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6 15:05: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面发展的意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中专英语 英语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专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主导一切的今天,中专教育得到了越来多的关注,中专教育的质量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提高中专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性技术型人才,就成了中专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英语教育作为中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技术人才的关键,是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人才的关键,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观下,如何在中专英语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成了新时期中专英语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毕竟,英语知识不是英语教育的全部,特别是对中专学生而言,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中专英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任何科目的教学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中专英语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中专英语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就应该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专英语教育也是如此。因此,中专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传统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英语的语言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的不良习惯,最大限度的挖掘英语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语知识的全面发展,包括英语的基本功能、文化功能、交际功能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通过英语教育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具体运用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把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基本功能与文化、交际功能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英语的词汇、语法等基本功能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把英语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结合起来,如以“dog”这个词汇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讲词的发音和意义,还要把词的文化和交际意蕴挖掘出来。在英语中“dog”并不是完全的贬义,当某人对你说“You are dog”的时候,他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中文意义上的意思,不是说“你是狗”这样带有侮辱性的色彩,而是说“你是幸运儿”,有时也表达“你工作真勤奋”的意思,是一种赞赏。这就是英语词汇本身的交际和文化的蕴涵,如果学生不理解,那在日后的英语交际中可能会因为对词语本身的文化蕴涵了解不足,而犯下不必要的错误。由此可见,英语知识的全面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途径。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目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和教程的需要进行综合,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包括英语知识的全面发展和其他学习能力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素质教育观下,“因材施教”的传统更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促进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专英语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中专教育基本是以大班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抓整体,而忽略了学习个体的发展。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个人兴趣、知识结构、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中专英语教师应该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重视对个别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如对口语能力突出的学生,教师口语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口语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和英语口语竞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同时加强中英文翻译的技巧学习,提高学生的书面翻译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增加砝码。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中专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工作,学生自身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个人的发展前景。因此,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拥有综合英语知识能力的人才,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极为关注的情况下,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因此,中专英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英语知识综合能力,不仅要重视听、说、写,还要重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国外友人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中专英语的素质教育也是全面的,教师在培养学习英语运用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成长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结束语
总之,中专英语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育的宗旨。在教学中遵循引导的教学原则,在规范教学秩序和手段的同时,也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以人全面发展为主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编著.中专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英语;趣味联想;音标法;构词法
一、培养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
教师在讲单词的时候,要想象力丰富,把单词讲得生动形象,以便学生能够轻轻松松记住要学的单词。
比如“hatred”仇恨
分析:“hat”―帽子 “red”―红色的
联想:小红帽非常仇恨大灰狼。
“forget”忘记
分析:“for”―为了 “get”―得到
联想:为了要得到新的,需要先忘记旧的。
“change”改变
分析:“chang”―“嫦”的拼音 “e”―“娥”的拼音
联想:嫦娥改变了对猪八戒的看法。
用这种趣味联想的方法,可能不登大雅之堂,但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试着借用实物、图片、小组比赛、拼词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学习、记忆和巩固单词。
二、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能力
1.利用音标法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能力,首先要学会音标。音标就相当于汉语学习中的拼音。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可悲的现象,就是一些单词已经教过几周甚至几个月了,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拼读出来。教会学生音标,让学生读准了每个单词的发音,学生再记忆单词就不会觉得很吃力了。
2.利用构词法
(1)分析前缀法
比如rewrite,review,retell,return,学生已经掌握了write,view,tell,turn的意思,向他们解释前缀“re-”的意思是again再,又。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能推测出rewrite,review,retell,return的意思。
(2)分析后缀法
比如,学生已经学过direct,invent,在此基础上,指出后缀“-or”的意思,学生就很容易推测出director的意思是导演,inventor的意思是发明家。学生已经学过China,Japan,在此基础上,向他们解释后缀“-ese”的意思,学生就很容易推测出Chinese,Japanese的意思。
关键词:测验;思考;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实行以来,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这一系列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不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大部分的学科到了期末都是进行考查的。当笔者在与学生说到音乐在期末时是要考试时,就有很多人都在底下窃窃私语,大致意思是:音乐课还要考试啊?又不是文化课。后来有个男生忍不住说了出来:“老师,这个考试有什么意思呀?”很惭愧,我居然被他问住了。我不断反问自己:“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思呢?”
高一开卷考试都如此,到了高二,由于开设的是选修模块(根据实际情况,本校开设的是竖笛),听说要一个一个的考,大家都急了。最后的几节课中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复习,很多人上音乐课从来没这么认真过,我知道,他们都是被逼出来的。思想上没有重视,考试怎么会有意思?不过是一次“造材料”。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正是之前那位男生的话,最后让我明白了:不是音乐考试没意思,而是高考考什么,什么就有意思。多年来,高考已经像一场人生战役,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许多人都想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导致了现在大部分的高中都以考试为目的,以考上好大学为理想。当然,这不错,可往往也忽略了一个人成长中的其他部分。因为音乐是离不开我们的人生的。
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经出版过《艺术的科学与科学的艺术》一书,其中就谈到了他的成就和夫人蒋英教授的艺术感染是分不开的,而蒋英正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谈到爱因斯坦,大家恐怕只知道他得出了相对论,但是他也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他的钢琴和小提琴演奏的非常好。他曾经说过:“世界是由数字和音乐组成的。”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小提琴,在他思考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象力的音乐,有助于他对物理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所以说,音乐不仅能帮助我们陶冶情操,还能启迪智慧,强健体质。
三、如何让学生从喜欢音乐发展为喜欢音乐课
许多学生都说自己很喜欢音乐,有的说喜欢这位歌星,有的喜欢那位。但很少有人会喜欢哪位音乐家,更别说喜欢上音乐课了。他们喜欢的是在音乐课堂上的放松,而不是欣赏作品之后,作品能带来的深意。所以我认为还是得在教师自身方面下工夫,需要让学生从喜欢音乐慢慢转变为喜欢音乐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很好地道破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才能做到呢?那就得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始终。比如在讲到《独特的民族风》这一节内容时,我戴上维吾尔族花帽,现场跳起了一小段维吾尔族舞蹈,这让学生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在之后的拓展实践活动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愿意主动上台跟我学跳几个舞蹈动作,我想这节课一定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会学生正确审美。现在的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流行歌曲质量较高。我认为聆听音乐不仅仅是听流行歌曲,也应该多听一些优秀的古典音乐。我在上到《黄自》这一节时,带着学生边听边思考,给他们时间自己去探究音乐作品和当时的年代有何相关联的地方。经过讨论发现,原来一部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黄自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抗日背景为题材,激发人民斗志的。这时,我又会结合实际,与学生一起探讨,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为家人做些什么,为社会做些什么。
适当的评价也很重要。音乐课堂的气氛一直都是较轻松的,这也导致有些学生“收”不住,课堂上随意讲话。每每此时,我总会稍微停顿一下,讲一下课堂纪律,时间长了,我发现学生已经产生免疫了,对老师的提醒毫不在意。有一次,又有个别学生悄悄说话,我就说:“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完作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会反思,然后自己消化掉,有的同学听完之后虽然也不能平静,但他会想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我鼓励大家把你们心中所想讲出来,并且最好是跟我们全体同学一起分享。这样,岂不是让我们的音乐课更有活力吗?”然后,我看了看那位爱讲话的同学,他低了低头,后来就再也没在课堂上那么闹腾过,并且,他也慢慢地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跟大家讲出来,而不是坐在台下与他的同桌窃窃私语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平常也比较害羞,遇到问题总是默默无语,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我自己带的兴趣小组中有许多女生都是这样的性格,她们热爱唱歌,但是在外人面前又很腼腆,我鼓励她们大声唱,只有自己自信了,才会让别人刮目相看,不是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组里有几位学生最终站到了市歌唱比赛的舞台上,看着她们现在自信满满的样子,不禁让我回想起一年前那一张张青涩的脸庞。我想,学生是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古诗词 教学
一、小学语文新课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时展的要求下实施和颁布的。新课标指出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语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
小学语文新课标是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三大教育理论发展下提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充满活力而又多元化的语文课程。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作为我国的一名公民应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小学语文是普及文化的一门基础课程,学好汉语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文文化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小学语文强调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古诗的特点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
三、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含蓄精炼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丰富诚挚的情感,成为脍炙人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诗不仅能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状态及古人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古诗中领悟到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⑴创设意境,感知诗意之美
古诗是诗人的感情在特定的环境下即兴地抒发,而此种感情往往是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而产生的,然后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一把金钥匙,而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意蕴含蓄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中的“声”,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赏词句,品味语言之美
古诗讲求“炼字”,其简洁精炼的语言含蓄深沉,使人时常回味。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诗句中字、词的真实含义,揣摩出其精妙之处,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也才能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来。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每首古诗时应当先让他们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讨论、交流,弄懂词义,理清诗句的意思。不过,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有些呆板,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无味。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琢磨,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⑶启迪想象,感悟表达之美
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所以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新课标下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去进行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切身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显然,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尽管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正是知识的旺盛期,但也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塞,以为越多越好。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 徐国芹. 探索各种教学媒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 127-128
[2] 李志坚. 中小学数字电视教材后期制作方法初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一、教师要树立长期的德育教育意识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活动,学生时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为思想品德的发展打基础的时期,任何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责无旁贷。如果一名英语教师仅局限于把英语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会用英语就万事大吉,那他只是一个英语辅导者,顶多是一个好的英语辅导者,而不是一名完全称职的教师。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国民对外交流,对外交流的目的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就会良莠不分,或照单全收或一概排斥甚至“好的不学,尽学坏的”,这显然有违英语教学的初衷。因此,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对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性。英语教师只有在德育意识支配下,才能自觉积极而巧妙地把有关德育内容融汇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到一个英语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渗透品德教育。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对字母、单词教学中就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可利用字母、单词的意思、形状等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比如:给三年级学生教字母“ I ”就是“我”自己,堂堂正正压不弯;如小写“ f ”如何在四线三格本上书写,可说顶天立地站的稳,这样利用象形联想引申不仅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也从侧面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单词如“ China ”, 可向学生说其最早含义是“瓷器”,再讲现在的意思“中国”的词义演变过程,使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句型练习过程中也可渗透德育。例如学习“ Do you like…?”句型,就可在原文上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回答“ Do you like your school? ”“Do you like your family?”“ Do you like your country? ”等,既新奇又合乎情理,毫无造作之感。对话练习中更易渗透。特别是文明礼貌用语的运用,指导学生尽可能用英语答谢或致歉等,在“ Thank you. ”“ That ’s all right. ”“Excuse me.”“I′m sorry. ”的对答中,自然而然地培养文明习惯。
充分发挥英语课文的德育优势。“文以载道”,英语课文中德育优势也十分突出,可用的德育资源很多。如题意、风土人情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有些课文内容本身也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简单翻译了事,花几分钟讲讲课文的主要意思,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总揽全局”,更可澄清一些模糊或不确切的观点和认识。
三、把德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地球村的形成,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新更高的标准。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再锁定于掌握单一技术的“专人”,而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加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如个人的审美观,创造力和文化素质等。要想融入全球大家庭,掌握一门沟通工具――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往往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忽略文化知识的渗透,背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宗旨。为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此我们将探索在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模式的转变。
2、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国的英语语言教学大多为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所累,只注重语言的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社会现实。
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应试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将此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以速成化的方式进行培训;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英语学习优劣的尺度。这样人为地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学习的只是一种语言符号,丢掉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师上英语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纠正发音,讲解单词,剖析句型,翻译文章,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空洞的语言符号,并没有深刻领会文字所传达的人文精神。而对于那些教学材料中丰富的背景知识,教师却介绍的很少,或只是只言片语的简介;即便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文章的背景做介绍或补充,也仅仅是为学生学习文章扫清障碍,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简单符号。
从学生方面看,急功近利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记忆单词,词组,句型,提高读写技能等,以应付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及四、六级考试,把分数当做是能力的证明,把证书当做是找工作的敲门砖。学生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迎合世俗社会的需求,并没有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塑造和完善自我,使自身的个性发展受到了压制,整体素质也未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反映出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高校仍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未能得到全面推广。
3、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要具备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4、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任何语言都具有两种功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文化要渗透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听力方面,除了要能准确辨析发音,掌握大量词汇和理解语句之外,还应对语言文化有所了解。许多听力部分的篇章内容都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关,如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若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将会有效地减少听力困难。词汇理解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同一个词的定义和在头脑中产生的联想可能完全不同。如果不了解一个词的文化内涵,即便能说出或翻译出这一词,也不能真正理解该词的意义。
5、英语教学思维模式
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教育”这个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对此是这样解释的: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skill, mind, character, etc. especially by formal schooling.(指训练和培养知识、技能、头脑、性格等的过程,特别是指通过正规入学培养的过程。)教育意味着道德、智力、心理和生理上的改变。英语教育是促进人在这些方面改变的过程,是培养在众多领域具有英语语言竞争力的人才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语言教育工作者要做到(1)无私的投入;(2)良好的驾驭语言的能力;(3)拥有职业自信;(4)关爱学生;(5)娴熟的表达能力。
6、综述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教育;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84-03
医学不仅是一门生命科学,也是一门充满人性的科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其崇高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如何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有良好人文修养的高级医学人才,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协调医患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古今中外,医疗服务作为社会的必需品一直存在着,与此同时,作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医患关系也备受人们关注。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逐渐升级,医疗冲突频繁爆发,医患关系成为影响当今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所在。“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的回归,注重人的生命质量和人心健康,这一定程度上对医务工作者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需兼顾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培养,要兼具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们一直所要追求的。重建具有人文主义和人文情怀的医学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沉甸甸的现实命题。医学生教育必须要摒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念。因此,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是协调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的现实需要
医学集综合性、服务性、社会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和人文性,是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它蕴含着医务工作者对人类价值的关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其重大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指出:没床决策的过程,以及对患者的关怀,都需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医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有崇高性,事关人民的性命。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这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需要将道德准则和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医学领域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这个大写意义上的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必须要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具有体恤苍生的仁爱之心。实践证明,现在的医学教育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才能培养出关注医学现实,关爱生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
(三)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学科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发展趋势,医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医学美学等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蓬勃发展,均表明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逐渐被社会、伦理等复合发展模式所取代。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医学学科既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诉求,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们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个体,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认识医学的意义。这种发展要求医学学科不仅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还要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因此,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要培养出医术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型的医学生,他们既要知晓患者的健康情况,还要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关键点
(一)思想理念上:倡导“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在致力于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这一问题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构建“全面发展的人”。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是国家教育部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体现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表明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发展的人”,是对于人类自我的深度反思。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就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规定的拓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和满足。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所谓“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涵括多学科的训练方式,既要有专业知识的教育,也要有人文主义教育的关注和引导,才能真正地实现完善“教化”与“人性”,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而言,在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下,在被偶尔诟病的过分技术实用化的追求中,首先需要做的,是成为“全面的人”,在全面中获取完整。
当下,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诉求,是对客观知识的渴求,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追求学生的,实用化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客观程度上造成了绝大部分的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观扭曲,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这严重违背了具有崇高使命的医疗事业对当下医学生的的严格要求。当下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过分追求,把他们作为技术工具的载体,忽略了对其“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完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医学生必需的,但是对医学工作以及患者的爱、理解和尊重也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是医学生完成全面性人性教育的可能。
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是对以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反省,希望从更高层面重新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全新的路径中,才能使医学生的教育始终坚持以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素质培养才能不囿于教育理念而更具客观现实性。
(二)价值观念上:厘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价值论告诉我们:“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是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是一种关系范畴。多种多样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了有所差异的价值。每一个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不同个体的效用进行取舍,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正确定位“个人价值个人与社会是一对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表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定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又一关键点。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提出:古典教育对生活毫无用处,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只有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完满生活的需要,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按照此观念,人文教育是不应该被重视甚至应该是被忽略的教育,我们知道,科学教育是以物为中心的教育,它解决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人们客观准确地对客观世界做出事实判断,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精神,积累的是科学素质;但是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目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从而能够友好的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人们越来越轻视人文教育,出现了医学生教育中存在“重科技,轻人文”价值取向。这样的教育导致培养学生的结果即是制器与育人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对于“价值”的反思。当下,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价值”一词进行正确的理解,既是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厘清。
真正意思上的价值不单单是单一的,合目的性。目前,医学生教育中,在“价值”这一概念所涉猎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中,“个人价值”被淹没在带有“制器”意味的“社会价值”之下,所以这就根本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被忽略。其实,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有意义的界定,人文素质教育既肯定了个人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努力满足个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正当要求,也引导了学生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当医学生教育更多的关注“个人价值”时,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够具有良性生长的土壤,只有真正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知进行自我构建时,也才能够真正得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强调在价值观念上厘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明确“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更有效的获取人文素养。在医学生教育中中更多关注唤醒学生内心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于实利的“社会价值”,那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能得到本质性的提高。
(三)操作方式上:均衡“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
对“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的分类和探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学科有两种:实用学科和文雅学科。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娱乐心灵,陶冶性情,是高尚的。他重视后者,主张“文雅教育”,他认为文雅学科有助于理智的培养。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此处的“实用学科”,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科,“文雅学科”理解为人文学科。毋庸置疑,亚里士多德倡导非功利性教育,认为“文雅学科”比“实用学科”重要。虽然,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完全排斥实用学科的理念并不赞同,但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为非功利性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对尊重、平等、爱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凡此种种,皆是“文雅学科”在教育方面优于功利性“实用学科”的重要方面。文雅学科则能为实用学科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当下,对医学生的培养中,对其“实用学科”的教育要重于“文雅学科”。长期以来,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专业教育针对性强,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偏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医疗纠纷频繁有发生,医患关系普遍紧张。因此,我们需要在强调“有用学科”的同时,加以对“文雅学科”的关注,使一直在医学生教育中处于弱势的“文雅学科”,获取与“实用学科”共有均衡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的均衡共生,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才能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获得有效提升,获得全面提升。
三、小结
培养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医学生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要求我们必须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医学生教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大力气进行改变,培育其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我们本文中所提到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思想理念。在价值观念上主张厘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即是希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在“个人价值”的强调中摆脱过于功利主义的影响,令其人文素养得以实质性的提升。在操作方式上主张对“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的均衡共生,则为切实完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更为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卢杰,蓝菊.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反思与构建路径探讨[J].高职探析,2008(2).
[2]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2007(10).
[3]郑剑,孙妲男.高等院校应用型医学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J].活力,2013(4).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力教学 对策
初中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达到日常使用要求。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听力成绩是最难提高的。除了教学设备受限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从对话中获取并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较弱。要想突破英语听力的难关,需要着重培养这一能力。
一、影响学生英语听力考试成绩的因素
1.基本功差
国内开展英语教学的时间较短,不少学生是在进入初中后才接触英语的。即使小学有一定的书面英语基础,但是这些基础知识在面对英语听力时还是力不能及。初中生的英语词汇量普遍较小,语言逻辑思维深受母语影响,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俗文化知之甚少,这三大原因都导致学生的基础能力不理想。词汇储备不够,就很容易导致词语听不懂记不住,必然影响对整体对话的理解,当出现大篇幅较复杂的听力材料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而且中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中文的语言逻辑,听到英文时不能迅速转化为英文思维,习惯性地将其翻译成中文再进行思索判断。这个过程必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是听力考试,就很不利于快速答题。此外,每门语言都包含自我文化,诸如俚语、习语等,不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就很难准确理解它们。做听力时,很可能某个关键字词就是这段材料的重心,如果不能理解这种特殊用语,就很可能会失分。
以下面一段看医生的对话为例:
J:Good morning,doctor.
D:Good morning,Jim.What’s your trouble?
J:I’ve got a headache and I don’t feel well.
D:Since when have you been feeling like this?
J: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D:Have you got a temperature?
J:Yes.My temperature is a little high.What should I do?
D:Nothing serious,but you’d better take some febrifuge.
J:Thank you very much.Goodbye.
D:Goodbye.
Question:How long has Jim been fevered.
在这一段对话中,不少学生听不明白“got a temperature”是量体温的意思,这里医生的意思是问Jim有没有发烧,所以后面才会出现叮嘱他吃退烧药(febrifuge)的情况。“the day before yesterday”是中文里前天的意思,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很可能就答不出Jim发烧(fever)了多久。
2.语言障碍
每种特定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例如中文的轻化音、儿化音、近音词等,再如英语里的重音、连读、同音词等。这些比较复杂的发音或者语调,可能会成为学习英语的障碍。近音词如snake(蛇)和snack(零食),kitchen(厨房)和chicken(家禽鸡),在听的时候很容易误判。在最初学习类似单词的时候,就需要做好区分记忆,避免影响辨识。此外,词语的重读和整句的音节变化,也需要多多揣摩、慢慢掌握。克服了这些语言障碍,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整体意思。
3.心理因素
英语听力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选出问题的答案。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遇到某一题不能较好较快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时间有限来不及仔细思考,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产生焦虑甚至恐惧感,影响后续答题。这是比较常见的事情,老师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做简单记号继续答题,全做好了再回看。此外,理解语法构造也是有效提高听力能力的途径之一。利用语法,可以迅速把句子的主干信息提取出来,避免过多细节干扰最终的判断。这样面对大量信息时,学生就不会太过茫然或畏惧,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抓取相关信息。
二、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考试分数的路径
1.打好语言基础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语音、单词、语法三大基础学习。要想强化英语学习效果,需要打好基础知识基础。单词就好比建造学习英语大楼的砖,首先需要准确地辨识和读出单词,在听到的时候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词义。此外,针对轻化音、连读省音,还有英式和美式发音的差异,需要反复进行听写练习,提高辨识力。单词构成了词组,词组构成了句子,句子中往往有不少关联词,听的时候可以直接抓取关键词,如however,because,although,as a result等,对内容和结果作出一定的推测,抓取与问题有关的内容,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干扰信息。
2.拓展课外练习
教学改革曾多次强调,要打破教学场地局限,充分发挥课外教学作用。老师可以对适合初中生的英文读物进行筛选,鼓励学生自己查单词看书。也可以活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原声的英文视频。通过多方面的语言环境柔性渗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英文思维。学生可以将那些经典英文短句和名言摘录下来,扩充词汇量和自主学习。在阅读观看后的交流活动中,可以尽量尝试用英文进行交流,做到学以致用。
3.培养听力习惯
除了做好基础知识和语言思维的培养锻炼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掌握相应的听力技巧。很多基础较好的学生听材料对话时觉得基本都能听懂不算很难,但是答题时仍然会出现错误,这就是听力习惯不完善导致的。在开始听材料之前,需要先浏览一遍题目,从题目入手抓取关键信息,听的过程中做好记录,这样就能确保准确配对,有效提高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