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2 14:46: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从众心理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新型流感;流行病学;病势与结绝
【中图分类号】R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35-01
1 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15日开始,我科(综合内科)全面进入新型流感诊疗专科,笔者至2009年11月25日为止,共收治新型流感456例,其中男性187例,约占41%,女性269例,约占59%,男女之比约2:3,发病年龄分布是0~5岁2例,6~15岁146例,16~25岁182例,26~35岁97例,36~50岁26例,50岁以上3例;456例新型流感中,单纯型394例,轻型46例,重型16例;重型约占3.5%,其中有并发脑炎1例,并发心肌炎2例,并发细菌性呼吸道感染4例,有原发病(如肺结核,肺心病等)伴发新型流感3例,其他6例。
2 流行病学分析
本次新型流感无明显外地性传染源引进,首先起源于青少年密集集中的学校,依次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社区,发病率高低是小学初中高中社区;发病峰值是直线上升到高峰,高峰期长达3周以上,阶梯型下降趋势;新型流感疫源地密切接触者(如教师、医务工作人员、病人家属)易感性不明显,年龄组分布非常明显,高年龄组发病率明显很低,说明某年有过同型流感病毒曾被流行中感染,获得了特异性免疫有关。
3 病态发展趋势
疫源地新型流感高峰期,人群感染率应该视为很高,感染者有三种不同情况:①未发病,①早发病,③缓发病。未发病者视为①隐性感染②原有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早发病与缓发病者除与被感染的时间早晚有关外,取足于两种相反情况:①机体状况,抵抗力强与弱,非特异性免疫力的高与低,机体应激能力的差别大与小,变态反应弱与强。②入侵病毒的数量和毒力的关系。重型流感可能是由于入侵病毒数量之多、毒力之大、机体应激能力差、变态反应强、治疗不及时、不合理或有基础病的因素有关。新型流感的病势严重程度与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牢固程度是否呈正比例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4 综合治疗
4.1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多饮开水,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带防护性口罩。
4.2 抗病毒、清热解毒治疗:是各型流感治疗的主要措施。
4.3 控制继发感染治疗:是大多数病例十分常用的治疗,不但能防治继发感染,而且能防止形成重型病例,并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4.4 对症治疗: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人体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
4.5 加强支持治疗和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对重症患者是很有必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4.6 其他治疗:对特重病例除采取上述综合治疗外,少量多次输入近期痊愈者的同型血,有增加被动特异性免疫,促进病情良转具有重要作用。
5 结果
`轻重不同的新型流感应用适当的综合治疗。单纯型、轻型病人3~5天治疗,90%以上痊愈,重型病人或有伴发病、合并症患者,7~14天的强化综合治疗,基本治愈。456例患者全部愈后良好。治愈一个新型流感患者,减少一个传染源,增加一个获得性特异免疫对象。
【摘要】《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 年第四季度推出的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收视狂潮,首播当天力压其他同时段综艺节目获收视第一。随着节目的热播,收视率一路飙升,同时也获得观众极高评价和追捧。作为国内首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毋庸置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档节目的成功要素并简要探析如何打造成功的亲子类电视节目。
关键词 受众心理 真人秀节目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 年10 月11 日全新推出的首档大型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节目由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联手担任嘉宾,节目组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同时5 位明星爸爸要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播出后,收视与口碑齐飞。据CSM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收视数据表明,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开播当天就以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6.45,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与此同时,这档节目还收获了零差评高口碑的观众反应。《爸爸去哪儿》为何如此之火,为何获得受众如此高的评价,本文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档节目的成功要素。
一、静中求变,变中求新
受众的心理具有求变求新的特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受众往往渴望获得最新的消息。因此,越是新鲜新颖的东西就越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在湖南卫视推出《爸爸去哪儿》之前,《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等一系列唱歌类选秀节目充斥着电视荧屏,观众逐渐对这些相同套路的选秀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此时,湖南卫视打破这种模式,首推了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可以说这档节目给电视综艺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受众眼前一亮。这档节目以明星老爸和萌娃以及全新的节目形式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爸爸去哪儿》不仅填补了综艺节目中亲子互动类节目的空白,也让受众对于父母子女间如何相处以及子女教育问题有所感悟。同时,《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不再是演播室和舞台之上,而是采用户外拍摄和演播室采访结合的节目形态,五对父子(女)走向大自然,到我国极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地方,如北京古朴的灵水村、云南神秘的普者黑等地,共同在乡村生活三天两夜,并安排“找食材”、“做饭菜”、“做游戏”的环节,全程无死角拍摄,这种节目形式更具亮点,更加别出心裁。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加入演播室采访内容作为补充,并配合形式多样的字幕、配音、插图,颇具笑点,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氛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新颖的录制形式大大吸引了受众的关注。
二、平中求异,异中求奇
受众的心理具有求异求奇的特点。一般来说,越是奇特,越是罕见的事,就越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在各种选秀类电视节目中,许多嘉宾都是草根出身,然而,《爸爸去哪儿》的五位明星爸爸分别是台湾影视明星林志颖、著名导演王岳伦、影视演员郭涛、奥运跳水冠军田亮、中国首席男模张亮。他们都为人熟知,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不同性格,通过一次次的户外体验打开了明星私生活的这扇门,满足了受众对明星多方面的了解。
《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展现了明星们鲜为人知的一面。同时,通过对明星爸爸的采访,让受众更加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之前的综艺节目中,除了访谈类节目,观众很少能了解明星们的世界,《爸爸去哪儿》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以及对偶像的崇拜,拉近了明星与受众的距离。对于工作繁忙的明星爸爸,当他们褪去闪耀的光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们会怎样和孩子相处?他们能否在孩子妈妈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照顾好子女?星二代们从小生活优越,他们能否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这些受众关心的问题成为了火爆的话题,可以看出观众对这档新鲜的节目充满期待。《爸爸去哪儿》正是抓住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展现明星老爸哄孩子时的手足无措、做饭菜时的尴尬窘境,各不相同的教子心得,揭开了明星们的神秘面纱,满足了受众对了解明星生活的渴望。
三、事中求真,真中求情
受众的心理具有求真求情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受众看到的电视节目都是经过彩排、剪辑后的成品,长此以往,受众对这样的节目就产生了乏味的感觉,许多观众都呼吁电视节目真实化,少一些作秀的成分。《爸爸去哪儿》就满足了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真实感的追求。
《爸爸去哪儿》的录制事先没有经过彩排,全程无缝录制,任何情节都不能重新来过并采用本人的实况录音,保证了节目的真实性。每期节目,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星父子从准备到前往目的地,观众可以清楚了解到节目录制的整个过程。此外,嘉宾们的语言及情感的表达也展现了节目真实的一面,从孩子看到破房子再到回答村长的问题,萌娃们的动作及表情都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拍摄过程中,明星爸爸们发自内心的感触也是他们的真情倾诉。
此外,打情感牌一直是电视节目的必要元素,但明星的父子情却很少出现,有了真情,才能感召他人。节目中石头对于老爸的严厉,年幼的他理解为爸爸不喜欢自己,这一情节震撼了郭涛,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爸爸去哪儿》呼吁父子亲情,引发了受众对于父爱的探讨和关注。作为明星爸爸,每天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就少之又少,《爸爸去哪儿》的拍摄,让这些明星老爸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逐渐学会了如何照顾、教育他们,整个节目中所有温馨的场面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动落泪,节目所传达出的父子情也让人父人母深有感触,给观众注入了情感表达上的“正能量”。
四、观中求乐,乐中求教
受众的心理具有求乐求教的特点。电视综艺节目能够让人缓解压力,趣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受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希望能够从节目中获得一些教育性的信息。在节目中,明星爸爸们做饭时的笨手笨脚、萌娃们在寻找食材时的状况连连闹出了不少笑话。在执行任务时,田亮两次落入水中、王诗龄频频哭闹耍脾气、做游戏“萝卜蹲”时的搞怪,从挑选住房、瞪眼比赛到放飞候鸟,每一处情节都让观众笑声不断。十秒就能让人发笑成为《爸爸去哪儿》获得高收视率的保障。
《爸爸去哪儿》在不缺少娱乐看点的同时,更是有另一大特色寓教于乐。传播主流价值观是所有媒体的职责,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不同,但都要把握好节目的方向,引导受众。《爸爸去哪儿》来到祖国各地,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教育孩子们要学会独立、要有责任意识以及感恩的心。在寻找食材过程中,林志颖鼓励胆怯的Kimi 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孩子们一起照顾当地的孤寡老人,陪他们说话,给他们按摩,这些场景让观众也深受教育。不仅是孩子,同时针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借鉴的作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使许多父亲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爸爸去哪儿》直击家庭中父爱的缺失,它不仅是一档综艺节目,更是一部教育纪实片。正因如此,《爸爸去哪儿》自从开播起,就受到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好评,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
结语
对于受众心理的把握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关键,围绕受众心理需求来设置内容是提升节目收视率的重要途径。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和改革要多方面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此外还应注意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在节目创新的同时一定要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也掀起了亲子节目的火爆,《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等一系列亲子互动节目也陆续登上荧屏,而这些节目想要达到《爸爸去哪儿》的效果,更是要从中借鉴精华,从受众心理的角度进行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的设计。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的电视节目,都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创新、去本土化,这样才能打造一档成功的、有卖点的亲子类电视节目,而不是一味的拿来和模仿。
参考文献
①《〈爸爸去哪〉栏目简介》,湖南卫视网,hunantv.com/v/2013/bbqne/,2013-10-11
② 陈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中职学生;攻击;心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学生攻击的心理分析
1.青春期叛逆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般会出现自卑、焦躁、消极、逆反等心理问题。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不服管的阶段,所以一般的攻击是出于冲动导致的行为过激。
2.误解个性化发展
文章所指的个性化发展一般是个人特有的心理、思维以及行为的发展。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住校的,所以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为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个性发展的理解不到位,往往是看到社会上某些怪异的着装打扮,就将其理解为时尚,加上他们处在青春期,有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越不让他们学,他们就越要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职学生开始顶撞教师,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导致攻击的出现。
3.曲解社会认同感
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所接收到的负面信息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网络上经常传播一些负面新闻,比如,非主流传媒以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会造成不小的冲击,产生不良影响。随着这些负面信息的不断增加,有些中职学生可能会以为这才是社会的主流,然后开始模仿,导致攻击的出现。
4.从众心理很严重
一个思想、经验、自制力都不足的中职学生,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我们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在什么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就会观察其他人怎么做,中职学生也不例外。比如,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到网吧去上网,或者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抽烟、打架,这时如果不和他们一起,就显得很不合群,所以这些学生就会出现从众心理,跟随那些学生做出很多不良行为。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中很常见。
二、中职学生攻击的教育对策
1.正确认识青春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中职学生要做到积极地面对它。对于那些具有攻击的中职学生,教师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和度过这个特殊r期。对于一些中职学生的叛逆行为,教师不能用过激的语言去责骂,而是要适时进行引导,点亮他们正确道路的明灯。
2.正确理解个性观
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性,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去留意每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分别对他们实施管理。教师还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荣辱观,教会他们做什么事是值得骄傲的,做什么事是不光彩的。
3.建设良好的环境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是由社会、校园和家庭组成的,为了让他们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就要加强三方配合,通过生活环境改变学生不良心理。
在社会层面,要联系相关的政府单位,让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发挥作用;在学校层面,要通过因材施教,让落后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在家庭层面上,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不能打骂孩子,对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要多进行沟通交流,慢慢转变他们的心理。
4.正确了解社会认同感
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和自爱的重要性,这两种心理都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具有这种意识,然后进行培养。应在教育中渗透羞耻心教育,让学生逐渐有道德观念,不盲目跟随社会上的不良人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教师还要引导其摆正荣辱观,通过在班上开展班级优良事迹表彰大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体在群体情境中,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由从众的概念可以看出,产生从众心理现象的前提条件是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处于校园群体中,其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往往受到群体影响,这种影响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无论群体观点对错与否,都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赞同群体的观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进行过从众的经典研究,关于让被试比较线段长短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是34%,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发生。由此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
1.学习从众
进入大学后,由于上课时间、地点的原因,大学生倾向于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比较。例如:一个宿舍的大多数成员学习上进,积极考取证书,那么,其余少数成员也会像大多数成员一样学习上进,他们的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但是也有的宿舍成员普遍认为大学考试只要及格就行,那么这个宿舍成员的成绩就都集中在及格线周围。
2.考研从众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研来进一步深造,提升素质,锻炼能力,这些决定考研的大学生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 据统计,本科生考研人数占本科生总人数的一半还要多,这就导致一些没有学术研究兴趣,且适合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他们也投入到考研队伍中来。
3.消费从众
进入大学后,部分大学生有虚荣心理,不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盲目和同学攀比,穿流行服饰,用名牌电子产品等。最近,大学校园里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手机的变化,自从智能手机流行后,大学生的手机也紧跟着发生变化,这其中不乏一些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1.自信心不足,渴望相信他人的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大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都是很有限的,他人就往往会成为个体所需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发现刺激情境越模棱两可、任务越困难,人们就越容易从众于群体的判断。对于那些在中小学期间学习成绩差、缺乏特长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因为他们感觉任务困难,而且很少能受到表扬,自信心不足,倾向于相信他人,这样才感觉有安全感。
2.渴望被接受和喜欢
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社会赞誉需要,特别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以他人的要求与期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大学生通常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与他人建立友谊,因此,大学生所处的群体就有高度的凝聚力。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那么个体则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个体更倾向于从众。大学生渴望被群体接受和喜欢,提高人际适应能力,使自己在大学里有归属感。
三、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大学生达成共同目标。特别是学习方面的共同目标,大学生你追我赶,拼搏奋斗的精神值得提倡。二是有利于增强群体责任感。在群体中大家为了群体目标共同努力,同时个体也会为了群体利益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标准。三是有利于发挥榜样的力量。群体中表现良好的大学生可以为其他成员树立榜样,带动群体成员共同进步。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盲目的从众会抑制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所以,大学生要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需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敢于坚持主见,不盲目效仿他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经常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既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被认同。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各类挑战杯竞赛、书法竞赛等,使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3.树立明确的目标
如果大学生目标不明确,则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不盲目从众。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在发展共性的同时,更要保留个性。我们要正确发挥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佐斌.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6-287.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 阅读心理 阅读需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为高职大学生提供阅读的重要场所,然而不同的学生,阅读心理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必须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动机。笔者对陕西工商职业学院500名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根据不同的阅读心理与需求,制订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的服务。
调查问卷
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80份,收回率96%。由于调查表设计简单,学生积极配合调查,因此调查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出目前高职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目的非常明确,把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在扩大视野、获取知识等方面占到80.2%;也有15.8%的学生到图书馆是为了阅读一些消遣性读物。学生到馆的动机不同,需求各异,这就要求图书馆在采购书刊时,要照顾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提高文献的保障率。
表1还显示,高职大学生对文学类文献的需求位居榜首。众所周知文学书刊具有趣味性和可观性。除此之外,专业书刊及英语、经济学等占的比例也较大,说明大学生重视所学专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统计分析和日常服务过程中的观察发现,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读者,处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阅读心理和需求也不完全相同,根据分析可将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心理归纳为以下五种:1.从众心理。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读者,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不能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而是在其他读者的影响下到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他们借阅的书刊一般是某一时期的热门书刊,或者没有目的性,只是出于新鲜好奇,东翻翻、西瞧瞧。这些学生读者的从众心理容易产生消化不良的阅读效果,针对这种现象,图书馆应采取措施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式,使他们在正确方向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阅读兴趣爱好。2.消遣心理。具有消遣心理的这类读者阅读目标不明确,他们只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利用图书馆的消遣性读物来放松自己。但是阅读此类读物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否则沉溺其中难免会影响学业。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采购消遣类书刊时要注意趣味与知识结合,且内容健康。3.猎奇心理。顾名思义,这类学生读者到图书馆阅读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理,似乎在某些方面与从众心理存在相反的情况,这类读者对相关学科的图书充满好奇,是某种独立意志和求知欲强的表现,然而也会流于标新立异的行为。针对具有此种心理阅读行为的学生读者,图书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给予正确地引导。4.求知心理。求知心理是大学生读者中存在的最普遍的一种心态。对这类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心理状态比较平稳。在校期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他们迫切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他们视图书馆为自己的第二课堂,是图书馆最忠实的读者。他们希望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有较完善的服务条件,能为之提供所需文献,以达到他们的满足率。5.应急心理。具有应急心理的大学生读者也占了较大的比例,这类学生往往是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为解决燃眉之需或者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走进图书馆。一切与之相关的书刊成了他们阅读的重点。
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对策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比例不足,这也说明了高职教育对学生专业文献阅读的重视不够。根据高职院校读者的阅读心理和特征,图书馆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提供服务水平:1.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合理调整藏书结构,使馆藏文献基本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符合学校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提高藏书利用率提供前提保障。与此同时,广泛开展馆际互借,互通有无。2.做好图书文献的宣传工作,使读者对于馆藏文献的种类、名称、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熟悉并掌握藏书情况,不单单是一般性地了解数量、种类和名称,也必须了解图书的基本内容和一般用途;除此之外图书馆馆员还应适当掌握读者的阅读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倾向。3.指导大学生阅读。为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发展,一方面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还要对其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引导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4.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研究表明,图书馆的设施、空气的好坏与否大大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积极改善环境设施,为大学生读者提供良好舒适的阅读场所,以保证阅读效果。5.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服务质量。现代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文献信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使得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大量增加。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满足高职大学生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芬,陈培礼.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心理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0,20(2):51-53.
[2]吴恩多.高校学生读者阅读心理分析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2):120-121.
关键词:从众心理 积极因素 组织文化
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表现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里消费从众、学习从众、择业从众、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例子屡见不鲜,因此长期以来,从众心理一直受到批判。事实上,从众除了具有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想、使人变得无主见、盲从等消极影响外,[1]它还有很多积极因素,如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社会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个体借鉴他人的智慧经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等。所以,在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里,管理者应该把握大学生心理,巧妙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建构积极向上的精神与行为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一、从众心理在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高校学生在长期的组织实践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他学生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群体意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2]在建构高校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从众心里可以起到正向功能。
1、导向作用
从众心理对组织文化建构的影响从新生踏进大学校门便已开始。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开始背井离乡,去异地求学。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急于希望周边的同学和老师们从情感上接受自己,所以此时他们在举止行为时,会很依赖周围的人,尽量和其他人做的一样。高年级学生的行为举止是新生了解已有高校文化的第一批教材,所以,新生的从众心理对于学生组织文化建构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功能可能就是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为何得以传承的原因,也是和某大学生长聊后会从其言行举止判断其是北大还是清华的学生的原因。
2、凝聚作用
从众是个体对群体或组织的政策、法律、规章、条例和愿景的“从”,也是个人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尽量“随大流”的“从”。这种“从”恰好可以使大到一个学校,小到一个班级的成员建立共同的愿景,齐心协力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甚至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外活动效率。例如一个班级为了获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大家都会团结一致,哪怕是集体荣誉感不强烈的同学,也会在群体压力或影响下出自己的一份力。正由于人之为人的从众心理,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可以在关键时刻凝成一股绳,而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由于从众而引起的团结和向心力在新生集体中尤为容易建立,表现也很突出。如果新团体的成员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共同愿景,团体的整体素质和团结力会很高。
3、约束与规范作用
任何组织都有规章制度、纪律和行为准则。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机构,更是不例外。一个组织的规章制度和价值体系会熏陶身在其中的成员,使其向组织预期的目标接近。如果学校某个成员的行为诡异,与大家的不一样,不仅会受到学校基于规章制度的处罚,更多的是要受到周围人群的言语嘲讽和行为举止的蔑视。学生可能不在乎学校的隐性惩罚,但最怕在全校学生大会上作检讨,就是害怕当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而遭到群体舆论。正是由于担心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会产生心灵惩罚,每个人都尽量使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合乎学校规范。另外,一个组织之所以规范,不只是因为制定出了几十条的行为规则,主要是因为学校依据规章制度,把没有从众的同学过滤出来,让大多数人群的力量去震慑这些个别同学,最后使其从众。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群体的相互约束力量才是强大的。学校和班级在大家的从众心理的相互制约下,才成为一个有纪律、有规矩的组织。
二、利用从众心理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
俗话说,吃螃蟹看大家。每个人都有不自觉的从众心理,别人的某些动作或言语往往会对他人产生一些暗示,有的人就会不自觉地学,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陶冶者,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通过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
事实证明,一个学校已有的学校文化氛围对每一年进入的新一届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建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很多刚进来的新生把信得过的老生和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在学习和校规校纪遵守方面向他们看齐,容易导致“从良则良,从莠则莠”,所以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科学管理,在新生入学之前,对大学的老生进行组织文化的灌输,让他们起模范的作用。对已出现的阻碍优秀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校正,使老生把学校的优良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鼓励和引导他们做新生的良好楷模。其次,积极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激励功能,对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应加以鼓励和引导。对不好的从众现象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法予以制止,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再次,倡导民主和谐校园氛围,使新生在适应大学校园的新环境过程中有归属感,在情感上认同并依赖这个团体,增强团体凝聚力。
2、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社会舆论和集体气氛可以成为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外部因素,但从众行为的最终产生,还是大学生个体内部心理矛盾运动的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在工作方法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教育,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主流。[4]例如新生入学后,对其进行入学思想教育,给精神文化的建设注入思想之源。另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准确了解和掌握个体心理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对部分学生的盲从要运用策略加以引导,使消极化为积极。
3、积极帮助大学生规划学习生涯
大学新生一入校,就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教育。大学生目标不明确,他们很容易产生负面从众心理。我们应重视学生第一时间的校园文化感触,通过表扬和宣传大批优秀学生、班干部、杰出创业青年和学校取得的成就,让大学生为自己选择该校而自豪和骄傲,并建立自己的大学生涯目标。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主动深入到学生中,细致开展教育工作,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人生规划的指导。在该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利用从众心理,先帮助一大批人规划大学生活,并通过开展大学规划交流活动,同学之间相互沟通,营造气氛,迫使个别人也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结语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表现更显性一些,常常引起非议,有时甚至忽略了从众心理在学生组织文化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因为它们是隐性的,我们不易察觉。所以,对于利用积极利用从众心理建构组织文化的研究很少。然而,学校之所以规范、集体凝聚力强,以及学生在生活和学业上有进取精神,都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有关。大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很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发挥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正面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艳.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与调节[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5)
[2]郑立.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30)
《斗牛》升级版
《杀生》脱胎于陈铁军的中篇小说《设计死亡》,2005年管虎偶然看到这篇小说,被其中一段小故事触动,非常希望能搬上银幕。
那时,他刚拍完《生存之民工》,黄渤还是管虎带入行的新人。一群人吃饭喝酒的时候就会聊到《杀生》,许多细节都是这样产生丰富起来的。此后六七年,《杀生》都没有遇到合适条件开拍。《斗牛》开拍前,黄渤档期敲定,但管虎还是觉得条件不成熟,于是决定放下《杀生》,临时攒了《斗牛》的剧本。结果《斗牛》意外大热,得了金马奖七项提名,进了威尼斯的地平线单元,还给了黄渤一座金马奖杯,不过,让管虎魂牵梦绕的仍是《杀生》,而《斗牛》的班底也清楚,拍《斗牛》对管虎来说,更像是在攒劲。《杀生》是一次升级。
就在《斗牛》风光无限的那届金马奖上,管虎遇到了星美老总覃宏,多年夙愿终于达成,《杀生》上马。
特立独行者的寓言
《杀生》的故事,往简单了说,“就是相对封闭的一个小镇,一群人,杀了一个不合规矩的人,”管虎说这个不合规矩的人是“无赖,这人就叫黄渤。”而黄渤说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是村里一个祸害”。
管虎对“无赖”和“祸害”的态度是赞扬,把他比做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在某种程度上,这只“猪”也像极了管虎:“小学是被开除的,中学转好多学校,大学是四个处分,就没有一个地儿能呆得住、容得下,或者是能舒服的了,都是被上至教务主任下至同学、班级??”所以,不难理解管虎对这个“祸害”的感同身受或者兴奋了:“这么一个混蛋,所谓兴奋,就是个同感。”
不像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最后逃出村寨,奔向荒野,成了一只自由的野猪,管虎所塑造的“混蛋”,最终有个悲情的宿命结局,他犯了道德标准的众怒,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就像管虎的个人感悟:“个体跟整体抗争,就是个性跟共性的抗争,一定会磨灭了。这事有一点点小悲凉??”
不过,管虎想借这个人物表达的,远不止成长感悟这点人文关怀,这个故事还有它的复杂在,因为“它要营造一个大的寓言”,寓言需要消除时代特征,所以当管虎来到四川桃坪羌寨时,眼睛发亮:“因为《杀生》的寓言性,要选的寨子,一定是平常见不到的,不能太熟识,但又必须得似曾是中国式,要让人觉得不对劲,怪怪的,但也想不明白”。
羌寨近乎完美地符合管虎的想像,寨内有巨大的碉楼,巷道幽深,地下是暗河。石质的千年镇子,有着让人不舒服的破旧和凌厉。而山顶的那块大石,完美契合了“没有谁能惩罚这些从众的众生,只有中天悬剑,人在做,天在看”的环境设想。
所谓寓言,就要有所影射,管虎说影射的是“从众心理”,而羌寨“这个地方是我们社会的缩影”,“从众的众生”构成这个社会的群像图,“日本、德国也是从众心理,要不二战也打不起来,中国更他妈从众,逃避罪恶,所有人都干一件事,这些群像目的是一致的。”《杀生》批判意图明显,用管虎原话,这故事,“其实挺狠的”。
商业元素的杂烩
寓意归寓意,交给观者看后阐释,管虎并不想多加强调,对从学院开始就爱讲故事的他来说,放在首位的还是讲个好看的故事,“希望它有多义性,我们家隔壁老太太买票看着也能挺高兴”,所以这个故事里有悬疑,有黑色,有幽默,有传奇性,还有一点点悲情感,为此管虎设立了一些对立元素。
关键词 大学生 占座现象 心理原因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校自习场所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由此引发了学校资源不足的情况,其中占座现象尤为突出,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校风建设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1占座现象问题的提出
1.1占座现象的定义
占座就是先于他人到自习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自习场所用物品或者本人占着一个座位的做法。占座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可做几点假设:(1)座位很稀缺,座位提供的数量少于需要人的数量,就是所谓的供不应求;(2)占座的人认为用物品或是本人可以达到占座的目的,占座是可行可接受的一种行为,同时能满足占座者独占座位的需求。
1.2占座的形式
占座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占座的方式上,一种是在座位上贴留言字条;另一种是物品占座;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占座,这类占座,一般情况都是替别人占座;也有一部分是占着座位不学习。
1.3占座现象的负面影响
(1)造成资源的浪费。当学习的人特别多时,自习场所座位就显得供不应求,而已经被占着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座位,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是对得不到位置学习的人的学习权利的侵犯。
(2)引起人际不和谐,破坏校风和学风的建设。当前来学习却因为他人的占座而得不到位置学习的人会对占座人产生反感和仇视的态度,进而引发抢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人际间的和谐,也不利于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
(3)对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和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占座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占座人的这种公共道德的缺失以及损人利己的行为严重影响到自身成长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1.4研究目的
为了使“占座”这种不文明现象成为“过去式”,本文对占座现象及其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占座现象的心理分析,了解占座人的心理,以此对该现象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达到矫正占座生的公共道德缺失的问题和损人利己的行为,以及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
2占座现象的心理效应分析
2.1从众心理效应
从众心理效应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因为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影响高校自习室占座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占座人的从众心理,当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看到太多的占座行为,个体接收到并接受了这种行为,个体的占座也就开始了,这也就会慢慢成为个体的一种习惯以及校内的一种不良风气保持下来。
2.2习惯化行为
习惯化行为就是指一种经常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经过长期的发展就成为一种习惯保持了下来的现象。在长期的校园生活中,占座人先前受到因为他人占座找不到座位学习的苦恼,当接触多了,自己也开始占座,当占座能解决找座位的苦恼,能确保自己有学习的位置,长此以往,占座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2.3定位效应
定位效应是指一个人选定了某种角色位置而不发生太大变化的现象,其发生是因为占座人没有做过更多的接触和选择,只偏爱自己接触过的或者内心认定的事物,为了避免自己喜爱的事物被侵占,选择自己独自享有。
2.4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的现象。当校园内占座现象出现,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这种不文明现象就好像没有得到及时修理的窗户玻璃,逐渐流行开来,占座在校园内形成一种风气。
2.5个人空间效应
个人空间效应是指每个人周围都有一定的空间,一旦别人闯入,人们就会感到不自在的F象。本人根据访谈观察得出,有的人内向,不愿与别人接触,因此当陌生人靠近时会感到不自在,而性格外向的人,即使较容易与人相处,可他们仍表示,当陌生人靠近,也会存在不自在感。
3解决占座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1)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自习场所的数量。在分析占座现象发生的假设条件时说到,座位数量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此需要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增加自习场所数量。
(2)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展良性学习团体,减少不良从众现象。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思想和人格塑造的最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进行良性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从众行为的发生,遵循着内心做人做事,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学校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破窗效应的发生,就是因为当问题出现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当学校出现占座现象时,学校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扼制这种现象的恶化。
(4)细化和创新管理可以减少习惯化行为和定位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有效地处理占座难题。图书馆或自习场所管理员能够加强监督管理,每个人只允许坐一个位置,这样占座行为也能减少发生。
(5)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确自我中心价值,可以克服不良的自我价值保护效应。让学生明白在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两难情景下,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公平的享有校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