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8 16:0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Computer network
课程属性:
必修课
学时:
200
学分:
8
先修课程:
M14
后续课程:
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电气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络结构和通信的核心概念协议,以及这些协议在实际网络应用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课上
自学
与导师交流
合计
80
60
60
第1单元:概述(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的核心概念,以及多层框架中的架构,包括局域网,局域网路由和以太网协议,互联网,拥塞和流量控制。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其它设备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重点讲解网络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的核心概念
【难点】
第2单元:关键网络技术(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从局域网到因特网的关键网络技术,包括:ATM、以太网、TCP/IP、因特网内的IP寻址、路由协议和拥塞控制方案。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其它设备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重点讲解从局域网到因特网的关键网络技术
【难点】
因特网内的IP寻址、路由协议和拥塞控制方案
第3单元:核心互联网应用程序(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介绍核心互联网应用程序:电子邮件、网络服务和名称解析。进行一个基于团队的大型案例研究,要求将从模块的教学部分获得的知识汇集起来,以调查和定义思科提供的实际应用程序的要求。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其它设备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重点讲解核心互联网应用程序
【难点】
网络服务和名称解析
第4单元:微型传感器系统(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提供交互式讲座和讨论,完成CISCO系统的调查。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完成CISCO系统的调查
【难点】
完成CISCO系统的调查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考试。
四、教材及相关资源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就业竞争力;课程体系;典型工作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Kong Qingyue,Liu Haimei
(Hebei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Shijiazhuang050026,China)
Abstract:Aimed at students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here is confus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study leading to understanding and lack of motivation,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building process-oriented one based on the work of attempts at reform,after three years of efforts and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Keywords:Work process-oriented;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Curriculum;Typical jobs
一、探索与思考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以就业为导向”3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专业教师针对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总结,于2008年4月,在教研室会议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这些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达成共识,从而萌生了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申报课题的愿望,并付诸于实施。
借鉴俞敏洪先生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观点,课题组成员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把研究的方向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上,这主要是给课题组成员以方向上的指导,解决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教什么,才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问题。只有这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满意,才能使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计划与实施
教育部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提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名称与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领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4。根据这一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而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要使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对工作岗位有深入的认识或邀请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于是课题经教育厅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制定了如下计划并逐一落实。
2008年7月-2008年8月调查学生的理想工作地点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理想就业工作地点选择石家庄的学生占95%,可以到北京和天津就业的学生占50%,可到其它地方工作的占6%,专接本的占10%。河北毗邻北京和天津,而北京和天津的对IT人才需求量大,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
2008年9月-2008年12月,分析、统计典型工作岗位
通过智联招聘网站搜索、调查京、津、冀三地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对近300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进行了浏览和统计。另外,还对北京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昊天科技有限公司、马鞍上大成科技有限公及河北谊联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 合作单位进行了走访,统计归纳出以下典型工作岗位:
1.网络管理员。2.网站设计、制作及优化。3.MIS系统开发。4.系统集成。5.IT产品营销。6.办公室文员。
2010年1月-2010年5月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过程
结合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对专业知识要求派专业教师到相关IT企业挂职锻炼并和IT行业工程师商讨、分析、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同时回访2009级和2010级两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工作中所用及所需专业知识。根据提炼出的典型工作过程先分析归纳出各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和技术和能力,根据典型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技术和能力由专业任课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经过反复的商讨确定了专业课数量、每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学时数量及课程安排顺序、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召集课题组成员、校企合作单位工作技术人员召开了三次研讨会,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交流,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新颖实用的课程体系,并修订了计算机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典型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此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工作要求,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零实习要求,并撰写了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2010年5月―2011年8月论证
邀请IT行业和企业专家组建新一届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论证,与会专家对人才培养计划给予肯定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通过在2009、2010、2011届毕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部分初步的改革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我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数据统计结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
三、反思与总结
反思与总结贯穿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思想,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秉承“学以近德,工以养技”的校训和“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有很多后续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亟待我们解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并以此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并初步撰写了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但很多工作还不够细化,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不断探索,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有待开发等,我们的工作将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衍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学科课程建设探索.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2):97-99.
[2]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 工作过程导向
国家为了大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从2010年开始推出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在创建示范校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是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模式上都要求有明确的职业指向。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侧重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所以,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与区域经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决定着中职学校培养人才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合理,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1)课程体系学科本位化。课程体系还是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忽视学生的职业经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新兴行业与领域的课程,使得课程缺乏实际的应用性,与职业、就业联系不太紧密,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2)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与实际工作过程联系不紧密。课程教学理论课较多,实践课偏少,比例失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偏多,理论课内容难度较大;课程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中存在重复、过时的知识内容。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岗位针对性不强。(3)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虽然多样化,但教学互动性差、学习过程缺乏合作性。专业理论课程普遍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也注重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依然摆脱不了“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聆听记忆”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形式。(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不能做出客观评价等。目前专业课程评价主要存在课程评价主体单一,课程评价标准相对僵化,比如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打出分数或评价等级。这样将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德国为先导的关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界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探讨的焦点。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性,强调学科体系知识的学习应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这种方法的应用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静态记忆,而是注重动态的工作任务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而引入生产企业中的实际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学习领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注重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有利于职业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
我国多位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做了深入研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一课程改革新思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它将为我国职教领域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重要的结构框架。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在这次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思想融入其中来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人才调研定位专业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按照网络管理员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这一主线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建设。
1、以行业需求为依据,确定网络专业课程目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技术人才,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以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课程目标应按照人才需求的职业领域来确定。通过深度社会调研、专业调研和专家论证,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我们对珠三角地区不同城市(重点是深圳)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专题调研。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看:中职计算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文档处理、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操作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
2、以工作任务为指导,确定专业课程。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所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时应考虑职业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课程内容。根据之前确定的岗位群,将其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进一步转化为相应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
3、以行动导向为引领,组织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从“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的角度设计学习情境,创造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程序进行教学。我们在实践中依据此原则探索尝试了“小组竞争项目教学法”,从2011年开始在网络专业部分课程中实施,效果很好。教学实施第一步,提出用户需求及相应工作任务。教师主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首先教师按照任务说明书,讲解工作流程,明确本次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其次,教师审核学生制定的任务计划与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确定最终方案;再次,教师监督学生的进度,并讲授业务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指出学生在本次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端正,并协助制定出改进方案。
4、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评价课程实施效果。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对课程实施效果应采用多元化和全程化的评价方式。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评价和对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评价小组由授课教师、学生和小组成员三方组成。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学生自评―老师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老师通过观察对学生整个项目实施状况给出合理评价,小组成员站在合作交流的角度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整个课程结束,结合课程进行结业性质综合考核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保证了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有效进行。
另外引入相关的行业认证,对部分核心课程逐步实现教学评价标准涵盖行业评价标准。
探究实施过程中,发现评价量表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如何既能有效多元化评价,又能适度控制评价复杂度,也是今后将继续探究、完善的地方。
参 考 文 献
[1] 姜大源. 论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 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摘要:文中讨论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并介绍了我院的具体做法,最后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项目实例进行了说明,期望能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毕业设计;独立学院;工程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是浙江省一所独立学院,其中计算机专业又是学院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其学生特点是理论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计算机工程应用型”,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加强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之外,我们特别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就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前期专业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是综合一系列专业课程内容,并将新的实际工程应用知识与个人知识基础加以整合,进而有效解决模拟或真实的工程应用问题的课程。因此,前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关键。专业课程设置既包括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又包括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我们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其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针对专业所有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等专业必修课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信号与系统、微机与接口、Web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
第三阶段是专业方向学习阶段。我们采用专业方向平台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发展方向、就业趋向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特点,我们共设置了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平台。
(1) 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软件应用和测试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调试、应用和测试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工程技术、
.NET架构与实践、软件评测技术、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中间件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2) 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从事各类网络系统的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软件开发。平台方向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络设计工程技术、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网络安全及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评测技术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安全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3) 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应用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理论、主流嵌入式系统硬件架构和嵌入式软件编程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具有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电路CAD、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与接口、信号与系统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每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都有大量的课内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毕业设计课程放在每个专业方向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包含平台各方面综合知识的模拟实际工程应用的项目设计与开发。
2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
为保证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在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我们按照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的包括沟通、合作、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世界观等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2000)要求,首先在大学4年级第一学期的每个方向平台上增加了一门计算机新技术专题课程,除讲述方向平台上所涉及的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外,还以讨论形式学习如项目管理、经费预算、如何撰写技术报告、项目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术知识,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外的软技能。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一般扮演课程培训者、课程引导者和项目的用户等三个角色。作为课程培训者,教师负责讲授毕业设计项目中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实际动手技能;作为课程引导者,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和获得毕业设计项目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安排实验场所和实验时间;而作为项目用户,教师将站在用户角度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并对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价。毕业设计设计项目实施分为几个阶段,前4周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目标、实现方法、完成时间及成果提交形式、项目经费预算和团队组织方式及项目成员分工;同时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份项目进度报告,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学生递交毕业设计报告和相关的文档,并对项目进行演示通过教师的验收。
毕业设计项目应具有综合性,适合学生多人参加,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使实施环境与实际企业社会环境相似,使得学生可以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觉定位自己在项目组的角色和职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高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外力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多样化能力。另外我们允许多个学生组成多个项目组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毕业设计项目,营造不同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3毕业设计课程管理
我们的毕业设计课程是根据三个专业方向平台而设计的,学生一般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就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为毕业设计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同时我们以讲座形式将毕业设计项目内容、采用的方法、所需的设备和开发工具及项目的难点等向学生进行介绍。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等形式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情况和需求,并根据企业需要自己提出毕业设计项目,项目成员的组成和人数由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自己确定和组织,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自,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另外,学生自己开展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还要求项目设计与开发内容必须涵盖平台方向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如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软件工程、软件设计与开发和软件测试等内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信息安全等内容;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与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等内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中专门有10%的分数用于鼓励学生根据企业需要自行设计项目。
4工程应用项目实例
2007年我院为计算机网络及安全课程实验准备自己设计可根据实验需求灵活配置的网络实验室,考虑到该网络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难度不大,且包含了计算机硬件环境、网络工程和网络软件设计等综合内容,非常适合作为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决定将此任务交给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形式来完成。项目的内容包括:1)计算机硬件环境设计及实现,要求有20台工作站和1台通过RAID5实现磁盘镜像和备份服务的服务器,并通过KVM(Keyboard、Video、Mouse)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灵活配置和访问;2)网络环境设计与实现,通过多台3层交换机和2层交换机实现网络通信,而且网络环境能够方便实现如VLAN划分、通过Sniff分析多个子网和VLAN中的网络流量的生成树端口的配置和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同时要求能根据不同网络及安全实验内容的要求方便实现不同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3)软件设计与开发,实验环境的灵活变化和配置的关键技术是磁盘影映像技术,要求通过基于Linux平台的管理软件来实现,实现方式是后端为Shell脚本,前端为一动态的Web管理,通过这些程序控制实验室所有客户端主机的软件映像建立部署和网络配置。
我们根据报名参加的12位同学的网络工程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其他软技能能力将他们分成了3个项目组。为营造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环境,规定每个项目组在项目每阶段可通过不同方法完成相同的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每个项目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阶段任务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实现思路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并就其向由教师组成的项目指导小组和全体参与项目开发的同学进行陈述,由项目组全体教师和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并评出最好的方案和实现方法,这极大地激励了项目组间的相互竞争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该项目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已基本完成,由于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有限,项目完成的功能非常有限,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方能投入正常使用。但由于项目的真
实需求激发了参与项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学到了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除在实际应用工程能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由于通过他们努力已获得了实际的成果,因此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主动和有目的性。
5结束语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参加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且已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的跟踪联系,通过他们在企业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表现及反馈意见对我们的方法做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从“网络工程实验”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重视专业差异性、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室建设及加强实验教师培养等可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验教学;实验课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网络工程实验”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理论性强、知识面宽、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同时,它又是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互联网技术”等理论课程的实际应用。如何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本着重视专业差异性,通过不同模块的选择针对专业差异性进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师的培养等。
1重视专业差异性
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准备(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限制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准备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可结合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把实验内容分为“必选”、“建议选择”、“自由选择”三个模块,然后拟订一份“可开设实验总表”并附上每个实验的详细介绍以及上学期学生的选择情况统计,以便让学生自主选择,对非计算机类学生和计算机类学生可在模块选择上作不同要求。例如:
必选模块有:①网络通信电缆连接与制作;②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③TCP-IP配置及常用命令;④家庭常用路由宽带MODEM的调试。
建议选择模块有:①华为交换机的配置;②CISCO交换机的配置――基本操作(一);③思科路由器的配置――基本操作(一);④CISCO路由器的配置――基本操作(二);⑤Windows2000服务器安全配置;⑥配置Windows2000为DNS、DHCP、WINS服务器;⑦配置WWW服务器;⑧配置FTP服务器;⑨思科路由器的配置――防火墙;⑩常用网络软件使用。
自由选择模块有:①Linux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②Linux环境下的网络操作;③Windows2000 server的安装;④Windows2000活动目录的配置;⑤配置电子邮件服务器;⑥VLAN划分;⑦思科华为等路由器的配置――ACL;⑧思科华为等路由器的配置――VPN;⑨网络机房设计规划;⑩常见网络攻击手段及应对策略。
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网络工程实验”这门课程不仅是理论的验证,还是通过网络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分析、设计、管理与应用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
2.1调整实验课时时间
针对现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的特点,用传统的一个实验二节课的方法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要求。二节课一个实验的方法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学生混日子,评价体系没标准,没时间做完就算了,没完成的抄抄实验报告等等,使网络工程实验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的收获也少。
笔者认为具体实施过程是关键环节,应该采用以下方法,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出如下要求:“实验时间不限、逐个效果验收、通过进级”。“实验时间不限”是指在课堂实验之外划定自由实验时间,学生自助实验,实验指导教师适度指导。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实验时间的灵活性和实验设备的高效利用;“逐个效果验收”是指每个小组同学都要单独通过实验指导老师验收,不合格不通过;“通过进级”是指上一个实验内容验收通过后才能开始新的实验。通过这些环节基本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混”的心理和滋生惰性,也能有效避免由于基础实验没有掌握而影响后续实验的情况发生。
2.2按不同模块做好实验指导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模块的实验教学大纲,进行分模块教学,同时编写不同模块的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不是按照传统的编写方法,把实验的每一步骤都写出来,而是先给出一个实例,针对这个实例给出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然后另给出一个比实例更难一些的实验,并且给出明确的实验要求,使学生能够根据前面给出的实验实例,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并自行设计网络拓扑。根据所选择的网络拓扑自行选择网络实验设备,然后进行网络设备连接,再进行设备配置,最后进行网络测试,以验证是否达到实验要求。另外,还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在每个实验课之前,把实验亲自做一次,并做到对每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
2.3组织好期末考核
在整个学期的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技能考核,根据本学期实验教学内容,做好考核的试题题库,由小组抽签考核,在相应的网络设备模块组中完成。最后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实验报告、考核等情况,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3重视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网络工程实验是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与实践性与一体的基础课。利用先进、适用、有效的网络工程实验室来进行网络工程实验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在校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并真正掌握成熟技术的实现原理及实际运用。重视实验室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3.1实验室建设要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要更好地将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带动实验室的发展,齐头并进。实验室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随着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网络工程实验室是重点建设学科中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注重基础实验教学,促进专业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中,实验室和教研室的教师一起讨论提出多种实验室建设的设计方案;从经济上考虑低成本,高利用率;从教学上考虑满足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参赛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的要求。各种方案都经集体讨论达成共识。
3.2实验设备要求先进,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原则:
① 实验室应能反映目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是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要遵守的原则。实验室建设要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划,整个实验室建设投入使用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系统性、社会性、前瞻性,我们应从发展趋势、课程设置、社会效益等多都方面全和全方位考虑。使网络工程实验室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率。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建成后的实验室设备应能在3~5年内适应现阶段要求。
② 有一定的灵活性。网络工程实验一般是以组为单位开展实验的,每一组有多台网络设备,也就是说可把每个组分成单个的网络设备完成较简单的网络实验,也可把多个组的网络设备合成一个更大的组,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完成更复杂的网络实验。网络实验设备灵活组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设备的效率。
③ 设备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教师可能过一台教师机很容易登录到所有网络设备上,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可很容易地限制哪些计算机可登录到哪一组网络设备上。
3.3重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实验教学
学院校园网管理中心是网络工程实验很好的实例,重视利用好校园网管理中心的资源,协调和利用好各类资源,参与校园网管理中心的各类网络维护和网络检修工作,让学生更贴近网络工程实际施工,有效地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4重视实验指导教师的培养
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良好的能力和素质,如:高境界的责任感、高层次的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和了解观察学生内心活动状况的能力。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1重视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角色转换
笔者认为无论是专职实验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中的角色转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充实和深化,理论教学需要实验教学的支持、推动和发展,二者应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4.2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
作为实行学分制而独立开课的实验教师要把复杂的理论教学过程分解为各种基本实验教学技能。实验教师不仅要具一定的理论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还应具有开发引进新实验的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多的实践经验和精练的讲解技能。如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述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介绍实验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且用带有挑战性的提问技能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重视实验教师理论和实验能力的培训是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建立好定期学习进修的制度,在实验教学时间之余,充分利用时间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是提高实验教师技能的主要方法。
4.3重视实验教师的切身利益
承担实验教学的老师毕竟是少数,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在计算工作量、评优等方面要向他们倾斜,使他们获得应有的报酬和荣誉。例如对于新开的实验项目工作量放宽计算,在课程设计指导重视实验教师,在教师考评体系中设置实验能力指标等等,在岗位津贴上和理论教师一视同仁,在职称评定等关乎实验教师的利益上有力地保障实验教师的切身利益,让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同一线上,而不是地位稍低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吕立坚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6,(3):138-139.
[关键词]虚拟环境 真实环境 计算机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29-03
虚拟环境是利用软件模拟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环境。虚拟环境教学是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出专门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虚拟环境给教、学以及实训(实验)带来很大的变革,[1]并且随着计算机仿真软件对实际环境模拟的发展,很多虚拟环境基本上是真实环境的再现,可以完全模拟真实环境的所有功能,甚至可以实现真实环境的功能。因此模拟环境在现代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虚拟教学环境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但同时也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设定得太理想化,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在分析虚拟环境作用的基础上,从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出发,提出了虚拟环境教学和真实环境相结合的模式,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应用,提出了虚拟环境下和真实环境相结合的合理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虚拟环境使用的现状
虚拟环境是真实环境的模拟和仿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以分为:
(1)操作系统的模拟。操作系统的模拟是通过软件模拟出现常用的操作系统。如微软公司的VPC和已经在Windows2008内含有Hyper-v[3]。Hyper-v支持多种操作系统,与本身是微软公司操作系统Windows有好的兼容。其基于Hyperisor技术,虚拟机可以直接和物理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因此Hyper-V虚拟机具有运行速度快和稳定性好的特点。当Hyper-V与虚拟桌面架构(VDI)联用时,Hyper-V可以实现客户端计算机虚拟化,如果Hyper-V单独使用时,可以实现服务端计算机虚拟化[4]。因此windows2008的Hyper-V不只是在实验中使用,在企业的服务器部署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可以增强了企业服务器的可管理性和降低了服务器部署的成本。还有类似功能的Vmware公司的虚拟机软件。这些具有虚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虚拟环境,可以被应用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虚拟机中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设置,而不会破坏真实计算机中的其他应用软件和数据。同时还可以被应用到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快速的在虚拟环境中搭建具有多台计算机的网络。在其中就可以进行网络协议的分析、网络服务的安装和设置。因此,在实训中需要对操作系统和数据进行安装、设置、修改的实训课程和内容都可以在操作系统模拟环境下进行。
(2)网络环境的模拟。通过软件模拟出网络的相关设备和线路。如CISCO的packettracer。在packettrace环境中包含了组网的所有基本元素,如PC、服务器、通信线路、网络设备[5]。可以组成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广域网。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快速架设具有网络互联的虚拟网络,在其中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配置,操作过程与真实交换机完全一样。当网络运行时可以跟踪和分析数据包。另外,CISCO还有BosonNetsim和NS2模拟软件。他们基本功能都是模拟CISCO的网络设备,通过这些模拟环境,辅助、设计、验证某种网络架构。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计算机网络的TCP/IP协议分析实验、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组网实验。可以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ACL、NAT、防火墙策略设置等实验。还可以进行网络工程的路由器、交换机设置的相关实验。
(3)电子电路的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系统。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电路设计、仿真、调试等通常在真实实验室才能完成的实验。典型的电子电路模拟软件是proteus,它可以模拟各种模拟、 数字电路芯片和各种处理器[6]。利用其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在其环境中设计各种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和各种类型CPU组成的控制电路。利用模拟的信号源和模拟测量设备对模拟环境的各种电路进行测试。可以将各种编译成HEX文件的程序烧写到模拟的单片机和各种类型的CPU内,对其组成的控制电路进行模拟控制,查看程序运行状况、分析控制逻辑,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
虚拟环境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着其独特的优点:
(1)教师随时可以备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有些课程教师备课时必须在实验室中才能进行。例如有些课程需要对设备进行设置和验证、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安装和配置。当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时,教师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虚拟环境,就可以进行实验、实训的备课。甚至可以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将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录制,上课时可以播放给学生参考。
(2)学生可以随时实践。在真实实验环境下,学生课内进行有限次数的实验。课外没办法复习,因此学生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操作容易忘记。如果在虚拟环境下实验,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中安装虚拟环境,课外就可以复习实验操作,加固、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4)实验成本低。在真实环境的教学下,建设实验室需要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相应的配套设备,这些会有很大的成本。虚拟环境下的教学,只需要在计算机中安装虚拟软件,并且各种虚拟软件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即同一台计算机可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的实验。
(5)是理论学习的好帮手。平时在真实环境中只能进行一次实验,不容易理解实验的原理。在仿真环境下可以放慢实验的步骤,充分分析试验原理。
(6)是真实环境的提前演练。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对实验进行预习,对实验的步骤、命令、设置有了总体的了解。当到真实环境进行实验时就可以快速地对实验设备设置。当遇到问题时也能快速处理。
(7)是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是现代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被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数字存储设备进行共享,更多的是放到网络环境中进行共享。在虚拟环境中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已经是数字化。因此在虚拟环境下,经过简单的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如进行屏幕录制),就可以得到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8)管理方便。真实环境下的教学,用到的实验室、设备,在应用前、后都必须维护、管理,耗费人力和成本。而虚拟环境,在计算机中只是一个个应用软件,甚至是一个文件。只要把应用软件和文件备份好,在发现虚拟环境受到破坏时,进行简单的复制和覆盖就可以恢复虚拟环境。
二、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相结合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设计
仿真环境只是真实环境的补充,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环境的教学。仿真环境由于平台的单一性、理想化,学习时不容易发现问题。但在真实环境里,由于平台的多样性、限制条件的多样性。在真实环境下学习,可以容易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动手去解决问题。因此真实环境比虚拟环境的实践性更强。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如果学生在机器上架设Linux服务器,由于不同的计算机有不同的配置,在安装和配置Linux时需要不同的安装方式和配置手段,这时如果学生没有在真实环境下安装和配置过Linux,遇到的这些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设置好模拟和真实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明白仿真环境的目的只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在真正应用时还必须回到真实环境中。因此,类似Linux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应让学生先从真实环境开始学习,再到虚拟环境去重现真实环境中学过的内容。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更能意识到模拟环境下和真实环境的紧密关联。此后在模拟环境学习时,可以想象到真实环境下的操作。这样可以避免模拟环境的学习和真实环境学习的脱离。本文从课程特点出发,对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1)模式一: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操作类课程教学。这类课程,如果使用真实环境进行教学,必须在独立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学生可以在独立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参数的设置、应用软件的安装、网络服务的安装与配置和系统故障的检查和排除。这类课程除了在安装操作体系时与计算机的配置相关比较大之外,其他的实验都是在操作系统之上进行的。因此,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设置为“1/3课时的实际环境教学+2/3课时的模拟环境教学”。顺序“实际-->模拟-->实际”。该模式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的使用环境。当熟悉了实际环境并且搭建了操作系统后,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再安装操作系统,并对真实环境和模拟环境所搭建的操作系统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体验模拟环境可以理想化的模拟真实环境,并在其上安装操作系统。接着后续操作系统上的实验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最后在课程准备结束时回到真实环境中去验证一些在模拟环境中做过的实验。通过这样的模式,既方便教学又能理论联系实际。
(2)模式二: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类课程教学。这类课程特点是在进行教学时既需要对硬件进行操作也要对软件进行操作。实验无论是硬件配置错误还是软件配置有问题,都不能完成实验。在真实环境下,实验涉及的设备多、操作比较复杂,老师直接在这种环境下教学,教学的效率很低,学生在该环境下直接实验,实验的成功率比较低。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设置为“1/2课时的模拟环境教学+1/2课时的真实环境教学”,教学顺序是每个知识点“虚拟-->真实”。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和教师的演示可以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学生实验准备也可以在模拟环境下进行,之后在1/2的学习中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实验的成功率。如微机原理及应用、网络工程设计。
(3)模式三:电子电路设计类课程教学。这类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设计电路模块,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是“1/3课时的虚拟环境教学+2/3课时的实际环境教学”,教学的顺序是“每个知识点的局部(理论)部分进行虚拟环境教学-->实际设计电子电路”。
三、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相结合教学模式实践
以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实践过程中涉及的《win?鄄dows server 2008 服务器架设与管理》、《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基于Cisco路由器与交换机的网络工程实践》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课程为例。这些课程教学时可以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其中《windows server 2008 服务器架设与管理》、《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可以使用模式一,《基于Cisco路由器与交换机的网络工程实践》可以使用模式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使用模式三。
《windows server 2008 服务器架设与管理》、《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基于Cisco路由器与交换机的网络工程实践》利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教学和实训,实验室有4个网络实验机柜,每个机柜有2个Cisco路由器、1个Cisco三层交换机、1个Cisco二层交换机、1个防火墙和8个具有双网卡PC机。4个实验机柜的32个PC机用其中的1块网卡连接成为1个局域网。PC机具有硬盘保护系统,安装多操作系统,和实验用的分区不保护(给学生学习安装操作系统),上课用的操作系统安装有vm、vpc、packet tracer、Boson Netsim、NS2和屏幕录制软件。
(1)进行《windows server 2008 服务器架设与管理》课程教学时,采样模式一,先给学生直接在PC未保护分区上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实际环境下实训),在windows2008熟悉相关的界面和环境,如IP地址设置、访问互联网等。接着在VPC虚拟机下用相同的步骤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虚拟环境),学生会发现在虚拟环境下安装和真实环境下按的步骤一样,同时备份好虚拟硬盘供以后实验使用。往后的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中在vpc虚拟机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每次都可以从干净环境开始,可以进行快照,可进行屏幕录像。在本门课在模拟环境中完成所有内容的课程教学后,要求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做一个比较大的网络项目,涉及WEB、FTP、DNS、NAT服务的安装与配置(回到真实环境)。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降低实训难度。《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的教学同样采用的是模式一。过程与windows2008类似。
(2)《基于Cisco路由器与交换机的网络工程实践》该课程是属于要对思科网络设备进行硬件的连接和设备软件的设置。因此采用教学模式二。在每个知识点教学时,可以先在模拟器上(如packet tracer)进行网络搭建和理论的讲解。当在模拟环境下实验成功后,接着将模拟环境下的网络结构和设置步骤、命令,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较快速的在真实环境下实际,进而了解在真实环境下也有与模拟环境不同的地方,如接线是否牢固、网络设备是否原先有其他的设置。
(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可以在“微机原理实验室”进行课程的实训。该实验室有11个实验桌,每个实验桌都配置有1台PC机、微机原理实验箱、单片机学习板、相关的电路模块和相关的测试仪器。软件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proteus、masm、Keil、LabView和保护软件。这样的实验环境很适合模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教学结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先在proteus仿真环境下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验,同时可以分析程序和电路运行是否符合要求。
四、结束
采用虚拟环境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所使用的实验室,因为有了模拟环境的存在,有利于实验室的维护和管理。教师教学如果采用本文提出的模式,可以很好发挥教学效果的后续拓延,如录制教师上课操作步骤和学生操作过程,以便得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资源,并进行网络共享,以便学生复习使用,发挥该教学模式优势。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增颖,陈建锐.基于虚拟技术的计算机实验教学[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1):79-82.
[2] 舒慧东.基于虚拟技术的实验室融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206-209.
[3] 姚嵩.windowsserver2008服务器架设与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 CharlieRussel.windowsserver2008高级管理应用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驱动;兴趣引导
作者简介:井超(1980-),男,天津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讲师;高媛(1972-),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北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75-02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报道,目前网络节点数量以指数级在增长,每天入网的用户也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培养足够的网络专业技术人才,是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工作。[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大学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它是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同时还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专业考试科目,所以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2]从特点上来说,计算机网络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既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也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所以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很广,概念多,知识量大。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强、实践多、与现实贴近的课程,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3]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讲清楚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既让学生对整个网络知识体系清楚,又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4]
一、教学目标
开设一门课程之前,需要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清楚这门课程的讲授要达到什么目的。总体来讲,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可以概况为以下三类。
1.以考试为目的
不可否认,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一个最重要途径是考试,也正因为如此,一部分学生是以考试为目的来学习某门课程的。为了针对考试,尤其是一些学生会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部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网络工程师考试等等诸多考试,因此,教师必须把教学大纲和各类考试大纲结合起来,对于交叉内容应该着重强调,也可以在教学中借鉴各类考试中的一些经典例题。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其经历的技术变革已经有若干代,早期的一些技术虽然早已不再提及,作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应该在课程中提及每种网络技术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流技术及基本思想,这样既可以使网络知识具有完整性,同时也能覆盖到各种考试的范围。而对于当今的主流技术,各种考试中所占比重不一,侧重点也不同,讲授时应该以主要的应用形式及采用的方案为主进行介绍。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庞杂的知识点要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详略编排。这在“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该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思想、问题的数量恐怕是计算机相关课程中最多的,所以,安排好详略非常重要。
以局域网技术教学为例,在介绍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时,必须提到局域网技术。伴随IEEE802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系列标准出台,局域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并且也影响着其他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以太网(IEEE802.3),但整个IEEE802的系列标准都应该提及,对于当中早期的一些技术,如:令牌总线网(IEEE802.4),令牌环网(IEEE802.5),分布队列双总线DBDQ(IEEE802.6),都应该适当提及。对于其中的一些新技术,如: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无线个域网(IEEE802.15)、无线城域网WiMAX(IEEE802.16)也要做适当的介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接触各类考试的时候有所准备。[5]
2.以网络技术应用为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38-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面向一线,服务地方”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办学定位。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过度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趋同现象严重。因此,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应用型高校亟待探索的课题。网络工程专业是新建本科专业,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是新兴的目录外专业,所以,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各高校急待探索的课题。目前全国已有180多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但由于各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同,课程体系千差万别,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定位目标不明确、太宽泛,基本没有跳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老专业的框框;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比较盲目,或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计划;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造成毕业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和工程部门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蒋宗礼研究了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科教育的定位,讨论了本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调整趋势、学科教育基本思想、教学的基本定位以及提高教育水平等问题。陆玲针对新形势下高等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差异而多元化,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钟荣柏在总结计算机专业近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就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陶秋燕对澳大利亚的应用型大学的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办学特征、校企合作关系,以及校企合作课程(IBL)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文献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文献分别根据本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体会,探讨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虽然这些研究与实践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还是无法形成一套较完整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合肥学院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申报成功,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4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针对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特点,借助于我校与德国和韩国合作共建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实践,借鉴吸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韩国应用型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经过近四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对构建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的课程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与实践经验。
1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1社会需求导向性原则
要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本地企业的特点,清楚了解本地大多数企业的需求,并对企业需求进行分析归纳与整合,而后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本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1,2校企结合原则
地方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企业输送满足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应密切联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等诸方面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此外,企业在实践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1,3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原则
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应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克服模式化教育的刻板,体现开放式教育的弹性。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特点和兴趣,增加选择性的教学内容,充分发展学生各自的才智和潜能,提高成材率。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较多,学生不可能学习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岗位对应的所有课程,一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特点或就业方向来决定学习与发展方向。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要为同学们的不同发展方向提供机会,让同学有选择的余地。
1,4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学要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明确放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上,学习与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特征。
1,5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实用和可操作性原则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包括硬件保障、软件保障和师资保障等方面,必须全面规划,统筹考虑。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要依据教和学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要明确、扼要,使师生易于掌握,便于执行。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是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设计原则、指标体系构建、相应的实施方法等都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用性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如下。
(1)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符合度;
(2)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3)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4)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否能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
2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遵循上述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成功经验,我们以模块化形式来构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是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从传统的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从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体系。模块化要求人们思维方式适应从“专业课”到有功能性单元的“模块”的转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学内容的新构造。一项能力可由一个或若干个 模块的知识和应用来描述,而一个模块可能对应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揉和优化后构成的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
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地描述。一个模块是一个专业中最小的教学构成单位,在这个专业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各单个模块均可以跟其他模块进行组合,这样就可以实现整体组合的多样性,即不同专业方向可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来实现。模块化教学体系可以按等级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模块。宏观模块由本专业所有模块构成,中观模块由学期所有模块构成,微观模块是最小教学单元模块,微观模块以其培养的技能满足中观和宏观模块要求达到的总体综合能力。
模块构建原则,首先要明确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之后再确定单一模块能够带来的部分知识和能力。一个模块内容的构成取决于该模块对整个专业学习的作用。每个模块中应该致力于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能力和组合能力,如专业、方法、系统及社会能力等。
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上,按照“用网”、“建网”、“管网”、“网络应用开发”的逐步进阶过程设置课程模块,逐步深入,全面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围绕工程实践思想组织实施教学计划,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模块贯穿始终,以实际应用场景为核心、以工程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辅以实际工程项目,利用项目导向方式,以逐步深入的多步教学法展开整个实践教学。此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要把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则等构素质模块作为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按上述方法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由德国等45个欧洲国家参与的高教一体化进程――博洛尼亚进程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变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有效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的一种先进的教学体系,已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功应用。自1985年以来,合肥学院与德国多所应用科技大学进行全面合作并开展专业共建,25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如第五学期认知实习、N+2过程考核、模块化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等,形成了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网络工程模块化教学体系在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教学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