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6 15:0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规模经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31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52- 03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牧场管理和野生动物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Carrying Capacity 的概念[1] 指的是一块土地单元能够承受的牲畜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 最初意义的典型概括者Mathieson和Wall[2] 将其定义为: 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的最大值。McIntyre[3] 提出:在没有引起对资源的负面影响、减少游客满意度、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一个给定地区的最大使用水平。

1 国外研究进展

在美国学术界对TECC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寻找一个精确的限定值的范畴。研究者普遍认识到对同一环境而言,不同旅游活动强度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承载力也绝不是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承载力的简单加总。TECC不再看作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波动阈,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调整。Kenneth[4] 指出,承载力随着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受技术、参数、产品和消费的构成等影响。因此,TECC不是固定的、静态的、简单联系的。

在欧洲TECC 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乡村、山地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等案例研究之中。为做好旅游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相继提出,如美国林业部门的Stankey等人系统地提出LAC (可接受改变的极限) 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面向区域性旅游资源管理的工具体系还包括: VIM(游客影响管理) 、VAMP(游客活动管理程序)、ROS(游憩机会谱系)、TOMM(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它们虽然在机构设置、政策、程序上千差万别,但都描述了一种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的满意状态和最低可接受条件的限度。

生态足迹(EF)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 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因为任何人都要消费自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均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影响,所以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Wackernagel 提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2个基本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因此,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有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

农业生态旅游通常被称为:农业旅游、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等。国内将农业生态旅游等同于观光农业旅游,并认为观光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卢云亭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发展农园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等旅游实体并提供旅客围绕农产品采撷、加工等广泛参与和体验的新型旅游[6];何平从资源吸引力角度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指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7]

2 长安农业生态足迹分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西安市区,山、川、原皆俱,总面积1 580平方千米,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近84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作为西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安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秦岭长安地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开发地区旅游资源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该区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需要对其生态现状进行分析。长安区作为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农业生产区,在对秦岭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地区有效利用秦岭特色生态资源的基本形态。在此,我们以2010年数据为基础结合该区典型的农业产出结构,我们对其农业生态足迹主要从粮食、肉类、蛋奶、油类、蔬菜和瓜果几个方面的生产和消费状况来研究。

在此,以EF1表示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总量,■1表示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EF2表示陕西省农业生态足迹总量,■2表示陕西省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i 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本文选取居民常用农业生活资料作为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依据得出以下结果。

EF1=N×ef =N∑(aai)=N∑(ci/pi)

=975 569×(2.745 8e-7+1.235 8e-7+4.636 5e-7+1.611 3e-7+5.647 4e-7+2.834 3e-7+3.771 6e-6)=25 769

■1=0.026 4 hm2/人

EF2=24 600 000×(3.556 5e-9+8.197 9e-9+1.848 1e-8+1.984 3e-8+2.127 2e-8+5.271 7e-9+6.446 0e-7)=432 997

■2=0.017 6 hm2/人

结合2010年数据比较来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8]和长安区统计年鉴),长安区拥有较为明显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地区应该积极依托此生态资源打造具有“生产—旅游—休闲”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模式。为此,近年来长安区加快推进秦岭北麓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带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庄园等入园企业已达24家,总面积达到1 067 hm2,总投资额达到18.5亿元, 年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6.8亿元。继续推进“九大农家”建设,完成了王莽清北、杨庄大寨、子午台沟3个村、78户农家乐经营户房屋立面改造,开展农家乐培训3 900人次,全区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 400户,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4亿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仅为0.026 4 hm2/人,低于关中地区平均水平(值为0.089 hm2/人)。[9]可见,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在生态农业及其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其产出物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如何在发展新型农业的同时合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是政府在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道路上应该关注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措施来大致分为以下3种:①通过实施移民和生态补偿政策,将山区居民移出山外,或将农村居民在规定区域内集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秦岭旅游生态资源不因人类生活生产而遭到破坏,保持生态原貌。②成立秦岭生态开发保护管理委员会,对秦岭地区的开发保护实施规划和统一协调,确保对秦岭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序性和合理性。③科学引导区域内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通过对区内特色农业的布局规划,发展规模生产,提高对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集中度,在促进新型农业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其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上王村的农家乐、王莽乡的万亩桃园、内苑乡的农业生态园林等等都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对本地原有生态面貌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对长安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尽管长安区对其秦岭生态资源保护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协调,使两者能够合理发展,但依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发展新型农业的过程中,如何使其产出的垃圾能够再次进入生态循环系统甚至农业再生产系统中。规模化生产虽然使垃圾容易集中,但如何对其实施循环处理依然是个空白。

(2)政府在对秦岭生态资源保护中过度依赖财政支出扶持,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容易导致在财政吃紧情况下对生态农业和秦岭环境发展与保护出现波动,导致保护的不可持续和因为资金不足而出现的低效率。

(3)由于秦岭横跨关中多个区县,对其保护具有相当大的外部性,如何解决这种外部性成本和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抑制了地区对其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为此,长安区政府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1)通过征收环境补偿税弥补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传统路径,而要在生产和消费之初就确定合理的环境开发程度,确保秦岭生态服务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2)对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适当提留部分收益作为环保基金,解决外部性成本收益和成本的不确定问题。

(3)由更高一级政府与相关区县共同成立一个秦岭资源规划部门,协调不同地区在秦岭资源使用上的利益冲突,使资源在不同地区开发和使用上具有融合性。

(4)积极推进社会团体对秦岭生态资源的保护,调动全社会力量保护秦岭地区生态资源,形成多主体对其生态资源的保护,确保保护的可持续性。

(5)发展规模经济,尽可能减少农户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通过规模化实现对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循环处理,减少生产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以企业为龙头带动生态农业发展,是长安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的新思路。当前长安区着力打造的上王村农家乐、阳光雨露生态园等规模生态农业产业都取得了相当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 语

从以长安区为代表的秦岭地区生态足迹来看,秦岭地区生态资源的脆弱性要求地方政府能够积极采取以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导的“经济—环境”循环发展模式。通过财政措施创新补充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永续性,积极协调秦岭地区各级政府对环境资源的开发政策,构建以政府为主、市场引导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环境资源开发保护模式,形成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综合利用秦岭资源的新型旅游业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威廉·P·坎宁安. 美国环境百科全书[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A Mathieson,G Wall. Tourism: 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 .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2.

[3]G Mcintyr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Guide for Local Planners [M] . 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3.

[4]Kenneth Arrow,Bert Bolin,Robert Costanza,et al.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 [J].Science,1995,268:520-521.

[5]M Wackernagel.W E REES.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J] .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 3-24.

[6]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J].经济地理,1996(l):99-101.

[7]何平.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析明[J].社会科学家,2002(1):5-17.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物流;机理;路径

一.引言

随着居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并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广泛运用于生产、消费等环节。在此背景下,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旅游行业涉及到多个产业,包括客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赖斌、杨丽娟,2006),其中物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生态旅游的实施,也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朝着“低碳、绿色、环保”的绿色物流方向发展。但现阶段,鲜有文献结合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就绿色物流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机理和路径进行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过高的旅游需求和有限的旅游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这种旅游需求的时间不均比其他行业体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以2012年我国“十一”黄金周为例,三亚、华山等山岳景区接待量远超过环境容量,长城、故宫等人文景观亦遭受十万游人“围攻”。这导致的突出矛盾是:在淡季可以大力推行生态旅游;而在假节日等旺季,景区疲于应付过多的旅游需求,而无力推行生态旅游。

(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与“高碳”旅游产业现实之间的矛盾

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绿色、低碳、环保”。现阶段,尽管旅游业被称之为“绿色产业”,但实际上旅游产业的碳排放量并不低。例如,游客出行需要借助多种交通工具,这涉及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游客入住酒店产生的水电量通常消耗惊人,这也是不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而游客的观光旅游活动必然会给当地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落后的绿色回收物流体系与不良的旅游习惯之间的矛盾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景区的绿色回收物流体系建设并不完善,给游客的出游带来了诸多不便(詹丽,2012)。加之部分游客素质不高,导致景区的污染现象很严重,严重损害了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根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10月1日清晨,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遍布50吨生活垃圾……其后600多人、用了2个多小时才把沙滩垃圾清理完毕。”这些反映了现阶段我国落后的绿色回收物流体系与不良的旅游习惯之间的矛盾。

三.绿色物流助推生态旅游发展的机理和路径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撑,包括交通等服务业(孙玉琴、刘新伟,2008)。而绿色物流更是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生态旅游的客观要求,游客在旅游途中享受的是环保、舒适、愉悦,而这需要物流产业与之协调发展。

(一)作用机理

1.基于游客的视角

特色美食是景区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对食材或食品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大部分景区并不生产这些食材和食品。这就涉及到了绿色物流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材的运送效率,还可以引入生态环保理念,实施于食材和食品的包装、运输过程中。另外,绿色物流对食材和食品的包装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体系,可采用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包装,以降低游客在食用食物后对景点环境污染的危害。

2.基于旅游客体的视角

一般来讲,旅游客体包括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绿色物流有助于保护旅游景点环境,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借助于绿色供应链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多余的交错运输以保护环境。另外,绿色物流可以通过合理的分配和规划,帮助游客缩短旅游线路和降低空载率,从而减低能耗和碳排放;而节能低碳技术在物流部门的运用,更是直接推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最后,绿色回收系统的建立,将可以对旅游景点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合理利用,改善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污染。

(二)实施路径

鉴于绿色物流的长期效应,本文认为以绿色物流助推生态旅游的可行路径包括:

1.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大力宣传绿色物流观念,在物流行业引入“绿色、环保、低碳”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提高认识和转变挂念,改变现阶段的“环保不经济、绿色更花钱”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社会长远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进行绿色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创新

绿色物流的实施,关键在于绿色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对于旅游行业而言,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全时候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有计划、高效的调配物流车辆;其次,应该加强物流技术、技巧以及服务质量;将以往的分散加工转变为共同加工和专业化集中加工,通过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减少污染和能耗;在货物包装上推行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实行简单包装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加大“绿色”运输工具的使用,降低旅游行业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赖斌、杨丽娟,旅游物流:从理论到实践的困惑与解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3)

[2]詹丽,浅谈绿色物流对旅游业的促进意义,经营管理者,2012(13)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生态旅游;雅安

2004年雅安荣获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2006年又被评为全国魅力城市。 2011年8月21日,在雅安市雨城区召开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国际倡议大会上,中国气象学会向雅安市颁发了“雅安·中国生态气候城市”证牌,雅安成为国内唯一一个“中国生态气候城市”的城市。旅游业已开始从“接待型”逐步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次和收入快速增长,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经确立。

一、雅安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

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雅安生态资源禀赋独特,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示范区。拥有以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和茶叶之都为代表的国际生态品牌。雅安为全川多雨中心,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素有“华西雨屏”、“西蜀漏天”和“雨城”之称。森林覆盖率61.3%,空气质量国家一级,雅安市城区大多数时段负氧离子含量6级左右、景区达到6级以上;出境断面水质国家二类,素有“天然氧吧”、“天府之肺”的美称。

其二,丰厚的资源优势。雅安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之一。全市可开发水能资源1322万千瓦,约占全省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10、全国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40;到2010年,累计建成水电站875万千瓦。境内现己探明的矿产达 40 余种,其中战略储备原生辉磅锡矿被称为第二国宝,发现各类矿产56种,石棉、石材、碲铋、铅锌、芒硝、锰矿储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雅安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

其一,西部后发地区的劣势。尽管雅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且其城市的发展也能够逐步支撑起其生态旅游的发展,但是,雅安还只是一个西部大开发的小城市,其自身的发展基础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有些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并没有全部到位,有的虽然做了整体规划,却无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招商引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生态旅游的高新技术运用方面也偏少。整个城市的生态旅游对外宣传时间不长。

其二,生态环境的制约。雅安市是全国闻名的生态名城,其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条件,即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开发的和谐一致问题。如何实施旅游区规划使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是雅安市旅游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三,思想观念的落后。一是改革意识不强,从而深化准备不足;二是开发意识不够,从而没有用足用活开发政策; 三是整体意识不足,在涉及局部与整体、本区与他区利益关系时,往往只顾眼前可能出现的局部利益损失,而较少考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他区利益。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协调和发展上的滞后阻碍。

三、雅安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威胁

其一,周边竞争激烈化。目前,雅安市生态旅游经济带还处于规划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地方与其它旅游地区相比还不具备竞争优势。从地理区位来看,四川地区旅游资源普遍比较丰富,雅安的周边地区有成都、卧龙、九寨沟等几个旅游发展较为快速的风景区,这几个旅游点的发展给雅安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来自这几个地区的竞争,以及周边其它各类旅游区的蚕食,对于雅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设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

其二,体制陈旧效率低。尽管雅安生态旅游区在创建初期就十分注重体制与制度的改革,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己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雅安的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压力大,改革措施不到位,改革方向还不是很明确,改革力度还有所欠缺,制度和体制方面还存在有与旅游区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来自于体制与制度方面障碍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秩序方面以及人事制度方面的制约。

四、推进雅安市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4.1把握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1)准确把握地缘优势。雅安处于三大旅游精品景区连线和多条黄金旅游线路交叉重叠的黄金节点上,是进入大香格里拉的东大门,是全省旅游西环线上的大释站 (2) 科学认识生态优势。 (3) 着力突出世界品牌。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4) 深度发掘历史文化内涵。雅安有熊猫文化、茶文化、文化、汉代文化、“三雅”文化等五大文化。全市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 个,有列为全国、四川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高颐阑、樊敏碑胭、王晖石棺等 108 处。

4.2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力度

(1) 围绕景区开发规划交通建设,全面提升旅游道路等级。(2) 精心打造主会场会馆及接待设施,把周公山温泉度假区建设成为一流的会议、休闲、度假精品旅游区。(3) 挖掘茶文化,推动茶旅游,发展茶产业,高水平打造国家4A 级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区——蒙顶山风景区。 (4) 突出生态休闲度假特色,高水平规划建设上里古镇和白马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5) 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全方位打造喇叭河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同时,积极开发宝兴赶羊沟等风景奇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形成自驾车和户外运动最惬意的活动区域。 (6) 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精品。

4.3创新旅游政策,加强旅游服务

雅安的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政策创新则是发展旅游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1) 加强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完善雅安段内西环线旅游城镇的住宿、餐饮、购物、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使旅游城镇成为西环线的支撑服务中心。切实加强旅游城镇的生态、文化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各旅游城镇的可游性。雅安要以生态旅游为主线,突出川西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将雨城区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一体生态旅游城市。 (2) 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全面培训沿线旅游从业人员,规范服务行为,并在服务中体现民族及地方特色,提供个性化服务; 强化以游客为中心的意识,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景区医疗急救体系,保证游客安全; 加强对当地居民自豪感的培训,让当地居民了解 自身的民风民俗。(3) 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深入挖掘雅安线特色旅游商品资源,开发地方特色突出的工艺品、保健药品、绿色食品、民族服饰等旅游商品。对沿线的民族手工作坊与家庭生产的旅游商品要给予鼓励和推广,以增加当地居民就业和经济创收 (5) 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加强与港澳台媒体及涉外宣传部门的合作,加大对境外旅游市场的促销力度;重视促销的技术手段,建立多语种的旅游专题网页,加强与其它著名旅游、摄影、民族文化网的链接; 重视扩展海外分销渠道,尤其要加强对己入境游客的宣传,在重点旅游区、宾馆、机场发放宣传材料,尽最大可能分流这部分较为现实的入境旅游人群。(6) 拓宽投融资渠道借助现代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优势行业、优势企业、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对红色旅游线路上 “老、少、边、穷”地区的政策性投盗。

参考文献:

[1]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01 (1).

[2]谭立勤,晏鄂川,赵曼.西部大开发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国土经济,2002 (7).

第4篇

>> 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GIS的海南省屯昌县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海南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建议 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海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海南省蜂蜜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价值问题研究 海南省三亚市“候鸟式”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价值 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与保护研究 谈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环境问题研究 豫西民间艺术资源的现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研究 海南省保险兼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监管建议 海南省贷款利率浮动的现状及对企业影响度的调查 浅谈海南省硬币流通的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海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海南省甘蔗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陈望.走进文昌航天主题公园:集科教娱乐于一体[EB/OL].(2014-04-28).http:///news/system/2014/04/28/016633767.shtml.

[7]杜富殿.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开发利用分析和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08(12):12-15.

[8]纪昭.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9]杜富殿.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开发利用分析和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08(12):12-15.

[10]付磊,王金亮,杨月圆.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云南香格里拉县为例[J].环境科学导刊,2008(1):5-7.

[11]张春轶.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12]刘朝阳.营口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3]佘济云,周丹华,刘照程,沈金明,毛旭鹏.基于GIS的万泉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10):69-73.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生态旅游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生态旅游在中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在我国的旅游行为过程中,存在重"游"轻"旅",重人文轻自然,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质产品轻知识产品,重消费轻环保等现象。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实际上,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已经带来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态旅游的基本目标--环境保护来看,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旅游的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开发不当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的过渡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的破坏;第三,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2、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只是一枚标签

    在生态旅游开展中,很多地方没有认真研究开发的可行性,而是把生态旅游当成了一种标签产品和市场上招徕旅游者的幌子,以迎合旅游者回归自然的心理。而有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有意的曲解生态旅游的含义,使生态旅游成为市场炒作下换汤不换药的假产品。而这样的结果则不仅对旅游者产生误会,还严重损坏了当地的声誉,造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有悖于发展生态旅游的初衷。

    3、从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来看,旅游者满腹抱怨

    生态旅游区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许多导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能很好的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知识传达给旅游者,而是死板教条、牵强附会,甚至胡编乱造,达不到让旅游者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致使旅游者满腹牢骚。从现阶段生态旅游区的开展来看,仍以观光为主,旅游者的体验并没有做得很好。

    4、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看,当地人尚未真正参与其中

    在生态旅游开展地区,社区参与仅仅是卖一些旅游纪念品,这种无组织的半参与形式又导致了市场的混乱。有的不法商人还给旅游者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没有促进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反而破坏的了景区的声誉。同时,很多生态旅游区尚未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体系,使当地人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难以参与其中。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协调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

    在我国直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有四个利益主体:一是参加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二是目的地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三是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四是生态旅游区经营的企业。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体制,协调各方的利益,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

    2、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统一规划,合理开发

    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立法。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在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则应该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在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各个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3、建立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参与

    生态旅游区的培训体系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包括景区环境管理的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生态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采取生态旅游专家、旅游专家的定期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丰富和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素养,便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和正确决策。第二,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可以采取建立旅游专科院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形式,或者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来完成。第三,当地社区居民的环保知识教育。 可以采取宣传知识栏、电视、手册小指南等形式。同时将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与当地民族文化、风俗结合起来进行宣传,便于当地居民接受。

    4、加强旅游者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环保知识教育

    目前,大多旅游者都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因此需要对公众进行良好的教育,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接受生态学教育,既不减游兴,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根据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和综合开发程度,利用门票等经济手段分区规划、线路设计等技术手段对旅游者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利用景区内的宣传栏、画册以及导游的知识引导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营造一种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

    5、建立生态旅游专家指导和规划的辅助系统

    聘请专业机构和专家担任生态旅游区的顾问,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从生态旅游区的前期规划到实践开发至各个阶段的管理不断为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提出建议,定期为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环境情况报告。

    参考文献:

    [1]陈瑞,许军让,刘军波,等.浅谈我国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84.

    [2]陈瑞, 何磊, 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4]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9.

    [5]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

    [6]刘田天,乔凡梅, 袁婷玉,等.汉中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64.

    [7]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81.

    [10]孙莹,王芬,王沛,等.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6.

    [11]李耀战,邱晓艳,,孙莹,等.汉中旅游评价与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5.

    [12]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13]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

    [14]秦婉君,任睿,石全平,等.汉中旅游环境问题及其保护[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29.

第6篇

【关键词】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可持续竞争力研究分析

旅游竞争力是指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旅游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业资源优势、市场开发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支持能力的综合反映。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长青―华阳旅游单凭自然资源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形势。因此,客观地分析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努力寻找提升其持续竞争力的途径已成为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概括

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位于汉中市洋县北部,秦岭南坡腹地,南距洋县县城69km,背依太白,西接城固、留坝,东连佛坪、周至县,总面积29906hm2,规划旅游区面积15500hm2。旅游区由洋县华阳古镇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

目前,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主线、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多个主题景区”的规划框架。自2010年9月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正式开园以来,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5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2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竞争力分析

2.1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基本情况分析

在抽样调查的97名旅游者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之间,其中25――44岁的人数最多,占到31.96%,职业主要集中在公司职员和学生,总共占到51.55%.游客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以本科为主,表明游客受到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客源市场陕西省内游客88人,占90.72%,省外游客仅占9.27%。客源高度集聚于省内,省内外客源差距巨大。

2.2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竞争力分析

2.2.1旅游竞争力因素对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贡献率分析

通过matlab工具箱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成分对于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贡献率。首先将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转化为数量化数据,利用上述数量化文件建立数据矩阵,利用matlab工具箱计算相关系数、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最终计算出各个成分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景区的景观质量,导游服务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景区的旅游贡献率分别占到41.2898%,21.0089%,15.3211%,合计大于70%。说明这三个成分对于长青―华阳旅游区的旅游贡献率起到主导作用,其中起最主导作用的是景观质量。除此之外,景区的餐饮、住宿,交通及配套设施对于景区的贡献率也超过了20%。

2.2.2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特色

在调查中只有11.34%的游客认为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景观非常有特色,认为一般和无特色,纪念性不大的游客占到多数。而在调查中也仅有18.56%的游客认为景点的设置能大部分凸显景区的特色和文化精髓,认为能少部分凸显的占了47.42%。由此可以看出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忽略了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对于提升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景区的旅游竞争力应主要从整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坚持打造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方面入手。

2.2.3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管理与服务分析

游客对于景区的服务并不太满意,不管是对景区的工作人员,导游都是认为一般的占大多数,分别为35.05%,48,45%。这也反映出景区在服务人员方面的缺失,以及在服务方面的缺失,这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方面如表所示,在景区的配套设施,交通,餐饮及住宿方面,大部分的游客选择了一般或较差,说明景区在基础的硬件设施存在不足。

3提升长青华阳旅游区的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

3.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多样化特色旅游产品

优先开发当前对旅游者吸引力强的自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逐步开发认知型生态旅游产品,如野生动植物观察旅游产品;科普及夏令营旅游产品;科考旅游产品;文化考察旅游产品等。最后在旅游者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开发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水上漂流旅游产品;原生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这符合当前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综合提升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竞争力。

3.2建立完善旅游解说系统

在景区建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建立游客中心,向游客提供人员解说、信息导览系统、生态展示及声像视听系统,使旅游者在进入景区之前,能够直观、准确地了解到景区科学而全面的信息,加深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接下来在景区内沿途设置中英文景区标识系统。解说系统的设计应体现“总―分”原则,在景区主要入口处的解说中心介绍景区的总体概况和风貌,在各游步道和观景台结合实景分述成因与游览注意事项。

3.3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和制定与保护区建设相配套的各项保护管理制度,用政策和制度促进保护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保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认真搞好保护站定量化考核工作,使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陈明光,张荣,叶政声.提升旅游景区可持续竞争力――以贵州AAAA级风景名胜区万峰林为例[J].中国商贸,2010.

[2]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市场调查与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8):60~62.

[3]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1):30~31.

[4]丁艳平.陕西洋县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7):76.

[5]吕华鲜,莫英.北部湾地区特色旅游村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北海市涠洲岛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38~39.

第7篇

关键词:生态观;生态旅游;和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67-02

.

一、引言

今年8月11日,由新华社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主办的“地球绿飘带”媒体联合行动正式启动,该活动举办的目的在于庆祝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5周年,并带动三北防护林旅游的开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形成了种类多样的体系,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威胁,在结合生态观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生态的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观内涵

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有机统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爱护大自然,这就从哲学的高度对生态思想做了总体概括。因而,任何割裂生态与经济关系的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是同步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认为,人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一样,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以及进行生产活动的资料、对象和场所。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无论人的力量多么强大,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制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生态观的建立,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造了条件,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对自然规律的支配下完成的,在劳动中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中国化的生态观,是在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并从理论研究和国家政策层面进行了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于解决当前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人们对旅游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落后的生态旅游观念普遍存在,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一味地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注重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下列问题。

1.粗放式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者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的特殊旅游形式。在开展生态旅游之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是将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开发当中去,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活动进行空间布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开展工作还比较笼统,在规划理念、专业技术水平和规划深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我国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在一定程度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一些地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在开发时缺乏严谨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盲目开发现象十分突出。

2.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样,旅游者不难发现,我国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中同质化严重,缺少特色。很多地方在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建设规律上缺少把握,盲目开发建设,市场定位不准确,相互借鉴现象严重,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没有特色的开发,不仅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

3.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与西方发达国家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发展生态旅游相比,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在生态旅游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都需要提高。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存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象,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西双版纳在开展生态旅游中,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不断毁林开荒,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森林面积不断下降,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四、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旅游建设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经验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果不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将会带来严重的灾难。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生态观对我们正确解决现实生态旅游矛盾与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规划滞后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观强调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时,按照马克思生态观的理念,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将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结合起来。在规划过程中借鉴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2.加强生态旅游地环境监测。人与自然是矛盾的,在生态观中有专门的论述,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与环保也是一对矛盾。在开发中要将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景区中建立环境监测站,定期对生态旅游地的水体、空气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旅游地合理的游客容量。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旅游和旅游业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是人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干预行为,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非常重要。在生态旅游参加者中,很多人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需要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增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开发生态旅游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强调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区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会不自觉地要求旅游者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统筹人与自然的统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特殊方式,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避免出现因盲目最求生态旅游的发展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生态观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引起人类生存危机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告诫我们不能重蹈资本主义的覆辙。生态观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解决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奠定了基础,提醒我们在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自然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在对生态观以及自然环境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只有坚持生态观的指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追求自然生态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方法。生态观提醒我们在发展中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第8篇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