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低碳的建议

关于低碳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15:23: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低碳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低碳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聚落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78-02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所谓的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类别,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状态,是其他艺术类别的渊源性基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的延续一个民族特征的可识别的民族元素,这些民族元素是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因此,研究民间艺术与其环境的关系对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这种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按其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日常生活、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同时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二、地理环境是影响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构成某个区域独特人文景观的重要部分。人文景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景观的物质基础和制约条件,当然,人文景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即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抑或自然景观的最大改变。民间艺术作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还有间接影响,即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民间艺术以外的人文景观或者是人文环境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到民间艺术,并且这种间接影响对某些具体的民间艺术形态来说,所起的作用要大于直接影响。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与在其影响下的人文环境丰富多样,它们为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民间艺术的丰富性成为可能。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可视为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共生的产物之一。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民间艺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环境而存在,其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与相应的地理环境协调共生是民间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民间艺术的物质性充分反映了相应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也必然得益于这一物质前提。因此,作为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无论是加工材料和加工工艺,还是形象特征和实用功能,均处处体现着自然地理环境这一物质基础对其的强大影响力。

民间艺术的精神性以民间艺术的物质性为基础,主要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文环境。由于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变化的速度较慢,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可以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却很小。所以对于某些具体类型的民间艺术来说,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研究民间艺术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但民间艺术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所以这并不能够削弱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发展繁荣的巨大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发展受聚落的影响

聚落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范畴,指人类的聚居场所,通常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聚落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产生影响的有效中介和重要场所,从某种角度来看,聚落孕育了民间艺术。

聚落是民间艺术的有效载体,由于聚落初步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块,民间艺术形式也相应地分为乡村民间艺术和城市民间艺术两部分。中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这就造成了乡村民间艺术异常兴旺发达,而城市民间艺术相对萧条的状况。在中国讲民间艺术,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其作为农村民间艺术的同义词来对待,随着乡村城市化的改革浪潮高涨,以乡村这种聚落形态为载体的民间文化的覆亡就成为一种必然。即使是把某种民间艺术保存下来了,但它却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载体,这种民间艺术就只能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虚弱躯壳,它与原本的民间艺术已经有本质区别,这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往往关注民间艺术的载体——聚落多于关注民间艺术本身,因为无论如何关注民间艺术本身,一旦其所依附的聚落消失,民间艺术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实,无论是乡村聚落的消失,还是城市聚落的大量崛起,其本质都是人类行为所引发的地理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对民间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原有的民间艺术有的会消亡,有的会蜕变,有的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新的民间艺术也会产生。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保护和发展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特色的聚落,而最合适的聚落形式应该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主要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并对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产生相应的影响来实现。而聚落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其本身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环境内涵,是民间艺术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另外,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使人们的审美习惯发生了变化,对我们传承已久的固有民间艺术产生了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保护民间艺术应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使艺术工作者和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尊重传统艺人,培养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让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使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J].中华手工.

第2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现状;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国内外研究及发展动态

和其它泛泛而谈的规划理念不同,低碳城市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量化分析基础之上,“碳审计”技术就成为低碳导向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键支撑。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即己开始城市碳足迹和碳排放的研究。2003年英国在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之后通过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将碳减排目标向社区和邻里尺度分解。同时,相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分析工具,也将气候影响因子和碳排放指标考虑进来,通过多部门合作,建立具体而完备的地方性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共享平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和分析本地化动态信息,以形成对发展政策的技术支撑(邱红、林姚宇,2012)。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arilynBrown教授所提交的BrookingsInstitution研究报告针对美国200个都会区的碳足迹,提出城市碳足迹研究的方法论,对低碳城市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美洲发展银行的Magalhaes(2009)等认为城市形态影响了城市的能源消费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街区结构、大小、密度,以及土地利用模式、交通模式等均影响了城市的碳足迹,并通过对巴西首都Brazilia和东南部的Curitiba两个城市燃料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发的Brazilia相较于适度密度开发的Curitiba,在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日本学者Harashina(2o09)通过对比东京大都市区与纽约都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认为低碳的城市结构应是多核心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杨沛儒教授等(Yang,2011)则在澳门填海区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中,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统输入输出(input一output)研究方法(即Brown教授所应用的估计碳排放在区域发展中的总量)和自下而上的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intemalstructure)包括密度及空间形态以及碳排放的关系。目的在于让碳足迹的分析落实到城区及街廓尺度,提供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所关注的密度、开发形态及生态绩效的评估等关保等的操作方法。

关于低(零)碳社区(城市)的实践,全球己经有部分成功案例,如1980年竣工的丹麦Beder的太阳和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再如英国伦敦南郊的BeddingtonzeroEne卿oevelopment仍zEn),占地1.65hmZ,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与之相比,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寇有观(2010)认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需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针对不同地区在功能、开发强度、建筑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提出各地区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一方面实施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规划设计对策。顾朝林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重点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祸合关系。潘海啸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应坚持5个导向原则:POD>BOD>TOD>XOD>COD,即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低碳目标下的区域规划应采用“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且强调区域公交网络与区域空间布局模式相适应。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较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临港新城(上海首批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之一)、曹妃甸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等。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总结了生态型规划步骤,即指标体系建立一定位与产业选择~规模确定一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确立~配套政策制订,从自然生态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绿色交通理念、生态社区模式、文化保护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等七个方面总结生态型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杨保军等,2008)。临港新城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研究低碳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策略,并提出低碳城市能源和产业规划设想。在总体规划层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紧凑式城市空间格局,建设绿色交通等(孙强,2011)。曹妃甸开发区则基于碳足迹计算提出了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朱越杰等,2011)。

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主要还停留在理念和定性分析的阶段,缺乏详实的地方性基础数据,也缺少将“碳审计”技术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的经验,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也未就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

2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低碳规划框架构建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能耗和碳排放评估及计算方法也不同,对应的低碳城市规划内容和方法亦有所差别。结合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并考虑城市设计等非法定层次规划,在各个层次以低碳规划设计为导向,可相应构建我国的低碳规划框架。

2.1低碳规划空间层次

(1)宏观空间层次

宏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在这一层面,收集有关能耗与城市或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比较这一尺度的数据,得到能耗排放情况和城市人口密度、面积等大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明确的、可定量的碳排放目标。

(2)中观空间层次

中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中尺度的地区或街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能耗通过由下而上的方法计算,即首先计算建筑的能耗,然后迭加累计。太阳能可接受率在GIS平台上直接计算.在这一层面,研究能耗/太阳能接受情况与更具体的城市规划参数(街区长度、建筑容积率、人口密度、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中观空间层次的低碳规划上,需要广泛应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型。采用主流的三维建模技术,结合城市模型对建模精细程度的要求,组合使用多种建模工具和三维软件平台。例如,三维城市规划应用基于Skyline软件平台开发建设,三维地形场景采用TerraBuilder制作,灰盒子模型和简体模型均采用TerraExPlorerPro生成,精细模型采用3DsMax软件建模。另外也可选择CAD与Creator结合的建模方法:基于真实城市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数据,严格遵循工程项目设计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建立逼真的三维场景。可以通过开发各种人机交互辅助工具,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实现自动作操作。

(3)微观空间层次

微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小尺度(街廓).在这一层面,太阳能可接受率用更精确的计算工具伍coteet)计算,目的是得到建筑脂区的规划参数与太阳能可接受率之间的关系。该层次更多和建筑单体与小尺度景观设计结合。

2.2低碳规划设计框架

由于低碳城市的实践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和成熟的规划体系。研究应广一泛收集国内外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的案例,形成案例库,总结分析其规划方法、规划内容和规划实效,为建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提供基础和依据。基于上文的分析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3结语

低碳规划设计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在国外也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低碳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将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之一。在低碳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为中国规划师在低碳规划的理沦和实践_L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基站;新型;4G;装配式基础;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内容

1、移动基站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的整体拆迁,以及现有基站各类物业纠纷问题的不断出现,部分区域原有基站不得不停止使用,已有机房铁塔被迫拆除。这些被迫拆除的基站所在区域环境较为特殊,周边往往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好合适的站点填补,建设好合适的基站进行填补,从而导致该地区长时间没有网络信号覆盖,客户感知差、投诉多。如何有效解决这种场景中的网络覆盖问题,倍受工程人员关注。

此外,目前4G网络基站建设已大规模启动,由于4G网络基站发射功率小、承载数据量较大,要实现4G全网络覆盖,需要建设的基站和覆盖点比2G要多约1/3,站点密度要求更高。面对4G网络高密度的建设需求,如何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拟建基站的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站建设方案,在现场不具备普通地面基站铁塔施工条件或时间空间的小范围地区,成功实现基站铁塔建设,同时又兼顾建设成本,总结一套理念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易行的基站铁塔工程建设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特殊站址场景基站建设的可行性,保障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以及稳定性。

2、研究目标

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针对一些不具备采用传统基站建设模式现场进行塔基混凝土浇筑施工条件;一些现场不具备开挖条件的场地;有临时网络覆盖需求的场所;研究一种可以直接放置在自然地坪上的配重装配式无机房基站建设模式,期以最便捷的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少量的投资,完成这些特殊场地基站的天线支撑体建设,解决小范围地区的网络需求,更好的保障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3、查新

据查新,目前国内有个别厂家已经有类似的一体化便携式基站和预制装配式基础的产品推出。如绿化带灯杆型通信塔和集装箱便携式基站,绿化带灯杆型通信塔其基础就拟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但其需要现场进行土方大开挖,对土质和施工场地等要求较高;一体化便携式基站则造价高昂,且所需场地较大。一种能够达到网络覆盖要求,但对场地、土质要求不高,不需要现场开挖,造价低廉,可以快速组装,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开站的建站方案目前还没有。

4、方案选定

通过对现有基站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等多个生产环节的调研,发现目前基站工程普遍沿用传统的建设模式,各环节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问题,为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我们运用多向发散思维,以实际基站工程为例,分别就基站铁塔天线挂高的合理确定、上部塔体的结构优化及铁塔基础的创新思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几种典型的基站建设方案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剖析和比较。

(1)铁塔天线的合理挂高的确定:

根据网络优化专业人员的网络规划,无线专业设计人员通过模拟某选定的站点的基站运行状态,并结合拟建站点所处的城市郊区场地周围环境,确定天线最佳挂高25m以上的需求,考虑到4网同建的需求以及建设成本,最终确定2层支架、天线挂高至少25米的方案。

(2)塔体方案的选定:

自立单管塔因塔体上部结构简洁、外观轻盈,便于根据需要进行杆体的美化改造及可做景观装饰等特点,工程应用较多;此外,从塔体受力形式及结构设计角度分析,自立单管塔塔身主材迎风面积较小,对基础占地面积要求较小,采取平地式快装无机房基站方案的可行性较大。

(3)装配式基础方案的选定:

通信塔架作为高耸结构,风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效应为其自身结构和基础计算的主要控制荷载工况,在上部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必须提供足够的抗力保证上部结构不发生整体倾覆。从结构概念角度分析,塔体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基础是可行的,通过现场装配预制的混凝土装配单元,可以省去现场大体积混凝土的浇注施工的繁琐施工工序及保养时间,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特别是在一些商品混凝土车辆无法顺利到达的特殊场地基站,该基础方案还省去的建筑材料的二次搬运费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免开挖方案的选定:

我们在使用绿化带景观塔的配重基础的时候发现,许多场地即使采用了配重基础解决了现场浇筑的问题,但由于土质条件或场地大小不够开挖放坡条件还是不能建下去。如果有一种基础,可以直接组装放置在自然地面上的话则大大提高建站的成功率。

5、适用范围

5.1 场地要求

由于平地式快装无机房基站的基础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单片混凝土块较重,且铁塔或通信杆需吊装,考虑到这个因素,平地式快装无机房基站适用于场地平坦、小型吊机可以进场的场地。

5.2基本风压要求

依据荷载规范,深圳地区基本风压为0.75KPa,特殊场地可考虑基本风压为0.80KPa。

5.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

平地式快装无机房基站,是依靠装配式混凝土提供足够的抗力保证上部塔体不发生整体倾覆。在满足倾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一般土质按要求进行砂石垫层回填夯实,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00KPa的场地均可。

6、本项目创新点

6.1节省造价

塔身 基础 汇总

30米景观塔 121000 80000 201000

30米简易杆塔 55000 50000 105000

电联便携式基站 450000 20000 470000

平地式快装无机房基站 55000 40000 95000

6.2施工快捷便利

本基站采用装配式基础,基础由16块预制水泥块组装而成,现只需根据场地情况,进行场地平整这项施工工序,无需开挖,直接摆放在自然地面上即可。可从预制场直接运至基站所在地,一天时间即可组装完毕并开通。

6.3可重复利用

由于采用组装式基础,各基础块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所以如本地区建成其它替代站点后,可毫无损耗的拆运本基站至其它有需求的地区。

二、推广要素(阐述最佳实践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提炼最佳实践落地实施所需要的重要推广要素,如资源保障、系统支撑、工作流程、人员配备等方面,确保基层单位可根据推广要素做好推广前期相关资源安排,把握推广重要环节,并可尽快启动落实。)

要素一、严格按照图纸加工

由于基础块之间和塔与基础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所以需严格按照图纸上标示的尺寸加工塔身和基础块,从而保证在现场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组装。

要素二、建设场地选择

本基站对场地的要求:

a.一块至少5m*5m的场地;

b.场地周边道路满足5t以上的汽车吊进出作业;

要素三、分工合作

由于在一天时间内需完成场地处理,基础块运输、组装,铁塔的安装、调试,设备的安装、开通,所以需要各合作单位统筹协同合作,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各工种操作流程如下:

流程 场地处理 基础安装 铁塔安装 天馈设备安装 开通

时间要求 1h 2.5h 2.5h 3h 1h

土建施工单位

合作单位 铁塔厂家

参与环节 设备安装单位

吊车公司

监理

三、结论

基站建设发展到今天,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建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要求了,精细化管理才是主流。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对基站辐射关注的加大和无理由的抗拒,都使得基站建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必须在基站的各个建设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运用多向发散思维,颠覆传统固化思想,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新的基站建设模式。力求更快、更好的把基站建设好。上述通过探讨新型平地式无机房基站的建设,基本论证了其可行性,接下来需密切关注对新型平地式快装无机房基站的建设尝试,指导完成此种建设模式的标准化设计,造价核算,施工方案的编写,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使之具备推广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军.中国通信运营商4G市场策略简析[J]. 引进与咨询. 2012(01)

[2] 中国电信将加大HVDC采购 预计增幅达30%[J]. 电源世界. 2011(03)

[3] 数据中心变革 通信信息系统面临大考[J]. 电源技术应用. 2007(12)

第4篇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其通俗性承载了民间潜在意识,同时又以其成书过程“历史积累性”完成了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由隋唐至元末明初,在民间三国故事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其所承载的民间潜在意识大致经历了隋唐时代的单纯心理娱乐性的需求,宋代的善恶意识,元代前中期的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几个阶段,在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构架上通过扬弃的方式完成了以对“‘仁政’、‘德义’回归”为实质内容的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的建构。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民间潜在意识 递嬗

The discussion about transmission of civil awareness vast potential in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 The popularity of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ars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Meanwhile, the book also complete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with its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The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it bears , generally experiences the demand of psychological happines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onsciousness of good and evil in Song Dynasty, the concerns about the state of popular live in the early and mid of Yuan Dynasty,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ory”. This awareness comple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about the return to “Good Policy” and “Moral” by the framework of adopt-ting the previous in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System.

.

Key words :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Transmission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在长期历史积累中形成的通俗长篇小说。就其通俗性来说,它与民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抑或说它是民间土壤的直接产物。其长期历史积累的形成过程又在另一层面指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是在长期的民间三国故事的积累过程中逐步演变并最终于元末明初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而伴随这一成书过程的则是民间三国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意识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中以演变中的三国故事为载体实现着其自身的递嬗。所以,本文旨在借助《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通过对其成书过程中民间潜在意识的发展流变的探讨,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形成过程。

(一) 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需要界定的概念是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市井文化形成之后,为了在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视阈内更好地把握影响文学发展的潜在的社会因素,故我将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潜在社会因素分为民间潜在意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两个系统。文人士大夫意识以其内容和形式的“雅”的特点成就了其“精英性”,这种“精英性”决定了此种意识只能存在于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能下落到民间。而民间潜在意识则是以“俗”为特点,它呈现出迥异于文人士大夫意识的状态。所谓“民间潜在意识”是指潜伏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意识形态,是民间“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它于主流意识形态是相对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其相对独立性使之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视阈中自成一个系统。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人士大夫化,促使民间潜在意识不得不与文人士大夫意识构成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社会因素的两个不可忽视的系统。

但无论是民间潜在意识还是文人士大夫意识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意识多是以诗文辞赋这些形式表现出来的,故这些文本形式也就自然的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而民间潜在意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的相对对立则使民间潜在意识失去了主流的文本表现形式,只能力辟蹊径。充当民间潜在意识载体的则是被文人士大夫们斥为小道的小说和民间其他艺术形式。民间潜在意识的需求使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了“适民性”,这一“适民性”在其后就发展为直接认同于市民的思想行为和审美趣味,满足听众的娱乐要求。①而另一方面,较之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小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及其“史余”的特点,又使小说在市民文化中具有了双重特点。这促使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将“适民性”与“史余”合而为一,并使史余的中心由历史的补充转向到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而这种转向的动力则是“民间潜在意识”,也正是民间潜在意识才使小说在现实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由于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现实语境殊的状况,可以认为,民间潜在意识是更多的蕴涵在小说之中的,抑或说小说是以表现民间潜在意识为旨归的,故而通过小说也便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民间潜在意识,同时,小说的流变也伴随着民间潜在意识的流变。因此,可以认为小说是镜窥民间潜在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窗口。

(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

小说兴于唐宋,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传达民间意识功用的小说则是形成于元末明初,具体的说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②《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经历了历史积累而最终成书,所以,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它是最先以长篇文本成书过程表现民间潜在意识流变的小说,对于探讨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具有典型的意义。下面就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个案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过程。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行,据文字记载,最早可以上溯到隋炀帝时代的杂戏表演,其后又发展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③以此可见,这一时期对于民间来说,三国故事多只是选取三国历史中惊险,滑稽的内容加以演绎以满足民间娱乐的要求,而大众所需求的则也只是感官上的愉快。三国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种对于感觉的补偿,一种纯娱乐目的的心理需求。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并没有特殊的指向,三国故事仅仅是这一仅仅是人们娱乐的材料而已。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逐渐被赋予了一些明确的指向。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④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在北宋的民间已经形成了“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北宋的民间潜在意识在三国故事纯粹的心理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民间自觉的“善恶意识”,这种“善恶意识”是统摄在“善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理念之下的。这也正是在宋代心性之学与理学合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民间意识。而自六朝以来,儒释道三教的合流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到宋代这种文化发展已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⑤这种思想上的状态则进一步加强了宋代民间潜在意识的道德倾向,并且将隋唐时代单纯的心里娱乐需求转化为内心的共鸣。在民间则表现为以心会心,以心体物的风尚,这也是北宋时代“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原因。

而到了金元时代,三国故事则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这一时期出现的三国故事戏也更多的继承了宋代出现的“尊刘反曹”的民间潜在意识,以及唐宋以来一直有的娱乐性。但是,金元时代特别是元代社会的现状使民间潜在意识的载体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社会感,而对于三国故事来说,则更多地将民间潜在意识中的理想贯注其中。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

[第三折·庆东原]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翻成吴越。

[第四折·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第四折·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传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

从以上所引《单刀会》的片断来看,关汉卿所极力塑造的关羽形象是一个英勇无畏,关心社会稳定,人民生死的英雄形象。而元代中叶出现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公单刀会”也表现了类似的内容:

关公:“单刀会上必有机见,吾岂惧哉!”至日,关公轻弓拈箭善马熟人携剑五十余人,南赴鲁肃寨,吴将见关公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关公视鲁肃从者三千,军有衣甲,众官皆挂护心镜。君侯自思:贼将何意?茶饭进酒,令军奏乐承应。其笛声不响三次。大夫高叫言:“宫商角徵羽!”又言羽不鸣,一连三次,关公大怒。捽住鲁肃。关公言曰:“贼将无事作宴,名曰单刀会,令军人奏乐不鸣,尔言羽不鸣,今日交镜先破。”鲁肃伏地言道“不敢”。关公免其性命,上马归荆州。⑥

以上二者都是元代三国故事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关公的极力塑造和推崇。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更多的是从社会意义入手来塑造关羽的形象;而《三国志平话》中的“关公单刀会”更多的从历史意义入手来塑造关羽的形象可以认为关羽的形象是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中“理想”的集合,同时,也由于这一“理想”集合形象的确定而使关羽在民间更具有深沉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从关羽所代表的民间潜在意识中的理想来看,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除了宋代以来“善恶意识”及隋唐以来的心理娱乐的需求之外,这一时期又加入了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英雄的呼唤。这其中的意义就在于自觉要求改善生存境遇的意识的觉醒。造成元代这种民间潜在意识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元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以强大的铁骑踏破了中原原有的文化形态,而带来的却是草原游牧民族粗糙而蒙昧的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中,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元主体的文化形态随之解体,各种意识形态得以并存,形成了文化多元的局面。思想禁锢也较之前代有所放松。同时,元代统治者政治上的一系列的措施又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由此而发生了极大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因此而与上层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为了获取最后一块生存空间,民间不得不在这种现实处境中抗争,而这种抗争在民间潜在意识中则隐晦地以“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能够拯世救民的英雄的呼唤”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已经与主流的文人士大夫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峙。另外一点,从元代当下的语境来看,文统与道统的分离态势也促使了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的形成。“元中期学者们探讨文章的本源,大多数人认为文章并不是源于人世的道,而是源于天地自‘气’。至元末,更有人强调文章就是文章,文章就是或仅仅是要表达作者的意思,文章是要‘明理’,但不是明圣人之‘理’,而是‘论实理’。”“这‘实理’无疑是关注当下的,现实的,实践的事理,物理,常理。”⑦在整个元代社会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风气影响之下,元代民间潜在意识也进一步由宋代的“善恶意识”转向了“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

元代社会的“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风气自元初形成愈演愈烈,到了元末发展到了顶峰。而元末社会的动乱,同时也使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达到了顶峰。“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社会风气与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关注的程度”,这两个发展极端促使元末民间潜在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更为深刻的内涵。而此时的三国故事也在经过隋唐时的说唱,宋代的说话,金元的戏剧和平话之后愈加丰满,并最终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结合也空前紧密,甚至可以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此时期民间潜在意识的图解。这里,仍然以“单刀会”这一材料为例来考查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三国志通俗演义》(李卓吾先生批评本)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辰时后,见江面上一只船来,梢公水手只数人,一面红旗风中招展,显出一个大“关”字来。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挎腰刀一口。鲁肃惊疑,接入庭内,叙礼毕,入席饮酒,举杯相劝,不敢仰视,云长谈笑自若。……肃云:“不然。君侯始与皇叔同败于长坂,计穷力竭,将欲远窜。吾主矜念皇叔身无处所,不爱土地,使有所托足,以图后功。而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荆州,贪而背义,恐为天下所耻笑。唯君侯察之。”云长曰:“此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也。”肃曰:“某闻君侯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乎?“云长未及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

以上这一段较前面元代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元代中叶的《三国志平话》中“关公单刀会”来说,虽然所述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所反映出的民间潜在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单刀会”中关羽虽仍是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但却已不是作者所要极力突出的对象了,而真正叙述和张扬的对象却是关羽拒还荆州所表现出来的“义”,以及周仓之言“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中的“德”。这里,元代前中期民间呼唤英雄的潜在意识已经被极大得消解了,并且逐渐由此转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仁政”。在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仁政意识”,“德义精神”是超越了一切而成为贯穿整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导思想。而这也正是元末明初这段动荡社会的民间潜在意识的核心。这一民间潜在意识仍然是出于民间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从而作出的无奈的反应。同时,这种民间潜在意识也是由元代前中期的“个体自我拯救”向元末明初的“群体自我拯救”转化的结果,这深刻地表明了社会环境和生存境遇的进一步的恶化。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中出现的崇德尚义以及“仁政”的思想就其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一文本中的表现来但则是向着“文以明道”的方向回归。这里所言之“道”虽然与儒家所倡导之“道”相合,但是其实质却仍然是民间潜在意识。而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与儒家传统之道的相互契合,则使民间潜在意识在社会层面成为主导意识。此时的民间潜在意识已超越了其上限,成为与主流意识并驾齐驱的的社会意识,也由此而缓解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之间的对峙态势。但笔者认为,元末明初出现的这种以“仁政”,“德义”为核心的民间潜在意识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它与主流意识的契合是在这种社会语境下对于儒家“君子人格“的呼唤和重构,这是社会混乱状态下,社会思想的常态,但就民间潜在意识自身的发展来说,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虽是自然而成,但却脱离了民间潜在意识的正常状态。

(三)《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各时期民间潜在意识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蕴涵的民间潜在意识是经过了隋唐单纯心理娱乐需求,宋代“善恶意识”,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元末明初“崇德尚义和仁政”的发展历程。这些民间潜在意识是相对独立的。但就民间潜在意识这一系统来说,则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关系的。在民间潜在意识这一系统中各个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是在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中发展流变的。这具体表现为前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自然地成为后一时期民间的“集体无意识”,同时,后一时期的又以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而形成的新的意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来自前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蕴涵的民间潜在意识正是在民间潜在意识这一系统中的“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内发展的。从隋唐到宋代,心理娱乐需求是一直贯穿始终的,是一直作为三国故事“适众性”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存在下来的。宋代由于心性之学的流行与儒释道三家的通融,而使隋唐心理娱乐需求得以补充;同样,由宋代入元代也是在继承了隋唐,两宋的民间潜在意识之后,由于元代前中期社会历史状况的突变而补充进了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的关注这一内容。是以,可以认为,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是历史上民间潜在意识的集合,并且,这一时期民间的潜在意识也同样地被置于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内运作,以成就后世的民间潜在意识。

(四)《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方式

《三国志通俗演义》所体现出的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直接决定了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方式应为“扬弃”,即在继承的基础上的补充。这一方式不仅是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的内涵,同时,也是民间潜在意识发展的唯一手段。这一方式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是基本一致的。但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方式却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又有所不同。首先,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方式并非人工的自觉去添,而是社会历史的自然选择。具体来说,由隋唐单纯的满足心理娱乐需求到宋代“善恶意识”,其方式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隋唐单纯满足心理娱乐需求基础上又根据宋代的时代需求加以补充;从宋代“善恶意识”到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从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到元末明初的“崇德尚义与仁政”,大率都是如此。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则是有意识的对历代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进行搜集和整合,是人工的创作选择。但这种人工的创作选择却又是为民间潜在意识的传达服务的。可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也是随着民间潜在意识的扬弃而扬弃的。

(五)综述

以上通过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蕴涵的民间潜在意识的探讨揭示了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过程,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以及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方式。由以上论述,可以认定,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最终成书的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是通过《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表现出来的。同时,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也是在经历了隋唐单纯的心理娱乐需求,宋代“善恶意识”,及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并以扬弃的方式形成的。

参考书目及文献

[1] 张毅 《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宋代文学思想史》[M]第六章“南宋后期的文学思想” 中华书局 1995年4月第一版 , P304

[2][3][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第七编第一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P25

[5]张毅 《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宋代文学思想史》[M]结束语“宋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华书局 1995年4月第一版 ,P334

[6]曾良

《明清小说研究》[M]“史实与虚构——两种‘单刀会’的比较”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P63

[7]查洪德老师

《中华文史新刊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M]第一章“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变迁”

第5篇

按国家、地方规范设计只是满足了基本的最低的要求,如何主动地更好地进行“低碳”,节能、节地建筑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

百度大厦位于北京海淀区东北旺乡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7号地块。我们于2006年7月中标,2007年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09年9月工程竣工,同年10月投入使用。

百度大厦为全球中文搜索引擎排名第一的百度公司总部及科研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915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000m2,地下建筑面积32500m2。建筑层数地下2层,地上7层,层高4.05m,总高30m。用地南北狭长,建筑物南北长232m,东西宽65m。

我们总结了几个有关“低碳”、节能、节地建筑设计理念和做法,供大家参考。这是目前不少建筑师、设计师不太重视或尚未自觉的方面。

在百度大厦方案设计之初即把四节一环保列为首要的要求之一,创作态度明确并贯彻始终设计以人为本,实用舒适为原则,节能环保,个性为追求,体验为目的,技术为手段,控制造价,追求高效益,创造百度人的新环境新空间。同步化设计理念

有了首要的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态度,还要让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维在各设计过程同步化进行。建筑师、设计师从前期分析、策化,方案构思、比选、各专业深化,初步设计各专业协调定案,到施工图细节完善,施工中的调整、控制完成等设计全过程都同步思考建筑的“低碳”节能节地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提出策略、解决办法和措施。而不仅仅当成到后期施工图才处理的材料、构造问题。

整体化设计理念

这些因解决“低碳”节能节地要求而提出的策略,解决办法和措施,其设计成果不是生硬孤立显现的,或简单的堆砌,而是与功能空间环境,与人文艺术造型等有机结合的整体化创作成果。

1 百度大厦布局的选择

用地南北狭长,免不了东西向为主朝向。但设计努力通过良好布局,尽量增大南北朝向的建筑体:大厦以小进深(12m~15m)、双面采光,线型板式建筑为主体,围合出多重内院花园成目字型布局,目字型吻合了百度搜索的意向,被百度人亲切地称为“搜索框”,这种布局较好体现出企业文化(搜索框)、地域文化(北京四合院),现代人文精神(花园式办公),以及节能理想(春秋季可自然通风而节能,自然采光让大量办公区可不用人工照明而节电)等多方面的整体化结合。

2 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选择

东侧架空4层高的礼仪广场及2个架空1层高的人行通道和西侧2个架空3层高的半场篮球场灰空间设计,很好地改善了院落的气流组织和环境,内院地下1层下沉景观庭院水景绿植的设计,为地下1层员工餐厅,健身娱乐用房提供了自然通风采光和优美的景观环境,达到了空间环境开放丰富与节能环保的统一。

3 建筑外墙的设计选择

建筑采用玻璃幕墙设计,大开间办公区为落地玻璃窗,保证了百度人通透、开放的需求,并为办公区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自然通风,虽然是玻璃幕墙建筑,但通过大面积不透明保温幕墙的使用,保证了良好的窗墙比,透明可视部分也为断桥铝型材+Low―E中空玻璃,K值和Sc值小。保证了保温隔热,实现了高科技公司功能需求、个性美观特征与节能要求的整合。

以呼吸幕墙,遮阳百叶等手段表现的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构思之源既来自节能遮阳考虑、也来自理智与灵动的造型创意、来自构造与材料的琢磨、来自于整体化的设计理念。

4 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选择

大厦设有4处4层高室内共享中庭空间,中庭楼面层外窗可开启、顶部设有天窗构成自然通风系统,通过利用烟囱压差效应,能够很好地调节建筑内部小气候而不耗能,同时LOFT中庭这种新型的办公方式,以人为本、增加了空间舒适和视觉的感受。

适宜化设计理念

对待高、中、低生态节能技术采取不排斥、学为我用的立场;设计中应因时因地因项目制宜,灵活应用。

因造价有限,尽可能以被动式设计为主,但不妨局部采取高科技手段。比如幕墙设计:南北向仅最外侧立面采用了双层呼吸幕墙,构成了造型上较精致的一笔,以增加品味和品质,而其他立面则采用普通Low―E幕墙,以节省造价,双层呼吸幕墙经设计也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构造,为带呼吸器阳台式;西向、内院东西向遮阳用相对便宜的银色铝合金固定遮阳翼,外侧东向采用较贵的波浪变化的白色彩釉夹胶玻璃翼,动与静的韵律美、柔与刚的逻辑关系符合建筑师感性与理织的创意。土地置换设计理念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 低碳生活 中学师生 调查与分析 绿色化学

低碳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家于新春在2009年底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主要是将“低碳生活”的内容和“低耗、高效、优质”的低碳理念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作为与环境最为相关的化学学科,中学化学教育还承担着加强环保教育的责任,让学生从接触化学开始就形成低碳与环保的意识。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将“低碳理念”真正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中学生学习化学后低碳意识是否增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通过化学学科教育对中学师生低碳生活影响的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给中学化学教师和学生带来帮助,也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化学新教材的改编和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形式

本次调查以粤北地区8所城乡中学九年级、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有2所省、市重点中学,2所区重点中学和4所普通乡镇中学,调查对象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主要以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为主,个别交谈采访为辅。现场调查向中学领导和教师发放问卷41份,全部回收;向九年级学生发放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向高一、高二的学生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网络调查回收中学领导和教师问卷64份,学生问卷121份。此调查在不记名的方式下由师生独立完成,不对调查对象作任何提示,只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回答,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调查内容与结果

调查内容与结果见表1、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中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1可知,高达93.9%的学生表示对“低碳生活”这一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低碳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只有23.0%的初中学生是通过化学课堂了解低碳生活,而高中学生只占11.9%,说明化学课堂上的低碳生活教育还相当缺乏。仅有66.4%的中学生对提倡“低碳生活”的做法表示会积极响应,随大流和与我无关态度的学生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学生认为考试更重要的观念有关。91.5%的学生表示学习化学对低碳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但对有关“碳足迹”、“碳汇”等具体的低碳知识却不了解。只有9.2%的学生表示不会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低碳问题,觉得学不学习化学,对践行低碳生活没有影响。有12.9%的高中生表示化学知识对解决家庭低碳生活没有帮助,而初中生只占4.3%,66.9%的学生表示,只有当试卷上出现了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时,老师才会对“低碳”知识进行讲解,这种现象在高中更为明显。84.1%的学生表示化学教学中一般不会主动讨论低碳,只有谈及环境保护时老师才会讨论,还有16.2%的学生认为从没有讨论,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对低碳生活的讨论次数越来越少。当问及“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辩论赛”等对低碳生活的影响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践行低碳生活。91.6%的学生表示对有关低碳生活的新闻越来越关心,说明低碳环保教育成效初步显现。

从表2可知,购买衣服时首选化纤的只有10.7%,说明如今的中学生大都比较享受生活。选购食品和用品包装时首选简易包装的只占22.1%,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注重外表,具体到自己践行低碳生活时缺乏行动。还有13.8%的学生从没使用过淘米水等近天然清洁剂;主动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的也只占50.9%;从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的只占14.6%;循环利用处理派发传单的只占37.7%;每次都能随手关灯、电脑、水龙头等的只占46.4%;经常对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的只占53.4%;在生活中重复使用塑料袋等再生资源的也只占59.3%,所有这些都说明当今的中学生对低碳生活的具体践行还远远不够,在化学教学中增加低碳环保生活知识,特别是具体落实到如何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的教育还任重道远。

3.2中学化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3可知,所有的化学教师都对低碳生活等环保政策表示赞同,同时认为化学教学与践行低碳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掌握化学知识对实际践行低碳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这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65.4%的教师认为低碳生活对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上,这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只有6.6%的教师表示没有好好把握有关环保活动进行低碳教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都会结合如节能降耗、微型实验、循环利用等进行低碳教育。在开展低碳教育活动的形式方面,高中教师多采取辩论赛、模拟实验、课外参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而初中教师选择模拟实验的高达75.0%。有33.3%的高中教师认为有关“低碳生活”试题与教材的知识匹配不合理,说明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与教材的结合还有差距。只有44.9%的教师认为化学教材中关于低碳生活的内容适合,而71.4%的高中教师认为化学教材中关于低碳生活的内容太少,这为教育部门改编新教材提供了参考。还有不少老教师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平时极少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学生很难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4.几点建议

4.1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建议

当今中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让低碳环保教育形同虚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在高考和中考等重要考试中适当增加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低碳环保教育。建议解决目前低碳教育责任不够明确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使低碳教育内容更明确和系统化,开发出更多更好有低碳特色的化学教材。建议建立新的低碳教育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监督机制,同时加强教师低碳环保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自身具有科学的低碳生活理念。加强低碳教育先进教师的培养,推广低碳教育先进典范的经验和做法,使低碳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低碳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进行低碳教育活动,开展如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节约资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能低碳环保意识;组织学生举行低碳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进行低碳宣传教育活动。

4.2对中学化学教师的建议

化学教师要将低碳理念放在首位,备课时努力获取并理解与低碳有关的知识,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把低碳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对低碳生活进行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重新改造利用。如用泡沫和吸管制作有机物结构模型;用矿泉水瓶作为钠与水的反应容器;一次性输液器可以做导气管,大针管做反应器,药片包装盒代替点滴板等。化学实验过程中,结合废弃药品的回收利用方法,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并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药品回收,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等过程来回收利用二氧化锰。教师要立足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好“低碳教育”的结合点,如教材中的“探究蜡烛的燃烧”、“奇妙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治理大气污染”等的教学内容都与“低碳”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通过辩论赛等方式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意识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适当增加低碳生活方面的实验探究设计,帮助学生从低碳角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选取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材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低碳生活的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启发学生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教师要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不断反思,将低碳理念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贯穿低碳教育的新方法。

第7篇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保定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保定市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将节能减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即到2010年和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近年来,在政府节能减排目标指引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节能减排方面,保定市限制电力、冶金等高耗能行业,并重点关停了一批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全市GDP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依托保定市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全力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品牌,并建设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等7大产业园区。在环境质量方面,通过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森林固碳”等工程,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在低碳经济立法方面,2008年底出台《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促进建筑行业低碳目标的实现,同年,为保定市民印制《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倡导低碳生活。当然,保定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保定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较为缓慢。从相关数据来看,保定市经济增长依然依赖于第二产业,且重工业比重较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其次,能源行业管理体制仍不健全。目前,保定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缺乏对宏观问题的调整,而局限在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层面。尽管2009年河北省能源局成立,并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但保定市能源行业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低碳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尽管保定市能源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仍有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并网的难题和成本的难题没有解决。此外,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保定市属于探索期,还需要大量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发展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打破保定市经济发展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低碳服务业。主要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现代商贸业、扩大居民服务业范围、推进医疗保健服务和体育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现有第二产业的企业中,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主要是在化工行业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汽车制造业中加快引进吸收发动机系统、电池能力及电控系统等相关的汽车节能技术,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着重发展低能耗、污染小的新型产业,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此外,通过在保定市周边乡镇试点工程,逐渐整合小微企业,壮大企业规模,形成低碳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保定市具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低碳实验项目,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成果转化。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继续研发煤炭加工技术、洁净燃烧技术,逐步攻克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工业节能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8篇

关键词:住宅低碳住宅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住宅提出背景:

目前世界住宅建筑的发展潮流以低碳和智能为主流,国内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多为50年,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需要通盘考虑住宅在半个世纪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住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载体,人们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住宅是为人们提供憩息的港湾,设计与建造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低碳住宅设计理念应该遵循节约能源,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注重人文属性、舒适度等方面。

二、低碳住宅发展趋势:

低碳住宅在设计阶段不是设计者单一、封闭的“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和政府、市场、客户的互相了解。在项目定位时,不把项目定位在适合所有群体,而是要突出针对性,定位于服务有针对性的少数群体,更利于住宅功能的运用,并考虑功能的多变性和技能的可行性。低碳住宅的设计建造,要尊重周边环境地形地貌特点、植被覆盖特点,因势利导,和环境合理衔接,进行多学科视角的考虑。

低碳住宅的户型设计要注意,现各功能空间合理排序、科学利用,与各功能分区的使用空间的适度比例,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保证各功能的相对私密性。内部空间上采光充足、通风良好、面积使用率高,具有一定的艺术品味和住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外部空间上,做到公共空间利于社会交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良好过渡。

合理进行住宅设计,可以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可以更好地保有住宅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态价值,使居住者更好地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

2011年12月住建部出台的《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中指出建筑业的能耗,发生在建筑材料及构件的生产能耗、材料运输能耗、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建筑物运营阶段的能耗、建筑物拆除和部分构件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能耗。对于住宅和社区而言,不仅包含这5个阶段的能耗,还包含公共园林维护、社区内交通、社区照明以及部分市政设施运营所需要的能耗。传统上,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指南主要针对的是建筑本体,较少考虑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区的关系,《低碳住宅和社区应用技术导则》可直接作为我国低碳住宅和社区建造的技术依据,在吸收建筑本体节能减排的经验之外,侧重关注到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的组织与安排,尤其关注到节能减排的主体——社区公民发挥的作用。《低碳住宅和社区应用技术导则》覆盖了住宅与社区从规划到社区运营、家庭使用的全部流程,包含了大量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新型工艺、建材选择、社区管理等切合实际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要点。

四、低碳住宅切实意义:

跟踪建筑界国际上的标准和发展趋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重住宅和传媒联动,积极普及低碳住宅知识,让从业者和公众以利用、掌握低碳环保技术为荣。业界在加大对外交流学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外国新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在学习的过程中赶超,加强自主研发,形成我国自主的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国家对相关企业的扶植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区域布局能力的中型房地产企业。设立一批按地域、气候特点布局的住宅实验室,由国家政府扶植、高校智力扶植,企业实践扶植,同时避免地产龙头企业对住宅技术标准垄断,使住宅产业化进程健康、平稳推进。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型房地产公司和设计单位,可以优先考虑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做到精品化、产业化,在推出产品化尽量考虑可以形成产品系可以进行后续改进。

五、低碳住宅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发展洁净环保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次,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以促进能源产品换代升级;通过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排放。积极大力发展清洁优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最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4.2采取节能的理性设计,加快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

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要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更为切合实际。建筑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当然,节能建筑也不必要一味贪图新技术,特别是一些不成熟的新技术,要多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本地材料,这些都是现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4.3加强低碳观念宣传引导,建立相应法规制度。

努力营造打造低碳建筑的浓厚氛围,整个社会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另外低碳住宅的推进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要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全面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同时要完善和严格执行现有的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加强建筑节能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经济激励政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4.4完善各种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就国内目前的低碳建筑的发展而言,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另外不断完善各种财政税收政策也已刻不容缓。对符合低碳住宅标准的建筑投资者、消费者应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比如对投资者实行一定的营业税优惠,而对购买者实行一定的契税优惠。对于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如对大型公共建筑制定能耗限额的标准,配套实施超定额使用能源加价的有关政策;在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可实行企业、个人、政府三方分摊制度。

参考文献:

[1] 吴硕贤.绿色建筑技术要点及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措施[J].建筑学报. 2011(9).

[2] 余小荔、彭邦敏.绿色生态住宅及其设计理念[J].中国科技纵横.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