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的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7 14:4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环境的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环境的现状

第1篇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1现在全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一整套环保系统,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严重污染了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2地方政府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环保方面的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使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4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使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5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把环境监管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可在全区范围内分片设立环境卫生监察大队,专职负责镇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区各乡(镇)统一设立环境保护管理站,负责乡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强化对各级党政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评,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引入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机制,开展绿色经济核算,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绿色统计和审计制度,将统计、审计结果作为考核提拔基层领导的重要指标和基层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第2篇

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的资源利用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价的力度。山东省莱芜市于2012年8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基于RS/GIS基础的生态环境监测。

1引言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姑且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总和,是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负面的)的产物,由多种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等级性和区域性特征的复杂系统。

由此衍生的生态环境监测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但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来看,生态环境监测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监测生态环境质量;二是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

1.1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环境质量评估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蓬勃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一些先进技术尤其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

2005年,科技部正式启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台站建设任务,目前有53个台站纳入其中。。

1.2主要理论基础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计算机技术、人造卫星、测量技术、制图技术和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合并走向了成熟,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常被简称为“2S”技术,即RS(RemoteSensing)指遥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指地理信息系统。

2生态系统监测方法

2.1遥感数据源

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和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TM)图像。

2.2遥感图像处理

应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 )进行影像合成,影像镶嵌,图像切割和几何纠正。

2.3遥感图像解译

根据前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2级分类系统,应用Arcgis 软件进行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动态变化判读、矢量数据处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2.4精度分析

为了验证遥感解译的正确性,选择典型地物核查点和边界点进行野外核查。计算典型地物核查点判读准确率和边界点判读准确率。包括遥感图像数据库,遥感监测数据库和野外核查图片/影像库。

3莱芜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过程

3.1 莱芜自然概况

莱芜市位于鲁中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9′04〞~117°58′05″,北纬36°01′54″~36°33′10″,南北纵距66.2km,东西横距58km,总面积2246.21km2。全市地形呈向西开口的簸箕形,东、南、北三面为低山环绕,中西部平缓开阔。莱芜市地面河流属汶河与淄河水系。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

莱芜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1~13℃之间,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现存植被均为次生植被,且以人工植被为主,莱芜境内动、植物丰富,生物多样。

3.2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提供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的指标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3.3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生物丰度指数=Abi×(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公式1

Abi: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市级:578.7)。

莱芜市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100/0.1728=578.7;

计算得出:

莱芜市生物丰度指数=578.7×(0.35×408.4 Km2+0.21×466.7 Km2+0.28×74.1 Km2+0.11×1039.6 Km2+0.04×266.9 Km2+0.01×1.9 Km2)/2257.6 Km2=99.1

3.4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植被覆盖指数的分权重。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公式2

Aveg: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市级:423.91)。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100/0.2359=423.91

莱芜市植被覆盖指数=423.91×(0.38×408.4Km2+0.34×466.7Km2+0.19×1039.6Km2+0.07×266.9Km2+0.02×1.9Km2)/2257.6Km2=99.5

3.5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公式3

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市级:134.1);

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市级:743.3);

A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市级:255.6)。

莱芜市水网密度指数=36.5。

3.6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

土地退化指数=Aer×(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公式4

Aer,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市级:308.3)。

莱芜市=(0.05×498+0.25×455+0.7×358)/2257.6=0.17

莱芜市土地退化指数

=308.3×(0.05×498+0.25×455+0.7×358)/2257.6=53.1

3.7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环境质量指数的分权重。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 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

公式5

ASO2—SO2 的归一化系数(市级:1.667065);

A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市级:0.058464);

A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市级:2.849614)。

莱芜市环境质量指数=99.05

3.8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公式6

计算得出莱芜:EI=76.2

3.9 基础数据来源

(1)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评价区域的面积数据来源于TM影像(2010年);

(2)环境质量指数中用到的SO2、COD以及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数据源于2011年莱芜市环境统计数据;

(3)水资源量、土地退化指数从水利部门收集的2011年度统计数据;

(4)降雨量数据来自于莱芜市气象局各个台站的监测数据(2011年);

(5)本次评价所使用的计算公式中的归一化系数来源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计算所得。

生态环境状况良

图12012年莱芜市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图

4 2012年莱芜市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遥感调查—山东省生态遥感调查(以下简称遥感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莱芜市有耕地1039.6km2,林地408.4 km2,草地466.7 km2,水域湿地74.1 km2,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266.9 km2,未利用地:1.9 km2。其中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6 %、18.1%。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评价技术方法,利用室内解译LandsatTM5影像数据获得的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其他统计数据,经计算得出2011年莱芜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为76.2,级别为良,这说明莱芜市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 林业生产; 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 生态建设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ublic uti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fe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orest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tasks. Developed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prosperity, soc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 task to prevent ecological damage.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治理措施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宁夏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保护治理措施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浅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盐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浅析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整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05-2707.

[3] 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37-142.

[4] 李珮.农业污染: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隐蔽杀手[J].生态经济,2005(2):12-19.

第5篇

1公众水生态意识的现状

从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生活、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而水作为生命之本,生态之基,使得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尤为突出。为充分了解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认知现状,我们对浙江省八个县市的近2100位群众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其中非常了解水生态环境的仅占11%,有一些了解水生态环境的占64%,而25%的受访者对水生态环境没有一点概念或一点也不了解。在被问及水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关系时,更有20.3%的受访者认为水生态环境和自身生活关系不大,仅仅有15.6%的受访者认为水生态环境破坏会威胁到自身生活或者给生活带来很大程度的不便或影响。

在我们调查的2100位受访者中,21%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水环境问题非常严重,17.1%人认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61%人认为当前水生态环境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并不严重,其余的则认为目前水生态环境没有什么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非常重视水生态环境,认为水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应该从自我做起保护;18%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水生态环境与自己无关;7%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水环境应该是国家政府的事情,更有16%的则完全没有水环境的概念。由此可见,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了解知之甚少,缺乏水生态环境的普及与教育,这对当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较大制约影响。

2当前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存在的问题

结合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现状,对水环生态境影响的具体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以及长年来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意识的影响,对水环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二是由于淡薄的水生态环境意识,在生产活动中仅仅追求效益,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求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1对水生态环境的认知度较低结合调查结果中被访对象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对水生态环境的认识情况,分析发现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原因,对于水环境的了解和熟悉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生态环境这一笼统的层面上或者对水生态环境的认识仅停留于字面意思,缺乏专业的了解。这种受教育的不同程度,体现公众在对水生态环境意识的层面也存在明显不同。正是由于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公众在对水利工程以及水生态环境的认知及理解知之甚少。

2.2对公众水生态的普及教育不全面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虽然对“五水共治”进行了积极的宣传,但是公众只闻其一,不知其二,对于身边的水生态环境的知识相当贫乏,在缺少专业教育和引导背景下,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在2100位受访者中,只有35%的受访者真正了解身边水环境的严重性。由此可见,应该借助“五水共治”如火如荼的开展东风,积极普及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

2.3水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较低水生态环境是以水为核心围绕人群的空间,但是大多数公众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存在和与生活联系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事不关已的状态,大部分公众脱离了水生态与日常生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缺乏水生态环境意识,缺乏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被访对象中,只有40%的人认为当前的各种节水、爱水、护水宣传活动是有效果的,有近60%的认为这种宣传活动没什么取得好的效果。造成这一现象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参与度的缺乏,心理上事不关己的态度,致使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无法深入人心。在意识到水生态环境这些问题时,人们更多的是把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希望,寄托到国家政府层面,期望国家政府采取强硬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如在受访者中,有23.8%的受访者在看到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时,虽反对这样做,但认为那是别人行为我不管也没权利去管,仅仅保证我不会做就行;有53.8%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所起作用不大,甚或没有作用,才导致了近年来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超过55.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破坏水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加大该方面的立法工作,更有10.6%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对破坏水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而在受访对象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半的受访者觉得应该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来共同爱护、保护水生态环境,可见提高公众的水生态环境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建议与对策

借鉴以往的技术经验,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公众的水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转变,提出如下的几个建议:

3.1规划公众教育,提高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公众对于水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需要通过引导性教育来实现,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最系统的动力保证。在“五水共治”的背景下,根据问卷调查中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社会群体的水生态环境意识的成熟度,可以区域性地广泛展开针对性教育,进一步加大科学深度和系统规划,提高教育的现实价值。

3.2拓宽参与途径,激发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众的参与度不够,因此可以积极拉动公众投入到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必能达到提高公众水生态意识的目的。首先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通过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激发其参与热情。通过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士与公众的交流,使得公众对水生态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是鼓励公众互相监督,严厉抵制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恶劣行径,积极推行并完善奖惩制度,使公众认识到水生态环境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并以此来约束和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再次,拓宽公众的参与视野,引导公众将关注的焦点投向更加广泛的水生态环境意识的层次中去。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大,能够促进公众水生态环境意识得到全面性和实质性提高。

3.3积极做好对公众的水生态意识宣传积极引导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当前,公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要加强爱水、节水宣传力度,把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变成每个公众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要让公众在意识层面理解和接受水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这就需要专业机构和组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其一,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增加水生态环境意识的普及性。根据对以往的宣传方法调查分析中,发现发放简明扼要的文字与图文并茂结合的资料是宣传最为有效的方式,其次就是播放影片,录像等影音资料的方式。因此在宣传方式上,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借助政府部门、机构等权威部门进行宣传;二是利用当前数字移动媒体技术,在电子杂志、网络媒体等媒介积极宣传。三是融入一些独特的方式,例如在帽子、杯垫、鼠标垫等人们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物件上印上水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加强与人们生活的紧密接触,使公众对水生态环境有更多接触和了解,做到水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其二,在宣传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层面和知识结构的人群,应该区别进行知识的宣传和和普及。对于专业人士应强调工程的生态问题;对于工业技术群体则是宣传工业与水的紧密相关性和重要性;对于普通大众则更需要他们关注的是身边水环境的问题。对于不同的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区别对待,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第6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79-02

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加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紧迫任务。以2010~2014年的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2010~2014年间靖江市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全面掌握靖江市生态环境质量,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战略措施,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2 靖江市概况

靖江市位于中国内地最富庶的经济发展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水陆交通要冲,处于江苏省中轴线与长江的交汇点,襟江近海,素有“苏北小江南”之美誉,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以耕地为主,主要矿产有煤。靖江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削减和碳排放量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四城同创”,即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和园林城市。

3 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与标准

3.1.1 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标准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3.1.2 评价指标权重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权重分配,见表1。

3.1.3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胁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3.1.4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标准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各分指数变化分级评价方法可参考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见表3。

如果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则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波动变化幅度,将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为稳定、波动、较大波动和剧烈波动,见表4。

3.2 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通过遥感解译,2014年靖江市土地总面积为654.23 km2,其中耕地面积为258.21 km2,林地11.31 km2,草地0.12 km2,建设用地175.31 km2,水域湿地209.29 km2,未利用土地为0。

在全市土地面积中,耕地占比最大占39.46%,林地占1.73%,草地占0.02%,建设用地占26.80%,水域湿地占31.99%。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面积量算,靖江市土地利用有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率为100%。这一特点既表明靖江市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开发利用高,又反应出靖江市的自然条件较好。

(2)垦殖率高达39.46%。这说明农业在靖江市的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3)靖江市的植被覆盖率非常低,仅有1.75%(含林地、草地)。

(4)城镇建设用地比重超过农村居民建设用地比重。城镇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的44.96%,而农村居民建设用地为25.23%,说明城市化程度较高。

根据各项数据计算可得靖江市2010~2014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具体指数见表5。由数据可知2010~2014年靖江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

“十二五”末,靖江市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状态,并发挥着良好的固碳效益,但从资源利用上看,仍存在较大生态压力。“十二五”后期靖江市植被覆盖指数下降趋势明显,土地胁迫指数逐年上升,污染负荷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全市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生态承载力偏低。“十二五”时期,是靖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苏中地区率先融入苏南“第一方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规模的扩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将趋于复杂,环境污染将出现四个转变,即污染物介质从以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单纯的工业点源污染向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流域转变。

4 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议及措施

(1)重视全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政府与公众的生态意识与认知,全民参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2)做好制度建设,改变唯GDP的观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3)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控制煤炭总量的同时发展更清洁的能源以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型产业高新化,优势产业集群化。

(4)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继续开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违法排污企业保持高压态势。

(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实施“五年环境再造计划”。着重围绕水、气、声等环境要素,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碧水、蓝天、宁静工程,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避免过分人工化,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1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1.1水体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赣南地区作为脐橙之乡,农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较为可喜的经济收入,这大大地拉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水体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稀土资源的无序开掘和对农业发展速度的迫切追求,有关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多,这就对水体的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造成了水体的酸化和污染。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等,进入河流水体,造成水质变差,这会严重地破坏水环境的平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会导致该地区的水体涵养能力降低,长此已久就会对地区的生态的发展造成阻碍,并进一步地威胁到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赣南地区的水体污染现象从整体上说已经处于较为严重的局面,这无论是对于生态的发展还是经济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

1.2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

赣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稀土无序开采和土地的无限制开垦,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地恶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现状变得更为严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对于地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稀土矿开采废弃地区和果树大面积种植区,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峻,会使得大量的有毒物质毫不保留地进入水体,给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作用。可以说水土流失的现状不够乐观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速了水体污染的程度,不仅仅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严重地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饮水,给人体的健康状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着力地改善水体流失的现状,才能够从根源处改治生态环境的问题,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

2浅析造成赣南地区水生态现状的原因

2.1片面地追求农业生产的速度

造成赣南地区生态危机现状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片面地追求农业的生产速度,作为脐橙之乡,在脐橙的种植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就会造成扩大脐橙种植的现象,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极大地造成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水环境发展互相不适应的局面的出现。由于土地的面积是固定的,但是农业生产的无限制的需求让经济的发展过于极端,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在无形中导致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差的局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着力地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做到农业发展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将这两者权衡起来,做到两者兼顾,既要保护环境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让该地区走向生态发展的道路。

2.2 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

不容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造成环境污染。水体灾害的根本所在。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如果不进行大量快速的经济发展,就很难赶得上时代的潮流,这就造成了经济与环境很难权衡的局面,一时会让人们无法辨别这两者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坚持一条以依靠技术的发展引领城镇走上环境友好的道路,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促进环境生态的进步,走和谐发展之路。

3改善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状况的对策

3.1培养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保护水生态的意识是改进赣南地区水体环境的前提,即该地区首先要认识到当地的水生态环境的现状,还要正确地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所在,这是改善和治理水环境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能够从本质上看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会造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容下手,很难从根本上治理水体环境污染。充分地认识到水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过快增长,而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为治理当地的水体环境指明道路和方向,建设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让经济发展统筹生态进步,生态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生态园区,促进经济生态的齐发展。

3.2通过建垃圾处理厂等工程来治理水污染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及时地采取对策解决这一问题是最关键的。由于长时间的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造成了水体的酸化、富营养化现象的加重,水质严重地被污染,这些严重地威胁到了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赣南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通过建设垃圾处理厂来进行水体污染的排查,进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利用先进的工艺来进行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整体上改治水体环境问题,促进水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的友好发展。在进行了污水处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水体的污染,这样能够减少处理污水所需要的成本,节约相关的资金,加快赣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

3.3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减少化肥使用,构建生态发展模式

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来进行赣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灌溉,也是有效地整治水体污染的对策之一。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喷灌的技术进行脐橙的灌溉,既能够有效地节约用水,还能够减少由于水体的流动造成的废物污染水体的现象,可以有效地保护水体不再受到废物的污染。其次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化肥的使用,尽量多地使用农家肥,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进行农业的生产,也能够避免对于土壤的破坏,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断绝废物污染水体,从根本上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将生态的建设和经济的建设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相互配合,逐渐地探索出一条绿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促使和谐地区的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努力地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

3.4相关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及时有效遏制水污染事件

从根本上整治水污染的问题,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水质监测,只有增加相关部门的检测力度,不断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才能够从整体上保证水体健康和生态的友好发展。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测试点进行定期地检测和排查,并制定严格的检测标准和惩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水体的质量,加快赣南地区的生态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就是,进行水体检测要通过定期和抽查两种方式进行,定期检测能够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养成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习惯,能够长期地将水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局面;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测,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懈怠所导致的水环境问题,同时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测,加大检测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水污染的现状。

结语

着力地改善赣南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对于构建生态文明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较为清醒地认识到水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和矛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整合,采取明确的措施进行水生态的保护。首先要培养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充分地认识到水环境的保护对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措施进行水污染的治理和清查,并根据赣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逐渐探索出适合该区生态发展的模式,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实现赣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宏生、向欣: 城市污染水体水生态环境恢复模式探讨――以广州市城区河涌水环境治理为例;全国水体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技术与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建设交流研讨会;2008

[2] 梁世军、向欣、夏宏生:城市污染水体水生态环境恢复模式探讨[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9)

第8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关系

在建国初期为了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部分地区对资源的开发远远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林业资源也没有幸免。林业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以及人类的活动。通过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保护不仅能够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林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注重加强对林业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开发,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效率,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1.过分注重眼前利益

我国森林资源一般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通常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实施管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管理部门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以牺牲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森林资源的消耗速度明显高于种植速度。因此,难以实现生态林业建设目的,森林资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森林资源管理多是依靠政府方面出力,仅仅单凭政府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对森林保护的宣传,号召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然而,由于对于森林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社会公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并不强,如果仅仅依靠森林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工作,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制约了生态林业建设和发展,而且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强林权管理,提升林业资源涵养水源的作用

我国一些地区受当地地质以及地貌的影响,林业资源会遭受严重的破坏,进而造成水土流失,威胁生态环境的发展。林业资源本身具有保持水土以及涵养水源的作用,通过林业资源的恢复、补植等手段能够使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使得整体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得到提升和维持,所以必须要注重对林权的管理,进而保证林业资源涵养水源作用的发挥。

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林权管理以及采伐的权限设定等是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最佳手段。由于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受限,交通不通畅,所以经济的发展会相对落后,而经济水平低也使得当地的居民更注重眼前的利益,通过对林业资源的砍伐获得经济报酬,改善经济环境。而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使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形成经济和生态的恶性循环。通过林权管理和采伐的限制工作开展,有效的制止乱砍滥伐的情况。而且通过法律的约束能够更好地规范当地人对林业资源破坏的行为,为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林业管理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当前林业管理现状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森林资源的管理方法会逐渐趋于完善,生态环境也会逐步优化,同时林业管理工作也会科学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林业将会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利用综合性的林业发展模式,促使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使林业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因此,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建设,这样不仅实现了林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人类创造了更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因此,林业管理在未来发展势必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国家应重视森林资源,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得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深深刻印在人们的思想中,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森林保护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林业管理工作效率。

3.提升城郊林业管理,减少工业污染

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当地的水、空气等被污染和破坏,林业资源能够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释放空气,对大气环境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被誉为大自然的肺。同时林业资源也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速,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的含尘量。通过对城郊地区林业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及原有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能够将城市的生活区域与工业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对工业环境的污染進行阻断,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4.跟进林业资源保护同步措施,提升林业资源保障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林业资源中不仅有林木,同时还包括一些野生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资源,这些物种都依附于林业资源生存,由于过度的砍伐,不仅林业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也使得很多物种失去生存的环境。所以在林业资源保护中,不仅要注重对林木的保护和恢复,同时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其他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比如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捕杀和采摘的限制等,进而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