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4 15:10: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品格教育的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这套书从台湾引进,针对小学生,共12册,采用生活故事的写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当看到原版书时,笔者就感觉到,虽然每本书看似只是在讲一个故事,但实际上暗含着对一种品格的培养;套书内部看似松散,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点,但其实是由品格教育这个主线贯穿的。这种以一个贴近小学生家庭和学校生活的故事来贯穿一种品德教育的形式很不错。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针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吻合的,只不过划分更细致些。而且,它与一些以读本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书不同,采用故事的形式将孩子不自觉地带入其中,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终,我们确定将主题教育的中心点放在小学生的品格培养上,以品格主题教育的思路来打造这套书。根据这一思路,首先将丛书名定位在“品格教育精品阅读”上。
2.围绕中心点,细化、提炼关键词
确定了品格教育这一中心点后,我们对每册书所要培养的品格进行了提炼,归纳出了分享、担当、正直、诚实、孝顺、尊重、关怀、勤劳等12种品格,将其作为品格主题教育的关键词放入书名中,给小读者、家长及学校一目了然的感觉。
3.研究、把握小读者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在中心点确定、关键词提炼到位后,我们对分册名做了调整。这种调整是从紧密围绕中心点(品格主题教育)及吸引小读者主动阅读的角度进行的。拿其中四册举例,《爷爷的传家宝》通过调整更名为《我教爷爷学会爱》,提炼的主题教育关键词是“关怀”;《小兵立大功》通过调整更名为《我的责任我来扛》,提炼的主题教育关键词是“担当”;《表弟的心事》通过调整更名为《妈妈,我要抱抱你》,提炼的主题教育关键词是“孝顺”;《舞旗小子》通过调整更名为《为自己加油》,提炼的主题教育关键词是“自信”。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调整后的书名更生动、到位,而且从第一人称“我”也就是小读者的角度来切入,既贴近小读者的心理,又充满教育的人文关怀,能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再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就摆脱了原来的那种陈旧的品德灌输、说教方式,小读者的排斥感消失、主动性被激发后,他们对这些优秀品格的认同和接受就很容易了。
4.优化细节,加深小读者的理解,增加实践指导性
为了加深小读者对各种品格的认识,让他们在读完故事后能获得教益且思想有所升华,并能自觉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细节优化的工作。比如,对每册书中的品格主题教育关键词进行了一句话的简要阐述,放在封面上,既增加卖点,更重要的是又能帮助小读者理解每种品格的基本内涵。拿其中两册举例,《我的责任我来扛》一书提炼的品格主题教育关键词是“担当”,对这项品格的简要阐述为:担当就是做事情全力以赴。《爱哭也能变勇敢》一书提炼的品格主题教育关键词是“勇气”,对这项品格的简要阐述为:真正的勇敢是超越自己。增加了这个提炼后,既容易让小读者理解这些抽象的品格,同时又具有实践的指导性。再如,章节后面增加了小贴士设计,如“怎样做个有礼貌的小客人”“如何从自身做起爱护大自然”“培养自信的小窍门”等,教孩子一些具体的做法,增加实践指导性;每册故事后还增加了“看看别人,想想自己”的单元设计,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小读者读后有所思、有所想,从而有所获。可以说,这套书从选题策划开始到贯穿整个制作过程,很多方面的修改及完善都是紧密围绕品格主题教育这一方向来进行的,其中包含着对小读者心理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后期通过销售证明,这种修改思路是正确的,这套书自2015年1月份出版以来,深受小读者、家长及学校的欢迎,至今已加印18次,销售共计100多万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很。
二、主题教育活动形式的应用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比较抽象,幼儿阶段的孩子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但这一阶段又是各项品德的萌芽阶段,因此,针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选题策划时多研究幼儿阶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并结合幼儿园教育进行综合考虑。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因此,游戏是幼儿阶段孩子的基本活动形式。同时,幼儿教育是一种全面和整体的教育,它反对领域割裂的做法,强调不同领域教育内容的融合和渗透;而且,知识教学只是幼儿教育课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幼儿教育尤其应该注重孩子情绪、情感、态度、习惯的体验与养成。因此,以游戏的手段融合不同领域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是适合幼儿阶段孩子发展特点的一种方式。所谓主题教育活动,是指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延伸扩展,进而形成更多的话题和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多领域的发展目标。它既关注到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还真正体现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的理念。下面以笔者责编的《安徽省幼儿用书》为例,简要阐述如何应用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
1.通过主题网络架构起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内容
主题教育活动是以主题为主线和核心的,主题的开发来源有几个方面:幼儿自身、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等。社会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各种人色、不同地域的人、不同文化等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的关注。这里就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些准则,可以融入幼儿主题活动教育形式的设计和开发中。在《安徽省幼儿用书》中,类似的主题有“大中国”“我是哥哥姐姐”“把爱送给你”“环保小卫士”等,里面渗透着爱国、友善、关怀、文明、礼仪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主题确定后,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发散,架构起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容。以“大中国”主题为例,第一层次是围绕“地大物博的中国”“民族一家亲”“小小旅行家”“中华美食城”“传统节日”等方面进行的,涵盖我们祖国的自然资源、风景名胜、美食、民族多样性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每个方面再延伸多个活动出来,如“传统节日”下面包含“快乐过中秋”“爱在重阳节”“参加敬老院”等子活动……可以说,这种设计形成了一个以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为主题中心,辐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主题网络。
2.通过多种游戏形式来实现主题教育目标
教师的美德与优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品格的养成。我们常言“上梁不正下梁歪”,常认为班风源于班主任的教育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上皆源于儿童对父母和教师的模仿。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在学生眼中,学生会通过无意识的模仿习得教师的品行。当教师一味说教而自己又没有做到的时候,对学生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教师需要先修炼自己的品格,并通过隐性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修炼的过程可以让教师了解改变的困难,理解学生不愿意改变背后的阻力与原因。而且教师自己成长与完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榜样作用,提供给学生改变的勇气与力量。
哪些可以称之为品格呢?品格需要满足两点:凡是可以修炼的一定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并非人之天赋;凡是称为品格一定是有人性之美好并能促进与提升个人价值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认为人有六大美德24种人格优势。
如何进行修炼呢?修炼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美德,使自己逐渐变得完善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与惰性的。为了征服自己的弱势与缺点,去改变和塑造自己,要明确一点――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努力与坚持。在修炼方法上,我们可学习富兰克林的美德修炼法。
首先,不能一下子全都尝试,这是很难办到的,在一个时期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美德上,当将美德养成习惯之后再培养另一项。其次,对修炼顺序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排序。有的优势可以促进其他优势的养成,比如节制;有的优势是自己有更强烈的意愿去培养的,比如最近觉得职业倦怠的教师可能更渴望培养热忱的优势。顺序的制定可以根据教师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个体培养过程中能自主参与。最后,将一个阶段要培养的美德做成一个表格,纵向为一周日期,横向为美德名称,进行一周时间的监控。当加强了一种美德之后,再加入一个新的需要修炼的美德,以此类推。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本土文化品格
[作者简介]孙月华(1971- ),女,宁夏灵武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42-02
在教育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超越民族、历史、文化等客观实际情况的认识是一致的。2012年11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全球化与道德教育专题学术会议”上,学者戚万学指出:“当前中国道德教育应以中国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为根基,以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流变和转换为依托,树立道德教育的本土文化品格,找寻道德教育的文化根基,循序渐进地实现植根于自身文化脉络中的再造。”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也应当遵循戚万学提出的树立本土文化的品格,以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固、持续发展。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本土文化品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品格是文化内容中包含思想道德情感在内的知情意的精神境界。本土文化由于是植根于本民族的、深藏于民间的,具有民族传承性、继承性、典型性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因此,本土文化品格更集中地体现了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特征和人民大众的精神境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什么要树立本土文化的品格呢?这主要源于以下必要性、可行性的因素:
1.本土文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但现实要求必须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当前我国传承的民族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给高校传承民族的本土文化带来了影响。很多人崇洋,对本土文化开始淡漠;同时,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受到多元精神文化中不良成分的影响,发生了价值观的扭曲和畸变。很多人对传统的、民族的东西不屑一顾,对本土文化持怀疑甚至拒绝的态度;另外,当前一些理论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创新理论、忽视研究和利用本土文化这一根基资源的问题。因此,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可比拟的、民族的、传统的、大众的这些特征的本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缺失,存在着自觉和自信的缺乏,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关注。
2.本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文化内容具有朴素内容的基础层次和理论认知的较高层次。本土文化是最基础的文化层次,它潜藏于大众日常生活中,是人民大众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产生、形成和积淀而成的特定的本地文化、区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是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中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标准、道德规范、思想情操,体现在大众生活礼俗、婚丧嫁娶、尊卑情感、族规民约之中,是一种朴素的原生态的文化成分。虽然本土文化是未经文化精英加工改造的原生态文化,但它却具有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经典,经历了民族文化的积淀、现实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本土文化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值得挖掘、研究和有效地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本土文化资源丰富,既有众多的名人文化,亦有不胜枚举的景观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还有众多的现代文化、奇特文化等,这些都是培植学生思想政治情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感悟能力的不竭资源,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本土文化植根于大众生活中,容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产生深刻影响。本土文化植根于民族生活中,人们十分熟悉,倍感亲切,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潜藏于大脑之中,每当触及就会勾起人们心里的波澜,本土文化成为每个人头脑中不变的思维。从大学生接受学习的心理这一视角来看,本土文化最亲近、最直接、最真实,因而他们也最乐于接受,最容易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相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大道理、大理论,则在大学生面前变得遥远、无味,仅能获得思想道德的“知识”,却很难获得思想政治情感的体验与共鸣。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借助本土文化让学生们吸收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丰富情感。
4.本土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化。本土文化是质朴的、潜藏于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举手投足表现出来,通过口传心授、相互效仿不断传递,是一种潜意识的、朴素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是日常的、不间断的,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血脉中,不经思考就会被人们接受,自发地影响着人们行为,而且,这种影响远比讲大道理,看经典影片更具有亲近感和说服力。所以,本土文化中的乡俗、家风、族规、礼仪等,人们大多只是思考“怎样去做”,而不去思考“为什这样做”。本土文化这种“天然”的秩序规则和结构原则,是促进人们道德情感走向理性的起点,是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本土文化品格的作用
树立本土文化的品格,就是将本土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这是适应时代要求,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效性的正确选择,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本土文化紧密契合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亲和力、感染力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山川、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政治情感。以本土文化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经典、文化内涵,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品格的培养,有利于使广大学生树立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养成、道德养成和思想养成。
2.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鲜活的内容。植根于大众生活中的本土文化资源最能体现民族的思想政治品质,是最贴近现代人生活的鲜活内容,是原汁原味的、少受污染的、原生态的文化资源。通过本土文化的利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民俗与经典的思想道德内容,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以利用,必将激活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驱动力和感召力。
3.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大多是理论性的、灌输性,学生处于单调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是消极、被动的,甚至存在反感、抵触的情绪;而本土文化的介入,有利于为大学生营造多元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从而获得多种学习资源,体验多种学习情境,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4.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是学术权威的化身,教师我说你听的一言堂教育,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并且少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情绪,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而利用本土文化,可以根据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基于学生的切身感受,就地选材,灵活运用,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创造了条件。
5.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利用本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是选择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采用的形式也是生活化的场景,教师容易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因此,能够改变传统的学生课堂理论教学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生活感受,是直接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本土文化品格的策略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本土文化的品格,需要研究、挖掘、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规划、科学选材、巧妙构思、积极组织。
1.考察、研究本土文化,将其整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之中。由于本土文化是朴素的、原生态的,其中不乏“糟粕”,有一些文化成分不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合高校的学生需求特点,需要对本土文化的原始素材进行深入考察,细致分析,进行“去伪存真”,从中选取素材。同时,每个高校都处于不同的文化地域中,其本土文化带有特有的“乡土”气息,在思想政治教育选材中,既要考虑其本土性,还要考虑其适应性、典型性和教育性,使选取的素材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在选材之后,就要对其进行整合:一方面要以学生全局视野,以专题教育进行材料汇总、梳理。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将国内外的地理人文、历史景点、经济社会、民俗民风中的积极的东西,纳入其中进行整合,形成条理分明、主题鲜明的教育内容。
2.创新本土文化融入的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独具魅力的教育载体。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和地域文明,面对浩瀚的本土资源,高校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多种形式将本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高校独具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比如,可以编写乡土教材,在梳理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加工,提升本土文化的思想内容和境界高度;开设本土文化教育课堂,让学生在认识本土民俗民风中了解家乡、了解社会礼俗,从而理清思路,提炼总结,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性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铸造学生优秀的品格;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开展寻根、考察地域文化、家乡文化、历史文化的系列活动,让他们寻访古迹、了解历史,搜寻名人、缅怀伟人,聆听故事、感受乡土魅力,让他们在与大众的接触交流中,体验民俗风情,增加对家乡、祖国、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使他们在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中受到熏陶和磨炼,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境界。
3.构建与家庭、社会沟通联动机制,建立起本土文化教育的科学体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本土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于高校,并体现在高校的组织和精心设计。因此,高校在利用本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构建与家庭、社会沟通、联动的机制为目标,在本土文化资源整合、教学方案设计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设定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内容,激发家庭、社会挖掘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使大学生在家训、古训、家族史中受到家庭美德、家庭伦理的教育,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中接受社会公德、社会伦理的感化与引导,从学生爱家、爱社会的情感出发,完善他们的人格,扩展对他们的爱国、爱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时勇鹏.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化”的教学模式[J].鸡西大学学报,2012(9).
[2]周凯模.中国本土“乐教”哲学与民间“乐教”传承――兼议古代“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当代续接[J].中国音乐学,2012(3).
[3]朱季康.民国时期民间本土育儿思想中“教”属性的缺失与“育”属性的习惯[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关键词:后物欲时代;社会价值观;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这一概念由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首次提出,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长期物质匮乏的难题已破解,当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裕后,人们开始觉得空虚无聊。暴力、、沉迷于网络等问题在社会中的泛滥,凸显后物欲时代社会价值观问题的严峻性。在我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们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曾适用于一切人的生活意义已不复存在了,每个人必须重新为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精神的空虚无聊已经压倒社会物质匮乏,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大大超越了对物质欲望的需求。进入后物欲时代,面对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带来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当代大学生如何去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如何建构高校社会价值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担当起时代的责任重托。
一、文献综述
通过文献综述,高校教育者有关社会价值观研究大都把社会价值观既已存在作为理论预设。在此理论预设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理念。例如陈立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薄爱敬等人思考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有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角度,康来云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考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房正提出了高校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崔振成认为价值观的教育直面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危机,呼吁构建良善适切的现代价值系统。这样的研究兼具时政性、引领性和概括性,缺乏专门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空虚和无聊进行的教育研究。本文在吸收、借鉴上述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后物欲时代高校的社会价值观提出一些设想。
二、后物欲时代高校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1.注重道德传承,遵守道德规范
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认可、集体评价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自律完善的一种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努力成为中华美德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沉迷于网络游戏、逃学、校园暴力与社会广泛存在的无聊空虚有很大的联系。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的教化上,将“立德”立于“三不朽”之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古人圣贤提出了诸多修身之道:“内省”“慎独”“重行”等。高校社会价值观的教育一定要汲取中国传统美德精华。
2.呵护心理健康,共筑精神家园后物欲时代
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正因为如此,现代大学生吃普遍缺乏对困难生活的体验,心理承受力弱,行为极易走向极端,在无聊空虚时为了寻找刺激,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失范,是否会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危,而往往会放纵自己。2015年3月20日,杭州某高中一学生胡某某手持刀械砍伤学校多名同学,而后跑出教学楼时,不慎坠楼。据新闻报道,该事件发生之前,胡某某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或者行为异常。近年来,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多发,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知理论,“游戏是公民从认识兴趣过渡到感情兴趣的一个媒介”。游戏满足了人们对新奇刺激的需求,又具有发展认知的功能。兴趣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外部刺激会影响兴趣程度。当兴趣程度过高,个体就会回避刺激;当个体刺激不够,个体就会寻求刺激来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游戏就是强有力的媒介。我们谈论游戏,大家会联想起“丧志”,后物欲时代我们要重新定位游戏,不仅满足新奇刺激的需求,还有人际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平台,呵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重新定位游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着力内涵发展,锤炼高尚品格
为远离贫困而奔波,乃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温饱难题已经解决,人们的生活失去目标迷失方向,乃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社会中最初的一小部分人率先突破温饱难题的是我们历史上的贵族们,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和反思。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诗书礼乐,为社会培养有内涵、品格高尚的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书礼乐对高校社会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教育面对富足的挑战对策是:寻找生活的意义,让艺术化的生活来应对物质富足带来的空虚无聊。现代教育是以专业为基础,专注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生产资料的能力,忽视引导学生学会艺术化的生活的能力。在物质丰裕的社会,艺术化的生活可以驯化物欲,锤炼高尚品格。教育面对富足的挑战对策是:寻找生活的意义,让艺术化的生活来应对物质富足带来的空虚无聊。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专业为基础,以现代职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注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生产资料的能力,忽视引导学生学会艺术化的生活的能力。在物质丰裕的社会,艺术化的生活可以驯化物欲,锤炼高尚品格,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2]陈立中,赵志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高校德育体系[J].社会科学家,2014(11):110-113.
[3]薄爱敬.关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3):53-54.
[4]康来云.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看社会整合的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12(10):64-67.
[5]房正.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J].高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4(21):96.
关键词:太一;水;宇宙论;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2-0065-06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被海外学者称为
《太一生水》篇中,“太一生水”之后又有“水反辅太一”而“成天”的说法。“水”为“太一”所生,但又位于天地生成之前。在
四、“太一”的三重品格与“水”的三重内涵统一于“生”,“生”作为一种创生性的力量,是
《太一生水》与其他论及“太一”的文献不同的是,“太一”和“水”同时出现于这篇宇宙论文献中,而且形成“太一”既“生水”又“藏于水”,且水还“反辅太一”的关系。如何合理地解释这一关系,是自《太一生水》竹简出土以来一直纠结最多、讨论也最为热烈的问题,笔者前文的论述分别从“太一”与“水”的相互涵摄论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人类对自然之水生育万物特性的认识,论及“太一”的物化品格。“太一”以“水”为原型意象,从而具备了像水一样的创生、涵容万物之品质。这样,“太一”观念扎根于人们思维深处是有其生活实践基础的,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从人类对生命本源的追问,论及“太一”的神化品格。古人因为对北极星(太一星)在天文学上重要地位的认识而产生膜拜北极(太一)“帝星”的原始宗教意识,而颛顼既为楚帝又是楚人先祖,于是在楚人思维观念中,人间“帝祖”与天上“帝星”慢慢合而为一,成为楚人生命的本源,这即是为什么战国中期楚地“太一”崇拜极为流行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太一生水》竹简出土于楚墓的原因。“太一”所居之中宫即颛顼所在之帝位为北方,北方为水,水护卫帝位,这即是为什么作为生命本源的“太一”既生水、又藏于水的原因。同时不管是文献典籍中关于“混沌”的记载还是至今仍流传楚地的民间神话长诗《黑暗传》都可以证实,水在古人的观念中有被神化的一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太一”与“水”同为天地万物之本源,而且二者在人们思维深处相互涵摄,完全不可分离,宇宙的本原是太一,太一即混沌,混沌为宇宙未分时的原初状态。
三是从
注释:
①④ 艾兰:《太一·水·郭店〈老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4、530-531页。
② 韩东育:《〈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③ 庞朴:《宇宙生成新说——漫说郭店楚简之二》,《寻根》1999年第2期。
⑤ 萧汉明:《〈太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属性》,《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⑥{24} 叶海烟:《〈太一生水〉与庄子的宇宙观》,《哲学与文化》1999年第4期。
⑦ 罗炽:《〈太一生水〉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⑧ 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前15年科技教育特色打造的基础上,继续寻找突破口,以“培养探究品格: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深化与拓展研究”为抓手,以创建“求真型校园”为目标,以探究式校本课程的建设为重要手段与途径,让特色逐渐走向文化。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凸显特色。分层落实
探究式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品格的重要阵地,也是科技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为此,学校确立了如下特色培养总目标: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在探究、成长和充满希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探究品格和健康活泼的个性,享有完整愉悦的学习生活。
根据上述目标,学校将学生的探究品格具体化为下列品质:细于观察、敢于提问、善于合作、乐于交流、勤于创新、勇于求真,并分别分散到六个年级段,做到有重点的突破。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独一无二,体现校本
为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立足校本。
1 百年历史的积淀:学校在百年的建校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校园文化。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史以及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历史景观,编写了《闪光的校园》,它以“探寻百年印迹”为主,层层揭开学校的百年历史,翻看百年的画卷。同时,在追踪研究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拓展和情感的升华。
2 校园环境的利用:学校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开发了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科技教育景点及环境设施,这些也是学校结合课改,重点编写科技教育校本教材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学校开发了《金色校园行》教材,旨在让孩子们认识校园景点的同时,通过探索与研究。挖掘蕴含在景点内的文化内涵。
3 特色活动的开展:以学校的标志性景点“金钥匙”命名的“金钥匙少儿科学院”内活动丰富多彩,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少科院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探究的欲望,学校将各研究所活动编排成校本教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节水研究所开发的《节水世界欢迎您》、垃圾分类研究所开发的《垃圾也能成风景》、蚕桑研究所开发的《蚕的一生》……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关注探究。着力实践
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是以探究文化的培育为主线的。所有教材的实施都从引导学生探究入手,采取实践体验的方式,着力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例如,《闪光的校园》作为校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引领孩子通过开展系列实践探索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的内涵。明晰学校办学百年积淀下来的学校精神――“爱德求真”的含义。再如通过课外对百年老树经历的三次磨难的调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知道学校百年风雨中的发展与变迁,明白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
四、校本课程的管理:立足整合,协同发展
1.校长的度量
校长的度量体现在校长的治校方略上,校长要有大度量,才能保证学校呈现出健康良性的运行状态。
校长关注什么、眼睛瞄向何方,决定学校的运行走向。几乎没有一个校长不曾用心琢磨如何找到创建学校特色的突破口,找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生长点。我不反对学校要着力形成一项特色,但这项特色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学校注意了力量的分配、精力的分配、注意了学生“营养”的全面搭配,控制了平衡度,建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体系,即“生态课堂、时尚英语、个性发展、根基教育”。
学校管理要靠制度,制度是“法”,是刚性的,强调约束力;制度同时要体现人文管理、柔性管理,体现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的活动主题永远是“通过人培养人”,这也决定了学校管理必须具备“教育性格”:既不能过紧过严,又不能松松垮垮、一盘散沙;既要保证凝聚力,又要保证亲和力。校长在管理上既重视刚性的制度管理,又注重理性包容,尊重每个人的主体性,保证学校整体的活力与和谐。
2.校长的思量
校长应是勇于探索、创办优质学校品牌的思量者。近年来,围绕学校定位、学校性质、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一系列具有规定性和产生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我不断叩问和思考,将思量不断放大,逐步形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模式观:
这一模式观强调作为教育场所的学校,其一切动能均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主体,其中对受教育者――学生而言,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和个性发展最大化;快乐自主的主动学习模式的核心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延伸。
3.校长的质量
校长的质量表现在其内在潜质和外在探索上。做科研型、专家型、教育家型的校长,是校长质量的根本要求。建校以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学校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即“生态课堂、时尚英语、个性发展、根基教育”。小学阶段突出时尚英语和根基教育,中学阶段强调生态课堂和个性发展。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激发、智慧生发的课堂。从“生”的角度而言,生态课堂就是生命课堂、生动课堂、生活化课堂;从“态”的角度而言,生态课堂就是智态课堂、情态课堂、神态课堂。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课堂改革研究,总结出了生态课堂的五大特征,即“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评价多样化、教学资源协同化”。
时尚英语旨在打开英语教学的全新空间,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它是以独特视角设计的全新的英语教学校本课程,由时尚英语设计――视角旋转、时尚英语课堂――模式突破、时尚英语习作――自主学习、时尚英语氛围――空间拓展、时尚英语评价――过程追踪等板块组成。时尚英语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实践;大范围搜集提交式作业,改革学习流程。时尚英语的目的是:积极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无分数评价,彻底打破“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切实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和评价学生,真正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统一。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奠基阶段,所有教育活动应是播种而非收获。因此,积累潜能、积淀素质,为学生生命的方方面面洒下阳光,应是此阶段教育理念的根本指导”。在这一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尽可能多地搭建个性发展的平台,努力促成每一个个体生命质量的超越和提升。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促使英语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龚亚夫(2014)认为,英语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交流工具,更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英语教学活动除了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常珊珊,李家清,2015)。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英语学科亦不例外。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围绕英语学科特征,聚焦核心素养体系,英语教育专家们厘定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能力四个维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各阶段英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维度,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等内容。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语言意识,达到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认知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价值取向。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学生需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素养观。
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断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
4.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维度着重培养学生辨析现象、分类信息、概括概念、总结规律和评判观点的能力。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展其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张连仲教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形象地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of English”,即英语学科教学必须做的事情,包括听说读写译、语音语法词汇等;第二层次为“with English”,指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自如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层次为“ beyond English”,意指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职教英语教学体系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需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笔者基于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职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诸多尝试,挖掘职教英语教学实践路径中具有发展核心素养的特性因子,力图使英语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天地。
1.语言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除语言专业能力,英语教学还应提升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职业英语教学承接了专业化英语与职业化英语融合的任务,涵盖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变化的关联性更大,涉猎范围更广。因此职教英语教学要整合教育思想,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应用时,根据不同对象和职业需求,延展、丰富内容信息。除日常交际话题(如购物、就餐)之外,还应增加各类相关专业性和功能性较强的语言知识,如3D打印机的使用、酒店前台预定房间、空乘服务、银行业务办理、服务软件运用(如Airbnb)等等。
比如在谈论交通工具这一话题时,除了学习基础词汇bus, taxi, bicycle, subway之外,针对所带的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我适当地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如地铁自动售票机的使用步骤:? choose the correct line (选择正确线路); ? press the station on the screen (在屏幕上点击站点);? insert the coins or bills into the machine (放入硬币或纸币); ? take the ticket and change (取走车票和零钱)。知识层面还可以增加有关将来的就业方向的词汇,如站务员(station operator),票务员(ticket clerk),安检员(security inspector),综控员(integrated controller)等。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现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文化品格: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文化品格可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实践。我们要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于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吸收文化精髓、理解文化内涵、包容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比较,基于绘本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文化价值,通过节日习俗介绍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国文化,也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也是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培养所肩负的应有使命。
英语课堂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舞台。以开篇的打招呼为例,我们只教会学生说Nice to meet you.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这里还可以拓展文化信息,如世界各地常见的问候方式(the ways of greeting),如handshake 握手礼, cheek kissing 吻面礼,bowing 鞠躬礼,hug 拥抱礼,pressing noses 碰鼻礼,nodding 点头礼等。教师可概括每种见面礼的使用范围和国家,利用视频展示具体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练,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文化差异。
3.思维品质:独创性与批判性
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育所体现的双语性和跨文化性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鉴赏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多样的形式,英?Z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为培养学生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大胆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比如在学习旅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制定旅行计划(travel itinerary),包括choose the destination(选择旅行目的地);book the flight(订机票);book the hotel(定宾馆)和pack up the bags(打包行李)等,培养学生做事前的准备意识及理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angry时可提问学生平时生气了是怎么做的,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给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等。
4.学习能力:信息化与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作为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当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网络软件成为重要的手段。云平台教学(如UMU)和微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UMU平台上进行注册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扫码加入。教师上传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和任务练习,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微课内容掌握情况,提取学生的疑难点和困惑点加以讲解并辅以各种小组活动,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完美融合,符合现代教育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