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4 21:42: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调研报告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从城市活跃度上来看,跳槽人数第一梯队基本为一线城市,如广州、北京、上海。杭州、天津、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排名也比较靠前。哈尔滨跳槽实际行动比为62.54%,排列全国第12名。
哈市80后、90后是跳槽主力
调查显示,在哈市,80后、90后正是当前职场的主力大军,尤其对职场的流动贡献较大。
企业发展前景也是跳槽主要原因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市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5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南康现代农业的现状
20**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 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 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三、南康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2.1从宏观环境上看,与民航相比较,铁路客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长途旅客运输主体的地位与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兰新铁路是自治区联系内地的首选交通通道,但和民航、公路相比,近年来国家、铁道部投入建设、改建资金与其所处地位不相匹配。铁路运输能力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在客运高峰期有流无车,铁路设备陈旧落后,铁路运行速度远不如内地。
落后的营销机制与铁路开拓市场之间的矛盾。一是营销体系还未建立,虽然许多单位设置了营销机构,但大部分职能虚化,难以承担营销责任;二是营销部门与铁路各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紧密;三是激励约束措施不力,职工收入与营销业绩相脱节,营销责任落实不到位。
人员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许多铁路职工没有危机感和市场意识,办事敷衍拖拉,态度冷淡,服务质量意识差,实际情况成为铁路走向市场的重要障碍。
2.2从微观环境上看,铁路与民航在旅客运输市场竞争中的焦点
2.2.1票价高低是旅客选择运输方式的首要前提
抵达同一目的地,飞机票价明显高出火车卧铺票价3~5倍,高出硬座票价6—10倍。调查中几乎所有旅客回答如果飞机票价高出火车票价格不是太多,那么出行首选是乘坐飞机。因为乘飞机不仅速度快,也是身份地位的体现。
2.2.2速度快慢是旅客选择运输方式的必要条件
飞机运行速度与铁路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速度并不是旅客选择出行方式的决定因素。调查旅客消费动机,结果显示:有50%的旅客乘机出行的目的是出差,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旅客公务在身,急于赶时间,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而在对铁路旅客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47%的旅客出行目的为探亲、返乡;其次为经商,约占22%;出差旅客只占15%;旅行、其它各占8%。调查旅客出行需求,排序依次为:买票方便、候车(机)时间短、安全正点。在选择乘坐飞机直接原因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75%的旅客回答为速度快捷。
2.2.3服务质量好坏是旅客选择运输方式的重要依据
广大旅客已不再满足于能顺利、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更要求旅途中有一个舒适、便利、温馨的服务环境。铁路部门虽然软硬件条件不如民航,在服务工作方面和民航相比离旅客需求还有一段距离,仍有86%的旅客认为铁路客运服务工作方面较前期有了明显提高。
2.2.4安全系数大小是旅客选择运输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旅客在旅途中考虑第一位的是安全,约占44%,其次为快捷30%,舒适26%。现在广大旅客对安全的要求不仅是平安到达目的地,而且要求旅途中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和治安环境。铁路的安全优势正逐渐失去。有38%的旅客认为随着民航部门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铁路与民航安全事故率除特定因素外基本一致。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有38%的旅客认为乘坐同安全系数比坐火车更高。
2调查简介
1998年9月中旬,乌鲁木齐铁路局团委深入民航局、上,走访调查了中长途旅客运输市场。此次调查综合采用问卷、观察、询问、座谈方法进行,共调查不同层次旅客8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20份,有效问卷887份。
1.1当前中长途旅客运输市场现状
新疆的航空网已覆盖全国近30个大中城市,航空公司旅客发送量逐年递增。自治区中长途旅客发送量民航约占25%,铁路约占73%,公路仅为2%。运输收入航空基本达到铁路的一半,并呈缓慢攀升之势。
1.2航空、铁路运输市场客源主体
旅客选择运输方式是据个人经济能力及社会层次而决定。自治区中长途旅客划分为两大阵营:乘坐飞机的旅客大部分是具有中高收入、较高的知识结构且机票可以报销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机关干部及商业人员,而收入微薄、知识水平不高、自己花钱旅行的工人、农民则成为铁路运输客流的主体。
3铁路在市场营销上与民航的差距
3.1与民航相比,铁路售票方式单一、缺乏竞争力
认为买飞机票较为方便的旅客比率为71%,占明显优势;认为飞机票和火车票方便程度差不多的旅客占22%;而认为买火车票要比买飞机票方便的旅客只占调查人数的6%。
3.2与民航相比,铁路部门营销宣传滞后、泛力
有93%的旅客对铁路部门“十·一”提速调图及兰新线运价调整等利好消息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
3.3与民航相比,铁路部门整体形象需进一步改善
绝大多数旅客认为民航部门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工人缃对较高;而55%的旅客对铁路部门印象一般;只有2%的旅客选择了印象较好;而对铁路部门印象较差的旅客占17%。票贩子现象仍然是广大旅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它反映强烈的问题依次为站车服务态度、餐车饭菜质量、旅途治安情况、卫生状况。
4思考与建议
4.1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促进铁路企业扭亏增盈
明确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资产结构合理调整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实现铁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4.2推进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减轻铁路企业负担
乌鲁木齐铁路局现有职工6万余人,新疆航空公司共有5千余名职工,但两个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却相差不多。当前,铁路企业庞大的职工队伍是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铁路企业应广开分流渠道,多渠道地开展职工下岗培训,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4.3开展营销宣传,扩大铁路影响,促进社会认知
逐步增加营销宣传的支持与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在商业中心、长途汽车站等人员密集地散发宣传品,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包装、橱窗、招贴、路牌、霓虹灯等媒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铁路运输的安全、正点、便捷、经济优势,宣传铁路的改革动向、新举措、新的服务信息。
4.4建立完善面向市场的营销机构和队伍
一是客运、货运多集经系统应尽快完善与市场相适应的营销机构,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考核激励办法,并给予人、财权限,明确职能,加大考核力度,确保营销目标的完成。二是要迅速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懂经销、会经营的专、兼职营销队伍,调查客源,分析市场,制定对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客货源。
4.5优化服务质量,改革服务方式,努力塑造铁路运输的良好形象
铁路要争取客流扩大市场份额,除速度和价格因素外关键是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深入进行市场经济形势教育,积极开展承诺服务及服务竞赛,缩小与航空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对客运人员的培训、管理和教育工作,不断强化路风教育,规范服务行为,细化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三是加强旅途包含供应管理工人保证饭菜质量。四是在特快列车上组装闭路电视,改善列车旅途文化娱乐条件。
4.6拓宽客票销售渠道,完善销售网络
除在商业中心、厂矿、宾馆、生活区等人员密集地增设定时、定点售票处,开行流动售票车,方便旅客就近购票外,同时应完善电话订票措施,延长预售票发售时间,尽可能扩大送票范围,以减少旅客购票时间。应与长途汽车站、大宾馆开展联营业务,为大型会议、旅游团体、农民工客流,提供上门售票服务,形成订、售、送票服务为一体的客票营销系统。
4.7采取适当的价格策略
旅客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在旅客运输市场运能与运量相对埋,应依靠价格变动来调节。客流高峰期,可适当提高票价;而市场低迷时,应适当降低票价。当然,票价上下浮动的幅度应大体一致,差价的实行必须以平均价格大体稳定为前提。
学号:080146018
院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年级:2008级临床心理学
活动地点:三门峡卢氏县文峪乡张村小学
活动天数:14天
活动目的:熟悉农村,体验生活,通过教学及助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报告日期:2010年7月27日
目录
实践报告题目
调查背景
实践目的
实践内容
一.教学总结
二.数学总结
三.素质总结
四.心智发展
实践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艰难求学路.教育体制
调查背景:
根据2007年暑期社会农村调查我们得知:尽管国家已经免除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但是仍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拿不起食宿费而辍学在家务农,每个月仅仅40元钱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完成上学梦。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这个团队进行为期14的支教和助学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家庭情况。
实践目的:
熟悉农村,体验生活,通过教学及助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对大学里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以充实暑期生活。
实践内容:
暑假里,在三门峡卢氏县文峪乡张村小学支教,在其周边贫困的乡村展开助学活动。在那里我度过了忙碌又充实、辛苦而愉快的暑假。之所以辛苦是因为我不断地从内心去学习、理解、完善工作中的新事物;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战胜困难是我不变的目标,成功的喜悦是我永恒的追求。
通过总结,我将自己从暑期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收获分为以下四项:
一.教学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心灵很纯净——就像一块碧玉,就像一潭清泉,就像一片绿荫。
考虑到他们心智发展程度,我采取了“玩与教相结合的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我将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学时:利用多个游戏让孩子了解心理学,毕竟心理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第二学时:讲述若个故事让孩子从中总结道理,并让孩子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第三、四学时:教授歌曲《感恩的心》,引领孩子感恩社会、集体、父母、朋友、兄弟姐妹。
第五、六学时:教授歌曲《少年强》,激励孩子寻求梦想,做一个有关理想的游戏“美丽岛”,帮助孩子确定梦想,给他们鼓励。
第七、八学时:讲述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怎样高效率的学习。
因为有孩子们很配合,教学进行的比较顺利。孩子们渴望学习、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聪明活泼可爱用来形容他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我的专业优势,把我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里,巩固了我的所学,也让我体会到我储备知识的不足,回校后要加强学习。
二.助学总结
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它所下属的乡自然很贫困。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直到现在还有人家在窑洞里度日,家里的平地很少,一般情况下,户主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里种地、养孩子。
我走访的一家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现有3口人,有父亲、姐姐和妹妹,母亲因病早逝,家里背了几万元的外债,大姐已婚,二姐外出打工自己还顾不住自己,父亲先天右手有残疾,现又患有肾结石,妹妹上高二,学习成绩很棒。
在调查的过程中父亲强调说无力供养小女儿上学,想让她辍学,她死活不答应,还好孩子争气,成绩总是排名前三。
一、我市加快发展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我市东临大上海,南濒杭州湾,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乍浦港,是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随着近几年来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的相继建设,一个内联外接的现代化、网络化大交通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市将成为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大城市的交通连接中心,物流条件优越。
2.产业基础优势。自**年我市相继引进日本电产芝浦(浙江)有限公司、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来,光机电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拥有光机电规模企业8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家,形成了以平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光机电基地核心区)为核心,以微电机、精密机械及其装备、光电子、智能仪器仪表为主导产品,辐射乡镇工业园、企业工业园三区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光机电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全市光机电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67.41亿元,比上年增长6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9%;全年销售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25.5%。**年1至6月份,全市光机电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4%,同比增长达24.5%。
我市光机电产业技术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已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1项,嘉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9家。外资企业生产的数码相机快门、手机用摄像头、微型精密电机、光导纤维套管、液体动压轴承等高新技术产品,很多都填补了国内或省内的空白,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部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其中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生产的数码相机快门、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生产的可视手机用镜头、恩梯恩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生产的HDD用流体动压轴承单元等产品分别占世界市场的25%、65%、100%。
3.外资集聚优势。我市光机电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是外资的大量引进。在以外引外的招商策略指导下,以日本电产集团为主体的一大批项目纷纷落户平湖,日本电产集团已在我市投资了3亿美元,建立了10家光机电公司(包括在建的电产三协),如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新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机器装置有限公司等。与此同时,在日本电产的示范带动下,众多外商先后到我市发展光机电产业,如生产移动通信用微型光电镜头的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生产光通信无源器件的平湖大平洋蓝登有限公司、浙江川电钢板有限公司、平湖黑田精工有限公司、东特(浙江)有限公司等。
光机电外商投资企业的另一大优势是单项投资规模较大。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是落户平湖的光机电外资企业中最大的一家,总投资2亿美元,首期已投资6000万美元。日本电产的其他投资项目单项投资规模也较大,如日本电产芝浦总投资8532万美元,恩梯恩日本电产总投资3000万美元,均远远超过了日本对华投资的单项平均规模,接近欧盟主要国家的对华投资规模。截至2002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为196.97万美元,荷兰为842.67万美元,英国为574.39万美元。通常单项投资规模越大,产品蕴含的技术含量也越高,外资向外迁移的成本也越大。
4.外向型经济基础优势。平湖是外向型经济强市,经济外向度较高,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已连续五年入围全省“十强”。目前,英荷壳牌、日本川铁商事、三井物产、丸红公司、夏普公司、日本制纸和纸浆纸张商事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我市投资,最近美国GE公司也将在业务合作上加盟平湖。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在开拓海外市场、畅通市场渠道、招商引资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外向型经济基础必将促进光机电产业招商引资。
二、我市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定位比较模糊。我市光机电涉及行业主要偏向于精密机械与电子类,包含的部件产品种类繁多,平湖“光机电”实际上是光电子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交叉,是一种简称,光机电是一大类产品的统称,产业自身没有明确的主导产品,给产业的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困难。
2.缺少终端产品。我市光机电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数码相机快门、手机用摄像头、微型电机等十多种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产品产业链的不完善,缺少终端产品,均为光机电中间产品,即终端产品的部件。如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的硬盘驱动器马达及其有关零部件,其主要用户就是无锡的希捷;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生产的光学镜头是为夏普公司产品配套的。平湖目前的光机电产品绝大部分是为照相机、摄像机、手机、复印机、电脑、汽车等产品配套的,自己不直接生产终端产品,这给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困难。
3.行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引领。我市的光机电企业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除电产集团仅有的几个企业外,企业彼此之间关联度甚低,即使是日本电产企业之间,其产业互补性也较低,更不用说内资企业与外资之间的合作互补性。我市缺少一个能够串联其产业集群企业的龙头企业,缺少一个能够生产终端整机产品的龙头企业。不具备产业的技术溢出和扩散的条件,很难培育和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
4.产业链配套不明显,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是大量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具有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性、业务上横向或纵向关联性等特点。我市的光机电产业大多是光机电中间产品的加工,光机电企业之间的关联互补性不强,缺少终端整机产品,基本上一个产品只有一个企业生产,离完整的产业链要求相去甚远。如日本电产企业落户我市,主要原因是其客户如东芝、希捷等迁移到了周边的杭州、无锡等地区,实际上是“跟进战略”的结果,跟随下游产业的投资而投资。产业链的不完善,缺少龙头整机企业,光机电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等因素决定了我市光机电产业还仅仅处在产业集群的初期发展阶段,集群规模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5.企业以外资为主,产业“根植性”不强。我市光机电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规模大,产品技术含量高,但在我市没有研发机构,没有技术溢出,也没有原料市场、产品市场的联系。我市的外资企业只承担生产加工功能,是一个加工车间,所有的研发都在国外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行,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基本上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企业外部配套率不高,即使是外包给本地企业加工的少数产品,也多为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机加工件。外商的这种投资模式,具有很强的“漂移性”,容易发生整体向外迁移。
三、发展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外光机电产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市光机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发展我市光机电产业的总体思路:
1.在指导思想上,要牢牢把光机电特色产业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继续想方设法做大做强,要把光机电产业作为我市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中第一培育的产业。
2.在产业定位上,要从比较模糊走向清晰,要明确提出我市光机电特色产业的产品定位。
3.在战略步骤上,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建设光机电部品加工基地;第二步,建设光机电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第三步,建设光机电高新技术研发基地。
4.在重点领域上,要以电机、数控机床为主,同时发展数码相机、复印机、摄像机、手机等部品。
5.在产业配套上,要优先发展精密机械及其装置、智能仪器仪表、精密模具、电子元器件等。
(二)发展目标:
到2007年止,全市规模以上光机电企业从目前的83家增加到100家,光机电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并力争引进一家规模较大的生产终端产品的龙头企业。
到2010年止,全市规模以上光机电企业达到200家,光机电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光机电产业从部品加工实现向研发基地转变,形成产业集群。
四、我市光机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光机电特色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精密电机及相关精密机械类构成了我市光机电产业的主体,是光机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产业定位为精密电机及相关精密机械类,发展小而精、小而全、小而细的精密电机及其相关精密机械类产业,创建国内一流的精密电机市,成为国内外精密电机主要供应基地,也许更能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市工业的发展。
1.引进光机电行业生产终端产品的大企业来平投资。以本市光机电重点发展领域为导向,力争引进一家能够串联起本市光机电企业的龙头整机企业,如生产数码相机等产品的企业,努力构建一条完整的产品产业链,提升光机电集群竞争力,使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制定光机电产业链招商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培育光机电产业集群。根据我市光机电产业现状,进一步明确我市光机电产业定位,参照《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的光机电一体化目录,制定符合本市光机电产业发展的招商目录,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壮大本市光机电产业,促进光机电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构筑光机电产业发展研发平台,打造产业发展发动机。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院区,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好集成光学研究所、光纤传感器重点实验室等光机电研发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光机电内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建立研发中心。
(三)加大当地民营五金机械企业与外资光机电企业对接,加快光机电产业“本土化”。我市特别是黄姑镇已有上百家五金机械企业,五金机械企业是光机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市已有部分五金机械企业与开发区的外资光机电企业进行了合作,我们要引导更多的五金机械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强内部管理,不仅要提高技术含量,进行技术升级,还要提高品牌知名度,全面提升与外资企业业务对接的水平,加快光机电产业的“本土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诗性 艺术教育现状 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也日益显现,所培养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时,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很多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学生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上,以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为目的,而对于培养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则重视不够,对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感的养成、人格的全面发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从而确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士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诗词’为文体形式、以‘中国诗学’为理论系统,以及以‘诗性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一种诗性文化形态”。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诗性精神机能与生命本体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艺术特有的诗性内涵。对此,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高职院校,有没有将诗性艺术教育纳入他们的教育范围?广大师生又是如何理解诗性艺术教育的?站在企业角度又是怎样理解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选取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和浙江物产集团、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教师问卷400份,学生问卷1900份,企业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0份,基本掌握了这些院校和企业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了解了艺术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复合型、高素质
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产品”是学生,产品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产品质量不合格,受损的是企业,因此,高职办学离不开行业的指导与企业的参与。而“产品”(学生)质量的好坏,首先也应该由企业来鉴定。那么,什么样的高职人才会受到现代企业的青睐?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当今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可见,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43%的受访者选择了团队协作精神,选择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各占29%,而专业技能的比例仅占14%。可以看出,企业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团队协作精神、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比例远高于专业技能比例,换句话说,企业更加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招聘毕业生时会关注所在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达90%的企业人员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取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毕业生。而且,76%的受访者认为,这类学生自信心更强,因而发展机会更多;48%的人认为,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33%的人认为,这类学生锻炼平台更大,因而发展前景更好;认为与其他人没有区别的仅占5%。也因为如此,6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认为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个人修养。而现状是,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公司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很好,38%的人认为一般。同样,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好,62%的认为一般。究其原因,29%的受访者认为当今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67%的员工认为学校培养方式与企业脱节;24%的员工认为学校只注重技术,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71%的企业人员认为他们公司聘用的毕业生有待提高职业技能;高达81%的企业人员认为需要提高人文素养、团队精神、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62%的受访者认为应改变目前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认为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66%的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会影响其就业。
据此调查中,企业人员对当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希望学校办学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合作。希望办学者多了解社会,不要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建立企业与学校联合育才的思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二是希望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学与做的结合,多开展模拟职场等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三是希望学校注重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全方位培养学生。
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有需求,需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确实只有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在校的高职生是否认识到通过诗性艺术教育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调研数据表明,70%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个人修养,5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5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6.6%的学生认为没任何用处。56.3%的学生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28.9%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可见,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还是认识到了文化艺术教育对其整个人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多数希望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十分必要,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无所谓或认为没有必要。但同时调查也发现,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认为非常了解的比例仅占到8.8%,81%的学生了解不多,希望了解更多,只有3%的学生认为过时,没有必要了解。
从学生获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形式来看,仅有22.6%的学生是从课堂形式获得,其他学生都是从网络、影视等其他形式获得。因此,他们希望开设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41%的受调查学生已经选修了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16.8%的学生希望能多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当然也有24.4%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可见,学生由于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学习态度也存在差异。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一般要占50%的课时,因此,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较难满足学生需求,社团文化活动和讲座等是文化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但从调查来看,这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开设情况并不乐观,调查显示,只有24.7%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很丰富,54%的学生认为活动很少,10%的学生所在院校几乎没有这样的社团活动,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社团。73%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很少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讲座,希望多举办,仅有7.7%的学校经常举办,很受欢迎,有16%的学生认为经常举办,但不受欢迎,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研数据表明,23%的学生喜欢以课堂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17%的学生喜欢以讲座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53%的学生喜欢以社团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可见,对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艺术活动更受欢迎。而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开展“诗性艺术教育”,不失为一种创新的举措。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各个区域开展“诗性艺术教育”的优势条件各有千秋,59%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在的区域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34%的学生认为此方面人才辈出,59%的学生认为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活动呢?调查显示,97.8%的学生希望组织学生开展如“人文之旅”等形式的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90%的学生表示会参加,其中24.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
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学生又是怎么认识的?调研数据表明,39.5%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0%的学生认为部分学校存在,只有8.4%的学生认为不存在,91%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其中29%的学生认为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发展,仅有4.4%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会有影响。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希望通过一定的途径改善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61%的学生希望文化艺术教育应和专业技能教育齐抓共管,68%的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67%的学生希望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59%的学生希望能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同样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希望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开设课程、提升教师修养等手段来丰富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但同时,学生们也发现,高职院校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本身重视程度不够:4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62%的学生认为缺少相关优秀教师;67%的学生认为是学生自身不重视;也有63%的学生认为,目前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为此,学生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多举办诗性艺术的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二是活动要精致、形式要创新。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活动形式要新颖、丰富,吸引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多开设易提高学生兴趣的文化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创造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并由优秀专业教师指导;三是建议学校层面多途径宣传传统诗性文化,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此类活动。
三、高职院校教师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很重要,有压力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他们的价值观会直接反映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文化艺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当问及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了解程度时,100%的教师都认为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58%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渴望了解更多,42%的教师认为身边的学生了解不多也不想了解,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学生没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因为,87%的教师认为高职毕业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11%的教师认为不是很必要,但学一点也无妨,有5.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那么,教师是否会自觉地在日常的授课内容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48%的教师表示会经常引导;47%的教师表示会偶尔引导;也有8.9%的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我们也调查了作为教师对提高自身诗性文化艺术素质的意义。结果显示,89%的教师认为可以提高教师个人人格魅力;84%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人文素质教育;66%的教师认为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50%的教师认为可以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有2.6%的教师认为意义不大。
在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中,到底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存在某方面的优势?调查显示,68%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更加自信,因而学习效果好;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想象力丰富,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53%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竞争力更强;68%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后续发展潜力更大;50%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个人整体修养较高。
然而,这些教师所在的学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程度如何?调查显示,39%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艺术教育,34%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太注重,只是偶尔为之;18%的教师认为学校层面很少开展,只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活动;11%的教师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情。可见,还是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如何改变这种局面,61%的教师认为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63%的教师希望各二级学院(系)应更加重视;61%的教师认为教师本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68%的教师认为活动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66%的教师认为缺少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34%的教师希望进一步调动学生对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24%的教师认为还存在着外界压力。
可喜的是,受访教师所在的学校均开设了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但只有42%的教师认为学生选修积极,18%的教师发现学生选修不够积极;37%的教师所在学校少量开设,不能满足学生需要;2.6%的教师认为学校少量开设,但他们认为已经能满足学生需要了。87%的教师认为开设选修课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形式;74%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讲座;68%的教师建议组织相关社团活动;42%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必修课。对于调查组提议的利用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对学生开展“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87%的教师表示赞同,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有更切身的感受,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对于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3%的教师认为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正在逐步改变,42%的教师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误解,很难改变;还有5%的教师认为这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如何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教师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学校领导层应重视文化艺术教育;二是开设足够的课时,66%的教师建议从政策层面规定每位高职学院必须修满一定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学分;三是建议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74%的教师建议开展常规性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四是加强技术层面指导,通过引进相关人才和在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58%的教师建议先要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来带动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可见教师本身在文化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提升认识、创新载体
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把人文素质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知之不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学校能高度重视。从教师角度看,“重技术、轻人文”的弊端也越来越遭到教师的质疑,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层面,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来提升文化艺术教育的效果。但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甚至教师、学生自身层面都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创新性方面更需要加强。对于本课题组提出的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即根据当地的资源开发“诗性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素养的教育。无论是企业人员、教师,还是学生都积极认同,认为是创新的举措,而且大多数地区都有条件开展。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6.6%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8.4%的学生认为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是浪费时间;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了解;24.4%的学生对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不感兴趣,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10%的学生认为有没有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无所谓;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举办文化艺术类讲座;有7.7%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组织。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学生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文化艺术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没任何用处。从教师层面看,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认识,如5.2%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没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因而有8.9%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到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艺术教育。11%的教师表示看不出文化素质对毕业生有什么优势和作用,因而他们也不关心学校是否有这方面的教育,有13%的教师认为即使开展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5%的教师甚至认为高职存在“重技术、轻人文”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有2.6%的教师认为教师自身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意义不大。因此,建议各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共识,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效果出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滋润,而结合当地的资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设计诗性文化,开展诗性文化的教育研究、开发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样的形式开展“诗性文化”活动,不失为良好的举措。
1 利川市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利川市充分发挥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山地丰富、市场广阔等优势,以建设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壮大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按照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成就产业的思路,在高山蔬菜的探索、发展过程中,谱写了高山蔬菜发展的三部曲:因“地”制宜,发展全国最大高山蔬菜基地;因“市”制宜,发展利川高山反季节蔬菜、利川莼菜、利川山药、利川山野菜等特色蔬菜产业;因“势”制宜,推动利川高山蔬菜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以高山蔬菜产业富民强市的战略。
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利川市高山蔬菜产业经历了由小菜园到大基地、从小菜篮子走向大市场、从小生产走向大产业的巨大转变,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之路。2007年全市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4 133 hm2,销售产品50万t,实现产值5亿元,占全市人均纯收入的37.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1.6%,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1.6%,高山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源。
1.1 基地板块化
1986年,利川市在海拔1 400 m的天上坪村试种了7 hm2甘蓝,取得了良好效益,随后高山蔬菜基地在当地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市已形成6大高山蔬菜板块基地:以齐跃山为主体的高山反季节蔬菜板块,涉及汪营镇、谋道镇、建南镇,面积1.33万hm2;以寒池山为主体的高山蔬菜板块,分布于柏杨镇的寒池村、见天村、大水龙村等地,面积0.2万hm2;以石板岭为主体的高山蔬菜板块,分布于团堡镇的石板岭村、大洞村、洋河、金子山等地,面积
2 667 hm2;以武陵山、麻山为主体的高山蔬菜板块,分布于毛坝、凉雾、元堡、忠路、文斗等乡镇,面积
2 000 hm2;以佛宝山为主体的特色菜――利川莼菜基地,总面积1 000 hm2;以团堡镇为板块的特色菜――利川山药基地,总面积667 hm2。产品远销重庆、武汉、成都、长沙、南昌、上海、广州等50多个大中城市,利川莼菜、利川山药更是远销日本、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随着高山蔬菜及特色菜的综合开发,利川不仅有远近闻名的高山蔬菜第一村(天上坪村,种植面积533 hm2)、高山蔬菜第一镇(汪营镇,种植面积6 667 hm2)、特色莼菜第一山(佛宝山,种植面积267 hm2)、特色山药第一镇(团堡镇,种植面积667 hm2),还出现了种植面积在67 hm2以上的蔬菜大户5家, 33 hm2以上的20多家,年产值过百万元的种植大户30余家。
1.2 品种特色化
利川独特的立体气候及远离工业“三废”污染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该市特色鲜明的高山蔬菜种类,以利川高山反季节蔬菜、利川莼菜、利川山药、利川山野菜为代表的利川特色菜闻名全国。利川市生产的京丰1号甘蓝,因其品质优良、口感好而畅销全国各大市场,利川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甘蓝生产基地(面积5 333 hm2);利川市生产的白萝卜、大白菜等蔬菜产品,因其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利川莼菜更是一绝,号称“21世纪”生态菜,利川年产莼菜5 000 t以上,年出口莼菜均在500 t左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利川山药、利川山野菜、利川竹皮、利川箬叶等众多蔬菜品种因其独具特色而畅销,利川也因这些独具特色的蔬菜产品而闻名全国,利川市已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高山蔬菜产地。
1.3 经营产业化
到2011年5月,全市有各种蔬菜营销公司78家,销售大户2 000家,营销人员过万人。每年蔬菜产销高峰期7~10月,全市每天运菜车辆达1 000台次以上,人员流量逾5 000人,货物流量过万吨。
自2002年利川市金山农业责任有限公司在利川兴建第一座冷库开始,到2010年底,全市共建大小蔬菜冷冻保鲜库20余座,库门50个,真空预冷设备4台,日处理产品过万吨;高山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4 800 hm2,产量90万t;产业化合作组织10个,种植户资产过50万元的有60余户,过100万元的30余户。采后处理工程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高山蔬菜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发展,同时,延伸了高山蔬菜的产业链,扩大了销售半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自2002年利川市金山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来,全市投资规模超过1 000万元的蔬菜龙头企业有3家,分别是利川天佛莼菜公司、利川奥龙医药生化公司(山药)、利川湖南天下凤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规模超过500万元的有5家,分别是利川金山农业公司(鲜菜贮销)、利川凯瑞现代农业公司、利川楚硒源公司(魔芋饮料)、利川山野莼菜公司、利川南坪乡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利川湖南天下凤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11年3月由利川市农业局通过招商引资在利川市落户的企业。该公司计划投资总额4 000万元,目前已投资1 200万元,第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并投产,计划2012年完成脱水蔬菜加工项目。利川天佛莼菜公司、利川奥龙医药公司也正在入驻利川市工业园区,加工设备升级换代、生产扩建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1.4 产品优质安全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产品能否融入市场的根本所在,由于利川市高山蔬菜基地远离工业“三废”污染的优越自然环境,因而利川市生产的蔬菜品质优良。尤其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积极开展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农残检测,狠抓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应用,特别是科技“三新”技术的大力推广,提高利川市高山蔬菜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重点把好田间管理与病虫防治两道关口,指导菜农采用深沟高垄、地膜覆盖、培育壮苗等先进栽培模式和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滥施化肥、乱用农药等问题,有效地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利川高山蔬菜无公害生产已深入人心,市场销售渠道畅通。
2 利川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利川市高山蔬菜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规模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这是以量代质的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对资源的节约不够,对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率不高,必然导致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加之部分菜农素质不高,学习和掌握先进栽培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破坏式种植方式仍然存在,乱施、滥施化肥、农药而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等等,制约了利川高山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利川市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很多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如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不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和手段、民间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咨询组织、技术服务组织)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政府行为缺少,从而导致了生产、流通、市场、组织、竞争等的无序,进而不能形成优势与互补,也就实现不了应有的效益。
3 利川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利川市高山蔬菜生产应顺应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要求,认真解决好蔬菜生产布局优化、产业化经营和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几大问题,充分体现利川高山蔬菜规模发展的本质特征。立足市场拓展,实现利川高山蔬菜在市场占有率上的突破,使其上市时期从8~10月扩展到4~11月;立足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周期的突破,使其从高山、二高山向低山延伸,真正形成立体周年种植结构。通过利川市高山蔬菜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推动利川市高山蔬菜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转化升级,构建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业兴百业、百业连一业的市场经济发展新格局。
4 利川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目标
4.1 三高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的“三高”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发展种植面积达到
40 000 hm2(复种)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使产量达到100万t,实现产值10亿元。重点以海拔1 200 m以上的高山反季节蔬菜板块和海拔800~1 200 m的利中盆地中高档精细菜基地板块为主导,继续大力发展利川莼菜、利川山药等特色蔬菜板块。
4.2 “三主导
按照主导产业+主导企业+主导基地的“三主导”发展方式,重点培植3个产值过亿元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即利川湖南天下凤凰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利川天佛莼菜公司和利川奥龙医药生化公司。
4.3 三提高
按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产品加工率的“三提高”方针,重点研究和推行无公害、标准化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4.4 三上
按照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名优产品上品牌的“三上”发展要求,重点培育壮大利川高山反季节蔬菜、利川莼菜、利川山药几大拳头产品和品牌。
5 利川市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5.1 立足优势资源,开发高山蔬菜
从地理因素看,利川海拔800 m以上的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3%,其中海拔1 200 m以上的高山区占52%,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从区位上看,利川周边的大中城市海拔均在300 m左右,利川市高山蔬菜销售旺季正是周边城市蔬菜供应的空档期,市场需求巨大,且随着“两路”的开通,利川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联系;从精品特色上看,利川莼菜、利川山药、利川山野菜深受各大中城市消费者的欢迎,并已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供求关系。这三大优势决定了利川发展高山蔬菜是一项投资较少、见效较快的高效产业,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高山蔬菜产业的强势发展。
5.2 优化板块基地建设,形成产业格局
按照湖北省蔬菜产业规划建设中的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适度集中、专业生产的要求及利川市优势资源分布情况,在巩固稳定现有高山蔬菜面积的基础上,调优种植结构,扩大利中盆地中高档精细菜如辣椒、番茄、黄瓜等品种的种植规模,加大利川莼菜、利川山药等特色菜板块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强高山蔬菜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高山蔬菜基地的水、渠、路的综合治理,建成旱涝保收的标准化高山蔬菜基地,增强基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旱能灌、涝能排,提高种植水平和土地产出率。2008年利川市高山蔬菜板块已纳入湖北省板块基地建设项目,随着项目的启动、实施,必将有力推动利川高山蔬菜板块做大、做强。
5.3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优化种植品种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依据环境、生产和市场条件选择种植品种,选用生长快、品质优、抗性好、耐储运、需求旺、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品种,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势良种,打好时间差、地区差、品种差,抓市场空档,把播种期拉开,把上市期排开,做到天天种、天天卖,周年上市,均衡供应。
5.4 把握市场动态,开拓外销渠道
牢固树立以销促产、以销增效、以销富农理念,加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出口菜工程。充分发挥利川蔬菜办的技术优势和组织、协调作用,以利川市蔬菜协会等中介及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紧密联系生产者、经营者,与市场相结合,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强化蔬菜营销。就全国各大市场而言,高山蔬菜生产总量仍有不足,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等灾害影响,夏秋市场缺口较大,因此生产供应7~10月的夏秋蔬菜,填补秋淡空档是我们生产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利川莼菜、利川山药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销路逐步打开,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需货量逐渐增加,利川市的莼菜、山药基地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发展利川高山蔬菜产业,要坚持由原来的只重生产转变为既重生产更重市场,实现市场和生产的有效对接。
5.5 培植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创立
长阳高山蔬菜种植面积不过5 333 hm2,冷库已达164家,而利川市的高山蔬菜种植面积是长阳的3倍,冷库数仅为长阳的1/10,差距较大。因此,我们要按照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加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总体要求,加大高山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培植一批重点蔬菜龙头企业和特色蔬菜品牌。我们要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订单生产,搞好冷储、加工转化增值。发挥中介作用,产前选好品种、产中加强技术指导、产后注重技术衔接,拓展销售渠道,做到产得出、销得掉。依靠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办加工、建冷储设施,依靠营销大户开拓市场、组织销售,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要大胆探索,走合作社、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的产业化路子,整合区域发展,打造利川高山蔬菜知名品牌,依靠企业带动提高高山蔬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利川市高山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6 强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基地没有规模产业就没有依托,生产没有规模商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要使利川高山蔬菜产业形成规模,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目前,利川市高山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仅仅依靠菜农的小规模投入,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定资金投入才能取得成效。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入,积极采取国家、民间资本和个人股份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冷库,让农户生产的蔬菜经过冷库预冷、包装后运销到东南沿海及华中地区的各大中城市,扩大蔬菜销售半径,提高产业附加值。
关键词:民营;图书出版;调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无论企业规模、市场份额还是经营能力,民营图书出版企业都具有明显优势,凸显不断增强的竞争力。在教辅图书出版领域,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占有90%以上的份额。在大众出版领域,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是畅销书榜的重要推手,整体份额也明显优于国有出版社。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作高效、市场敏感、善于创新,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出版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调研以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座谈会等调研方式,对南京市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瓶颈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旨在期待关注、推动发展。
一、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图书出版业能够做大做强,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到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再到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民营图书出版业从最初的“不法书商”到如今被明确定义为“新兴出版生产力”和“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资本进入出版领域的限制越来越少,民营出版从下游的发行复制环节逐渐进入上游的内容生产环节。
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起步于90年代,经过20年的发展,地位、作用和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南京主要有经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江苏春雨教育集团、江苏可一文化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主要出版教辅图书,近几年也开始涉足大众出版领域。3家大型民营出版企业资产规模近10亿元,年销售码洋20多亿元,已位于全国民营书业中体量规模最大、经营质量最好、人均产销比最高、综合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领军企业之列。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注册资本4000万元,资产规模超过3亿元,现有员工近500人,年出版发行图书40多个套系共5000多个品种,产业涵盖内容有软件、教育研究、出版服务、图书发行、书刊印刷等领域。近年来,在传统出版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经纶公司逆势上扬,保持着30%左右的年增长率。2012年度,经纶公司总销售码洋超过10亿元。江苏可一文化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150万元,资产总额3.2亿,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净利润4100万元。可一公司先后参与了近万种图书和20余种期刊传媒的策划与投资运营,其中,图书年均策划投资运营能力在千本以上。江苏春雨教育集团注册总资本逾7858万元,固定资产3亿元,是以教育图书策划、研发与发行为主,兼及数字传媒、教育培训、网上书城、软件研发等新兴业态的综合性教育传媒集团。春雨集团具有较强的教育图书研发资源和研发能力,引领教辅书业发展的图书品牌群体,固定读者人群逾3000万,已形成云集40多个套系、7000多个品种、覆盖“小一”到“高三”各学科的教辅品牌集群。
2.国有民营合作渐趋深入。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没有出版权,出版图书的唯一方式就是“借壳生蛋”,与国有出版社开展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社的合作渐趋深入,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能够达到双赢和多赢。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社的合作形式主要有:“书号合作”,即通过书号交易获得出版权,国有出版社事实上只具有书号管理的象征意义;“项目合作”,通常为应对出版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大型套书而择取;“资本合作”,一般由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好信誉的国有、民营出版企业联姻,国有民营双方以资源或现金入股成立股份公司。江苏春雨教育集团主要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合作。经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与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甘肃少儿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浙江科技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外研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合作。江苏可一文化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与国有出版社开展书号、项目的合作外,还进行资本合作。可一集团与吉林出版集团共同投资创办可一出版公司,国有控股产业发展51%,可一集团占股49%。可一出版公司每年从吉林出版集团获得书号500个,基本解决了书号资源问题。民营出版资源与国有出版资源的深度整合与资本重组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与民营书号合作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3.品牌培育引领创新。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有着较强的品牌意识。虽然不能以出版单位署名,但他们通常会在出版物上打上自己公司的LOGO,培育自己的品牌。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率先发现商机,快速推出创新选题策划,通过市场运作,形成较有影响的品牌。江苏春雨集团坚持品牌经营战略,拥有《1课3练》《单元双测》《实验班》《同步作文》《教材全析》《口算心算速算天天练》等教辅品牌群体。《中国图书商报》“东方数据”销量排名前30中,春雨图书占据3席;Top20新书榜单中,春雨品种占据7席。除了致力于教辅图书出版外,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还涉足学术读物和大众出版领域。可一集团策划投资运营的《文学名著经典》《中小学艺术教材》《国学典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通典》《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等丛书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春雨集团也出版了《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中国文化概论》《为风云人物当外脑》《向孔子学做老师》等几十种人文社科类图书,尝试在新的领域树立品牌。
二、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在主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的尝试数字出版与转型升级;有的或与风投合作,或与国有出版社合作,为上市做准备;有的致力于文化“走出去”战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1.数字化。曾几何时,图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阅读分流了很多读者,图书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弱。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积极顺应时展,尝试数字出版,率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许可的数字出版权,从事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正从“做图书产品”逐步向“做数字化信息内容资源”转型升级。经纶公司积极开发纸质图书、电子书与数字内容相结合的新型出版产品,通过移动终端提供存储在云端的更多内容,拓宽了现有出版物的内容空间和呈现形式,丰富了出版内容,增强了出版效果。江苏春雨教育集团的数字出版不断提速,学科王网站以学习点卡和互联网教育出版物为销售业态,注册用户达40万,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资源服务网站。目前,春雨集团正在重点研发学科王、梦幻城堡实验班、云霓数字出版交互应用平台等数字出版重点项目。未来2年,春雨旗下将有多个新兴业态产品上线运营,服务教育出版业。江苏可一公司正在进行点读笔、学生平板电脑、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家校互通软件等产品的开发,这些产品既可以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数字化校园、教室的系统集成和软硬件优化服务,还可以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内容更新服务,构建切实可行的电子书包方案。
2.资本化。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化,上市融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上市还可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拓展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资本运作已成为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正在大胆推进资本化运营,打通融合发展通道。江苏可一文化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经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控股的安徽经纶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都已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开始了借助资本做大做强的探索之路。
3.“走出去”。201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走出去”出版经营,从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产品的出口业务,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等出版发行业务。经批准,对面向境外市场生产销售外语出版物的,可以配置专项出版权。面对专项政策和配套资金的吸引,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经纶公司建立了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对外出版和国际版权贸易商业模式。由南京经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子公司南京经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了经纶(加拿大)控股公司和多维出版公司,与当地的发行机构和教学机构开展合作,首批3万多本全英文出版、配以数字出版增值服务的图书将出口加拿大,预计销售额达100万加元。
三、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瓶颈
民营图书出版就目前而言,还不是一个严格而准确的提法。因为民营出版企业没有书号资源,没有终审权,也没有印制委托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政策的肯定和支持,但在实际市场操作中,他们正在遭遇瓶颈。出版权受限,资金困窘,无法享受与国有出版社同等的税收优惠、银行信贷支持、土地资产政策优惠等,这些问题都是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的现实困境,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1.出版权受限。缺少出版权,无法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是制约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无论在出版上,还是在经营上,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借壳”。因为没有出版权,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要和国有出版社进行书号合作,支付书号费。对于国有出版社的依附决定了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要支付较高的经营成本,且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制定长远的产品计划。因为没有出版权,民营图书出版企业都被定义为发行企业,属于流通企业,印刷、纸张、稿费等主要费用都不能进入成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化解,大大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因为没有出版权,不是法定出版单位,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虽然从事出版活动,却不是以出版单位身份,而是以发行企业身份,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管,造成监管的错位和监管的漏洞,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2.融资渠道偏窄。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拥有充足的资金。近代民营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都在当时获得了大量业外资本的注入。当前,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在快速发展中正遭遇融资难的突出问题。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缺少较好的融资途径,不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由于身份模糊,也使一些战略投资者望而却步。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缺少担保机制,专门为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稀少,非常规性质让民营图书出版企业难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支持银行的风险评估等。
3.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多。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无法享受与国有出版社同等的税收优惠、银行信贷支持、土地资产政策优惠等,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和国有出版社一样,从事出版生产活动。但因政策原因,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只能注册流通企业性质的“图书发行公司”,由此造成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缴纳税款的混乱状况。税务部门按图书流通企业的税收标准对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征税,一些涉及图书生产的生产资料或者劳务,就不能计入图书流通企业的经营范畴,不能进行抵扣,导致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税负过大,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局面。
4.人才流失堪忧。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云集了大批具有较强选题策划、市场研发和区域营销能力的人才,他们是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赖以生存和拓展的中坚。但在数字出版强势推进的新形势下,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奇缺,制约了民营出版企业的良性发展。又加之现行出版教育、培训、考评等相关工作尚未将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纳入视野,导致大批优秀编辑人才、营销人才纷纷流失,虚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据统计,可一、经纶、春雨三大出版企业,每年都有15%-25%左右的编辑人才因无法参加国家相关职称考试而流向国有出版单位。
四、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从单一的喉舌功能到文化产业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较多从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考虑出版业,政策的制定跟不上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出版业整体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困境在于产业政策和环境。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图书出版业需要更明确、更开放的产业政策,规范、引导并促进其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推进南京民营出版业繁荣发展,丰富文化产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格局、促进转型升级,推动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民营出版在文化南京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分批、有条件地在特定平台上开展民营出版试点。可以通过严格程序,赋予一部分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出版企业以出版权或书号使用权。选择一些合格的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作为试点,对符合特定条件的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在一定领域内,如教辅读物、大众出版,赋予合法的出版地位。有步骤、有限制地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权,放宽出版机构的准入标准。
2.明确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制造型企业的身份。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工商注册为图书发行公司,根据工商税务规定,不能像出版社一样支付印刷费用。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的成本支出和销售收入不能得到真实反映,没有准确的现金流和资本状况,影响了民营图书出版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制约了融资和风投的进入。虽然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在直接支付印刷费用,但这种支付方式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建议有条件地针对符合资质的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放开印刷租型权,明确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支付印刷费和租型费的合法性。
3.在特定前提下放开印刷权和署名权的限制。建议对于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在保证终审权的前提下放开印刷权的限制。具体方法可以参考广电的“制播分离”方式,保证国有出版社对内容终审的控制。给予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署名权,可借鉴音像产品的“出版”与“出品”分离的方式,有利于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产品品牌的建立。
4.制定贷款贴息、优惠贷款等政策支持融资。针对民营图书出版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可以制定贷款贴息和优惠贷款等政策。贷款贴息,即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利息进行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即政府专门设立民营图书出版企业长期低息贷款专项资金或专门建立政府贷款机构,对符合要求的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实行直接发放贷款等政策进行帮助和扶持。
5.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尝试在一部分领域让民营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单位享受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部分图书产品销售的所得税返还,农村读物出版发行的税费减免等。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出版的科技型越来越明显。但就现有的国家政策来看,出版企业很难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文化科技型企业的评定细则也一直没有出台,出版企业不能够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政策,不利于发展。建议尽快出台文化科技型企业的认定标准,或针对文化企业修改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评价体系,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
6.对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开放编辑的职业资格考试。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才群体。建议将民营出版企业的人才建设纳入管理范畴,对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开放编辑的职业资格考试,有利于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的人才形成长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在资质、品质、素质、内质等方面得到尊重和确认。
有人说,国有是争一顿饭,民营是争一条命。对于国有出版社而言,做得好坏只是吃得好坏的问题,再差也能靠手中的书号资源活着;而对于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来说,做得好坏就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出版领域的改革道路漫长而艰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闻出版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发挥不同经济成分的作用,特别是需要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对于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有人曾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来形容。对于南京民营图书出版业的未来,我们认为,日子艰难而美好,只要坚持,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梦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