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管理模式

风险管理模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4 09:43: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管理模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管理模式

第1篇

关键词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管理模式;风险控制;风险监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90-02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十分迅速的管理学科,也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学科。虽然它发展很快,但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统一的、形成标准的风险管理模式。挪威船级社(DNV)将广义的风险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这是目前国内外风险管理最为流行的模式之一。

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一些院校和石油企业开始了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油气管道风险管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自身具体管理模式,使风险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挪威船级社风险管理模型在油气长输管道的应用。

1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确保识别、排序和有效管理所有重要风险的过程[2]。

通俗的讲,风险管理就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可接受的管理过程。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

油气管道只要在运营,就存在各种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风险,要实现“管道平安畅通,企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是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要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对确保管道平安运行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确保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满足政府、公众和自身的需要。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的目的从微观来看,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从宏观来看,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本质安全化。

2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DNV风险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通用的模式如下[2]。

DNV风险模式如图1,它既可以应用到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应用到一条管道、甚至一个输油气站(队)、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它的本质是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对风险形成闭环管理。

2.1 风险辨识

广义风险辨识就是指辨识隐患、威胁。包括危险源辨识、辨识的方法、参与人员等。风险辨识本质就是危险源辨识。

一条特定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是有标准参考的,以中石油某管道公司下辖的一条埋地油气管道为例,这条管道面临的危险源来自9个方面[2]。分别为:①外部腐蚀;②内部腐蚀;③应力腐蚀开裂;④制造缺陷(管焊缝缺陷;管材缺陷);⑤焊接/建造相关缺陷(环焊缝;对接焊缝;褶皱弯曲或翘曲;剥离失效);⑥设备因素(密封O型圈失效;控制和泄放设备故障;泵密封失效;其他);⑦第三方破坏(瞬时失效;延时失效;人为破坏);⑧误操作;⑨天气相关及外力因素(天气过冷;雷电;暴雨或洪水;地壳运动)。

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综合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各类风险相对高低次序。风险评价方法很多,管道线路风险评价一般采用Kent打分法,Kent法风险评估模型如图2。

通过搜集一条管道自身属性和周边环境信息等一系列数据,参考Kent打分法的评分标准,赋予这条管道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误操作四大指数一定的分值,四个分值相加得到一个总指数和,同时,分析管道所输油品的产品危害性、泄漏、扩散、周边接受体的实际情况,得到一个泄漏影响系数,采用如下公式确定相对风险值:

相对风险值=总指数和/泄漏影响系数

根据相对风险值大小,可以对管道不同管段的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风险高低次序。如果能同时结合风险矩阵图分析,就可以得到哪些风险需要立即治理,哪些延后处理,哪些可以忽略不治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和措施,它是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管理前两步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都是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准备的。

1)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手段。风险控制就是指预防和缓和风险。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控制和事故发生后的缓和控制。比如对输油站队新入岗员工进行入职安全教育、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学习、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与检查,从而提高员工岗位技能,预防事故发生,这是预防控制;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的应急(疏散、救助、恢复),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是缓和、减缓控制。风险控制的手段有培训、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检查、标识、应急计划等等。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多样化的。

2)风险控制的原则。国际上通用的风险控制原则为“4T”原则,即:容忍(Tolerate)、转移(Transfer)、终止(Terminate)、治理(Treat)。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针对风险评价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4T”原则,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处理风险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有避免、预防、自留、转移等,国内外很多EPC总承包项目处理风险方法也是上述

几种[4]。

3)油气管道风险控制。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①第三方破坏:包括增加管道埋深,避免管道穿过高活动区,管道占压清理,公众宣传教育,加强第三方施工监测,加强巡线,确保管道标志完好无缺等措施。②人员误操作:包括设置就地保护,设置多级安全装置,编写工艺运行程序、油品切换程序、阀门维护程序、设备保养程序、流量计标定程序,记录安全活动,加强应急演练等措施。③腐蚀:包括外涂层检测修复,管道内检测与修复,加强阴极保护,套管,完善管-地电位测试,清管,排除(屏蔽)杂散电流等措施。④设计:包括提高安全系数,减少管体疲劳应力次数,控制水击,进行水压试验,进行在线检测,消除地质应力等措施。⑤管体自身属性监控:包括分析管体壁厚、管龄、运行压力、最大运行压力等数据,流量、温度监测等措施。⑥后果:包括加强维修队伍的响应,加大公众宣传,做好应急疏散,截断阀灵活性测试,水源点监测保护,泄漏监测,管道周边环境敏感区和高后果区监测等措施。

2.4 风险监控

1)风险监控的内容、意义和手段。风险监控是指监督风险的控制措施。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意义重大。它既能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合乎法规,又能确保风险措施实施到位,最重要的是审核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监控采取的手段有:对设备设施的监控、监测;对员工行为观察;任务观察;审核;满意度调查等。

2)油气管道的风险监控。油气管道风险监控是对管道风险控制措施的监督和对管道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既包括技术监控,也包括管理监控,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风险登记表。

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风险登记表中,详细注明风险编号、风险类型、风险评价(概率和后果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投入资金,预期效益)、风险控制措施(具体的实施措施)、控制措施的辨识(负责人、时间、地点等)、风险状态的监控(高、中、低风险)、控制措施状态的监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等)等。

总之,风险监控相当于效能评估,是衡量措施落实和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依据,风险监控得当,才会对下一轮风险辨识有所帮助,使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在PDCA循环中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公司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监控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着眼于“预防”的安全管理。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四个环节的循环改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在管理机制上,是管理机制的全面升级,在管理理念上,是企业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的转变。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好并应用好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模型,既是石油管道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安全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又是管道公司走本质安全型道路的外在体现。石油管道公司要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管道公司,在风险管理上一定要狠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琦,张明智,等.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现状及对策[J].油气储运,2004,23(7):63-64.

[2]《风险管理》挪威船级社(DNV).

第2篇

【关键词】巨灾风险 风险管理 巨灾保险 巨灾证券

一、目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暴风雪、干旱、超强台风等极端气候,以及特大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正常年份重大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以上,而受到灾害袭击的人数在2亿左右。在不断频发的自然灾害的巨大损失的面前,国外相对成熟的巨灾保险体系相比较,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风险防范的意识薄弱、领导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思想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家对责任灾害进行防御尚未建立有效的体系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机制难以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进行融资比较困难、政府和保险机构对自然灾害受害者的补偿水平低下、对于灾害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保障程度落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于巨灾之后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未在完全程度上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无论是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还是在财税制度和国家立法上,均为建立完善和有效的机制,在对于巨灾的保险体系方面更是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我国目前具有部分对自然灾害进行保险的相关保险业务,但是这些保险业务的品种比较少,并且发展十分缓慢,政府也没有制订有效的政策予以保障和支持,存在供需不足的矛盾。为此,我国目前在巨灾的经济损失的补偿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国家临时性的拨款补助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补偿,是民众在事先无法进行预测的,民众不清楚在发生巨灾之后政府是否会进行一定的补偿,即使我国大部分民众认为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发生巨灾的时候政府肯定会给予补助,但是人们无法预测政府到底会在怎样的程度上进行补偿,补偿的多少是由政府在巨灾发生之后才决定的,政府可以多补、少补甚至不补。除此之外,我国的商业保险机构能够为巨灾提供的保险补偿的力度是十分低的。我国在1998年发生了特大的洪涝灾害,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但是我国商业保险机构所提供的补偿仅仅为30亿元,补偿的力度和水平十分低下,导致保险补偿的功能发挥比较小,对灾害的补偿是微乎其微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来自保险业的赔款仅占整个直接损失8451.4亿元的2%左右这个,比例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巨灾风险主要的特征

巨灾往往都是人们无法预料的,即便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们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能够进行预防,但是现代科技也无法保障有效防范巨灾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巨灾风险所造成的危害,人们大部分都是难以避免的。依据美国PCS公司的定义,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到50亿美元的责任灾害可以认定为巨灾。巨灾发生的频率一般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了巨灾,巨灾造成的破坏性非常强,每次巨灾都会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洪水和风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度连年增加,以及人口和财产的更加集聚,巨灾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快速增加。所以,人们对于巨灾的管理的要求和任务也越发迫切和晋级,巨灾好一般的风险不同,巨灾风险的经营有着自身的特性。

首先是巨灾所带来的损失极大,是普通的一般灾害所无法比拟的。很显然,巨灾爆发的频率是比较低的,但是,由于巨灾具有无法预测和避免的特性,往往会带来人们无法进行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这样的损失是一个或者若干和保险公司无法承担承保责任的。在发生巨灾之后,不同的多个受害者同时会向同一家商业保险机构进行索赔,所以保险机构就必须支付巨额的费用,这就可能导致商业保险机构无法承担理赔责任甚至导致保险公司的倒闭。比如,美国于1992年爆发的“安德鲁飓风”被称为“飓风之母”,安德鲁飓风给美国造成了300多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导致了美国数十万人没家可回,数以万计的服务造成损毁,美国多家商业保险机构为此支付了200多亿美元的保险费,直接就导致了60家美国的商业银行机构倒闭。

其次是巨灾保险业面临再保险困难。由于一旦放生了巨灾,必然使许多商业银行机构的保险赔款大幅度增加,所以,再保险机构对于巨灾保险进行再保险的时候特别小心谨慎,因为如果一旦接受了再保险而在保险期内真的发生了巨灾,有可能导致再保险公司的破产。

再次是此种风险问题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看是属于不可保风险的。第一,因为巨灾具有发生的频率较低的特点,但是其一旦发生,灾害的强度又特别高、波动性特别强,要对巨灾造成的损失进行准确的核准和统计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第二,灾害发生之后波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其规模之巨大甚至会超过整个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从而形成“损失累积”的效应;三是保险经营所的“大数法则”计算基础要求有大量独立的风险单位, 巨灾风险因此给保险业的损失计量和产品定价带来很大困难,对经营稳定性构成巨大的威胁。

三、我国巨灾风险的管理模式探究

(一)再保险市场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再保险市场分散巨灾风险的能力,积极引进国际再保险,努力培育和完善国内再保险。然而这个途径的市场受承保能力并不很大,不能解决保险公司转移巨灾风险的全部问题。一次1000亿美元的地震损失可以使得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和再保公司破产,然而与庞大的资本市场相比,巨额损失数据变得不再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西方保险公司于是将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觉转向资本市场,也就需要更大容量更经济的新型风险转移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

(二)巨灾风险证券化

巨灾风险证券化是巨灾风险分散和管理的发展方向,保险公司和再保公司都需要一次来发散风险。在资本市场发行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s)是国际上公认的分散巨灾风险的有效新模式。根据慕尼黑再保险提供的数据,1997-2006年的10年间,巨灾债券的发行量增长了约3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转移巨灾风险,除了要有更加成熟的市场和投资者之外,关键问题是政府和企业加快对建立巨灾风险管理市场化机制的紧迫性认识,巨灾债券发行机构的特殊性必然使得其设立和运营要突破现行的公司法、信托法、证券法、税法等诸多部门法,

(三)政府在巨灾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政府出面解决巨灾保险再保不足的方式是成立巨灾风险保障基金,保险公司承保来的巨灾风险主要依靠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来转移。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应该由政府主办,基金来源可以是公司提取的准备金或保费、社会捐助和财政支出。

四、结论

巨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自然灾害风险,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对于目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综合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力量的综合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石兴.巨灾风险可保性与巨灾保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 李文娟.与巨灾风险博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艳.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中国保险报,2008-6-11.

[4] 单浙明.论建立我国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保险研究,2006-4.

[5] 魏华林.中国南方雪灾损失和保险补偿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8-3.

[6] 张宗军.基于公共性基础上的巨灾保险研究制度.保险研究,2008-7.

[7] 杨林.再保险业巨灾债券发售活跃. 中国保险报,2009-11-23.

第3篇

【关键词】民航客舱;客舱安全;安全管理;风险模式

一、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内容和安全管理的现状

1.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民航正常运行依赖于安全,客舱安全对飞行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涉及航空器、飞行员、乘务员以及旅客在特定环境下的安全管理。虽然飞机仍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交通工具,但是旅客乘机安全意识薄弱、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仍成为航空安全的一大隐患,这就给客舱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严格的规范流程,确保旅客在正常、非正常情况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客舱安全水平直接影响民航的整体安全水平,不应孤立地看客舱安全,而应从整个民航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待客舱安全的重要性。

2.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基本现状

当下民航客舱安全管理中的基本内容比较健全,但是乘务员的安全意识和机组人员的沟通协调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从而出现了一些本可以规避掉的风险,例如,在飞机颠簸过程中的厨房设施未能固定牢固,导致了物品跳出砸伤乘务人员;再如,由于机组人人员的沟通不畅,导致了驾驶舱发出的颠簸预警信号未能及时传达到乘务仓,最终造成了乘客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安全措施的预防。这些都是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细节中存在的基本状况,只有提高航班上每位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才能够有效地规避飞行中的风险,为乘客营造一个安全平稳的航程。

二、风险管理模式在民航客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风险识别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洞悉潜在的未知风险,将预计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种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识别出能够导致客舱安全的风险。通常情况下,风险的识别要经过汇集材料、预计潜在风险和分类识别风险三个阶段。关于材料的汇集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搜集,例如,通过对机组的工作人员和机修工作人员以及乘客等参与民航飞行活动的人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汇集成为材料册。关于预计潜在的风险可以对材料册中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从而知晓对客舱造成危险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客舱安全的危险指数,进而能够对客舱的安全管理有初步的全面的认识,最终能够确定当前客舱的危险程度。关于风险识别和分类可以分为直接可识别风险和间接可识别风险。对于直接可识别风险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预防方法来消除安全隐患,而对于间接可是别风险,要有其间接判据以供日程排查风险参考。

2.风险分析

通常情况下,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与之匹配度较高的模型来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风险性质进行分析,同时也能够对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实现风险分析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此外,风险分析中还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风险产生概率)和风险发生的可变动性(即风险变动的随机性)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能够依据潜在风险事件的产生原因和风险走向来编制风险规避策略,进而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高质量的处理。在飞机的安全管理中,客舱安全管理的难度最大,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客舱中人数基数大、公共设备多以及空间设计系统复杂。

3.风险评估

一般情况下,风险评估要经过三个阶段,依次是明确风险评估的基础准则、明确潜在目标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依照评估基础准则对潜在目标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的分析。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理论来确定风险水平,即风险水平等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严重程度两者的乘积。风险类别确定则需要以单个评估基础准则和整体评估基础准则为评价准绳,将潜在目标风险事件与系统风险水平与之对比,从而能够确定风险的类别和规避风险以及处理风险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在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对系统进行深度优化以提高民航客舱的安全指数。

4.风险控制

所谓风险控制就是规避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来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减缓风险的严重程度。预防风险发生即防患于未然,是风险控制的最佳方式,也是风险控制的最高水平。但是在实际的飞行工作中发现,不可控制的自然环境变化会造成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这时能够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的降低就是最优风险控制方法了,这样可以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接下来对防患于未然的规避风险方法和降低风险的损坏程度两个方面来对分线控制进行讨论。关于风险的预防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知识要随处可见,从而能够保证乘务员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从而能够积极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进而能够在日常工作的细节上规避风险。安全文化的宣传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员工安全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持久的安全文化宣传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安全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第二,完善乘务员管理制度,这里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保证现役乘务人员有扎实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保证乘务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避免神情恍惚而造成的风险判断误差。

关于风险损失的减少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要制定风险发生紧急预案,依据潜在的风险的性质和风险的严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能够在风险发生时工作人员有据可循,进而能够提高短时高效处理风险的能力。第二,要准备好应对风险的基础设备,在风险发生后,如果某些设备的运行工况出现紊乱,可以切换到备用设备,从而能够让飞机正常航行,进而避免系统瘫痪造成飞机失事,最终降低风险带来损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明确了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清晰了解民航客舱安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规避民航客舱安全风险,进而能够为乘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飞行环境。因此,相关的管理工作者要将过往的飞行经验和教训与风险管理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能够让民航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根本保障。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质量管理 风险管理 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大多数企业开始摒弃原有“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放弃向自己不熟悉的上下游产业链扩张,转而寻求“横向一体化”发展,在自身专注的领域追求规模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竞争的重点已从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上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而制造业企业在这场转变中也纷纷通过转型升级来重新定位,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调整成为了制造企业制胜的重要条件。检验检疫机构作为国家进出口质量主管部门,应当主动适应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正常贸易和防范安全风险。因此,围绕供应链管理的客观实际,转变以批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追求质量安全可控基础上的快捷便利通关服务,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是融入供应链整体竞争的新市场环境,满足新生产方式对速度、柔性的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适应国际市场与竞争的必然选择。

1.主要做法

1.1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质量安全风险可控的整体目标,在省局指导下,昆山检验检疫局借鉴ISO31000标准理论,结合昆山自行车行业和现代物流业实际情况,组建TBT技术协作组,在行业专家的协助下对风险进行识别,构建了包含风险监测、风险分析、风险预警、风险快速处置为核心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做建立好风险管理体系,昆山检验检疫局充分利用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契机,与行业专家一起按照TBT要求,根据技术法规和标准内容对自行车类产品按照10个大类进行风险分解,对行业按照供应链物流环节进行流程分解,在境外通报、市场反馈、三方服务机构和主要企业建立起24个核心风险监控点,并由各主要企业在影响产品质量的供应链内部关键流程建立了近千个内部风险监控点,通过检验、检测和检查等手段来采集风险点在供应链内外部的监控数据,并在检验检疫主导下通过管理案例、管理现场会的方式引导企业将风险管理和改善手段应用到各个监控点的控制当中协同开展风险管理;再利用监控数据归并处理对原有风险分析数据进行优化更新,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可靠性、针对性和效率,总结了降低管理成本的经验,有效的降低高关注度的安全风险发生频率;并通过风险监控数据结合TBT协议国家风险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建立的供应链网络,提供各类风险的指向性快速预警,先后国内外信息通报47期、警示通报61期,有效缩短了产业应对质量风险管理的提前期,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和柔性;最终叠加对风险监控和监管验证中发现的质量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通过溯源调查、质量约谈、主动召回、境外整改等处置手段的应用,提升了产业的软实力。

1.2丰富评估、验证与合格保证的供应链管理手段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商流、信息流合一的管理方式,为了满足宏观监管的要求,必须丰富检验检疫管理手段。

昆山检验检疫局结合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获得地方5000万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和800万平台建设资金,建立了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自行车检测中心和安泰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两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分别从科技和商务角度为自行车类产品的设计验证和制造中风险监测提供物理、化学等方面全面验证服务。

1.3建立会商协作、质量安全约谈和快速处置机制

在探索过程中,检验检疫人员发现,要深化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涵,效率和服务是关键。

因此,结合行业特点和昆山实际,在质量安全示范区内组建了22人的TBT专家协作组,重点开展TBT技术法规研究、安全风险管理规则修订、质量管理技术培训、参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质量事件应急预案会商等工作。以捷安特公司核心价值团队GTEAM管理提升活动为借鉴,在出口自行车集聚区及行业内部开展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实践,结合组织开展以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为主的季度管理改善,建设优质、可靠和高效并不断自我完善的供应链网络。

围绕服务主题和安全风险的主线,昆山检验检疫局还建立了质量安全约谈制度,以国外技术法规动态和风险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风险预警信息的传递,对重点企业重点安全风险予以充分关注,发挥警示和快速处理双效合一的作用。

1.4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可控基础上便捷通关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质量安全,目的是质量安全风险可控基础上对贸易的促进,便捷化通关就是检验检疫积极应用的体现。

围绕风险管理的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与电子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契机,充分试点质量安全基础上的快速、可追溯放行新模式,打造便捷畅通的质量和通关服务环境。昆山检验检疫局通过电子捷报、电子监管、分类管理、风险管理等电子平台的建设,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之间质量信息数据共享,对风险可控的成熟产品实现了合格保证基础上的出口报检批可追溯放行,加快了诚信企业正常出口的速度,降低出口通关时间成本,提高了出口供应链的速度绩效指标,使捷安特核心团队的订单完成时间有了明显提高,也满足了迪卡侬每批上百种产品拼箱出口台湾14天的物流时限要求。

2.取得成效

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出口自行车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迪卡侬出口台湾项目中的应用,管理成效初步显现。以自行车产业为例,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70余家企业评估,数万批样品的主动验证,近千批样品的监管验证。集聚区企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全覆盖,计量管理提升显著,并且先后有1家企业通过出口免验审核,1家企业获得第十届国家质量奖、亚太区卓越绩效奖、江苏出口优质企业奖、苏州市长质量奖,1家企业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和CPSC认可。区内21家企业累计设立研发中心13个,新增专利1657项,实用新型674项,新增商标479个,应用科技成果转化39项,5个品牌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家企业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先进的TPS、TPM、TQM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区内企业应用到管理活动中;提高效率的数控机床、自动焊接机器人,节能高效的精冲、冷挤工艺,环保理念的水性涂装线在区内逐渐应用;铝合金、钛合金和碳纤维等新型材料也广泛被采用。

3.未来研究方向

3.1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模式风险内核研究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关键是质量安全风险在供应链管理活动中的实现。因此,加强以TBT通报、技术法规变化和市场反馈信息收集为重点的风险预警工作,加强以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为重点的风险监测与分析活动,加强以社会效益最优化与检验资源投入相平衡为基础的检验监管方案规划和实施,通过对风险管理核心的研究来逐步完善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2加快信息化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脚步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需要大量质量信息与真实的验证结果支撑,加快信息化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重要基础。构建符合供应链实际分布的网络化信息平台,既可以将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规则贯彻到供应链各企业,同时还能帮助加强企业间协作和质量信息传递,为企业质量主体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加强公共服务性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可以降低地区总体检测成本投入,为企业设计验证、原材料管理和周期性验证提供有益的补充。加强公共服务性三方评估机构的能力建设,可以为供应链上下游质量管理提供公正客观的服务,为产业发展和质量保证能力改善提供机会。

3.3增强实用性、扩大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范围

尽管通过在自行车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迪卡侬出口项目中的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有效性得到了一定体现,但面临我们的更大挑战是如何让这一管理模式具有更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加强在各类型产品中的应用实践和各类型供应链中的测试是促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分类管理,探索监管、放行分离的需要。

4.结语

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是昆山检验检疫局在省局指导下,结合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和迪卡侬出口项目需求,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依托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方机构,紧紧围绕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开展质量安全监管,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履行监管服务的职责的探索与实践;也帮助昆山自行车产业新以全球不足1%的生产量获得了超过4%的市场占有率,是检验监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现代竞争的良好范例。

参考文献

第5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project, the problems of risk management in project construction gradually get more and more people's concern and atten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hidden dangers an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isk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how to build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with high practical operabil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can integr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management mode.

关键词: 风险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模式;探析研究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construction project;management mode;analysis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32-03

0 引言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仅是建设项目投资成效和具体适用的相关体现,更关系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所以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于建设一直以来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但是相比于国外建设工程更加先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模式,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如果控制不当很可能就会引发重大的工程质量问题,对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为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所以我们需要对原有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针对其问题隐患进行完善和补充,在结合我国实际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外更加成熟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借鉴,综合探析研究出风控严格、管理安全并且实操性较高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新模式。

1 现有风险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现有风险管理模式相比于国外更加成熟与先进的模式在理念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不足。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三点:

①我国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模式风险“共保体” 原则的存在,使得保险公司必须承担一笔人力物力财力的额外费用,会极大的影响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模式中的利益获取。

②现行风险管理模式信息方面不对称,关于风险管理的安全信息是合同协议内的不公内容,除了施工甲方、承保公司以及风险管理机构其余的每一个风险管理受益人都不能获悉管理保护细则,一旦出现问题,不知情的一方不能及时进行问责和追究,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严重的诚信问题。

③现行风险管理模式监督问责不是由风险管理机构直接施行,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风险管理机构需要与施工甲方、保险公司同时批准,才能对管理问题进行措施补救以及问责惩罚,沟通上会浪费时间,并且会增加风险管理机构的监督难度。

2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全新模式的研究分析

全新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以国外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先进的经验为参考模版,取消“共保体”风险管理原则,实现以风险管理全过程为基础的独立责任管理新模式(如图1所示)。要对施工甲方、保险公司以及风险管理机构进行责任区分,不能混淆三者的权利范围,在管理中追究到每一个具体方向的责任部门,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实现责任最大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管理以工程保险为主要风险基础,保险公司扩大负责保障范围,但不再与风险管理机构责任重叠,风险管理机构重点负责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督执行,权限范围加大,遇到重大的工程管理问题,可以先行采取措施,而后再于施工甲方与保险公司进行问题确定,总之全新的管理模式对原有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另外,在实践该风险管理模型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建立与完善诚信体系。全新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施工甲方所代表的业主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工程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是权利区分,责任独立的,所以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建立彼此的信用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诚信的体系包括对工程的质量信用、安全信用、经济信用、合同信用等等,在信用的原则上,每一个单位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履行自己的工程责任,为了最终的共同利益,完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

②完善行业管理。首先要建立所有工程管理参与方的工程保险共同规则,对工程各方的行业自律、要求标准和管理细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责任划分,同时实现信息共享。其次,一定要对施工甲方、保险公司和负责监督执行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工程保险的行业自律机制,来规范建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所有相关内容,共同遵守、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最终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实现管理模式的最优协调效果。

③培养专业人才。为了实现全新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工程管理参与方要特别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开设工程保险和建筑风险管理的专业培训课程,对相关工作参与人员都进行系统和体系的管理培训,并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和建筑施工方进行实践对接,对培训人员进行实际的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④完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全新的管理模式各负责企业实现独立的责任承担,在这样的机制下除了良好的诚信体系基础,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实现政府部门的宏观监督和把控,更加有效地确保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可靠性。

⑤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所以直接负责到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和风险控制的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也一定要进行信息化的改变和优化。一般在基于工程保险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新模式中,会采用PIP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管理模式中工程项目信息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方式,更加有效地实现项目工程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增强风险管理的效率。

3 工程变更索赔风险管理案例

3.1 工程概况

某地铁车站主体围护结构为厚800mm地下连续墙,原设计深度为28m,基坑开挖深度21m。降水方式为敞开式降水,降水费用150万元包干使用,降水方案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施工,原投标报价C30混凝土为983.53元/m3,钢筋5246.17元/t,型钢制安5874.27元/t,投标总价2707万元。

3.2 变更风险分析

2008年3月,由深基坑专家委员会对设计单位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在评审过程中,我单位提出应加深地下连续墙的深度,变更理由为:

①设计地下连续墙深度28m,基坑开挖深度最深达到21m,且由于基坑土质为细沙,连续墙插入比不足,无法保证基坑的稳定,严重时有可能发生类似于杭州地铁基坑垮塌的严重安全事故。

②该地铁车站站位所处地下水位较高,为0.5~2.0m,承压水位较高,且地下水系与长江水位连通,形成无限补给,敞开式降水很难达降水效果。站区地质条件主要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底板埋深20.5m(有效站台中心处),基坑底位于4-1粉砂层和4-2粉细砂层上,在降水效果不理想的状态下,此种土质极易液化,形成软基,严重时可能发生管涌,涌沙等情况,给基坑的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③基坑周边建筑物较多,且建筑基础形式多样,基坑西南南侧距离地面3层、地下1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某大型超市4.1~7.2m,西北侧20m为一地下通道;东北侧距离一28层大厦17m左右;敞开式降水势必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安全隐患。

④该车站下穿运营中的轻轨线线路,地下连续墙距轻轨桥墩的最小距离为1.25m,轻轨桥墩基础为深度48m的摩擦桩,地下连续墙的深度如小于桩基深度,不利于摩擦桩的稳定,给运营中的轻轨带来安全隐患。

3.3 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以上考虑,我单位采取了以下风险控制措施:

①地下连续墙深度加深,最好落底入岩,使基坑内形成止水帷幕。

②在大型超市侧及地下通道侧增加高压旋喷桩,即能提高止水效果,又能保证地下连续墙成墙过程中槽壁的稳定。

③地下连续墙每幅墙体接缝处增加高压旋喷桩加强止水效果。

3.4 风险控制效果

2008年5月,正式施工图纸下发后,深基坑评审会议的结果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连续墙深度增加至48m,基础入岩1.5m,增加相应的高压旋喷15258m。我单位在此基础上,耐心细致,作好各方面工作,锲而不舍,据理力争,与业主单位就地下连续墙由于深度增加而引起的单价问题进行了谈判,在原合同单价基础上,对我单位地下连续墙单价进行了变更增补。而且,由于地下连续墙入岩,大大降低了总价承包的降水的费用,此项变更的落实,给我项目增加了958万元的利润。具体情况见表1。

此变更成功的关键性在于以确保安全为载体,充分利用地质和周边建筑实际,最终实现地下连续墙变更。变更后的工程成本未超出预测范围,单位不仅没有因此承担变更索赔的损失,而且还因此增加了958万元的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得力的变更风险控制措施。

4 总结

在工程建设领域基于全新风险管理框架下对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工程保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内容,可以有效地转移建设工程风险,提高事故预防能力,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对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所以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这种全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建筑行业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杰.跨越工程保险技术障碍途径与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1.

第6篇

[关键词] 理财柔性 财务战略风险 管理模式

一、引言

随着财务实践和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剧增、日益复杂,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柔性是为处理不确定性而设置的、提高系统以变应变的能力。因此,从财务柔性的角度管理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相关概念,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邓明然教授认为:“企业的理财柔性是快速而经济地处理理财活动中环境变化或由环境变化引起的时时、处处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组成”。赵华教授进行进一步研究,认为理财柔性还包括财务系统的协调能力。赵华教授认为:“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是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风险测度机制,通过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创造变化处理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以提高动态竞争能力,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思维模式、决策制定和控制活动。”

二、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内涵界定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特征,笔者认为,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是指:在对财务环境不确定性系统分析的前提下,以理财柔性为导向,以财务战略预算柔性和期权柔性为路径,通过利用变化、创造变化处理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减少财务战略预期和实际的差异,提高企业动态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的一种动态思维模式、决策和控制活动。

这一概念体现以下特征:

1.理财柔性指导性

本文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理财系统的柔性基础。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柔性基础是指,强调通过提高财务系统的柔性能力,包括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进行财务战略风险动态管理。一方面通过提高和整合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及财务活动柔性,主动利用变化、制造变化和创造变化,处理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强调权变意识、学习创新意识,激发财务系统人员乃至全员的主动性,使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成为全员自觉自愿的行动。

2.状态依存性

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强调与财务战略环境保持动态一致性,尤其是关注企业财务系统内外资源、能力和环境的耦合,动态保持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过程与财务战略环境的协同性。当环境轻微变动时,财务战略按既定战略行事,体现财务战略对行为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时并影响全局时,必须利用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对财务战略做出调整,提高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效能。

3.整体性

首先,作为管理对象的财务战略风险是由各种财务战略风险因素耦合而成;第二、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必须对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全过程、全员进行整合管理;最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财务战略风险的预测、评估、测度、管控和信息反馈,并且管理过程必须具有前瞻性,以保证管理的有效实施。

4.在目标上体现持续价值增值性

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是一种战略价值观,着眼于长期策划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其最终目标是,当理财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理财系统及时耦合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动态平衡财务战略报酬与风险,保持资金的长期有效均衡流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动态一体化模式

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实质是企业根据财务环境的变迁适时调财务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财务系统柔性,充分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其动态一体化模式是:①以财务战略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对财务战略内外环境的分析,综合考察企业财务战略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机会及威胁。②核心是高效耦合财务资源、能力、组织、活动、文化五种柔性同理财环境不确定性。通过财务柔性与理财环境的有效动态协调,主动适应变化、制造变化应对变化。③以财务战略预算管理机制、期权管理机制为路径,对财务战略风险进行动态预测、评估、测度、预警、控制。④最后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若财务战略实际同预期一致,则保持原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方案;若不一致,则要及时动态循环对环境环境分析,耦合理财柔性与财务战略环境,再次对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进行预测评估、测度、预警和控制,调整财务战略预期与实际的差异,最终实现企业持续价值最大化。

四、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有效实施机制

1.财务战略预算管理机制

财务战略预算机制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实施和考核融入理财柔性思想,通过财务战略预算的柔,有效协调财务资源、能力、活动,主动应对企业理财环境不确定性,动态调整财务战略预期与实际结果的不一致,控制财务战略风险,最终实现企业财务战略预期目标。内容如下:①首先设立扁平化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提高财务系统各部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是财务战略预算动态调整的组织协调柔性保证。②树立权变意识,设立适度的财务战略预算方法和财务预算指标体制。根据具体需求,采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使预算具有伸缩性,增加预算的适应性,从源头提高财务预算系统与不确定性环境的耦合性。在财务战略预算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既要设定刚性的财务风险管理指标,还要提供学习和成长、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等反映财务战略长远发展的柔性指标,使财务战略预算更多关注财务战略的未来风险、潜在收益。③财务战略预算的动态风险控制。财务战略预算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可能出现情况的量化,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变化幅度,对财务战略环境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抵御财务战略风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财务战略预算具有动态性、战略性,不断关注未来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动态测算财务战略预算执行与预期偏差,就有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时,财务战略预算可进行适时动态调整,以变应变,将财务战略风险调整至可接受水平。

2.期权管理机制

所谓期权,是一种允许持有者在未来某天或某天前,按照某个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在期权管理机制下,期权持有者享有权利却不负担执行义务、可以以有限的成本获取无限的报酬,并且充分考虑企业理财活动未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潜在收益,主动利用不确定性创造价值,体现了较强的财务柔性。

运用期权管理财务战略风险主要体现在:①套期保值转嫁财务战略风险。当企业理财活动将引起某种财务战略资产出现空头(或多头),预计价格将发生不利变化时,可以买入看涨(或看跌)期权。通过建立期权和标的资产的组合头寸,标的资产不利变动的损失可以从期权头寸的收益中得到弥补,而标的资产有利变动的收益可以通过不执行期权而得以保留。有效地规避价格变动风险, 将企业不愿承受的财务风险转嫁给其他的套期保值者和愿意承受风险的投机者,达到转嫁财务战略风险的目的。②期权战略转换主动应对财务战略风险。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每个决策过程都是财务战略机会的选择,可以看成一个期权,则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过程实际就是一系列复合期权,其中企业潜在的一系列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决策可看成影子期权。如果企业财务战略活动面临的前景不明确,无法测度财务战略风险或者测度的财务战略风险在企业可调险度之外,则看成是一个终止看跌期权,终止财务战略;如果企业理财系统未来不确定性前景明确,财务战略风险在企业可接受范围之内,企业识别潜在的财务战略管理决策,形成真实的复合期权,企业采取既定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方案;如果预测后的财务战略风险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企业财务系统在识别出影子期权后,迅速经济地重新配置财务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期权,即新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决策,使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延伸。③通过股票期权制 ,使员工薪酬与企业财务战略风险、公司长期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励他们管理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定价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第8篇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107-02

所谓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护理服务的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若干危险因素而使患者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伤害或者死亡的风险[1,2]。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服务的一种常见的管理程序,此项管理模式是对现存的以及潜在的某些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客观地评估,并实施效果理想的对策加以处理,从而使患者在实际的外科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少地发生风险事故的发生[3]。本研究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常规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4~75岁;文化情况:小学文化25例、初中30例、高中37例、大专及以上8例;住院时间5~15 d,平均(8.20±0.57)d。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对护理服务行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巡回护理等[4]。观察组患者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患者风险管理方面: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应向其讲解关于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术后存在跌倒的可能性及危险性进行充分地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并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5]。一般而言,在换药室抽取填塞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地陪护左右,待填塞物被取出后由医护工作人员搀扶患者回到病室。如在对患者进行擦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应用碱性肥皂。如按照压疮过程中所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综合性地客观评价,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也需进一步加强,使得患者对翻身的重要性进行充分地了解[6]。如果患者已经发生压疮等症状,应该对压疮的具体分期情况进行综合性地评价,按照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另外,如护理工作人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患者自身的管道情况加以识别,气道湿化管以及静脉输液管均需要维持在一定的压力范围之内,悬挂于输液架上的时候极为相似,会使得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对于不同的管道应该使用颜色不同的标志,这样是为了一目了然,从而使得护理隐患以及护理失误率显著降低。②护理工作人员方面的管理: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对实施护理告知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升;通过对实际的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或隐患进行分析,并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相结合,制定积极、有效的计划;使得每位护理工作人员均能很好地掌握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的全部内容。各层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工作亟需进一步地加强,使其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明显地提升[7]。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常见风险的具体处理对策、抢救程序以及规章制度等均要全面地进行考核。护士长应对排班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按照时间段上存在的差异性对工作量的实际变化进行合理地分配,做到人力资源合理的安排。在治疗的高峰期实施弹性排班管理制度,对于危重病患者抢救的时候应实施动态排班制度,并采取多种方法进一步解决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过大等方面问题[8]。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治疗时间以及干预前后患者焦虑评分(SAS)。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x±s)及相对数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及治疗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2、3.781,t=4.129,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SAS得分(t=3.973,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最为基础的环节,是临床各项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以及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医改新方案的逐渐实施,对医院基础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护理工作人员是实施基础护理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决定其实施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传统观念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护理人员认为,基础护理是伺候人的工作,不愿将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用于基础护理过程之中[9]。

在实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贯穿在患者的整个护理之中,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是一项持续性的以及长时间的工作,如何使得患者的住院安全性得到较为充分地保证,患者的康复效率更进一步加快,是值得每位护理工作人员均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对护理工作人员护理风险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不断培养,进一步地健全护理管理的相关机制,才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安全、优质以及有序的护理服务[10]。对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有目的的预见,并将护理以及防范工作置于护理风险事件之前,这样才能够使得患者的安全隐患的发生率得到有效地控制,使得护理缺陷以及投诉率明显减少,从而使得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明显地提升,使得医疗安全得到充分地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及治疗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SAS得分(P < 0.05)。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6,8]。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护理服务工作进行管理的效果显著,应对该护理管理模式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夏旭峰. 风险因素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66.

[2] 闫莉,胡萍,药晋红. 鼻窦内窥镜手术后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8):72.

[3] 刘保连. 县级医院护理病案书写缺陷分析与对策[J]. 护理研究,2010,24(5):1388.

[4] 陈红宇,彭慧丹,李娟,等. 护理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J].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8-20.

[5] 陶春花.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471-1472.

[6] 李葆华,祖鹏婧,赵艳,等. 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 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34-36.

[7] 江会,刘微群,宋黎翼,等. 病人评价护士实施生活护理的结果分析[J]. 护理学报,2010,17(5):54-56..

[8] 刘群男,周宇光. 弘扬“五JING”护理文化,打造“三H”阳光病房[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79.

[9] 郭瑞兰. 耳鼻咽喉病人的安全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C):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