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养结合的好处

医养结合的好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1 14:41: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养结合的好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养结合的好处

第1篇

记者:闫院长你好。广州市老人院在标准化方面起步比较早,力度也很大,请你简要介绍老人院为什么要引入标准化?目前的工作进展如何?

闫生宏(以下简称“闫”):广州市老人院建院于1965年,51年来我院始终遵循“慈孝、专业、精诚、卓越”的院训,逐步拓展服务范围,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有效履行了托底保障和引领示范功能。但与此同时,我们正面临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服务对象的需求更加多元复杂,养老行业竞争压力和职业风险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通过养老服务供给改革来应对。而标准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工程。

我院自2001年开始养老服务标准化探索,2002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民政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2014年我院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试点单位、广东省服务业先进标准体系试点单位,同时获评“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机构。

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我院已依据《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4421-2009)建立了由基础通用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共计777份文件,确保了全院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和安全开展。同时,我院还积极参与了民政部、广东省和广州市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了民政行业标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 064-2016)、牵头承担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和广州市技术规范《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规范》制修订工作。

记者:你能详细介绍一下广州市老人院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做法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你们的体会如何?这对于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同行有借鉴意义。

闫:好的。我院的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明晰理念,明确战略定位。在组织领导方面,我们成立了标准化建设试点领导小组,组建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全院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在价值理念方面,建立了“明确、准确、精确,全员、全程、全心”的标准化方针,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目的、以 “四化”协同(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人性化)为路径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在工作保障方面,科学制定方案,确定量化指标,加大督办落实,提供人力、财力等资源保障,全力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上下联动,多方协同,构建覆盖全面的标准体系。我们坚持领导以上率下、重视基层参与、开放听取意见、凝聚最大共识的原则,构建符合标准化要求而又具有我院特色的标准体系。体现在院领导班子积极推动,参与分管业务部门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力推动标准化工作的落实;体现在发动全员参与,分模块开展标准起草工作,将一线工作经验提炼总结;体现在借助专业力量,聘请标准化研究机构作为顾问,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培训、监督、指导等各个方面。

三是真抓实干,重心下移,推动标准实施和持续改进。通过全院培训与部门内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贯培训,让员工掌握标准的内容;通过网格化等机制落实标准规定的服务管理行为,为标准实施提供有效载体;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力度,通过部门标准化专员逐一核查,院标准化办公室抽查,每月一次集中通报三级监督方式,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控。

如果说有什么体会,我想也是三点:首先,标准化建设工作一定要放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战略规划中来统筹,定位要准、态度要正、认识要清,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其次,标准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全员参与,以我为主,不能简单依靠外部的专家和顾问,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标准化建设工作一定要真抓真用,持续改善,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完善,不能写一套、做一套。

记者:广州市老人院标准化工作开展也有几年了,你能说说标准化实施之后有什么成效吗?或者说标准化工作对老人院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闫:我感觉有这么几点:

(一)服务品质逐步改善。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我院的服务设施逐步配置齐全,基本实现了设施设备无障碍和适老化。二是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理顺了服务体系架构,成立了六大专业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医养的高度融合;试行个人照顾计划,全面提升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水平。三是服务对象更加满意。经第三方评价,标准化实施后,老人整体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二)管理效能不断提升。表现在一是理清管理职责和办事流程。通过岗位说明书厘清了各中心的职能分工和权责关系,明确了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发挥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协同作用。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结合推进六部委信息惠民项目―养老机构综合照顾系统的建设,将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系统平台功能进行整合。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完善权责体系以及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工作流程的无缝衔接和服务质量的实时控制,确保了机构运营风险更加可控。四是实现增收减支。养老和医疗成本持续下降,绩效评价持续改善。

第2篇

和平解放6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上学有“三包”、就业有渠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块高天厚土。

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在旧,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在95%以上,入学率只有2%,且全部都是贵族子弟。和平解放后,人民摆脱了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如今,高原大地已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具有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据统计, 1959年至今,国家累计为教育投入近407亿元。

1984年,国家作出了“在内地创建学校和开办班”的重大决策。截至2010年,内地班(校)累计招收初中生3.99万余人,已向输送了中专以上毕业生1.88万余人。

1985年起,国家对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07年秋季,自治区在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学校吃穿全包,孩子在学校我们很放心。”跑运输的堆龙县羊达乡通嘎村村民尼玛次仁对记者说。

新的教育“三包”政策实施以后,受惠面将从原来的27万名学生扩大到50多万,98%以上的在校生都会享受到这系列政策。

率先在农牧区实现免费医疗制度

和平解放以来,国家一直对农牧民实行特殊的免费医疗政策,免费医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目前,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2010年各级财政对农牧民的免费医疗补助标准达到年人均180元。农牧民在校中小学生、僧尼、农牧民工、城镇居民均享受免费医疗政策。免费医疗最高支付限额达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

到2015年,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实现“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目标。

率先建立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0年2月3日上午,拉萨市蔡公堂乡441名60岁以上的老人,提前从政府手中兑现了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份的275元的养老金,这是发放的首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也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正式启动。

在发放现场,70岁的蔡村村民巴桑高兴的说:“以前只知道养儿防老,现在政府给我们发养老金,让我们安度晚年,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种类型。60岁以上的老人无需个人缴费,每人每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标准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提高。

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是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村集体补贴、其他社会组织资助以及利息等部分组成。参保人员为16岁至59岁的适龄人群,按照承受能力每人每年缴费100至500元,政府每人每年补助30元,村集体自主确定补贴标准。连续缴费15年,并年满60岁的参保人员可获得相应的养老金。

截至2010年11月底,73个县(市、区)已全部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提出的目标任务。

安居工程 幸福千万农家

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的农牧民,更多的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温暖。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牲畜出栏补贴、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等,让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山南克松村村民达瓦次仁2009年搬进了政府帮助修建的2层楼新房里。新房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共有9个房间。第一次有了单独的卧室,单独的厨房,还有了大大的气派的客厅,达瓦次仁心里乐开了花。

好房子还要有好的配套设施。政府又通过农牧民安全饮水工程,把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他家院子里。此外,政府还出资为他家修建了沼气池,清洁能源改变了家里的能源结构,结束了烧柴烟熏火燎的历史。

“我们农民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达瓦次仁笑着说。

通过60年的努力,广大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许多群众从解放前无任何住房、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发展到如今住上宽敞明亮的住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用上了电灯、电话,听上了广播、看上了电视,过上富足而幸福的生活。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72平方米、

2010年11月22日,自治区党委决定继续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使全区所有农牧民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过上更加文明幸福的生活。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平解放以来,自治区持续加大公共投入,加强就业援助,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提高整体素质,积极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有效保障了各族劳动者公平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到2010年底,全区城镇从业总人数达到52.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1%。

自2006年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全区共有45797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87.94%。

以前打零工的次央,无法照看患病在床的母亲。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将罗布林卡园林保洁的岗位给了她,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第3篇

这恰恰也为即将出台的新医改定了调子。

有关专家明确地说,医疗再改革,最终的利益方必将是广大消费者。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之所以出现了“第八套”、“第九套”医改方案,理由不言而喻。

医改线路图

1994年,国务院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启动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落实难度不小。

2003年,SARS的袭击使人们意识到,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当年进行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所得数据令人震惊。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激起了社会热烈讨论,“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2006年9月,国务院成立十余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任双组长。

2007年1月,由卫生部主导制订的医改新方案披露,强调政府主导。该方案引发激烈争议,随后,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6家海内外研究机构独立制定方案。

2007年5月底,8个独立医改方案接受医改协调小组及国内外专家评议。与先前预测相左,大部分方案倾向于市场化。

2007年7月23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年在79个城市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这意味着政府的新增医疗卫生支出将主要用于补贴居民医疗保险账户,而非是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增加投入。这一决策被认为是为医改方案确定了基调――补需方,而非补供方,医疗服务的提供将更市场化。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宣布,最新医改方案已形成,并上报国务院,将对社会公布,征求全民意见。

今年“两会”上,医改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临安模式:农村包围城市

随着新医改出台日期的临近,医改的呼声也水涨船高。各地纷纷将理论结合实践,探索适合自己省情的医改模式。

浙江临安市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这次,临安的社区药房管理模式无论在规模上、广度上、深度上都是空前的,并被简练地称为“临安模式”。

什么是“临安模式”呢?

提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医院)的抗风险能力和资金积累同时,探索医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形成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即通俗所说的“药房三方共管”, 三方分别指锦城社区中心、康锐大明和浙江海虹控股医药电子商务公司。

具体做法为,社区中心根据原有的历史药品采购价和医药商业企业现有的进货价进行比较,来确定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价,同时也通过海虹医药电子商务向全国药品生产企业询价,最后确定药品采购价格,即采用三方价格比较,对药品采购价实行择低选择。

“临安模式”的好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临安市卫生局副局长杨建林欣喜地告诉记者:“对医院而言,‘临安模式’降低了药品采购价格,减少了库存,增加了药品收益;将烦琐的采购事务委托给专业机构来处理,专心做好药品临床使用合理性评价和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了药品采购效率、药房管理水平;对收益增加的部分不断让利给患者,吸引更多患者就医。对企业而言,‘临安模式’由原来的卖产品向配送服务转型,专心打造核心竞争力,将配送服务做到专业化。对政府而言,‘临安模式’可以通过全面、真实的网上交易实现实时监管。对第三方服务商而言,‘临安模式’实现了真正的医药电子商务,发挥了渠道作用。

“2007年,我们增收了30多万,其中10%让利给了患者。”4月15日,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王柄江告诉记者。

而当地的卫生统计数据亦证明,锦城社区中心1-11月份中心药品实际零售额为8909561.53元,按照国家规定,乡镇卫生院药品最高零售价格为9775530.27元,实际让利给老百姓865968.74元,让利率为9.7%。

无疑,王柄江和基层患者是“临安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

“该模式已得到杭州市卫生局和浙江省发改委的认可,今年将逐步向杭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推广,试行成功后,有望推广到全省,甚至其它兄弟省份。”杨建林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医改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只要在基层得到了广泛认可,就等于说我们站住了脚跟,有了实现更大飞跃的资本。”

模式的完善还有待时日

取得成绩并不能说医改成功,只能说明它朝着医改的正确道路上迈了一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医药分开”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医院开出天价药方”等鲜活的事例已经证明,看病难、看病贵都是“医药不分开”惹的祸,要彻底根除以药养医体制这个顽疾,就必须从医疗体制本身入手,推行“医药分开”政策,还老百姓一个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不光“临安模式”,包括南京的“药房托管”、连云港额“限定利润统一配送”等等地方医改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分开”问题。他们仅仅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找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起到了“缓解疼痛”的作用,其中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模式还有待完善。

“临安模式”虽然切断了厂家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直接关系,但仍未触及深层的体制问题,如药房的法人地位、产权、人事关系均未改变,药房的收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关系。另一方面,在低价原则下,药品质量如何保证,如何和医生的用药习惯衔接等问题也不能不明不白。

事实上,“临安模式”等地方医改模式也在展现极强生命力的同时,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

众所周知,截至目前,全球十大制药巨头已陆续披露2007年全年业绩报告。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十强榜单上,只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出现增长,包括辉瑞在内的4家企业的收益却不同程度地下跌。而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全线飘红,继去年15%的行业销售额平均增幅之后,今年的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某些药企的部分产品甚至到30%以上。相应的,各大药业巨头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大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

第4篇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前言…………………………………………………6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6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8

三、在贫困的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的重要性………10

四、对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12

参考文献……………………………………………17

辞谢…………………………………………………18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 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 local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 research

Abstract: Along with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has been be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y agricultural primarily our country, In particular in impoverished countryside, The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 obtains people's attention. Sinc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grows out of nothing develope to the present, Has obtained the inspiring result, But still has extremely serious issue in the impoverished countryside area, Like the safeguard coverage is narrow, The safeguard level is low, capital source insufficiency and so on. Studies the impoverished local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e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plan, says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impoverished 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994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虽达14854个,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24%。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供给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

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二)保障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例如,自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民政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距离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需求的满足尚有相当距离。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基本上处于同样的境地。农民很多情况下都陷入缺医少药、疗费昂贵、毫无医疗保障的窘境,社会保障无论是范国还是标准都是很低的。有调查显示,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社会保障的11%,可见保障水平之低。

(三)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保障,而仅仅属于社区保障。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在如何确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国家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数量规定。全国虽有1100个县开办养老保险,但参加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在保健医疗问题上对集体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另外,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间缺乏有机联系,构不成整体优势。

(四)资金来源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激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这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参加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国应尽快改变目前这种资金来源方式,寻找适合我国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多渠道的来源方式。

(五)立法不健全,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

首先,管理体制不顺,表现为政出多门,管理多头。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有些地方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国内尚未立法,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由于多家分割,条块分割,职权不分,缺乏监督,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

(一)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贫困地区城市化仅为20%左右,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而且由于贫困农村城乡非农经济不发达,广大农村人口又大多积淀在农业领域。1999年,我国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3.7%,而其它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又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高,那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和负担重,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率高,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另外,贫困地区农业产值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非农产业落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扩大收入的机会也很有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还处于维持生计水平的状态。收入的低下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根本不会考虑社会保障的问题。所以,农民收入低会严重制约其对加入社会保障网的积极性。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要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无疑还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三)政府财政困难大

由于一系列原因,贫困地区各级政府的财政困难较大。以1998年的统计资料为例,西部11个省区市财政收入共868.58亿元,财政支出则高达1678.21亿元,收支相抵,赤字为809.63亿元,财政赤字为当年财政收入的93%。分省区看,则各个省区市都有赤字。而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既能办大事,又能有节余,并且还有潜力可挖,西部则支出不大,赤字不小,暂时也没有多大的潜力可挖。如果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大笔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支出,地方财政可谓是雪上加霜。

很显然,贫困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三农问题突出,地方财力又很有限。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总量上看首先是大笔的、而且是持续的支出,然后才是持续的受益。它的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承载力的困难是问题的核心。解决支出的问题在先,办成好事的收获在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先,形成良性循环在后。这是对在此地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难题所做的基本估计。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矫正收入分配市场失灵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主要是防止城乡分化和农村内部分化。要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便是一个重要的措施。社会保障可以在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进行分配,使整个社会收入趋于公平,这不仅可以保障老、弱、病、残等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而且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符合利益对等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

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以上缴各种费税直接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且这种积累方式目前还在持续。按照利益对等的原则,政府以财政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向政府上交税费的人。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政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与城镇居民一样,农民应该是享有社会保障的主体。税收公平原则的标准之一就是根据受益的多少,即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水平,一般而言,多享受服务者多交税,反之则少交税,但无论如何纳税人都应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政府的服务。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贯彻以人为本,应对人口老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条件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执行这一国策的难点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在农村社会保障欠缺的情况下,除了土地,养儿防老是农民生活保障的第二道防线。农村老年人在年轻时,其全部收入投入家庭,主要是子女养育上,当其年老时只能由子女尤其是儿子来赡养。在这种社会存在下,要改变几千年来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我国已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可见,只有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用”,逐步淡化传统观念才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空巢家庭”增多、“3859”部队成为农村主力的情况日益突出,因此农村养老压力将十分沉重,未雨绸缪是智者的选择,对于国家也是这样,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度过这段危险时期。

我们常说要提高全民素质,全民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而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乏严重威胁着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不计其数的农民不是因为医疗设施不健全便是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耽误了病情。社会保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也保障公民的发展权,后者主要是指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1.45亿失学儿童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要改变这诸多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启动内需,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市场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当前农民消费水平比较低,据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1.87台,摩托车10.89辆。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希望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积攒下足够的钱,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积攒基础,这样就抑制了他们对高水平的消费。农民每年增加为数不多的收入很大部分会沉淀到储蓄中去,很多研究显示,中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小于城市居民。所以没有社会保障的配合,只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和向农村提供合适的产品并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启动农村需求的效果。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面临新的任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等客观现实情况,以及过去搞的社区型社会保障的夭折,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起中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对我们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立足我国贫困地区的基本国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做法和国际社会保障经验,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按通用的社会保障方式,即按严格的收入比例、严格的时间和地点、严格的投保年龄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管理办法,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建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借鉴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建立一个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生育等全方位的、城乡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和全体农民在面临年老、疾病、生育、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诸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加大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覆盖面是反映劳动者消除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生活于有安定感的网络之内的比例数。覆盖面越高,社会越稳定,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的差别很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很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技术和精力的投入,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工伤、教育、生育等在内的全面的保障制度。

(二)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少直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在于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全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保障水平不能要求过高。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步骤分期实施

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贫困地区,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尤其要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逐渐从社区化的保障制度中走出来,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总之,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四)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要给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建设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求国家投入资金。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是极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如,通过有关政策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因为商业保险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五)加快相关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在鼓励农民自我保障的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保障又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证,目前社会保障在农村进展不力,举步维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比如,在许多私营、三资企业中,常常以社会保险不是法律规定为由,拒绝为农民工设立保险。因此可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使贫困的农民感觉到社会保障有了法律的保护,可以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其次,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就是在同一村庄,户与户之间的收入也各不一样,单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改变以往“政出多门”的现象。各项保障项目都设立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让保障有统一文件,有统一的人员,把事情落在实处,确实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

(六)坚持国家政策指引,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社会保障也有度的问题,社会保障若过于浓厚,农民从社会保障中得到的好处越多,他们就会减少劳动供给,产生一种惰性心理,只等着社会的补助,而自己不去劳动,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政负担过重。所以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农民产生自我保障的意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保障,把集体保障作为辅助方面。务必要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制订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丧失寻找新工作机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树文:《社会保障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耿忠平:《社会保障学导引》,同济大学出版社。

[3]史探径:《我国社会保障的几个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加上起止页码。

[4]郑功成 :《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家谈》,《劳动保障通讯》 2000年第10期,加上起止页码。

[5]尚长风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6] 周一平:《中国西部地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议》,《中国劳工通讯》2000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7]纪尽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加上出版社。

[8]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年第7期,加上起止页码。

[9]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加上起止页码。

[10]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加上起止页码。

第5篇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 新闻采访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手段。语言学家戴维・阿伯克龙比说“我们用器官发音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可见,包括体语在内的非语言符号是更为直接的交流手段和交流工具。新闻采访既是记者通过各种采访手段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记者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活动,尤其在某些场合或情境下,非语言符号所表达和透露出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语言符号。它不仅能够巧妙而准确地传达信息,表明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而且会在彼此之间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由此影响着采访的进程和效果。

一、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可以指代用以传播的语言符号之外的所有符号,其功用主要在于重复、补充、调整、代替或强调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 [1]。调查研究表明,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65%以上靠非语言符号完成,通过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则只占35%。作为潜意识的外化,非语言符号较之于更易控制、修改、作伪的语言符号来说显得更可靠,因此在现实中运用得更多,也更为重要。这与非语言符号的以下特性有关:

1.直接性。

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方才输出,它是主体能动意识的结果;而非语言符号常常是一种潜意识,是主体的条件反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表情神态、衣着服饰无形中会暴露其思想和心理,同时这些信息也会直接被对方从感官上(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捕捉到。因此比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有直接性。

2. 形象性。

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了。比如,用食指和中指摆出“V”形表示胜利,伸出食指勾动中指表示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代表飞鸟等等。相对于语言符号而言,非语言符号传达出来的信息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往往比语言符号更形象直观,因此更容易被感知。

3.普遍性。

非语言符号的普遍性主要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方面,非语言符号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际交流中,可谓随时随处,如影随形;另一方面,部分非语言符号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具有普遍性意义,即“通义性”。由于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相近通用的意义。比如,握手拥抱表示友好亲近,点头微笑代表赞许欣赏等等,几乎是世界“通用语”。

4.隐含性。

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语言符号本身表意的含蓄性。相对于语言的直接表达而言,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更为含蓄,需要去领会甚至识别。如送女孩红玫瑰花表达爱意,左手无名指戴戒指表示“已订婚或已结婚”,“微笑”这种表情在不同的情境下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或赞许鼓励,或讥讽嘲笑,或痛苦无奈等,需要去辨别,去理解。二是非语言符号本身的难以觉察性。虽然大多数非语言通过肢体行为直观表露,但由于它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往往时间短暂(如一丝慌乱的眼神),容易被忽略,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也会有意地控制自己的非语言符号,一般不会明显地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都说明了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

二、新闻采访中的非语言符号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除了通过非语言符号传达信息、沟通情感外,也要通过采访对象的非语言符号去捕捉相应的信息。新闻采访中常见的非语言符号包括以下几种:

(一)服饰、颜色

社会学家的有关调查和实验表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对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为0.87,远远高于个性、兴趣等相关系数,而外表魅力的第一印象就是衣着服饰。记者大方得体的衣着,能引起采访对象的注意,获得采访对象的认同,从而成为互相沟通的信号和标志。

颜色是一种由色彩和意义结合的非语言符号。闻采访活动中,颜色既包括服饰的颜色也包括采访场景的色调,服饰的颜色与款式一起对人的视觉形成某种冲击,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通感反应。同样,采访环境的色彩构成也会营造某种氛围,并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冷色调的采访场景令人清醒和沉静,一般适宜采访相对严肃或正式的话题,而暖色调的采访场景令人放松和兴奋,一般适宜采访相对轻松或非正式的话题。

(二)表情

一个人的表情是其内心活动的写照,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通过面部表情传达情绪。

面部表情集中在眉间、眼睛和嘴这个三角区内,主要由眼睛、眉毛、鼻子、脸颊、嘴巴等部位表现出来,而以眼睛表情最为丰富。它往往通过“运用目光的接触与回避、接触时间的长短、眼睛睁开的大小以及视线的控制等方式传播信息” [1]。在新闻采访中,通过采访对象的目光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情感:如闭眼斜眼表示厌烦,大睁并放光表示畅快等。同时,记者也要通过自己的目光语来传递信息甚至适时地控制采访对象:如用专注和赞许的眼光鼓励对方,通过漫不经心的眼神终止和转换话题等等。

此外,眉毛的舒展或紧蹙,嘴角的上扬下撇,嘴巴的大张或咬唇,以及耸鼻、抽鼻、收缩鼻孔等等动作都是某种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既要注意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达情绪和信息,更要注意捕捉和领会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变化,适时调整自己采访风格和采访方式,从而顺畅地完成复杂的采访过程。

(三)体态

体态指的是人的身体部位作出的各种表现。人的站立、端坐、伸臂和弯腰等姿态,均可传达一定的信息。在采访中,记者有意或无意的一个动作便可能影响到采访的进展和质量。如记者采访艾滋病患者时主动握手这一动作,不仅有效地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恐惧心理,而且还拉近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促使患者对记者产生亲近感。假如记者采访过程中突然掏耳朵、剔牙秽,或掏出指甲钳修指甲,这样的动作一定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影响采访的进程。

(四)时间

“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更加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清晰和响亮。因为它既不像口头语言那样受到意识的控制,也不会像口头语言那样容易为人所曲解,它还能揭穿人们的谎言”。[2]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与实践都有差异。比如对于“守时”这个概念,有的国家或民族认为比约定时间提前到达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有的则严格按照约定时间到达;而有的国家或民族会迟到半个小时以上到达,以显示有教养和对对方的尊重等等。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符号和交际手段,时间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也相当重要:采访时间的选择、见面到场的先后、等待面访的时长、采访节奏的缓急以及访问时间的长短等都潜在地影响着双方的心理,因此也直接影响着新闻采访的效果。

(五)空间

从哲学的角度讲,我们无时不刻地处于各种空间关系中:所处的地理方位、家庭建筑的地理朝向、个人领地的大小、就餐座次的安排、人际交流时的距离等等都包含有一定文化和情感意义。对新闻采访活动而言,采访地点的选择、采访现场的空间布局、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空间距离和方向方位等都传递出某种信息。如采访农民最好到田间地头,采访涉及隐私的人要用某种屏风遮挡,集体采访时采取座谈式而不是授课式,国际采访中要尊重对方的空间文化,控制好交谈距离等等。对采访的空间距离和方位把握须恰到好处,太远过于生疏拘谨,太近过于亲昵窘迫甚至有冒犯之嫌。

(六)沉默、停顿和有声辅助语

作为非语言符号,无声的沉默、停顿和辅助语往往传递着言语无法表达的或被言语所掩盖的信息。在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的沉默、停顿可能表示冷漠、拒绝、思考、谦恭、压抑、尴尬等情绪或信息状态,需要记者去推理、认知和解读。如2007年某杂志记者采访知名音乐人窦唯时,即遭遇其一连串的沉默和停顿。其中既与窦唯个人寡言的性格有关,也与窦唯当时不愿接受采访的心境有关。尽管记者因势利导,却始终未能打破这一僵局。

辅助语是通过发声的不同质量来表达情感和意愿。社会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说话时的音量、音调、节奏、语气等都能表露个性特征和状态。在采访中被采访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发出“咦”、“唉”、“唏”、“嗯”等辅助语,背后都潜藏着甚至不为人知的信息。学会把握这些细节,往往会在采访中有意外收获。

三、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新闻采访中如果能够恰当运用非语言符号,不仅有助于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记者获得意外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对于新闻采访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关注,获得机会。

传播学中“首因效应”理论,强调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恰当运用非语言符号可以使记者很快赢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获得接近并深入采访的机会。比如,一位记者为了采访宁波市惟一走完全程而仍健在的老周洪生,特意穿着白色长裤、黑色皮鞋、红色文化衫,令周老眼睛一亮,一改往日闭门谢客的惯例,破例接待了这位县报记者,并感情充沛地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月后,周老不幸病逝,记者再次前往采访,穿的是白裤子、黑皮鞋配黑色T恤,手捧一束带露的鲜花,与前来开门的周夫人穿的素服相符。记者先后两次去周老家采访,情景不同,气氛不同,服饰也不同,使采访入情入理,情景交融,并赢得采访对象的好感。

2.营造氛围,吐露心声。

不是每个被采访者在镜头前都能够镇定自若,有问必答,部分采访对象甚至患有“镜头恐惧症”――面对镜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有些采访涉及私密内容,出于戒备心理,采访对象也不会畅所欲言。记者需要利用非语言符号营造轻松气氛,促使对方情绪逐渐舒缓,进入能言、敢言和畅言状态。比如采访不善言辞的农民工,记者可以穿上朴素的便服,在与其共同劳动过程中完成采访任务;如果面谈,可采取近距离平等对坐方式,采访过程中利用表情和肢体动作予以鼓励等,以淡化其紧张感和拘谨感,并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演播室采访可通过特殊的位置安排、道具的布置以及服饰、色调、表情等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如《金星秀》演播现场的“红沙发”嘉宾与主持人之间适中的位置、开场时的拥抱环节、节目中为嘉宾准备的红酒等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亲切和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嘉宾畅所欲言、吐露心声。

3.把握主线,控制局面。

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活动,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许多情感和心理因素,采访局面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记者需要具备掌控现场和采访话题的能力,以提高采访的效率。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记者采访的目的性很强,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不可能海阔天空,任意漫谈。但有些采访对象非常健谈,尤其是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不仅滔滔不绝,而且想象丰富,常常偏离了主题。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不仅能够利用语言巧妙过渡,不留痕迹地把话题拉回既定轨道,还能够“通过身体语言给对方发出信息,比如可以暂时地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来去倒茶,或者一个皱眉,一个哑嘴,敏感的采访对象往往便会意识到自己该转换谈话的方向了”[3]。

此外,新闻采访面对的是各色人等,常常出现采访受阻受挫的情境:或敷衍了事,打发记者;或寻找托辞,拒绝记者;或瞎编乱造,蒙骗记者;或居高临下,蔑视记者等。对此,记者也必须根据采访现场情境和对方意图,学会巧用非语言符号化解对方的消极心理,突破采访瓶颈,掌控采访情势,以保证采访通道畅行无阻。

4.捕捉线索,发掘新意。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仅要学会用非语言传递自己的信息,也要学会留意被采访者的非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由于非语言的隐含性,被采访者的非语言符号往往隐含着深意。准确捕捉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信息,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如一名记者在采访当了六年村医的赵国时,问他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记者明显感受到这其中潜藏着新闻信息,于是迅速跟进提问“做村医后悔过吗”,“动摇过吗”,赵国毫不迟疑地回答“后悔过”,“也动摇过”,记者循着这个线索继续采访,发掘出了采访对象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真实而立体地呈现出一个乡村医生的鲜活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采访每个陌生人的过程都是一次交际挑战。怎样从“陌生人”世界进入“熟人”世界,需要记者综合运用各种交际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是一把双刃剑,恰当使用将给新闻采访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对非语言符号的不当使用也有损于采访的质量和效率。比如记者去采访一个刚刚丧偶的知名女士,如果穿着鲜艳的裙装,佩戴靓丽的首饰一定会吃闭门羹;一个惜时如金的采访对象对于记者的不守时或者拖沓的采访方式一定很反感;对于一个敏感或者怪异的采访对象,记者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表情,甚至发出一个打嗝声或咂嘴声等,都可能引起对方情绪上的变化,进而影响采访的进程和质量。

因此,一个善于沟通的记者不仅能言善辩、循序善诱,更能熟练地使用非语言符号,还能通过对方的非语言符号准确地捕捉信息,并适时调整自己的交际符号予以回应,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感的交流过程,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应效果,这才是采访的最佳状态。

注释: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6篇

“因时而生”的法则永远都存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个刚萌芽、未来高成长的行业。严格

>> 陈东升自述:不要凌驾于时代之上 凌驾于Human之上的MasterSwain “蒋夫人认为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 凌驾于所有ud之上的王者 别让物质的双脚凌驾于爱情之上 利益岂能凌驾于民族感情之上 收视率不能凌驾于艺术规律之上 高考利益不能凌驾于人性亲情之上 人,凌驾于资本 科技能否凌驾于法律? 陈东升 Chen Dongsheng 早行人陈东升 Gucci:凌驾于岁月的时尚豪门 陈东升的思想风景 陈东升:“摩根梦”不再 陈东升的经营艺术 陈东升:答案就是时间 陈东升启示录 陈东升:专注医养 陈东升:行远者石赤不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陈东升自述:不要凌驾于时代之上 陈东升自述:不要凌驾于时代之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口述/陈东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因时而生

“因时而生”的法则永远都存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个刚萌芽、未来高成长的行业。严格来讲,这是一个创业的源头,甚至可以讲是创业的法宝。

1990年,我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访问的首席团员,曾在日本到处闲逛,到处看到写着“住友生命”和“海上火灾”的广告,我特别好奇:火灾把生命都烧没了,怎么还要挂着广告牌?而当看到高楼大厦上的“日本生命”,我就问经济学家魏加宁:“‘生命’是什么意思?”他说是“人寿保险”,我觉得这是个好生意。

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1992年友邦保险来到中国内地,在上海一下子招了1000名销售人员,把上海给“砸”翻了—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拿着一块儿“友邦保险”的布就开始在街头卖保险。当时,许多人都开始觉得人寿保险是个大市场,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我当时听说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等四家国企正在筹建一家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但人民银行的审批没有通过—央行建议他们做人寿保险公司,但这四家还是坚持申请财产保险,这事就搁下了。听说这个消息,我的心活了:决定创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

我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起床便到王府井书店买了所有书名带有“保险”字样的书籍。此时,我心中已经有概念了,逢人便讲自己要办一个人寿保险公司。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一个疯子,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在机关里不是大潮流,而创办一个人寿保险公司更是匪夷所思。

我去找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处的处长,他建议我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人民保险公司,办一家保险公司。但这意味着帮国家去办保险公司,而不是办一家自己的公司。接着我就一遍遍游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在将近四年时间里,有许多人排队办信托公司,办证券公司,办商业银行,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去申请保险牌照。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到1996年,拿到了牌照。四年时间里,我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包括副处长、处长以及副行长。很多事能成,真的就是靠坚持!

同样,嘉德(陈东升于1993年创办的拍卖公司)也是因时而生。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及日本的经济泡沫使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屡创新高,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佳士得拍卖行将梵高的《向日葵》拍卖到了数千万英镑,一位来自日本的神秘买家将其买走。电视里一个50多岁、戴着领结的人站在高高的台上指点江山般地拍卖,下面坐着的穿着雍容华贵的人在举牌。你可以想象,在当时我们这个刚刚摆脱阶级斗争思维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幅画面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高贵、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刺激!

从那时起,有一种东西埋在了我的心中—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的人,那个举锤的人。我记得很清楚,《羊城晚报》上曾有这样一小段文字:“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却没有一家像样的艺术品拍卖行。”一个在《羊城晚报》工作的朋友和我闲聊说:“陈总,我们搞一家拍卖行怎么样?”我当场就说“行”。

但直到把嘉德办起来,我还不知道拍卖行是怎么赚钱的。有一次,我拜访一个对佳士得比较熟悉的官员,谈了半天,走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说:拍卖行很简单,就是“买家收十、卖家收十”。我顿时如梦初醒,听了一下午不就是要这句话吗?就是现在所谓的“商业模式”。

其实,所有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市场崛起的时候最早进入的,不管你们创业者现在做任何生意和任何产业,一定要抓取历史机遇,就像雷军所说的,台风可以把猪吹起来,谁也挡不住大势。嘉德和泰康都是抓住这样的历史机会,现在正在做的养老社区也同样是一个伟大创新。 因市而兴

“因市而兴”说的是发展,泰康发展最快的阶段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记得,2001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时候,中国企业家们都在喊“狼来了”,大家都很恐惧。泰康受到的压力最大,因为国际上随便一家保险公司的资产都超过千亿美元,而2001年的时候泰康资产还不到70亿元。

但到2013年底,泰康人寿的资产就达到5600亿元,管理资产约6300亿元。这十几年,我们每年的保费复合增长率、利润复合增长率和管理资产复合增长率都超过了50%。怎么发展起来的?抓住了历史机遇!就像我是受过老式的教育一样,我喜欢用老式的话语:抓住每一个战略机遇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三年,泰康在全国都布下了网点,设立了160家中心支公司。大概用了三年时间,我们的保费从50亿元一下跳到500亿元。所以,一定要抓住高速成长期。

那么,为什么外资保险在中国没有做大?很多人说中国的监管不公平,其实不是这样。总结下来,外国的保险公司来自成熟市场,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新兴市场具有什么特色,又应该用什么打法来对待这个新兴市场。他们就是风控和按部就班。

当然,高速成长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人才跟不上和风控问题。在泰康高速发展过程中,我总结的经验就是6个字:高速、稳健、创新。也就是说,既要保高速成长,也要保稳健经营,还要保持创新,要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

田溯宁有一个关于“快速成长陷阱”的演讲对我影响很大,他认为,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成长带来的第一个问题,然后才是人才和管理问题,其后是风险警示和风险控制问题。做金融更是这样,因为金融企业只要上规模,肯定面临着资金问题。

泰康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2000年,我卖掉了24.9%的股份,引进了资本,那时候我们的保费还不到40亿元。资本方给我设定的目标是,内涵价值每年增长不得低于30%,于是这就有点儿对赌的性质:每股6元钱,但只先付你4.3元,剩下的1.7元只有在未来三年都达到增长目标才会兑现。

这次融资,泰康总共获得了十多亿元,资本便一下子充足起来了,之后迅速地扩张机构,保费便迅速增长起来,最后也达到了投资方预设的目标,剩下的1.7元全部拿到了手。其中,我大概拿出5亿元在全国铺设了6000家网点,泰康也因为租房和经营成本扩大亏损了两年。第一年亏了600万元,第二年亏了4.5亿元,但回过头来看,这个成本非常低。这也是我自认为泰康最成功的秘诀:低成本、迅速地铺设网络。

泰康人寿为什么没有上市还能坚挺到今天?因为我们抓住了股权分置改革。我自认为自己是实践的金融家和企业家,也研究了一辈子宏观经济学,一个很大的心得就是抓机会:2005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我的两只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在它上面。股权分置改革的三年,我们在股市赚了很多钱,支撑了泰康高速发展。

每一个金融家永远头痛的就是缺资本。但反过来讲,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最成功的金融家,自己企业的效率一定要最高,这也是竞争能力。所以金融家为什么牛?因为他面临的风险大,效率要求高,创新要求也高,而且责任要大。泰康做到现在规模,是从6亿元原始资本开始,中间拿了外国人17亿元投资之后就再也没拿过股东一分钱,并且也没有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我觉得这是自己做的最牛的事情。 因势而变

“因势而变”就是创新,泰康历史上有三波创新。

第一波创新很简单,就是广为流传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20年前,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刚开始快速增长,所以后发优势就很明显。我创办的三家企业都是“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宅急送学的是日本宅急便,名字改了一个字,把“便”字改为“送”字,嘉德拍卖很简单,就学习了索斯比这个样本。泰康人寿参照了20多家保险公司的样本,它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兴起的,营销是学自台湾的保险公司,精算、风控和信息技术是欧洲人教的,现在的投资是高盛给的。

1996年-1999年,身为一个保险公司董事长,我真的是“不耻下问”,自己到那儿都是一个保险业小兵。我在日本生命呆过一个星期,在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呆了一个星期,在美国呆了三个月,大都会人寿、纽约人寿和西北人寿都去拜访学习过,还在欧洲的保险公司呆过八天。我最崇拜的实际上是中国台湾的国泰人寿,其创始人蔡万春与蔡万霖兄弟的发家史对我很有激励作用。而当全部看完之后,再结合中国内地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定位就自然出来了。 陈东升说,许多事能成,就是靠坚持。

可以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主要人寿保险公司的排名、利润和规模,哪一家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他们的发家史是什么。我是做研究出身的,自己的商业成功就是研究成果的最好实践。

第二波就是自主创新,把别人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土壤中生长,这个过程就中国化了。这也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为什么会对中国革命史那么的崇拜和好奇:都是把外国东西拿来本土化,越本土化越有竞争能力,这是一个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

因为我是学经济出身的,而且自己的出发点是消费、中产阶级和市场。保险是做什么的?它就是用制度安排大家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你的养老、医疗都有了,你可以无忧无虑了。我们把它提升到一种生活方式的地位,并把创新的点放在中产阶级家庭。泰康便推出了“爱家之约”险种,它以家庭为投保单位,突破传统寿险以个人为投保对象的限制。过去,我要说“买车买房买保险”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三大件,下面可能会哄堂大笑,而泰康一直是往这个方向走。

我们也对服务体系进行了创新,建立了包括互联网和电话在内的四位一体、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互动式综合服务体系。我们也学过比尔·盖茨卖Window XP时的暴风式销售方法,在全国20个城市掀起针对“爱家之约”的旋风式销售,泰康大概用了六七年时间,就使品牌形象在市场上崛起了。特别是“一张保单保全家”和“买车买房买保险”等广告语真的是琅琅上口,而一直到今天,泰康人寿都占有保险业很多话语权。

第二波创新还是有模仿的痕迹,不同于为打好基础而做的第一波创新,它主要是为了迅速地打出名气,而泰康的品牌也基本上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

第三波创新就是现在这一阶段。我们过去叫“一张保单保全家”,现在是“一张保单—一辈子的幸福,从摇篮到天堂”。“从摇篮到天堂”是一句话,我怎么把它变成一个商业模式?把虚拟的金融和现实的养老、医疗对接起来,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对接,但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了。

泰康有句话,活着我们为您服务,进天堂我们为您站岗。巴菲特有本书叫《滚雪球》,怎样才能滚大雪球?长长的坡、宽宽的道、厚厚的雪,才能滚世界最大的雪球。从摇篮到天堂是最长的坡,养老、医疗、理财和终极关怀是宽宽的道,高端客户就是最厚的雪。人离不开养老、医疗、投资。控制好风险,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模式、最伟大的创新。

所以,我反复跟我的员工讲:不要以为移动互联网来了,世界就非它莫属了,只要我们把创新做好,不管是移动互联网还是太空互联网,我们会永远存在。因为很简单,你老了要不要被照顾?你病了要不要看医生?

最后,我再用五句话高度概括泰康的这18年:“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抓住每一个战略机遇期,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高速发展中不失稳健,稳健中不乏创新”。 Q&A

黑马营学员:你觉得现在艺术品投资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陈东升:高速成长的经济和我们高速成长的国家都带来了一样东西—浮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伟大的英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我的定位很清楚,我经常给我的员工讲,“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机遇、伟大的命运,时代好、命运好、机会好”,所以一定不要把自己凌驾于这个时代之上,你一定要很清楚自己在哪儿。

刚刚只讲了我自己企业的轨迹,我还有两个最核心的信条:第一条,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涂。这是2000年说的话,也是我创办三家企业的体会。我是从政府里出来的,有朋友、有关系、有同学,可能拿这个牌照用得到这个关系,但是之后一定坚定地走市场化和专业化道路,不然的话就没有今天。

我另外一个最核心的信条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也契合我常说的三句话: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我创办的三家企业都是这样。

此外,我再和你们分享一个重要理念:治理结构就是一个企业能够走多远的基因。很多企业走不远就是因为股东问题和股权结构问题。我这几家企业的股权结构是非常好的,我既是创始人,也做大股东,既有国资,也有外资股东。泰康董事会的能力也绝对是世界一流的,18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股东不和的事,所有高管和员工也都是信心满满,因为他们知道陈老板做事的风格,他不会偷股东的一分钱,也不会不诚信。

所以刚才的五句话可以再加上三句话:“坚定地走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道路”,“一流的治理结构决定整个企业的基因和命运”和“创始人、大股东领衔的企业家一定要有企业家精神”。

黑马营学员:我是做进口食品的。我们的使命是让中国的老人和孩子都能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我觉得你的社区在住的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但是吃的方面我还没有看到。

陈东升:明白你的意思,你就说你给我做配套就行了。大产业会带来很多机会,但现在没有时间展开,其实养老社区是非常重要的,老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就抓住高端养老社区的老人这端,一定是个大产业。没问题,我一定会支持你的,我能用用友就不用SAP或者IBM,我朋友里面我能支持的都支持了,没问题。比如我投1000亿,又是一个商业地产,可以带动所有的原材料。它是一个养老院,还有很多医疗器械,解决很多就业,而且我们每个养老社区都有一个医院,所以它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很大的,有很多商业机会,我欢迎大家跟我们配套,来创业。

黑马营学员:请解释一下“创始人、大股东,领衔的企业家一定要有企业家精神”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