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00: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

第1篇

(1)什么是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一个统称,它包含很多内容,例如防洪、灌溉、发电、水资源保护,新建的、扩建的、修建的水利建设工程及其附属工程。也有一种解释是通过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控制和调整,达到最有利于我们的工程。这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改变,让水资源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水的世界不敢想象,自然界的水不完全是人类需要且适用人类的水,基于此情况,人们才大兴水利建设,控制水流,即可疏导抗洪,也可进行水资源的调配,例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把南方充足的水资源引流到北方水资源相对较缺的地方。按照梳理工程的功能特性分类,水利工程分为防洪工程,农田工程,水利发电工程及海涂围垦工程等。这些水利工程都是根据不同地方的水资源的不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水资源在当地的作用。

(2)影响环境的因素。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周围地质的影响、周边生活的影响和陆生生态的影响。其中对陆生生态的影响最大,关系到水域周围的生态链的建设。

(3)如何加强生态水利建设。

首先要从水利工程规划入手,提高规划水平。要全面认清开发水域的水资源生态系统,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尽力做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节能。提高规划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a.要实地调查研究,尽可能的提出多种建设方案以备选择;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特色的最优方案并提出建设工程的规模,工程规模的确定一定要按照当地资源确定,切不可盲目。要请相关专业专家在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流做出勘测,在技术层面给出最准确的建议。b.政府要完善与生态水利建设有关的相关法律,对于不适宜进行大规模水利施工的区域,例如国家及地方自然保护区,著名的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遗产等区域,进行必要的保护,规定可开发建设的区域,不可开发建设的区域,同时禁止进行大规模以上的水利建设。从保护环境,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入手,对严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水利建设项目,重新考评,无法达标的建设项目,要立即停止建设,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c.转换开发思路,由于现阶段征地成本的日益增高,对于移民量少,占用农用地少的地方,可充分开发,甚至是100%开发,但是对于移民较多且占用耕地多的地方,可不开发或折半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不能总看眼前既得利益,也要向长远看齐。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尽到应尽的责任。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生态化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议

(1)在防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实行经济效益11:25:45和环境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也要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利益。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破坏只需一天,但是恢复却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疏通整治河流上游、下游、周边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围绕这些,进行防洪水利工程的建设。

(2)堤线布置和堤形选择的方式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

人为改变河流的流向,使河流统一化,会直接影响当地水域的物种。故,再此建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补充几点关于保护当地山川湖泊的技术要求,尽量保留当地水域应有的湿地或浅滩。在防堤宽度上尽量采取宜宽不宜窄的原则。尽量做到防堤的功能在保护土地的前提下实现。

(3)关于河流的断面的建议。

在河流断面的设计上尽量要求不要违背当地的自然河流的河床特点,避免因人为化设计河流断面导致河流的均一化。河流的断面设计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4)岸坡的防护结构。

在水利生态建设过程中,交错的岸坡防护结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因此,岸坡的防护结构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工程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岸坡防护的设计。

(5)水利生态建设周边的环境建设,即景观建设。

第2篇

 

近年来,鲁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随着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鲁西南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鲁西南地区人口密集,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同时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当地小企业迅速增加,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本文通过调查,归纳出当前鲁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村土壤、大气及水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农业生产中频繁、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导致地表土壤污染,同时也带来了大气环境的恶化和地下水的污染。鲁西南地区作为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防治农药、化肥污染既是保障安全粮食生产,更是保障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鲁西南地区招商引资步伐加快,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等问题,一些企业无视环境恶化,污水处理设施不达标,甚至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坑塘,严重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土地及大气资源,带来农村生存环境的恶化,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三)农村养殖业无序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养殖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投入资金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选择。在鲁西南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气及土壤、水资源污染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养殖业中产生的家禽、家畜粪便等导致当地大气环境恶化,同时由于一些养殖户肆意排放废弃物,导致禽畜粪便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土壤河流,进而污染当地的土壤、河流,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农村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容乐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农村社会的繁荣和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日益增多,白色污染正在农村不断蔓延。同时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乱倒乱扔垃圾的现象不断发生。

 

(五)农村环保制度缺失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上日程,相关立法机制也不断完善。但在目前,针对农村环境保护还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与制度保障,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生态环境工作没有进入有序发展。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本文在立足鲁西南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发展农业,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化学污染。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思路,农业生产要构建高效、协调的生产模式,逐步淘汰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措施,科学种田,控制化学物质污染。一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体系,通过优化土地资源组合、规模化农业生产、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民农业生产知识的培训,鼓励新生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开展对农民科学知识的培训,鼓励农民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科学种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建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尤其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蔬菜、粮食、畜产品的监测,预防重大农药污染。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完善对工业生产污染的监测与控制。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要积极发挥当地政府的管理作用,明确责任机制,加大对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水排放的查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对工业生产中的污水等严格监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根治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要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充实环境保护部门力量,使环境保护工作提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保证相应的工作条件,同时责任到人,严格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和对不符合环保规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乱排乱放的企业严格处罚,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应关闭取缔。同时严格环境准入机制,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农村适用的环保技术。由于鲁西南地区目前农村发展较发达城市落后,没有应逐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合理控制农村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养殖业污染等污染源。当前针对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要尽快研发出消除农业污染的相关技术措施,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一方面加快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控制生活垃圾的乱倒乱放现象,同时合理利用有效资源,防治土壤及水资源、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建立农村环保和科技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农村适用的环保技术,合理处理牲畜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形成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四)加强环保宣传,形成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针对当前鲁西南农村地区的现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积极发动群众,通过电视媒体、报纸、村喇叭等渠道广泛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创造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以来鲁西南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没有建立现代生活方式,人民群众对于生活垃圾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极为普遍。同时由于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针对这种社会现实,更应该从农民思想层面入手,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更是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D922.6;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1992年6月,瑞典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了题为《生态循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研究报告,在大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各国纷纷响应、推广,促进了全球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加剧和政府关注程度的日益增多,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形势依然严峻,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负载过多,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深受影响,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2对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基于上述情况,同时,在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机已经逐步成熟,一是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民众对资源环境保护日益高涨的呼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围。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对于我国目前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2.1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政府是生态效益的主要购买者,同时利用市场机制使经营者能获得应有的利益。因此,必须要积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这是目前为止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在生态补偿的模式上,世界各国政府购买仍是支付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法国的林业基金中,国家财政拨付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2.2创新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方式

区域生态补偿一般以金钱补偿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实际不断创新和改善其补偿的方式。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将国家、社会和西部地区自身的生态补偿义务固定化、制度化,使生态建设资金有一个确定的长期的来源。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

2.3建立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融资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同任何经济活动一样,必须以一定资本数量和资本构成为基础。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进行相应资本融资(生态融资)来获得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等。生态融资与生态补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发挥实效。

2.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有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在后期必须要更加注重这些政策的保护力度,真正起到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5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要积极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引导资金投向,重点保证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水土流失灾害严重地区的治理投资,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6强化生态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其恶化程度已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因此,要做好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充分认识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要加强社会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通过电视媒体等宣传平台来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

2.7发展科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以科学为指导,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十一五”开始,国家科技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能源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地方和企业的环保科技投入也在增加。提高科技进步对促进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3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处于环境压力上升阶段,我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环境压力,估计到 2020~2030 年期间环境压力将达到峰值。1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减轻。这些问题,也给广大的给环保工作者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是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走出中国发展的蓝天。

参考文献

[1]王金南. 建立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环保投融资体系[J].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2001(10)

第4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和地区发展的瓶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迫切的。本文就巴东县为例,针对巴东县关于生态机制建设的一些政策实施情况来进行分析,提出一点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地区经济 机制

近些年来,生态和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和地区发展的瓶颈,各地区由于生态保护存在着结构性政策缺位,造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关系之间利益的扭曲,也影响到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为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促进地区经济的长效发展,也已经成为了地区政府刻不容缓的一件重要事情。现就巴东县关于生态机制建设的一些政策实施情况来进行分析。

一、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一)努力推进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巴东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对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各项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注重生态家园建设推广。为逐步替代农村传统能源消耗,改善生存环境,通过试点示范,推广以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效果较好。全县已建沼气池4.5万口,参与“五改三建”建设的2.8万户,保护森林面积9万亩;并建立了“雷家坪高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探索出果-粮-猪-沼-菜的生态农业模式,明显激发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二是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89年,该县水土流失面积219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5.5%,经过20余年治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138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1.2%。三是推进高产农田建设。近些年来,该县积极申报项目,组织实施了官渡口、溪丘湾、东口等乡镇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提高了土地单产,较好利用了土地生态资源。四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营造和保护了全县生态环境,由于生态改善,野猪、山羊、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开始增多。森林植被恢复较好,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安全饮水、烟水配套、整村推进扶贫等工程在改善自然生态方面也都起到积极作用。2、粮油生产连年丰收。近些年,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态效果开始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1万吨以上,油料产量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8万吨。3、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在粮食产量稳定提高的同时,该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狠抓柑桔、小杂粮、蔬菜、魔芋、药材、桑蚕等经济作物种植,鼓励生猪、山羊等畜牧业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95元,到2008年,达到2482元,增长55.6%。

(二)努力推进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综合管理,着力改善城镇环境

巴东境内有长江和清江两大流域,在谋求地方发展过程中,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培养两江清水为目标,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努力保护着一方青山绿水。一是狠抓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依靠国家投入带动民间投资,组织申报实施了恒兴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的污水治理,正在认真实施义和工业硅节能降耗与治理工程。二是争上一批环保项目。组织实施了城区营沱污水处理厂,荷花垃圾填埋厂,在东口和官渡口镇新建垃圾填埋厂;乡镇中已实施溪丘湾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沿渡河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这些项目较好地保障了库区沿岸污染物处理。野三关垃圾与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实施,大支坪垃圾填埋场已完成初步设计。三是推进工业集聚建设。按照一县双城布局,一方面鼓励企业入园,使工业企业集中在开发区,有利基础设施共享,加强环保设施建设,降低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现在已有20家企业登记入园,其中5家已投产,正在建设的阅山硅公司,采用挪威爱肯公司的环保除尘技术,安装了先进的除尘环保设施。另一方面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酒精等落后工艺。已关闭野三关一条小酒精生产线,对小煤窑实施了综合整治,关闭整合保留到现在的23家。四是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方面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增速达到125.6%,是2005年工业增加值2.1亿元的5倍左右。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9家。另一方面,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6.6%,工业烟类排放达标率达到96.3%,县城空气质量保持Ⅰ级,空气环境质量状况优良。

(三)努力推进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综合发展,着力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把县城打造成政治、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全县努力在以旅游为先导的带动下,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一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为指导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突出神农溪5A景区创建重点,加快水布垭高坝景区4A创建,着手小神农架的旅游开发,以旅游产业开发为载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依托明山秀水的环境资源,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出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意见,鼓励商业贸易、邮电通讯、金融、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宾馆、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发展,2008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达到81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亿元,同比增加19.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巴东人民致力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为保护、营造良好的库区生态环境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但由于该县原本生态环境脆弱,山势陡峭,土质松散,又历经两江四库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大,地质灾害隐患多,全县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在生态保护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等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粗放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增大了生态环保压力

巴东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生产方式粗放,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现象,这种粗放式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增大了地方生态环保的压力。一是工程活动的破环。巴东在迁城移民以及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存在有的选址不合理,有的造成道路切坡、爆破震动、土石方开挖等对自然生态的破环现象,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二是农业生产过度开垦。全县没有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仍然存在广种薄收、乱开滥采现象;农田耕种过程中,滥施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等造成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日趋严重;生猪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畜牧业集约发展的瓶颈;巴东有全国著名的优质豆科牧草巴东“红三叶”,草场达10万亩以上,退化严重,闲置破环量大;就地砍伐薪柴代替生活用煤的趋势又有抬头。三是工业生产粗效。巴东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传统的依靠资源采掘、简单加工生产行业还占很大部分,所以资源浪费大,利用效益不高,企业实力弱,造成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大。

(二)体制机制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制约了生态补偿制度实施

一是投融资体制不活。在大规模吸引外来资本,激活民间资本方面,需要更多优惠的政策和适宜的环境;在进一步降低投资商务成本,吸引战略投资方面尚需从行政审批权力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自由度方面加大力度。二是补偿机制细则不清。生态补偿牵涉到多方利益主体,操作起来一般较为复杂,执行较为困难,比方说《水土保持法》对水保费的征收在缴纳标准、使用范围及管理方面没有明确限定,保障征收的力度也不够;在恢复破坏的地形地貌方面,单纯以面积或体积计算,考虑不够全面,应当增加按破坏程度等方面来要求恢复治理。又比如采矿区除造成踏陷等地质灾害的处理外,还应考虑耕地破坏、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备用金的征收及使用管理上,征收标准的确定不够科学,没有考虑到诸如矿山闭坑后的地质灾害延迟现象。三是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实施难度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难以清楚划定范围、限定责任。因为一旦成灾,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地质条件因素,有降雨因素、有采矿活动等因素,难以清楚界定。

(三)生态补偿投入没有统筹规划,不利于集中发挥合力优势

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部门多头管理、功能交叉现象,而每块投入又非常有限,且加大了工作成本;另外,地方财政实力有限,主要是靠上级投入,而该种投入又多为物资及直接的生态建设补偿,扶持产业发展的比重较低,不能解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长效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

巴东在国家主体功能分区中被划为限制开发类,为支持国家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巴东各类产业因为受制于生态环境约束,其发展在今后仍会弱于沿海发达地区。但生态资源也应有价,可否对其实行科学评估,予以必要的生态补偿,以保障为生态环境做出努力地区能与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所以建议国家建立专门负责生态补偿的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对承担生态建设地区进行长期扶持。

(二)延续现有生态补偿政策

建议对已经实施效果较好的诸如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保工程追加投入,延长期限,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既巩固现有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又进一步推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三)优先实施库区环保治理工程

巴东县位于大巴山山脉和武陵山脉云贵高原之间,全县海拔相对高差大,水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土壤严重石漠化,全县土地石漠化面积52935hm2,农业人口7.63万人。过去的石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还很艰巨。巴东在2006年已经就石漠化治理问题编制了《巴东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拟争取投入4.2亿元,进行综合治理,但目前全州仅建始县在搞试点。为加大保护库区生态环保力度,对巴东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担负着保护长江这一全国最大淡水资源任务之一的库区,恳请将此项目优先纳入实施。

(四)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除开国家财政投入外,建议上级部门做好区域协调,摸索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制度,以及实行上下游出入境水质断面考核,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环境保护机制;对已有确定的资源补偿相关费用征收规定的,要进一步完善征收的标准、缴纳方式以及使用管理方面的制度;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建设;继续利用好国债资金吸纳社会资本实施生态环保项目;继续完善减免税费、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制度,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五)探索大型工程建设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建议对三峡电站这样一些大型工程从发电量中抽取一定生态补偿费用,用于原地区生态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宗臻铃.长江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机制探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影响因素;环境保护;并行;建议

1引言

针对我国水利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水利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以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俨然已成为我国水利工程部门的共识,是国家建设所必须进行的。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各地区因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不良因素而遭到环境破坏,造成生态危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追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必然需求,是国家平稳均衡、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2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水利工程建设以调整资源分配,蓄水发电为建设目的。它能有效的调解水力资源,对于国家资源的分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水利工程往往涉及面广,工期长,工作条件复杂,对环境影响大,失事后果严重。正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对于水源地可能造成的水源污染,过度抽取而造成资源短缺,改变蓄水地和引入地的生态环境等。为了践行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并行发展,我们应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析,以寻求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方法。

3影响水利工程建的主要因素

3.1人力因素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人力是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环境,造成环境破坏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设计人员的整体规划是否合理的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将环境保护措施体现在设计中对于整个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施工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起着推动作用。国内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也只有在人力的配合下才能够顺利进行。

3.2建材因素

建筑材料是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降低环境破坏影响的因素之一。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使用期限较长,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较高,如何在选材方面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节能环保是我们应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环保材料,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是我们最终要的效果。

3.3方案因素

在水利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施工方案的指导。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方案是整个水利工程的灵魂所在,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水平、管理经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配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工程建设面临的环保问题,也应在方案设计之前加以考虑和规划,以方案指导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环境破坏的可能。

3.4其他因素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其中不仅包含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技术,施工人员,施工设备以及材料等,对于建设地的生态构成,风俗民情我们也应进行充分考虑。对于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考验,我们要积极准备,做好应对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同时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环境。

4将工程建设和环保并行的策略建议

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屡见不鲜,对此,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其与环境保护融合我提出以下建议。

4.1施工设计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充分考虑建设地周边的环境生态。在进行设计前,充分收集和整理建设地周边的水文资料和地址勘探数据,以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符合当地水文水利需求。除此之外,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要进行一定的工程构造设计,以满足该水域的水生生物习性需,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

4.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

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环境监督,明确各参建的环保责任制,并将责任制细化,落实各参与人员的环保岗位职责,采取奖惩制度,对提出并落实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奖励,对因失职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进行处罚。从组织管理方面以及工作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出发,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3革新建设技术和施工方法

在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施工方法,提高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同时,加强先进环保技术的应用。例如,在混凝土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变态混凝土,不仅能够满足水利施工所需要的排水、隔离、防渗等需求,又能避免环境污染。除此之外,通过革新施工技术和环保技术的运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环保并行融合,如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先进的节能设备,采用近年流行的喷播植生技术都能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新兴技术是解决施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4.4在细节方面加强环保意识

水利工程建设与环保并行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在这之中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积极组织对参建单位人员的环保水保教育,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将环保理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交流渗透进整个建设进程。在建设场区树立环保标语,维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牌等加深环保氛围,从而促进建设进程与环保活动的融合与发展。

5结论

综上所述,将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融入水利工程建设中,既是符合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明智选择,又是推动环保事业,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做好水利工程的环保工作,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发展,就必须积极革新建设技术和施工方法,提高建设人员水平,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此来推动工程建设与环保并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英俊.浅析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影响.《科技资讯》.2010年18期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效益分析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explore the benefits

LinDaoHai (nenjiang count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Heilongjiang heihe 161400)

[abstract] In big XiaoXingAnLing nenjiang county,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 the core to limit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uggested in the nature reserve, the important eco-function areas,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watershed water environment etc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not only has the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 is more apparent, to restore,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nen river valley XiaoXingAnLing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provide good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function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enefit analysis

1、必要性

嫩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结合地带,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嫩江是松花江流域的北部源头,是黑龙江省与的分界线。境内嫩江干流以东的水域、草甸、林地构成嫩江上游流域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是黑龙江省西北部的绿色屏障,也是黑龙江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区和监督区,在保持嫩江流域、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松花江水质水量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嫩江县作为嫩江流域的源头和上游流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嫩江的水质水量,进而影响国家重点项目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的水质保证问题,同时影响嫩江中下游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的供水水质及松花江的水量供给。

近些年来,随着城乡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采金、采砂、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已处于因不合理开发遭受破坏的现状,地下水位下降,沼泽普遍缺水,森林、草地、湿地面积减少,本区域生态环境已非常脆弱。由于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的启动,作为处于核心区域的嫩江县辖区流域,对无法恢复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以限制自然资源开发,为恢复、保护和发展嫩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尤其重要。

2、生态补偿探索

建议在以下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2.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央站黑嘴松鸡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门鲁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嫩江流域的中心位置,呈带状分布于嫩江干流东岸,在水土保持、蓄滞洪水、调节局地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议理顺和拓宽自然保护区投入渠道,提高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引导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降低周边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压力;全面评价周边地区各类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或功能区划调整、范围调整带来的生态损失。

2.2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 嫩江县为大小兴安岭功能区核心地带,在维护区域整体生态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功能区域,国家和省级财政应加大纵向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可采取“民建公买”等灵活方式,激励民众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和提供生态公共产品,产品成熟后由政府购买,以此提高生态品供给的有效性。建议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协调管理与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2.3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嫩江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地质矿产摇篮”之称,现已发现矿产6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28种,占全省探明种类的36.4%,矿产地233处,形成矿床41处,其中铜的资源储量居全省之首、全国第三位。2005年始,嫩江县辖区嫩江主次干流流域全部禁止采金;自2009年始,嫩江沿江流域全面禁止采砂;年产3万吨以下的煤矿于2006年全部关停;11个国有林场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国有林场禁止采伐;自2006年始,国有草原、集体草原、湿地全部禁止开垦,同时实行划区轮牧。由于嫩江县实行了生态保护、限制资源开发的政策,经济损失每年达到1.2亿元以上,县域经济发展已受制约,因此,建议省政府在转移支付中设立生态补偿资金,以矿产资源开发保护补偿为重点,补偿方式包括:省政府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支持各领域的生态补偿建设 ,鼓励各地方政府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组织有关部门科学评价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和矿山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状况,研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2.4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嫩江县是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上游唯一的县级城镇,是下游重点城市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的供水保障。嫩江县在水污染防治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源头水质。结合节能减排,辖区涉水企业于2009年全部完成水处理设施,2008年12月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城镇生活污水全部处理,流域采金、沿江采砂作业一律停止,为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嫩江县所采取的生态建设、保护和资源限制开发政策,使得下游地区为生态受益地区,建议生态受益地区通过对口援助及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予以补偿,引入市场机制解决流域补偿问题是一个有效途径。根据《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流域主管部门建立以出界水质达到考核目标为依据,按照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有助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府管理平台,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促进跨行政区的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生态补偿资金。

3、效益分析

3.1生态效益嫩江县实行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限制开发政策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省西北部环境安全、建设西部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

嫩江县限制资源开发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它的作用在于维持黑龙江省西北部重要林地、湿地、草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及周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由于嫩江特殊的区位、地理条件决定了嫩江生态环境不仅是本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屏障,而且还对周边地区尤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别的意义。

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起到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大量的木材及各种林副产品,同时为维持人类环境的平衡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释放氧气、保护鸟兽及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嫩江县内有保存完好的森林、草原、湿地,是寒温带和温带的交错地区,也是嫩江中、下游水系的水源保护地和水质净化的主要场所,同时,境内众多泡、沼,地势平坦的沼泽是该江段及上游汛期主要的泄洪区,具有蓄水、保水、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等多项功能。保护江生态环境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其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嫩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江堤、河堤安全都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3.2 社会效益生态保护恢复限制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可尽快形成适应大小兴安岭特点的生态保护经验,初步形成大小兴安岭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信息管理决策系统,为科学管理、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通过保护和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在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可为嫩江及周边地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相关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全国提供生态补偿的典型,增加我省旅游类型,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周边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贫困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持。

通过生态保护与限制开发,使人们认清生态环境的地位、历史、生物、地理、演替等情况之后,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对黑龙江省农业、资源性工业产生深刻影响。

3.3 经济效益嫩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不仅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使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为黑龙江省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而且随着保护与治理制度的完善,生态补偿措施的落实,资源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执法力度得到加强,非法开垦、偷猎、矿产无序开采等犯罪活动会日趋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制止盲目和过度利用行为,引导项目区资源开发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在保护独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养殖、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将对当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效益中,目前尚不能估计经济效益,这种价值只有在治理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年总量为5亿~12亿之间。

通过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很明显。因而,限制资源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影响因素;建议;湖南株洲

中图分类号 X21;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52-01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uggestion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uzhou City

XIANG Yang-hui LIU Li-xin WEI Xiang YU Xiao-feng *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With the speed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ecome faster,the standard of people′s living have improved a lot,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came out,among which,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etting people′s attention increasingly.Taking Zhuzhou City for exampl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water pollution,solid waste,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etc.Aiming 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combining with ecology,urban and rural planning,relat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urban and rural planning;influencing factors;suggestions;Zhuzhou Hunan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但是由于近几年来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与高效益的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如水体污染、垃圾围城、交通堵塞和大气污染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党的十会议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种新的总体布局中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一项体现了国家政策上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

1 株洲市概况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部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相接,西部与湘潭市为邻,南部则连接衡阳、郴州2个市,北部与省会长沙市相接,介于北纬26°3′5″~28°1′7″,东经112°57′30″~114°7′15″之间。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在286 d以上,年平均气温16~18 ℃,年平均降水1 400~1 700 mm,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等40余种,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 株洲市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素

株洲市是一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特殊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工厂的建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已经在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挑战。

2.1 水体污染

“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化工、火电仍然是株洲市的主导产业,这种类型的产业不仅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而且“三废”排放量大,这其中就包括废水。工厂排放的废水与生活废水相比危害性更大,其包含有氨氮化合物、石油类物质和汞及其他的重金属等,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废水一经排放,不仅对出水口位置的生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更严重的是城市都是依水而建,市民的生活用水都来自于河流,一旦其中的某一条河流被排入了工业废水,人们的饮用水也就受到了污染。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测使得水体污染情况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工业废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3]。除此之外,生活废水的排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活废水中也含有大量与工业废水中相同的元素,如果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排入城市河流极有可能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2.2 固体垃圾

株洲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目前城市人均日产生垃圾量为1.0~1.2 kg,株洲市城区人口为105万人,则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1 050~1 260 t,但这仅为每天城区所产生的垃圾量,还不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农村地区。随着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垃圾量必然随之增大,但是城市对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如果跟不上生活垃圾量的快速增长将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2.3 大气污染

一方面大量的工业生产所产生的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给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私家车的日渐增多,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导致大气污染的一大因素。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灾害性天气――雾霾,形成(下转第256页)

(上接第252页)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增多,当天空中出现雾的时候它们就会与雾结合起来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降低能见度。雾霾的出现不仅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影响,更严重的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引起呼吸道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等一系列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2.4 噪声污染

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城市噪声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噪声。株洲市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冶炼厂、化工厂、电力机车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噪声是无法避免的。二是建设施工。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是否繁荣兴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内部建筑的密集度。株洲市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房地产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三是交通噪声。株洲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中南部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便捷的交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发展与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小瑕疵的产生,火车的来来往往以及鸣笛所产生的噪声对居住在铁路附近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株洲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包括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等,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

2.5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株洲市市域范围内除了城市用地外剩下的就是大片的农村范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给土地和水体造成了污染,同时也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是畜禽和水产养殖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三是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和对林木资源的乱砍滥伐带来的生态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四是农村工业由于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管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3 建议

一是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城乡规划相结合,逐步实现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将功能性质相似或是有关联的产业集聚到一起,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减少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前一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物又能被下一个生产环节所利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污染产生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是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甚至可以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三是相关技术部门加强对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株洲市目前已经有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交通压力和对大气的污染,但是私家车的使用率仍居高不下,因为汽车的速度更快,更方便,所以需要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同时具有上面两者的优点,既能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达到一定的速度又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这就需要相关技术部门加强对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引进国外先进的污染处理方法对目前环境的改善固然有好处,但也不是长远之计,实现排污技术的自主研发才能使我国在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四是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垃圾收集站、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等,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进行布置,在将污染物向外排的最后一道程序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五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可以通过新增某个专门的部门实现对当地环境的监管,同时向当地农民传播环保相关的知识,改变他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减少源头上的污染[5]。六是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植物不仅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减少大气污染程度,还能降低噪声污染,对水体和土地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4 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工业生产而出现,同时由于不够重视才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不一定非要等到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应设立相关的监测预测机构,防患于未然。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能使人们心情愉悦,而且从长远来说也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5 参考文献

[1] 邵军高,刘桃树,姚勇盛.银川市兴庆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280-281.

[2] 陈锦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7,17(3):23-29.

[3] 姬锋.加强庆阳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8(10):64-65.

第8篇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