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度过金融危机

如何度过金融危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2 16:38: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度过金融危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如何度过金融危机

第1篇

论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如何正确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全球的影响,世界应如何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金融危机对我国 经济 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这就是本文此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意味着国际上一场大规模的金融调整将不可避免。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该如何解读其本质、根源,该如何反思?面对这场金融危机,

一、危机传导是个动态过程

华尔街危机对

三、深化政府改革,防止出现大的误判

第2篇

时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和信贷危机冲击全球,让市场和经济发展变化莫测。

餐饮业向来是社会经济变化的晴雨表。从2008年以来,各地已经出现一些现象:市场消费有所下降,商务宴请减少,中高档餐馆更为明显;原材料涨价使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一些企业还出现毛利率普遍低于40%的现象:更多消费者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减少餐饮消费支出;东南沿海的一些制造企业面临裁员甚至倒闭。金融危机的冲击将导致餐饮业进入“冬季”,一些企业已打出降价牌抢占市场。而一向具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拥有超过400个饮食业会员的香港餐饮业联会也在去年12月宣布,从本月起推出多项优惠措施,为期半年。优惠将分阶段推出“1元大优惠”,包括“1元酱茶鸭”、“1元叉烧饭”、“1元半打蛋挞”、“1元卡拉OK”等。其中不少主打贵菜式的海鲜酒楼也于12月开始以1港元出售原价几百港元的莱,例如“1元龙趸翅”和“1元多宝鱼”。此外不少主打平民路线的饭馆都在12月第一个星期,每日限量推出一款“1元优惠”,其中包括“1元担担面”,“1元叉烧饭”等。香港餐饮业联会表示,希望用1元优惠刺激消费欲望,如果反应理想,会再提供不同优惠。

然而,面对餐饮业界的“打折潮”,有专家指出,这种低价抢客的做法并不利于餐饮业的发展。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消费的疲软,专家认为,餐饮业要想安全度过经济寒冬,在逆市中前进,增强抗风险能力为当务之急。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外乎是廉价竞争、创新竞争、人才竞争、信誉竞争和服务竞争,而在这些竞争中,创新竞争是关键。

在商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餐饮业。中国的餐饮行业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行业。从古至今,中国人十分看重“吃”这一方面。所以中国的餐饮市场永远都是存在的,是不会疲软的。而真正影响餐饮行业晴雨表的关键是产品,当一种产品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了,那么它的低潮也将到来。相反,如果实现品牌经营创新,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那么,企业就能受到顾客的高度认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餐饮业想要走出危机,打好这一胜仗,创新是关键!

餐饮业的发展,顾名思义,菜是主角。那么,如何唱好这个主角,就是大家所要面临的问题。菜肴的设计与制作,创新与开发,或者对传统菜肴进行新的改良,是吸引顾客的基础。一个饭店怎么才能盈利主要还是靠客户的消费,在消费人群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留住更多客户无非就是好的菜肴和一流的服务。而好的菜肴除了菜肴的品质外,还有菜肴的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菜品的创新才是酒店的灵魂,金融危机下企业控制成本固然重要,但菜肴出品的创新更为重要!

任何酒店从开业便开始了寿命周期,酒店在成长期时竞争力最强,因此只有经过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和创新菜肴,才能长期占有成长阶段。

创新要有创意。酒店经营者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捕捉社会任何有利于酒店经营的信息,然后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经营方式。由于菜肴制作不属知识产权范围,且科技含量微乎其微。一般技术高超的厨师通过眼看、鼻闻、嘴吃,几次三番炮制,基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更有甚者青出于蓝胜于蓝。但模仿容易,创新难。笔者认为,要想让自己从竞争中胜出,酒店的菜肴创新要放在自主创新上,必须建立厨师菜肴创新的激励机制。另外,菜肴的创新还必须考虑到餐具的创新设计和美学的运用,这样可以增加模仿者的难度,长期保持“一枝独秀”。

然而,在时下的餐饮业界,菜品和风格的相互模仿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这让一些习惯于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没有创新的餐饮企业,逐渐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局面。

“如果天天吃同一个菜,肯定会吃腻的。”有业内人士说,“餐饮业要走出这个瓶颈,必须要按照自己企业的文化来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同质化的竞争让消费者没有了新鲜感,人们的餐饮消费观念,也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悄然发生着改变。以前人们吃味道、吃饱,现在是吃健康、吃理念,还要有视觉享受。

第3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 中国 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 发展 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 目前 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

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了12.7%;对欧盟出口1月~7月累计增速27.1%,8月份增长22%,9月份增长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出口增长3.7%,服装出口增长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保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 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 问题 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 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 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第4篇

2009年对电信运营业来说,如何度过这个经济的严冬,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考”。江苏电信业也将借机加快自身的转型。

当新年的曙光笼罩大地之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不断加深这个冬天的寒意。甚至可以说,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对电信运营业来说,如何度过这个经济的严冬,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考”。在这个考场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冷静的头脑和一颗热情的心更为珍贵。头脑冷静,才能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把信心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工作基础上;内心要热情,因为这场危机没有改变行业发展的基本面,只要我们沉得住气、吃得了苦,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这个冬天特别冷

较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目前这场风暴是全球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飓风刚刚刮起时,大多数国人并没有感觉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危险。但“地球村”不是一个童话,当美国次贷危机去年终于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当世界各大经济体无力向中国抛出订单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不可避免地受阻。虽然还没有像欧美那样深陷泥淖之中,但中国经济置身其外、风景独好的景象已很难再现。以江苏为例,进入去年三季度以后,全省经济尤其是工业、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民经济的减速,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产生影响。从去年4月份开始,江苏的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增幅双双回落,集团用户收入减少,长途通话增长率大幅下滑。据统计,去年9月至11月,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停机销号用户就达90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场风暴的寒气已是扑面而来。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这必然成为2009年中国电信业发展的最大环境。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增量市场的影响。金融危机引发的需求不足等原因导致大量外向型出口企业倒闭、停产或减少开工机会,使得来自企业用户的营收下滑较快,相应省份的通信收入呈现萎缩态势。东南沿海的农民工成了这场危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他们被迫返乡,收入下降,失去支付能力,不用或少用通信业务,给运营商的新增市场发展带来挑战。

第二是对创新业务的影响。电信消费分为刚性的和弹性的,前者是现代社会离不开的,比如必须要打的电话;后者是可选的,比如手机上网、彩信、彩铃等。股市下跌等因素造成的消费者收入下降,必然会导致高端业务使用量的减少,诸如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等可能都将成为主要的受影响对象。这一方面将使运营商的创新步伐受阻,包括3G业务的开发和应用;另一方面可能会对众多的增值电信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很可能造成一批新兴的增值服务企业消亡。

第三是对竞争秩序的影响。面对金融风暴,用户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日常通信支出,而对价格相对敏感,运营商(特别是基层企业)在初步形成的全业务运营格局中势必会加大对已有客户的巩固以及他人客户的争夺力度,这样就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价格战。

所以,只要这场金融危机没有根本缓解,我国电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就会继续恶化。我们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对这场危机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许这个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

冬天里也有阳光

这个冬天虽然寒冷,但同样是有阳光的。与发达国家电信业相比,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电信业的影响是有限的。

第一,电信运营业属于基础行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完备的基础网络,不会受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电信业对多数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都具有免疫能力。我国的电信运营业由于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需求和投资驱动增长,金融危机直接导致ARPU下滑的比例不高。

第二,国家将从紧的经济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刺激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各地也推出了许多扩大内需的政策,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对电信投资的边际辐射效应不容小觑,蕴藏了许多机遇,提供了过冬的“棉袄”。

第三,近几年电信行业转型的初步成效使我国电信业“御寒”能力增强。以江苏为例,去年非话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达到28.7%;在全部新增收入中,78.3%来自非话收入。在金融风暴的环境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选择更节省成本、人力、物力的信息化应用,从而极有可能激发新一轮的信息化应用大潮,给运营商转型创造新的商机。第四,全球通信市场投资的萎缩将使国际设备巨头更多关注中国市场,我国运营商将会由于设备制造商竞争更加激烈而获得更强的议价权,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建设3G及下一代网络,完成网络的升级换代。

所以,我们不能一感到冷就抱怨天气不好,金融风暴无论对哪个国家还是对哪个企业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成就了很多企业的高速发展。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灾难,那么灾难已经来临;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机遇,那么机遇正在成型。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种恐慌危机,我们要谨慎地对待而不是惧怕它。

抱团取暖

这场风暴使我重新回顾邮电改革开放的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大发展时期至今,这个行业一直是高速上行的。如果不经过这个冬天,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淡忘了改革开放之初那段最困难的时期。其实,越是“坏”的时候越能催生一种“逼”的力量,使我们回到基本面,增强体质,练就过冬“基因”。当前应当关注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快转型步伐。这场金融危机应当成为运营商面向信息化大市场转型的催化剂,促使三大公司加快从技术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的转变。要高度重视9.8亿电话用户、2.9亿网民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想方设法刺激通信消费,发挥金融危机环境下信息通信手段对削减开支、节能减排和提高效率的作用。要充分挖掘万亿投资中的机会,切实把握“两化”融合的脉搏,助力各地、各部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动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聚类市场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的进程。要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引向深入,让农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现代通信服务。

第二,要规范竞争行为。全业务经营格局的形成带来新一轮竞争将不可避免,特别是在移动通信市场,在增量市场趋缓的形势下,对存量市场的争夺有可能引发不规范竞争。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危机给行业整体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时期不应在资费上采取激进的策略。三大运营商都要有良好的竞争心态,分蛋糕不如做蛋糕,无论是市场的主导者还是追赶者,都应跳出价格战的“窠臼”,立足差异化优势,实现有效益发展,避免出现前几年那种不计成本、不讲行规的竞争行为。

第三,要务实推进3G项目。预计2009年三家运营商的3G投入将达2000多亿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将更为可观,这不但会直接促进电信业发展,也将拉动GDP的增长。要抓好3G网络建设、运营各项工作,明确市场定位,优化网络覆盖,丰富业务应用,尽快实现大规模放号。要切实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困境

在我国,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讲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

能否挺过这场“寒冬”,如何走出金融危机困境成了热门话题。

一、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劣,面临的困难重重。

(一)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市场环境持续恶化

金融危机使市场环境持续恶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少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资金占用严重;二是受危机影响,大宗原材料及企业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使一些企业无所适从;三是由于产业链条关联性影响,下游产业低迷,上游产业必然困难重重。

(二)企业求贷无门,流动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一个长期、复杂的难题。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借贷困难,民间融资的信用性和政策性风险大,企业不敢轻易尝试。企业急需银行贷款与银行需要企业提供合格担保之间形成一对矛盾,一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无法扩大再生产,许多企业流资短缺,生产经营捉襟见肘。

(三)新《劳动法》实施,加大企业人力成本,且高素质人才短缺

新《劳动法》实施,受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客观上加大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一些机械、机电企业则主要是高素质熟练技工短缺,人才流失严重;研发人才薪酬高昂,中小企业无力给付,难以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创新产品。

(四)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

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资本结构单一,大部分企业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式的发展道路,很少有负债经营,基本上是利用企业自身利润实现滚动发展。管理水平低下,家族式管理常见。

(五)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地方企业,外部环境差

多年来,国家的政策是向大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无法享受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政策方面这些优惠。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多,出台政策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致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真正有困难时无人管,坐失商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吃、拿、卡、要时有发生。

二、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企业和员工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金融危机之中,企业和员工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挺过“寒冬”。对员工而言,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更加勤奋工作,放低心态,接受企业适当的调整。对于企业而言,“一裁了之”并不是最好的过冬方式,应找到裁员以外更好“过冬”办法,比如缩短工时,在岗培训,轮岗轮休,适当减薪等等。

(二)压缩成本,节约开支

金融危机下,如果开源是不能保证的,那么节流却是可以完全人为控制的。首先,节约日常管理成本,削减一切无关痛痒的开支。其次,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适当收缩生产能力扩张的规模,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具有盈利可能的环节;第三,必须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的管理,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成本;第四,通过改善劳动组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第五,低成本采购。

(三)寻找机遇,积极开源

企业要调整营销观念,创新思维,整合资源,梳理产品对客户的价值,精确挖掘产品的卖点,积极开源。

1.不要看不上小的订单

现在对企业来说,只要是订单,都要接来做。目前来说小的订单看上去没有什么利润但能维持员工工资和普通的企业开支已经很不错了。企业要一切行动以销售回款为中心, 现金快速回笼为目标。

2.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做一些投资少的有必要的其他产业

企业本身会有很多以前能够利用的东西,比如部分厂房的空闲,或出租,或自营一些投资小又不愁出路的项目,如经营小型商店,便宜卖给内部职工。

3.维护新老客户

要对老客户加强沟通,及时从老客户那里了解其他同行的市场价格。做好有必要的调整。尽量去寻找新的客户, 成功的企业不会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停止自己的营销活动,相反,他们会利用这个特殊时期努力去寻找生存机会,并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

(四)闭关修炼,苦练内功

危机中,企业有大把的时间和用最低的成本来闭关修炼,苦练内功。首先,对现有的技术、设备、工艺的更新改造,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目前实行增值税改革重要的一条。其次利用淡季搞培训,对员工进行知识、技术培训是最佳时机,成本也较低。

(五)政府积极扶持

1.政府积极出台扶持、优惠政策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金融危机,政府综合利用货币、财税、投资、进出口政策等组合拳,刺激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见的通知等。中小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得到了改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政府有利政策度过金融危机。

2.地方政府全力帮扶

中小企业是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中小企业的兴衰成败休戚相关,地方政府应全力帮扶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相关经济部门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协调功能,建立快速灵活的预警反应机制;完善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破解企业担保融资难题;成立企业家协会与企业联合会,加强行业管理,强力推进战略重组;

当金融风暴席卷而来时,国内企业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挑战。面对资金紧缺、资金链断裂、市场不景气等难题,大企业已经举步维艰,而中小企业的境遇更加艰难。如何生存并且继续发展成为了中小企业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小企业要深刻解读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来指导自身发展,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苦练内功,在危机中锻炼自己,走出金融危机困境,不断完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从盈利转向生存.大连新商报,2008-12-29.

第6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电力产业 冲击 措施

一、引言

电力产业与经济是鱼水关系。电力产业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和支柱,电力产业向经济提供动力能源,保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快慢。经济是电力产业的助推剂,经济实力强,就可以购置先进的电力设备,使电力产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电力在能源基础产业和国家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毋庸讳言。因此,如何处理好金融危机下电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市场信心缺失,道德风险上升,信用危机恶化,恐慌情绪升级,导致很多企业破产。因此,金融危机毫无疑问对电力产业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爆发,对电力和产业造成的冲击

1、电力建设发展放缓

电力基础设施是电力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要求电力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果这个要求达不到,那么电力产业本身就会带来蝴蝶效应,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发展缓慢期,对电力发展产生了反作用。特别是农村电力产业。我国的电力发展就是“重城网,轻农网”,虽然,近几年,农网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还比不上城网。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于本身就薄弱的农网是一个打击,很多农村虽然已经进行过电网改造,但是一些像变压器之类的基础设备还需要大量资金来彻底更换。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这些电力基础建设变缓。

2、电力消费减少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速,电气化水平也迅速提高,电力消费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经济等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准确把握电力需求增长的趋势,为电力建设等提供可靠依据,保持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力生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同时,经济也对电力消费产生了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各个大工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缩水,电力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不能有效的调整,很多设备不能节能,造成浪费,致使不能充分利用和有效消费。

3、隔断了电力产业链

电力产业链是以电力工业为纽带形成的产业链群,具体包括煤炭、电力、钢铁、水泥、原油、化学纤维、橡胶等等。经济和电力产业链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无论哪一方产生波动都会导致另一方跟着波动。金融危机对电力造成了影响,而电力是联系其他产业的关节,因此,该电力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隔断了电力产业链。而电力产业链与经济受自然资源、能源、动力、环境容量等因素长期的共同约束,当产业链受到影响时候,由于它们长期形成的逆向均衡关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影响。

三、金融危机下电力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面对金融危机,电力产业部门应该从容应对,考虑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城乡、区域电力发展,应制定科学的电力工业发展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其应对策略主要是以下四点。

1、生产应对

一般而言,企业生产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处于上升状态,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因而,它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所以,理性的生产者绝对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相反,却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下降,其边际产量将降为负值,它的总产量下降。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这时,既使劳动要素是免费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会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脱离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的第三阶段,从而退回到第二阶段。在第二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交,这时,劳动的平均产量就达到了最高点。在第二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与水平轴相交,这时,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因此,电力产业在生产上的应对措施就应该选择一个最佳阶段,增进产业利益的最优化。

2、成本应对

“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一般情况下,还会提到“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显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隐成本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企业的所有显成本和隐成本构成总资本。明白成本的概念后,就是要尽量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效益。目前在企业的实践中,通过降低成本换取最大限度的利益,一般是实施有效的需求侧管理,这样,既可以减少装机数量,又可以增大可装机容量。并且还可以开源节流,提高电网负荷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实施分时电价,鼓励客户改变用电方式,优化用电行为。(2)是安装电力负荷监控系统,针对电力系统的生产特点和生产用户的不同用电规律,合理安排用电,达到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平衡协调。(3)适量建设天然气站,根据情况,因地适宜的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促进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电网调峰能力;适当建设核电站和风力发电站,以充分利用新型能源。简言之,在成本应对上,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结合电力产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换代,迅速提高电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适当地减缓和调整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3、市场应对

广义的电力市场是指电力生产、传输、使用和销售关系的总和。狭义的电力市场是指竞争性的电力市场,是电能生产者和使用者通过协商、竞价等方式就电能及其相关产品进行交易,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价格和数量的机制。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竞争性的电力市场,它具有开放性、竞争性、计划性、和协调性,要素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价格和市场规则等。当前电力市场的运作模式分为两种:一是按市场结构开放程度和竞争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垂直垄断模式、发电竞争模式、批发竞争模式和零售竞争模式。二是按市场交易集中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电力库模式、双边交易模式、多边交易模式、混合交易模式。我国的电力市场还不太完善,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要想避免电力市场的危机,就要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并且是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符合我国国情是指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电力市场模式,因为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的情况会采取不同的模式,如果一味照搬,则会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严重者会导致我国电力市场的崩溃。开放有序是指在价格、资源及交易等方面要做到有秩序和公平。政府只是宏观调控,而不是运用权力直接插手市场,要给企业及地方省市很大的灵活空间。根据我国电力市场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的市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进行电价改革,电价基于市场化运作。也就是说,要实竞价上网,并引入需求侧响应机制。另一方面优化电网调度方式。由于设备及技术人员等原因,我国的电网调度消耗资源,浪费人力和财力,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因而,要优化电网调度,促进节能、环保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协调。这不但能从容应对金融危机,还对电力市场今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作用。

4、长效服务应对

电力产业的长效服务是指电力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赚取利润而采取的策略。这个长效服务是普遍且长期的。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服务的迫切性强,影响力大。因为整个社会都需要电力,电力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电力行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应该对社会形成一种长期的服务观念,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如何建立长效服务,不但关系到度过金融危机,而且关系到能否使电力产业得到良性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建立长效服务,首先是立法,只有在法律上通过,电力产业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相关的措施。其次是服务机制,一个完善的服务机制是长效服务能顺利进行的保证。电力产业部门纵横交错,每个部门都有自己应付市场,服务的措施,这会产生“文件打架”的现象。为了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就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服务机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令必行”。最后是自我监管,由于电力部门经济效益较好,工作人员时常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人员或是单位产生矛盾,影响到整个长效服务的运行。所以,必须在部门内部进行自我监管。这样,在安全度过金融危机后,这种机制会长期运行下去,对电力事业正常运行有推动作用。

国务院副总理曾讲过:“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各国的协调配合,共同应对这场危机,促进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国内市场和空间和经济发展潜力大,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当前的困难和挑战。”虽然金融危机对电力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下,电力产业一定会走出当前的困难。

第7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劳工移民;就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55-06

前言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导致了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等主要移民接收国的经济衰退,大量企业处于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的境地。为了渡过难关,企业不得不选择降薪、裁员来应对,继而引发的失业等问题给各地劳工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其中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劳工移民受到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劳工移民,是指为了获得更高收益、或更优良工作环境的原因而离开其祖籍国前往另一国家工作的一种移民类别,其目的在于改善个人和家庭的命运[1]。

究竟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工移民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产生的,国内鲜有学者对此相关议题进行研究。林胜和朱宇两位学者以福清移民为例考察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福州海外移民的影响[2],但该研究关注的只是中国移民的情况,而没有涉及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范围内的劳工移民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在国内外业已形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工移民的就业方面的影响做了分析。笔者认为,在劳工移民受到的影响中,就业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因为移民的汇款、流动、生活等变化都与劳工移民的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工移民就业的影响,对研究金融危机对劳工移民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尝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劳工移民的就业。本文各部分内容简述如下:首先从宏观层面论述了金融危机对劳工移民就业环境的影响;其次从微观层面讨论了劳工移民个体差异与所受影响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性别、种族、身份、技术经验四个方面;最后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失业劳工移民的对策与出路。

一、宏观――金融危机对劳工移民就业环境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等主要移民接收国经济状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以经济衰退为主导的变化对接收国的就业政策、岗位需求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从而也改变了劳工移民的宏观就业环境。

1.经济衰退引发失业率上升,导致移民汇款受挫。相对于以往的经济危机,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3]。由此而引起的经济衰退使得各国经济形势变得严峻,尤其是包括美国、欧盟国家等极大依赖国际贸易的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也是劳工移民的主要输入地。由于经济形势与用工需求的极大相关性,经济衰退对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无疑给劳工移民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2010的就业趋势数据,2009年的全球失业人口达到2.1亿,比2007年的1.9亿多了2 000万[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8年的数据则反映了其成员国的失业状况:失业人口将从2008年的3 400万(失业率为6%)上升到2010年的4 200万(失业率为7%)[5]。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经济衰退引起了全球就业市场的震荡,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继而成为失业人口。

在移民汇款方面,金融危机前后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1997―2007年间全球范围内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汇款从710亿美元上升到2 81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15%,2007年更是高达23%。然而,在2008年增长率突然降至8%,2009年则更低[6]。一份对美国的拉美裔移民的调查显示,71%的被调查者表示,2008―2009年寄回家里的汇款比以前少,其中83%的人认为金融危机是汇款减少的主要原因[7]。

可见,金融危机对各国劳工移民就业市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发对劳工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整体失业率上升。随着失业劳工的大量增加,寄回输出地的移民汇款增长也会因此受挫。

2.针对本国工人的就业保护政策增加外国劳工失业风险。面对着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困境,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一方面通过各种经济刺激计划来恢复衰退的经济;另一方面则是制定有利于本国民众就业的政策来避免本国民众就业率的大幅下滑,即在就业时对本国工人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歧视外来移民[2]。移民接收国普遍的作法之一便是制定一些政策鼓励公司雇佣本国工人,如在亚洲,新加坡政府呼吁本国公司在遇到裁员时,先辞退外国工人。韩国政府会为那些雇佣本国工人的外企给予每人20万韩元的津贴补助,以此来促进本国工人就业[8]。

政府对本国工人就业的保护主义往往和移民政策结合在一起,如美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在收紧劳工移民的签证,并加大力度驱逐非法移民。这种结合一方面阻止了更多外国工人进入本国劳工市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外国劳工的失业风险。事实上,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本国劳工和外国劳工都会面临同样的失业风险,但由于政府制定了保护本国劳工就业和收紧劳工签证的政策,外国劳工的失业率往往会比本国劳工高。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在 2008―2009年间,欧盟15国的外国劳工失业率比本国劳工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而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西班牙和法国,外国劳工的失业率比本国工人高出了近12个百分点[9]。

其次,相对于获得国籍和绿卡的长期劳工移民,短期劳工移民更容易受到接收国政策的影响而失业。当经济衰退引发本国居民大量失业时,抵制劳工移民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社会中出现的反移民态度会促使政府制定有利于本国居民就业的保护性条例,以提高本国居民就业率。一旦政府制定并实施保护本国工人就业的政策,大量的外国短期劳工就可能会成为这些政策的牺牲品。除了就业方面的保护政策,在移民管理方面,政府通常会采取收紧甚至停发工作签证的措施使一些短期劳工移民因为签证到期而被迫失业。

最后,同前两类劳工相比,非法劳工移民处境最为艰难。非法劳工移民既不能享受失业保险,也不能像持有工作签证的短期劳工一样失业后可以在劳务市场自由找工作(在工作签证未到期时)。移民接收国不仅会对外国非法移民施行更为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会对他们进行强制驱逐。金融危机后的一年内,就有近8 000名非法劳工移民被韩国政府强制驱逐[21],美国2007―2010年所驱逐的非法移民也比以往高出了35%之多[22]。

4.海外务工经验可以增加个体的就业筹码,低技术新劳工移民更容易失业。一般来说,在海外务工时间较长的劳工移民往往在某一技术领域有所精通,而且在长期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本,这二者都是他们应对危机的法宝(例如部分移民会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来达到获取合法身份的目的),因此他们受到的影响也较小。

低技术的新劳工移民则不同,他们的失业率会更高。这与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分不开:首先,低技术工人具有较少被公司所重视的技能,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也非常有限,此类型的劳动力在整个劳工市场是过剩的。在受到诸如经济衰退等问题的影响下,企业通常的做法便是裁员,一旦发生裁员,首当其冲的很可能是低技术工人或短期的新工人。其次,相对于老劳工移民,新劳工移民对接收国的了解及其求职经验往往有所欠缺,这也使得他们在面临金融危机等各种变化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受限。因而当他们失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新工作。

三、失业劳工移民的出路

人们通常认为,劳工移民失业后,其所得收入和所能给予家庭的汇款会随之减少,从而选择回归祖籍国。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失业劳工移民的流动相较以往更为复杂。其复杂性在于,失业劳工移民除了要应对失业造成的困境外,往往还要承受来自接收国政府各种排斥外国劳工移民政策的制约。在这二者双重作用下,失业劳工移民选择回流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然而从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并未发现大量劳工移民选择回归祖籍国[23]。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最新统计数据(见下图),2013年世界移民人口数量达到2.32亿,比2010年增加了0.12亿,比2005年增加了0.37亿,比2000年增加了0.57亿。2000―2010年间,移民总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即使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几年内(2010―2013),国际移民总人数仍保持着增长,只是年平均增长率降低到了1.6%。

显然,收入减少和收紧的移民政策不能完全解释当下失业劳工移民的流动。事实上,它们只能抑制劳工移民的“进”,并没有导致大量失业劳工移民的“出”。虽然要面临收入减少、失去工作的困境,但对劳工移民而言留在外国仍是最好的策略。因为他们回到祖籍国同样会面临着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的情况[25],而且,如果回去后想再次移民代价会更高(收紧的劳工移民政策制定后进入接收国更难)。对于在接收国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劳工移民,在接收国已经形成的移民网络和社会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着帮助。

既然劳工移民并没有大量回国,那他们的出路又有哪些呢?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留在原地,继续找工作。为了找到工作获取收入,在工作岗位供过于求的状况下,失业的劳工移民往往会降低自身的期望,接受如工资变少、压缩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增大、延迟发薪水甚至没有法律规定的一些健康保险等糟糕的工作条件。即使如此,他们也愿意去接受,甚至从事两份以上的工作来增加收入以度过暂时的困境。对于那些新移民和非法移民而言,出国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他们的压力更大,更愿意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此外,部分接收国为部分合法劳工移民提供的失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度过危机的保障。例如西班牙的失业保险就非常丰厚,能够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劳工移民前6个月可以领到相当于平时收入70%的津贴,后18个月也能领到平时收入的60%。因此即使这部分人失业,领取的失业保障金也能维持自己的生活[26]。

2.留在原地自主创业或成为独立承包商(根据美国加州政府工业关系部官网的解释,独立承包商类似于雇员,区别在于独立承包商无须像雇员那样受雇主监管从事固定的工作,他们只要完成雇主交代的任务即可。此外,独立承包商不能同雇员一样享受到一些相关的社会保险和法律保护)。选择自主创业的劳工移民通常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本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本,面对不稳定的就业市场现状,他们可能会选择尝试通过创业来改善现状。例如与相识的同乡投资一些小规模的餐饮、服装等生意。也有一些接受一定教育的新移民从经济衰退中发现商机,通过开网店做跨国商品贸易来规避经济衰退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收入[2]。而成为独立承包商则更多地与当地移民法有关,例如美国联邦法令禁止雇主雇佣非法移民,但其移民法并未规定雇用独立承包商的人要确证他们的身份是否合法。因此很多的非法移民就利用这一法律漏洞成为独立承包商。美国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指出,2009年就有居住在亚利桑纳州的25 000名非法移民成为独立承包商[27]。

3.移民其他国家,寻找更好的工作、创业机会。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地区和行业的差异,当劳工移民因为所在国经济不景气而丢掉工作或收入减少时,移民其他国家也成了一部分人的选择。劳工移民可以借助于发达的移民网络和通讯技术来了解其他国家的相关经济状况,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移民的国家和从事的工作。Anzelika Zaiceva和Klaus F.Zimmermann对欧洲回流移民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期间的移民回流后,会再次移民其他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如挪威),这些人主要是一些未婚、年轻、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劳工移民,其中部分人移民其他国家后会选择自己创业。他们选择再次移民的目的在于寻找更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同时移民经验和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也使得他们的再次移民更容易[28]。

可见,失业劳工移民的流动并非经济或政策单一因素决定的结果。虽然收入缩水和移民政策的转变减少了金融危机后外来劳工移民的数量,但并没有导致大量劳工移民回国。在此过程中,失业劳工移民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受影响的境地。移民其他国家或自主创业体现了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善于利用科技和自身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本来规避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为他们的流动提供了更多主动选择的条件,甚至可以突破政策的限制作用。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生存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约占了我国整个经济总量的一半,占我国企业总量的99%,而占每年新增就业的85% 和存量就业的75%。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现在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约为2000万,85% 就意味着有1700万人口的新增就业是通过中小企业这个途径来解决的。

2008年,由美国暴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了全球,国际经济环境日趋恶化,我国也未能幸免。在这逐渐恶化的金融与经济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惨淡,裁员潮也是此起彼伏。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出口外向型企业订单明显减少,许多企业甚至接不到订单,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欲持续经营已产生较大困难。

面对这种现状,国家采取了多种调控措施,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央财政曾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仅在2008年就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回归正轨健康发展。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财政部明确提出从六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这些政策由于不一定切合每一个企业,所以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

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治标不治本。因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欲克服危机,在危机中求生存,还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由这两年看来,我国不同的中小企业面对危机采取了各种策略来应对,当然其结局也各不尽相同。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融资渠道匮乏,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不得不宣告破产;但是,另一部分企业积极应对危机,经营状况不降反升有所改善,处于一个稳中求升的状态。

在宏观经济政策利好的趋势下,中小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发展途径谋求新的发展。 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外部挑战,这也给企业自身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与科技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而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应对危机。目前世界金融现在处于恢复时期的时代,并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

面对危机,我国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

出路一:做好企业市场定位 努力开拓各级市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之于企业,就像水之于舟。金融危机之下,不少出口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出口锐减、市场萎缩的冲击,但也有一些企业在逆势中勇于拓展市场,为企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某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在成立五年来,坚持生产国际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精密铸造件,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受的影响并不大。相反,企业还抓住机遇多渠道开拓国内国外高端市场。国外市场,公司高层组织产品先后赴法国、德国等海外市场参展,而在国内市场则采取主动出击的积极营销策略以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从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不仅新增了四五家客户,老客户的新订单也不断增加,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000万元,发展势头强劲。

该企业的故事告诉我们,准确的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及主动的市场开发策略,是中小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出路之一。而这正是国家下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重点。

从国家扶持政策来看,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被放在六项扶持中小企业新举措之首。

因此,整体的外部环境是利于中小企业重新崛起的。

出路二:完善管理规范性 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困扰

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的管理不规范、信用体系缺失、融资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为此国家强调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意在引导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整合,优化自身的配置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作为中小企业,抗风险应对能力太差是一个通病,市场稍有点风吹草动企业自身就会受到波及。因此,如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就变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而加强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就是企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还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据资料显示,所谓中小企业融资难,真正贷款难的主要是那些成立不久、管理规范性较差、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而管理规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融资环节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弹性。

出路三:抓住经济重新洗牌的机遇 努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

尽管全球经济衰退尚未结束,但世界各国早已着手制定并逐步实施经济复苏后的长远发展战略,力争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后能够占据发展的“制高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每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中赢得先机备受瞩目。21世纪科技水平已经成为了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具有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占有先机。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就是基于先进的科技水平以及科学管理理念。经过此次金融危机,不少企业审视自己在金融危机下的得失后,逐步开始认识到,只有紧跟世界科技新潮流,不断进行产品技术更新换代,才能在危机和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现今社会的科技不断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趋于完善。面对如此多变的社会条件,中小企业要想得以存活并有更好的发展,要因企业而异,谨慎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和融资渠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型企业制定长远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做出最优化的产业决策。相信我国的中小企业借助优厚的国家政策和良好的外部条件,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创新,一定能够成功度过危机,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