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58: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阅读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阅读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意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82-01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他们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培养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英语阅读量达到累计10―12万字。可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之后,就需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阅读教学。因为英语学习需要不断地复现,需要大量的输入来强化能听、说的语言材料并加以拓展。作为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是着眼于未来英语的学习要求,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就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英语阅读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英语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所学单词、句法、语法在具体的语言文章中再现,,使小学生在无意识中对枯燥的语法知识加深印象,增进对语言知识的了解。正如小学生的汉语学习,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可以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了解和掌握词的用法,培养语感,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为将来英语写作打下扎实的背景知识基础与模仿基础。其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对听、读、说、写等各方面的要求,并特别强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促使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课本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工具,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基本载体。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英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知识,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再者是英语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模仿不同的语境时的不同的表达方法,使小学生用外语的表达方法和习惯去理解问题。通过阅读还可以增加对西方语言及其文化的理解,恰当好处的运用。最后,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功能只有在学习者利用它去获得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出其价值。学习者只有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当然,阅读还可以扩大词汇量,增加课外词汇的积累。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良好阅读习惯对学生学习兴趣、阅读兴趣及今后英语学习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快速度,高效率地阅读是由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形成的。

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小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借鉴“自然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长期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许多有成就的英语老师和英语学习者的一条深刻体会就是:学英语必须有尽可能的有声和文字的英语信息输入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接收、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的思维、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的能力,进而丰富英语词语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适合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外读物有:

(1)视听材料。如现在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视听材料有《迪士尼神奇英语》、《洪恩GOGO英语》等,这些视听材料制作精美,而且都配有文字材料,鼓励学生在听的同时,能阅读相关文字,结合动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英语卡片或浅显的英语书籍。学生可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和建议下购买适合的英语卡片和书籍,能读懂配有图片的文字材料。

(3)英语报。《学英语》报的中年级版图文并茂,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或和小朋友一起阅读,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可以请家长和老师帮助。

总之,英语阅读在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乃至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中至关重要,首先要认清它的重要性所在,结合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实事求是采取科学有效实施阅读教学,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阅读一路伴随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本中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从读或写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小学生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英语课本为凭借,从实际生活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教师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理所当然是小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语言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是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早已成为国际的需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英语阅读是教学安排中的必备任务之一。通过阅读英语教材、经典英语绘本和原版系列经典,让学生具备发现远方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阅读是每个学生的心灵需要。通过阅读,学生的生活将更具情感。那么如何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呢?

一、教材为主,延伸为辅

阅读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逻辑性更强,思维品性愈加成熟。如果只依据教材本身,会给英语造成教学局限。英语教师应打破局限,打破课内和校内壁垒,充分利用好课堂外的语言资源,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英语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应用能力,推动学生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英语教师以教材为主的同时,向更广的领域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所选的阅读材料不应强求内容的完整性。小学生学英语,应该多一份精神享受,少一份学习负担。首先,教师选择的英语阅读材料应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又能启发学生心智,让小学生产生学英语的愿望,让他们真正爱上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一个模仿和借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书中不同的角色来模仿学习,包括说话语气、角色差异等,让小学生摆脱语言的贫乏。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多开展一些有益的英语故事会读书活动,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从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充满趣味的英语短片,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通过开展诸如此类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中包含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途径。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教材,还让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二、立足本源,强调发展

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但是小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开展阅读是困难的。教学中,教师忙着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学生往往感到学英语是沉重的负担。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吸收语言精髓,激发英语阅读兴趣,在兴趣中扩大知识面。阅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写作能力,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英语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意义,从而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阅读新故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朗读,向学生推荐经典段落,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子、作文。

阅读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性阅读阶段、理解性阅读阶段、评价性阅读阶段。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指导,细心、耐心、有恒心地观察小学生英语课程的掌握度,因材施教,帮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多和他们互动。也可以划分学习小组,因为兴趣是会传染的,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英语,熟练掌握英语,应用英语,发展英语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重要成分组成的。教师应培养小学生敢于说英语的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刚接触英语时放不开。教师要正确指导他们释放天性,让学生大胆去读,不要怕读错,培养学生敢于交流的心理素质。

三、立足课堂,贴近实际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阅读。课堂是小教材,生活则是大教材。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是一种抒感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但仅靠课堂的时间学习和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⑺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补充。课内阅读是在读的过程中学,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课外阅读是在学的过程中读,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技巧。

第3篇

一、融情于读 熏陶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感情的朗读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以读出韵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语言美的同时,熏陶语感,因此我们说阅读不仅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而且还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齐读、领读、男女生对比读、小组赛读、分段读、大声读、默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接龙式阅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并且还要在反复吟诵中,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使学生在读中获得启迪悟,训练语感。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读的范围是广阔的,因此要把课内、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通过一定数量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使其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对阅读内涵的理解,避免就阅读而阅读,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品味精彩片段或段落,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二、咀嚼文字,品尝味觉,训练语感

语文教材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所设计的语文教材,呈现了诸多经典著作和著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精美细腻、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正是训练与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指导学生抓住经典语句、精彩片段,“咀嚼”文字,品尝“味觉”,吸取“营养”。同时指导反复对比,欣赏、感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及时捕捉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感悟与提升,使其产生语感,形成经验与能力。

1. 比较揣摩,感悟重点词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落实到位,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梳理文字、句子并进行比较归纳,揣摩体会,以品味语言的魅力及语言的鲜明性、生动的特点。揣摩就是通过阅读文章,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意图,把所表达的深意体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2. 抓细节体会,感悟语句的情感。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事物及再现环境或场景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作者都注重文章细节的描写。正如作家李准所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功效显而易见,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通过“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伯父既热心又细致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了伯父鲜明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三、鼓励想象,丰富语感

第4篇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延伸、扩展、联想、逆向、幻想、奇异等思维样式。在阅读教学中灵活展开多种形式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王国,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兴趣

阅读心理学研究显示,阅读兴趣能够促进有意义的自主阅读行为的进行,进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意识。而激发阅读兴趣则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才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视频导入等方式创设适合阅读的硬性氛围,也可以运用故事引读、设疑引读等方法创设软性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氛围基础。

二、预留充分的阅读、探讨时间

阅读是细腻的,需要充裕的时间、悠闲的心态慢慢品味文章。同时阅读后的交流也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在阅读与探讨的两段时间里,小学生得以细读慢品、翱翔思维,以及畅所欲言、交换思维,最终通过博采众长、广益集思,吸收他人优秀观点,形成自身的延伸式和拓展式创新思维。

三、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延伸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改变“浅读则止”的做法,形成其逆向式和奇异式思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阅读课上,小组在探究维特之死的原因时,大胆猜想,得出了内心懦弱、爱情影响、封建制度等结论。

四、引导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思维发散是联想式和幻想式思维的基础。“问题引读”是强制性发散学生思维的一项有效手段。比如在阅读《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趣味问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乌鸦,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喝到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另外,“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

结语: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写作能力乃至进行情感体验、精神陶冶、思维创新等方面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将创新思维放在首位,积极引导小学生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情感、新价值、新方法,达成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第5篇

贵州省平塘县通州镇金桥小学5583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有所获呢?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关键词 激励引导质疑读有所获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有所获呢?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首先要求课堂氛围宽松和谐,教师教学民主,对学生热情洋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打开头脑的大门,提出一个个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不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李政道博士也曾说过:"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问难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2.1引导学生懂得该在何处质疑问难

2.1.1"文眼"处

"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教师可根据"文眼",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画家乡》这一课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谁画家乡?画中的家乡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画家乡?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的掌握。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让全体学生自主地进行读书思考,为这种碰撞提供适宜的环境。

2.1.2揣摩人物内心处

有些文章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只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此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透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月光曲》中有这样的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一曲弹完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再弹一曲?"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揣摩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找出许多的可能原因。

2.1.3相似处

大多数课文中有比喻句,从修辞上讲,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教师可凭借比喻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探求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梨树上挂的是灯笼?高粱举起的是火把?"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2.1.4虚写处

课文中常有虚写与实写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虚写部分质疑问难,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推论、扩充,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引导学生懂得该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

2.2.1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

这主要指学生的质疑问难与课堂教学有联系,老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答案。学生有质量的质疑问难往往会像金子埋在沙土中一样,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而一旦由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出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出"文眼",那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本质。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⑴浅显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答。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阅读文章,联系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自己去解答或者当堂查阅相关资料或工具书解答,或请学生代答。

⑵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归纳解答。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老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⑶较难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共同解答。

2.2.2在课堂内处理,课堂外解答

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老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内全部解答,但应该在课堂内处理,这就是有的教师提出的"存疑环节"。教师要将学生的质疑问难恰当地处理,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课堂外去思考,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移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质疑问难未得到答案,便不满足,便会去探求答案,去发现、去创造性地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提问,又应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并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让学生读有所获。

?

参考文献?

[1]叶素玉;点燃学生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03期?

第6篇

1.指导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并且通过学习课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更好地消化课内学习的知识。但是小学生一般爱玩的天性比较强烈,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尤其是很多孩子在放学后不喜欢读课外书,这对孩子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定期要求班内学生在某段时间内阅读相同的课外书,读完这本课外书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总结出来,然后由教师主导在班级内部举行读书交流会。首先,由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读书体会介绍给全体同学和老师;其次,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评价,说出自己对其他同学读书体会的看法;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对每个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或者读书交流会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班内同学结成若干小组,由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比试。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积极创造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都处于培养期,因此环境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差的学习环境则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致,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阅读气氛,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意识,培养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班内搭建“图书漂流角”,邀请学生将自己已经阅读过的课外书或者喜欢的课外书拿到教室和同学一起分享,将这些课外书都放到图书漂流角处,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翻阅到更多的书籍,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分享,体会分享的乐趣。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间的时间在图书漂流角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或者也可以告知老师将图书带回家中阅读,但是阅读完之后必须归还以保障其他学生的阅读权利。教师还可以记录每个学生阅读图书的数目,定期表扬阅读图书最多的学生,这样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攀比的氛围”。

3.科学时间规划,提高阅读效率

虽然一直在提倡减轻孩子负担,但是目前小学生负担较重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多小学生每天晚上写家庭作业就会写到十点,很少能够抽出时间阅读课外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利用课外时间,巧用时间。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中的内容,为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每天为学生推荐一首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漂亮的小卡片,在小卡片上画一些简单的、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将每天学到的优美的句子或者古诗抄写在小卡片上。比如学生在学完《静夜思》这首诗就可以将其抄写在卡片上,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闲散的时间拿出小卡片学习这些知识,尤其对于亲手制作的这些卡片学生往往会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乐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学会珍惜时间。

4.指导学有所用,阅读转化为写作经验

第7篇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

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积累下来。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1.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先介绍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配合孙权作战的史实,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意(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进而激疑:这就怪了,诸葛亮是来配合孙权跟曹操作战的,他与曹操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双方,他为何向曹操借箭,又为何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们寻求答案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便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而投入到阅读中去。2. 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3. 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隋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自主阅读

我在阅读教学中,是比较注意唤醒他们潜在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他们互相交流,解决疑难,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我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读题后,我提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田忌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和谁赛马?结果是谁取胜?”接着,我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讨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出现了人人欲试的局面,课堂的气氛也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地思考,去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他们的创造意识就会凸现出来,创造能力也逐步形成。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82-01

小学阶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全面推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实效性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够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情感与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小学生实现良好的发展,从而成长成才。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阅读教学,长篇幅的内容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学习。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素质的提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这节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会有很多让我们难以忘记的事情,其中有一件,是我们今生都无法忘却的……接着教师可以跟随音乐为学生朗诵: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决斗!2003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在广州流行,叶欣所在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地走了……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你想知道什么?“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文章中为什么称叶欣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通过这种简单自然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好奇,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并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课堂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是互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应积极做好阅读课堂的互动工作,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例如,学习《灰雀》这节课时,在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经过阅读课文,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通过课文的阅读,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文章,我了解到了列宁很喜欢这三只灰雀,我想了解的是这三只灰雀找不到了,列宁会着急吗?还有的学生说: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灰雀很讨人喜欢,还想了解那一只灰雀到底去了哪里?经过对学生回答的整理,教师可以将问题分为三个:(1)灰雀去哪儿了?(2)灰雀找不到时,列宁是怎么做的?(3)灰雀是怎么回来的?通过问题的设置,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对三个问题进行探究,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仅更加深入地学习了文章,而且扩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

多媒体具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最佳路径》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为学生播放动画片米老鼠、唐老鸭的片断,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介绍迪斯尼乐园对于世界的影响,然后合理利用课文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文章中的内容就与迪斯尼乐园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在学习完阅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摘抄优美文字,模仿课本中文章的写作模式进行练笔,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中第二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中先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后面文章中“热闹”的群鸟活动场面起到了铺垫作用,进而作者按从点到面再到点的路线,对鸟的形状、鸟的声音、鸟的颜色以及鸟的动作进行描写,形象地描绘出了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鸟的天堂》的基础上进行练笔,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仿写、续写、改写等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和写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徐国佳.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J].课外语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