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6 15:05: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放射医学与核医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放大 缩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3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是什么呢?(出示师的生活照,比较小,看不清楚)大家看得清楚吗?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有什么好方法?
生:把它变大一些。
师:那好,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依次出示变大后的三张照片:照片1,长扩大2倍,宽不变;照片2,宽扩大2倍,长不变;照片3,长、宽同时扩大2倍)这三张照片,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生:最喜欢照片3,虽然它的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为探究新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又渗透了图形放大与缩小时的一个特征——形状不变。】
二、探究图形的放大
1.课件演示把照片的内容隐去,变成例1。
2.出示导学单上的自学问题。
(1)仔细观察,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放大后长方形的边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这里的“对应边”怎么理解?
(3)“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3.师:课前大家已经自学了例1,现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4.师:书上为什么用“对应边”这个词语来表示?有什么好处?这里的2∶1是指谁与谁的比?
5.师: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去变化,会怎样变化?为什么?放大后的长与宽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课前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课上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思考,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最后探索出图形放大的真正含义。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抢着汇报、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探究图形的缩小
1.师: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的比进行变化,结果会怎样呢?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2.师(小结):把原来的图形按一定的比去放大或缩小,这个比是指谁与谁的比?
【设计意图:这里对教材进行了改变,即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缩小,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探究,又一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小组中同学的交流,最终探索出按1∶2变化的比是缩小,缩小后的边与原来的对应边的比是1∶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解决问题(教学例2)
1.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理解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例2)这里是把哪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去放大,把哪一个长方形按1∶2的比去缩小?
2.学生思考、分析后,汇报解题思路。
3.师:观察这三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多少?它们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变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在学生已经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后,完全把例2的学习交给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并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纠正,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真正体验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师:放大后的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两倍吗?我们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学生操作验证)
师(小结):数学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是把图形的每条对应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2.做“练一练”。
师:先按1∶2的比画出已知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把缩小后的图形按4∶1的比放大,并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六、生活应用
课件出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拍照、冲洗照片、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图片等。
【设计意图:一幅幅生活中图片的展示,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回顾总结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原来自学时的疑问都解决了吗?还有谁有疑问?
【关键词】创设情景;教学;发展创新;高效;成功;自我完善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在新课改条件下,情境创设已成为中专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记忆起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从而利用这些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消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加强情境创设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用生动鲜活的场景或案例,引领学生主动地走进学习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教与学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一、创设感情化情景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态度谦和,精神饱满,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关爱和期望,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仅要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和见解的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即便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以达到激励享受创新意识。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等观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无不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好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乐于关心的或者是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把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政治学科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发现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社会生活情景开展教学。如在上经济常识“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内容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由学生分别扮演商家、消费者、消费者保护协会、相关行政部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通过他们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再现“商家侵权一消费者维权”生活场景,这就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形式使原本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很受学生欢迎。
三、创设新奇化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比较沉闷的学科,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在新奇教学情境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时事新素材、新观点,直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奇教学情境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把沉闷的政治知识“新奇化”,并依据其情节,通过精巧的设计,把一个十分沉闷抽象的政治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政治时事或情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运用实物演示、动画、图片、影视资料、歌曲及其它电教手段配合教师的讲解等,都能够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直观情境,变呆板为生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创设问题化情景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能否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这将决定着能否让学生围绕着教学情境进行思考,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行动的落实。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需要来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五、创设时政化情景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知行合一、厚德强技”的校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强化课堂教育引导,同时与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舆论宣传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种有效途径,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
一、结合“两课”的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两课”教学主渠道。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强化课堂教育引导。 让“两课”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我们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切入点,对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问题进行探讨,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延伸教学几个环节全面展开,有效地把党的先进理论系统地、深入地、有效地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落实到行动中,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真正体现出来,切实培育和优化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把党的先进理论宣讲透彻、贯彻到位。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探究实践的方法,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课外(第二课堂、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为辅,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逐步展开教学试验,探究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效果比较,从各种教学方式中总结出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走出呆板、枯燥、落于俗套的尴尬境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感染、激励,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真正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能够打动学生心扉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精神活动意识形态生成过程,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对心灵的激励,是要激发每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是要让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打动人们的心扉并获得广泛的认同。
1、宣传手段与渠道与时俱进。当前环境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依靠传统媒体和渠道,更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传播和宣传主流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在青少年阶段,而现在的青少年从一出生就面对信息网络化和媒体移动化的现实,青少年生下来就生存在数字空间之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网络科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采用适合网络流通的语言占领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成为我们当前宣传的主渠道。
2、树立身边榜样与典型。我们收集了大量我院在读的德才兼备的同学、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我市社会上涌现出的优秀青年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互动、学生记者采访、现身报告等形式,来弘扬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显现其精神的光辉和思想的力量。显现出了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社会属性,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和激励力量。
3、加强硬件建设,积极开展环境育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与其他场所最大的差异,就是校园环境具有良好的教育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成员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环境的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功能而设计,校园的总体建筑设计、文化氛围设计、绿化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做了都体现教育的特点和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宗旨,走进其中就可以领略到特定的教育空间设计,并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行为活动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空间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方向,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的积极性,排练和演出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要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展示手段,以思想健康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供师生欣赏,让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思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和繁荣。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着力增强责任意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课程教学;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上所提出的,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它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当下我国全体人民都应当学习的战略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发展未来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全体国民素质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本文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传播途径和方法。
二、大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于大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的安排,依然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大学生很难从心理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导致很多大学生思想问题出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执行力度不够。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更多的高校将其关注点放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等硬性指标之上。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将其作为一项软任务,相应的投入没有到位。另外,很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不够到位,一些关于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只是应付表面。而极少一部分有充分认识的高校,在执行这一工作时,却又畏手畏脚,远远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第二,没有稳定的教育队伍。在大学内,很多的思想政治教师其主修的课程都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这就造成很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够专业。再加上一些高校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供殷实的薪资保障,而造成教职工队伍在教学时不负责任和队伍流动性很大的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重脱离实际。任何一种思想的存在都最终服务于社会实践。如果一味的围绕课堂进行,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教导,不仅会造成学生无法理解的思想理论,对于他们将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确立,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战略思想,对于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工作,也必须将这一价值观念植入到大学课堂当中。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思想政治课途径
思想政治课堂是目前各大高校完成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相比较于其他途径,这一种方法更加的直观和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全体国民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的思政课堂理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当然,这一种思想的融合,还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思想政治课堂为媒介传播的切入点,具体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对应的内容就是“自由,平等,公正和法制”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上,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同时让他们认识到我国社会的法制体系。这对于大学生未来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时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社会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对于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敏锐的嗅觉,同时还要求他们在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解决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教师可以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真正培养出一批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具有高尚爱国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而言之,思想政治课堂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重视将这一理念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之间的有效融合,以最大程度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二)通过规范教师言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论是对于哪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讲,教师都是其重要的模仿对象和榜样。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很大的带动作用。所以,任何一个教师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传播者。因此,在大学课程的日常教学实践当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应当严于律己,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课程中,将学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潜移默化的方法,不断地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帮助迷茫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周边的社会状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思想现状做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思想指导方案。而这也是帮助教师尽早发现大学生思想误区,为其提供帮助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通过高校文化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也造就了他们追求个性化和求异化的性格特点。这一性格特点的存在使得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最终造成大学生极端思想线性的出现。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大旗,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导航塔。而要想让“离经叛道”的大学生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就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高校文化活动进行。
首先,举行体育竞技活动。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有众多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一定的统计,然后安排一些受欢迎程度比较大众化的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这种体育性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锻炼学生体质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内在的拼搏精神,对于他们今后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可以摆出勇敢无畏姿态,具有很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优秀品格。其次,举办文艺汇演。文艺汇演相比较于体育竞技比赛,能够更大范围的容纳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大学生来讲,除了基本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如果不能够将学生的这些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很可能就会埋下学生被糟粕思想侵蚀的隐患。因此,学校和教师方面应当注意帮助学生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引导学生培养一个业余爱好,这对于帮助他们远离恶俗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帮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中,不仅课余时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还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观他们生活态度的有效途径。
(四)通过社会实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思想文化的存在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不例外。所以,高校在向大学生传播这一思想价值观念时,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如果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免会给他们造成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因此,教师在完成基本的课程教学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他们不自觉的将书本的理论与亲身的实践进行相互的比较,从而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定向进行重新的考量。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步的由理论化人才转向实干型人才。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实践的环节,能够转换他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面对社会挑战的信心,对于其今后的社会职业选择也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成熟演讲能力的具备对于其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陌生人时可以从容应答,在面对上司时可以语言清晰,在面对下属时可以一针见血。在训练演讲能力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品质性格和自我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有利于其面对社会的挑战,因此可以说成熟的演讲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解决复杂局面的有效手段,更为人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钦华.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36-138.
[2]颜晓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2):63-65.
[3]向莉.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大学课程教学中传播[J].企业导报,2015(9):52-54.
关键词: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69-02
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之一,原课程体系中支撑该岗位的专业课程只有两门,即《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电子工艺》,其教学内容侧重于常规与基本知识的介绍,在品质管理与控制、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工厂3C认证程序,以及编制工艺文件、生产现场的工艺管理与生产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还较欠缺。而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岗位(群)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除要求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能正确地使用标准,熟悉电子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会编制工艺文件等。很显然,原有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容量,不能满足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岗位(群)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一个公共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增设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为了让学生拥有系统的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应适当调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设置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理念是: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实行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电子工艺管理及品质管理的系统知识与技术服务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针对行业和地方企业对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的设计,如图1所示。“分析职业工程过程转换配置学习领域”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宏观设计过程,设计出专业课程体系,从“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过程。
(三)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四川长虹集团、四川九洲集团、广东步步高公司、四川电子军工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电子信息行业整机生产主要岗位的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过程,确定了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方向在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其核心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分析岗位群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获取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方向的岗位(群)名称及其职业能力与任务分析表,如表1所示。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根据对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依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的原则,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确定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归属课程,形成了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核心专业课程,如表2所示。
我院2010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一是原有的电子产品维修与制造方向,二是新增的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两者公共平台课程完全相同,只是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上进行3~4门核心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在专业方向课程上有所侧重,其余的专业方向课程都相同。教学团队主要是对专业课程名称的确定及其切实有效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程教学设计以数码电子产品整机产品为载体,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模式由下列几个方面凝练而成:
第一,将学习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专业教育、工厂认知使学生明确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实际工作岗位将要干哪些工作,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备哪些操作能力,使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实现工学结合。
第二,专业知识教学实物化、现场化,职业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方式工位化、任务化。介绍专业知识时充分利用实物、图片、Flas、工作现场情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时则以实战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配的任务,保持训练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校内教学时,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作业活动是对实际工作过程的模拟,既融汇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又有助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形成。而在校外实训部分,则以各工作岗位要完成的生产任务为内容,同时了解企业文化,在兼职教师或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
第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接轨。随着电子技术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与新产品等的快速出现,电子产品元件、整机产品的检验技术和手段也将不断更新。在把握“够用、实用”的原则方面,本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音视频设备检验员(中级)”考核标准和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初级)”职业资格考试标准。
第四,课堂教学实习化,实习教学课堂化,实现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学场所配备设施齐全,除实践操作的工作台、实物等外,还配置有多媒体设备、视频展示台、视频资料等,实现了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为行动导向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五,开放式教学。通过到工厂企业参观、生产实习等,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学生学习、训练活动融于社会实践中。
教学效果
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创新,加强了面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设计,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用学中做、做中学、学用结合的方式取代,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四新,陈绍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喻文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7).
[3]包华林,刘良华.“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4]胡斌,俞玮.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5]程玲云,李旭.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P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方法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更要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志愿服务推广中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能够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党员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和作用。因此,必须积极推广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上升到教学计划中,并制订合理的开展方案,同时要为其配置相应的指导老师,加强志愿服务推广。这不仅能丰富大学生党员的课余生活,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营造校园内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还使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推广活动中,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提高自我政治思想觉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在志愿服务管理中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大学生的身影。这是因为大学生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基于志愿服务推广活动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但是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缺陷,不仅无法适应当前种类较多、规模较大的志愿服务需求,而且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为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加志愿管理活动的参与度。在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培养大学生党员的集体意识,以高效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使得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管理活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三、在建立志愿服务体系中加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学校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制订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方法,也能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学校应成立相关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提升大学生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党员应注重对制度的理解,遵守校规校纪以及指导老师的要求;学校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体系,加强与专业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建立相应的志愿服务基地,可长期为志愿服务基地输送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是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积极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范围的扩大,能够有效地契合大学生党员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五、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制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虽然较为庞大,但缺乏有效、科学的志愿服务培训制度,这是影响大学生志愿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制度是创新培育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这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达到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目的。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同时提高志愿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帮助大学生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六、结语
综上,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为大学生党员提供较为良好的学习空间,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自1895年WilhelmRoentgen发现X射线以来,人类对生命规律的每一次重大揭示几乎都离不开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如证实DNA为遗传物质、验证半保留复制假说、DNAmRNA的观察、遗传密码的发现以及细胞周期、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研究等。由于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现代核医学已经从体外放射分析技术和单纯的器官功能测定,发展到利用SPECT/CT和PET/CT进行功能融合显像阶段,并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分子影像学。可以说,当今核医学技术已涉及几乎所有的基础和临床学科,并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无论从提高医学硕士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是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方面,对跨专业医学硕士生进行核医学教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本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仍占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部分专业基础课与本科教育阶段相重叠,不少研究生读研之后又重新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并且其教学内容也相差不大。具体到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中,许多院校沿袭了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核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近似,而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讲授不足;教学内容依然来源于现成的教材,适用于研究生的核医学教材缺乏,多为十年以前所编撰,如《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和《实验核医学》等,欠缺近期文献资料的支撑;在授课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知识更新较为滞后,过度偏重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某一方面,难以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讲解。这些不足限制了跨专业医学研究生对核医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整合多重教学内容以适应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要求
为适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大多数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中逐步推行医学课程整合,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认为可以突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教学模式,以进行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核医学教学改革,并为此构建了新的硕士生核医学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与博士研究生不同,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非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所以,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中,我们以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分为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核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和应用中的辐射防护三大模块。由于核医学课程同样为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因此,在上述硕士生教学模块建设中,我们更加侧重于核医学技术应用的教学,基础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为满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模块侧重于进行基础研究中各项核医学技术的应用介绍,并在各项技术的介绍中贯穿应用原理的讲述。考虑到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应用,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模块又分为核医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核医学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2个子模块。在子模块中以系统为中心,突出核医学技术在具有诊治优势的疾病中的应用介绍。应用中的辐射防护模块则充分兼顾实验室安全和临床应用安全的两方面问题,整合了放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的特点、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放射性安全管理以及多个相关国家法规和标准进行讲解。这种基于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形式,提取并精炼了相关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技术优势,体现了核医学在不同专业中的适用范围,对于跨专业医学硕士生了解并应用核医学技术具有较大帮助。
3不断补充和更新核医学技术的进展内容以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加强交叉学科的知识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医学硕士生能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应用于本专业疾病诊治,并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因此,熟悉和了解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之中,能够提高跨专业硕士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边缘叉学科,即分子影像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核医学显像结合形成的核医学分子成像,这项技术在研究不同系统的复杂性疾病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核医学分子成像进行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和评估;通过不同的放射性乏氧显像剂研究心肌细胞、肝实质细胞或中枢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新近的研究进展仅见于各类文献报道,而现行的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成为研究生核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①各教学模块中,在介绍常用的核医学技术之后,均安排3个学时讲解该部分的新近研究进展,包括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进展、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核技术医学应用中的辐射防护进展。其中2个学时为教师授课,1个学时由学生就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进展展开答疑,也可以就本专业某个方面如何与核医学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路和考虑,授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②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再以现成的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提炼多种工具书的相关内容,综合近期的文献报道,制作PPT。同时,根据每年选课研究生的专业分布、人数,进行PPT内容的修改、完善,课后将PPT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拷贝,以供其进一步复习理解。
③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一次教学中,授课教师将核医学应用方面的常用检索式传授给学生,并进行核医学技术在不同专业应用进展的国内外文献检索示范,使跨专业研究生能够在后续的自主学习、科研和临床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逐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体系,合理配备师资力量,传授较为全面的核医学应用知识
核医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桥梁学科,其内容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近十多年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将核医学教研室与临床核医学科进行合并,由核医学科兼具教学和科研功能。这种模式可能较为适合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而对跨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尤其各基础专业研究生对实验核医学技术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目前我校的核医学教学工作则主要由学校的核医学教研室和3所附属医院的核医学科以及PET中心共同承担,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核医学教研室主要承担实验核医学的教学与科研;核医学科开展临床核医学部分教学;PET中心主要进行部分PET/CT应用的教学工作。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各教学单位具有明显的教学侧重点,既能够体现出各单位的优势,也可减轻临床核医学科室的工作负担。我校的核医学学科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位点和放射医学学位点。既往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工作主要由教研室专职教师承担,侧重于实验核医学和辐射防护理论知识的传授,对提升各临床学科硕士生的核医学技术应用能力帮助较小。因此,当时该课程多为部分基础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硕士生选修。在目前的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核医学技术应用范围与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各教学单位的特点和优势,增加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内容。教学师资配备上,不再设置主讲教师,而是依据每位教师不同的研究领域,各负责一部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授课。授课教师既包括教研室的专职教师,也有临床学科的兼职教师,均为本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关注核医学的应用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同时,组织研究生授课教师每年参加国内外教学和科研的各种学术交流,将最新的研究思路和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当中。这样能够体现授课教师各自的专长,并将每位教师的科研和临床优势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核医学应用知识。
关键词 中医 2型糖尿病 三级预防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精髓,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体现了“防患于未然”的哲学原理。其与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一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追求,既往得病而后被动就医的模式正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以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的主动的综合健康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如杨文英等在2007-2008年中国人糖代谢情况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总的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9.7%和15.5%[1]。
而2型糖尿病作为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的管理非常重要。中北社区位于杭州主城区中心区域,隶属武林街道,常住人口6757人,2001年我中心在孩儿巷设立中北社区卫生服务站,着力推进中医中药进社区。服务站开设有中医门诊、中医康复等诊疗科目,将多种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日常诊疗之中。同时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工作中,我们有意识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作为理论指导,进行一定探索实践,现报告如下。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精彩论述。形象地说明了疾病过程中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我们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发现尽管前期筛查高危人群、实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这一块工作十分繁复,但仍觉十分必要。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家庭基本信息、家庭人口信息、主要健康问题。目前中北站已建有家庭健康档案1955份,个人健康档案5412份,(并悉数)录入杭州市社区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实行电脑动态化管理。社区医生护士走家串户,深入了解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因其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对2型糖尿病监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居民血糖监测:我中心体检系统已建立辖区企退人员、城乡居民、个体人员、少儿、从业人员、残疾人以及学生等定期体检的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涵盖社区人群健康情况。同时,中北站点还开展35岁以上社区居民1年1次的免费血糖监测,再结合不定期义诊、糖尿病日宣传等机会性筛查。这样我们对辖区居民血糖情况就有了动态掌握,便于开展糖尿病相关评估与管理。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选:高危人群的定义[2]:①有糖调节受损史;②年龄≥45岁;③超重、肥胖;④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⑤高危种族;⑥有巨大儿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⑦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⑧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⑩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11BMI≥28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13静坐生活方式。据此,我社区现已筛选糖尿病高危人群403人,占总人口5.96%。
中西医结合的防病指导和措施: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加之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失调等诸多因素,导致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数逐年增加。慢性病防重于治已成为共识。在防病保健这一方面,中医具有很大优势。《内经》中曰“须应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舒阴阳而调刚柔,如是避邪不至,长生久视”。针对糖尿病的预防,我们把糖尿病中医宣教概括为:顺四时,畅情志,节饮食,律起居。其涵盖了养生保健和预防糖尿病的重要内容。另外,在社区每月一次的健康讲座中,除了疾病防治基本知识,我们常会穿插一些中医实用技术和保健方法,内容包括五禽戏、太极拳、火罐、熏洗、艾灸保健,按摩保健,擦面保健、叩齿、咽津、提肛等。糖尿病防治及中医药保健宣传资料年发放2000余份。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则开具健康处方,联合社区和家人对其进行健康干预。
既病防变
根据2型糖尿病管理规范:对2型糖尿病患者建档并进行病情评估,根据血糖控制和并发症、合并症情况确定管理级别,制定治疗控制方案。与多家省市三甲医院建立双向转诊,转诊对象主要是新发病人并发症筛查和病情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2型糖尿病建档210份,约占社区人口3.1%。
中医在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其在治疗方面,着眼于整体,采取手段调节机体失衡,阻止病情进一步传变。“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明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了治疗的层次、步骤,对于疾病应当早期发现,越早干预越好。我们在按照指南规定进行血糖、血压、血脂干预的同时,也大力引入中医药疗法。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善于运用相生相克规律,防止疾病传变,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医方药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专人专方,于疾病有独特疗效。我站点开设有中医门诊,提供中药代煎配送,病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利,并且中医师在食疗、药膳起居生活等方面还能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指导。同时我站还开展了中医非药物治疗,如理疗、推拿、针灸等多项常规中医适宜技术。
瘥后防复
在2型糖尿病血糖平稳阶段,应注重培养机体正气,避免致病邪气的影响。此阶段除了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2型糖尿病人尤应注意按时遵医服药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改变则需要社区医务人员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需要病患身边家属甚至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支持。我们在健康教育和实施健康干预时体会到以中医理论教育往往更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比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为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邪气即为各种致病因素。培养正气的途径,精神上要恬淡虚无,七情过极则气血紊乱;气血来源于脾胃,合理饮食利于脾胃运化;而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正气的强弱又与合理运动有莫大关系;对各种2型糖尿病致病因素则应该极力避免。另一方面临床中我们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只注重于每次所测血糖值高低,殊不知2型糖尿病致命的却是其并发症,如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脑、肾功能损害。该类疾病在中医上归结为“络病”,仝氏据此运用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抓住2型糖尿病络脉痪阻这一根结,在治糖的同时积极治络,取得了较好效果[3]。
现代医学还不能完全治愈2型糖尿病,但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与其病程及并发症发生高度相关。西医全科医学对社区糖尿病管理有完整规范的体系,惟其在我国国情下,通俗性、实用性、可及性、有效性仍存一定不足。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治未病”思路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理念指导下提升社区糖尿病管理的积极意义,推而广之,全科医生护士掌握一定的中医中药常识,既有利于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防治体系,又有利于居民健康,更兼传统、简便、价廉、效验特点。治未病与社区糖尿病管理结合,优势彰然。
参考文献
1 Yang WY,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