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7 11:39: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事业单位;规范化;人事档案;问题;措施
0.引言
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的重要工作,人事档案材料涉及每个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信息,通过人事档案的调取,事业单位能够判断是否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升迁、加薪。另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也能够有效反映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其管理是否规范、高效也决定着档案资料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尤为重要。
1.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1.1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企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用人也采取合同制的方式吸纳优秀人才,在事业单位的长期运行过程中,会有大量人员的流动,人员档案材料成为事业单位了解人才状况、实施人才调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建立规范化、高效化的人才档案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人事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人事材料的使用率,第一时间掌握所需要的人事材料;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也能够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一旦工作中需要查阅就能够按照流程快速地找出相关资料,减少查阅时间,提高查阅效率,节省大量人力,确保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实施。
1.2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发展状况
人事档案记录了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个流动过程,能够见证事业单位每个时期的人员情况,反映事业单位当时的发展状况。事业单位的发展是由小到大,由薄弱到雄厚的,而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其人员流动以及规模也会不断扩张,从侧面也就反映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这是事业单位的潜在资本,对于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培训,筛选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1.3规范人事档案有利于优化人才选择机制,吸纳人才
首先,人事档案记录了每个人员的入职、发展、升迁、离职等基本情况,对于事业单位筛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事档案记录,事业单位能够判断自己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这样在招聘新人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就会按照这些要求进行招聘,有利于人才的吸纳;其次,通过人事档案,事业单位能够发现现有人才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这样就能够根据这些问题开展集中化的培训,提高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事业单位还能够根据人事档案记录对人员进行岗位调动,对表现良好,能力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升迁,对表现不好,能力一般的进行再次培训,对不思进取,影响恶劣的人员进行开除,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规范化管理意识薄弱,缺乏高效的档案管理意识
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尽管事业单位的规模以及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人事档案的管理方面却没有提高,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疏忽漏洞现象,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不能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没有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更新档案管理设备,这些都是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所引起的。
2.2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档案管理存在不规范性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持续性的工作,因此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会形成惯性,一旦养成固定的管理习惯再想改变就比较困难。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影响较深,管理方法比较陈旧,档案管理基本依靠人工完成,办事效率低,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另外,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档案的安全保密、档案借阅、原始档案的备份等环节都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规章制度,因此档案管理也十分不规范。
2.3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规范化有待提高
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档案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从单位内部选择的,没有一定的档案管理经验和基础,根据事业单位需求而进行的档案管理,管理意识薄弱,管理规范性不高,尤其是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的加大,对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高,但是很多事业单位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补充,这也加剧了管理的混乱。另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比较简单,没有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依据,档案人员编制较为随意,这些都是影响档案管理规范化不能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3.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措施
3.1重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宣传教育,强化管理人员管理意识
实现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就要做好档案规范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提高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档案的宣传教育讲解,提高内部人员的重视度,让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档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档案工作的收集和利用工作。首先,可以丰富档案信息的收集渠道,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收集体系,以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为主,做好每个部门人事档案的信息整理和完善,建立高效的人事档案收集渠道;其次,建立档案材料的联动机制,将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信息纳入到档案信息的收集中,如工资、工作时间、家庭情况、学历、职称、奖罚状况等,只有如此才能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最后,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2优化档案管理机制,为实现规范化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对档案管理机制进行优化,通过岗位责任划分、工作内容要求、部门协作、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公布,确保档案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确定档案管理的主要人员,并由负责人对档案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召开档案管理规范化会议,通过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人员的升级等确定一个较为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机制,保障档案实施的规范化运行;再次,做好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要求各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做好协调,确保档案材料收集的准确性、档案资料使用的便捷性、档案借阅的安全性等;最后,责任落实到位,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高效性。
3.3提高档案材料收集、整理的规范化操作水平
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只有确保这个过程规范化才能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工作是长期的,贯穿于事业单位发展的整个时期,因此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规范性尤为重要,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对信息收集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拓展信息收集渠道,根据人事特点及时有效地收集一手资料,对于资料不全或者信息不足的档案做好备注,后期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对材料的收集过程以及材料的整理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再次,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便于档案的查找和使用;最后,根据事业单位要求以及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对档案管理标准和信息收集范围进行确定,不断完善和补充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做好档案统计分析,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3.4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也能提高档案材料的使用效率,因此,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尤为重要。信息化管理的最大优势就是规范化、便捷化、快速化,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搜索引擎找出所要查找的档案材料,另外还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以将传统纸质档案数据信息数据化,通过大数据处理提高档案信息的数据传递性,从而建立网络化档案管理体系。网络化档案管理就是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具体体现,在档案信息数据化的转化过程中,会通过统一的操作模式,统一的处理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备,加大基础设备的投入,如购买必要的电脑、数据处理器等;其次,要构建自己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体系建设,提高电子信息化的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完善的档案网络信息化规章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高效性。4结语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也要加快网络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
1.充分了解工程档案的特征
工程档案是建设项目在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基建资料、监理资料、施工资料和竣工图的统称,是工程项目的真实记录。它和地质档案一样,也是地勘单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保障。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涉及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等阶段,并同时综合了质量、进度、造价、合同、组织协调等多方面内容,因此会形成大量的工程资料。施工项目工期较长,工艺复杂,所用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因而会导致工程档案比较分散和复杂。工程档案只有全面反映工程施工的各类信息,包括发生的事故和存在的隐患,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档案完整、真实,它才具有实用价值,才可以被继承和积累,新的项目才可以吸取以前的经验,避免重犯以往的错误。
2.现阶段影响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因素
2.1各施工单位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
建设项目工程备受社会重视与关注,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属于“形象工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往往会在建设设计、施工、监督等环节上列入重点,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施工单位对工程进度和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工程建设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觉得工程档案资料没有地质档案资料重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工程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缺乏历史责任感。
2.2工程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很多建设项目都点多线长,一个大项目一般要分成几个标段,标段内又发包,参加施工的队伍多、杂,素质参差不齐。建设单位与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与各分包单位之间职责不清,缺少沟通与配合,造成工程资料流通渠道不畅通,各阶段工程文件资料的齐全、完整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建设项目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2.3档案人员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大部份施工单位都存在不配备专职档案员的现象,工地上资料员流动性大,文化层次不高,一般是以新同志为主,工期紧时,有时甚至临时抽调,身兼数职。有的没有经过专业档案培训;有的对地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熟悉对建筑施工业务不熟。缺乏应有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档案专业知识,造成工程资料收集不齐全、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很难适应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2.4工程档案档案质量不高
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别施工单位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管理现象,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文件档案整理规范》进行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所以编制的工程档案资料成套性差,有的缺少工程勘察资料,有的缺少监理资料,完整性不够。普遍存在着工程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模糊,用圆珠笔填写;资料归档不齐,施工日记等内容缺项、漏项、签章手续不完整;缺少工程材料合格证原件;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齐全;工程资料内复印件多等现象。
3.加强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建设项目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做好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是我们每一个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因此,施工单位的每一个档案工作人员都要有强烈的档案意识,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为当前工作服务,而且是为历史负责任的表现。
3.1对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
施工单位领导在重视工程进度、质量的基础上,要向对待地质档案一样对待工程档案工作,要把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落实到实处。档案管理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施工单位领导及施工人员对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
3.2完善工程档案管理机制
建设项目由于规模大,工期长,形成资料多,涉及众多环节。要想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对管理程序,促进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档案工作集中管理的原则,逐步完善涉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的档案网络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办法,明确一位项目主管领导主抓档案工作,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全程跟踪在建项目的工程资料,促进工程档案完整、准确、规范、及时归档,确保项目工程档案的完整与齐全。
3.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立一支文化程度高,专业知识较全面,事业心较强的专业化队伍,是保证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应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跟踪指导服务,针对工程一线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必要时组织施工单位专(兼)职资料员进行短期业务培训。
3.4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指导和监督
关键词:海底电缆;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实践与创新
500kV海底电缆建设工程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在建设过程中实施:程序化管理、格式化管理,以及建立信息采集及沟通机制,以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在工程建设中,工程管理人员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逐步运用系统工程思维,以创新工程管理技术和改进适用工作标准体系,推进了工程规范化管理进程,完善了工程科技进步的转化和应用。
500kV海底电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并存、国外施工管理模式融入等因素[1]。同时,海缆工程涉及公益性强、关注程度高、海洋工程技术复杂、对海南电网的发展产生优化地方电网改造、区域电网电量交换的作用。基于工程建设的特点,构成了符合重大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素。为此,在建设过程中贯彻国家、行业,工程建设管理的法规、规范、基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等基础上,结合500kV海底电缆建设的工程特点,探索新的思路和新方法,以实现不断提升工程建设管理的执行能力。
海缆工程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对于后续重大输变电工程涉外施工建设项目的管理,具有持续改进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海缆建设施工管理及应用模式概述
500kV联网海底电缆的建设,是我国第一个500kV超高压、长距离、输送容量600MW,跨越琼州海峡区域电网互联工程。施工方主体,由国际海洋工程专业公司承担。施工过程主要阶段分为:海缆敷设、海缆两侧终端站建设、海缆埋设保护、近岸段水泥砂浆袋保护、海缆套管保护、海缆抛石保护等,以及各阶段附属工程建设。
由于海洋工程施工过程,存在受海床地质、海流、气象等条件限制,施工过程不可直观等特性,使得工程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施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涉及技术领域广泛[2],同时也影响了工程管理的执行能力,暴露出现有工程管理模式的薄弱环节。为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熟悉、掌握外方施工各阶段,各分包专业公司的施工作业过程、施工管理模式,使其在施工中与业主贯彻标准化体系互融,以把握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管理与监督管理。
1.海缆施工外方管理模式
国外海洋工程专业工程公司,一般均具备较完善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根据海洋工程的特性和施工合同的约定,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的评价,往往委托独立第三方国际海洋工程专业机构进行审定、验证、评定。即:国际船级社,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做出结论。
500kV联网工程海底电缆的施工,外方依据合同约定,前期提供了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施工中每日报送施工进度DPR(Daily Progress Report)日报,并提交驻船买方代表确认。DPR日报是一份详尽的当日施工情况报告,其信息涵盖了施工过程的详细资料。当驻船买方代表按规定时间签署后,即视为当日竣工项目验收关闭。外方DPR日报的模式,体现了国外在施工中所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环的作业控制方式。
2.海缆施工业主工程管理模式
500kV海底电缆建设,业主施工管理模式按业主传统的输变电工程管理模式实施。即:业主成立工程项目部,统筹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施工阶段由监理单位驻现场实施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控制。其工程管理类属于DBB(Design-Bid-Build)模式。但在施工前期的项目管理,参照了WDD-B(Working Drawing Design-Build)模式。即:在工程招标中,将工程施工图和方案设计分开,设计单位只负责方案设计,而施工图设计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管理依据国家、行业所属层面的法律、规程、规范、办法、制度等施工管理文件开展工作。
500kV海底电缆建设项目管理,在已确定的工程管理模式条件下,则必须与外方工程管理模式互融,才能进行有效的工程管理控制。为此,海底电缆建设项目管理存在持续改进、创新,适用具体工程环境的管理模式研究,以实现工程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二、海缆建设实施工程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500kV海底电缆建设工程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在执行相关依据文件、条例和延续工程建设前期工程管理文件的同时,对工程建设目标进行具体分解和细化,以提升实现工程建设总目标的执行能力。其具体内容为:工作内容程序化、管理内容格式化、建立工程信息采集与沟通机制。
1.程序化管理的实施
在海缆施工过程中,程序化管理主要包括:对具体工作运用工作流程管理;编制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确定管理工作标准。程序化管理的主体为业主项目部和监理单位,实施主体为工程参建各方。
为推行国家强制性条例,业主项目部在施工前颁布了《海缆敷设基本流程》、《安全、环境保证措施》[3]等文件,对重点工作标准进行了规范。
以海缆工程项目管理与服务为职能的监理单位项目监理部,根据海缆工程项目的特性,以海缆工程建设前期(事前)、建设中(事中)、控制为阶段,先后颁布了监理规范性管理文件7份,其中包括具体操作控制流程,如《工程监理规划》、《海底电缆监理细则》、《项目监理手册》、《海缆后续保护买方代表实施细则》等。
通过对海缆工程建设管理目标的细化,对各项实施细则、工作流程的评审,在持续改进的基础上,逐步在工作中加以固化,确保了分项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海缆工程建设中,形成颁布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质量事故和质量管理事故报告办法》、《一级施工进度计划控制网络编制》、《二级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与管理》、《工作联系单管理办法》、《竣工资料的整理与移交》等工作规范化标准28份。
通过程序化管理的实施,工程管理人员在逐步完善、修正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管理内容清晰、工作职责明确、控制文件可追溯,按各项工作流程可操作的程序化管理,同时也为完成工程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2.格式化管理的实施
500kV海底电缆建设过程中,工程实施格式化管理,依据参建各方管理内容,采用统一形式,以贯彻工程管理一体化要求,同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的表格,将各项工程管理工作细化和量化。
在工程建设前期,依据施工方提交的工程施工方案,先后制定单项工程网络计划图7份,根据排列计划内容,先后创新各项工程管理统一性表格20余种,对照程序化管理工作流程,在各单位管理内容中,分别以评审后的实施细则衔接,形成适用于工程特点的表格和工作流程。经工程实践,在施工过程中逐步被参建各方认同。
在海缆后续保护施工过程中,用于买方代表具体实施的表格,经在实践中优化、改进,形成了具有指导性、灵活性、操作性强的实用表格及工作流程。其中:海缆后续保护工程应用表格工作流程目录,重点内容见表1。
在工程管理表格的应用中,突出强调了目的性、灵活性和规范化。而格式化管理内容针对特殊工艺施工过程,则强调创新与应用。表格化管理的实施,为现场工作简化了工作程序,提供了关键技术创新管理的转化与应用渠道。
3.建立工程信息采集与沟通机制
海缆工程施工信息的采集与沟通,主要通过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在开展工程控制中,对施工方采用各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施工关键点的控制与管理方法采集,对施工过程中不能在现场进行决策、每日工程进度的评价、指令的有效性、工程质量控制中的相关问题等,及时进行采集。同时按规定传送各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分析汇总。在确认解决方案后,反馈到现场执行。
海缆工程信息采集与沟通机制,包括信息采集、信息量化、解决方案、评定测量、判定性质、分析研究、沟通反馈等过程。在海缆工程实践中,通过工程量化信息的采集,建立了工程情况短信提示平台、特殊情况工程快报、每天工程日报、每周工程小结周报、每月工程汇总月报等,并当日施工情况报告。
500kV海底电缆埋设施工中,现场管理人员从工程量化信息的采集入手,通过与各管理层的信息沟通,实现了“酵母菌”式管理模式。即:针对外方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逐步渗透和参与,形成工程施工中相关管理控制预防措施。改变了仅仅依靠对外方DPR日报的检查、核对,而事后再进行管理控制和制定纠正措施的工作方法。
通过在工程中实施工程量化信息的采集和沟通,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实现了创新管理的落实。同时通过现场管理人员与各层管理人员的直接参与,充分调动了每个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树立服从工程全局目标为统筹,强化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风。从而促进了海缆工程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创新的应用。
三、海缆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及工程管理创新案例
500kV海底电缆工程规范化管理实施,促进了各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在工程管理中创新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均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如工程前期较为典型科研成果《海南联网工程海底电缆的选择》[4],在海缆制造和海缆结构设计过程中得以转化和应用;《海南联网海底电缆护套绝缘监测方法研究》[5],在海缆监测与护套接地方式、故障点测量中,充实了实用计算依据。
海缆后续保护施工过程中,针对设计论证结论,开展的海缆抛石保护模拟试验、计算与研究;海缆埋设保护BPI指数的应用;海缆抛石保护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等,均具备了由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验证过程。
1.海缆抛石保护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
500kV海底电缆后续抛石保护建设过程中,为确保海缆安全和工程质量,在设计论证中同时开展的《海底电缆抛石保护数值模拟研究》[6]、《琼州海峡海底电缆抛石稳定性研究》[7],分别针对堆石体设计参数,以及在各种海况条件下抛石作业模拟试验;石料堆积体稳固性试验;对海缆运行可能造成的危害研究;施工落石过程中对海缆的冲击力计算;石料堆积体对海缆的保护强度确认;以及设计参数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成果在工程应用中,将碎石内层施工后不加块石外层,经60天考核及台风直接影响海流的工况下,碎石堆积体保持了完好的体积形状。充分证实了设计论证及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及工程实用价值。同时也使得科研成果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转化,实现了理论在实践中验证的全过程。
2.海缆冲埋保护工程控制方法的创新
在海缆冲埋保护施工中,按规程要求及设计参数实施,由于均未涉及海床地质条件,即:对海床硬质层与软质层海缆埋深值要求一致,仅区别深水区与浅水区不同。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海缆埋深值的确定,取决于在一定锚重及外力冲击影响下的海床地质不排水强度值。但是海洋地质勘察设计几乎无法获取海床地质每米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值。针对如何确认海缆路由每米长度不排水抗剪强度值以考核、评价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导致采用的工程控制方法不适用具体施工监测的问题,工程管理人员根据作业工艺过程,反复研究、分析,通过冲埋臂压力值和冲埋点作业时长,对应海床地质不排水抗剪强度值的函数关系,绘制相应的曲线图。并通过应用统计分析法,对冲埋段每米的海缆埋深值进行分析、判定,总结出了一整套作图分析简便实用方法。通过工程实践和后期检测结果证实了,采用实用作图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其正确率达到80%以上[8]。对于特殊点不能判定的冲埋段和无法进行冲埋作业段,则纳入后续抛石保护阶段完善。工程控制方法创新的成果,补充、完善了工程设计中的参数,对海缆运行、维护、修复时确认海床地质情况具有实用意义,并在后续工程中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3.海缆抛石保护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海缆工程建设中,通过程序化管理,调动了参建各方积极性。在海缆后续抛石保护施工中,根据海洋工程的特性,其施工作业、检质、评定、中间验收、竣工验收等控制过程必须一次性完成的特点,创建了“凝聚效应”管理模式,即:确定由工程项目部、监理、设计、运行单位分别派出代表,组成买方代表组,驻船开展全过程控制。主要工作程序、工作流程按《500kV海底电缆后续保护买方代表实施细则》[9]中要求进行。集合开展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实施,简化了分层管理的界限,提高了工程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抛石作业中形成的控制成果有:施工过程旁站记录、施工量化信息表、工程日报、中间验收表、竣工验收表、DPR日报审核记录表、工程日例会纪要、施工安全(健康、环境)检查记录、施工待命统计表等9类重要工程控制文件。同时在实施中持续改进,避免了工程管理流程的僵化,提升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执行能力,创新了工程控制模式。通过工程实践验证,创新的工程控制模式,提升了参建人员工程规范化管理的执行能力,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实现了与外方工程管理的互融,确保了工程控制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500kV海底电缆建设工程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是在特定的工程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工程管理控制模式及成果。审视工程规范化管理的内涵,对照基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业务规范的要求,既有工程规范化管理的创新,也存在差距和不足。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各项措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在实践中修正,有效地实施了各项工程控制。实现了与国外工程施工管理的接轨,同时也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工程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裕霜. 500kV海南联网工程海底电缆建设工程管理守则[R].海缆项目部,2009.
[2]王裕霜. 500kV海底电缆后续抛石保护工程建设实践(专题报告)[R].海缆项目部,2011.
[3]工程项目部.海南联网工程海底电缆施工方案概述[R].超高压输电公司,2008.
[4]陈凌去,朱熙樵,李泰军.海南联网工程海底电缆的选择[J].高电压技术,2006,(3).
[5]王星,尚涛,黄贤球,等.海南联网海底电缆护套绝缘监测方法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09,(1).
[6]陈明祥,等.海底电缆后续抛石保护数值模拟研究报告[R].武汉大学,2011.
[7]刘臻,等.琼州海峡海底电缆工程抛石稳定性研究报告[R].中国海洋大学,2011.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朝着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前进,而在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中,其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能取得最大化发展,理当逐步规范化管理当前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方可有效推动企业经济活动的稳序开展。但就当前发展局势来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仍旧存在着经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企业内部矛盾不断滋生等状况而阻碍着企业实现标准化和系统化。为此,如何更好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值得探究。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也逐渐重视起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起相应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大多带有模仿性,并不一定适应本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所以难免缺乏实用性,致使经济管理制度往往成为形式化,并不能够真正用于企业的实际管理经营中,尤其是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对于监管制度的落实与否并没有确切落实,这就容易导致企业后期工作质量难以有效把控,更不用说发挥出监管机制的实际作用。所以企业若想保持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逐步完善经济管理制度。2.企业内部矛盾有待解决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着些许问题,而若是不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将会导致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引发企业的内部矛盾。目前部分企业,尤其是家族型的企业,其内部矛盾更是不断升级。企业重用家族人员,而对于高素养专业技术技能强的职工却没有得到重用,使得这部分人员不能受到公正待遇,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在。长期下去,内部矛盾积累愈多,企业职工难免出现心理不平衡心态,更易激发内部矛盾。3.管理模式相对滞后较之以往,我国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但这改变并没有彻底,例如部分企业虽然将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当前的生产经营模式,但其模式仍旧存在着20世纪计划经济体制的落后理念,且管理模式也相对较为单一化,管理质量和效率差强人意。同时,企业仍将产品的生产与宣传作为主要工作重心,对于企业产品品牌效应以及市场跟踪、服务缺乏重视感,也没有准确定位企业的市场方向,显然阻碍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途径
1.建立制度,规划目标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企业经济的稳序发展,所以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就我国来说,在健全经济管理制度时,切不可完全将国外成功案例直接加以挪用,而要立足我国当前实际的市场经济环境来科学借鉴国外经验,并适当的加以调整制度方案,方可找寻到适合我国当代企业所使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此外,科学的经济管理目标亦能够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而提供合理依据,且能够逐步规范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为此现代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规划自身的经济管理目标和施行过程,同时目标规划过程中要秉承科学严谨态度,加强监督力度,以确保最终制定出来的经济管理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公正公开性。最后,待目标确定后,企业还要严格审核目标施行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可保障经济管理目标的有效展开。2.规范化施工项目建设现代企业展开施工项目建设时,若能加强规范化处理,对于保障施工项目的安全质量,并顺利完工,且各个部门皆能严格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建设程序,并展开有效的施工组织大有裨益。而规范化施工建设项目还应当切实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严格组织,强化领导。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以及领导包抓制度,进一步对施工任务加以细化,严格考核职工的工作状况,施行奖惩制度,以为高质量完工而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严格执行和规范建设程序。实际工程建设中,对于项目法人责任、合同管理、招投标等相关管理制度都要严格执行,且要强化监管,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工程建设进度,以此来保障投资效率,使工程使用功能得以发挥出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后,在建设时,要因地制宜,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3.优化人才队伍管理现代企业中重要的经济资源便是物质、人才以及设备资金。由于当前多数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利用极为不足,所以现代企业还应逐步优化经济管理人才,以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因此,企业应逐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实际经济管理质量,并积极引入管理能力、管理经验较强的经济管理人员,对于这部分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还要科学配置。企业还应定期展开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通过对经济管理人员相应的培训考核,使经济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此外,企业还应确切落实好激励奖惩制度,适当提升职工的福利报酬,让职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积极投身于企业经济建设中。
三、结语
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否具备规范化将对企业健康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若是不能保障经济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将会阻碍着企业的稳序发展。因此,应科学规划企业的管理目标,并不断健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完善经济管理制度,逐步优化人才队伍管理,真正解决好当前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自身实际与市场环境,如此制定出来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获取经济效益。
作者:彭慧玲 单位:益阳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档案部门作为事业单位中重要的部门之一,不仅要保持传统工作方式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应该拓展管理与服务的领域与方式,把项目档案管理作为档案部门最基本的工作之一,通过项目档案管理的先进性、创新性工作,为事业单位的科学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服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实,项目档案管理就是始终把档案管理体现在与项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并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介入档案管理环节,使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与项目同步执行,在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管理在生产实践中的效能。
1、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意义
1.1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工作基础,事业单位如果需要查询资料时,档案管理工作就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事业单位查询资料提供依据,档案管理工作还是职工与单位合法权益的依据和凭证,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提高事业单位效率和质量,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做到科学有效,是衡量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与业务业绩的重要尺码。
1.2 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多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稳定长久发展的关键,如果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草草了事,就会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其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科学,可以方便领导对事业单位的整体的控制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等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真实有效可以为社会各界保留一份完整的历史记录,通过事业单位的档案,可以分析单位业绩以及业务情况,以便在众多的事业单位中找到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并且适合自己事业健康发展的单位。
1.3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才能在竞争力越来越强的社会中立足,才能将事业单位的整体业务水平真实的反映给社会各界,及时采纳有效的建议,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事业单位的业务水平和社会形象,才能使事业单位做到全面发展。
2 项目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体现
2.1 体现在合同管理中的项目档案管理
2.1.1 在合同评审前,档案工作人员利用现有的资料或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得经济技术信息资料,拟签订项目的相关标准、规程规范,拟合作方与本单位已合作项目的《招标书》、合同、跟踪管理记录等。这些经济技术信息资料为合同评审前的准备工作与领导的决策充当了助手作用。
2.1.2合同评审过程中,及时整理并建档保管《合同评审表》、《合同更改记录》、《顾客档案》、《合同评审会议记录》。对于《合同更改记录》,要收集齐全部文件更改的有相关人员签字的草稿;对于《顾客档案》,应关注所记录的顾客名称、地址(包括厂址、网址)、联系方式(包括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法人代表、联系人(包括其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嗜好等个人特征)以及对成果或服务满意度的要求填写是否齐全、正确。
2.2 体现在设计过程控制中的项目档案管理
在设计策划至设计更改后定稿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设计过程的特点,分别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两种不同的接口关系来进行案管理,并提供服务。项目管理档案人员应注意设计工作进程,及时为专业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查阅相关信息图件和模型并附信息解释,对调查项目所在地的情况,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优势,用心查询项目招标没有描述的、对调查项目设计工作不可少的详尽资料,做到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里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对象。
2.3 体现在项目管理控制程序中的项目档案管理
项目管理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承担的项目形成、确认、交付过程的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档案管理部门首先从制度建设上领先一步,再借助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与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档案的质量。
2.3.1 将先进的项目档案管理的管理理念与具体的管理方式嵌入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体系中,在行政制度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均应规定档案室与相关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关系,明确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在单位行政工作环节中的地位与职能,还应规定档案室与相关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关系,明确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在成果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与职能。
2.3.2为保证项目档案的质量,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档案管理人员须在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支持下,指导一线作业人员运用拍照、录音录像及传真、扫描、网络传输等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手段,及时填制、造册中间成果及记录,将各种相关文件与项目工程音像资料同步传输至档案部门。根据设计的时间安排,档案工作人员适时按照接收到的资料编目,实地或在项目组归队后,与实物资料、纸质文件核对。
3 提高事业单位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
推广项目档案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创新中求发展项目档案管理,是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在档案管理中的体现,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3.1 档案的接收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
以往的档案工作者以参加项目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及重要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来收集项目资料,档案的接收滞后于生产过程,而且对于接收到的资料只起“马后炮”的整理作用。而以直接介入服务与管理过程的职能、身份来指导、监督并归集档案资料,则使档案的接收过程变成主动的、动态的工作过程,其完整性、可性、系统性、可利用性自然远胜于传统工作方式下档案的接收。
3.2 档案的种类由只重文书档案向既重文书档又重科技档案、声像档案转变
在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对项目作业过程形的各类档案资料均要求及时收集、记录、整理、定册。对一些重要的资料进行拍照、录制声像资料、刻录光盘并备份。项目档案归集时,实物资料与其对应的图片、声像料同时鉴定和保存。从档案载体的角度看,则由只收集“红头”文件向既重政府部门下发文件资料重收集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原始数据、合同、协议图纸、录音、录像带、实物等为载体的各种档案材转变。
3.3 档案服务由封闭型向超前型与渗透型转化
传统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闭门整档、看门摊”,处于等客上门、你要我查的服务状态。项目档案管理则立足单位职能,由精通档案工作、了解本单项目作业流程、熟悉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档案管理员,使档案工作协调体现在单位管理、服务的实现程、支持过程中,使项目档案管理乃至整体档案管成为内部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在知识和经济同步发展的现代社会,各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同样不甘落后,与时俱进,为促进本单位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着,其中项目档案管理它是单位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档案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积极思考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提高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率,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不断促进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消防工程 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消防工程施工的特点及意义
消防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产品加工过程。其特点是:点多、面广,作业场所流动分散,生产周期长,交叉作业等。同时,工程从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调试开通到竣工验收等每一环节的质量都将会最终影响消防工程的整体质量。这些都给消防工程施工规范化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消防工程的主要作用在于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对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减少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消防工程的质量优劣事关重大,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公民财产、公共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切不可稍有疏忽。
2 当前消防工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在消防工程的设计、设计审核、施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当前我国消防工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施工不规范
有不少消防工程室外消防给水管道钢管内外不作防锈处理,室内消防给水管道有的使用非镀锌钢管,泵房出水总管以及竖管除闸阀外不用缩接或法兰接头连接,有的全部使用电焊焊接。从主管通向喷水头的支管不用三通接头连接,而在主管上切割开洞焊接。有的不按设计安装闸阀。自动报警系统的电器线路预埋管不到位。有的将电线直接埋入混凝土内。有的屋顶水箱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出水口高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2 消防设备质控不严
有的厂家生产的稳压、恒压给水设备中的气压罐,虽持有消防监督机关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厂家的产品合格证,但无生产受压容器的许可证,无生产受压容器的检测手段,当需要时临时制作而成,使用的钢板属非压力容器钢板(镇静钢板),有的为争夺市场,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减低钢板厚度。有的将防火卷帘镀锌钢板厚度降低。
2.3 隐蔽工程质量无法保障
消防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隐蔽工程,消防工程的质检待到竣工验收时隐蔽工程的质量已无法测定,只能靠检验固定消防设备的应用性能,对外露部分不规范的焊接即是提出也难于整改。
3 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确保消防工程质量, 必须贯彻执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落实这一方针,关键在于企业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化企业要求,强化内部管理,上下一致,统一标准,统一计划,把企业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从生产分工的协作、上下左右的关系到时间和空间的联结几个方面合理地组织起来,使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体。做到“事事都有章可循, 时时都按章办事”,逐步建立一整套健全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消防工程质量。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两个方面。工作质量是指企业的领导工作、管理工作、生产技术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的质量,即企业或个人各项工作对工程质量的保证程度;消防工程质量就是消防安装工程能否满足消防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以及工程配套设备质量要求,其质量特征指的是工程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等。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工程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它是企业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要提高工程质量,首先要提高工作质量,管理工作应
围绕提高工作质量这一重点开展,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作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领导工作的质量是关键
现代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根本区别在于: 传统质量管理的驱动力在于各企业部门, 而现代质量管理驱动力在于企业领导。ISO9000 质量体系标准突出强调,领导对制订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及质量的总体决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领导工作的质量要求是:领导者必须把质量与生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围绕既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有计划、有组织、有程序、有层次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并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充实质量管理理论,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技术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真正地由被动、滞后、局部的传统质量管理转变到主动、超前、系统的质量管理。
3.2 全员素质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
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 全员参与,增强企业活力,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靠人执行的。为确保全体人员的能力,管理者应就人员必需的资格、经历和培训水平做出规定,并具有一套完备的引进和使用人才机制。
3.3 机构组织是落实质量管理的保证
质量管理贯穿于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既需要通过对企业的各层次职能部门组织进行横向管理来实现决策方案落实,更需要通过纵向的管理最终达到高质量生产的目的。因此,它必须按照“层面原则”设立质量职能部门、组织,即将质量管理主题依据客观实际科学地找出界面,划定层次C1,C2,,Cn-1,Cn。根据层次的高低,设立不同级别的部门、组织,通过上述机构组织管理,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络化的质量管理系统。
4 消防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4.1 对消防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督
质量监督机构对消防工程的监督管理侧重于建设过程中实体质量的控制,公安消防部门则侧重于保障工程的使用功能。虽然使用功能是消防工程的最终目的,但施工质量恰恰是消防使用功能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基础。只要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土建、安装等各专业规范的要求,一丝不苟地保证质量,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建筑防火设施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例如,吊顶内隐蔽安装的喷淋、报警、联动、防排烟管线等的施工质量,是消防工程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建设部门特别是质量监督机构对水、电、空调等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对保证这些管线的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可见, 质量监督机构对消防工程的管理是公安消防管理的有益补充,两种监督管理殊途同归,并不矛盾,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工作分工与配合。二者可以互为补充, 在实施各自的监督职能中互相配合, 互为保障。
一、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扩权强镇改革,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按照“消纳规范化、清运市场化、管理信息化”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监管,形成部门各负其责、条块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构建立体化、全程化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二、总体目标
(二)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有效落实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各项规定,各类建设工程施工环境整洁、文明,进出施工现场车辆清洁行驶,建筑垃圾全面密闭化运输,杜绝擅自处置、乱堆放、乱倾倒建筑垃圾现象,营造整洁卫生、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
三、适用范围
(三)本意见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
(四)本意见适用于我市中心区(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37省道范围内)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我市其他区域的建筑垃圾处置由各镇街参照本意见执行。
四、建筑垃圾处置管理
(五)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1、居民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并堆放到指定地点。
2、装饰装修、土建、土石方平整等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置建筑垃圾,防止污染环境。
3、已经实施土地储备的空置地和拆迁工地,土地储备单位或者拆迁单位应当负责设置围墙围挡;尚未开发的建筑工地,由建设单位负责设置围墙围挡。
4、建设工程在招投标时应包含建筑垃圾处置条款,并在发包合同中明确对违法处置相关建筑垃圾的处罚措施。
5、施工现场必须采用全封闭围墙围挡作业,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标识;要硬化出入口路面,配备车辆冲洗设施,合理安排建筑垃圾运输线路的清扫保洁人员,定时冲洗被污染的路面;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不得交由个人或者未经核准的建筑垃圾处置单位运输处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洒或者堆放。
(六)加强许可管理,城市建筑垃圾处置依法实行核准制,收费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1、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负责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申请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需具备以下条件:
(1)提交书面申请(包括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和处置地点名称、施工单位与运输单位签订的合同、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土地用途证明。其中消纳场所应当固定,应与村居签订协议并取得镇、街道的同意意见);
(2)有消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具有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有排水、消防等设施,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3)具有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
(4)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5)具有健全的运输车辆运营、安全、质量、保养、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6)运输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安装行驶及装卸记录仪、GPS定位监控系统和相应的建筑垃圾分类运输设备。
2、运输建筑垃圾时,应当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并按照核准文件规定的运输路线、时间运行,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筑垃圾和丢弃、遗撒建筑垃圾。
(七)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场管理,消纳场由各镇街牵头组织落实。
1、消纳场地的设置应当纳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的要求。
2、申请设置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的单位,应持与产权单位签订的使用协议、用地性质证明和镇街同意设置(或租用)的书面意见,向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备案。
3、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应具备相应的机械设备、照明设备,配备专人负责,及时平整场地,保持周边环境卫生整洁。
4、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应具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管理措施,并根据场地状况合理分类受纳和处置。
五、职责分工
(八)创建办负责协调、指导、检查、考核建筑垃圾处置工作。
(九)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的资格审查;核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及清运时间、路线;查处建筑垃圾运输、堆放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负责城区主要街道无主建筑垃圾的清运工作。
(十)各镇街负责牵头协调、落实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场地安排,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置建筑垃圾收集点,落实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向社会公布;督促社区、居委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加强对居民住宅修缮、装饰建筑垃圾的管理;加强辖区范围内建筑垃圾的巡查发现工作,督促社区建立巡查联络制度,建立与创建、执法、环卫等部门的巡查信息抄告和工作对接机制;负责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的举措、要求,公布服务电话;负责辖区清扫责任范围内路面无主建筑垃圾的清运工作。
(十一)建设局负责支持配合做好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规划等相关工作;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现场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积极调研、推广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回收利用模式。
(十二)公安局负责协助执法局做好相关车辆检查工作,对在巡查中发现的无牌无证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查扣,配合相关部门处理随意倾倒、抛撒、沿途遗漏建筑垃圾的车辆,根据其违法性质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十三)交通局负责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进行道路运输许可证审核;查处无从业人员资格证、道路运输许可证的建筑垃圾违法运输行为;查处建筑垃圾运输污染公路、超限运输行为。
(十四)国土资源局负责查处违法处置建筑垃圾破坏耕地行为。
(十五)工商局负责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的营业执照办理和年审工作,对不符合条件或不达标的单位不予发证、年审。
(十六)物价局负责按照建筑垃圾类别,对我市建筑垃圾清运价格做出最高限价,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场地收费标准。
(十七)财政局负责做好建筑垃圾清运管理的经费保障工作。
(十八)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负责加强对建设工程申报材料的检查,监督工程招投标单位明确建筑垃圾处置条款。
六、工作要求:
(十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把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作为提升城市环境档次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自身职能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