极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养殖的牲畜产生的粪便发酵成沼气,沼渣还可以继续代替化肥变废为宝,开源节流,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大力推广太阳能的实用。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节能、环保,践行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能灶在农村广泛推广、实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大减少因燃柴、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对于新疆、、陕甘宁等我国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等优势,大量推广太阳能灶的广泛使用。
3总结
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大的氧吧,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大兴安岭发展低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总面积达8.46万平方公里,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林地有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8.2%,人口仅有53万,黑龙江是当今世界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这里林木蓄积量5.0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嫩江的源头,是东北、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二、大兴安岭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它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旅游生产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的低碳化。
大兴安岭旅游生产方式低碳化。大兴安岭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低碳理念,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编制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旅游项目从规划开始就注入低碳元素,在景区、宾馆、家庭旅店中尽量使用新能源产品,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如北极村景区、观音山景区、寒温带植物园景区在道路照明、廊道建设等均就地取材,采取低碳化建设,普遍使用环保电瓶车、太阳能照明灯和可以吸收太阳辐射的透水透气材料等。
大兴安岭旅游消费行为低碳化。首先在旅游管理工作中践行“低碳化”,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做起,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不良现象。其次是鼓励游客乘坐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交通工具,限制提供和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旅游消费“碳排放量”。在北极村景区,鼓励游客徒步进入参观游览区,以减少景区内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在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中,采用电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使来到大兴安岭的每一位游客真切体验低碳绿色旅游。
三、大兴安岭旅游消费的低碳化建议
来大兴安岭旅游的旅游者,虽然大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比较强,也知道低碳旅游一定会有好处,但是对于低碳旅游这种新鲜事物,很多旅游者还很陌生。对如何贯彻自己的行为却不知如何入手,那么我们有必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教会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自觉践行低碳旅游。
(一)帮助旅游者形成低碳旅游的意识
对旅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低碳意识,在旅游活的各个环节中自觉实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
1.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大兴安岭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法律、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为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样不但可以使大兴安岭的旅游业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另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法规对旅游者来说也起了很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加强宣传
强化整体宣传促销,塑造大兴安岭低碳旅游整体形象。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新闻媒体和各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宣传大兴安岭低碳旅游,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大兴安岭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让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了解低碳旅游。
3.旅游中的教育作用
旅游业是窗口行业,导游是旅游团中的灵魂人物,导游人员在带团的过程中要有意向游客宣传大兴安岭的低碳旅游,在旅游中,对旅游者渗透降碳、节能、减排理念,使他们理解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并付之于实践。这样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能够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对于推广低碳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旅游活动中实际上践行低碳
在大兴安岭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全程参与,是旅游者的选择与践行。只有旅游者自觉践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才能把低碳落到实处,大兴安岭旅游业才能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所谓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是指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和低碳购物。
1.低碳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旅游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做到以下几点:食用大兴安岭本地生产的食品,尽量减少外来食品因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产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选择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餐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难以降解的一性物品使用对环境的破坏。
2.低碳住宿
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尽量做到低碳住宿。旅游者在选择酒店时应把舒适、方便、经济为首要原则,尽量少选择高档豪华的大酒店,因为越豪华酒店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越高,而选择到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住宿,不仅省钱耗能低,而且还惠及本地百姓。旅游者在住宿时,应尽量自带洗漱等生活必需品,少用宾馆饭店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因为饭店基于成本虑,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质量一般不高,而且一次性洗漱用品的使用将产生大量难以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同时旅游者在住宿时,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控制室内温度、随手关灯、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等等。
3.低碳旅行
低碳旅行主要针对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低碳化的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做到低碳旅行,即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如来大兴安岭旅游的长途旅游者尽量选择火车这样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交通工具;短途旅游者尽量采用自行车或步行等旅行方式,既可减少碳排量,又有利于旅游者身心健康。
4.低碳游览
旅游者在大兴安岭游览过程中应做到“留下脚印不留下任何西”,不随便丢垃圾,因为少一点垃圾,就少一点碳排放。同时,旅游者可以通过一些有益的旅游活动,如植树造林、采取其他“碳中和”手段,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南北气候合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3-0081-06
2009年12月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尽管达成的只是一份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自愿加入的协议,但其成功之处在于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明确了后哥本哈根时代的气候谈判仍然坚持双轨制模式。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必须实现其量化减排指标,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的减排义务。换句话说,发达国家执行强制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采取自愿减排行动。气候谈判的双轨制模式,就是同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进行谈判的模式。双轨制谈判模式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具体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既体现了北方国家对气候变暖应负的历史性责任,又照顾到南方国家经济增长与消除贫困的发展诉求。
一、哥本哈根大会的基本原则之争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大会。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认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针对所有国家。1997年通过、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仅有发达国家与东欧国家参与,并制定了限量减排计划,发展中国家不在其中。《京都议定书》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激烈斗争的结果,最后,37个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担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并不承担减排义务。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企图淡化甚至抹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的“区别”二字,企图要求发展中国家的自愿减排行动与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目标挂钩,并企图要求所有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要接受“可报告、可测量、可核实”(MRV)的国际核查,以使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责任,而发达国家却能逃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发展中国家针锋相对,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的“区别”二字,要求发达国家要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任务,发展中国家则在接受资金和技术的前提下,采取自愿减排行动。
经过复杂的斗争,最后,哥本哈根大会决定遵守《哥本哈根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0个缔约方“自愿加入”该协议。《哥本哈根协议》规定:“全球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升幅应限制在2摄氏度;世界到205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较1990年减半;富裕国到2050年时应减少80%;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比通常情况下低15%至3.0%,要考虑能源消耗与经济产出的比例;在减缓暖化和提高执行透明度的前提下,由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尽管《哥本哈根协议》只是在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达成了有限共识,对于减排幅度、时间表、监察方法、各国出资比例等棘手问题都没有具体细节,只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协议。但是,它起码兼顾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承担责任的共同之处与区别之处,再次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南北气候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公布的评估报告,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科学基准。报告指出,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全球变暖程度;截至2100年,全球气温最低可能上升1.8℃,最高可能上升4℃。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
气候变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平均温度会上升,同时温度变化的幅度也在增加。气候变暖会导致大量海水蒸发,大气中的水汽增多,进而引发极端性气候现象。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气候变化的后果也会非常严重,用水短缺加剧,生态系统和食物保障受到严重破坏,沿海洪灾威胁生命财产。如果我们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将很难逆转,对人类和其他物种可能造成巨大灾难。
应对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责任,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民众都支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三、发达国家必须担负气候变暖的历史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这一点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甚至不愿意将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呼声列入哥本哈根谈判议题。2009年11月的八国集团峰会声明,要将发展中国家拉入减排框架,应该将发展中国家的自愿减排行动与发达国家强制的减排目标相挂钩;哥本哈根大会中,南北国家谈判的焦点也在于此。其实质是“富国要求穷国为全球变暖问题负责”,发达国家企图抹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的“区别”二字。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的、额外的、实质性的资金支持,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法律义务。
理论与实践都足以证明,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
(一)发达国家的部分高污染产业以发展中国家为污染避难所
表面看来,发展中国家在大量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应该受到指责。然而,污染产业大转移的过程、污染避难所形成的原因不容逃避。正在发展中国家排污的许多产业是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这些发达国家应该担负起历史性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伴随着三次产业革命,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欧美先进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主要发展的是以纺织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即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以电力和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为中心,以重化工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钢铁、机械、采煤、电力、造船、汽车、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迅速兴起,占据工业主导地位,成为工业结构重心。重化工业一方面带动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使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大,造成了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恶化。
二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把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国的纺织、钢铁、造船、煤炭等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其工业重心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工业结构日益“软化”,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悬空”状态,整个工业发展处于“空心”状态。
污染避难所假设,主要着眼于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高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内在原因。Walter较早提出了污染避难所假设。通过考察1970―1978年西欧、日本以及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趋势,Waiter发现这些国家将大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通过Walter的“污染避难所假设”,可以看出高污染产业转移的内在原因。
发达国家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排放物的限制较多,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制政策相对宽松。于是,大量高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污染避难所。一方面可以逃避发达国家的严格管制,利用发展中国家宽松的环境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充裕的环境资源,继续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同时能够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在相对增加。
(二)发达国家是碳泄露的主要输出国
碳泄露,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
《京都议定书》规定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的减排目标只针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即附件一国家),非附件一国家尚未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这种规定必然导致碳泄漏现象的发生。《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的减排政策,通过国际市场的传导机制会增加在非减排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泄漏的流入国主要是非附件一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碳泄漏的主要传导机制。
首先,高污染产业尤其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会导致碳泄漏,这一点与Walter的污染避难所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际投资是碳泄漏的传导机制。
严格的减排政策可能降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中的生产力,从而影响附件一国家的经济收益。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的企业可能在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者将产品返销其母国。一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生产活动的利润最大化。二来可以在发展中国家享受自由排放的好处。附件一国家能源密集型产品生产基地的转移,必然导致更多不受控制的温室气体由发达国家泄漏到发展中国家。
其次,碳密集型化石燃料以及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也会导致碳泄露,国际贸易是碳泄漏的传导机制。
碳密集型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了达到减排目标,附件一国家征收较高的燃料税,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和排放施加较严格的限制,可能会减少对碳密集型化石燃料的需求,致使这些燃料的世界市场价格下跌。相对而言,由于减排压力较小,再加上燃料价格的下降,非附件一国家可能扩大对碳密集型化石燃料的需求,结果会增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碳密集型产品,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产品,如钢铁、水泥、化工产品等。在实施减排政策的过程中,附件一国家可能会增加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这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但是对进口碳密集型产品的消费却少有限制,进而增加来自非附件一国家的进口。相对而言,非附件一国家所生产的同类商品则具有了相对优势以及更大的国外需求市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非附件一国家会增加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随之增加。
如此,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出现地域分离,物质资本、劳动力、能源的提供国、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国、最终产品的消费国通常是不同的国家。谁应负担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生产国还是消费国?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2010)提出应以消费排放(各国最终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来界定各国排放责任,同时建议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扩展为“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消费权”原则。
(三)发达国家必须担负气候变暖的历史责任
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以直接投资方式将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附件一国家,减少对碳密集型化石燃料的消耗,增加对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则成为更多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地、更多碳密集型化石燃料的消耗者、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自然就变成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避难所、碳泄露的输入国。发达国家需要担负气候变暖的历史责任,原因显而易见。
然而,且不说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即使对非洲地区的最为贫困的国家,发达国家的“慷慨”程度也不尽如人意。在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上,非洲国家代表曾多次抗议富裕国家不愿做出大幅削减碳排放承诺的做法。他们认为,富裕国家必须为非洲在气候变化中的损失埋单。非洲大陆是导致气候变化责任最小的地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弱的地区,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能源需求。靠天吃饭的非洲农业将在气候变化的利刃下损失惨重,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四、发展中国家需要经济发展的空间与时间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与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等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的实证检验,都能证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拥有不同的减排空间。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假说,这一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形象展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倒u形的曲线关系,足以说明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需要经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环境经济学家基于实证研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假说(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EKC),主要代表人有格罗斯曼与克鲁格(Grossman & Krueger,1991)。 他们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类似倒u形曲线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拐点)之后,污染物的排放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拐点大概处于人均收入4000~5000美元之处(见图1)。
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以低污染的农业经济为主导;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污染物的排放将快速增加;待经济发展到去工业化时代,低污染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带来了污染排放的减少。
与其他传统污染物不同,温室气体属于存量污染物,其影响主要由其存量多少决定(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2010)。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统计结果,1850~2005年间发达国家的历史累积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76%,1990~2005年间发达国家的份额降到了61%(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则相应增加)。1850年可谓工业革命的始点(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而1990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准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2007)表明,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累积排放量的问题,发达国家对于气候变暖的历史性责任是抹杀不掉的。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相继到达污染物排放的拐点。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1950年之后尤其是1990年之后处于高增长高排放时期。
(二)发展与碳排放空间的矛盾
目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左边的曲线(见图1),显示的是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情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污染物的排放将快速增加;右边的曲线,显示的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趋于减轻。
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某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自愿减排行动应该与发达国家的强制性减排目标挂钩,甚至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强制性减排责任。这些发达国家过于重视碳排放现状,却有意忽略了碳排放历史。各国的历史累积排放量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经济强国率先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在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这些国家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当时,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农业、手工业时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极小。
目前,处于去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快速增长、大量排放的工业化过程,碳排放量相对较少,除了承担碳减排的历史性责任,还应该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使其拥有合理的碳排放空间。
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较大的减排空间与时间。此类国家正处能源需求的高增长时期,又因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设备相对陈旧,能源消费强度较大,所以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高。如果要求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性减排责任,会大大抑制其经济发展,而且是其力不能及的。
(三)发展中国家需要统筹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会竞相降低环境标准以吸引外资,甚至挽留污染企业,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进而成为污染避难所与碳泄露的输入国。对此,这些国家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问题,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在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应该注意,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愿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尽管面临着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中国在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中国高达68.9%;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产生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碳排放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l%。为此,中国设法减少煤炭的使用总量,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降低煤炭发电厂的碳排放,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从“发展就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就是很好的证明,促进环保经济、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实例比比皆是。中国对“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在甘肃省的戈壁沙滩正在建设大型风电场,其规模让欧洲或美国的同类设施相形见绌。
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密度)比2005年下降40%~50%;印度也承诺在同一时期内将其碳密度降低20%~25%。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问题,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乃至最为贫困的国家都做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只是不同意与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的强制性减排义务。
国际社会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应该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应负责任以及实际能力的义务。同时,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继续承担中期大幅量化减排指标,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五、结论
持续的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以及城 市化进程的叠加,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大气问题尤为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必然要求。 Nordhaus 论述了后京都协定时代通过价格机制减排的优势,并强调征收碳税是最有效的政策手段。本文选择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低碳实践上有条件领先于其他城市;另一方面,碳税的征收对行业排放的影响较大,排放权交易在初始分配上需要事先考虑这种效应,否则会产生政策衔接问题。本文构建了区域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即CGE,computable generalequilibrium),对在上海试点碳税进行模拟,探讨碳税对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为中国低碳实践提供学术依据。
CGE 模型是一种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经济模拟分析技术,把宏观经济体系分为大量可计算的部分,从而进行经济运行模拟。Liang Qiaomei 等发现碳税对能源密集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了负面影响,提出在生产部门进行适当补贴。Fisher-Vanden 和Ho 研究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对碳税减排的影响,发现中国式的资本补贴模式削弱了碳税的减排效果。林伯强和牟敦国对比了石油和煤炭价格上涨的不同影响,并测度了能源价格上涨在产业层面上的效应。樊星和马树才利用中国能源CGE模型进行系列模拟,指出国家应该将减排政策系统化,构造一个适应现实需要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国家层面,缺乏对于区域的探讨。本文填补了相应空白,也对我国地区低碳发展进行了探索。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构建了地区CGE 模型,第三部分介绍了数据基础与参数设定,第四部分模拟了碳税对上海能源、排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一部分进行针对性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2 上海区域CGE模型的构建
本模型的行为主体包括40 个行业、政府、企业、2 组居民家庭(城市和农村)。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分别是劳动力、资本和能源。CGE 模型结构以翟凡等 开发的中国经济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由于本文探讨十二五以及之后的低碳发展,而2015 年是链接两个规划阶段的重要年份,以2015 年作为研究对象更为可靠。CGE 模型以2007年为基准年校准参数,通过动态模块模拟出2015 年的基准情景,与后续政策情景进行比较。
2.1 生产模块
在生产函数构造方面,选择资本、劳动、能源和其他中间投入品作为生产的投入。由于不同的投入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为了反映这种替代性,采用常替代弹性函数(即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合成不同的投入项。由于非能源中间投入品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明显的差异,本文将资本能源劳动先行嵌套,再与非能源中间投入品形成总产出。有关资本、能源、劳动的嵌套模式,Kemfert 采用1960 ~ 1993 年德国工业的总体数据,发现(能源资本)劳动的嵌套方式在统计意义上最为有效。本文沿用了这一嵌套模式,并在能源投入部分进一步分为电力以及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CES 嵌套合成。鉴于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使用,本文中的碳排放根据能源含碳量的角度进行核算,对象涵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有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中间消耗量。
2.2 价格模块
价格模块刻画了企业在商品市场上的定价行为,企业定价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结构,本模型假设各产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的超额利润为零。利用企业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这一假设,可以推得各层投入品的价格为其下层投入品价格的CES 合成价格,行业产出价格为资本能源劳动价格与非能源中间投入的CES 合成。
2.3 收入支出模块
企业的收入来自资本报酬和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其支出包括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对政府缴纳的税费。其中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企业对居民转移支付占企业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以及企业缴纳税收的税率在本模型中都是常数。
居民的收入来自劳动报酬以及企业、政府、国内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地区的转移支付。居民的支出为各种商品的最终消费和对政府缴纳的税费。模型中假设居民的效用函数为Stone-Geary 效用函数,即消费行为符合线性支出函数(即LES,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企业、政府、国内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地区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为固定值,且居民的所得税率也为常数。
政府的收入来自生产税、关税、居民所缴税费、企业所缴税费、国内其他地区对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的支出为政府对各种商品的最终消费、对居民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2.4 贸易模块
在上海市内贸易的商品来源有三个:一是市内生产;二是省际调入;三是进口。上海市内商品的去向也有三个:一是市内销售;二是省际调出;三是出口。区域CGE 模型的一个特殊性在于无法直接建立区域内商品市场的均衡方程,这是由于从上海市社会核算矩阵中无法确定市内生产商品在三个去向中的比例,也无法确定市内商品需求中不同来源品的份额。而且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呈现转口贸易的特点。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市内商品需求与省际调出合成为国内商品需求,将市内生产商品与省际调入合成为国内商品供给,在进出口之外形成国内商品市场进行出清。
2.5 闭合模块
本模型根据上海目前的实际情况,采用投资驱动的约翰逊闭合,即政府对企业和居民征税来达到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其中总投资、国外储蓄、外省储蓄外生。此外,本文假设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出清。
2.6 动态模块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生产要素的增长及技术进步,因此模型中的动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劳动力总量的增长、资本总量的增长、以TFP 为代表的生产效率提高。目前关于CGE 的动态化,多数采用递推动态形式,即本期的资本总量减去折旧,加上本期的投资形成下一期的资本总量,而劳动力总量及TFP 外生给定。本文亦采用这种模式,将劳动力总量增长率、资本总量增长率以及TFP 数值外生。
3 数据基础以及参数介绍
CGE 模型的数据基础为社会核算矩阵( 即SAM,social accounting matrix)。本文编制SAM 表所需数据来源于《2007 年上海投入产出表》和《2008 年上海统计年鉴》。有些数据在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无法获得,则通过SAM 表行列平衡性质进行计算。
模型中CES 生产函数弹性值与进出口合成弹性主要参考了贺菊煌等的研究,各行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值采用了赵永和王劲峰的研究。劳动力增长率采用上海近十年劳动力平均增长率。LES 函数中的Frisch 值,城市居民取-2,农村居民取-3。关于固定资本以及投资,本文采用薛俊波和王铮所给出的行业折旧率,将《2007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折旧额除以折旧率得到各行业基年的固定资本额。后续年份的固定资本额采用递归方法给出,即在前一年固定资本额扣除折旧后加上新增投资。新增投资总额外生,具体数量根据中国2007 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1)给出的资本增长率(即2008 至2010年的资本增长率为12.6%,2011 年至2015 年的资本增长率为9.2%)计算得出。TFP 值的设定本文参考了李善同、刘云中的研究结果,将2008 ~ 2010 年的TFP 值设定为0.9% ;2010 ~ 2015 年第三产业的TFP 值设定为1.8%,而第一、第二产业的TFP 值仍然设定为0.9%。
4 模拟结果与政策分析
本节对上海实行碳税试点进行了模拟,探讨了上海能源使用、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然而在分析碳税政策影响之前,仍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第一,碳税税率应该定在什么水平;第二,碳税应该如何使用。
对于第一个问题,2010 年时有过探讨,当时财政部提出了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 元的方案,而环保部提出了每吨20 元的方案。针对这两年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雾霾的情况,两个方案的价格应该说是偏低的。同时可以参考的是各地排放权交易的价格,上海交易价在每吨30 元左右,广东在60 元左右,由此本文设定了30 ~ 70 元的价格区间,分成三种情况分别探讨,通过比较不同价格的模拟结果,寻优与发展阶段相符合的碳税价格。
关于第二个问题, 本文沿用已有文献的做法,采用税收中性的方式,但在实施模式上进行细致区分和模拟。首先将税收使用方式分为税收返还方式和不返还方式,进一步将税收返还方式分为返还居民方式和返还企业方式。返还居民方式是指政府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使得碳税实施后的政府收入等于不征收碳税时的政府收入;返还企业方式是指政府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率使得碳税实施后的政府收入等于不征收碳税时的政府收入。
此外,本模型征收的是区域碳税,即仅在上海试点征收,国内其他地区不实行相应征收。本文对各种情景下2015 年的结果进行比较,罗列的数字是各政策情景结果相对于基准状态(不征收碳税情景)的改变率。
4.1 碳税对能源和碳排放的影响
碳税税率为每吨30 元、每吨50 元、每吨70 元的情况下,碳税对上海能源使用以及碳排放的影响。碳税使得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的减少,必然导致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降低,碳税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电力消费的改变幅度不大,甚至当政府将碳税返还给居民时,火电的使用有小幅上升。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由于碳税对不同能源使用成本的影响不同,而能源之间存在替代性,使得能源结构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对于上海是有利的,因为上海在发展绿电上具有优势,一方面沿海地区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较多,上海可以积极开发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夏季高峰用电季增加西部地区水电的调入。
4.2 碳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碳税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成本代价往往体现在经济变量上。碳税税率为30 CNY/t、50 CNY/t、70 CNY/t 的情况下,碳税试点对经济以及消费带来的影响,GDP 与三大产业增加值以当年价格核算,居民福利以基年(2007 年)价格计算的消费额,消费总量为两类居民消费的总和。研究发现,碳税征收降低了GDP,随着碳税进行返还,GDP 的降幅减少,尤其是返还居民情景。从产业大类角度来看,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均有下降。当政府将碳税返还企业或选择不进行返还时,碳税征收会显著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附加值。而当政府将碳税返还居民时,碳税征收对第三产业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而言,碳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负面作用较为有限,并且有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
相比返还企业的情景,返还居民对于提高居民福利的效果更好,有效刺激了消费。随着我国越发重视居民收入增长这一发展目标,征税收入选择返还居民有一定合理性。
4.3 碳税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除了宏观影响外,碳税试点对上海的行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着重考察了碳税对细分行业的具体影响。行业的选取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选取基数大的行业,即上海的支柱性行业;另一方面选取受碳税影响大的行业。
4.3.1 碳税对行业规模的影响
由模拟结果,附加值受碳税影响最大的行业为炼焦业。这六个行业在征收税率为30 CNY/t、50 CNY/t、70 CNY/t 的情况下,部门附加值受到的影响。从中可以发现,碳税对批发与零售业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有较大负面作用。受碳税影响最大的是炼焦业,在30 CNY/t 税率下其附加值减少超过10%,在70 CNY/t 税率下其附加值减少超过20%。
从促进行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起征碳税设定上,50 CNY/t 和70 CNY/t 的碳税价格太激进了。而这几年货币政策比较宽松,经济进入温和通胀期,低于30 CNY/t的碳税价格很难起到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所以起征碳税设定在30 CNY/t 更为合适,可以在十二五期间择机开征。而在十三五期间缓慢提升碳税价格,在2020 年达到50CNY/t 左右,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为排放权交易预留空间,二是避免部分行业波动幅度过大,保持经济活力。
4.3.2 碳税对行业劳动力投入的影响
碳税会造成一些行业劳动力投入减少,根据模拟结果发现减少幅度最大的行业为炼焦业。碳税税率为30 CNY/t、50 CNY/t、70 CNY/t 的情况下,碳税对以上六个行业劳动力投入的影响。从中可以发现,碳税将会减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化学工业的劳动力投入,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所受影响较小。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作为高载能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批发和零售业的劳动力投入有所增大,增幅随着税率的提升而变大。受到影响最大的仍是炼焦业,在70 CNY/t 税率下附加值减少超过19%,即使在30 CNY/t 税率下附加值降幅亦超过9%。碳税征收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需要审慎对待,政府有必要设定方案,针对性地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再上岗。
4.3.3 碳税对行业资本投入的影响
本文CGE 模型使用的是储蓄驱动的宏观闭合,投资总额是外生的,因此碳税对于行业资本投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行业间的资本流动。碳税税率为30 CNY/t、50 CNY/t、70 CNY/t 的情况下,行业资本投入受碳税影响最大的六个行业,它们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教育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炼焦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碳税征收会增加前三个行业的资本投入,抑制后三个行业的资本投入。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碳税征收容易造成高载能行业跨地区转移,从而引起碳泄漏,削弱碳税的减排效果;二是碳税引起的行业效应不一定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比如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对于上海打造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是很重要的,但碳税不利于该行业发展。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进行税收调整,在征收碳税的同时降低行业生产环节税收。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了区域动态CGE 模型,根据2007 年上海投入产出表等数据编制了相应的社会核算矩阵对模型进行标定,从而形成模拟平台,分析了征收碳税对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征收碳税会减少上海对化石能源的消费,但在返还居民的情景下,电力需求有小幅上升。总体而言,能源消费得到抑制,能源效率提高。
(2)碳税使得上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明显下降,碳排放强度也随之大幅度降低,有助于上海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3)碳税征收对于经济增长有一定妨碍,但是程度不大。如果不进行返还碳税,三种税率下居民福利均有所降低,消费需求被抑制。而当政府采取返还碳税时,GDP 降幅减少,同时带动消费,对居民福利会产生正向效应。
(4)碳税抑制了高载能行业发展,并且有利于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总的来说,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而部分高载能行业受限大的问题也应重视,比如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炼焦业。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1)鉴于碳税对经济整体的不利作用有限,而对部分产业负面影响较大。所以在碳税设计上,本文认为起征碳税设定在30 CNY/t 较合适,可在十二五期间择机开征,十三五期间缓慢提升碳税价格,于2020 年左右达到50 CNY/t。此外,从避免经济波动以及关注民生的角度来看,返还居民更合理,尤其是易受碳税影响的低收入居民。
(2)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根据实际碳排量征收碳税,避免较大幅度损害将能源品作为原材料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