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6 15:2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设计艺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秩序感;道德理性;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15-01
设计艺术发展至今天,创新已经不仅仅是靠着艺术一己之力便能达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设计的内容要求、“人性化”、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些要求和观念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设计艺术领域,催生着艺术设计中科技之花的绽放。
我国的艺术设计从古至今都映射着技术之光,从鲁班时代的木工技术、秦砖汉瓦时期的瓦当工艺、唐宋时期的陶瓷、纺织、印刷等到明清时期的彩画、珐琅工艺。无不以精湛的手工工艺技术将设计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时至今日,他们中的一些依然在我们的设计领域大展拳脚,甚至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设计”(Design)虽然是工业革命以来,20世纪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从原始人类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日用百货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这已经发展了千年的设计艺术中,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在手工业时代是手工技术的产物,在大工业时代,是大工业技术的产物。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任何设计产品,只要具有价值,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其中都有科学技术的成分和因数。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自工业革命以后,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设计中越来越体现出了科学技术的美,“这种美主要是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现出来。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材料的运用和加工技术。这不仅对于造物的实用功能有决定意义,而且是形式的内容之一,它展示着来自材料自身的美。正如竹内敏雄认为的那样,技术加工的劳动是唤醒在材料自身之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美,把它从潜在的形态引向显性的形态。”如现代使用的茶杯就有纸、玻璃、金属合成、塑料以及高科技的纳米材料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加工使产品中体现出了材料自身的美。同时,设计产品的形体、色彩等形式美的要素也是科学技术美的具体形式。科学技术在材料加工的过程中遵循着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在艺术形式的构造上,则可以超越来自材料自然性的限制而趋于自由。现代的产品的设计大多是几何形的,如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和我们居住的房屋,这些规律性很强的富有秩序感的机械形式表现着深刻的合目的性美和技术美。而且,由于设计产品具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所以除了对其形式要素的审美外还有对其功能的操作性体验的审美,这就通过功能体现出了科学技术之美。“对于设计产品的美不像艺术品的欣赏那样是超功利的,也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形式和结构特点而言的。毫无疑问,工业产品的形式和结构特点是首先被感受到并别被给予评价的,但是对工业产品的欣赏不是只将欣赏者所具有的对形式美的固有情感投射到产品上去,而且还要将欣赏者自身对产品的认识,如对产品效能的主观判断以及对产品的技术含量的估计融合进去,因而这不只是对产品外观“艺术性”的欣赏,更是对产品技术性的评判。”这就像我们在购买电脑时,除了要选择它的外形以外,更看重它的功能性和操作的便利性,这就是科学技术美的体现。
现代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影响还通过对设计观念的影响体现出来。例如,大机器工业制品中普遍出现的抽象和几何的形体所体现出的技术美,具有一种冷峻的理性精神和精确性风格。这种风格是一种“技术理性”的文化观点所影响的,这种观点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技术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形成的。因为科学是崇尚理性的,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理性化以及设计艺术的理性化。产品造型简洁、整一,风格一致、轻快,无不必要的装饰和附饰,材料、功能、结构、形式合体而和谐,透视出理性的科技之美。再如,曾经流行一时的“流线型”风格,它本来是在汽车进行风力测试中,为了符合空气动力的功能要求而设计的,体现出了汽车的科技美。但之后它却泛滥于工业设计中,不管电冰箱、手机、烤面包机都采用流线型,这就已经与其原先的功能作用无关,而成为了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并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这实际上是因为流线型在当时成为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反映了科学技术对大众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设计必须为大众服务的性质。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设计能从材质到工艺方法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可科技中好的一方面,将科技作为实现艺术设计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的迷信科技,否则我们的设计又会陷入到“设计雷同”的怪圈。总之,既要利用科技创造出更多的为人所用的设计,同时也要平衡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更好的将设计推向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现代;版式设计;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J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09-01
由于受西方近代设计文化的影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现有版式设计相关理论在对西方某些设计艺术流派的模仿、借鉴与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呈现出明显的西方化倾向。
目前,有关版式设计研究与探讨的文章繁多,然而综观其特点,多数在重复地描述已被证实正确的理论、法则、公式。认为版式设计只是艺术设计的一个方面,并认为其艺术价值远不如纯精神性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纯艺术”重要,其实用价值也不如视觉传达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纯设计”重要。
现代意义上的版式设计理论应用广泛,它与纯艺术有共通之处,它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它与艺术、科技、数理等关系密切,都是通过具象或抽象的点、线、面的合理搭配传达特定主题。
一、重新思考现代版式设计
目前,在设计学领域流传较广的版式设计概念是:“版式设计是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此处“视觉元素”可理解为由点、线、面概括的图形、文字,结合有彩色或无彩色,可以抽象也可具象,或抽象与具象混合使用,用显性的个性化方法表现内敛的客观理性,理性要明显大于艺术性,看似艺术性较强,实则强调实用性,强调可见性,强调理性,可以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表现出三维空间的错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版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设想在版式设计中加入味觉、加入听觉、加入感觉,原版式设计的概念就不能完全适用,或者只能是局部适用,换一种说法,此概念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有可能阻碍人们对版式设计持客观而正确的认识,有可能造成误会,带来概念界定的不明确。
据此,进一步解释版式设计:将图形、文字、色彩、声音、气味等元素在一定版面上组合,表达个性化思维。结合相关设计理论,此版式设计概念至少包含四层含义:
一是看得见的图形、文字、色彩仍然是版式设计的基本要素,但应用的领域有所扩大。此处讨论版式设计的基本要素与以前学者观念中的版式设计基本要素不同,它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用传统理论方面分析,图形、文字、色彩,二维空间性是版式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用发展观点方面分析,现代版式设计是版式设计艺术,是用具象或抽象的图形、文字、色彩表达设计师的理想,可以突破二维空间的平面性,有向更多领域发展的趋势,能和科技新发明同步,并用大众乐于接收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和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等的具体内容完美结合,在实用的同时,给观众带来艺术美的享受。
二是可将版式设计基本要素进行有序或无序的重叠、分割、扩大、缩小、变形。此处应理解为构成设计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在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础上,用分割与组合的方法创造出更多的平面或立体形状,而用这些形状能组成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形状,当然,这对物体本身或写实的素描、色彩画而言,是相对的概括,俗语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这话用在版式设计中非常恰当,如进行设计时,用一种基本形概括地球的形状,很显然,这种基本形状应该选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或其它基本形,如用基本形组成常见的办公桌形状,则可以用几个方形组合解决问题。
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形又可以由写实或抽象的肌理构成,如用芝麻的小点组成一个基本圆形,再用此肌理拼成的圆形表现月亮、苹果、西瓜等的形状;也可以用树皮构成的基本形表现上述物体。尽管形状还是那个圆形,但给人的感觉已不一样。除了用点、线、面构成物体,也可用实物或点、线、面组成自然界的任何一样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由不同的肌理组成。
可以推断,用抽象的点、线、面可以表现出自然界任何一种形状,也可用具象的自然物表现抽象的事物,它是一种具象或抽象基础上概括,它是相对于写实的概括,用这种概括的方法,更便于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借助某种形式向外界表白独特的想法,此时理解现代版式设计,就应与艺术性的设计结合分析,应理解为现代版式设计艺术,用艺术的眼光分析、思考问题,并用设计的手法表现出来。如大小不一的文字重叠在一起,杂乱而无序地排列在版面上,表明设计师碰到难题时的心情,用金碧辉煌、瓜果飘香的画面表现收获的喜悦。
四是不影响未来版式设计的发展方向,可以超越版式设计的平面性,听觉、嗅觉、感觉等都可加入到现代版式设计中,现代版式设计发展潜力较大,也更全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版式设计的基本要素添加了新的内容,如光学在版式设计上应用,味觉在版式设计上应用,甚至,设计师的意念也可以应用于现代版式设计,现代版式设计可以超越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创造出色、香、味俱全的版式设计艺术。
二、与现代版式设计紧密相关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科技和现代版式设计
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版式设计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已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并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力量。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能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变化,并能通过版式设计相关作品表现出来。
从人类历史某一片段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提高,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化工合成材料如塑料、金属表面肌理等被运用到版式设计领域,各种纹样、色彩等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了版式设计的表现力,增强了版式设计作品的感染力。照相术发明后,胶片影像取代了油画;激光照排技术发明后,设计师能够在版式设计上随意处理各种艺术效果;电脑及互联网技术普及后,人类的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空间的视觉错觉成为举手之劳,能轻易将图形、文字纳入到统一的版面空间中,给人以无限的美妙感觉。
(二)艺术和现代版式设计
现代版式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现代版式设计也被人们称为版式设计艺术,是版式设计,也是艺术设计,即利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基本元素表现设计师的意图和想法,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创意,突出个性,注重情趣,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把心中的理想翻译成大众能够愉快接收的视觉语言。合理的版式设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无生命的版式面能够眉目传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使版面充满动感和灵性。
艺术性强的现代版式设计,是观众与设计师心灵的共鸣。从现代版式设计的具体版面编排分析,版面图形、文字、色彩要素的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统一的图形、文字、色彩在视觉流程的引领下,各种视觉要素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对观众而言,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心灵旅程。现代版式设计艺术中适当的对比有助于主题的突出,主体要素对比强,陪衬物相对对比弱,并呈现一定的韵律性,如诗,如歌,如舞,有助于版面中由主到次元素的表现。
(三)数理和现代版式设计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设计艺术 公共属性 群体意志 个性需求 艺术消费
当代设计艺术源于实用艺术,而实用艺术是一个与纯艺术并存的一对概念。这里我要提出的另一对相关概念是艺术的公共性和独占性。所谓艺术的公共性,从字面上理解即艺术的外在性、共享性、公众性;所谓艺术的独占性,可以理解为艺术品的局域性、独享性、小众性。放眼艺术,我们不难发现纯艺术和实用艺术都有某种程度的公共性和独占性,其公共性和独占性的判断,主要是看艺术品性得以实现的途径。一般而言,纯艺术的公共性要小于独占性,实用艺术的公共性要大大高于独占性,这是因为,纯艺术的实现不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为必要条件,人们是“知温饱”后而思之;而实用艺术的实现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设计艺术是实用艺术在当代的实践延续和理论扩展,其公共性性质、属性和特征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理论关注和研究,因此,对于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表现为:
第一、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研究的学术价值
学科交叉、理论交互是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现代公共管理学、群体行为学、公众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思考和研究设计艺术的理论问题,无疑为设计艺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观察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将看到设计艺术在公共属性上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特质,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三点:其一是设计艺术学科研究领域学理知识性拓展;其二是设计艺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更新、探索和实践;其三是设计艺术学科理论研究的结构性纵深推进。长期以来,设计艺术学术界和出版界热衷于技能技法等形而下知识的传播,对于形而上的学理思考关注较少,客观上存在重技巧轻理论、重现象轻原理的伪学术局面,这是需要学术共同体认真反思的。
第二、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的研究关系到设计艺术学的认识论基础,在理论上阐释和理清设计艺术的公共特性,为学科研究的延展提供理论依据与观点支持;而对于设计艺术与其它相关交叉学科的体系理论构成研究则将提高学科学术认知度,充实学科理论的结构内涵,丰富学科理论研究的方法途径,对于设计艺术学科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
实践需要理论,尤其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理论为指导。明确设计艺术的公共特性对于实践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对设计艺术公共性特征的定性研究,为设计艺术的实践提供目标用户的清晰定位,使设计工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设计艺术与纯艺术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设计的目标质量和执行效度;另一方面在于设计艺术传播本体、传播渠道和传播目的流程特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可以指导设计实践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行为,使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设计艺术传播实现过程中,在面对不同阶段、不同时空、不同对象所应采取的不同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艺术的社会功效、文化品位和传播质量。
在上述基础理论认知得到澄清之后,我们接着就要回答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研究中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的基本内涵
在对设计艺术公共属性认知基础上,有必要深入剖析一下其内涵要义。设计艺术首先是为公众提供基本物质需求服务的公共性产品,因而它的实用性、功能性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是现代设计思想摇篮包豪斯设计学院所力主和倡导的,也是现代公共设施设备设计中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在当下中国的城市公共设施和休闲场所的建设中,不时出现一些违背设计艺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个第一原则,盲目追求甚或一味模仿所谓时髦造型的公共设计作品,出现许多看起来既不像独立艺术作品,更非公共实用品的人造景观,致使一般市民无感,专家吐槽,更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让人十分心疼。
其次,设计艺术是为提高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服务性产品,其大众性、消费性和生产的规模化是在设计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是不用多费口舌大家都能明白的道理。相反,这里我要强调和呼吁的是,应将小众性、娱乐性和个性化定制纳入决策视野,让公共设计产品惠及更多的民众。我们在强调设计艺术的公共性时,可能会导致一个极端思维,那就是公共艺术产品只对多数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多数诉求,而无需理会少数意愿,甚至完全忽略个性需求。公共产品设计不应以简单多数粗暴压制少数合理需求,这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也是文明社会的理性选择。在公共产品的服务设计中,尽管残障人士社会占比极少,但仍需尽最大努力为这些人群提供设施设备的方便,这是健康人群对残障人士的关爱,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针对残障人士的日常出行,在发达国家有着完备的公共服务设计和法律法规,如公交地铁的无障碍通行、专用停车泊位、残障人士专用卫生设施等。在中国,关爱弱势群体的服务设计及理念正逐步形成,但实际落实到位情况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有设计无设施、有设施无系统、有建设无维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更缺乏社会对此问题的普遍共识和行为遵从。
再次,设计艺术要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服务,设计艺术的时代性研究不可缺失。套用清代艺术巨匠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提设计当随时代是完全适合和恰当的。设计当随时代不是简单的理念和口号,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设计行为。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设计手段的不断更新、施工材料的升级换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使得设计艺术面对着一个从物质形态到观念意识持续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客观世界,面对着这样一个世界,任何不思进取、持盈守成的思想都是不合时宜的。
最后一点,设计艺术的公共性是在政府决策层面的体现与行政作为,也是最易被权力越位操作而失衡失当的层面。在设计艺术的人文政策环境和政策设计导向上的是是非非,以及因应公共产品设计主题的非计划和应时应势性是决策者面对的挑战。用大家都熟知的城市涂鸦衍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很好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注解。起源于美国的城市涂鸦,缘起于个体对社会的不满和泄愤,涂鸦者行走于法律的边缘,冒犯和挑战社会的既有秩序。这个本来是各级各地政府的心头块垒,不曾想在政府行政管理与涂鸦艺术家的不断博弈下,日久天长却成就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街头艺术,继而成为走出美国,遍及欧洲,影响世界的艺术形式,更有重要代表性街头涂鸦艺术作品被博物馆收藏,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声名也因涂鸦成就而载入现当代艺术史册。这段公案告诉我们,作为城市管理者在对待涂鸦类破坏原有规则、打破既定计划的艺术及其行为时,要有起码的包容度,为公共区域留出一定自由表达和发展的空间,甚或因此而成就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也未可知。
关键词:设计艺术 工业设计 社会文化 发展态势
Abstract: The design art's development impelled the human material and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the human society evolves also all the time affects is designing artistic the path. Design art the adaptation which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ssibility to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ocial culture transforms, has formed its progressive essential factor and the construction.
key word: Design art industrial design society culture development momentum
前言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 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 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 Peter 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自由与制约
玛丽莲?梦露大厦Fig.1AbsoluteTower艺术家需要自由地创作,自由地想象,没有艺术的自由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艺术的诞生。而城市景观、设计艺术不可能像画家那样完全感性地、随心所欲地直抒胸臆,设计的对象首先是物,它是有使用价值的;其次,设计的艺术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室内设计等,都要受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经济、地形、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结构技术与材料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可以将设计活动理解为有条件的实用艺术创作。一方面,设计艺术的主观意图即设计思想与理念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本身也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需要遵循。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得设计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由平面的计算机绘图到三维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即使复杂的自由曲面形态,也可以将其内在的结构形态同时在计算机三维模型中得到直观的反映[2]。例如,由中国青年建筑师马岩松领衔的建筑事务所MAD设计的加拿大米西索加市(Mississauga)170m高的“AbsoluteTower”公寓,俗称“玛丽莲?梦露大厦”(图1),大厦椭圆形标准层平面随着楼层升高,逐层旋转着不同的角度,最终形成了三维扭曲的曲面。如果没有现代材料、结构与施工科学技术的支撑及计算机设计手段的进步,要将其艺术创意变为现实建筑作品,在30年以前将会面临结构技术与材料上的重重困难[3]。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而言,当代高科技手段可以实现人机交流,满足了人们平等对话、彼此互动的心理诉求。以建筑为例,传统的建筑是以“凝固”的方式被动地等待着人们去欣赏,体验方式只限于视觉元素,而当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建筑与人的互动对话,体验方式向视觉、听觉、触觉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4]。在此,设计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造型理念,而进入多维的综合艺术互动与体验的时代。
个性与包融
前面谈到在理论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应是不同的,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必然。巴塞罗那、巴黎、罗马等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城市景观中的灿烂明星,与其城市建筑景观、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艺术特性密不可分。巴黎可以有卢浮宫,也可以有艾菲尔铁塔、拉德方斯和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些当时标新立异代表设计艺术最前沿理念的作品,看似与巴黎古典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但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正好体现了法兰西民族追求艺术自由、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浪漫情怀和民族性格。北京的鸟巢奥体中心、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诸多当代标志性建筑的国际方案竞赛,也显示了中国当代在设计艺术方面已经进入了开放的时代。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同台竞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随之空前活跃。设计思想的开放与包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千百年来56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其基本特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是其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5]。另一方面,追求艺术个性与创新是设计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创新贵在坚持人与自然的对话,贵在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贵在全球化视野与对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尊重;艺术个性是特色,而不同文化的包融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设计文化领域,近代中国落后了,但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与世界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设计艺术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重视,设计艺术作为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在21世纪涌现出世界级设计大师是完全有可能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理论也必然会尽快形成。
城市管理与设计艺术
一座城市要在个性和艺术性方面形成特色,需要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这不单单是设计师的责任,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及管理者的智慧也至关重要。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发起人是1893年时任市长的里卡多?塞瓦提,一百多年来,艺术双年展、国际建筑双年展等与艺术相关的系列展览和艺术节,已经成为威尼斯的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城市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文化的构建、艺术特色的凝练与提高是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吸引力所在。为此,可以成立诸如“城市景观艺术指导委员会”的顾问机构作为专家层面对重大的规划、标志性建筑、城市色彩等进行专业的咨询。另外,重大项目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也是体现民主管理、大众审美取向的有效途径。2011年7月17日杭州《都市快报》根据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敢接住坠楼女孩的故事,发起请市民一起来参与“天使之手”雕塑的设计,艺术大师韩美林也参与了雕塑的创作,最后经过广大市民的踊跃投票确定了雕塑的造型[6]。这件事反映出杭州市政府关注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态度和公众参与城市艺术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城市文化的积淀还需要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既需要创意设计新构筑物,也需要保护既往优秀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在几年以前,北京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具有活力的12个城市之一,理由是北京有798艺术区。798艺术区原为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为具有包豪斯风格的现代建筑,这些既是中国现代化见证的历史遗物,也是新时代社会转型的象征,是城市后工业时代改造成功的例子之一[7]。在国内,类似的还有上海新天地、杭州新天地等。
关键词:设计艺术;虚拟;现实;实体;虚体;空间艺术
作为一种艺术,传统上来说,设计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的理论总结。[1]事物在人的心灵中所有的形式通过人的双手制作而成型。[1]即将虚幻的心中所想象的,没有具体形体的事物,再现成具有实际功能的实体。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空是实的精神依托,实是空的表现形式。
艺术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时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势必影响艺术的发展。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对于外界事物的无知而引发的恐惧、幻想,龙凤怪兽以及各种图腾相继出现,都是对这种感情宣泄的实体反映。空对空,往往能达到一种无的境界,无中生有又是人对事的本能反应。在我看来研究设计艺术便可以从各方面了解,这种空与空可以有多重涵义。
1 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体验
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1]人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由,摆脱野兽的伤害,从四肢行走发展到直立行走,从以前为猛兽猎食的目标到以打猎来满足自己的温饱,能够自在的生存下来。而当这些已不再成为问题,生活已经安逸下来。人们就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更多的现实所不能体验的。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往往在欣赏电影或观看演出时,我们只能坐在那里被动的接受而毫无身临其境之感。为了能产生这种感觉,立体电影的出现反映出虚拟与现实之间难以界限的情形。这种心理感受的真实与实地的空相对,就好比一个试验,在你面前有一个大屏幕,而你坐位上又有一个方向盘,就像你开着车行驶在各种道路上,有撞车、倒车、开门、上车等等的体验。而当一切结束时,在你面前什么都没有。体验也是在追求一种自由,在虚拟空间里寻找自由便成了促使计算机科学家和艺术家不断创造的动力。追求这种体验性,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另一方面则是要摆脱现实的限制,超越体现的感觉。[2]体验者犹如身临其境,通过感官刺激以求达到一种真实性,虚拟的“真实”永远是一种目标,一种境界,一个无限的梦想。这就促进了设计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可将这对于实与空的理解进一步地运用到人类生活中来,电子游戏产生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一个可尽情体验的空间,更是以其特有繁荣虚拟体验来实现人们的梦想。[2]有时现实是残酷的,往往很多梦想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现实的压力往往压得人喘不过气,那么电子游戏里这个虚拟世界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回避现实束缚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现实。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体验,既让我们体会,既是虚幻又是现实,也许现实本身就是虚幻的。我认为这正是网络游戏在现今的社会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2 实体与虚体的相互借用,图与底相互反转
黑与白,“实”与“虚”都是相对的,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实”就没有“虚”,充分利用其特性使它们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其视觉功效。传达信息,这正是设计所追求的。[3]例如为美国《罗米欧与朱丽叶》戏剧所作的招贴,画面中的图形表现出一对热恋男女的简单形象,但我们仔细的看一下,就会注意到两个人物间的空白时,会看到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竟是一个被刺上白色十字架短刀的表示爱情的心形,而且是白色的虚形,将代表两种对立的理想和力量的形状结合为一体,将沙翁的悲剧作品中的悲剧氛围烘托到淋漓尽致。在视觉设计当中,每个空都能说话,通过画面之间的图形与图形,正与反之间的各个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将各种语言生动表现出来。非彼非此、似是而非、形成了具象、抽象幻想的统一。在看来似乎是根本不同,没有丝毫共同之处的图形中,找到相似的共同特征。联络不同世界,用共性来创造其个性,把不合乎逻辑的形象联合起来表现成合乎逻辑的寓意。[4]很多现代设计作品当中均采用以黑白的表现手法。尤其在标志设计当中,为了达到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明复杂的概念,通过视觉形象传递信息,把仅仅黑白形体转化成深刻的人类思想,确非易事。例如商标以惜墨如金的笔调构成形象。而形象特征之一是传神,传神是商标的艺术精髓,而这种传神的特征正是化无形为有形的可视特征――对于非形象性的事物或是反映不具形的含义,要求设计家把无形的思想转化为感性的具体形态。即化无形为真实可感的形象。[5]这种实体与虚体之间的相互转换使非形象性的转化为可视特征。可以借助于现成的符号,标帜和徽号等形式,也可以利用约定俗成的象征性形象。
3 空间的分隔
通过对空间的划分,以及对其功能的特殊定义,籍由空间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对归属,相爱、尊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才会从各个方面注意提高自己的身份,加深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和尊重。这种需求层次呈级梯形向上排列。“安全感”则被排列于五个需要层次的倒数第而层。[6]人们对于生存空间的感觉感受,空间的划分及分隔是十分重要的。在大自然中,空间是无限的,但是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正在用各种手段取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空间,各种不同形式的空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取得合乎使用的空间是建造建筑物的根本目的,强调空间的重要性和对空间的系统研究是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空间的划分根据其属性可分为流通空间与滞留空间、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主导空间与从属空间。就空间的组织形式而言,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关系:1)并列关系,各空间的功能相同或近似。2)序列关系,各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多采用序列关系。3)主从关系,各空间在功能上既有相互依存又有明显的隶属关系。4)综合关系,在实际建筑中,常常要求以某一种形式为主的同时兼有其他形式存在。
空间和实体是互为依存的,空间通过实体的限定得以存在,不同的实体形式,会给空间带来不同的艺术特点。[7]设计艺术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实用性非常强的艺术,通过对实体的不断追求,在美的驱使下,改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了现代人们的精神要求。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洪亮.体验电子游戏的虚拟与现实.
[3]崔生国.图形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
[4]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
[5]王凤仪.商标图案[M].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类对于美的认识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体验,是人类精神满足的感知,这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共同活动、人与物互相融合、直觉和思维互相补充的结果。在设计艺术中,美感不仅是艺术设计形式客观的反映,更主要的是接受者主观的感受和联想。
一、设计艺术美学
设计艺术学和美学都是人文学科,而设计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更新兴、更具交叉性的学科,因此设计艺术美学的基本定位也是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设计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的价值实现问题。在当代西方美学中,对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有取代纯粹艺术美学研究和美的基本原理研究而成为美学的趋势,研究设计艺术美学、走向设计艺术美学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设计艺术的美学内涵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减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西方学者维尔什在《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对设计艺术的审美应作整体的把握,它的内涵包括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生活美等。
1.设计艺术的功能美。设计艺术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适用、经济、审美。适用兼具实用和使用,设计艺术一定要具备满足人们需求的实际用途,同时还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要使人用起来方便、顺手、舒适、安全等。设计艺术的审美,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2.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艺术设计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象的表现形态。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括。设计艺术形式的美学意义与主旨思想的美学价值的有机结合,又包含设计作品本身所显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趣的美。
设计艺术形式的意境美。设计艺术的意境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感情化为形态,做到托物言情,情感与境界相和谐,情形合一;另一方面就是凝聚、象征和暗示,做到意在象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虚实相生。对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和感受,可以使人进入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精神境界,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的具体物象,领悟到某种宇宙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境界。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用功能反映在产品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用功能。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中,尽管实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的侧重却要视不同类型和不同档次产品而各异。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简洁上,尤其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简洁体现出视觉的完整、单纯和一目了然的特点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快节奏、高效率和节约时间的生活方式相吻合。简洁的本质表达出的效率显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特征,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历史。
3.设计艺术的技术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纯艺术一直是主流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美学因之称作“艺术哲学”。美学家们忽视了技术美的存在,从手工业时代到大工业时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技术美一直存在着。技术美作为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即功利性、物质性和情感性。人类最早的设计活动,是从实用功利出发的,而审美意识是在实用意识中孕育而成的。
4.设计艺术的生活美。设计艺术的本质,就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生活美就是设计美学的主要范畴;社会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娱乐方式等等),往往决定了设计艺术的审美本质。设计艺术之中的生活美,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服饰的美、家具的美、交通工具的美、产品的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