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世界贸易特点

世界贸易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3 14:51: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世界贸易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世界贸易特点

第1篇

世界经济的增长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密不可分。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2倍,世界经济的融合加速进行。wto的正式启动运转、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全面实施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不仅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世界贸易全面、持续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 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 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 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 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

全球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三大类服务贸易中,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之势,l997年二者分别为 24. 4%和32.8%,而其它服务增长最快,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97年已升至 42.9%(见表2)。其他服务主要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其他商业服务(咨询、会计、法律、广告等)及文体娱乐等。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对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生产或销售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刺激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也刺激了直接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服务贸易(如旅游、饮食)转向知识、智力密集型(如电信、专业服务)或资金密集型(如金融、保险、不动产)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第2篇

关键词: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现实差距 贸易战略

一、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现实思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条件和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经济越来越外向化,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在统计数据上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二、对外贸易战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比较优势理论是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做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而该理论无法来解释当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仍然能够获得发展的现象。这一问题由大卫·李嘉图通过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后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波特对竞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企业和产业层次向国家层次、从参与国内竞争向参与国际竞争演进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三、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及影响

1.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轻纺产品加工贸易。在198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达到了1116.8亿美元,这一增长水平既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长,也高于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2.中国迈向贸易大国的发展阶段

“八五”是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阶段,“八五”期问,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平均增长19.5%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高速增长水平推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7%,上升到1995年的2.9%,在五年的时间罩,我国外贸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

3.中国作为贸易大国而崛起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从而使对外贸易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中国的供求已经能够左右国际市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表明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4.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将不可避免地在许多领域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并且,中国的需求大大拉动了东亚各国的出口复苏,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及原因分析

1.中国GDP总量大,但人均GDP很低。而中国虽然在世界上已经成为GDP大国,但是人均GDP不论是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大,但是人均贸易量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的贸易总量以及人均贸易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3.对外贸易结构的差距。当前世界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是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也是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贸易强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

4.对外贸易条件的差距。贸易条件指数(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随着中国作为对外贸易大国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具有了大国规模,这使得我国出口扩张难度增加,因其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其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明显恶化。

五、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战略选择

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不高的工业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工业品生产为主的先进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这是发展的重点。

2.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拥有自主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采用的都是贴牌生产,形成了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当前“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状,必须积极培育和创建自主品牌。这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必然要求。

3.加大政府支持,加快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4.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力争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动权。国际标准制定权之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至高点和焦点之一。而我国标准整体水平偏低,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竞争力。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不得不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为中国产业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取得新的“话语权"。

5.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在低端环节,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益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我国外贸竞争力现状分析.经贸论坛.2001年第01期

第3篇

关键词:物流

论文正文:

我国国际物流拓展

1、我国国际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国际物流是指货物(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及物品(包括邮品、展品、捐赠物资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和转移,是跨越国境的物流活动方式。国际物流具体表现为进出口商品转关、进境运输货物、加工装配业务进口的料件设备、国际展品等暂时进口物资、捐赠、援助物资以及邮品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所作的物理性移动。狭义而言,国际物流仅指为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而进行的物流活动,包括货物包装、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报关、商检、国际货运保险和国际物流单证制作等。

物流规模是从量的角度反映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的作业量。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真正实现产品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输送量和输送能力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是最接近实际的。我国的国际物流量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二者均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翻两番作为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将达2万亿美元,这一贸易额相当于现在世界上最大贸易国的贸易规模,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年增长率应达到7.2%以上。

代表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量近十几年以两位数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97年首次突破千万标箱,达到1076万标箱。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初步形成。在2002年底,我国沿海和内河共有生产性泊位33450个,主要港口生产性泊位比1989年增长了1.1倍。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6.8亿吨,比1989年增长了3.6倍。

有7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港行列,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两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多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02年完成3700万标箱,比1989年增长了31.4倍,上海和深圳两港已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十强行列。2010年,远洋集装箱直达率达到70%;大型专业化原油、铁矿石等码头建设布局基本形成,采用大型泊位接卸原油的比重达到95%,接卸矿石的比重达到90%。我国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30亿吨,集装箱码头总吞吐能力到1亿标箱,基本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

到2020年,远洋运输集装箱直达率将达到80%,主枢纽港航道基本满足大型船舶到港的要求[6]。我国物流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技术装备落后;管理较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为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也为境外企业和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创造了条件。我国遵守WTO规则,已经对约2300项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获得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强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和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扩大,我国的物流产业必将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互联网经济化的潮流。这对我国贸易和产业的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布局将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口关税的下降、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的逐步取消以及海关管理、商品检验、卫生及动植物检验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改善,都大大降低了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费用。

同时,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将得到金融服务业、基础电信服务业和专业服务市场准入的支持,这必将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贸易运输费用。运输费用以及克服贸易壁垒费用的贸易转运费用的下降将推动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加速增长。

可见,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短期内,由克服贸易壁垒费用的下降所推动的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从长远看,物流业的发展能降低贸易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同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加速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最终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展的市场空间。

同时,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如三菱物流中心建立了上海菱华仓储服务公司,其主要服务功能是对进入到我国的日资企业产品提供保管、运输,并对有关企业提供面向我国国内的货物运输服务。总统轮船公司在我国开通了第一条公路-远洋多式联运专线,连接南京和世界各地,还开辟了哈尔滨大连的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

该公司的集运子公司美集物流(中国)有限公司率先取得许可证,在我国提供全套仓储和集散服务。日通与日本国际货物铁路公司从事以日本至我国的海陆多式联运为主的国际多式联运。该公司利用我国的多式联运、国内铁路运输和新亚欧大陆桥,开展面向我国周边国家的运输服务。

3、我国发展国际物流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物流业面对拥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外国物流企业的挑战,应凭借现代物流理念和采用先进的运作方式,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以应对物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这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为了加大我国物流业的开放力度,加快企业资源整合,提倡国内外物流企业携手合作,积极支持国外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同时鼓励我国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实现国内外物流市场服务的一体化。除了应对物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外,我国发展国际物流还需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搞好规划和协调,合理设置国内外的物流网点,促进我国物流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形成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推动我国发达、配套的物流体系。

第二,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和欧亚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国际物流多式联运具有运送迅速、安全准确、手续简便的特点,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站。在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形成与国际物流相关、保证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的功能体系。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流,防止货物在途滞留,以节约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提高国际物流效率。推动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与国际电子商务的结合。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加快建立我国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连接国际互联网,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研究改进国内外的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包装的材料、尺寸,以提高单位包装的载货量和降低成本;更新和扩建港口设施,改进管理,提高装卸率,减少船舶停靠时间和港杂费;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物流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构筑高效便捷的大通关体系,提高口岸的工作效率,深化大通关服务改革;在大通关的各个环节体现对企业的服务,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加快口岸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口岸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第四,扩大开放的力度,加强国际物流合作。国际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今经济竞争中的一个焦点。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的繁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关于限制外商投资的壁垒将逐渐被打破。这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敞开了大门,而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国内传统物流业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些跨国公司把物料采购、物流配送外包给合作伙伴,同时也特别强调对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这给中国的物流与分销服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对国内物流企业而言,其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等,但同时它们也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熟悉传统文化、熟悉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跨国公司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因而十分需要国内的合作伙伴。因此,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有效合作将是一种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第4篇

2012年秋,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各地高中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以学定教”原则,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老师们在课改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与困惑,如: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好;等等。2012年12月26日,笔者在本校高一(14)班执教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初步探索高中课改背景下政治课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集体备课: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方案

集体备课由政治组骨干教师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本次备课由工作坊坊主引领,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思路:学生课前自主查阅并收集资料—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合作展示(世界贸易组织简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师生合作探究(如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反馈评价。全体备课教师建议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工作坊成员备课组长杜鹃老师解读了教材,提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针对学生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方丽老师就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要求教师精讲,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尊重学生的表达。陈智悦老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了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设计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等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设计了“列举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的综合性问题,促使其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加以综合并概括整合,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尖子生设计了“为我国提高开放经济水平建言献策”等思辨性较强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比自己更高的水平发展,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充分展现自己,得到发展。尊重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进步,是新课改的实质。陆昭蓉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撰写“导学案”,经过共同讨论形成教学执行方案。骨干教师的引领,让集体备课有了目标(解决什么)和方法(如何完成),并将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意见整理成为操作方案,实现了人尽己长,智慧互补,成果共享。

导学案:打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门

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关键环节)、课堂合作探究(核心环节)、课堂检测和课后拓展等,教学活动根据导学案推进。

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既是完成任务的单元,也是学生找到归属和自尊的起点,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形式。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间的搭配,以小组间水平大致相当为原则。每个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开展交流、讨论,进行归纳、展示。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归纳总结,有的负责发言,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各小组的任务分别是:第1、2小组从不同方面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第3、4小组从不同侧面介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第5、6小组介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和启示。小组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看哪个小组收集到的材料更有说服力,看哪个小组合作更有效、表达更精彩。小组合作让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1组8名同学围绕“你对世界贸易组织了解多少”这一问题,收集世界贸易组织发展的过程、目标、作用及其基本原则、现任总干事等知识,既充分解读了教材,又捕捉到了大量教材外的相关知识,开拓了视野;第2小组另辟蹊径,以数字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语言简练,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第3小组围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收集相关信息,还走访了部分企业和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及问卷调查数据,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第6小组收集中国知名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以课件形式展示他们提出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十条建议’”,其余小组进行补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研究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以及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彩导入:激活自主、合作、探究之兴趣

精彩的情境导入,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为了创设课堂情境,笔者三次更改导入新课的情境视频,最终选取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高层论坛”视频。这段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知识,掌握今后中国提高开放水平的基本方略,内容紧扣教材,画面精彩,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参与感知和理解文本,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热点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时代特征。

课堂反思:拓展自主、合作、探究之空间

首先,研究高中课改,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大课堂教学思想,教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上,教学过程重认识,更重方法;重智力,更重素质;重应试,更重应用;重定论,更重反思;重分数,更重能力;重结果,更重过程。

其次,坚持教学资源开放性,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可能。把课堂放大,从教学资源来看,教师选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高层论坛”视频,课前指导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绕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作用、原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以及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的想法和建议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搜集资料,走访本地企业和部分群众,共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回收问卷290多份,搜集学习资料310多份,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了15条建议。这个过程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及师生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第三,坚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现实。把课堂放大,坚持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课前,指导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课中,让学生自主分析、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时,第3组的小李和小东同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利与弊,两人代表小组发言,配合密切,一人讲正面观点,一人讲负面观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从形式上看,这节课既有课内活动,也有课外活动,如开展问卷调查;既有班级活动,也有个人、小组活动,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问题结论的开放性特点。

最后,师生互动,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空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节课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比如,在分组讨论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成功的经验时,笔者与第5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讨论,小组列举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平等互惠原则;从点到面,全方位开放;坚持‘特’与‘新’”等四条经验,我适时引导补充了“引进先进技术,并注意吸收与消化”这一建议。又如,在谈到“为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建议”时,我采用“试一试”“说出你的观点让大家分享”“你的观点很有新意”“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营造了开放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这样,学生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调整利用外资结构”、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让学生从自己擅长的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观察、讨论、质疑、探究,学会分享,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高中课改的基本要求。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调整;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国际经济法正在保障着每个贸易国家的权益,让国际市场变得公正公平。国际经济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受到了内部环境的改变,国际经济法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不断的需要去适应内外部的改变来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正交易。在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发达的同时,贸易自由化也随着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市场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由的发展,同时也相互吸引。国际经济法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变得越来越发挥作用。金融、投资、贸易等相互促进,相互吸引,带来的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给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状模式。全球的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亲密,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国际经济法就起到了一个保护者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调整

(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调整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国际间的投资的频率来自于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投资密切程度,越密切的国家之间的投资也会非常频繁,紧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会增多,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随之而来。国际间的贸易通过货物和服务来进行,贸易的规模和领域决定了国际间的贸易程度,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宏观的层面上,可以看到国际投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如果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的话,会产生很多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均等现象,也会造成许多的贸易问题,所以,对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进行调整,可以改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且有效的调整国际贸易所处的环境,让国际投资变得更加的顺畅,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是一个优良的贸易环境,但是,在经济出现低落萧条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会变的非常的险峻,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迫切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现在许多国家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拥有了160个成员国,这些国家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为了保障自身在国际大环境下进行国际贸易的权益和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保护下,尽管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大部分都是自由化的,但是还是有些不和谐的事件经常发生,给国际大环境造成干扰,所以调整好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促进世界贸易和谐,并且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朝稳步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稳定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经济往来频繁,未来发展也将变得更加顺畅。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的态势下,各国在都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在国际经济法的制约和保护下,各国追求利益的方式变得正规合理,也促使很多以往不正当获利的国家变得正规起来。国际经济法保障了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往来的安全,使得国际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秩序,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的公平公正。

(二)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权力

当今全球发展快速的状态下,国际经济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国家会因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行使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侵害另外一个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经济法的保护下,如今的国际贸易之间,大部分不存在这类现象。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的正当权利,不受其他国家的损害。在市场秩序稳定的今天,国际经济法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保护着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维护着世界贸易的和平,推动着国际贸易向正义的一方前进。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经济法保护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时代的变迁,国家经济法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法在投资与贸易之间以及贸易与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进行调整,才能更好的促进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促进世界贸易和谐发展。

作者:贾馨为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本文主要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协定》中出现的部分长难句为例,从五个方面对其句子结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两种翻译方法,力争提高译文的质量。

关键词:WTO文献 长难句 翻译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WTO文献的翻译就开始备受关注。根据《马拉喀什建立WTO协定》第16条第6款的规定,英文本、法文本、西班牙文本为各项协定的正式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他文本都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WTO文献的中文翻译就显得极其迫切。WTO文献的内容以法律类文本为主,其行文注重准确性、严谨性,用词正式,结构复杂的长句较多。本文着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协定》中出现的部分长难句进行分析,力图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1、WTO文献中长难句的句子结构特点

通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WTO文献中长难句较多使用定语从句、并列结构、插入语成分、非谓语动词以及同位语从句来丰富表达内容,比如: “The shambles which was…” “rules for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national patent law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ccess codes” “found for exampl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ng required to…” “my contention that…”等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殊结构,针对不同的句子结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

2、WTO文献中长难句的翻译

在WTO协定中,结构复杂的长句比比皆是,这几乎已成为其行文方式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句式有两大作用:(1)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加严密、准确、完整;(2)给人以法律文本的严谨性和正式性。翻译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理清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语境,力争保持原文的正式性和严谨性。

2.1“结构复杂,意义简单”的长句——直译

这种长句往往含有较多的修饰语、并列成分或语言结构层次,但其句意并不难理解,在汉语中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法,或者其汉语直译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认可。对于这类句子,我们首先要理清句子结构,弄懂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直译即可。

例1:This conflict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when some suppliers are able to engage in comparisons between legalities and possibly manipulate choice of laws so that they can connect with the most sympathetic 'home country' legality they can find.

该句是一个主从复合句,主句为“This conflict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时间状语从句为“when some suppliers are able to…”。其中,其状语从句中又包括主句和从句,分别为“some suppliers are able to…choice of laws”, 和“so that they can…they can find”。理清了句子结构后,我们发现该句话的意思已经相当明了。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该句可译为:如果有供应商能够对各类合法规定进行比较,并对法律进行可能的选择,以便和最有利于他们的“母国”国内的合法规定挂钩,那么这种冲突将变得更为复杂。

2.2“结构复杂,意义复杂”的长句——意译

这种长句除了句子结构复杂外,其句意较难理解,不能在汉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若将其做直译处理,则翻出的译文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让人难以理解。因此,翻译这类句子时,我们应根据具体语境,努力弄懂其真正含义,然后意译。

例2:We can anticipate for instance that some legalities will be largely constitutive, others regulatory in an instrumentally or strategically minded way, while others again embody custom and tradition.

该句的主干结构为“We can anticipate that…”。其中,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中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弄清句子结构后,我们发现,若把“constitutive”,“regulatory”,“an instrumentally or strategically minded way”分别直译为“构成的”,“管理的”,“工具或战略思想的方式”,其结果只能是让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联系上下文,根据汉语表达习惯,我们可将其意译如下:例如我们不妨认为,有些合法规定是制定法规的基础,有些合法规定是管理的工具或策略,而有些合法规定也体现习俗和传统。

3、结语

WTO文献中长难句的句子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协定》中出现的若干长难句为例,从五个方面对其句子结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两种翻译方法,力争提高译文的质量。由于WTO文献涉及的范围很广,这对WTO文献的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英语,而且要懂得WTO的法律和规则,否则很难译出精彩的译文。

参考文献:

[1](澳)克里斯托弗·阿勒普.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协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7篇

(1)读图表文字,要善于从数据分析图表的标题文字或注解说明文字中摘取关键信息,以准确把握图表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

(2)读数字变化,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减一减,除一除”,即不仅要看具体的数据,更要看注意数据之间的比较。“减一减”可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增长还是下降或增多还是减少,“除一除”可看出增长或下降的幅度、所占的比重。比较时不仅要和自己比,也要和别人比。通过对图表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各阶段数据变化的趋势是呈现增加的趋势还是减少的趋势,计算各时段数据占总和的百分比等以捕捉图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准确答题,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材知识得出与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结论或概括数据变化的规律,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对原始数据的分析要实事求是,既要从材料出发,从信息分析,也有必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既可以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解答但也不能完全依赖课本上已有的结论,形成被动的思维定势。因为试题提供的图标数据和信息往往是新材料、新情境、新信息,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图标材料和信息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1.(2011·福建)据右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右图: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分析】函数图项是纵向对比后的结果,放映事物所占的比重和变化的趋势。事物发展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从图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其它三项内容时间不符予以排除。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②材料二表现英、德、美三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征?反映了什么规律?

【分析】材料一中已略去了具体数据,提供的是“除一除”后得出的结果,从1870年的四个数据,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得出第①题的答案: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销售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对外扩张日益明显。

做第②题时,我们以材料二中三国的煤产量为例。先纵向“减一减”,和自己比,把三国各自的1900年的产量和1871年的产量进行比较,可看出三国都有很大的提高;再横向“减一减”,和别国比,把同一年三国的产量比一比,可看出美国1871年落后于英国,而1900年超过英国,说明美国的增长速度高于英国。德国1871年和1900年的产量均低于英国,是否能得出“德国增长速度低于英国”的结论呢?我们再来“除一除”:英国225.0÷117.0≈1.9,美国240.8÷41.9≈5.7,德国149.8÷37.9≈3.95,可见,德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国。至此,我们才能得出完整的结论:三国工业发展迅速,美、德发展速度更快,赶上并超过英国。说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加强了。同时注意阶段特征的把握。

例3.(2012·江苏)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分析】柱状图数据表格首先把握时间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处在工业革命的阶段特征,将柱状图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很直观的反映出输入英国的原棉质量是呈递增的趋势,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递增的幅度越来越大,分析递增趋势的原因注意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背景,答案就很明确是C项了。

例4.(2012·新课标)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第8篇

迄今为止,WTO已经受理了300多个案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报告,已经结案的有200件,108件未结案件。

WTO的成员国经过谈判达成的协议,是WTO的规则。WTO的规则是WTO的核心。它规定了世界贸易要遵循的国际法律。附件2《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就是争端解决机制要遵循的程序法。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重大突破。本文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和特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主体等方面简要介绍一下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历史由来

目前的争端解决机制遵循的程序和规则是半个世纪以来GATT1947实践的发展,也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

通常而言,《GATT1947》第22条和23条是关贸总协定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规则和法律基础。第22条规定了缔约方之间进行磋商的权利;第23条规定了提出磋商请求的条件、多边解决争端的主要程序及授权报复等。但是,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存在一些严重缺陷。例如,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限规定,争端解决往往久拖不决;由于奉行“协商一致”原则,被专家组裁定的败诉方可借此规则阻止专家组报告的通过。这些缺陷使得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大打折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乌拉圭回合”将争端解决纳入谈判议程,并最终达成了《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简称DSU),建立了WTO争端解决机制。该机制针对旧机制的缺陷,建立了一套精细的操作程序、严格的时间限制和交叉报复机制,发展了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

DSU是WTO协定的附件2.从DSU3.1的规定可以看出,WTO争端解决机制是根据GATT1947第22条和第23条实施的管理争端原则,以及对该原则的进一步详述和修改。DSU中规定了争端解决体系的程序和规则,缔约各方都有遵守WTO协定的义务。1995年WTO协定生效后,由于成员国不断求助于争端解决机制而使这个机制的作用日益重要。

2.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 目的及主要特点

2.1为多边贸易体系提供可靠性和可预测性

法律本身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和可预知性的特点。WTO协定也具有法的属性,它为多边贸易体系的参与者提供可贸易行为要长期遵守的规则,人们依照贸易规则活动,就能取得可预知的结果;另一方面,违反国际贸易规则,也会有相应的可预知的制裁。依照WTO协定的规定解决国际贸易纠纷,也自然带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WTO协定附件2 DSU第3条第2款规定,为多边贸易体系提供安全性和可预知性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核心目的。

虽然直接从事国际贸易行为的主体并不是国家,而是各个国家中的经济组织或个人,当今的国际贸易,还是被人们认为是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流动,而不是直接从事商品和服务贸易本身的个体。这些市场经济下国际贸易的参与者,尤其是从事长期贸易交易的参与者,需要稳定的贸易环境包括贸易规则,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可预知性。 根据这些切实的需求,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依照WTO协定的规定,提供快速、有效、可靠和有规则可供遵循的体系解决争端。

2.2 争端解决过程和结果,不增加或减少成员国在WTO协定中的权利和义务

这个特点在DSU第3条第2款、第3条第4款、第5款中都有明确规定和体现 .

如果发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一成员国认为另一成员国采取的贸易措施违反了WTO协定的义务,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该成员国可以依据WTO协定起诉到争端解决机构(DSB)。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只能依据WTO协定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不能改变WTO的法律,不能增加或减少成员国包括争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3 通过专家组报告或上诉机构的裁决对解释WTO成员国的权利义务

2.3.1 DSB拥有WTO协定解释权的依据

究竟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有没有对WTO协定的解释权,人们有不同看法,WTO已经审结的许多案件都涉及这个问题。因为,《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简称WTO协定)第9条第2款规定,“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拥有对本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进行解释的专有权力。(WTO agreement Article IX 2 )”既然WTO协定明确规定WTO协定的解释权由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专有,那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解释有什么存在的依据呢?

WTO协定的附件2 DSU第3条第2款中规定,“各成员国认识到(WTO争端解决体制)适于保护各成员在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及依照解释国际公法的惯例澄清协定中的现有规定。”这就是争端解决机构DSB拥有WTO协定解释权的依据之一。

DSU第17条第6款 的规定,是DSB拥有WTO协定解释权的又一依据。

2.3.2 DSB对WTO协定的解释与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的解释权的关系

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拥有对本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的解释(WTO agreement Article IX 2 ),是权威解释。DSB的解释是通过每一个个案的审理,针对案件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解释WTO协定,而不对全体WTO成员的权利义务作解释。DSU的规定不损害各成员通过《WTO协定》或一属诸边贸易协定的使用协定项下的决策方法,寻求使用协定规定的权威性解释的权利(DSU Article 3.9)。

2.3.3 DSB法律解释的原则

争端解决体的法律解释是依据解释国际公法的惯例进行的,那么什么是解决国际公法的惯例呢?

1969年5月23日联合国签订于维也纳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其第三编《条约之遵守、适用及解释》第三节《条约之解释》即第31-33条规定了许多解释国际公法的惯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