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58:05

小学生阅读教学

第1篇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

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积累下来。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1.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先介绍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配合孙权作战的史实,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意(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进而激疑:这就怪了,诸葛亮是来配合孙权跟曹操作战的,他与曹操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双方,他为何向曹操借箭,又为何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们寻求答案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便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而投入到阅读中去。2. 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3. 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隋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自主阅读

我在阅读教学中,是比较注意唤醒他们潜在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他们互相交流,解决疑难,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我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读题后,我提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田忌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和谁赛马?结果是谁取胜?”接着,我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讨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出现了人人欲试的局面,课堂的气氛也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地思考,去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他们的创造意识就会凸现出来,创造能力也逐步形成。

第2篇

一、正确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①圆满完成词、句、段、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多掌握词汇,能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能正确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②加强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③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④对指定的课文熟读成诵。⑤加强课外阅读,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形成较理想的阅读能力。需要养成哪些阅读习惯呢?①认真使用字典、词典,会自己辨别字词。②标画重点,提出问题,疑难之处,向别人请教或查阅资料予以解决。③记读书笔记。④消化书报中的知识为己所用。

(2)阅读教学在知识方面的要求。以课本为凭借,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了解一些中外史地方面的知识,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3)阅读教学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紧密结合教材,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在内容上我们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方面:①词句段篇教学:词汇教学、句子教学、篇章教学。②听说读写训练。③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巩固和扩大课内阅读的成果,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并受到思想教育,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育的需要选择恰当而有益的读物,并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

二、掌握阅读教学的原则

(1)文道结合。阅读教学要坚持“文道结合”原则,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又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学习语文和提高认识能力结合起来。

(2)精讲熟练,以读为本。教师要善于提问和讲解。所谓“善”,就是设问要好,讲的内容要精,时机要准,语言要深入浅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书的经验总结,论述精辟,有真知灼见,是读书的好方法。

第3篇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育价值一、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实现,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广东等先进的课改地区小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的教学环节。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

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始于问题,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自然无法进行探究活动。因此,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阅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数学阅读应该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理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在这经常性的数学阅读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正是由于数学阅读具有上述重要作用,而且这些作用中有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数学教育界才提出,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应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粗读,即先浏览整篇课文的枝干,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难点的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细读,即根据每章节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复读,重温课本内容,消化所学知识。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内容完整地、仔细地阅读,圈出或画出重点的内容,回忆教师的讲解过程,增强记忆。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读法,形成习惯之后,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进行归纳小结。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读“薄”,完善认知结构。

3.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三、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文章;

第4篇

1.重视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效率。在第一遍阅读过程当中,以读为主,不求甚解,简要自学,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句以及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然后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交流、问老师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解答。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花生的花朵长在地上而果实却长在地下?为什么花生果实有一层硬壳包裹着?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阅读,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加大语句训练

文章是由词句组成,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老师让学生用笔划出收集到的词句,可以是优美的词句,难解的词句等。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春潮》一课时,让学生感受文章境界的同时,找出作者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含义的同时,眼前也会出现绚丽的画卷,达到享受阅读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阅读,并且能够享受这份阅读感。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总结出阅读内容的中心大意;之后教师在提出难度稍微大点的问题,并给予分析和解答。

4.讲究阅读方法,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生阅读课文,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读准、读通、读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第一步将课文读准确,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标记不认识的文字。第二步,熟读课文到流畅的地步。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认识的文字,让学生高效的积累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存在很多个体化差异,因此学生的个性也不同,学生在读后的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异。所以在选择阅读内容这方面,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在一种和谐、主动的氛围内进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当及时做好标记,坚持阅读。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提升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教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和督促,双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就谆谆告诫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大量的阅读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能够使学生持久的进行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承担为孩子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比较性阅读比例加大

何谓比较性阅读,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挑选两篇截然不同或者由相似点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之后再进行对比。从语文教学角度看,比较性阅读是十分常见的。帮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起到启发思维、扩展视野的效果。比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手》和《眼睛》两个单元,学生在自主阅读完毕之后,可以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习惯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老师认真利用好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入手,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一、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思想认识,从而引起学生对阅读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引用培根作家在《谈读书》中对于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人生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看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多多拓宽知识面,从而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老师还可以给大家朗读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词,并把这些古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领会其中奥秘,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且可以教会学生更多的古诗词,可以说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有章可循,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小学生就像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提供一些好的参考书目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因此老师可以推荐小学生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带插图的书籍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虽然当前,人们的诗歌观念百态纷呈,但有一点我却可以认同:诗是意象符号系统”[1]。老师可以通过诗歌给大家讲述一些哲理知识,“诗歌与哲学是近邻”[2]。

二、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

小学老师可以定期在班里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和心得体会。语文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籍的认识。语文老师还可以对大家的读书量进行评比,选出一周的读书之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可以号召同学们向读书量大的学生学习,并为读书量大的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奖励,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和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工作。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对小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老师可以让大家谈谈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很多学生必然会说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是、、司马迁等人。这时候,老师可以借题发挥,告诉大家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是读书十分勤奋的人,总理甚至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老师可以号召学生向自己崇拜的偶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三、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阅读故事

语文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书中有趣的小故事,并告诉学生故事的出处,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从一些阅读中的具体细节和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少走弯路,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阅读的缺点,从而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成绩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很多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也弥足珍贵。西方有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中最好的引路人。”小学阶段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行有效培养,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阅读能力低下和阅读兴趣缺乏的现象,甚至有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提高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引人向善的书籍,从而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否则贻害无穷。当然,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养成教育中增加新内容,如收集信息的习惯、自习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等等。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及早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归宿。

参考文献:

[1]张同吾.汪国真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杨秋枫.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中的妙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6).

[4]廖代华.刍议小语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2).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情感;调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7-01

语文,是一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不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而且将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然而,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学活动中,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不仅是智力因素,还要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传统教学中,往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感因素的影响。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是这样尝试的:

一、提高认识,明确意义

所谓情感调动,即调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进行体验,使之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积极的心理反应。而阅读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其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预的过程。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这种情感熏陶如果在教师积极的情感调动之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灵魂”。阅读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情感地调动。情感调动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正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在阅读教学中实行情感调动,首先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并实行民主教学,才能使师生感情融洽,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尊感得以实现,既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拉近师生间心与心的距离。师生关系融洽,这样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情绪是高昂的,因而促进学生加强记忆、思维等活动,使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建立亲密无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2、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诱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既是教育之“材”,又为课时之“本”,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适合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典范文。这些范文本身就具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地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如果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上课时努力抓住课文的精采部分,用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语言,讲深讲透,使教材的感人魅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能有力的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3、表情朗读,激情讲述。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感情比较强烈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写景抒情的散文,多采用表情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产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运用表情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单调乏味、平淡枯燥,而应充满激情,展示出强烈的艺术性,做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表达出来的感情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精神振作,热情洋溢,并不失时机的进行激情进述,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进入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

4、创设情境,激感。所谓情境,亦即情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将学生引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引起共鸣。但是,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时,必须与老师启发式的语言传授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调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教材特点,把握感情基调,适时设法调动情感。 课文的内容不同,情感基调也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应当有所不同。情感调动,首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课文内容和情感基调协调起来。总之,情感调动只有与课文内容、感情基调一致,才容易引起共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第7篇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本中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从读或写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小学生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英语课本为凭借,从实际生活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教师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理所当然是小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语言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是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早已成为国际的需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英语阅读是教学安排中的必备任务之一。通过阅读英语教材、经典英语绘本和原版系列经典,让学生具备发现远方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阅读是每个学生的心灵需要。通过阅读,学生的生活将更具情感。那么如何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呢?

一、教材为主,延伸为辅

阅读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逻辑性更强,思维品性愈加成熟。如果只依据教材本身,会给英语造成教学局限。英语教师应打破局限,打破课内和校内壁垒,充分利用好课堂外的语言资源,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英语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应用能力,推动学生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英语教师以教材为主的同时,向更广的领域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所选的阅读材料不应强求内容的完整性。小学生学英语,应该多一份精神享受,少一份学习负担。首先,教师选择的英语阅读材料应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又能启发学生心智,让小学生产生学英语的愿望,让他们真正爱上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一个模仿和借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书中不同的角色来模仿学习,包括说话语气、角色差异等,让小学生摆脱语言的贫乏。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多开展一些有益的英语故事会读书活动,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从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充满趣味的英语短片,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通过开展诸如此类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中包含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途径。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教材,还让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二、立足本源,强调发展

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但是小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开展阅读是困难的。教学中,教师忙着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学生往往感到学英语是沉重的负担。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吸收语言精髓,激发英语阅读兴趣,在兴趣中扩大知识面。阅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写作能力,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英语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意义,从而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阅读新故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朗读,向学生推荐经典段落,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子、作文。

阅读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性阅读阶段、理解性阅读阶段、评价性阅读阶段。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指导,细心、耐心、有恒心地观察小学生英语课程的掌握度,因材施教,帮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多和他们互动。也可以划分学习小组,因为兴趣是会传染的,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英语,熟练掌握英语,应用英语,发展英语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重要成分组成的。教师应培养小学生敢于说英语的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刚接触英语时放不开。教师要正确指导他们释放天性,让学生大胆去读,不要怕读错,培养学生敢于交流的心理素质。

三、立足课堂,贴近实际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阅读。课堂是小教材,生活则是大教材。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是一种抒感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但仅靠课堂的时间学习和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⑺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补充。课内阅读是在读的过程中学,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课外阅读是在学的过程中读,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技巧。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同样也具备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这几个因素。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自主建构”的观点,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由过去注重教师的“外部输入”转变为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强调如何使学生想读。

1、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2、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构建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场

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再次,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孩子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一)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