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4 09:43: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的观察,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跟人类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重要作用:它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它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如下各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容,还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理解,使学生从单一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学生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索当然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的内容是已被人们所证实的,探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探索的途径是条捷径。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1)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通过观察、分析较容易直接找出规律的内容。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液体的压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等。
(3)使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如,密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再分别计算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比较各自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使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4.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进行
(1)提出问题。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常常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前,教师联系前面引出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结合撬石头的实例,提出“用撬棒把大石头撬起,怎样撬才能更省力?”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指导得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有某种关系。然后请学生们自己做实验探究规律。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探究实验有良好的开端。
(2)猜想与假设。通过集体思考、相互讨论等方式去猜测问题可能的原因和答案。该环节是使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而初中学生进行探索大多是在课内完成,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目标应相对集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控制学生发散的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突出探究的主题和目的。要防止无目标地进行探究,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请你们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上和桌面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不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本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制定方案,所制定的方案应包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及所用的实验器材。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电压、电阻两个量中的一个,研究电流跟另一个量的关系,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应怎样连入电路?请同学们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去收集证据,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实验操作时,一般要求测出三组或三个以上数据或情况,以便从中看出隐含的关系或规律。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于各组之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在操作上或对仪器的使用上有错误,应及时作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减小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
(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分析与论证的方法一般有:运用归纳得出结论、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运用比较法得出结论。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正确评价 历史人物
一、引言
历史是厚重而丰富的,很多的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能够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历史学习中,历史人物就是主要的研究线索,往往人物能够代表一定时期的状况和背景。因此,认识历史就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加强教学的实践力度,对于学生来说应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历史人物进行相关评价,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二、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首先,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一定要注意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去考察和认知,若不能了解当时的条件,研究的历史人物肯定也是不全面的,所以,一般人们都常说历史不能够假设,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意义,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公平公正的历史评价,就必须结合背景。
对于历史人物评价,一定要尽可能放在特定的条件之下进行,历史的评价是需要客观的,结合背景才能够将视角更加全面,但现在的历史评价往往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用现代化标准片面地看待古人。
2.不了解历史的背景和人物的局限性,过于追捧古人,没有自己的思想。
3.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所以,历史的学习应该树立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知观念,进一步运用历史背景和任务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找到相关的突破口,进行客观的评价。历史的阶级性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能够进一步加强阶级性的研究,将进一步增强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认识阶级的特征,也就是能够分析阶级利益的代表,针对相关的属性进一步加强认知,能够实现有深度的探析。
三、评价历史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虽然不排除有着很多的主观因素,但是还是以客观为主的,进一步能够用事实来评价历史的历史人物,不能够主观臆断,一定要将史实作为研究一切的依据。对于历史人物评价要公平合理就要结合史实进行研究,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有悖于历史的实情。比如,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很多人说到他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虽然这种结论有着一定的理论性,但是必须有着相关的史实进行分析才能够证明确实有着这方面的意义。所以,对于颁行‘推恩令’,及削弱相关的诸侯势力,在军事上进一步加强用兵抗击匈奴,在经济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禁止私人铸钱,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这些都是重要的史实依据,一定要能表达出来,还要表达出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具体的内容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升华了儒学在社会上的地位问题,由此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样的评价就显得有条不紊,是非常有力的证据,能够让所评价的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坚持以“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有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评价问题,笔者认为这样的题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可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内容:
(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是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发展的,因此,很多的混战局面都能够进一步被控制,主要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让秦始皇的霸权进一步维持,他修筑灵渠开发岭南地区,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大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这些行为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秦朝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现最明显的封建国家。
(过)修筑陵墓宫殿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对财产的消耗也非常大,人民被剥削,不能够安逸生活,这样就会使得人民始终处在苦难之中,焚书坑儒,将思想禁锢,因此也就限制了文化。
很明显,这样的评价就显现出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再比如评价隋炀帝,不能够只看到他横征暴敛的残暴一面,不能够因此否定他的整个历史生涯,在京杭大运河的开拓上,以及社会的发展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开创科举选上拓宽了人才选拔的途径。由此看来隋炀帝的这些举措都是不容抹杀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比较,学生容易产生很多惯性思维,就只重视残暴的一面,使得历史评价过于片面,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
历史人物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还关系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很好地把握历史人物评价教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史学研究在这方面的成果运用于具体的历史人物评价中去。
五、结语
历史的千秋功罪,只有后人评说,所以,要实现历史的价值,就要进一步对历史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够运用科学的评价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的价值,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卓佳.中学历史教学与美育[J].历史教学问题,2001(01).
一、善待“错误”。增强学生信心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不可或缺的探究资源。“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千万不能斥责、挖苦学生。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但他指错了,我又另外叫了一个学生上来指但是并没有让他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位学生指对后,再让第一位学生指出“2千克”在哪,等他回答正确后才让他回到座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
二、捕捉“错误”。优化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我们要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优化课堂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利用“错误”资源,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有的学生好像对这个猜想有意见,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高各不相同,两组对边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三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学生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x5=40(平方厘米)。这时,我问:“这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e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用课件展示3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以及重叠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最后,通过运用直观图,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 医案教学;中医教育;思维模式
Abstract:Starting from present existent problems,it puts forwards that TCM case teaching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to TCM theory,and to some extent improve shortcoming in clinic,helpful to training of TCM thought model of collegial students.
Key words:medial case teaching;TCM education;thought model
中医医案最早见于汉代名医淳于意,名为《诊籍》,当时记述较为简单,只是对一病一方的简单记录。经后世不断发展,数量不断增多,理法方药日渐齐备,至清代已初步形成规模,并成为临证医学的一大分支。医案的出现,是著名医家以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记录,对于后人学习和借鉴提供了鲜活的实例,使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得以更好的融合,对中医临床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不少医案,因贡献巨大,而被后世奉为名著,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1 医案教学的必要性
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所云:“中医之成就,医案最著”。诚然,医案的内容真实,形式活泼多样,以简朴的语言记述了各种疾病的特点、辨证要点及理法方药,可以充分体现一代名医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它几乎是以随笔的方式,对深奥的经典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进行了深刻、生动的阐述和诠解,它的应用价值远远地超过了医案的本身。人们通过阅读医案,得以有机会了解各位名家,并感悟中医基础理论的奥旨。一些名家还将自已的读书体会标注在医案里,这便形成了医案评注。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对辨证、用药等难点逐一作出注释,逐步发展为医案助读。经过以上形式的修饰,使医案学习变得更加浅显,易读、易懂、易记,这一直接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形式也非常容易被初学者所接受,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医案可以使学生能有机会直接与名家对话,体会中医药的疗效,增加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加深对原来学习过的知识理解,温故知新,掌握名家的辨证方法与技巧、用药特点、经效验方,对于逐步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循序渐进的医案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开拓视野,增加认证能力和用药技巧,是短时间内提升辨证水平的最便捷方式,不失为学习中医一条捷径,这也是近代医案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2 医案教学的优点
目前中医基础与临床教学的严重脱节,是近年来中医教育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而医案教学恰恰可以弥补这一弊端。首先,医案是理论和实践相衔接的最好桥梁。因为医案多是医家对于个人的医疗经验进行总结而成,其内容从基础到临床,从辨证思维到具体用药,均比较详备,它既不是一味的说教,也不是单纯的记述疾病诊治,而是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医案中对于中医的病机特点及病机形成,多做出必要的阐述,并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加以验证,这样一方面便于初学者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也便于初学者能从较烦杂的症状中找出中医辨证规律,从而逐渐培养出执简驭繁的辨证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医案教学是中医教学和临床相衔接的最好桥梁。
另外,医案也是培养中医系统辨证思维方式的便捷途径,医案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近代人越来越重视到医案教育的重要性,故在医案后的注解中,多注明该病的辨证要点或技巧,对选方用药做了必要的阐述,这对阅读病案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因此它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一些医家针对中医辨证思维西化等倾向,通过医案分析,对目前中医辨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剖析指正,在中医思维较为混乱的今天,对维护中医辨证思维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医案的阅读还有助于开拓视野,改善思维。中医医案由于写作时间不同、各自的经历及研究方向不同,故对于疾病的认识及用药也各不相同,一些医家在用药、配伍及用量方面,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因此,通过私淑不同医家,便于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对于提升中医辨证水平和形成个人辨证用药风格是十分必要。
3 对医案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材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99-01
我们备课、上课,都要对教和学的内容进行编排处理,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像导演,细心琢磨,使演员进入角色,创造性地发挥其表演才能。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对教和学的内容的编排,就是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教材处理的目的和做法
教材处理常基于以下四个目的:启发性、适应性、巩固性、激发性,围绕目的,确定处理方法。
1.1 启发性目的
教科书,适宜的叙述方式当然是直述式。而教师,不但要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为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思路,架设发现和获取知识的阶梯,这就是处理教材的启发性目的。围绕这一目的,通常是把一些直述式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如垂径定理的推论,教科书是直述的,而我们可以从分析垂径定理入手,其题设和结论共涉及五条,其中两条作题设,三条是结论,能不能用五条中的任意两条作题设,都可推出其余三条结论呢?学生就忙着一个个地写出命题,并逐个去论证。这就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并积极参与教学,使他们感觉到是自己发现了这些推论,涌起一股成功的自豪感。
1.2 适应性目的
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备课中的备教材、备学生,就是把学生学习中的“难”预料在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编排得切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是适应性目的。围绕这一目的,通常是把问题分解成层层递进的几个小问题,设置台阶,减小坡度,分散难点。如等腰三角形 “性质的应用”练习设计:已知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又没给出分析,学生会感到困难。可先提出如下思考与练习: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什么?本题,由AB=AC,可得出什么结论,由BC=BD=AD呢?
②∠C与∠A有什么关系?ABC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有了这种关系,能否确定各角的度数?如何求出?
这样就把题目分解成了一个个学生能解决的小题,然后让学生通盘考虑整个题目,思路清晰,有了解题的路子。另外,形象的比喻、通俗的例子、直观的教具,也是为实现适应性目的所常用的处理方法。
1.3 巩固性目的
每一个知识点,不能只让学生孤立地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弄清知识点的因由来源、概念的实质及与其它知识点的关联性,该知识点在所学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学生透彻掌握,并逐渐获得发展。这就是教材处理的巩固性目的。围绕这一目的,通常在得出概念或性质后,提出一些有关的思考题,以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如“梯形”一节,引出概念后,提出:其两底能否相等?为什么?(学生答:不能,若相等,就说明上底和下底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平行;②相等,这就不是梯形了。)这就巩固了梯形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都有一组对边平等,前者另一组对边不平等,后者另一M对边也平等,是后者就不再是前者。另外,设计辨误练习、变式练习、题组练习,也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所常用的方法。
1.4 激发性目的
学生的思维靠老师去点拨,探究的热情靠老师去触发。将教材处理得使学生爱学,学得主动,注意力集中,随着教师的引导去积极思维,这就是教材处理的激发性目的。围绕这一目的,通常是在讲授新课或重点内容之前,应用一些生动、有趣、通俗、形象、新颖的材料和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发生兴趣。如讲勾股定理,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当你向正东走30米,再折向正南走40米,这时你与出发点相距多少米?(画出示意图)这类问题我们暂时还不会解,需要掌握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而这一性质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比西方早一千多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勾股定理”。这样,从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古代数学方面的卓越成果,使学生身处自豪感之中,迫切希望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教材处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材处理除要依据大纲,把握教材,做到重点突出,目的明确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学习,上面提到的垂径定理的推论的教学就是一例。又如讲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可让学生画出ABC中的∠A的平分线(射线)交BC于D,将线段AD描一下,或将三角形外的部分擦掉,提出线段AD就是ABC的角平分线,请同学们给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下个定义。这样,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学得活,理解得深。
2.2 要顺其自然
教材处理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还要依据教材的逻辑体系,顺其自然地作出处理。如讲平方差公式,先复习旧知,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组能用这一公式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再引导看题目的结果,学生就感到惊奇,加以点拨,他们自己就会得出这个公式。这样既巩固了旧知,又使学生自然地发现了公式。
2.3 要注意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
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方法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师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教师认识到学习兴趣、学科情感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就会进入物理学习的正轨,主动克服物理学习的困难,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而且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使学生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所以,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方法过程,而只追求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注意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差异心理
虽然学生存在性别差异,但是教师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大脑生理结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思维学习上的差异。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女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不应盲目自卑,通过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
四、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科学教育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的精神,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精华所在,也是新课改势在必行的原因。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时,如果动量守恒,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将怎么样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小球质量和小球水平距离乘积间的关系;再进行综合说明,得到结论。
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改计划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改计划的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尤其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由此,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七、渗透主体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在笔者看来,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教师备课重点应该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八、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有了目的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样才能树立他们的主体意识,努力学习,因为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挖掘物理发展史中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教育学生,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3.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兴趣,也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教学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只有吃透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只有教师讲的学生都渴望学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九、活跃课堂气氛
1.广用激发语言,密切师生情感
教学中多用启发、勉励和激发性语言,使学生很快地与教师沟通心理渠道,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贴近学生,使学生信任和尊敬教师,感到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共闯物理难关的帮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2.列举新颖事例,广开智慧大门
新颖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叩开智慧大门的钥匙。适时地讲一点趣味性的知识或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虽有难度,但它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逐渐养成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不畏艰难的品质。
3.用活关联词语,增强语言感染力
在课堂上,除了用生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外,还应注意用活关联词语。声音、语调应抑扬顿挫,忌多次重复,忌“口头禅”、忌“连珠炮”似的“满堂灌”。发问,应给学生留有时间空隙。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肯定,少用否定。如“动动脑,再想想”、“有没有补充的了”、“不错!基本上回答对了”等等。和谐而富有美感的语言,能使学生的精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规律知识主体作用
近几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几年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情境创设
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另外,歌曲、古诗文、趣味故事的情境创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季风"时,可以引入《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还有在讲"中东"一节时,可以讲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读""想""做",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读"对初中生来说,可能类似于语文的阅读。从应试教育的观点来看,并不属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的手段,但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从中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广收博采,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材中的一些阅读材料,具有很强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只要老师在备课中足够重视,指导得法,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科学素养教学模式
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可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的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另外,教科书是根据广泛的、统一的读者对象编写的,不可能对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和情感态度的差别等某一个方面做具体的关照。然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具体的、有特点的,因此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新的课程目标。下面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对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二、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根本转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
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