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5:4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的行业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SERVQUAL修正模型 商业银行 服务质量 因子分析
一、理论背景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却相对滞后。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服务质量评测标尺――SERVQUAL模型,一个基于差距模型的服务质量的度量框架,从有形性、可靠性、反应速度、信任和同理性五个层面对服务质量进行度量。
然而,就商业银行服务质量评价而言,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仍需要修正。Bahia等人经大量问卷调查,筛选出评价银行服务质量的6个维度,分别为效率与信任、接待能力、价格、有形资产、服务职责和可靠性,几乎涵盖了评价银行服务质量的全部内容。经修正的SERVQUAL模型对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更具有指导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SERVQUAL修正模型的六大维度,结合杭州市商业银行现状选取了评价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18个指标:排队等候时间、网点地理位置、现代化设备齐全、拥有足够的ATM机、银行政策宣传、金融风险防范成效、银行售后服务、电话热线保持正常、工作者服务态度、工作者专业素质、维护客户利益、业务办理准确、疑问解答清楚、营业环境、网上银行操作安全、金融产品多样化、服务收费合理、业务优惠享受。本文将根据问卷回收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公因子及其包含的指标,客观概括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现状,提出初步改进建议。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样本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选项有“完全不同意”、“不同意”、“没意见”、“同意”、“完全同意”五项,依次记为1~5 分。本次调查在杭州市各地区银行网点随机发放问卷350份,剔除无效问卷28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女性占比55.9%,男性占比44.1%,涉及各年龄段、各种职业、各种学历及月收入水平。总体而言,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18个服务质量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在因子分析之前,对样本进行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样本的KMO值为0.838,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调研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因子分析
对选取的18个指标,分别用表示。在进行主成份分析时,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因子在原变量上的载荷值都相差不大,故不太好解释它们的含义。因此,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分析,选取因子载荷值大于的指标,并根据因子矩阵来解释因子的意义,选取解释能力最强的因子组合作为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构成维度。
经过分析,原来的18个指标可以综合成6个公共因子,结果见表1。
表1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主成份分析结果
因子顺序 因子名称 构成指标 因子载荷 特征值 解释度(%) 累计解释度(%)
便捷程度 排队等候时间 0.765 3.327 14.901 14.901
网点地理位置 0.681
拥有足够的ATM机 0.733
现代化设备齐全 0.658
业务待遇 服务收费合理 0.874 2.975 14.334 29.234
业务优惠享受 0.747
金融产品多样化 0.723
消费环境 营业环境 0.838 2.371 13.560 42.794
网上银行操作安全 0.915
电话热线保持正常 0.725
社会服务 银行政策宣传 0.607 2.172 11.960 54.754
金融风险防范成效 0.744
银行售后服务 0.712
职业素养 工作者服务态度 0.787 1.481 10.995 65.749
工作者专业素质 0.633
维护客户利益 0.703
工作能力 业务办理准确 0.851 1.304 9.977 75.726
疑问解答清楚 0.629
主成份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可以从六个层面来度量:便捷程度、业务待遇、消费环境、社会服务、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三)计算因子得分
运用SPSS17.0,采用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由此可得因子得分函数:
以各因子的解释度与因子累计解释度的比值为权重,将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综合,可得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函数:
将18个指标的平均分相应代入该函数,可知杭州市民对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评分为3.167分,略高于中间水平3分。
四、结论及建议
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受便捷程度、业务待遇、消费环境、社会服务、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六方面的影响。而调查数据显示,杭州市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尚有提高的空间。结合现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三点改进建议:
(1)合理规划营业网点及ATM机的地理分布,适当增设客户服务柜台,缩短业务流程。
(2)完善和提升网上银行操作及电话热线服务,发挥自身优势,给顾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3)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引导员工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杜金涛,滕飞.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8.
2.王莹,顾培.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现状[J].商,2013(12):145.
3.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财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YJX31)
作者简介:朱佳佳(199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使用“泛网络化”的定义是相对于网络化而言的。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网络化已经基本实现,虽然不能排除在个别地区、个别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运行仍然难以让人满意,但是实际上网上银行业务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银行客户群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交易便利化。泛网络化可以定义为指的是银行网络化的“深化”和“广化”。所谓的“深化”,指的是网上银行平台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从电子账户管理、存取款业务等逐步发展称为集合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等的多维度综合型平台。而所谓的“广化”,指的是银行网络业务的登陆终端多元化。随着移动终端的多元化,诸如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使用银行的网上业务的诉求越发加强,在这种背景下,对支付安全提出了新的考验。传统的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的加密方式和安全保障措施是相当成熟的,通过K宝和证书的加密措施一直有效地保证了资金交易的安全。而在这种思维下来看,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等快捷支付的方式相对而言是不甚安全的。但是因为使用便捷快速且不断广泛化,加之快捷支付多采用密码-短信的支付双重身份验证和身份证-银行卡-账户密码的三重身份认证,其安全性其实是有保障的,导致了快捷支付的支付方式和移动数字终端的支付软件就被广泛接受。因而这些快捷支付和数字移动终端的支付的普及对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造成了冲击。
虽然这些支付机制对银行的竞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却有着其难以避免的弱点。首先,相比于传统银行,新兴的支付平台和网络银行在资本实力、对政策影响力以及获得的经营权利等方面仍有待提高。除此之外,无论任何的新支付媒介,都要求与银行卡进行绑定,这样,传统银行就站在了这些机构的上游,因此可以通过设置额度限制等手段限制这些业务,从而保护自身的地位。最后,各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正在探索新的方法来同这些支付中介机构进行竞争,如民生银行等银行已经推出滚动计息的借记卡,只要客户将资金存入卡中,将按照一定的收益率(年化收益率一般为4%-5%)给予卡中余额一定的利息,客户同样可以随时将卡中的资金取出,进而传统银行创造了更便利的服务:客户可以享受基本无差异与余额宝等的收益,同时不用承担转入和转出资金的时滞带来的不便。
二、银行业“去垄断化”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近期新出现的民营银行和网络银行是竞争性的另外一种表现。这很可能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将会受到动摇,控制力和市场占有率将会受到影响,逼迫国有银行进行创新。
另外,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已经积极投身到金融创新的队伍中去,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增加,各类优惠措施拼拼推出。可以说,在银行业去垄断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高的创新要求,国有银行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
去垄断化和竞争化可能会造成额后果,除了传统银行,有其是国有银行的客户流失以外,还有可能对经济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存款利息将不断升高,贷款利息开始下降,银行利率差降低,存贷款业务的盈利空间减少。第二,政策对五大行的倾斜将有望减弱。第三,因为银行数量增多,银行经营不善可能造成的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增加。第四,银行业务开始分化,专业性银行将会增多,银行的竞争化导致许多资本实力不是很充足的银行往往会在一些专业的方面――诸如小微企业贷款、网络银行业务等――深入经营和研发金融产品。
三、趋势和改革的必要性讨论
关键词:收入结构 非利息收入 外包 混业经营 借鉴意义
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概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概况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组成结构,从其构成要素来讲,主要有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净利息收入,二是非利息收入。而对于净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存贷款利息收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包括同业拆借和存款准备金利息)、债券投资利息相关收入。其中存贷款利息收入在中国而言是占有最大比例的,就我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来说,其存贷款利息差甚至达到收入结构50%以上。利息收入结构中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其同业拆借和存款准备金利息包括在内,对于上述两家商业银行而言,占有比例很小,一般在4%-6%之间。第三部分债券投资利息相关收入平均大概为30%,由此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中存贷款利息收入占据大部分比例,这点体现出现有银行对于存贷款利息差的极大依赖性。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的非利息收入结构板块,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损益、未列入前两项的其他非利息收入。上述我国两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在6%左右。通过对我国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析,其平均非利息收入分布中手续费和汇兑损益等简易类业务收入占有非利息收入的一半以上,属于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投资损益占有比重最少,一般不超过非利息收入结构的3%。近10年以来,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日俱增(见图1)。
(二)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概况
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结构占有较大比例(见图2),其收入来源种类十分丰富,这主要是大多数发达欧美国家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多样化的原因。
从广义上讲,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及净利息收益收入结构大致是均衡发展的。非利息收入结构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非利息收入结构所占比重,呈现资产规模效应。从静态视角分析,非利息收入占收入结构较高比重,呈现资产规模效应,这体现出非利息收入结构在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的重要性。如果从美国银行资产规模这个角度来看,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一般大于10亿美元及以上,其非利息收入占银行收入结构的比例较大,甚至占据一半;而对于小于10亿美元资产规模的中小型银行而言,非利息收入大概只占20%左右。这表现出银行资产规模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正相关性,可归为规模经济效应的结果。第二,非利息收入来源多元化、业务多样化。按照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分类, 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又大体上分为四大类:“一是信托业务收入, 二是存款账户服务收入, 三是交易账户损益, 四是附加非利息收入”。因此业务多样性的空间范畴决定了其在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银行对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确保非利息收入的适度性发展
随着当今金融体系中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的概念不断深化,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主流趋势。这是由于国际银行间国别区域化逐步淡化,存贷款利息差继续下降,导致全球性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这都意味着当今商业银行必须重组收入结构,对非利息收入比例适度性调整,达到其保持并提高银行收入和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的目的。
(二) 未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借鉴
随着我国市场利率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先前由于受到特殊国家政策保护的存贷款利息差将逐渐减小。根据上文分析可知,现有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中存贷款利息差占有重要比例,此收入来源的减少将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发展新业务来增加收入。具体来讲,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扩大业务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品也必不可少,甚至提高管理效率等一切增强银行商业效益的方法。此类方法归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也将成为其为提高收入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 银行风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应当处在一个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增强非利息收入业务过程中,要建立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将整个非利息收入业务都囊括在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一方面要确保其风险控制,提高非利息收入风险管制的安全和有效性控制;另一方面确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才是长久发展之道。因此,国家要为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相应监管,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我国银行业当前收入结构面临危机及非利息收入的未来趋势
(一) 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所面临危机
在2010年美洲银行年报中,盈利能力指标(Performance ratios)的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average assets,excluding goodwill impairment charges)为0.42%,而相对应的建设银行资产回报率为1.32%,看起来貌似建设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要高很多,然而造成这么大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中存贷款利差占了太大比重,若是去除这部分巨大利差带来的收入,我国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将远远低于1.32%这个数据。随着我国利率未来不断走低的趋势,以及存贷款利率差异的不断缩小,要想继续维持并增大银行收益,就得从增加非利息收入这个角度思考。
说起收入结构,也不得不说起利率,商业银行的核心定价因素。虽然我国开始逐步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但是目前我国利率还是受到严格的控制与监管,当今利率结构还存在一定失衡。这表明我国当下在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时还不能通过对利率的调整而达到目标。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主要是“上下限管制”,这是对原有固定利率上升到浮动利率的重要改进,不过这项改进还没有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其上下限管制是以“缩小最小利率波动范围”为目的,这样便依旧保持了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巨大利润空间。在此利率环境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竞争环境,这与当前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是背道而驰的。
(二)我国银行业未来非利息收入结构发展趋势
正如上述所提到,我国商业银行要想维持并增大营业收入不得不从非利息收入这个角度出发,将通过传统存贷业务获取利差的经营模式推进发展成非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的方式。
对比各时期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末期,美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从75%下降到60%,相同时期的非利息收入也发展迅速,达到40%以上,较国内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高出25个百分点,美国银行业整体收入水平就在非利息收入的巨大支撑下得到极大的提升。不难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空间必定受到了其他替代融资方式的挤兑,其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抛弃死守传统业务的战术,而转向新领域,发展丰富非利息收入的相关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或其他金融领域,这才能顺应当前经济局势而在全球化竞争的趋势下凸显出比较优势。
第一个必须提到的是银行业务“外包”趋势。目前,银行业务外包是指银行将内部工作通过契约形式外包给他人完成,这是银行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的重要工具,也是银行主动转变策略、实现内部价值的有效手段。随着银行业的收入来源中“挑大梁”的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银行从减小成本的角度,减少其现有分支行,但是并不意味着放弃这片地区的银行业务。它目的在于将现有简易、存贷款金额较小的部分外包给其他机构。而如今也有部分银行在“信用卡销售、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理财业务宣传、市场开拓、客户接洽、贷前调查、贷后检查”等业务方面出现了外包的趋势,新华社报道哈尔滨的光大银行出现“无柜台”情况。由此看出,外包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更重要的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关系导向的转折点,它意味着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
第二是商业盈利模式结构调整,形成发展非利息收入为主,利息收入为辅的结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将进行收入结构调整,突出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要地位,重点可以在投资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基金和信托业创新产品上加快步伐,挖掘闲置资产等内部资源的创收潜力进而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往更长远的方向来看,会从体制、机制和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非利息收入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发展演变。
第三是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目前全球经济化大趋势之下,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已经不能像以前一般安然自得而获得丰厚利润,从前传统简易地占据金融产业链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经济。长久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由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的转化 ,是具有“脱媒化”的趋势。从现实角度来看,脱媒并不是坏事,因为当前银行的角色已经随着金融系统的重组发展而发生演变。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资本市场将越来越具扛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它能提供给银行的业务已将必定是多样性,而且资本市场越发达,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越广,对于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将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结论
综上,非利息收入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调整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的综合发展竞争力,推进我国银行向世界性大银行发展的进程。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竞争力意味着拥有更丰足的资源,最终将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的实力,达到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Tom Orlik.净利差收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华尔街日报,2012(6)
2.金天.中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银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2
1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
1.1银行业发展的收入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聚变,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了猛烈冲击: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将调整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很明显的看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以往有很大下降,其以前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失去了以往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作用,其收入的锐减还会导致各种负面性作用,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以往的银行“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过去式。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之后的发展之路必然遇到层层阻力,面对今后的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竞争,银行业盈利水平将更加受到打压。今后的银行业发展之路必然如履薄冰。
1.2银行业人员素质情况
我国的许多服务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方面服务能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对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却很低的矛盾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突出的代表性。究其原因,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主要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不良贷款已占全部贷款的26.62%,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表现在人力资源和人才素质方面,人员质量结构存在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低素质员工难以流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体制造成的,人员结构过死,流动性较低。而且,现行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很多发展型,能力型人才首先就被拒之门外,而有些没有能力的“关系户”或者理论水平较高却不注重实际水平的“学术派”却充斥在银行业阻碍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银行业中经过银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面临现在银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都选择去证券业,保险业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的银行业面临着低素质的人才难以流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的问题,在目前银行“新常态”的情况下银行业缺少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情况下,其发展趋势堪忧。
1.3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构成情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贷款垫款利息收入,其在总利息收入中占71.16%;其次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其部分占比18.19%;再次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此部分占比5.79%;最后是同业拆借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仅为3.18%。
总的分析,在我国银行业中传统的借贷业务占银行业总利息收入的很大部分,换句话说我国银行业比较依赖传统业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金融创新的程度比较高,而且具有发达混业经营。而我国还着重在借贷业务中的利息差,在当今多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互联网理财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大受打击,为保持利润而提高的贷款利率也不利于国家其他企业稳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新常态
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银行业来说,“旧常态”的银行业代表着各种守旧,弊端。而“新常态”代表着高效率,高成就,新的经营和运营模式,克服旧模式上的种种弊端,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银行业营运结构简单,盈利渠道单一依靠借贷业务,在放贷业务中贷款多流向粗放型发企业,创新性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很难筹到融资,而且银行本身的业务渠道简单,技术性、创新性能力不足,这都是“旧常态”的体现。以往的银行业在“旧常态”状态下的改革更多的内部的优化,整改。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大潮流下,银行业的整改必然会在体制上加以整顿,着重加强创新性,技术性,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常态”下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2.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指标,利率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开放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制和机制,使利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限额,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的根据市场水平调节利率。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革新趋势下,市场利率化无疑是改革的又一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多年前,西方国家很早就开放了利率市场化,而其中很多国家如日本就曾爆发过金融危机,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因为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夭折。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放同业拆借,之后又陆续开放国债市场利率都为之后的市场利率化打下基础。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市场利率化有其必要性意义,能更好的结合市场,加强与实体企业的联系,并且自主利率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当然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银行的整体压力提高,自主的汇率拟定在当前商业银行技术性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多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又不损害银行自身盈利,对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总体而言是很难的。二是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浮动的利率中,市场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如今银行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风险的危害性可能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民经济的风险可见一斑。三是竞争的加剧,在如今民营银行的开放,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相互提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对于一些本身经营状况不好的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利率市场化是当前银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013年余额宝,P2P等多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揭示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银行业相对于保守,传统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次新的冲击。
首先,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打击,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工具的方便性,高收益,无手续等特点吸引了大批70,80,90后新兴社会消费人群将手中闲散资金放入互联网金融中,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借贷业务因为存款的减少受到打击。其次,是银行业中的金融理财项目受到打击,众所周知,银行业的金融理财项目准入门槛就在5万以上,收益率在5%―7%左右,而且还存在风险因素,而网上金融理财平台很多是没有经济限额的,收益率有时还要高于7%,虽然部分小平台存在安全患,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整体还是呈现着繁荣态势,这无疑在商业银行的基金理财方面是一次冲击。最后,银行的传统的中间业务受到打击,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已经开展水电费、话费充值,彩票,火车票购买,汇率换算、基金代销为主的中间业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大时代,当前很多大银行都开发了自己的银行APP,也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对顺应了时展,促进了技术的变革。
3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前景分析
3.1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
显而易见,银行业目前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未来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往银行收入模式单一,多数依靠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收入,而贷款流向大多为粗放型制造业、产能型行业。在对创新型行业和小微企业的放贷中收入也相对较小,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粗放型行业的扩张放缓,目前我国的创新性行业发展势头不明显,而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靠单一存贷差维持生存的银行业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的投入,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做专做精,打造银行盈利新模式。其次,是加强银行客户服务新模式,开设更多服务型新业务,最大程度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利用目前银行业中分支行点密集分布的特点,努力在业务范围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后,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业务,在我国对国际化业务中银行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而且国际化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所以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国际化展开,在国际机构网点的建设革新,对国际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创新,还有在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上都是重要的转型革新方面。
3.2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
在面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以及民营银行的开发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前途是不明晰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面对挑战,打破壁垒。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将会是银行未来改革的大趋势。
首先,我们说新型银行理财业务必然是面向客户,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在往常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着手续繁琐,门槛较高等缺乏人性化的情况,这在今后的银行理财业务中必须要加以改正,做到真真切切以客户为主,以达到互利共赢。其次,在理财阶段银行更多的是体现的是通过存款利率,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来达到财产增值保值,而随着现代社会理财理念的变化,有部分人群追求的是传承,避险。参考西方的遗产管理和私人保险箱财产代管业务,在中国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在遗产管理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最后,我们说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中以有明显收益率的期次型理财产品为主,其产品往往时间周期长,回报率一般。而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以开放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特点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和预期收入,虽然存在着风险的因素,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3.3拥抱“互联网+”的新模式
金融监管混业经营监管体制
一、混业经营趋势与分业监管现实的两难选择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是金融业的两种不同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开经营,它们的核心业务不同,互不交叉,它们的机构也分开设立、互不隶属,相互独立。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还经营其他金融业务,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这一体制适应了当时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加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开始相互渗透,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越来越多,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不断发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盲点和低效率,极易引发金融市场的混乱和风险的聚集。监管必须与监管的对象相适应,面对变化了的监管环境和对象,改革现行的监管体制以m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对混业经营在我国发展现状的优劣势分析
按现行的有关法规,我国目前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禁止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人为割断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联系。但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混业经营趋势明朗并加强,美国、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其金融体制;在国内,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分业经营政策也出现了适度调整和放松。
尽管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我国的法律也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的混业经营一直在扩大,已经存在像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控股多个金融机构的金融集团,以及在境内外控股或设立投资银行和上市银行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集团,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同时跨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业务等。例如,中国光大集团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并且控股申银万国证券、组建中加合资寿险公司。“光大模式”其实就是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综合体,同时又实现了在同一利益集团主体协调下的混业经营的格局;中信集团出资设立了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和管理境内外中信公司所辖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投资公司、中信期货经纪公司、中信资产管理公司和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中信资本市场控股公司、中信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等;平安保险业同时立足四大主业,包括财险、寿险、信托和证券;中国银行控股香港上市银行――中银集团,拥有中银国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控股香港上市银行――工银亚洲,也拥有工商东亚从事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年与摩根斯坦利合资成立中金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同时,2005年2月,《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被认为是发展混业经营的明确信号,经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分业框架下实践金融混业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导致了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出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隔离的状态被打破。由此可见,我国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对金融集团有效的监管已成为金融监管当局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难题。
三、混业经营趋势下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障碍
面对混业经营步伐的加大,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要规范和约束混业经营趋势下金融集团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其它业务活动,必须做到依法监管,保证金融监管合理、有效、规范地实施,杜绝随意性,维护金融监管的客观性、公正性、公平性。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的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使得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领域相互渗透,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很不健全,虽然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多达四千多部,但主要还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还没有任何法律对此做出规定,存在监管空白,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不配套,无法适应混业经营趋势。
2、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在混业经营趋势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的趋同性和替代性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监管职能的缺位或监管机构之际的相互推卸责任,进而导致监管的真空。本来不同部门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因业务的交叉又必须按业务进行监管,重复交叉监管现象突出,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金融业务的创新活动。
四、功能型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以效仿美国为主,设立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别监管,这固然可以发挥专业监管优势,但这种监管在体制上的障碍不但有悖于金融混业发展的趋势而且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产生冲突,而功能型监管与传统的分业监管有着根本的不同。功能型监管是相对于机构型监管来说的,机构型监管是指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来安排监管,而功能型监管则是按照金融活动的类型来安排监管。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的最大优势就是其能够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反映监管对象的实际情况,实行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王刚,杨军战.我国金融行业监管现状与制度变革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关键词 网络银行 现状 网络金融 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借助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现有的平台作为基础。面对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每家银行都在千方百计地利用信息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其中网络银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只有将网络银行的发展融合到金融业创新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银行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切实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本文将对我国国内银行网络银行业务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讨论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发展迅速的原因及发展策略的分析与研究。探讨网络银行创新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从客户角度出发讨论如何使网络银行更易于用户所接受。讨论新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长尾理论、免费商业等代表性理论。
1网络银行的概述
1.1网络银行的概念
广义的网上银行是指在互联网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以下的服务的银行:信息服务;传统的银行业务。广义的网上银行既包括能够提供具体银行业务的银行,也包括仅仅拥有网页的银行。我国正是采用狭义的网上银行的概念。本文采用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于网上银行的定义:网上银行又叫网络银行,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信息查询、对账、网上支付、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传统金融服务的银行。
1.2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趋势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客户群逐渐庞大,网络银行的发展将迎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网络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将成为金融发展的趋势,未来网络银行的市场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1)网络银行日趋安全,技术和行业管理标准将逐步形成
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降低网络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的存在和多样性是阻碍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推动网络银行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提高人们的诚信观念,努力建立网络银行行业的统一标准,网络银行安全性的提高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网络银行客户的信心,推动网络银行的大幅度的发展。
(2)金融、网络和产业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大企业逐渐参股传统银行,共同建立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也逐渐与网络银行寻找契合点。这些发展趋势将逐步推动网络银行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企业与个人对网络平台的信心,增加对网络平台的依赖性,从而扩大网络银行的发展空间并显著提高网络银行的经济效益。
(3)网络银行创新实现业务的多样化
网络银行一方面改造了传统银行的业务,使得传统银行业务能够高效率的完成,另外,网络银行利用现代金融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开辟新的产品和服务种类以持续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逐渐趋向于利用互联网作为产品设计和营销渠道,交叉出售各种产品和服务以更大范围的拓展市场空间,同时产品和服务品种的增多也为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2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2.1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起步较晚。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国际互联网络建立了自己的主页,成为第一个在互联网络信息的中国银行。1998年3月,随着中国银行又成为了第一个成功地办理了国际间互联网电子交易的网络银行服务系统,也正式拉开了我国网络银行业的序幕。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型商业银行都愿意更加突出自己的网络银行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
2.2网络银行存在的问题
2.2.1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
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是进行网络交易的金融机构和一般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网络银行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上存在漏洞,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造成的主观方面的安全隐患
网络银行自身的局限性,如设备的硬件性能差、通讯故障多、软件不安全等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自然因素,如雷电、磁场以及水、火、鼠等危害直接造。
来自外界的恶意攻击,尽管目前各家均采取了防火墙和网络检测等安全措施,但对于超级黑客来说,仍存在防不胜防的问题。由于缺乏业务的广泛性和流程的规范性,网络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客户对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持怀疑态度。
2.2.2银行的网络业务种类单一,产品匮乏
目前网络银行的产品种类单一,银行业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银行出现的这个契机,进行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尽管有许多银行对外宣称能提供网络银行业务,但是大多数也只能提供简单的查询、转账、支付等一般业务,真正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产品种类并不多。我国网络银(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20页)行的产品没有完全摆脱传统银行业务功能的束缚,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网络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的作用。
2.2.3法规建设与监管滞后
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制度,而网络银行业务往往是相互交叉的,在监管的问题上,有可能会造成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的业务交叉,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监管的漏洞,使得部分网络业务处于真空的状态之下,降低了监管的效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或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领导。但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是按大区设置,而银监会的分支机构则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这就意味着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机构具有浓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政府干预的较多,监管机构缺少应有的独立性。
3网络银行发展策略的研究
3.1提高安全性能力
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具有绝对权威性的机构作为担保人,并且完善全国统一的金融认证中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我国已形成了12家商业银行共同建设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初步形成的这一目标。但是,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逐步开展,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大,这个团体只有逐步增大,并且逐步形成统一的客户信用评估系统才能满足需求,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3.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根据网络银行业现在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建立起适用于网络银行操作运行的法律规范,并严惩利用网络银行实施犯罪的犯罪分子,以完善和补充有关网络银行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与网络银行有关的法规政策进行更进一步的整合,以明确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权力,确定网络银行业务的管理办法,以使金融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明确化、规范化。但也要注意到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的合作,共同解决好对跨国、跨境金融数据流的监管问题。
3.3注重人才的培养
网络银行时代对于银行内部员工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完备的金融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全面的网络化知识。因此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如美国的卫法银行,它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客户希望在家中接受银行服务,那么我们就提供这种服务。卫法银行之所以会那么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自己的网络银行开业的前一年就开始着手进行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工作。我国的银行业也应借鉴卫法银行的成功经验,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
4建议
首先应认识到我国网络银行存在的不足之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网络银行的建设。在技术上,应实时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加密技术、身份认证、防火墙等安全技术手段来杜绝各种安全隐患,避免安全风险;在管理上,完善我国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制度,降低网络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大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注重人才的培养。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我国的网络银行能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欢欢.消费者创新性与网络银行接受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欧洲银行业的巨大损失导致全球银行业市值在2011年缩水20%以上。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银行业的这种逆转令人担忧。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特例以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严重受挫,股东总回报(TSR)和利润令人失望。
自2007年以来整个行业的股价与账面价值比平均以每年18%的速度下滑。但如果单看高增长国家的银行业表现,情况则截然不同。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印度呈现出极高的股价与账面价值比。在发达国家中,只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成绩斐然。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是2011年股价与账面价值比表现最差的国家。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欧洲银行业占全球总市值比例大幅下滑也反映了这一点——从2007年的35%下滑至2011年的23%,而亚太银行业在2011年占全球总市值比例将近36%。虽然北美银行业的表现要好一些,其2011年的总体市值上升3个百分点,占比达到27%,但全球银行业价值转移的整体趋势是不言而喻的。这一趋势并非只与亚太地区有关:我们的研究表明,拉丁关洲银行业的市值从2007年到2011年增长了14%,在全球总市值中占比又上升3个百分点。该地区是以绝对市值计算银行业绩获得正收益的唯一地区。
新兴市场从2007年到2011年的股东总回报表现强劲。一些新兴市场的表现尤为出色:从2007年到2011年,印度尼西亚银行业的股东总回报年均增长率达到20%,墨西哥银行业达到平均10%,印度银行业达到6%以上。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一些新兴市场银行的股东总回报亦表现不佳。2011年。亚太地区银行的股东总回报下降至—15%,而拉丁美洲银行的股东总回报甚至低至—27%。
新兴国家银行的出色表现主要归结于两个简单的原因:首先,它们受益于大量首次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贷款并参与其它银行业务活动的客户和企业;其次,不断增加的富裕客户有助于提高银行业务收入。
价值的转移无疑重新调整了全球顶级银行的排名。前10大银行继续由中国和北关主导,分别有4家银行进入前10名行列,但来自欧元区的银行正滑出前30名的榜单。2011年,只有2家欧元区银行进入前30名行列,而整个榜单上一共只有5家欧洲银行一其中包括两家英国银行和一家瑞士银行。
单一市场可能具有强大活力。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银行在顶尖银行榜单中异军突起,2011年有7家来自这两个地区的银行进入前30名行列,而2007年只有两家。这一增长表明,专注于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内市场能够帮助银行实现盈利和良好的股东总回报。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大陆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国内银行应该抓住中国银行市场仍在快速成长的契机,夯实国内业务基础,建立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化并非是所有银行在当前时点的必选项。对于希望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国内银行而言,现阶段全球银行业的较低估值和一些国际银行的归核化趋势提供了较好的并购发展契机。同时,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在具有活力的新兴市场进行业务拓展。
1.中国银行业现有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及无奈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绝对比重,它们在中国银行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1978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历经20年的改革,商业银行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前15年,构建了由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的央行和行使专业银行职能的工、农、中、建等四大专业银行组成的银行体系。该银行体系虽然是对原来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下的金融体系的否定和改革,但同时继承了原有体系中固有的内部机制不健全、经营效率低下的致命缺陷。93年开始,中国的专业银行体制向商业银行体制过渡,央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职能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原来由专业银行承受的政策性业务。
20年的银行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出现了制度安排上的问题和矛盾,表现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模糊、约束机制软化、资产质量低下和资金运营不佳等等。据估计,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约为20%一30%,若按30%,1998年损失约为3000亿人民币。1998年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仅为0.2%,远远低于同规模的欧美银行,也低于香港银行业2.29%的平均资产利润率,甚至不及问题多多的韩国银行业0.85%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中国银行业面临盈利性和流动性双差的现实,同时,它们又能继续顽强地经营下去而不倒闭。中国银行业的这种制度安排尽管在表面上看似一种制度性的低效率现象,但这也是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进程中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因此,诸如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等问题不应全归于制度安排的失效,而应赋予更多的经济学含义,比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它们可能将商业性风险外化为政策性风险,诱使了不良贷款的扩张。
2.“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银行国际化趋势的冲击
如果说在不考虑“入世”这一变量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中国银行业开放后银行的国际化趋势与现今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必然产生冲突。国际上,银行业监管要求不断提高,银行的外延逐步扩展,可以想象,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中国银行业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
(1)中国银行业面对国际银行业监管新要求时的无所适从
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外公布了《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征求意见稿。这是为适应国际银行业的趋势而做出的彻底性的修改。尽管正式文件于2000年底才定稿,但它对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如何正确对待资本充足率,以及如何为之,将起着深远的影响。
新框架除了进一步保持了资本充足率的地位外,又新增加了二项新的要求: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从而构成了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新框架预示着银行监管的发展方向:即银行监管更加着重市场约束的作用;更加重视监管的成本与效率;更加重视把监管目标与商业银行的内在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监管当局将被置于公众的监管之下。
银行监管的发展方向同时将给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国内独资商业银行以极大的启示。中国银行业不会仅仅满足于最低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还应将注意力投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衡量,应根据各种风险规定相应的资本要求。然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单一主体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新框架中的具体要求。银行在实施“分子策略”、“分母策略”时的空间不大,也缺乏风险退出机制。
(2)银行外延扩展的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制度安排的矛盾
银行国际间的并购实现了外延上的扩展,它加速了银行国际化的进程,银行并购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重建的重要方式,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银行之间的并购活动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才逐渐增多的。一九八五年以来,每年都有大量银行并购案发生,美国每年并购案高达四百多宗。进入九十年代,全球化的银行并购叠起,致使全球银行业发生巨大的变革。
首先,银行并购规模不断扩大。上的银行并购通常表现为大银行收购或兼并中小银行,近几年来则出现了大银行间的共购,先有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并购案(1996年),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并购案(1996年),后有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并购票(1998年),美国美洲银行与费城国民银行合并成为美国第二大银行并购案。其次,混合并购成为。银行趋向业务多元化,涉及证券、信托、保险等业务。新形成的花旗集团的业务范围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成为全能型的商业银行。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樱花银行则紧随其后。再次,银行并购金额不断扩大。美国和日本银行并购市值逐年创新高。最后,强强联合成为主导近几年来,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并购虽然局限于国内大银行之间的联合,但这种强强联合万式符合目前环境等的要求。它正在改变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
银行并购的根本动因是追求利润和迫于竞争压力。比如,美国和日本为图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中抢占有利地位,近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改善了法律环境。法律环境的变革影响银行并购的实质和。循着这一金融改革路径,可以发现,美国和日本银行并购的新变化有其必然性。1998年5月,美国众议院通过《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Financial Services Act of 1998),它对美国银行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分业经营限制的消失,通过银行并购,美国将形成一批比如花旗集团一样的超级银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尽管在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受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国银行业应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推进体制改革,扩大规模,构造大银行,增加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必须主动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实力。
二、“入世”后关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逻辑判断
银行业是金融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银行业开放应符合金融体系开放的要求和安排。加入WTO后,金融体系开放前其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是否会在开放后演变成金融危机的命题,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逻辑判断。
1.中国银行业开放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逐渐开放,外国有实力的大银行一旦进入中国并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外币存款和贷款业务,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可能失去一批存贷款客户,这或许是最直接和正面的影响。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甚至破产的命题不成立。理由是,支持这一命题的约束条件通常有三条:一是占中国商业银行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家在入世后破产;二是四大银行中必须有一家的不良资产超过50%;三是央行及主权信用手段能为银行提供近乎完全的支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的存量及增量对可流动性资产和总资产的支撑力不受损害,因此,根据判断,中国金融体系的支付危机不会出现。然而,“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直观负面影响会影响我们在上述所作的判断:首先,“入世”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业务萎缩;其次,中国银行业的人才可能流向外资银行;再次,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增加;最后,中国银行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与世界性金融改革趋势相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在入世后出现支付危机甚至破产的命题不成立,但重建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得以平稳发展而不致引发国内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2. 银行业开放顺序的逻辑判断
任何国家的体系的开放总是分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在开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应进行适应竞争的制度安排。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与完全开放间必须有一个过渡期,至于该过渡期的长短则取决于金融改革的压力和改革任务完成的状况。同时,也取决于中国在市场开放协议中所做出的承诺。根据“中美双边协定”,中国已同意在加入WTO一年后,美资银行可向中国客户提供外汇资金,中美合资银行可获批准;外资银行在二年内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国独资银行将在五年内获准经营;外资银行在五年内经营金融零售业务。
不管过渡期有多长,也不管进程有多快,重要的基金融体系开放的顺序。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应按以下顺序进行:银行体制改革;;培育中国的资本市场;;由分业经营转向混合经营;;提高金融经营的透明度。优先进行中国银行业制度改革的逻辑判断的理由为:
第一、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货币资源的分配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银行业的安全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从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层面而言,若想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就必须结合不良资产的处理加大银行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造速度,如果中国银行业自身的素质及资产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善,那么,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银行业必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客户可能去选择更有实力、经营水平更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外资银行,客户的流失将使中国银行业出现流动性障碍、支付困难、公众信心动摇等窘境。
第二,从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成熟度而言,银行业是中国最长、成熟度最高的金融。虽然中国银行业商业化改造只经历了二十年,其改革仍有待于继续,但已形成了包括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其中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已被列入世界银行业前500强(按总资产计)。中国银行业是最具开放条件的金融机构。因此,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是中国金融体系开放的第一步,这也是中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必然延伸。
三、中国银行业的制度选择
从系统性金融风险来看,特别是在中国微观基础和政策取向条件下,造成中国银行业困难多多以及与国际银行业趋势相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制度性因素。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至今仍承担着一部分《商业银行法》以外的“社会责任”。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对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产权结构方面的改造,唯有如此,才能从政府制约转为出资人制约,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割断传统体制因素与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转型期的“信贷软约束”“入世”对中国银行业制度路径选择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1.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与不良资产处置同步进行
中国银行业的产权结构改革有三条路可循:一是上市;二是向国内非国有部门出售股权;三是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改造。就第一条路径而言,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家的资产均很大,我国的股票市场规模小,不能承受如此大规模金融企业的上市要求,同时目前银行低盈利性等条件并不能保证银行能顺利地发行股票。因此,在国内上市并一次将其改造为公众公司基本上没有现实可操作性。就第二条路径而言,中国非国有部门目前还不具备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在短期内进行收购的经济实力,它们担负不起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产权重构的责任。显然,第三条路径才较为可行。
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改造的思路,我认为应跳出将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作为切入点的传统思路,而应引入另一种机制,即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与不良资产处置同步进行。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不良资产的正确处理可节省大量资金,同时为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但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不良资产处置并不能起到从制度本身消除不良资产产生根源的作用。而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恰恰能在一个全新的界面上重塑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关系。
第二,从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部分不良资产的历史客观性来理解。就大部分不良资产的成团来看,多数不良资产源于财政的负担,是体制的代价之一,它不能完全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来承受这一体制成本。仅仅以不良资产处置为手段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则有失公允,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不能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对于目前以处置不良资产为主要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从民营化的角度进行安排。可以考虑让民营资金以实收资本的形式进入资产管理公司;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给民营资产管理公司以较大的业务范围和适当的政策优惠;以市场化的思路重构目前的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相应的制度与规则。
2.中国银行业制度选择的外部条件及配合
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制度选择是一项艰苦而长久的工程,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整体改制的条件和环境尚不具备。目前可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部分股份制改造。但从长远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股份制改造是生、然的制度路径选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股份制改造有赖于其他条件的配合。
首先,按市场培育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资本市场培育成真正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工具,以资本市场支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股份制改造,为中国银行业的制度选择提供融投资场所,拓展融投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