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3 15:56: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的基本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以人为本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强调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精神,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越好,工作的客观效率越高、成绩越显著。所以管理者在护理管理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并创造机会使其能力和水平得到最大发挥,帮助护理人员实现人生价值,增加对本职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营造出和谐氛围,让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被护理人员轻松愉快的接受,使护理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加强职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1.2以人为本满足护士对自尊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对于护士在工作中的疏忽和失误,管理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平常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护士偶尔出现的工作失误及差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护理人员哪怕技术再精湛、责任心再强也不能保证在工作中做到零差错。因此,对出现疏忽和失误的护理当事人不要只单纯的批评和指责,而应积极帮助其排除客观困难、查找主观原因,降低差错造成的风险,杜绝下次再犯。尽量避免当众批评,选择适当的场合进行批评教育。同时注意批评的语气不要过于严厉,态度要诚恳、客观、公正。
1.3以人为本密切同事关系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之中,更多时候体现在工作之余。要经常与护士交流谈心,了解其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设法帮助其解决,让其安心工作。对生活上有困难的护士应主动关心送温暖,号召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热情帮助,让其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和爱,使其免除后顾之忧,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同事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2.以人为本”在护理工作实践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受术对象的角度出发,理解她们的情绪、情感及主观体验,在提高护理服务中本着以人为主体,不仅在技术上要精心为其服务,更要尊重其人格和权利,维护其利益,为受术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
2.1以人为本首先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仅包括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良的专业技术,还包括良好的服务态度。护士热情和蔼诚恳的态度可以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赖,促进康复。尤其是对待患有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和并发症的患者,护理人员既要学会换位思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又要视病人如亲人,让患者时刻感受到护士的关爱与帮助,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
2.2加强健康教育拓展服务范围
计划生育护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服务对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健康,减少手术后遗症和降低并发症。为保证服务对象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护士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她们交流,促进护患沟通。计划生育服务站可在站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发放宣传折页、生殖健康手册、播放出生缺陷、优生优育电视录像、开设健康教育课堂等活动。广泛宣传生殖健康、妇科病防治等知识。纠正部分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服务对象的生殖健康水平,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涵得到拓展。
2.3以人为本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
计划生育护理人员要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的特点熟练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同时还要有创新和进取意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贴近群众需求,这样才能提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服务。管理人员要及时为护理人员提供新技术培训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激励护士不断学习充电。并经常开展技术比武、科技练兵、业务培训等活动,为护理人员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以人为本要有舒适优良的服务环境
计划生育四项手术面临的是广大的育龄群众。计生服务站不仅要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服务,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计生部门的良好形象。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各种信息日益丰富和公开透明,人们的自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护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提供服务时,除了把受术对象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外,还要在服务对象进站之初就和她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她们的信任,除了热情接待外,要对每一项手术的操作常规、注意事项做详细的介绍,充分保障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同时做好术后随访工作,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放心。站内和病房的环境及物品摆放要干净整洁,以方便群众为原则,门诊及病房走廊上张贴悬挂的各种宣传画,画面色彩要温馨和谐,使人心情愉悦、最大程度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
3.小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严重的气流受限可以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其大多数是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在世界上,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且有逐年增加之势[1]。2007年6月至20010年1月我们通过对169例COPD患者进行以人为本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1月住院患者169例,男112例,女57例,年龄47岁~101岁,平均66.04岁。并发Ⅱ型呼吸衰竭18例。病程小于10年者21例,病程大于10年者148例。
1.2 治疗方法(1)对症治疗:止咳,平喘,祛痰;(2)控制感染;(3)氧疗;(4)呼吸功能锻炼;(5)营养支持治疗。
1.3 护理
1.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呼吸通道是否通畅,观察患者咳嗽咳痰的情况,痰的颜色、量、粘稠度、气味和性质。肺部罗音的变化;观察呼吸困难的变化,呼吸运动、频率、节律等;观察发绀、缺氧程度。观察精神状态,情绪反应是兴奋或抑制,尤其注意动态观察病情、血气分析、生化检查、尿量及性状、便潜血等情况。根据以上观察内容,任何一项出现异常情况。护士应立即通知医师。准备必要的抢救用物和药品,咳嗽能力差的准备负压吸引器。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中的危险信号作为护士巡视病房、交班的重点观察内容,必要时转重症监护病房,这样医护人员可以对重症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动态连续观察病情变化,以免由于观察不到位,延误诊治,造成患者病情恶化。
1.3.2 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给予半卧位/半坐位,缓解缺氧症状,利于平稳呼吸。正确氧疗l-2L/min或2-3L/min,氧浓度24%一30%。给予患者足够的水分,给予氧气趋动雾化吸入2―3次/d。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开窗通风,相对湿度50%~60%。
1.3.3 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病程达数年数十年,反复发作,频繁住院,生命质量明显下降,并且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有资料研究发现COPD稳定期患者抑郁发生率达54%[2],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心理变化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可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而抑郁与COPD急性加重(AECOPD),呼吸功能变化密切相关,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必要手段。
1.3.4 肺康复锻炼:早期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是(在用抗生素治疗和患者多饮水基础上)保证气道通畅有效的方法。肺康复锻炼不仅能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和健康的相关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率和住院天数,还能在没有心理干预条件下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能力。肺康复锻炼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变化、适当下地行走、有效的咳嗽和排痰等,而腹式呼吸需要增加能量消耗,只能在疾病恢复期锻炼,关键是指导患者有效咳痰,特别是晨起时咳痰,排除夜间聚结在肺内痰液。一切锻炼以患者的耐力而定,以感到不疲劳为易。
1.3.5 充分发挥家属的配合作用:整体护理认为,护士对患者的护理不仅要重视患者的生理、心理,更要充分利用患者的社会方面力量,尤其不能忽视患者家庭成员在促进康复中的作用[3]。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指导其家属共同参与制订护理计划,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
2 结果
169例患者166例病情得到控制,并掌握自护方法和知识,3年内仅有11例重复住院。3例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死亡。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变化快,病人年龄大,常易并发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动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为患者及时治疗和抢救赢得了最佳时间,在防止医疗纠纷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如果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应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更有利于科学规范地开展医疗、护理工作。
整体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把病人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种需要的整体的人,它是对病人系统、全方位的护理。整体护理在关注病人的疾病,注重对疾病康复的功能护理的同时,更关注患病的病人,关注病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注重病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 尊严的完善。整体护理是新的健康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医学模式的最完整的实践和应用。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4]在其之首就开宗明义地把健康定义为是:“一种身体上、 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为患者讲解自身保健与疾病恢复的关系,鼓励患者自我护理。避免诱发因素:吸烟、粉尘、刺激性气体吸人;注意保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进行家庭氧疗,每天吸氧l0~15h。加强营养支持,提供合理的膳食,提高机体抵抗力。进行体育锻炼和呼吸肌锻炼。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COPD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给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以“人”为中心,开展身心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是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改善愈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
[2] 卢冠男,周宁,邓园,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国际呼吸杂志。2010,30(1):14.
[3] 张海燕.乳腺煽病人家庭支持和自理行为的棚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1999,14(2):31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8―01
1 循证护理的概念与中医辨证施护的概念的区别
1.1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证据;② 护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实际情况。 这三个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2 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辨证施护它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护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及其他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过程,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以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相结合。辨证施护注重三因护理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辨证施护讲究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2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的关系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在基本观念和护理特点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循证护理以“证据”为原则,以“证据”为护理依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制定并实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循证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证据,制定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医辨证施护则以“辨证”为原则,以患者的“证”为护理依据。辨证的结果即作为中医治疗和护理的理论依据,是临床确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依据。中医护理注重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及正护与反护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 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中医的辨证施护注重病情观察和舌苔、脉象,循证护理重视整体观,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施护不可缺少的内容。
3 循证护理对中医辨证施护的影响
3.1 循证护理使中医辨证施护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临床护理文献的方法学,它强调的是有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的“辨证施护”、个体化护理原则与循证护理“从证据人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决策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医“症”与“症候”的复杂性,且中医诊断客观指标较少,主观经验居多,因此“辨证施护”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将循证实践的方法运用于中医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辨证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人员实施中医技能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证据,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护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询证护理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是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为护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循证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当前,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提倡对病人诊治决策应结合当前可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经验及病人的意愿进行取舍,这是循证医学强调的临床决策思维(诊治方案的选择)及行为的原则和方式。因此,循证医学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医学的医学实践,它更强调利用发表的文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提供指导对医学文献评价分级的实践指南,并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解决具体临床问题。循证护理也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 6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沦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解决需要鳃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将最适宜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服务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循证护理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形成新的中医护理实践模式,使新模式成为真正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一、中医护理含义与特点
中医护理是指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开展护理工作。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等。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为辩证统一施护。中医护理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的,一旦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将会影响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医护理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都受到了自然界影响[2]。病情观察依靠辩证施护,在进行辩证施护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与现代护理中的仪器检测不同,中医护理诊断病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同时结合病史询问、个体状况等信息,运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八纲辩证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初步诊断病人的证型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提出护理措施[3]。起居护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认为保持情志舒畅有利于抵御疾病,饮食调护也能治疗疾病,因此,中医护理可根据辩证施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膳食和营养方面的护理指导。中医护理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护理方式,包括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传统技术,同时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以上护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家庭护理。
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入整体护理阶段。这一点与中医护理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和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防病的理论相一致。中医护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发生,如何预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护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适合中医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调理老年病人的机体,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对合并多种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服用西药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减少服药次数[5]。
三、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形势下;中医药学;临床护理;药学服务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医院对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1]。与此同时,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确立,很多疾病的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2]。目前,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多毕业于西医院校,护理知识也是以西医为主。在中西医结合的新形势下,护理人员必须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能够将中医药学与护理学有机结合,提高其药学服务能力,保证中药的使用安全[3]。本文探讨新形势下中医药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医院于2019年9月开始采用中医药护理模式,随机选取2019年3~8月的100例为对照组,2019年9月~2020年2月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0~75岁。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3~77岁。护理人员共35名,均为女性;年龄24~43岁。学历:大专10名,本科18名,本科以上7名;护士与护师15名,主管护师15名,副主任护师5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学实践与服务指导。(1)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的指导:由中药房药师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药药学服务指导,包括常用中药的名称、种类、用法、用量、中药配伍禁忌、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等,结合患者特点,普及中医药知识。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瘀血形成有关,治疗方面可采用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药物,如舒血宁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药药物使用的认知,提高中医药的合理使用率。(2)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中医药具有“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等优势。结合患者的疾病类型,向患者进行中医药知识宣教,提高患者的保健知识及疾病预防意识。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向其普及中医药知识,告知如何稳定血压、血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时间。(3)重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指导护理人员合理为患者使用推拿、按摩、针灸、刮痧、耳穴埋豆、中药熏蒸等相关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的技术优势,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注重临床护理资料收集,积极进行护理科研:注意收集中医药使用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单纯西医护理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患者住院时间和症状改善的影响;中成药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为护理科研提供依据,保证中药使用安全。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护理服务满意度和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药学服务的评分。护理服务满意率参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评价体系》,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4]。药学服务能力参照《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试行)》中的相关内容确定。理论评价包括个人素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驱力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药学服务能力越强[5]。实践能力通过护理人员的日常用药指导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药学服务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2.35±1.15)d,短于对照组的(15.80±2.06)d;医疗费用为(5852.95±247.45)元,少于对照组的(6396.55±305.26)元(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药学服务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护理人员的服务理论和实践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1.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现状
专业建设起步晚。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几家中医院校开设了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普遍脱胎于中医学专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偏重于医学、人文类课程较少等诸多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论证,脱离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开设绝大多数在中医院校,受到传统中医药学的影响,课程设置仍沿用“三段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由中医基础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三部分组成。不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与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思想和观念不相适应。
2.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能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进行健康教育及咨询、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
课程设置理念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夯实西医,融合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施护。课程设置改革原则课程改革在注重“三基”的同时,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以整体护理为理念,重视现代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护理知识的学习。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综合性医院的需求,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加大西医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课程比重,注重中西医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开设中医护理特色课程。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m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型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研究并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增加实践课比重,以护理程序为导向,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示教、模拟实训等多种先进的实践教学形式,实验与理论并进,开发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验、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力,从而改变毕业生就业面窄,大多面向中医院的现象。
3.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入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辩证施护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应用中医理论实施护理评估,辨病辨证,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1]。将中西医护理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目前临床疾病护理的发展趋势。经历了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具有丰富的疾病诊治以及病人养护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工作。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除此之外中医还十分注重进行养生护理,强调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护理。中医护理观念是现代护理理论的补充,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护理质量,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融人辩证施护具有深远意义。
在护理专业中开设中医课程是医院教育中的一个亮点,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课程时间相对较短,且教师大部分只注重讲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知识,对怎样将基本知识在临床中进行运用讲解较少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75%的学生对中医四诊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提升,这表明将辩证施护融人到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研究表明,很多护理人员由于对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在中医四诊能力方面极度欠缺,因此不能正确的进行辩证施护,对护理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相关内容很有必要。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想要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对辩证施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内容是不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独自完成对病人危及情况的处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辩证施护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进行培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案例分析训练,提高学生辩证施护的能力。
传统的临床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包含西医相关知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方法、诊断以及治疗与护理方法等,在进行上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适当的融人中医辩证施护的内容,主要有: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等。异病同护主要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因此可以选择相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同病异护则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患者机体反应以及地区的不同,所变现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护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3]。其次还应进行辩证施膳,主要是根据药食同源的原则,食物的温热寒凉均可以对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行一定的调节,合理的饮食具有强身、防病、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56-02
目前,我国中医护理教育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如何既与现代护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接轨,同时又发扬完善我国传统的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五年制护理本科生,现该届学生即将毕业,伴随这一届学生的学习历程,我们不断总结、改进,坚持突出传统医学特色,注重中医护理理论与先进的护理模式相结合,针对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力求建立新型合理的中医护理本科教学模式。
1 课程体系设置
1.1 总体目标和原则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护理和现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护理技能,具备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技能和教育、管理、科研基本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为主体,以护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基点,有利于中医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2 课程体系
1.2.1 主体性兼顾灵活性 在课程体系中,以护理专业课程为主,开设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辅以相当比重的人文、社会、心理等选修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护理科研方法、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2.2 适应现代护理学新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护理的对象由病人扩大到全社会的人群,护理工作面向群体、面向社会。在课程内容中,需要增加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因此,我们设置了社区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更新。
1.2.3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为了更好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将中医护理学设置成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临床护理学两门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美容、各项医疗护理活动对患者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医临床护理以病证为经,以证型为纬,结合“中医整体观”的原理,运用护理程序,开展“辨证”与“施护”。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同时,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2 实践教学改革
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和教学质量高低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目前大多数院校仍采用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这种方式理论与实践划分过死,不能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接触临床,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一开始往往不适应,产生心理压力和情绪反应。因此,我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2.1 增设阶段实习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习穿插的方式,在第六学期安排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第四附属医院(玉溪市中医医院)进行10周的阶段实习,具体分配在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风湿科、骨伤科,主要实习基础护理(如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压疮护理等);护理操作技能(如无菌技术、各种注射法、灌肠法、男、女性导尿法、吸痰法、吸氧法等);中医传统操作技能(如拔罐法、艾灸法、穴位注射法、耳穴压籽法、刮痧法等)。通过阶段实习使学生直接接触服务对象,获得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为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2002级护理本科班毕业实习分别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市延安医院实习,均得到了实习医院的好评。
2.2 加强实验室实训操作和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技能操作,充分发挥中心实验室的作用,我院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2个月),组织毕业实习前各专业共10个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无菌技术、体格检查的技能训练、要求做到规范、准确、熟练,反复训练,逐个考核,逐个点评。最后各班选出前五名参加竞赛,评出各项操作的一、二、三等奖,并进行奖励,2002级护理本科班分别获个人无菌技术操作一等奖和心肺复苏二等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3 实习前强化训练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开始接触实实在在的社会,需要他们独立地应对各种病人、处理好各种关系,因此有必要在学生进入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护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强化训练。为此我们对2003级护理本科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10项护理操作技能(静脉输液法、吸氧法、吸痰法、男、女性导尿法、洗胃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耳穴压籽法、拔罐法)强化培训,时间为五周。具体做法是将50名学生分为5组进入急诊科、针灸科、肛肠科、风湿内科、妇科进行护理操作技能强化培训,在培训中采用真人真做和模拟实验教学两种方法:①临床带教老师在讲解与演示中以学生或教师扮演病人角色;②学生既当护士又当病人,转换角色练习。要求在训练中做到规范、准确、熟练,并进行逐个考试,逐个点评。其优点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沟通技巧;增进了与病人的情感交流技巧;规范了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
3 加强素质教育建设
素质结构包括: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由于传统中医护理教育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三方面上存在明显缺陷。因此,我院将素质教育建设作为教学模式中的突出问题予以强调。
3.1 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医学界人文主义的回归,护理工作的重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以治病为主的功能制护理转向全面关注人的心理、社会状态、健康需求的整体护理。人文关怀式的服务正在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只有深入学习和探讨现代护理观念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提升护理人员的人
文素质修养,才能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我院在护理本科教育中,加强人文知识学习,以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在护理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和奉献精神。
3.2 心理素质培养 现在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自控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面对激烈的竞争,一旦遭受挫折,或环境变化。就容易产生自卑和失望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引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我院护理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重视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教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术,通过与自我对话,感受压力对自己的影响,最终实现自我帮助和自我治愈。具体做法有:①自我体验,释放内心感情。学会合理的宣泄,每个人都有许多矛盾和负性情感,它影响到工作和学习。因此可以通过说或想,将负性情感释放出来,或者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转移不快情感。②提高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种负性情感的产生,其原因是自我认识有偏差,因此要学会剖析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分析和自问,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领悟到一个人不能片面地追求完美,而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现实。
在高职教育护理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它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临床操作技能,是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
中医护理;临床研究;临床护理
笔者从事西医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已有数年,现简要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和独特中医护理技术的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中医药基本理论内容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时学生已经学完西医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形成了固定的医学思维模式。当学生们首次接触中医学的时候,由于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辨证原则与西医截然不同,对中医这种源于生活实践的直观并在此基础上带有形而上学抽象归纳推演的整体思维特征不能理解,不同的理论体系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尤其不易,尤其是初学者。在教学中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中医教学中,尤其是基础理论的教学环节,需善于引领学生走出形而下的思维,从生活中、实践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形而上的思维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日常实践中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朴素而又生动的思维方式,从而接受中医的理念。
2搁置争议,区别对待
中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命题,不但抽象玄奥,而且从现在的观点看来,部分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科学。对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需区分对待。第一,对于阴阳五行这类中医基本理论构建框架这类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基本理论,在讲述中需告诉学生,古人在最初认识事物时朴素而简洁,采用的也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第二,对于中医中与哲学紧密结合的观点,如天人合一、运气学说,哲学性强,但具体到某些细节上过于机械和理想化,甚至脱离了实践,有臆测的成分。第三,诸如“格物致知”的方法在中医学中多有体现,牛膝似膝骨,因此补益关节;豆似腰子,所以益肾,诸如此类的推理在中药药理中随处可见,很显然,这是由药物表象到药物疗效的直接跳跃,中间加以毫无根据的意会,这种分析方法只能用于对已知药性、药效的药物自圆其说,不能用于新药物的临床疗效探索。
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护理专业招收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24岁。大部分学生由于多年现代科学的教育,基本具有推理演绎能力,但还不能熟练地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中医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与西医有很大不同。中医学以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辨证思维和归纳演绎,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理解、记忆困难,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产生畏惧情绪[1]。
4重视直观教学
中医中的部分理论讲解时虽然较为艰难晦涩,但在教学中,若是重视直观教学的应用,有时可事半功倍,例如经络部分,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经络的走行及其循环规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5加强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的课程设置是30个课时,但在课程分配中,主要的课程安排集中在基础理论的教授,临床课程不足50%,临床实践课程更少,主要集中在针灸、穴位的教学安排上,对于基础用药等部分内容,基本上属于了解的对象,对于学生日后临床实践帮助不大,除了个别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考试过后,就将抽象枯燥的中医基础理论置于脑后,在临床实践中根本应用不上。
6强调具体病症的教学
通过几千年的积累,中医在某些病证中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和丰富且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有着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应侧重于此类病证的教授与实践。就笔者的临床经验而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及成人的脾胃功能调理、女性月经疾病的调理、孕产前后的中医调理、冬病夏治、脑血管意外后期的康复,中医都有独特的优势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者临床经验,对于这类疾病重点教授,不但有助于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还有助于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医,从而引导其对中医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7加强中西医结合
由于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中医学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对疾病的论述有固有的特点。西医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日后大多数会从事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因此讲授中医护理学时要注意授课时紧密结合西医知识,让学生能体会到临床治疗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更深刻地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将来在临床更好地应用、推广和发展中医。同时注意在教学时客观地评价中西医学各自的优缺点,如对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在疾病初期,中医没有明显优势,但对于后期的恢复,中医能起到主导作用。教学时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才能使人信服[3]。
8总结
总之,在目前以西医为主的医学教育中,中医作为辅助和从属的教学地位已基本不可改变,但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终身教育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作为一个中医教学者,笔者认为教授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中引领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奥妙,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领略中医临床疗效和治疗方法。
作者:徐一慧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昆山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