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8 15:5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核算的初始环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SAP;财务核算
众所周知,传统的财务电算化核算是以单纯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为基础,以电脑为操作工具,通过初始会计凭证的录入,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相应的各种模块功能,进行后续的自动记账、提税、核算成本、总账结转、出据会计报表等电算化运算及操作,以实现会计核算的电算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能力。
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财务电算化软件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来说一般的电算化软件在使用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短板,而SAP则是基于这一点应运而生的。SAP中的财务核算模块除了具有原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同时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与分析功能。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是一个全流程的ERP综合管理平台,其功能的细化程度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无疑提供一支强力的推进剂。对于各操作环节、管理节点的分工和明确责任体现得更加直观,必将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下面就财务核算在SAP中的应用做以下具体分析:
1、搭建财务核算在SAP中的架构
SAP是一个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模式架构搭建的综合管理平台。财务核算做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初始核算架构的设置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取决于要符合基本的国家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加一方面又要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初始核算架构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地基牢固才能保证今后的实际操作顺畅,满足当初核算管理设想的需要。
SAP本身的财务核算架构就是很灵活的,一方面提供与本企业集团相近行业的解决方案,同时还会跟据企业集团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与管理层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次会议进行共同研讨,进行初期的财务核算架构搭建,把总体框架确立下来。这个环节是整个流程的基础,所以显得非常关键,这为管理者对未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个课题,也是考验管理者智慧、信心与决心的关键一环。同时决定着SAP上线后能否满足企业日常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助力。
2、各种财务核算模块的建立
在SAP管理系统中,会计核算分为财务会计、财务供应链管理、控制、企业控制、战略企业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灵活的不动产管理等。这些功能模块的设置也充分说明了财务会计应该从原有的单纯记账向着财务管理方面加以延伸,体现出财务监督与管理的职能。
当然,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财务会计核算是日常工作的根本和主要内容,这其中又分为总分类账、应收款、应付账款、银行、固定资产、特殊功能分类账、附加功能、租赁会计核算等。对企业来说,总分类账的建立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以国家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符合本企业财务核算特点的总账科目是保证后续会计核算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需要企业的关键用户与SAP的IDS顾问密切配合,共同研讨,深入交换意见,通过不断的模拟操作与测试,以达到上线后能满足实务操作的可能。总体来说这个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极负挑战的工作,需要企业关键用户与IDS顾问在一起通过研讨、设置、模拟操作、再研讨、改进、再设置、再模拟操作等等,只有通过这一系列不断循环改进的过程,才能使之达到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
SAP中的总账科目不同以往我们理解的传统会计科目,它是跟据集团公司的总体需要形成的统驭科目,一但设置不能轻易改变。由集团公司建立总账科目架构后,再建立以各分公司代码为中心的核算架构,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架构建立是有区别的。当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等总账类统驭科目建立后,一些相关的原财务理解的明细科目将以总账科目形式存在。而这种设置布局也使总账类科目设置要求更加谨慎和细致,不然对今后实务操作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这类往来科目在SAP中是以客户和供应商管理为中心的统驭类总账科目,它们的核算是以客户及供应商为基础的,所以相关客户及供应商信息的前期录入及导入是否准确是符合SAP操作的规范,比科目设置本身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如果企业针对自身情况,想设置明细科目的话也是可以的,例如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中下设工资费用、保险费、折旧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也可以在总账科目编码下设置二科目编码加以区分,但这必须是集团公司总体架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则对整体集团公司总体财务核算会造成混乱,并产生不匹配的一种影响。所以,二级科目的设置要切合公司的实际,不要盲目设置。同时,在SAP的财务核算中强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客户、供应商的概念,一项涉及公司的业务对应各会计科目时必须有相应的利润或成本中心、客户、供应商等相关信息选择进行辅助核算,否则无法完成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就是说,SAP中的财务核算更加注重第一环节的操作,初始数据的真实完整,辅助核算项目的准确无误,这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一套相对完整的SAP管理系统中,初始操作应该是来自非财务人员的一种前端数据接入,财务人员跟据相关评判标准进行审核后,才能开展下一步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核算环节。而财务核算环节在总体框架确定之后,会按照系统的设置自动进行相应的核算工作,财务人员需要做的就是过账确认、出据最终的会计报表、分析表格等,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与企业息息相关的数据。
3、SAP中财务核算的相关操作
在SAP的财务核算架构中一但明确,它就不会轻易进行更改,这也正如企业要确立长远目标一样,是公司战略的选择,可见架构确立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对于每个财务人员来说就是具体的操作了。SAP中的财务核算操作与传统的电算化软件操作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在凭证录入环节就区别明显。SAP中的借贷方不像传统软件中操作界面比较直观,它是以代码进行区分的如40、50分别代表总账科目借、贷方,01、11代表应收账款-特殊总账标志借方、贷方,21、31代表应付账款借、贷方,29、39代表应付账款-特殊总账标志借方、贷方,70、75代表固定资产借、贷方等等。对于往来类科目如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均要进行辅助核算如客户、供应商的选取,否则该凭证将无法被保存。再如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集团公司跟据固定资产按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等建立好架构后,财务人员只要按相关操作步骤进行处理很快就会将折旧提取完毕,并自动生成相应类型的会计凭证并过账。
再有就是会计报表的出据。由于SAP的架构特点所决定,财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调取会计报表。在财务人员录入会计凭证后,可以说财务核算工作基本上完成了一大半,其他的均可以由SAP自动处理完成(但这也取决于初始架构设置是否考虑到自动计算这部分,各类取数、公式等模板的设计),尤其是会计报表。如果前期考虑地比较周全,会使后续财务人员的操作产生直接影响,操作过程会大大简化,相关数据会很直观的呈现出来。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来说,第一时间掌握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而SAP中的财务核算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4、SAP中财务核算的特点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房地产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有效解决了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探究
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过程中,企业应首先对工程项目的初始成本进行计算,在准确把握工程项目的初始化成本以后再对工程项目建筑物的出租日期或者使用权限进行标准化的核算处理,以此保证工程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与运营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对工程项目预期计划内的投资与经营程序进行核算与处理,如果企业董事会在短期内签订了书面协议,或者明确划分了建筑物与经营场所的出租所有权,那么该建筑物或者经营场所即使在没有签订租房协议的情况,其自身归属与所有权也不会发生变化,都会被重新定义为投资性房地产的一部分。国内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会计核算部门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以后才可以进行系统化的初始化计量工作,在初始化计量工作的持续开展过程中逐渐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工作运作架构。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往往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对房地产入账价值进行多次的确认与探究,在确切认真以后实现对企业自身价值的核算。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国内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过度追求租金与企业资金的增值,致使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价格偏差,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形同虚设,严重侵害了住户与投资建设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转换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在实践环节往往会采用转换计量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实际运营效益,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获得较大的市场收益,然而,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计量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严重危害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运营情况。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采用计量转换的方式进行核算处理,可以快速实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盈利状况,帮助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然而,计量转换模式具有极大的约束性与局限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往往会致使房地产企业的用途发生变化,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对转换问题的处理与优化,忽视了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会计核算工作在实践环节出现变动与缺损,引起当期企业资金流与亏损项目的变动,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公允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探究,在我国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当中,其会计核算工作与公允计量工作往往存在诸多偏差与不足之处,致使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应用价值大大降低,工程项目承包方与施工方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危害到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在一个企业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建设之前,企业会计核算部门应对投资项目与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切实有效的评估与研究。在传统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工作当中,会计核算人员大多采用公允价值核算模式,这种核算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实际价值而产生变动,并且将变动数值纳入利润总额当中,致使企业盈利的标准值与投资判断受到影响,极大的降低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使企业在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资金风险。同时,计量的会计核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不法之徒可趁之机,使心怀不轨的会计核算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为自身谋得了大量的利润,致使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受到严重侵害,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的判断,导致施工项目进度减慢,降低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速率。
三、解决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公允计量模式
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应优化与改善的过程中,企业会计部门应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公允计量进行相应的优化,使公允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效用,帮助会计核算人员更加准确的把握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项目投资过程中,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公允价值发生了变动,那么企业投资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动,致使公允价值变动公积出现浮动。在相应优化与完善的过程中,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转换计量与公允计量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转换过程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转换的主要手段,使公允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产生的价值与原有账面所产生的价值持平,有效保证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同时,根据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相关计量方式所规定,在同一企业内,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不得采取两种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利用公允计量的会计核算模式,为会计人员的实践工作提供确切可靠的准确性保证,使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实际情况中合理化的选择成本模式,并且进行后续的计量与核算工作。
(二)完善会计核算工作中的转换计量模式
国内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计量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极大的危害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运营情况。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采用计量转换的方式进行核算处理,可以快速实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盈利状况,帮助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人员应将传统的投资性房地产实际公允价值转变为账面价值,以此作为建筑商品房屋的计量基础,为今后的投资性房地产开发与运营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公允计量模式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原账面会出现一定的价值误差,这些价值误差应归入投资性房地产当期盈利与亏损的项目资金当中,以此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为转换计量模式的发展与应用奠定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组成的会计核算基本程序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会计确认和计量应有的地位,未予摆正,一度用所谓的“财务制度”和“税务制度”来取代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作用,使会计核算工作“沦落”为单纯的薄记,造成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含糊和混乱。新《会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司、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这就重新确立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要地位。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本质。正因此,本文将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有关展开讨论。
一、 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
会计确认,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或“会计要素的确认”,这一会计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在1984年12月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同时用文字或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这里所讲的会计报表项目实际是具体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反映。换句话说,本文所讨论的确认是会计对象即单位会计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和判断,确定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并确认其归属于哪类会计要素的过程。
(二)会计确认的标准
1、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资产或确认为负债,或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该业务事项必须分别符合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同样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收入、或确认为费用、或确认为利润,该业务事项应分别符合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该业务事项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3、相关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有关信息应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可靠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5、确定性。即经济业务事项应已确实发生,否则不能进行会计确认。
6、合规性。即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是符合法规的。对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事项应该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来衡量。对于符合的,才能给予确认并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则不能给予确认。
(三)会计确认的基础
会计确认基础,是指确定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企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而发生的费用和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收到货币资金;同时,本期发生的费用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也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无关。对于诸如此类的经济业务应如何处理,要以所采用的会计处理基础为依据。
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应计基础和现金收付基础两种,前者又称为权责发生制和应收应付制,后者又称为收付实现制或现收现付制。由于权责发生制能、合理地本期的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四)会计确认的步骤
广义的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其中,初始确认也称为初次确认,也是狭义的会计确认,它决定了哪些数据应当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核算与反映。具体而言,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确定它是否属于交易或会计事项,并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登记到相关的账薄中。
再确认又称第二次确认,是对账户所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辩认,以确认它是否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并编制到财务会计报表中。所以严格讲,再确认应属于会计报告的,在后面会计报告部分还将讨论。
(五)会计确认的意义
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会计核算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果定性错了,其后续会计核算环节得出的都是错误的结论和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依据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正确分析和判断单位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事项,把好确认关。同时,应正确理解与把握会计确认对象的定义,明确会计确认的基础、范围与内容,划清与确认对象易混的内容的界限,从而保证确认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划清会计确认的限制,也是会计确认工作中应予以关注的。
二、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会计计量,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计量”或“会计要素的计量”,是指入账的会计业务事项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具体讲,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广义的会计确认包含了会计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文告中,并未单独专门论述会计计量。因此广义的确认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会计报表总计之中。
会计计量是会计处理的第二步,它用货币量来表示每笔经济业务事项,以确定了有关经济业务的影响程度,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各自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会计计量的目的是解决经济业务事项用什么计量属性来计量。
(二)会计计量的要求
为了科学进行会计计量,必须做到客观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1、会计计量的客观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对象、方法和结果,都能进行验证,其客观可信度较高。
2、会计计量的有效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的确立具有目的性,计量的结果具有用性,不是为计量而计量,而是为满足管理上的某种需要而计量。
3、会计计量的经济性。是指会计计量所费与计量的效用的关系,不能单方面看会计计量是否有用,以及作用大小,还必须把所费与效用结合起来分析。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
会计计量的属性又称会计计量方法或会计计量的基础,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余额等。
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选择最为真实、可靠的计量。因此,一般都以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方法,这是因为历史成本是交易双方所认同的价格,人为估计等主观因素程度较低,其真实性、可验证性在所有计量方法中最高。我国资产计量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历史成本。
(四)会计计量单位
在活动中有三种计量单位,即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在会计核算中,会计计量以货币量度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有时也使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单位。
1、货币量度。货币量度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货币量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可以排除各种财产在使用价值方面的差异,统一以价值量为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货币计价具有统一、合理、实用、简化等优点,我国会计和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采用货币量度。
2、实物量度。实物量度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实物计量单位,如公斤、件、辆、台等。每个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既要明确其所拥有的财产的价值量,同时又要掌握相应的实物量。比如,对于存货的核算,就要对其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双重记录。
3、劳动量度。劳动量度是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所进行的计量,它可以反映劳动效率的高低。从活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平均单位产品所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单位时间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从物化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设备运转时间或平均单位时间某设备所能的生产出产品的数量。因此劳动量度可以作为成本控制、成本的一个基本指标。
以上所述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必须运用的“货币计价”方法的主要。此外,会计计量常运用的另一种会计核算方法是“成本”,该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原则来计算成本,确保会计计量的客观、准确。
(五)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计量的范围涉及到了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六要素的计量中,资产的计量是最为首要的、最为基本的,这就决定了资产计量在会计计量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合理地解决好资产的计量,有助于对其他的五要素的合理、有效地计量。资产计量所取得的结果及其特性,是计量其他五要素的基础,并对其他五要素的计量结果产生重大。
一般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三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记录”或“会计要素的记录”,是根据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在账簿中全面、系统地加以登记。
会计记录是会计核算的第三步,这一步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体现,它反映每笔经济业务事项是如何入账的。会计记录的目的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将经济业务事项具体记录在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中。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只是解决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能否、何时及如何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中的问题,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记录、核算,形成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会计核算数据资料,并通过会计再确认的程序,将这些数据资料编入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形成有助于使用者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在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后,必须将这些经济业务事项在账户中进行记录、核算。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报告”或“会计要素的报告”,是指根据账簿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有关信息。
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步,具体来讲,它是指对已记录的每笔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归纳汇总,形成书面报告,即会计报告是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的基础上,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通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1.1系统目标一致。两者都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1.3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
1.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都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1.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1.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2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
2.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权限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初始余额的输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数设置到6级以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
2.3账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2.4账簿格式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
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资金风险,并且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更对我国会计电算化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和会计软件商家应联合起来,消除一切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 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虽然不能等同于会计专业,但是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目标都是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因此,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也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开设基础会计理论课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课程,以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
一、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在会计核算工作实际操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与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对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流程进行模拟训练,进而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对会计核算工作做进一步的认识和实践。教学中一般采取模拟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亲自参与到其中,亲自动手进行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的模拟操作,进而使学生实现对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从理性到感性的一个认识和转换,提高学生会计核算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
(二)增强和提升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作为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从教学方面来说,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凭证、账簿还是报表,这些会计资料的认识、应用及其形成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完成各项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编制,才能使相关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验证,才能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对本专业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性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强化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会计核算基本操作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提升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1.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就业方向都是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而从事财务工作一般都是从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始,如果学生在会计核算基本操作方面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将无法或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因此,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强化。
2.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和工作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的技能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要想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尽早、尽可能多地得到部门领导的认可,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当然是其最大的竞争资本之一。因此,通过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为其毕业后的工作做好先期的技能准备,这对于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和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工作基本流程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切合实际。
(一)会计核算工作环节的设计
各个会计核算工作环节的模拟应尽量与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保持一致,实训内容应该在学生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量涵盖实际会计核算的每一个基本环节。一般应包括账簿的设置与初始化、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与结账、报表的编制等基本会计核算环节。通过这些基本核算环节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对实际会计核算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实践。
(二)会计资料种类的设计
为了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各种会计资料,强化基础会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核算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应尽量选用多种格式、不同功能的各种会计资料。如记账凭证可根据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不同的专用记账凭证;账簿可根据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等不同的账页格式;报表则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程度要求其编制完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不同的报表。
(三)经济业务量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各项会计核算基本操作原理都能得以强化和实践,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可选取一个制造业企业为会计核算对象,在学生现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参照实际会计工作的核算过程,设计适宜的会计核算内容。
首先,难易度要适宜。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所选用的经济业务事项及其处理方法一定要与学生目前的专业知识水平相称,不可过多或过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核算环节要完整。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所选用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过程应该能够涉及会计核算的各个基本操作环节。一般应包含模拟企业从月初到月末的一个会计核算期内的各项基本操作,从建账到报表编制,每个环节都应涉及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对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实践。
(四)组织形式的设计
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一个模拟训练,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财务分工的内涵,一般宜分组进行。每一组都是相应的一个模拟企业的财务部门,每组5-6人,组内各成员分别担任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同岗位角色。此外,在模拟核算过程中,每组内部也可分时间段实行“轮岗制”,进行岗位角色互换;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便于让每个学生对每个岗位都能有所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轮岗制保持一致。
(五)硬件配套设施的设计
基础会计实训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增强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建立相应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并设置和配备相应的仿真会计办公区及办公用具等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三、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过程的强化
(一)提高师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加强思想引导,不断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一方面应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能满足各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进而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采取专业介绍、理论教学、观看反映会计核算过程的教学片、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工作流程参观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会计核算的各项基本操作是财务工作的基础,是财务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进而强化学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及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该实践教学。
(二)不断完善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资料,关注前沿知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才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会计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向学生教授最前沿的会计知识,为后续相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财务工作做好前期的知识铺垫。
(三)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纪律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学校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加强教学纪律,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发生;要使每位师生都能以认真、端正的态度参与到实训过程之中,做到有计划、早安排、重过程、严纪律。
首先,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之前应该做到有计划、早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计划,并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先期的思想引导和实训动员以及时间安排等工作,为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其次,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中要做到重过程、严纪律。各位专业指导教师一定要相互协作,抓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并不断强化教学纪律,做到学生到位、指导教师到岗,实现教学过程组织的规范化、严格化。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一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扎实、认真地参与其中,要杜绝无故缺勤和抄袭等不良行为;当然,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基础之上,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还须不断加强教师的组织管理,真正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全过程指导作用,以保证教学效果。
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考核的严格化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核的严格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力求做到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各个基本的操作环节,是对各项核算工作实际操作的一个演练,如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等,实训效果如何,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对各个环节、各项操作技能都要进行全面、严格的考核。一般需要以每组完成的模拟会计资料成果为依据,并结合各组实训过程的进行情况,参照实际会计核算操作规范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涵盖各组在各环节完成的成果及其操作过程的整体情况的考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对各组实训过程做好全面监督与掌控,把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融为一体。通过这种全面、严格的考核,进一步督促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实训的全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五、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加强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各项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专业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如可以采取选送教师进企业财务部门实习锻炼、专业培训或直接选聘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实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等方式。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专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为了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强化,并力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S
关键词: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方法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推广,一方面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也对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概述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相较于过去手工会计核算,具有数据处理效率高、数据处理准确性高、数据保存时间长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水平,是现代企业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进行企业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的重要数据资料,是一个企业良好运营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运行管理体系、安全控制技术以及安全防范制度等,实现规范和监督企业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检查会计数据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等目的。此外,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可信度,为企业赢来较高的企业信誉以及市场占有率。
二、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软件安全性能欠缺
其一,使用盗版会计软件或者不合格的会计软件,导致企业会计数据丢失或者篡改、会计经济核算频频出错,不仅损害自身企业经济利益也对相关合作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二,会计资料存放介质的弊端。为了存储、输入以及携带方便,我们往往将企业会计资料存放于磁性介质或者U盘中,然而由于磁性介质或者U盘很容易感染木马等计算机病毒,从而导致存放其中的会计资料被不法分子窃取、篡改或者毁损,给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核算带来了安全隐患。其三,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不完善。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大多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企业会计核算,然而由于缺乏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深入研究,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功能衔接问题,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仅停留在初始化阶段,而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会计核算数据出错的概率。
(二)电算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方面,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依然沿用手工会计时期的旧有职责划分,没有专门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因此容易造成职能混乱、岗位缺失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出现纰漏甚至的现象。另一方面,现代企业过于依赖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而忽略了会计原始档案的管理与存放的重要性,造成企业会计原始档案不全、毁损、丢失等问题,从而加重了企业会计基础数据的安全性风险问题。
(三)软件操作人员的职能与权限问题
相较于手工会计核算时期的会计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在软件操作人员的职能与权限问题上存在很大弊端。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在操作电算化系统时不仅有输入权限还拥有数据报送的权限以及其他权限,而这些不受限制的权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基础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风险,很容易出现数据错误或者人为舞弊现象。
(四)缺乏电算化内部审计监督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逐渐由手工会计核算转变为电算化会计核算,这种转变一方面提高了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会计核算数据准确性风险,给电算化内部审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电算化操作过程中一个数据的输入错误都将导致会计核算后续工作的准确性,而完善的电算化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将能够有效防范这类风险,提高电算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三、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电算化软件管理
电算化软件管理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必须加以重视。具体而言,电算化软件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严格选用正版电算化软件,并根据企业自身会计核算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软件功能调试,以保障使用的电算化软件提高为现代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数据准确性以及核算效率。其二,严格规定各会计工作人员的电算化软件操作权限,实施个人密码登录制度,并且对密码进行定期更换以保障密码安全。其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严格防范没有审核凭证就进行电算化登记的情况发生。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工作
内部控制基本工作涉及电算化操作的各个环节以及会计核算原始数据的审核、建档、管理和保存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基本的内部控制工作:其一,明确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的不同职责、明确电算化操作权限,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职责分工以及操作权限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其二,完善会计核算原始数据的审核、建档、保管、使用制度,一方面保障会计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为电算化会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以及后续工作保障。
(三)提高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招聘、企业培训、等级考核等各个方面建设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队伍,为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提供人才保障。
总结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则是规避企业电算化会计核算风范、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决算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必须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杜琳.会计电算化及内部控制[J].中国商界(下旬),2012,06:10.
[2]张莉.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J].信息与电脑,2012,11:12.
[3]刘芬芳.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后财务档案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1:25.
关键词:EPC 总承包项目 会计核算方式
一、项目会计核算方式之现状及其弊端
目前,在单位日常的业务处理中,大多数的单位或者是企业一般是在预算合同总成本确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固定固定不变的。并且,这些单位或者是企业的核算方式较为草率,在当前汇率变动极为剧烈的情况之下,很容易造成难以想象的巨额财物欠款。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弊端百出的会计核算方式呢?答案就是EPC会计总承包。下文将会详细深入阐述如何通过EPC项目总承包的会计核算方式来改变现状。
二、谈EPC总承包项目的会计核算方式
(一)会计核算方式简单概述
一项项目的收入,最主要还是取决于项目建设单位的结算金额以及其所折算出的本位币数,而效益之确认则不过就是经济利益在施工不同阶段中的会计反映。因此,可流入的经济利益在此时的事前预计以及确定确认就显得十分地重要起来。EPC总承包项目的合同金额一般来说都是固定不变的,在合同金额已然确定的情况之下,可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即是已经结算的那一部分,其二则是未经结算的那一部分。未经结算的部分是未经决定的,但是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之下来看,未经结算的部分交易币却是确定不变的。那么又有了一个问题?它的本位币又如何预计呢?未经结算的合同金额可以按照当期会计的期末交易币之于本位币的汇率来加以折算。计算后两部分所得金额之综合,就是最为可靠的预计本位币的合同收入。以此为基础不难计算出当期可以确认的本位币之收入。
按照同样的原理以及办法,就可以对工程总项目的结算作出与现实最为贴近更为准确的结果。
(二)会计核算方式具体方法
1、会计核算方式之预计合同总成本
(1)含义
预计合同总成本,指的就是根据投标的资料或是其他相关资料所预计的从合同签订伊始直到工程项目结束为止发生的全部直接和间接的成本的总和,当然了,实务之中通常还会包括项目招标以及投标期间的一系列费用。我们通常会把项目预计合同总成本称为“预算成本”。
预计合同总成本是核算以及确认工程项目完工进度的基本前提,也是整个工程项目亏损或是盈利核算的基础。
(2)编制方法
通常来说,预计合同总成本的编制可以分为以下四步来进行:
第一步为交易币种的预测。
第二步为交易币金额的预计。
第三步为折算汇率的选择。
第四步为预计本位币的总成本的折算以及汇总。
上述这四个步骤,在实务中通常是通过一张清晰完整准确的工程项目预算工作的底稿来予以显示以及反映的。
(3)会计核算方式之日常折算
项目最初始的预算,只是为了确定预算编制时项目工程的预算总目标。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之中,由于汇率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即使是在交易币始终固定不变的情况之下,可经折算的本位币会随着汇率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因此,每一会计期末之时,都需要根据当期最新的汇率,重新对本位币预计合同成本进行折算以及确定。具体来说,这是可以分三步进行的,篇幅所限,此处笔者便不作赘述。
当然,调整工作是不宜经常性进行的,因为调整工作极为繁琐,它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因此,在汇率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就不必每月进行调整,可以按季度或是每半年进行一次折算调整就可以了。但是,在汇率变动很大的情况下,这种折算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将会造成很大的亏损。
(4)会计核算方式之调整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外部或是内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之下,按照建造合同的准则要求,应当要调整整个儿项目合同的预计合同总成本。一般来说,称这种调整为预算调整。调整的时候,按照预计成本项目之增减变动的相关情况,首先要确定的就是交易币的变动金额,然后再根据上述所说步骤来调整工作底稿的相关一系列内容。这个时候的调整,包括了交易币金额的折算以及调整两个部分,即是交易币和本位币两者同时进行相关调整,并以调整之后的结果作为最新的本位币预计合同成本。
最后,需要在此说明的就是,项目预算这一工作具有着极强的严肃性严格性,若非重大变故重大事项,不可以轻易地频繁地进行调整,否则也就失去了最初进行预算管理的意义了。
2、会计核算方式之收入的确认
收入确认与预算成本的折算原理是相一致的,在每个会计期末之时,需要首先做的就是对交易币合同金额按照与预计合同总成本所相同的汇率来进行同步折算工作。这样,一方面来说确保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配比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使得合同折算之后的金额与可望变现之金额两者最为贴近。
(1)会计核算方式之预算收入的调整
除了项目合同初始的合同之外,在发生了变更或是索赔、奖励等等收入的情况之下,按照项目建造合同所规定的确认原则,在确认的当期,也就是本币种折算为最新的合同收入,其方法与上述相同,笔者在此亦不作过多赘述。
(2)会计核算方式之主营业务的收入
按照已然确认的项目工程完工百分比,并按照币种分别去乘期末折算之后的预计合同总收入,并同时计算得出累计可以确认的交易币以及本位币收入,最后按照工程项目建造合同的准则所规定的方法进行计算并确认当期的主营业务之收入。
至于其余的相关细节以及各个亏损盈利类科目的期末结算,在会计制度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规定,笔者在这里就不作过多说明。
参考文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的详细阐述
(一)资金来源和运用符合法律的要求
我国的农村合作社需要资金互助业务,资金互助业务经营是农村合作社中十分重要的业务,能够充分的保证资金的来源,符合制度化和规范化要求,满足农村合作社办理的程序,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资金的来源符合法律的规定,满足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例如社员借款投放的流程图、社员入股的流程图、借款申请书、入社申请书、借款回收凭证、借款审批表、借款延期合同书等等。上述的这些做法都是在资金互助业务的初始环节完成的,在这一环节中就充分的保证了资金互助业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符合流程操作的要求,能够切实地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也满足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因此从农村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的会计核算来看,会计凭证在填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相关经济事项客观、清楚,会计凭证上的审批人签字、经办时间和经办人都要清晰完备,充分的满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因为原始凭证是填写记账凭证的根本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充分的保证农民互助资金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切实的保证合作社的资金都合理地应用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合作社的作用。
(二)各个经济事项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会计核算账户在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从账户设置的根本目标出发,对于所有的经济业务内容要全面地覆盖,保证核算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是会计账户在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杜绝出现擅自更改或者是遗漏经济事项的情况。会计账户的设置要满足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的主要性质和特点,可以设置长期互助金、短期互助金等相关的账户,不同的农村合作社在会计核算中有着较大的差异,一定要根据合作社的具体特征来进行会计账户的设置,在股金核算方面,有些农村合作社使用的是传统的核算方式,设置了固定股金、流动股金和股金等账户。除此之外,还要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要将农村合作社社员所借款的时候预先扣息的收入计入到长期借款账户中,这样就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整个经济业务的??际预收情况,设置应付分红账户,社员能够进行分红,应付分红账户主要是对需要分配的盈余进行设置的。
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接受捐赠及财政补助资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1. 转向基金量化问题
专项基金必须要进行平均量化,各个成员账户都能够享有合作社的财政资金,通过量化份额来对接受捐赠财产进行分配,但是合作社的相关会计制度并没有对相关的量化进行详细的说明。笔者认为专项基金的量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成员的基本数量进行平均量化,另外一种是根据各个成员之间股金的实际比例进行量化,但是按照股金进行量化是不能够进行合理的量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极容易会形成投资入股多,那么专项基金的占有数量就会变多的情况,但是会导致后续的盈余分配较为简单的情况,但是这样是符合后续剩余的根本要求,从根本上来看,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得后续的盈余分配变得较为混乱,不利于后期的会计核算。
2. 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支付部分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应用于信息服务和培训等方面,这时财政补助资金在核算的过程中,分为使用时候的会计核算和收到时候的会计核算,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计核算应该是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在收到财政补助资金的时候,需要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在上述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审计监督,这样就极容易形成主要成员或者是合作社董事长的小金库,这样是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科学利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的途径并不明确,这样就可能会出现资金多用于培训等极容易控制的相关项目。
(二)盈余公积计提有着随意性
盈余公积主要使用的方式就是内部筹资,一定要按照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如果成员大会已经决议要从当年的盈余公积中进行提取,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弥补亏损或者是进行成员出资的基本需要,并且要量化到相关的成员,农村合作社中的盈余公积在提取的过程中,具体的比例主要是由成员大会或者是相关的规章制度决定的,但是这样做有弊也有利,尽管给了合作社较大的自主权,但是盈余分配的机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着一定的随意性,但是现实中能够计提的相关的盈余公积较少,这样就极容易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三、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各个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都是符合运用操作规范的要求的,尤其是用途一定要明确,这样才是符合我国三农政策的基本要求的,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出台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规范,也会出现较多不明确的现象,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相应的分析:
对于预计净残值的估算可以规定各类资产预计净残值率浮动范围,目前合作社对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大都采用平均年限法。事实上,相关资产受生产特性和生长规律的硬性约束,在各个报告期内的产能分布并不一定相同。因此按照折旧方法选择的原则,应该根据资产产能情况和为合作社带来经济利益流入情况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使成本收益相配比。
可供分配盈余在盈余分配和剩余盈余分配之间的比例实质上是合作社利益分配中谁与谁之间的博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比例进行分配主要在于会计制度中如何看待合作社的地位和成立的目的;如果重在鼓励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进而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则应该较多地按照交易量进行分配。所以在盈余分配比例核算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合作社立法中如何看待合作社的法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