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发展的建议

乡村发展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6 15:05: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发展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村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广场 雕塑 现象 特征

1、广场雕塑的现象

在一些城市、区县,不管地方大小,几乎都热衷大广场建设,广场上一定要有一个大雕塑(当然要有政治、纪念意义的)。市、区、县一级级下来,就是街道,厂矿企事业单位,也都在搞,实在不能搞广场的,也得搞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显示一定政治内容和业绩的雕塑,如“腾飞”、“跃进”、“火炬”等等大型象征意义的雕塑。搞了一个“腾飞”构图的雕塑,一个向上的斜三角形造型,表示奋进,中间有一个金属球,插着许多棍棒表示光芒,象征街道地区党的领导。整个雕塑造型设计还是过得去的,但它的尺度,它的环境,实在体现不出“腾飞”和“奋进”的主题,市民对它肯定是冷漠的。城市广场雕塑也和建筑设计一样,要得就是与环境的相和谐而不是破坏。城市广场雕塑建设的三个理念: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地方文化特色。

1.1违背城雕创作的艺术规律:所说的广场城雕创作规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置放在特定城市广场中的雕塑艺术品,能够体现该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因此广场雕塑和建筑物例如高楼大厦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的建设不一样,那就是城市广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内在精神方面具有不同于建筑或道路和桥梁工程的意识形态性,虽然建筑、桥梁和道路工程也有体现文化品位的要求,但广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对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的要求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抓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从讨论广场雕塑方案开始,到广场雕塑方案的设计,选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应当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所建起来的城市广场雕塑就会不和谐。

1.2雕塑家的作用被否定:从事城市雕塑创作再也不是雕塑专家们可以称之为是本行的工作了,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人都想插手争夺的一块肥肉。搞建筑的包工头、分管城市建设的大大小小的官员、搞装修的人等在抢夺雕塑业务;而以赢利为目的成立的承包雕塑业务的名目繁多的“雕塑公司”和“雕塑艺术创作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和大江南北冒了出来。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各行各业为争夺雕塑业务,而“大干快上”,“人人都可以成为雕塑家”的咄咄怪事。雕塑家的作用被否定,是造成当下城市雕塑豆腐渣工程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1.3长官意志的独断专行:长官严重践踏城雕管理法令,不按城雕创作的艺术规律办事。有的长官认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全才”,自认为不但是个优秀的行政管理的官员,而且也是个精通雕塑和环境艺术的权威人士,因此,根本不把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放在眼里。各级城雕指导委员会无职无权,形同虚设,是造成当前假冒伪劣城雕和城雕豆腐渣工程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广场雕塑的建议

为了有助于纠正城雕发展中存在的上述严重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参照整顿治理建筑行业不正之风的做法,由国家建委和文化部牵头,城雕委参加,在全国开展整顿治理城雕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城雕管理体制问题,使各级城雕委有职有权,完善城雕管理制度、条例和法令。

2.2由国家建委、文化部和城雕委组织专门的调查组,到全国一些业已在城雕建设中出现的好的典型、坏的例子,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报告呈报中央有关部门,公开在媒体上披露表扬好的,批评差的。

2.2建议由全国城雕委在今年适当的时候,召开城雕理论研讨会,梳理和研究在长达十几年中城雕发展中的理论问题。

3、总结

这些年中国城市雕塑发展迅猛,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的,城市建设需要城市雕塑,需要“城市形象”,这客观上拉动了对于城市雕塑的市场需求。城市雕塑的文化准备对城市居民而言,它同时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塑造过程,它不光是要创作出作品,还要同时创造出能够理解和欣赏城市雕塑的城市公众。现在有的雕塑脱离了居民的欣赏水平,老百姓不接受;同时,也存在提高公众素质和普及艺术知识的问题。就是理解城市广场雕塑的地域性、环境的针对性和城市广场景观的协调性。广场建设在我国是个年轻的学科,虽然它至少与共和国同龄,但与西方二千多年的广场艺术史相比,只能算个刚堕地的婴儿。几十年断断续续的建设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怎样使我国传统深厚的建筑文化,雕塑文化与现代广场景观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融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艺术形象。这是有待我们解决的难题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宫晓春.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J].景观中国,2006,(07):21-22.

[2]林汉强.广场空间与雕塑[J].景观中国,2006,(07):37-38.

[3]陈少青.景观特色审美结构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杜春兰、刘洁.也谈城市雕塑的发展[J].规划师,2003,(03):48-49.

第2篇

关键词:绿色能源 秸秆发电 节能环保 效应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常规矿物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逐渐恶化,世界许多国家将目光逐渐转移到了具备可再生、环保、可转化等优点的绿色能源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注重农村新型绿色能源的利用,特别是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在环保创收中效益明显,逐渐推广普及

一、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市场前景

⑴ 目前,绝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就地焚烧于农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而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发生在成都双流机场和首都机场的烟尘事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改变原来直接燃用秸秆薪柴烟薰火燎的炊事取暖局面,以生物质可燃气作为他们的生活能源,就会改善其卫生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强度。

⑵ 众多粮食、木材、茶叶、果类等加工厂,每天都有大量的谷壳、锯末、木屑、果壳等废弃物产出堆放,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其转换成可燃气,生产出优质能源,变废为宝,可谓一举两得。

(3) 我国的边远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多属于缺电、少电地区,可将生物质气化发电,或供热可自产自用。

(4) 事买上,农村绿色能源之所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优势在于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而且具有保护环境,节省资源的功能。

二、秸秆回收再利用对农村的效益

1、解决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每个回收加工站都可以吸引部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据村委会方透露,一个回收加工点可以吸引十几个劳动力,劳动力的收入在本地也属于中等水平。

2、减少环境问题。具体来说,秸秆回收加工项目可以减少大量固体废弃物堆放,减少秸秆还田就地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

3、减少安全隐患。据我们了解,农村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的长期堆放可能会在冬季天气干燥的时候自燃,给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增加农民收入。过去农作物秸秆主要应用于薪柴燃烧,而将秸秆卖给回收点后会得到一定的收入。

三、带来弊端

(1)在村内设立的秸秆回收定点加工厂产生了大量秸秆飞絮随风飘到附近村民家中,造成一部分村民特别是儿童过敏鼻痒,身体不适。

(2)秸秆垛受雨淋湿再被阳光暴晒后产生一些难闻气味,传到附近村民家中,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

四、发展建议

1、 强化贯彻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秸秆的种类和分布,统筹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稳步推进,重点抓好秸秆禁烧及剩余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结构和方式,分类指导,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科技支撑,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和实用技术难题,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政策扶持,公众参与。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3、 推进产业化工作

加强规划指导。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编制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资源分布情况,统筹考虑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加强技术与设备研发;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实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利用方式。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生产优质饲料、食用菌生产。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炭化、纤维素制燃料乙醇。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生产非木纸浆、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以及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织业。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燃料乙醇制备技术以及秸秆收集贮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给予适当补助。将秸秆还田、青贮等相关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应用和生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秸秆处理机械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特别关注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把秸秆综合利用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与扶持的范围,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环节和不同用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

5、 做好保障措施

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要把秸杆综合利用和禁烧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农业部――规划编制;农业部――秸秆资源调查;科技部要会同农业部――技术研发和推广;财政部――财税优惠政策;环境保护部――秸秆禁烧。

严格禁烧监管执法。明确秸秆禁烧范围。加强对秸秆禁烧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大实时监测和现场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规焚烧行为。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公众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认识水平与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杜玉侠《谈绿色环保农林生物质发电》[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1)

[2]张义斌 《生物质发电产业惠及“三农”》[J]. 农机科技推广 , 2006,(08)

[3]田宜水.《试论农村能源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中国能源 , 2005,(01)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夏热冬冷地区;能耗模式;节能体系

建筑节能目前是我国的重点课题,夏热冬冷地区有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特点,但其目前的整体建筑能耗却低于全国能耗的平均水平,所以可以预期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能耗刚性增长空间会很大。由于我们一直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疏于研究,所以这一地区的建筑节能很大程度上照搬了北方采暖地区的技术体系,而忽视了本地区气候特点,尤其是用能方式的特点,导致建筑节能的工程实践中出现了实际节能率远低于设计节能率,节能与节约不一致,节能与安全不同步,节能与耐久不同步等一系列问题。

一、气候特点决定技术要求

说到要根据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节能体系,首先了解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那么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 夏季特别炎热,冬季比较湿冷,长年湿度很高,而且经常受台风影响。基于这样的气候特点,所以在该地区建筑节能上要求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采暖,也不能忽视夏季隔热问题,并且考虑到它湿度比较大所以同时还要求能够具备防潮防水的功能。和夏热冬冷地区比较,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节能则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围护结构冬季保温问题;南方夏热冬暖地区则只需解决围护结构夏季隔热问题,那么对于夏热冬冷地区这一特殊的气候而言,就急需研发能够兼顾保温和隔热双重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的材料和技术体系。

二、能耗模式的差异

在我国北方,其采暖地区目前的建筑节能模式主要是:在用能方式上采用集中供暖的制度,对所有的室内空间进行连续供暖,其在能耗模式上是把建筑物所有的室内空间看成是一个恒温体。进行的能量交换是通过护结构和室外变化的温度环境场来实现的,它的节能设计思路其实是把整栋建筑作为整体来进行节能设计和计算的,控能本质上是保证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其实这一模式是符合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需求的。

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而言,夏热冬冷地区正确的节能模式应该是: 用能方式上间歇式分室制冷,其实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的用能空间和用能时间都不及北方地区,所以其能耗模式上这一地区室内热环境相对复杂,和北方的恒温体不是一回事,能量耗散的途径也不是单一性的,出现了用能房间的能量分别向室外和室内其它非用能房间一起耗散,所以在设计方法上应以户为单元,内外兼顾。而不是像北方以整栋建筑为单元的节能设计计算模式,控能关键上应内护结构并重均衡控能。

三、实践中存在的技术误区

1.重保温,轻隔热

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初期存在很多误区,其一就是存在重保温轻隔热的误区,一味的强调保温,但很可惜却忽略了隔热的重要性。殊不知在夏热冬冷地区,隔热才应该作为这一地区夏季建筑节能的重点和关键,可喜的是在社会大力重视下,目前在夏热冬冷地区已逐渐树立了保温与隔热并重的正确理念。

2.重外墙,轻内墙

重外墙轻内墙是近年来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个大的误区:就是只注重建筑的外墙保温隔热,而内墙楼板等内部围护构件的保温隔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是不正确的。地区不同其建筑的节能体系会有本质的区别,不能盲从,要注重实际情况具体实行节能方案。将围护结构的建筑节能简单地等同于外墙外保温,这其实是对北方节能体系的照搬照抄,并不能结合本地区建筑用能特点和气候特点,反而与本地区特点是相互背离的,完全忽视了本地区建筑用能频率远低于北方地区且室内环境复杂的实际。这一误区还未引起本地区的重视,亟待解决。

3.重外墙外保温,弃外墙内保温

在围护结构的外墙保温隔热方面,新误区又凸显出来了,即重外墙外保温而弃外墙内保温的误区。目前,我们发现很多夏热冬冷地区省份都是没有考虑当地气候实际情况而盲目的参考北方采暖地区的经验。摒弃了外墙内保温这一保温隔热模式,值得商讨。外墙内保温技术施工速度快,而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和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内,保温应用时间较长。在2001 年以前外墙保温工程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但是由于外墙内保温对大量建筑物的热桥问题和墙体内部尤其是保温层与实体墙之间的交接处的连接问题没能很好的解决,所以,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都已经禁止了对外墙内保温的使用。然而今天这一项已经不适用的经验拿到另一地区推广,真是忽略实际情况一味照搬照套要严厉杜绝。

四、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研究方向的思考

1.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中空调、照明灯具、热水器供水、动力设备和一些其他耗能设备等,总体来看水、电能耗占建筑能耗中的相当大的比例。由此看来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备节能首要就要以控制电消耗为首要。要对建筑内的所有电器和电子产品实行节能,因为任何电器电子产品毋庸置疑都需要对电能的消耗,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也会消耗电能。

2.通过确立能耗模式建立真正适合于本地区能耗计算方法,这是比较客观也是比较合理的。运用适合于本地区能耗计算方法,能够很好的节约散失到并不需要用能空间的能量,有效控制了能源的不必要的消耗。在实际意义上实现能耗设计模型和实际能耗方式一致,更重要的是为本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未来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优质的节能降耗方案,使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体系日趋完善和实用。

3.节能设计方法的研究必须以本地区能好模式为前提,建议在设计方法上要善用均衡设计的思想做到内外兼顾,并开展内护结热工性能的平衡控制研究,鼓励创立内护结构与楼面,门窗与围护结构的热工平衡方式,合理设定内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真正实现均衡节能从而形成于热冬冷地区能耗点的以户(室)为单元而非以整栋为单位的建筑节能设计模式。

五、结束语

概括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之余,如果代价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的消耗,这远不是我们希望的。要知道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的煤、石油都输长达数万年形成的丰富资源,如果人类过度开费不合理利用,这些数万年形成的资源将在百年里消耗殆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国家越来越重视能源的低消耗,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一定会使一个能源节约型国家,为世界做能源节约的表率。

参考文献

[1] 田慧峰,张欢,孙大明,汤民,梁云. 中国建筑项目LEED认证现状与前景[J]. 施工技术, 2012,(03) .

[2] 汤民,孙大明,马素贞. 绿色建筑运行实效问题与碳减排研究分析[J]. 施工技术, 2012,(03) .

[3] 程志军,叶凌,陈乐端.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及技术应用[J]. 施工技术, 2012,(03) .

[4] 杨熹微,长谷川严. 大传马大厦的自然通风系统设计[J]. 施工技术, 2012,(03) .

第4篇

【关键词】经济 金融危机 收支

外向型经济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并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就业、国内外收支平衡的全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需要更加宏观的策略和长远的举措。

一、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影响的特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特别是对外向型特点突出的经济区域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来,这种冲击还在影响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大连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十二个沿海城市之一,已成为外商云集、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严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严重下滑,企业因市场萎缩或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减产、停产,个别企业关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受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从市场方面看,完全依靠国外市场的企业,即加工贸易型企业受冲击最大;从企业类型看,中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好于外商独资企业,因为独资企业生产普遍以国外市场为主;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加工企业大多属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和产品技术低,受影响程度比大型企业大。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势状况,调整发展结构和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一)对外依赖性过大

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中,仍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它们从国外进口加工后再出口,特点是“两头在外”,只负责按照国外客户(主要是投资方)的产品需求指令和要求组织生产,绝大部分没有设置市场销售方面的部门及人员,相当于设在我国的一个加工厂,市场销售环节由外方负责,产销完全依靠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订单大量减少。而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部分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都是根据国外市场要求进行规划的,很难转入国内市场,企业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于无奈的境地。据调查,国际市场萎缩是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在对外贸易中,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料外,更主要的是依靠给国外配套加工生产,缺乏自主创新的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控制市场的能力,在日趋广泛深入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三)低附加值高能耗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可以为有效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发展和顺利转型创造条件,而今后持续以年均较高的增幅扩大出口的可能性,已经为能源、资源、环境等条件所不允许。近年来,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以数量扩张而取胜,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需要尽快搞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在危机过后,继续稳步扩大出口,把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与我国综合实力相适应的水平。

(四)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受社会意识、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说到发展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生产,制造商品,往往忽略服务业发展,因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充分被利用,人民聪明的才智没有充分被发挥,服务业的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导致外向型经济中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国外发达的服务业相比差距很大,进而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迎难而进,确保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

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够很快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有远见卓识,及时转变思维,汲取经验教训,着眼于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逐步改变对国外过分依赖的现状,注重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起以鼓励自主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一)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开发国内市场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这不等于不重视国外市场,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即使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也依靠国外市场。因此,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改变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启动国内市场,拉动国内需求。调查发现,国外投资方在我国的项目设立时,大部分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状况而规划,很少考虑我国的市场因素。要想使国外的一些大集团、大项目能够针对我国市场状况进行投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条件,最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比如:在招商引资、税收等方面,给面向我国市场的外资项目一定优惠政策。同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自主创新、高科技项目的引进和开发等,提高国内市场的需求档次,缩小与国外市场的差距。此外,需要政府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状况、产品情况信息档案库以及国内相同或相近行业分布、产品需求等相关信息数据库,为企业间合作和对接提供信息。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应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做到两条腿走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品牌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品牌效应越来越突出,品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世界上不到2%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市场,品牌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或国家优势产业的崛起与一批知名品牌的成长密切相关,2009年全球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在前10强中,美国品牌有7个,发达国家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贡献。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看,哪个地区品牌多,哪个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企业竞争力比拼的过程。为了使外向型经济跨跃式发展,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应利用各种优势特点,出台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给在市场中已经形成的数百个关联度大、专业性强、协作关系紧密的专业经济区和生产基地以具体的指导和扶持,充分重视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在全社会营造品牌经济建设氛围,掀起“打造中国品牌,振兴国民经济”的热潮,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精神,发展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真正地打造企业内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

(三)增加技改投入,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

我国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国内产业。外向型经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是产业更迭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科技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受危机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危机之后的发展也才能更为迅速。技术改造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好,是我国工业六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应对危机、扩内需,促外需的有效措施。即使减少几个基本建设项目,也要大幅增加技改投入。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力保障,危机中,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大量增加技改投入,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促发展意识和信念。企业必须具备勇于技术创新的胆魄。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前沿。

第5篇

对于乡村教师的支持,就是对乡村教育和无数乡村孩子梦想的支持。在9月6日至7日民进中央主办的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乡村教师,直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盼望计划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提起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业内人士通常认为有“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几个方面。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自从城镇化开始那天,自从市场经济开始那天,自从我们的工作不包分配了,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时候就存在这个问题”,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陈舜在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表示。

近些年,国家不断探索解决市场化、城镇化大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的难题。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论坛上表示,这是对乡村教师实际需要的积极回应,是把“发展乡村教育”置于“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战略高度,是乡村教师的福音。

《计划》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师德为先,以德化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提升质量,提高待遇;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的基本原则,并明确指出要抓好8方面举措,对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作出了系统性的安排。

在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与会人员就《计划》内容和实施发表了意见建议。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用“非常好”,对《计划》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予以肯定。他表示,师德为先,德育应该摆在第一位,教师必须是以德树人的。而《计划》中列出的8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不少内容也吸收了民进中央提出的建议。

在组织实施方面,《计划》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主体,要制订实施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在政府主体责任方面,我觉得这一条在执行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各自的责任。”罗富和说。

《计划》明确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论坛上,很多人认为这一举措一定程度缓解了乡村教师从业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若真的能够把支持计划的8条建议很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比较大的改观。”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明仁表示。

国家督学、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原校长冯振飞,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待过40多年。他说,“乡村教师太不容易了,这项计划好是好,就怕到了地方缩水了、变样了,因此,盼望计划中的所有措施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他还建议各地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时,明确责任主体,因地制宜,尽快让乡村教师享受到政策倾斜的果实。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慰认为,对于《计划》提出的8个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有足够的重视,这件事需要立刻做,不能再等待了。

请多给他们一些培训机会

“山东平度市上甲小学校长王松军做得真好,如果乡村教师都是这样,那乡村教育就有希望了。”参加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乐天向记者谈起他的与会感受。

上甲小学地处青岛市最偏远的山区,共有6个教学班级,208名学生,17位教师。就这样一所看似普通的小学,在2013年曾获得专家组这样的评价,“我们见过许多华丽的学校,今天看到了你们质朴的办学,我们感到震撼”。

据王松军介绍,上甲小学办学理念是实施品格教育,学校注重通过小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学会做事做人。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教授龚春燕分享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故事:“这个老师做了了不起的事情。现在农村小学的房子大量闲置,他把农村闲置的农具收集在这个房子里面,然后写了一个介绍。这不就是一个课程吗?学生非常喜欢。”

龚春燕考察过全国很多地方,他认为农村小学最大的困难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掌握和理解。他说,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显著现象是“爷爷辈年龄的人”在教“孙子辈”的学生,农村小学教师想教好,但是不知道怎么教好,他们只有老的办法。

“农村教师非常质朴,能吃苦能奋斗,他们的成长也会很快。”为此,他建议做专门计划支持农村教师学习。

河南鑫中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合庆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小,比较适合开展教育实验,建议鼓励农村学校在音、体、美等方面聘请民间艺人参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国家督学张志勇说,乡村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像城里的教师一样,有机会参与高端的培训,有机会向名师学习,这种要求不过分,我们真正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首先是消除教师学习的差距。

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张乐天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育培训还是城市优先,建议处理好提高城市教师素质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关系。

据民进云南省委会参政议政与社会服务处副处长曾奇勇介绍,省委会去年调研全省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发现,很多偏远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科知识、教学方式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此,建议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特别是地县教师机构培训。

善待年轻的乡村教师

甘肃会宁县,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然而,就在尊师重教的会宁,2014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在会宁全县,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今年暑假前夕,158名考入警察的教师开始参加为期3个月的新警察岗前集训。这些教师来自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大多30多岁,在基层学校任教10年左右,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这则刊登在8月12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新闻,在9月6日至7日于江苏徐州举办的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多次被与会人员提起,认为这反映了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足,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吸引力,抵不过“城市”和其他行业的诱惑。

“两周前我们到会宁县做了一个专题调研,要深入理解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首先我们要去看一看这些乡村教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明仁分享了他的调研发现和思考。

赵明仁认为,从这个案例可以透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社会层面是重教但缺尊师,政府层面是重视教育但不优先,学校层面是在发展但是缺活力,教师层面是对职业认同但缺乏忠诚。

第6篇

随着“撤乡并镇”和城镇化的加速,在“集中优质资源办教育”的主流思潮中,小规模乡村学校在教育布局调整中迅速退出历史舞台。2000―2012年,全国小学数量从55.36万所减少至22.86万所,减少58.7%,其中绝大部分是被撤并的6个班以下的农村小学。同样,以浙江省奉化市为例,在2000―2012年,全市小学从120所撤并减少至40所,其中小规模农村小学从104所锐减为15所;到2015年,又减少1所,仅存14所。

近年来,小学过度撤并客观上导致学生上学路程增加,随之带来的校车事故频发等安全问题,使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存在价值,即对解决学生在家门口就近入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消除远距离乘坐校车上下学、低龄儿童住校等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一部分小规模乡村学校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就学的学校,办好这些学校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2012年、2013年国务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政策上明确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特殊地位。小规模乡村学校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办好小规模乡村学校将逐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未来几年需要重要解决的问题。

一、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

浙江省奉化市是一个县级市,全市11个镇(街道)总人口48万余人,在校(园)学生8万多人,拥有在编教职员工4 143人。2013年11月和2014年3月,课题组先后分两次,利用两周时间,对奉化市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做了深入走访调查,与各学校校长、一线青年教师、各镇(街道)教办副主任进行座谈交流,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奉化市现共有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分布在8个镇(街道),在校学生4 098人,在编教职工188人,其中50岁以上老年教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仅占20%;35岁以下青年教师96人,占总教师人数的51%,成为小规模乡村学校的主力军。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总体比较好,上进心比较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编制不足,青年教师缺口大。2010年前,全市小规模乡村学校很少会有新教师分配,中老年教师几乎全部占据小规模学校的“江山”。2010年起,该市陆续将70多名新教师直接分配到小规模乡村学校,但结构性缺编问题仍然很突出。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尤为缺乏,新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他们在教学上无所适从。

二是条件不好,青年教师心不静。当前学校公用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多少来划拨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在校人数少,且依附于中心学校,没有独立的财务预决算制度,所以往往面临教育经费和资源上的不足。大部分这类学校不仅地处边远山区,生活娱乐活动缺乏,而且办学条件不断老化,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使进入这些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期望值落差比较大,内心感到比较失落,无法实现对学校的深入认同。

三是待遇不高,青年教师身难留。从机关事业单位来看,教师职业待遇相对偏低;从青年教师本身来看,工龄短、职称低,收入相对也会低一些。以一名参加工作3年的青年教师为例,一年薪酬约5万元(不含五金)。自己的收入与不断增长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教师个人承受的压力过大。本科毕业还不如初中毕业到工厂打工的同学收入高,因此,青年教师想通过调动、公务员考试等途径改变人生轨迹的欲望比较强。

四是氛围不浓,青年教师成长慢。调查发现,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没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占52%,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老年教师水平有限。个别学校青年教师比例高达85%,同时还面临着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失的问题。由于没有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不少青年教师还停留在几年一堂公开课的阶段上,一起磨课研讨的教研活动很少。有些学校的全体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表现出相近的“共同贫困”状态,不少青年教师工作未满5年就出现“职业倦怠症”。

五是机会不多,青年教师出门少。小规模乡村学校自身编制数量少,如溪口镇东岙小学、跸驻小学分别有6个班,但在编老师分别只有7名,“一个萝卜一个坑”,工学矛盾突出、经费紧张,青年教师往往疲于应付上课、备课、改作业等常规教学任务,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指标一般只分到中心级学校,依附于中心学校的小规模学校分到外出培训名额十分有限,因此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业务提高的机会极少,这也限制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六是生源不一,青年教师上课难。调查发现,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学生,7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中溪口镇畸山小学1 070名学生,仅有5名是当地人,且家境非常贫寒。承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成为小规模乡村学校的阶段性历史新使命。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具有流动性大、文化课基础薄弱、与老家课程设置和进度不一致等特点,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青年教师们很难适应。

二、发挥优势积极推动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年来,课题组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献计献策,做好参谋,努力从行政层面推动政策、资金、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小规模乡村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力促青年教师静心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制订实施“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其中包括小规模学校教学条件改造工程、食堂改造提升工程、教师宿舍改造工程、数字校园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塑胶操场建设工程等6大类的56个项目,总投入预计达2 920万元。

二是提升工资待遇,力促青年教师安心工作。待遇是稳定之本。为此,该市在原有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基础上,对全部小规模乡村学校在编教师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根据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程度和条件艰苦程度分600元/月、400元/月、300元/月三类,平均每位教师每年增加了4 500元,每年财政多支付约100万元。同时,松岙镇还对在职教师实施“车贴”制度,每人每月享受500元车贴。这些举措的实施,较好地鼓励了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安心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三是实施牵手行动,力促青年教师精心工作。启动小规模乡村学校“牵手行动”,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分成几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联系1~3所学校,每位教科研人员联系1个教研组,各行动小组或教研员每学期活动3次,每次在对口学校蹲点2~3天,吃住在学校,与结对学校教师一起同生活同工作,全程参与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以同伴的身份,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跟踪帮扶,促进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是启动教育实验,力促青年教师创新工作。为逐步提高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乡村学校自然小班化的实际情况,2015年年初,课题组研究制订《奉化市乡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在4所小规模学校实施“乡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组织相关校长到先行试点地区学习取经,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小班化教育专项培训,强化“全科教师”培养,进一步重视培养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实验舞台。

三、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尽管课题组力所能及地依托当地有限资源,用一年多时间加强小规模乡村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需要从更高层面、更多维度来推动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做优做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准确定位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教育地位。要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的边缘化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对其有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明确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发展”而不是“保留”作为其目标定位。只有以“发展”为目标,青年教师在学校工作才有“希望”、才有“信心”、才有“动力”。

二是加快确立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法人地位。在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的宏观背景下,长期以来小规模学校依附于中心学校的管理体制,不仅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反而明显从经费、人事等方面束缚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只有赋予小规模学校独立法人资格,才能实现独立的财务账户、公平的机会竞争,才能真正进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视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才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和参与机会。在此基础之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适度向其他规模较小的学校倾斜。

三是切实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的配比制度。依前文所述,在乡村生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以“生师比”来配备教师的办法已经明显不符实际。建议以“班师比”来衡量确定实际需要的教师数更为科学合理,经课题组测算,100人以上的小规模学校1个班级应配备3名教师较为合理,100人以下的应配备1.5~2名教师较为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小规模学校教师摆脱课堂的“束缚”走出校门,保证普通学科和体艺课程的实施,空出青年教师的岗位。调查中还发现,因小规模乡村学校在编教师少,在新一轮岗位设置中可评聘岗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高职低聘”现象。但增加或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编制人数和管理办法,权限不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在人事和编办。

四是探索建立小规模学校定向循环交流体系。要摒弃“支教”“送教”这种蜻蜓点水、效率不高的帮扶模式,抓好做深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把小规模乡村学校确定为定向交流类别,建立“小规模学校定向循环交流制度”。建议定期定量派遣城区、城郊和较大镇中心学校的优秀教师带着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定向到小规模农村学校“种教”“换血”,扎扎实实干上3年,循环后可选择返回原学校。经课题组测算,每所小规模学校每年接纳1~2名优秀教师比较合适,3年一轮就有3~6名优秀教师。同时,选派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农村学校教师到先进学校挂职学习(建议不转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这样既能保持学校传统,又能带动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积极搭建小规模学校教师多元发展平台。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单列“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使优质培训机会直达小规模学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专项举办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教坛新秀、优质课等评比,设立专项荣誉和奖励,搭建“向上的通道”,培养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县级教科研部门探索实行“牵手行动”,每两年“牵手”1所小规模乡村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扶。建议各地划片开展“研修共同体”活动,加强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标准化;中式快餐

近年来,标准的缺失已成为阻碍中式餐饮企业快速发展的障碍,标准化模式的发展是中式快餐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CIS,即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将企业的理念和文化,通过一定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并传达给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营造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CIS系统包括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中式快餐在成功导入CIS的前提之下,将CIS的各个子系统按照严格的标准来实施,可以使中式快餐尽早摆脱重重障碍,实现飞跃式发展。本文基于对前人关于中式快餐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通过调庆乡村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进而对乡村基在运营中的行为标准化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重庆乡村基CIS标准化的现状及问题――BI方面

乡村基CSC国际快餐连锁有限公司于1996年11月23日在重庆成立,现已拥有直营连锁餐厅100余家,在重庆快餐市场拥有了强大的顾客群,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还成功入驻成渝动车,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乡村基的不断发展依赖于其长期执行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选址、产品、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乡村基的选址主要是选择交通要道,大型商场、商业圈附近,临近肯德基、麦当劳等其它餐饮店。其次是错开平街层,选址通常在负一楼或二楼,这种选址方式有效的降低临街面积,有利于节约租金成本;乡村基产品的标准化方面主要包括:原料及采购、产品的制作、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格等;其次乡村基还注重经营管理的标准化。乡村基有专门的网站适时公布招聘信息,同时乡村基非常重视细节的培训。在扩大经营规模方面,乡村基只做直营,这更好的保证了统一管理和自己的经营优势,从而保证自己在市场上的主动权,及其在中式快餐的优势地位。然而乡村基的标准化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乡村基在实施标准化之后显得比较中庸,定位也很模糊,缺乏特色;也由于区域特色而导致乡村基很难满足全国各地顾客的不同口味;其次,乡村基虽然制定了很多标准,但有的标准过于抽象,不利于实际推广,或者虽然制定了相关标准,但没有和员工的业绩挂钩,员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再次,由于分店众多,加之时间精力有限,乡村基总部放松了对分店的监管力度。员工没有标准化的观念,标准化的执行和落实就会出现问题。

二、关于乡村基CIS标准化的建议――BI方面

(1)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首先,监管领导小组的选举应遵循民意;其次,建立举报制度,举报要合情合理,举报人要保密,被举报人要坦诚接受意见,这样才能使员工们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再次,将标准化的执行情况纳入员工考核之中,使得员工不仅仅以业绩为重,更应以标准化,以公司大局为重;最后,各分店内部建立内部监管制度,总部对各分店不定时进行抽查监督。(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对于标准化的执行起决定作用的是此项标准员工是否能够准确无误的理解和操作,因此,要想切实落实标准化规范,乡村基必须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在乡村基总部设立一个专门的培训基地,用来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只有通过考核才可上岗。(3)建立开放的意见平台。为了使乡村基的标准化制度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乡村基应建立一个开放的意见平台,这个平台分为内、外部两个子系统,一方面内部员工及消费者可以及时给予乡村基公司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公司应及时给予反馈和奖励。这样既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乡村基与顾客的联系,也可以使乡村基以员工为镜、以顾客为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可以使乡村基真正成为中式快餐的领头羊。

乡村基通过不断的摸索已经在中式快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乡村基在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乡村基应有更严格细化的CIS标准,以及应不断加强的对员工的培训,坚持塑造并保持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胥悦红.基于CIS的餐饮业标准化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1)

第8篇

一、我国乡村旅游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乡村旅游起步晚,政策尚不够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步晚,起点低使得中国当前发展乡村旅游面临不少困难。而且我国从长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扶持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的乡村旅游尽管拥有丰富的待开发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却发展的相对缓慢。。

(二)对乡村旅游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和国外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乡村旅游还处在比较原始粗放的初级阶段,旅游形式单一,旅游定位过低,旅游品味不高,大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照搬照抄,使得我国乡村旅游陷入同质化竞争误区。不少乡村旅游实际上沦为彻底的农家乐,除此再无看点。

(三)尚未形成长远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村情,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既紧迫又困难的工作,而且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未知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阻碍,这就要求政府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做好调研工作,能够给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长远的乡村旅游规划,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扶持,从而真正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建议

(一)强调政策严肃性,规范经营管理

乡村旅游要想取得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规范经营问题,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存在“宰客”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成长。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解决,后患无穷。我们应该通过推行严肃政策来加大我国乡村旅游自律性建设。同时筹办各类服务型公益组织,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等协会机构,制定和完善规范经营管理条例,修订从业准入标准并严格执行,从经营场所到接待能力再到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特色等方面严格把关,认真监督规范化经营秩序,实现乡村旅游的合规化发展,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良心发展。

(二)突出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作用

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而言,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政府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一个乡村旅游项目能不能成功开发。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帮助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科学贴切的政策,从资金扶持到资源协调再到管理宣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才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确保乡村旅游按照既定的目标迈进。

(三)采用“政府+协会+农户”的政策扶持引导架构

我国乡村旅游应该一改以往的农户经营模式,由政府制定政策,进而由协会研究完善,最终传导到农户,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运转。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中,农户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经营者,他们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艺以及当地的农业特产和民俗风情等作为资源,向旅游者提供各类休闲观光、美食体验。而各类乡村旅游协会则可以更好的以自身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帮助农户更为规范科学的经营旅游资源,给他们提供知识和礼仪培训,从而让农户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的服务,让农户在旅游从业中提升管理经营能力,最终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体验质的跨越。

(四)以创新意识来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政策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做商业和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等、靠、要阶段显然不够接地气,唯有注重形象宣传和品牌营销,才能使得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说接收。旅游产品同样离不开宣传和营销。从国家政策角度看,笔者建议政府能够真正重视乡村旅游在整个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帮助乡村旅游更好的展示在全国乃至全球游客面前。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立足自身工作实际,不断推陈出现,以创新的意识来不断的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和营销宣传,扩大营销业绩和乡村旅游品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