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17 11:39: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历史课程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第1篇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课程标准差异 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这两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衔接,但笔者认真研读了二者的主要内容,发现其差异性亦非常明显,本文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 “课程性质”的差异性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从其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和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所承担的任务迥然不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二 “基本理念”的差异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历史知识,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具有统一性。但在教育理念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多地注重其“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现的是“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原则,“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坚持的是“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历史课程改革方向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强调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由此可见,在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上,尽管有其内在的联系性,但体现更多的却是其差异性,普通高中阶段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三 “课程目标”的差异性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在知识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选取微观和宏观双向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加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

在能力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如历史年代的正确计算、历史图表的识别使用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外,更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过程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及实践性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更侧重于自主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相应知识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高中阶段则通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认知、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但二者在对学生历史知识培养的目标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但不能根除。

四 “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新的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编排体系的局限性,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包括三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文明历程(9个专题)、经济成长历程(8个专题)、文化发展历程(8个专题);选修课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样,既避免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又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不管是初中的主题还是高中的专题,都力求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打破过去的‘通史’模式,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五 “实施建议”的差异性

1.教学建议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都提出了落实课程目标、把握好课程内容、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的转变等三方面的要求,都积极倡导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说明了学科不同层次间具有相似性。而义务教育阶段更“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阶段则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在探究学习上,义务教育阶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高中阶段则要求“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建议“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高中阶段还提出了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建议。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截然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建议尚停留在认知层面,而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

2.“评价建议”方面

在评价建议的表现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个教学阶段的要求差别较大。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评价则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发挥“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两个教学阶段的差别较大。

在评价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历史教学评价可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比较实用的评价方法有“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测验法”等;高中教学阶段更注重“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主要通过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方法对历史教学做出客观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看似高中阶段比初中阶段显得单一,其实更多地注重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课程标准的编制时考虑到了初高中各方面的衔接性,但由于其教学性质、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还有很多衔接不到位的地方,这就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教材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这也成为一些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感觉知识出现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消弭这种鸿沟,这就需要任教于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同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寻求适用于本地域教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一、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制约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造成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已经成为制约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

在有些学校,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没有将历史教学同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未能充分保证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制约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师资队伍的配备及其综合素质

在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并不是高校历史专业毕业的,其历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全面,在很多历史知识细节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同时,很多历史教师的专业教育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同学生的沟通能力差、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落后等。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错把高中历史教学当成历史知识的“记忆课”,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忽略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造成高中历史课堂上缺乏创新和活力,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良性提高。

二、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课前高效备课

为了提高课上高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在课前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前制定最科学的授课策略。现在的高中生基本都是“90后”,在心理上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并且个性比较强,常规化的教学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就应当准备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提前制定课堂互动策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同学在老师面前有种亲切平等并且被重视的感觉。如教师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时,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建国大业》进行课程的备课。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会很快就被激发出来,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相对容易了。

(二)课堂上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组织与管理

为了切实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授课效率和高中生的历史素质,教师必须懂得在课上45分钟内提高效率,对历史课堂上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要懂得教学情境的营造,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况,通过问题提问、历史资料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教师单纯将书本内容提炼后转移到多媒体上,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学龄特征,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料,先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详细讲解PPT课件中的主要内容。

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和历史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真正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

再次,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上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显然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重视课后的反思与评价

对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反思与评价,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中,教学评价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特性和学龄特点,对传统用于高考选拔的单一评价功能进行创新,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首先,高中历史评价的方法不能统一化,要允许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和行为,并有针对性的使用评语、等级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历史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和学习缺陷。其次,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当对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情绪以及特性等都可以纳入教学评价的范畴。再次,要运用多个评价主体,如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和历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高中历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选择,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荣军.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3]罗淑仪.有效情境创设,课堂活色生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第5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方法 现实生活 结合运用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我国知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足见现实生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一直是推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无论从外国教育学者夸美纽斯到卢梭,还是我国的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都针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以探究到最为恰当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服务。

陶行知先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曾说:高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以史为鉴”,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到: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展开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讨论,是教育学者们共同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构成了推动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

在新形势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作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既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还能避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偏差或者局限性导致的教学误区,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苦闷、无趣。在素质教育的大潮和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改革影响下,面对上述教学中的现状,只有改善这些弊端,才能真正给历史“形象生动、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学习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求知的兴趣,让历史承载的民族与文化得以真正的传承。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的教师一般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讲解,他们总是认为历史课堂要尊重历史,所以在对于教材和教案都深信不疑。他们往往形成了连贯性的教学思维,很难照顾到学生们的学习立场,也不能很好的向学生们展示情景模拟,促进学生们加强印象记忆。整体分析是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多进行自我反思,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增设举例、拓展、提问等环节,促进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的交流。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新教学理念的树立,并且不仅对历史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或老师、同学提供的各种现实主题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相联系的问题,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种求异的创新思维,不但是为了解决课本历史知识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辐合性等多种思维方式。由于学生们受经历和知识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对现实和历史问题的解决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求异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理念、新形式、新评价,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又束缚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何找到恰当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恰接是值得思考的。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尝试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教师们不断探究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还能将“教”和“学”统一起来,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拓展自身教学的深度和宽度,丰富教学内容和丰满自身知识储备,更好的立足于教育学界,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带领他们实现学习历史的跨度上的飞跃。

2.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课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兴趣,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历史题材的诗词以动人心弦的力量和富于韵律的美感给历史以艺术的概括,而具有史学家的著述和政治家的训导则是有着不可取代的教育魅力等现象。把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描述的现象加载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上去,就能实现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模式创新。

四、结语

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课时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生活化探索,同时课堂作业也要突破传统走向多样、走向开放的参与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不断综合化,评价方法也日趋多样化。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生活化过程中虽然仍存在种种困难,但在种种改善之后,通过教学质量就能验证效果。实践表明,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方式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尽管还需突破多种困难,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张硕.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中学时代,2014,(20):115.

[2]王琦河.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新课程,2011,(05):116.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师;转变

近年来,新课程的推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促使高中历史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革新,推动教师向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知识,坚持终身学习,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另外。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此适应学生的相关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学理念概述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完成四个方面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教学方式的转变,摒弃传统灌输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向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转变;其次,教学思维的转变,抛弃传统枯燥、呆滞、封闭式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开放的思维方式转变;再次,当前高中历史研究一般的、普通的、共性的历史教育教法,应逐步向研究个性的、常态的、特殊的历史独立自主的教法转变;最后,教学目的的转变,当前历史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但是我们应摒弃这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应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能力拓展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各种实际的挑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2.转变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

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强调传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应对历史考试,忽视历史课程全面育人的教学功能,教师对学生机械性的讲授,学生呆板的死记硬背,让历史课程真正的教学目的逐渐丧失,教育方向逐渐偏离历史教育轨道,限制历史课程全面育人功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明文规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加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简言之,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历史的能力,拓展视野、加强责任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忽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所以必须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基础上,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学习主体、发展主体的充分尊重,调动学生参与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由教育传授者、管理者、主导者,向教育推动者和引导者转变,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和谐关系。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思考,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思维逻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动的接受知识,将学生禁锢在教材中,视野局限于课堂范围内。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这种呆板、封闭的教学方法必须抛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环境。教师转变教学角色,由传统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等角色转变,进而让教学课堂平等和谐。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排演历史课本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指引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再现历史知识,让学生直观、直接的感受历史,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摒弃传统的根据历史教材呆板的宣读,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首先,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将教学重点进行转移,将以教师“教”为重点转向以学生“学”为教学重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需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研究分析、互教互学、讨论总结、教学相长。其次,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积极的组织、指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去学习,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最后,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研究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教学,逐渐向学者型教师转变,逐渐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突破自我、不断学习补充、转变各方面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未来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进而完成角色的转变。高中历史教师应在不断地实践中,探寻教学本质,积极反思传统,革新理念,如此才不会被传统观念禁锢,及时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另外,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正视现实,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历史全面育人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完成传承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郭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速读(下旬),2014,(3).

[2]德吉.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J].华章,2013,(21).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新课改;自主学习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教师将学生从历史课堂“喂养式”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积极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这种提倡多元化、层次化、梯度化的历史教学,不仅能“活化”单调枯燥的历史课堂,同时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实现平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导向标,从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课程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课时紧张、知识点繁杂、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高考的重压下,很多历史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知识的溶解量,通常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课堂形式。由于教师在课堂对知识点的讲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思考的时间可想而知。这种以画重点、押考题的“授之以鱼”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因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沉闷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很多历史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理念比较落后,极易单纯的将历史看成是一门考试科目,而忽视了历史在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仅仅为了“授课”而“授课”的历史课堂,不仅无法深层次挖掘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容易使得历史课堂陷入应试考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一刀切”现象严重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铸造师。孰不知,学生既是教育的主观承受者,又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建立以学为主、教为辅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问题、探索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在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由“让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实现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程进度的统一性、一致性,通常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授课速度,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了学生一味的为了追赶教师讲课“步伐”而疲于誊写课堂笔记、死记硬背疑难点。这种层次不明、梯度不分的历史课堂,极易使得高中历史课堂陷入“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境界。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的措施

(一)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难度适中、层次鲜明、实用性强的历史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形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全面性的历史学习氛围,从而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谆谆善诱、步步深入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爱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映像、网络、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课堂的历史感、凝重感和现场感。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在配以声情并茂的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消除疑问、深层次理解知识点。这种表现新颖、层次鲜明、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针对性强、代表性高、梯度性明显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真实实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历史课堂目标的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背记、知识疑难点归纳、基础知识练习等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允许其跳过基础题目,而让其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选题目性质的进行拔高题训练、知识体系构建、简单课件制作等活动。这种层次分明的历史课堂,不仅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加强师生间交流、生生间互动创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结束语

科学、合理、规范的历史课堂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因此,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层次鲜明、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发挥其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明.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08).

[2]郭争杰.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6(08).

[3]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0(05).

第8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制,正在逐渐地覆盖高中历史的传统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在逐渐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思路、客观的教学评价等方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理念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思路进行对比研究,让高中历史教学思路实现质的变化。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目标;高中历史

2008年末,沈阳市高中历史新课开始逐渐改革,每位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历史新课程进行学习,教师逐渐对新课标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2002年底开始,教育部就针对改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逐渐替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对历史课程和大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标正在逐渐地覆盖高中历史的传统教学理念,也同时希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提高,在新的教育格局下,要求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的认知上有一个新的高度。

1.在教学目标上,新课标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不仅要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更要高度重视传授教学的方式与过程的创新

之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思想教育、知识和能力为教育背景。要求我们的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重大事件、历史呈现出的现象,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并逐渐理解历史的概念,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及其主要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而新课标相对大纲有了三点不同:一是历史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并且把教学方式与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学目标单独罗列出来,加强了“继承”、“训练”、“思维”、“总结”等过程性教学内容,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变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目标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包括素质教育、学习思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对历史的情感等,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明和人文素养,并把历史理论教育与社会发展做出有效的结合;三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具体内容,表达的内容,相比大纲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2.在高中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上,新课标逐渐完成了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多样性以及重典型的转换

以前的我们学习历史教科书,按照古代历史序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解释,其特点是加强历史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但这种方式强调政治史,同时没有把握好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文化史、经济史和政治史的重点分配,对学生吸收历史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广泛,学习内容比较复杂,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以至于学生对历史理解的不够透彻。新课标就不一样了,在这个方面就做出了质的飞跃,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根据类别进行整合,将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思想文化演变、经济发展、政治文明3个主要学习的部分,每个部分都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重点历史作为教育主题;然后将有巨大影响和社会意义的历史进行详细分化,构建成了4个历史选学模块,主要内容包括从古至今每个历史的文化遗产、历史知识等。这种结合方式,学生可以很快的适应,内容的多样化也使历史课程体系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了重点知识、专题教学以及知识重点的系统化教学方式。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多元化历史过渡到多元文化的认知,从多元文化升华到多元化政治的学习高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更高的体现,对学生新思维的开拓也呈现出了显著的效果,从而使历史教学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3.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新课标成功转变为灵活多变、互动性极高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主导地位。历史课程是由教师自已授课讲解,学生在老师的威严下听课、记录、学习、练习等。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教学,让学生的感知、体验都在较小的空间中进行,主体地位的根本不是学生,所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并逐渐产生惰性。新课标别提出,“高中历史必须要全面呈现出新的教育能力,有效的提高现代公民在历史方面的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要把一切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除了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历史读后感、课堂小剧表演、调查活动、搜集相关资料等,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开放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研究学生在历史上的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课程的主要设置应在促进教学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在教师评价上,新课标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以各种考试为主,过渡到多元化、内容多样化以及其他活动综合评价的有效改革

以前,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评选,还是学校对教师评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肯定,都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做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创新、实践、道德、综合素质的评价总是那样微不足道。这种忽视,是完全在抹杀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的要求“不循规蹈矩是基本原则,对学生的能力体现和学习过程、兴趣爱好、自我价值和学习态度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与大纲相比,又有了二个新的变化:一是考核内容,新标准不仅只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还通过道德品质、与人沟通、理解能力、情感态度、同学协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综合考核;二是多元化评价,从单向到多向,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上述“四个转变”,让学生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让教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创新不够等。新课标的与时俱进,让历史课程创新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也适应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让现在的学者对历史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作者:奚亚杰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