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2 14:46: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国际教育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文化间性
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5-0140-05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契机的“全球化”就一直被学界视为一个核心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格局在初露端倪之时就与各种不平等挂钩。在21世纪的当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依存、互相关联。倘若彼此之间无法建立和谐的、互惠性的跨文化关系,弱势文化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人们面临的文化危机,并不仅仅是文化权力的博弈,更是交流的深刻无奈,是刻板印象的加剧。是对外来强势文化的追捧和对己文化的不自信。而文化自主“走出去”。体现的不光是一种文化自信心,更是一种积极且理性的文化态度,是全球化时代对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以人为核心:文化走出去之关键
中国的文化版图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受到了史元前例的挑战。当人们意识到这种变化在全球化时代成为常态之时。文化危机感也与日俱增。如今我们率先向国际社会传播的是一种纯粹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既包括传统文化之精髓,也有现代社会和谐治理的主张。但倘若把握不好传播这种纯粹性文化主张的分寸和方法,便会遭遇他者的抵制――我们眼睁睁地看见他者对我们这种带有善良愿望的文化传播活动进行”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解读,却束手无策。
国内学界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多从“软实力”的角度来进行论述,这意味着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关系和权力的博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征服世界的切入口从硬实力转向了以文化为武器的软实力。日本学者青木保先生虽然十分看重文化软实力理论,却对当今愈演愈烈的“文化政治化”趋势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现代国家、社会和人类应该以“异文化的理解”为基础。充分意识到“多元主义”的重要性,并沿着“协调”和“友善的说服”的路线前行。让文化充分发挥“第二自然”的作用。若想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均衡与协调。则需要以一种“摈弃了意识形态对立的思维模式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并在某种程度上“遵守或必须达到”文化传播的“世界模式”。
虽然学界―致认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通过双向的交流和对话来完成,而非单主体、单向度、单声道的“三单式”自我宣传。可问题是,这种“双向”的传播模式到底该如何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呢?互联网时代造就了新的全球传播格局,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关系建构的方式。学界对大众传播渠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却逐渐忽视了恰是不容被忽视的人类传播活动之核心的人际传播。从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来看。以交往和对话为基础的人际传播更加注重文化主体间的互动过程以及意义的创新与重构,是影响最为直接且经得住考验的一种传播方式。也就是说,愈是回归到“人”的层面,愈能落实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交流的转向。这种以人为交流主体的文化传播也因其真实性和互动性而更具说服力。
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将其语言文化传播机构视为本土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孔子学院也在这股国际潮流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然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其关键还是要立足于人。文化的对外传播。远非向他者描述异域文化的某种代表性之物或是讲述异域文化的一个新奇故事那么简单,除了意义的“给予”之外,还强调意义的“获得”,更强调意义“表征”的方式。如果说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总是最先走出去的,那么自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之日起,汉语国际推广就担负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而完成这一使命的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传播主体,应该是最优秀的当代中国人之代表,并在这个传播活动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以人为核心的跨文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良好地构筑个人的文化魅力和跨文化能力。需要以一种基于个人跨文化认知的多元视角以及基于个人跨文化能力的行为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关系建构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从广义的视角来看,这里的“人”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既包括局内人也包括局外人。既包括既有的传播者也包括潜在的传播者,比如传播内容的受众。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受众往往兼具兴趣导向和理性导向,特别对于那些将汉语作为一种理性学习的外国人来说。虽然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其母文化根基,但他们对中华文化持有的兴趣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其日渐增多的文化认知和交流体验很有可能使他们在今后成为中华文化的言说者和传播者。因此,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充分考虑和正视我们和他者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才是更长远的战略眼光。而国际汉语教师。作为承担和实施这一重要使命的核心主体。首先需要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文化魅力和跨文化能力的人。然后才能在教学活动与交流活动中去感染他者、对他者实施影响。双方主体在此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融合视角的文化意义。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文化传播内容;而当这些文化的他者也变成了中华文化的言说者和传播者。并在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构建和谐关系、达成互惠性理解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之时,以孔子学院为载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传播模式即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二、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观对文化走出去的影响
国际汉语教师在世界各地进行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活动,被置于一个非常典型的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之中。―般来说,学生的文化背景越丰富、差异越大,该课堂的多元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对文化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既包括宏观层面上的任教国社会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学生个体的文化和次文化认同。另外,教师的多元社会文化身份及其在任教国完成跨文化适应的情况。也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情境中的跨文化教师分成了四种类型:“内部-局内人”、“内部-局外人”、“外部-局内人”和“外部-局外人”。具体到本研究,由中国外派至世界各地的国际汉语教师均来自任教国社会的“外部”(即中国),这种以地理和法定身份为依据的划分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局内”和“局外”则是基于文化视野和文化价值观的划分,“局内人”持有本土(任教国)文化视野,“局外人”持有外部(即中国)文化视野。据此,从中国远赴世界各地的国际汉语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部-局内人”(outgide-insider)和“外部-局外人”(outside-outsider)。前者了解、接受甚至推崇任教国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等。后者则基本上和中国主流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保持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语言和文化国际传播有效性的因素除了教师自身持有的文化价值观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所持有的跨文化视野、态度和能力。具体来说,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中的跨文化教师来自于该地区的“内部”还是“外部”(地理上的划分),持有“本土文化观”还是“外部文化观”(文化观念上的划分),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真正重要的是他们所持有的文化观是“缺陷观”还是“差异观”。持有“文化缺陷观”的教师往往认为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受学生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而教师或学校对其影响则比较有限;持有“文化差异观”的教师往往将学生的文化多元性视为课堂资源,而教师需要做的则是帮助学生们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将这些丰富资源运用到教学和交流活动中去⑦。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缺陷观”和“文化差异观”在这里指的是教师所持有的跨文化态度,一个具有本土文化视野的中国籍汉语教师(“外部-局内人”)或本土汉语教师(“内部-局内人”),都有可能以“文化缺陷观”去对待学生;而一个具有外部文化视野的中同籍汉语教师(“外部-局外人”)。却有可能在教学过程和交际过程中持有“文化差异观”。那么区分“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意义在哪里呢?班克斯的研究告诉我们,“局外人”往往对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倘若教师本人又缺乏足够的跨文化敏觉力,那么他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行为方式的决断上,就很难结合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视野,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文化冲突和丈化偏见,从而大大影响跨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性。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在“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划一条清晰的界线,我们无法去判断一个教师到底被一种外来文化影响到何种程度才能被称为“局内人”。事实上,那些轻易被一种外来文化同化了的教师也很难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反倒会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化中陷入“边缘人”(the marginalman)的认同困境。中华文化走出去。指的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走出国门,更是要真正地走进他者的心灵。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为了同化他者。我们所追求的融合文化观也并不是在提倡被他者同化。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在我们和他者之间达成互惠性的跨文化理解,建构和谐的跨文化关系。既然如此,我们所提倡的也决然不会是一种绝对的文化观。而是动态的、交融的、具有间性视角的观点和态渡。
从文化间性的视角来看,一个熟谙中国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师,无论他的社会化是在中国完成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异文化同化,一旦他身处跨文化的教育情境和传播环境,其全球化心态、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立即上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位置。只有对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认同、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价值观进行足够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在“局内”和“局外”出入自由,国际汉语教师才能使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三、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和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以孤立呈现自我文化价值的方式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化,可能会导致文化身份的认知焦虑,甚至遭遇他者的反感和抵触。并将这种纯粹性的、带有良善愿望的文化传播活动进行政治化解读。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之中。教师的社会文化身份、价值观、个人经历等会对文化传播的效果以及跨文化关系的建构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持续地、动态地影响主体双方的认知框架。因而,探讨如何“以人为核心”来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性,十分有必要结合教师的“社会文化身份”来审视这种跨文化能力对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到底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首先,从国际汉语教师的任务和目标来看,他们兼具了“汉语言教学者”和“中华文化传播者”这两个重要角色。外国人走进孔子学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全球化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契机;其二是东方文化和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他们。持有前一种动机的学生在今后可能会以汉语为工具走向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掌握基本的汉语技能、储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有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持有后一种动机的学生而言,其关注点和兴奋点从一开始就放在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上面,而走进孔子学院,很有可能是他们通过交往实践去了解和探索中国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正因为如此,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学界和教学界对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策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孔子学院的建设任务将会主要集中在内涵建设上”,语言加文化式的“博雅教育”(Iiberal education)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单纯的语言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从文化间性的视角来看,无论是语言的推广还是文化的传播,都发生在典型的多元文化情境之中,因而教师和学生、教师和任教国社会成员之间必然是一个互为主体的跨文化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都理应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起到一个良好的文化示范作用,这也对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除了做一个优秀的示范者之外,他们也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倾听他者的文化认同和跨文化感知是对话得以持续的基础,否则无论课上课下,对中华文化的任何言说都将变成独语式的广播。总的来说,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将“成为一个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者”视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并在跨文化教学、交往及对话的过程中兼顾“文化示范者”、“文化倾听者”和“文化引导者”等多重角色。
此外,旅居他乡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处理在课堂上和学生之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还需要面对旅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跨文化挑战。课堂上和生活中的双重文化冲击往往会加剧他们的焦虑感,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所担负的跨文化教学以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双重重任,甚至都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其每天都会遇到的跨文化适应的难题。“旅居者”的身份给国际汉语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跨文化挑战。但基于文化间性的交流、协商和对话。却又给他们带来了跨文化关系建构的希望――只有将注意力从消除差异(同化)转向尊重差异,从单纯的适应转向和谐共存,从文化分离转向共同协商,才能在高效完成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重任的同时。感受到跨文化交流与交往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涉及到一个传播主体自身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素养的问题。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在西方学界被视为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在国内被使用较多的是后者,它在外语教学领域被译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传播学领域被译为“跨文化传播能力”。究其原因,此概念涉及到诸多学科,而不同的学科对“communication”的关注有着不同的焦点。从其动词形式communicate的词根构成来看,“com-”即“共同”、“一起”。“mumi-”即“人”、“大众”,加上具有使动功能的动词后缀“-ate”。合起来便是“使人们在一起”――而使人们在一起的方法,即对话和交流。汉语中并没有与communication对应的词,它在人际传播层面被译为“交际”或“沟通”。在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层面被译为“传播”。前者局限于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后者则缺乏双向互动的涵义。
笔者在这里使用的是intercultural competence这个概念,即“跨文化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有的跨文化能力不仅包括人际交流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移情能力”,也包括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所必须具备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等等,这种整合在一起的跨文化能力是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的一个高标准要求,其目标既指向一种终极的交流和沟通,也指向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任教国社会成员之间、中国和国际社会之间和谐的多元文化关系的建构。
四、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框架的构建
跨文化能力通常有“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恰当性”(appropriateness)这两个层面上的需求。具体到以国际汉语教师为流动载体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有效性”指的是教师能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运用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去高效完成语言与文化的教学任务,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特定目标:“恰当性”指的是教师能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充分认识到不同社会文化的规则体系。在符合跨文化伦理的前提下。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及任教国其他社会成员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这是一个直接的、双向的、充满挑战却又充满希望的人际传播路径。为了使这种人际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自身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就非常必要。具体来说,要想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人际传播层面上同时满足“有效性”和“恰当性”的需求,国际汉语教师应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面去全面发展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认知层面的跨文化能力体现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这两个方面。对自我的认识包括认识自身的文化构成、情感态度、交际风格、对他文化的容忍力等;对他人的认识是移情发生的基础,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国际汉语教师既要了解他文化的广义文化知识,也要了解其深层文化结构,因而需要在认知层面全面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理解力,习得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并通过对特定文化图景的描绘来呈现自己对己文化和他文化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是认知层面的最大阻力,虽然我们无法避免刻板印象,但可以对之加以纠偏和修正。否则,一旦让刻板印象发展为偏见,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不易消除了。
在情感层面,持有正确且积极的态度是打开他者心灵的钥匙。礼貌、热情、友好、乐观、耐心、宽容、持久。都是在跨文化教学、交际和传播过程中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态度因素。其它重要的跨文化态度,还包括非我族主义态度,尊重他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尽量做到无偏见的判断等。尽管大多数国际汉语教师都是具有一定跨文化敏觉力的教学者和交际者,但在教学和交际实践中,他们的情绪却时刻处于起伏和变化之中。只有当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提高自身跨文化敏觉力的重要性,将成为“多重文化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尝试将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进行整合,才能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有效完成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另外,文化移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跨文化素质和技能之一。“移情”意味着感情的移入,是能够对他人的想法、情感和观念进行分享的一种品质,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将自己投射到他人的文化背景之中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去体会对方的情感和情绪。传播主体文化移情能力的缺失往往会成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有效性的绊脚石。因为这样的教师无法摆脱固有文化习俗的约束,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也无法纠正对他者的刻板印象或偏见。即便他们努力地去传授知识、讲解文化,但以这种单向的阐释方式和传播方式却无法触及他者的心灵。
最后,教师跨文化能力要想得到全面的提高,仅仅停留在知识储备和态度转变的层面上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掌握足够的行为技巧,比如培养跨文化倾听能力,把握行为弹性,采取描述性立场,正确选择退避、和解、折中,合作等处理冲突的技巧等。在跨文化能力的行为层面,除了发展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之外,教师还应该把重点放在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和身份认同策略上面,前者指向人际交流层面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合作意识,后者则要求教师全面发展自身多样的社会文化身份,并参与到与之相关的文化交流实践中去。另外,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维护对方的认同也是一种必要的策略,维护并不代表妥协,而是辩证地去认识和尊重他者的价值观,有的时候它甚至比维护自己的认同更为重要。因为维护对方的认同有利于拉近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心灵距离。从而也更有助于建立和谐跨文化关系。
总的来说,要想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提高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全面整合自己在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面上的跨文化能力。没有认知,就谈不上理解或是不理解,更谈不上跨越或超越文化藩篱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认知层面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即文化符号的储存和积累过程。这些丰富的文化符号资源在教师的跨文化旅居过程中得到持续的修正和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扩展的文化脉络。跨文化认知同然重要,但各种文化因素都在我们的心智中各就其位,不会主宰我们的交际行为,真正起到主宰作用的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和文化修行。因为无论是异质文化的“病毒”还是多尤文化的“神灵”。都无法阻止生动的“多元文化心智”(multieultuml mind)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情感层面的跨文化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仅仅依赖基本的文化认知能力和自由的意志与心智,还不足以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性。教师还需要正确、熟练地操作手中的文化“工具箱”和各种“文化开关”,用自由的心智去驾驭我们手中的文化符号及资源,这就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行为层面。
文化的力量需要通过“内化”于人的过程才能发挥作用。无论是何种传播媒介,都需要发现一种特定文化“可利用的价值并真诚地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自我解放与自我超越的力量”。否则无沦这种文化多么伟大,对文化之间的交流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目前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虽然在数量上呈现出可观的增长趋势,但相比两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而言,其国际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还非常有限。孔子学院数量的迅猛增长直接导致了优秀师资的缺乏。倘若不加强对每一个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孔子学院将难以收获理想的跨文化教学效果,也难以有效完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然而。跨文化能力所具有的复杂性、开放性和经验性。决定了这种综合而全面的能力并非能通过短期的培训得以提高。那么,作为传播主体的国际汉语教师,究竟该如何在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呢?
我们知道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却是永恒的。如果文化仅仅被当作一种既定知识或事实来进行传播,那么我们所传播的仅仅只是文化的某个稳定的瞬间,从而忽略了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渠道。教师需要在超越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自己与他者之间形成互动、建构关联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不仅要同时顾及中国文化的知识性和动态性。更要考虑到中国文化和学习者自身文化之间的间性问题。
文化间性的视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国际汉语教师首先需要持续习得中外文化知识并进行基本的异同比较,这种途径习得的文化是静态的;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要将知识置于交往和传播实践中进行检验。另一方面要将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对比。从动态的角度去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此外,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与协商去积极寻找文化间的关联。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也至关重要。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成和意义的创新,是单向宣传模式朝双向交流模式转变的关键落脚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持续地了解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习俗和跨文化态度。在此基础上不断重构自己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知框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模式,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其跨文化能力也得以提高。
五、结语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路[J].文化论坛,2013,4(7):44-49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数字化 教材 建设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79-04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1―),女,浙江浦江人,浙江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每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以13%左右的增速发展,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①。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虽快,但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始终制约着该项事业的发展。[1]许嘉璐先生在2012年第四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论坛暨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一定要提高汉语国际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否则,三年后将掀起关闭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赖于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要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汉语教材;三是要有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 其中教材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和教学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国际化背景下对教材的要求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和研究,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学习者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有的教材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能力差
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已变“招进来”为“招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国际汉语教学并举”。目前的汉语教学不再局限于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学,全球孔子学院的建立,各国教育机构开设的汉语课,都使汉语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据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汉语学习场所由中国扩展到世界,这就要求教师、教材能够迅速地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虽然目前有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不同语言版本的教材,但是因地制宜除了语言要求外,更深远的是对文化和习惯习俗的需求。
(二)“因材施教”能力差
教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教学对象和教学场所的多样化必定引起教学需求的多样化。一方面,学习者从单纯的汉语学习转变为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重;另一方面,本土学习者缺乏汉语环境,而目前传统的教材仅适合课堂使用,无法提供语言环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迅猛发展,使得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层跨度越来越大,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者也对教材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案。
另外,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短期学习者的数量在近几年也增长迅猛,但短期教材却极度贫乏。
(三)“与时俱进”能力差
传统的教材更新慢,雷同现象严重,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这些严重阻碍了国际汉语传播的进程,牵制了由此衍生的其他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考。[3]随着信息化加速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图书因其便携性、互动性、立体性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西方国家已经提出了“无书包”“无校园”和“无教师”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要建立大规模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料库,给各国汉语教师提供选择、拼接教材的方便,可解决某些国家和地区教材不足的困难,也可帮助教师合理应用教学法,提高教学能力,部分缓解教师不合格的矛盾,并为培训教师提供更多资源。[1]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派往孔子学院的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缺口和差异将会进一步扩大,无校园、无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解决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缺口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二、数字化汉语教材出版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的扶持和推动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快我国数字化出版步伐。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国际汉语教材多语种、广覆盖。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与国内外出版社密切合作,打造编写、出版和发行一体化的教材供应体系。建立国际汉语教材资源库,为教学法研究和教材编写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数字平台,帮助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用母语上网学习,鼓励和支持各国孔子学院开展远程教学。”
(二)科技的发展为教材的出版提供了技术支
持
数字化教材研发要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如积件系统、E-Learning、云计算等技术的开发运用,都为数字化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信息化浪潮下,西方教材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不管在广度、深度还是力度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水平。早在2007年年底,美国的白宫科技办公室与国防部共同推动了高级分布式学习先导计划(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ADL),希望通过“教材再用与共享机制”的建立,来减少教材开发时间和成本,平台的建立能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装置(如计算机、手机、网络电视等)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2012年4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以下简称“FCC”)和教育部召集苹果、英特尔、微软、谷歌等公司举行会议,讨论制定具体措施,计划未来5年在全美K-12公立学校普及数字化课本。[4]CK-12基金会开发的Flex Book平台为高中教学提供数学和科学模块,大大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要求。
(三)我国出版界的有益尝试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启航,2011年成立了数字出版部,2012年成立了数字出版公司[5],还制定了“十二五”数字出版发展规划。
2012年,外教社两项数字出版项目获得了专项基金资助,其中“交互式外语数字教材编纂系统的研发”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40万元,另一项“基于电子书包平台的外语电子教材平台”获得了2012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150万元。
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也积极推进数字教材体验平台的建设,另外还推出了针对中文教师编写教材和日常备课的实际需要的工具软件。该软件除了帮助教师编写教材外,还能评估教材的难度和质量。这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汉语教材和教辅材料的研究和出版
近几年出现的教材大多配有较为齐全的辅助材料,除了有主要课本之外,还有教师用书、练习册、家长用书等,另外课件、音频、视频等方面的配套资料也在增多,还有不少出版商提供了可供下载的网络拓展知识。
在教授汉语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本土化的教材也层出不穷,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Cheng & Tsui出版公司都出版了一些汉语教材,这些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土化的知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亲切感。但是这些教材往往使用面比较窄,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学习网站的建立。美国教育部门主办的“阅读中文网”“学写汉字网”“中国语言文字网”“汉语国际教育辅助教学网”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书写汉字的能力。这些网站图文并茂,配有大量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生动灵活,深受学习者喜爱。我国汉办网站http://专门开设了在线孔子学院http://,该网站可使用10种语言,并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开发了学汉语、教汉语和汉语考试板块,按照年龄开发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相应汉语课程,按照汉语水平设置了初级汉语、中级汉语和高级汉语的相应课程。汉语学习者既可以在这里在线互动学习汉语,也可以浏览中国文化(文化集锦)和查阅相关书籍(数字图书馆),还可以了解中国的新闻(新闻汉语)。在线孔子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示范。
工具类汉语学习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提供对汉语学习起支持作用的软件服务,如词典、拼音输入、翻译等。如“在线新华字典”。值得一提的是“线上中文工具”与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联网,不仅提供词典功能,更提供语言、文化常识,如中国人的姓氏、中国的数字文化等。
另外,教辅资料的研究和开发也为立体化数字教材提供了援助。文化类的如《中国的世界遗产》(英文、日文两个版本)、《中国文化欣赏》《中国国情课件》《中国文化课件》《博览中国》等,都是很好的现成视频资料;语言类工具书如《汉字演变五百例》《汉语近义词典》《对外汉语常用词对比例释》《HSK汉语8000词》等。
(五)阅读工具和阅读方式的改变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年轻人和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这些人恰好又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对象。美国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已经高达76%,拥有笔记本电脑的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6]智能手机、iPad、Kindle阅读器、电纸书、iBook等数字终端产品的热销和普及,使得纸质出版物逐渐失去了市场主宰的地位。
网络覆盖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这些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的数字产品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部分人对携带、储存方便,互动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的产品的需求更为急迫。
(六)数字化教材突显的优势
数字化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它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其优势在信息化时代日益得到凸显。
从出版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材比纸质教材更具经济性、便捷性和环保性。而且对于出版社,数字化的教材格式让教材定制、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数字化也有利于教材的拓展,如进一步开发出医学汉语、科技汉语等专业汉语教材。目前专业汉语教学的困境是汉语教师不懂专业术语,专业教师不懂汉语教学,数字化教材的立体性和互动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有时候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一本书中的某几章,或者是几本书中的某几章来辅助学习,借助定制教材,读者可以不用为对自己无用的内容买单。[5]FCC的研究显示,如果使用数字课本取代传统的纸质课本,每年每名学生可以节约至多250美元成本。[5]
数字化课本还能带来更具针对性、趣味性的互动学习体验。美国教育部全国训练和仿真协会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将学生学习一个主题的时间减少80%。另外一项研究显示,93%的教师认为,电子白板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工具,81%的教师对平板电脑也持这个态度。[6]
数字化教材的这些优势也进一步推动其实现全球化。
三、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设想
教材数字化并非简单地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图书。数字化教材要十分注重内容和制作方法,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和数字技术的双重知识和能力,在制作中要时刻体现并突出以下几点。
(一)针对性
数字化教材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开发本地化教材,体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教材编写观念,特别要注意学习者的年龄、文化、喜好,及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可以首先建立一个庞大而细致的资料库。前文已述全球已经有大量的汉语教材在使用,我们可以挑选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教材,并对这些教材的适用范围进行合理标注,如学习者情况(母语、国家、民族、地区、年龄、使用效果等)、内容(语言内容、文化内容、使用要求等)、配套(练习册、教师用书、视频音频资料等),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主动为学习者配置适宜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交流渠道。
(二)立体化
数字化教材能够克服传统教材形式单一的缺陷,满足现代学习者多种学习方式的要求,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图书、多媒体和网络等不同介质的优势立体化开发教材,另外还要注意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热点相结合,跟语料库相结合,跟教材使用地、使用人的个性相结合,还要体现出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拓展,在掌握了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后,给出相关的拓展知识导航供学习者选择。
(三)互动性
数字化教材的互动性不能单纯地体现在以往远程教育的可点读,有授课视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还要体现在教学相长上。通过对师生问题的积累,建立有利于学习的语料库(如文化冲突库、语言偏误库等),这些问题可供全体教学、研究者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共享,再反过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促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评估和整合,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互动工具,甚至还可以建立一个更为庞大的社区体系,让世界的语言和文化在这里得到碰撞和融合。
四、结论
未来学习必然经历“无书包―无校园―无教师”的发展,教材的发展也必定要走一条“传统出版─局限于内容电子化的主流数字出版─为电子教材提供在线学习工具和在线教学服务的延伸数字出版─提供内容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的深入数字出版”的道路。[7]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学科,有能力、也必须走在数字出版的前沿。
注释:
①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建设数字化国际教学资源库[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
[2]陆俭明.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长江学术,2007,(2).
[3]吴志山.定制式数字化汉语教材辅助分析与重组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4]竹子.美教育部拟5年普及数字化课本 苹果三星等参与[DB/OL].http:///20120331/n339524560.shtml,2012-03-31.
[5]刘霄.中国教材出版如何应对教育资源数字化?[N].中华读书报,2012-08-2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商务汉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53-04
商务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备受关注。为此,我们调查、走访了10所国内高校和5所海外孔子学院,全面了解了商务汉语的需求和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取向,构拟了商务汉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一、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是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作用空前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语热”,从而带动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商务汉语教学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来华留学本科学历教育中,商务汉语还隶属于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汉语言专业的一个方向,没有形成二级学科商务汉语专业,这与社会的需求和商务汉语的地位不相匹配。所以,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建设商务汉语专业。
(一)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商务汉语专业
1 复合型人才需求对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
当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愈益受到欢迎。专业化建设可以拓宽商务汉语教学的领域,增强商务汉语人才的适应性,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影响力。
2 学习者对专业方向的选择促动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通过多年的积累,来华留学汉语言专业发展为四大方向:汉语言方向、中国文化方向、双语和翻译方向、商务汉语方向,其中汉语言又分化出教学方向,双语和翻译分为汉英双语和翻译、汉日双语和翻译、汉韩双语和翻译、汉俄双语和翻译等方向,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设。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留学生对商务汉语方向的选择有所偏重。在所开设的方向中,汉语言商务方向最受欢迎。这就有必要把商务汉语提升为专业,与汉语言专业并立,进一步完善国际化、高水平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丰富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内涵。
3 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助推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者已经不满足于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有限的专业基础知识,希望能学到更多、更实用的商务专业知识。这促使我们思考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商务专业知识及实践课程比例。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其提升为商务汉语专业。
4 就业市场导向期待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一些跨国公司青睐于既懂汉语,又懂商务的人才,他们希望从业者到岗就能顺利从事相关业务活动,要求他们有更多的经济学理论及实践基础,并且很看重专业特色。而目前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的学历证书依然是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不能体现出商务特色,用人单位不了解其商务专业价值,对学习者就业有一定影响,不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输出。
(二)商务汉语多年的积淀为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1 已形成较完整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自1996年在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建立,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此间,该方向从教学到科研,从课堂到管理,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教材建设及基础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目前,商务汉语教材已经出版上百种,其中本科学历教育教材有几十种。不同语种、不同层次的多媒体、立体化教材也形成一定的规模。针对商务汉语本科教学的《经贸汉语本科教学词汇大纲》业已研制出版。
3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在全国开设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的学校形成了一支经验较为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汉语和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占绝大多数,80%拥有博士学位,有着较深厚的第二语言教学和经济学理论功底。他们大都具有海外教学经验,能把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有机结合,对在二语习得中学习商务知识、以商务知识为内容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等问题具有深入独到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称为“外贸英语”,其主干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西方报刊文章选读和外贸英语口语。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大经贸格局的形成,外贸英语的内容也随之扩大,形成了经贸英语,其课程范围大大超过了外贸英语,除了语言学习外,还包括经贸业务知识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商务英语逐渐取代了经贸英语。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商务机构的激烈竞争加大了对高端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截至2009年,教育部已批准7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首批商务英语专业于200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这些都为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确立汉语、商务、文化三位一体的商务汉语专业教学内容
关于商务汉语的教学内容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务汉语首先是学习语言,商务专业内容是在学习者具备一定语言能力以后到相应专业学习。即:先学汉语,后学商务。此为阶段式。如关道雄所云:“在本着‘商务’或‘商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有理由尽量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考虑,把在商务环境中所需要的语言技能、词语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和文化理解即跨文化意识作为学习的中心,而把那些需要更多商科或其他专科知识和训练的部分交给其他相关专业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和商务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同时学习,一边学汉语,一边学商务专业知识。此为同步式。
同步式和阶段式区别的焦点在于商务专业知识是否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者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把商务汉语作为专业看待还是作为课程看待。实践证明,同步式有其合理性。首先,从教学对象看,商务汉语的学习者都是成人,作为成人学习,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商务汉语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能使学习者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面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实,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学会一门专业知识,一定会给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自然
受学习者欢迎。第二,从培养目标看,商务汉语的培养目标是既具备汉语运用能力、又掌握商务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高水平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只通过汉语言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一定要有相关专业内容的支撑。而专业知识能在外语学习的同时获得,这是科学而又高效的方法,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第三,从二语学习理论看,内容选择可以影响语言的学习。运用目地语学习专业知识,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制定专业知识课的内容选择、教学计划、教材规划,不但不会因为知识的难度而影响学习者的接受,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符合语言教育的规律。第四,从教学法理论看,同步式符合“内容型教学法”的理论,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来学习第二语言,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学习了专业知识,是近年来被认可的专业汉语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商务汉语专业就是以汉语为目标语言,以商务活动作为专门用途,以掌握经济、贸易、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商务规则等文化因素为复合培养目标的专业语言教育。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商务知识和技能是商务汉语专业的特点。它的教学内容既体现作为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又体现商务专门用途汉语的专业性。
因此,商务汉语专业内容系统应包含三个方面:汉语、商务、文化。“以汉语为载体,立足经贸,实现跨文化教育。”汉语是语言知识系统。包括通用及专用汉语的基本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商务是专业知识系统,包括中国、世界以及中外交流等与商务相关的各种知识。文化是思想观念系统,包括渗透在汉语和商务知识中深层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有影响的商务文化内涵、世界通行的规则以及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观念。“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的特有的商务文化,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的商务思维方式,跨越文化障碍,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构建科学规范、特色鲜明、动态开放的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
成熟的课程体系可以体现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学科特点,提供人才培养方案。
(一)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李杨认为,构建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是体现培养目标、体现学科的专业性、体现本科阶段的基础性。这些都是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同时,商务汉语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体现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1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根本
拉尔夫・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教育计划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只是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要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商务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解读为:总目标是培养从事与中国经济、商务交往相关的人才,包括从事交易性和管理性工作的人才;素质目标是熟练掌握通用汉语和商务汉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经济与商务知识和技能,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智,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际能力;知识目标分为两类:汉语知识和商务知识培养目标。汉语知识包括不同阶段词汇量、语法、语音、语用等的量化要求。商务知识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两类:汉语技能和商务技能培养目标。汉语技能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商务技能在于具备经营、管理、营销等各种技能及相应的协调能力。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设置。
2 体现学科的专业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特征
“根据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在逻辑结构编制课程,是近代以来课程理论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是否很好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质量的高低。”同结合商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专业知识逐步加强,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把经济、贸易、管理等与商务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构建商务汉语的课程体系。
3 体现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
商务汉语的学习者都是母语为非汉语的成年外国人。他们无论是否具备商务专业知识背景,是否具有商务实际工作经验,汉语作为目地语基本都是零起点,对于中国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而且绝大多数学习者商务知识也是零起点,用二语学习商务知识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课程建设要宽基础、重实用,强调语言基本知识和商务基本理论的学习及相关技能的掌握,根据留学生的实际能力,实事求是地设课,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4 体现课程的系统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
在商务汉语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商务汉语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语言课与商务知识课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前者为后者的学习做了汉语的铺垫,后者为前者提供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训练的素材。比如,“商务谈判”为“国际贸易实务”学习做好了语言能力的准备,同时“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也为“商务谈判”做好了商务知识的准备,两门课程要协调进度,彼此配合。只有坚持系统观,商务汉语专业课型之间优势互补,才能形成系统整体优势。
5 体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快,社会对人才需求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商务汉语专业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时效性强,这就要求其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开放性,依据社会需求做科学灵活变通,适时增补或删减、更新相关课程,使学习者掌握最新、最前沿、最有用的知识。所以,要建立动态开放的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
(二)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规划
依据商务汉语专业教学内容,我们构拟一个四年制本科商务汉语课程体系。
一年级以打好汉语基础为主,适当兼顾商务特色。必修课应该是通用汉语课程,选修课可以设置商务汉语和商务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应用型基础技能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二年级在偏重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商务专业知识课程,必修课由商务语言课取代通用汉语课,选修课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开设中国国情、中国人文地理等有利于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课程,同时可以开设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为商务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打基础。
三年级以商务理论课为主,强化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等基础理论,同时通过管理学、营销学、电子商务、会计学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商务实际工作能力;汉语言以输出为重点,强调商务汉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训练,同时通过经济热点话题
讨论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社会。
四年级是学习和运用商务汉语的重要阶段,四年级上学期以商务理论课为教学重点,开设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对外贸易等课程,为商务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打基础,开设客户关系学、商务调研等实用课程,以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四年级下学期以实践为主,强化汉语言和商务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完成商务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两项综合运用汉语语言能力的任务。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商务知识课程的比例要逐步加大,一至四年级商务知识课的数量要逐渐增加。初、中级阶段强化语言基础,为商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足以支撑其学习专业知识课程时,则以专业知识为主。这符合专业汉语教学的规律。为了保持商务汉语中汉语为本的原则,适应商务汉语以口语交际为主的实际,要把汉语综合课和口语课贯彻于一至四(上)年级始终:为了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要在二、三年级开设商务英语课程;为了扩大留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设包括宏观经济分析、企业发展及品牌建设、公平与效率关系、国际市场营销、特许经营、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商务礼仪等讲座;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还要进一步拓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涵,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设置商务文化体验、商务实战演练、经济调研报告、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补充和完善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
注释:
①10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5所孔子学院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孔子学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孔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关道雄,商务汉语教材的范围、内容和开放式架构设计[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666-667
[2]张向荣,经贸汉语本科课程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50-152,
[3]杨东升,陈子骄,有关商务汉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55,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推广;就业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可,成为世界上流行的语言,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已经超过千万,对外汉语老师出现严重紧缺的情况,这使得对外汉语教师被列为国内外最需要的教师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的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汉语专业研讨的重要话题。为此,我们要加快汉语国际化的进程,注重内涵发展。
一、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们国家现行的高校对外汉语的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广阔的国际视野,内容存在罗列现象,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竞争力的目的,难以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在本科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更倾向于汉语类课程,对外语类课程开设得少,重视度不够。两种课程设置比例的失调也导致学生的知识比例不协调,不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其次,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另外大多数学校开设课程较多,但是知识体系陈旧,关于实践技能的培训比较少;语言类课程太多,民俗民情课程开设太少,缺乏灵活性。不改变现行的结构体系,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专业的老师转行或从事其他职业,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师数量出现匮乏现象。
二、加快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
从传统的以讲为主逐渐向实践型转变,从过去以大学生学习为主,向低层次多元化汉语教学的转变;扩大办学力量;充分利用民间办学力量,把对外汉语专业做强做大。我们要想让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更新观念,制订相应的竞争机制,以满足国际社会对汉语的需求。如今我国设有对外汉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以教授汉语知识为主,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多教授文章解读,方法以读、背、分析为主。古代各个朝代的经典文章要诵读,要倒背如流。现代汉语多教授字义、词义、语音、语义,语法、句法、句子修改和扩句、缩句等。这些传统的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阻碍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对对外汉语人才的需要,这种传统的方法也培养不出来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适用型、应用型人才。
三、加快培养学生实习实践技能的步伐
对外汉语属于语言学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实习实践技能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选出实习地点,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对外汉语老师,就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华文化精髓,教会外国人学会用汉语进行交流,这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髓,不能一朝一夕就完全掌握。汉字是音、形、义的组合,这种复杂性加大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授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尽量设置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上课方式。如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上课方式。如学生在学习“休”这个字时,可以通过语言和图画来讲解:画面上出现一棵树和一个人,人坐在树旁休息,就构成了“休”字,这是汉字里的会意的构字方法。这样既能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这些外国人对汉语学习产生兴趣。可以举办一些演讲和汉语知识竞赛,努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艺术,在口语表达上求创新,独显其妙。除灵活运用这些实践教学方法,还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标准的发音。外国人学汉语发音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平翘舌音不分,语速快慢掌握不好,词语轻重倒置。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纠正,以免闹出笑话,挫伤其自信心。
四、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加快步伐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对外汉语老师。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标准要有不同的定位标准,以适用以后的就业需要。如从事基础教育的对外汉语老师,在就业前要努力学好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以及礼仪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知识。如用图片教学、实物教学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感官,进而认识汉字,掌握字形、字义。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习惯、民俗等。从事高等教育的对外汉语老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教学用语,能用外语和学生进行沟通协调,或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书刊让学生在短期内达到灵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面对国际上对汉语需求的增加和汉语地位的提高,我们要调整好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好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质量高、素质好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五、加快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汉语本科生逐年增加,这些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考研、考博,另一部分走向社会。而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大多要求博士学历的老师去教留学生,所以这些本科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大学从事对外汉语老师的培训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汉语老师的培养。根据黑龙江大学历届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显示,60%的本科生选择毕业以后直接找工作,另外40%的本科生选择考研或出国学习。在这些毕业生之中只有少部分选择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而绝大多数人选择转行做物流、公关等其他行业。由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汉语言文学或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去教授汉语,而对外汉语专业的尴尬让本科生们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大多数人都选择转行做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就业问题已然成为本科生毕业后的瓶颈。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 境外消费
一、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境外消费现状
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1)通过网络、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2)出国留学和培训的境外消费;(3)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形式;(4)一成员方教师赴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教育机构任教的自然人流动形式。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方面,即留学和培训等形式的境外消费方式,本文就如何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做一个探讨。
我国以境外消费的方式进口教育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历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人数250万人中,中国向世界各国输送的留学生就达13%,约为32万5000人。中国作为留学生输出大国,在2007年向世界各地的109个国家输送了14.4万名留学生。从教育服务的出口看,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万余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短期中文语言培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比较严重。伴随着居民的教育服务购买需求逐渐增加,教育服务购买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制相对僵化,我国将有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有了迅猛增长,但短期语言进修者占了大多数,譬如近年来华留学生中超过六成是来我国学习汉语语言学。我国对国外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来华留学人员却增幅有限,这种少进多出的局面有扩大的趋势。
贸易条件不利。国内外留学费用差距很大,赴外留学学费远高于来华留学学费,我国的一流大学,对本科留学学费一般定为3000美元,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办学质量不及我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学费却高达上万英镑。
教育层次低,来华时间短。目前来华留学生中绝大部分是进修生、本科生。这与我国赴发达国家留学生大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差别较大。我国出国接受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比其他国家高。
来华留学生国别结构单一。按洲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亚洲的人数仍然占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其次为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二、境外消费类的教育服务贸易强国的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施了大学国际化战略,为提高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各国把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作为一种目标加以实现。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其中,中国留学生首选留学美国。接受世界各国留学生高达23%的美国,每年约接纳2万2000名中国留学生。而世界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所在地——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的第二选择。在英国有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的四分之一,并且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约有2万名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位居第三的是中国移民众多的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万90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时日本居第四位,日本接受的外国人留学生当中,中国人留学生占据60.2%。
1.美国最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全世界排行前一百名的学校,美国占到50%。美国高等院校,无论是数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为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美国大学更是设立了诸多奖学金、助学金和政府补贴等,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
2.英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留学国度
英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一是大力向海外宣传英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采取优惠倾斜政策;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和学制,大量增加国际性课程,以适应海外学生的求学需要。
英国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至少有38万名学生留学海外,留英学生占了总数的13%。看准了这一市场的潜能,英国大学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员工通晓中文,大学网站增设中文网页;设立专门供中国学生申请的奖学金;在中国开分校等,吸引中国学生。2008年大约有750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拉夫堡大学历来都有吸纳中国学生的传统。
3.澳大利亚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度
教育出口是目前澳大利亚第出口产品和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产品,仅次于旅游和运输。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成为一种“产业”,要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增加外汇收入。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青年事务部设立国际教育司和国际政策司,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教育部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主要办理促进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事宜。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参加各种有关教育的国际展览会,加强宣传力度,广揽各国学生。
澳大利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移民政策,每年都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去澳大利亚留学的人绝大多数是把留学和移民捆绑在一起的,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从移民的角度入手,选读的都是澳大利亚官方宣布的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如tafe课程或是会计、it类、工程等专业。澳大利亚教育出口成绩卓越,说明国际社会已经逐渐认可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澳大利亚2007年中国学生全年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年增长18.9%,并呈继续增长态势。
4.亚洲其它高等教育出口大国
亚洲的日、韩、新等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国留学,也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以扩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这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教育质量高、就业前景乐观、来往交通便利,是众多中国学子的留学目的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加坡实行英联邦教育体制,也较适合中国留学生。
三、中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政策建议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1.增加高等教育的宣传
我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列居首位,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1738亿美元。世界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而这些都需要到我国留学、进修和培训,这就为扩大高教服务出口提供了大好机遇。
目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非常明确把教育划归为服务行业。而我国高校,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以及受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坐商”思想,由于中国高教资源的匮乏,也削弱了高等教育对外宣传的动力。建议国内高校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招生宣传,不仅要对主要生源地的亚洲国家进行宣传,更要加大在非洲等其它国家进行招生宣传。
2.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位的认知度
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制约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自身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学历和学位的国际认知度。
3.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高校中针对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和金额都很有限,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在我国就业,这些规定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费留学生负担加重,限制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影响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留学生医疗保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不益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留学环境,也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招生规模。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为国外留学生创造在中国就业的各种机会,来进一步刺激来中国的留学需求。
4.加大对传统学科和比较优势学科的推广
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有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认可中医药学的独立。
我国有些学科如建筑、机械、发电、能源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相对较高的学科发展水平,理工科方面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与其他众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潜在的留学教育市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来华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也要加强该类学科的对外宣传,刺激国际需求,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未来的教育将是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m].机械出版社,2008,(4).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实践;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06-01
“汉语国际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活,已指向中国学术对于国外汉学的直接参与。国外汉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的传承。数百年来,汉学家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构造了形形的“中国形象”,向社会各界和公共传媒阐述有关中国的一切,但是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几乎从未让国外对中国的印象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应该满足不同国家对汉语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使中国文化自身得到极大的丰富。主席在有关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批示中指出:“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
2008年4月18日和21日,李长春同志和刘延东同志也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命。为此,我们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做研究做尝试,还要在教学内容和文化介入上花气力,这是每一位从事汉语言推广的中国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既是对今天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高度肯定,也是对这一事业未来发展的关怀与期待。因此,做好汉语国际化推广具有研究价值.
一、面临的问题
汉语难学,汉字难写是所有留学生的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在汉语进入外国学习者生活的同时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达到我们推广汉语的目的。如何解决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推广问题,首先一定是教程的建立。本文就是针对俄罗斯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国情知识教程的研究,意在本领域做尝试,希望在汉语国际化推广过程中起到作用。
二、解决方式
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度增强,对华交往已经成为各国政治、经济上的大事,甚至影响其自身的教育结构和就业市场,对中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的关注,也必然激发世界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兴趣,而汉语在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的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则必然使之走出考古式的博物馆和少数学者的书斋,成为一门真正具有交往意义的世界性语言。这就形成了“中国热”和“汉语热”的现象。作为汉语推广者,我们理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研究开发汉语教学课程,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中,主动进入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队伍当中。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就要从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入手。课题的研究就是想以俄罗斯人对中国最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文化入手,通过调研俄罗斯汉语学生对学习所需,从而对汉语教程有所设想,进而编写适合俄罗斯学习者使用的《中国国情与文化知识教程》。
对外汉语教师除了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还要尽量多的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这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要极其重视的。文化差异体现在教学上是老师对跨文化知识的系统梳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则是对汉语的深层体会和了解,只有掌握了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的讲解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体现在文化活动中,例如霸王别姬,这是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讲却是陌生的,这涉及中国的历史,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示范讲解,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就多有体现,如:问候语的不同,称呼的不同,表达顺序的不同,对颜色喜好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出现尴尬现象。
“汉语国际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活,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已成为一种趋势。数百年来,汉学家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构造了形形的“中国形象”,向社会各界和公共传媒阐述有关中国的一切,但是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几乎从未让国外对中国的印象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应该满足不同国家对汉语的实际需求,设置适合国外学习者的对外汉语课程,为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帕墨尔.语言学概论[A].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爱德华・萨丕尔.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理工科;来华留学生;招生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化教育不断地深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高度重视,不断地推动了高校的教育改革,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理念、招生渠道等方面问题较严重,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和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现阶段如何有效的开展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国际化战略中理工科院校招生来华留学生的意义
国际化教育就是在全球的国际教育贸易市场中,在国际间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加速教育要素的流动,各国教育互相交流、包容、竞争、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与发展,适应国际化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见,留学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1、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是留学生教育的源头和根本
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校的生源质量都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教育发展,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同样影响着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招生工作,没有优质的生源,那么留学生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可扩大高校的知名度
招生工作一般情况下是通过网络推广、去其他国家进行实地招生宣传、参加国际教育会展、设立境外招生机构和聘请境外招生中介等措施,有利地宣传了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教育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优势等,自然而然地扩大了理工科院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建设
留学生招生工作通过对国际人才市场的时时跟踪调查,总结了非常丰富且宝贵的信息,为理工科院校的优化课程设置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当今以国际化市场为导向的大趋势下,这些信息为理工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极大地促进了理工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提高了高校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发展了高校的国际化教育。
4、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提高了高校管理水平
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不断地对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疑刺激着理工科院校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逐渐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从而保障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工科院校招生来华留学生所面临的几个困难问题
1、高校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相关的制度不完善
不少高校没有认识到来华留学生市场正在不断壮大,没有洞悉来华留学的发展形式,忽视了国际化教育对提高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作用,导致其在制定高校的发展规划时,忽略了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有关来华留学生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制定地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留学生招生团队,严重影响了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进程。
2、高校招生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招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奖学金生;另一类是留学生服务机构招生。由于政府奖学金生受到国家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招生数量较少,所以,通过留学服务机构了解高校信息,是留学生选择留学高校的主要渠道。但是留学服务机构一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为来华留学生介绍高校信息的同时,会收取高额的费用,甚至优先推荐付费的高校,导致来华留学成本增加,给高校的招生带来障碍。
3、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差,品牌性不强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留学生教育质量是留学生选择院校的最重要的标准。而有些院校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打起了价格战,忽视了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照搬国内大学模式,缺乏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了解,实用性不强;第二,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甚至直接让来华留学生插班入学,跟国内的学生一样进行中文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留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4、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的汉语教学机构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也没有适度引进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且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也不够规范化,因此,与其他文科类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相比,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教学条件不允许其招收汉语语言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而招收短期语言进修生的教学条件和师资也不甚理想。
三、工科院校加强留学生招生策略创新的几个措施
1、进一步提高高校认识,更新观念
留学生招生工作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及办学水平的高低,所以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对于来华留学生招生的认识,更新观念,将留学生招生和国内招生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留学生招生及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在校内组建专门的留学生招生团队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以保障高校留学生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2、拓宽高校招生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拓宽高校招生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是顺利开展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渠道。首先,高校可以设置英文网页,介绍高校自身的专科设置及课程优势,在网站上展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同步在国内外知名招生网站上推出,以增加高校的知名度;其次,通过与培训或者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夏令营、冬令营以及由商务部主办,各高校承办的各类援外培训项目等,吸引国外留学生和培训的学员们,以此为切入口,把他们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桥梁,向其介绍中国的中医、针灸、太极、功夫等特色学科,引起国外学生的兴趣;最后,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留学生招生和教育经费的投入。
3、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实施品牌化战略
部分高校在地理位置、环境、师资力量等硬件方面确实无法与大城市的高校相抗衡,但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要在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并引入国际性课程;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缩短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周期。
4、提高为留学生服务的水平
首先身为留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深度认清自己的角色,充分解决角色转换问题,始终树立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为留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娱乐等各方面的服务。让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也能深深地感受我们对他们如亲人般的爱护,只有这样,留学生才能觉得温暖,觉得物超所值,甚至自觉地为学校做广告,实现口碑宣传。
总之,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是提高我校在国际社会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某些地方高校必须要善于取长补短,积极汲取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解放思想,不断优化,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招生新思路,确定有效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阶段性规划,使得留学生教育事业真正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王文利、许伟丽.工科院校留学生招生策略初探[J].科技信息,2009(10): 696, 698.
[2] 冯丹.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60.
[3] 杜瑾、穆瑞锋.优化留学生招生管理模式探索招生新思路[J].华章,2014(1):12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