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9 16:27: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学习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物理;心理;方法
一、探究女生物理成绩低的原因
许多物理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物理学习上女生的成绩都不如男生,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会变得更加明显。以我多年教学实践得出,女学生物理成绩偏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探究女生物理成绩低的原因成为物理教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找出女生物理成绩低的原因,在仔细分析女生特点和物理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和多次分析考试成绩,可以得出结论,男女生平均总成绩相差无几,但是女生在优等生和差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女生的平均智商不比男生差。
二、追寻男女生的心理差异
1.男生活动多定向于物,他们的活动量大、好奇心强、富于探索;女生活动多定向于人,她们善于交往、富于感情,面对新奇的事物的反映不及男生敏感,女生对一件东西往往只满足于会用,不关心其结构。而男生就喜欢拆卸、重新组装。
2.女生的心理感受比男生高,她们喜欢注意自己和别人的容貌、举止和内心世界,对感情体验敏感,描述一件事情常常有浓厚的感彩,所以较多的女生喜欢形象性较强的文科,特别是从十二三岁开始,不少女生就喜欢看小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女生就会对理科的学习逐步丧失兴趣。而男生喜欢参加带有科学性的课外活动,喜欢看科学读物,所以思维带有广泛性、创造性、眼界较宽、概括能力强,这为他们学习理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提高女生学习物理兴趣和能力的方法
1.有意识地组织女生学习科学家尤其是女科学家的事迹,帮助她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引导她们自觉地与社会传统偏见作斗争。
2.有目的地多让女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扩大她们的知识面,引导她们多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她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起求知欲,把她们的学习兴趣转移到物理学习上来。培养她们敢于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
3.帮女生培养顽强的学习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帮助她们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学习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家的顽强精神,来提高物理学习的能力和成绩。
一、通过设计情境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看待问题习惯于感性认识,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注重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用新颖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门课程学习的知识有趣、有用,愿意主动思考,积极完成作业。通过情境型作业形式引导他们用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的优势弥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的不足,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形成和发展知识技能,提升认知水平,健全思维品质。这样,教学效果才能通过学生作业这个载体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落实。情境型作业可以避免通过死记硬背来理解知识的弊端,深受学生欢迎,效果非常明显。情境型作业形式对于理科课程的作业设计尤其适合。如物理课在学习了“声现象”的内容以后,可以将声现象的规律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联系起来设计成作业,用生活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中遵循的规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通过情景型作业,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既体会了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了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激发。又如,数学课在学习了“函数”的内容以后,可以将函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设计成作业,让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优化方案、打折销售等问题,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通过设计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善于展示自我,喜欢与同学交往、合作。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将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探究型学生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合作协调能力,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寓学于乐,事半功倍。在探究型作业设计方面,初中的许多课程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生物课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调查家乡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制作动植物标本;地理课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家乡地质结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历史课则可以安排学生到档案馆、县志办等部门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名人等活动;物理课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将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自觉地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往往还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课本上没有讲过的知识。实践表明,探究型作业形式宽松,生动有趣,内容实用,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最好的作业形式之一,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作业的实效性较强。
三、通过设计开放型作业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全面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种差异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如果对初中生在思维方式、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加以合理引导并正确利用,就可以将学习上的差异转化成学习上的优势,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开放型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的,其设计思路是将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整合在确定的问题之中,通过限定结论、开放条件或者限定条件、开放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七年级数学中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可以将课外作业设计成开放型作业形式:设计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为X=3。通过这种作业形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也会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可以将课外作业设计成开放型作业形式: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D是底边BC上的高,由此都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可以肯定,学生完成这道作业题的过程也就是从不同角度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过程。又如,物理教学时,在学习了“电阻的串并联”以后,可以将课外作业设计成开放型作业形式:用几个自定阻值的电阻设计一个电路,使这个电路的总电阻等于30Ω。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应用电阻的串并联知识去分析问题,但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往往会因人而异,因此设计出来的电路结构的合理性和技巧性以及复杂程度也会有所区别。总之,对于开放型作业,由于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因此,这种作业形式可以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全面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同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可以说,开放性作业往往是学生思维的开放、个性的开放。
四、通过设计阶梯型作业整体提高教学效率,整体落实教学目标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所以全班“一刀切”的统一作业模式实际上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受不了”的状况。这种作业形式往往起不到巩固基础、发展能力的作用,而且还会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对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梯度型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他们凭借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在不同层次上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达到通过作业整体提高教学效率、整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如八年级物理课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可以将课后作业设计成三个不同的梯度:1.引导学困生理解欧姆定律的意义,尝试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指导基础型学生练习掌握用欧姆定律联系电路结构解题的方法。3.点拨能力型学生联系掌握变化电路的解题方法,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这样,知识的理解、应用、提高这三个层次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一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基础之上都能有效地学习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才能得以落实。不过,设计梯度型学生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层次和作业的难易程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及合理过渡,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正如《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和谐性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也自然滋润着我们的母语教育。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
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
二、.民主性
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对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
三、主体性
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我——他”驯化关系,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四、生成性
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课堂对话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三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 基础日语教学 特点 规律
目前,国内大学日语专业学生大都是大学零起点开始学习日语。但大学生智力水平较之小学、中学时的智力水平相对较高,文化知识也较为丰富,并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个人独特的学习习惯,其中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学习者往往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也会有英语学习方法的影子。而国内大部分学生是英语第一外语学习者。因此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许会经常遇到学生有关日语的学习特点、规律以及与英语之间的不同点等的提问。我所在的学校日语专业学生都是大学零起点且第一外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在翻译日语句子时,学生对句子顺序的提问;在讲解动词时态时,学生对日语、汉语、英语时态不同的提问;在讲解形容词、形容动词时,针对其变化及规律的提问,等等。适当通过总结日语的语言特点规律,帮助学生在初级阶段快速掌握日语的学习规律,快速入门,被认为是基础日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就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所需要了解的日语的特点、规律作具体的分析总结。
一、有关日语的句续问题
1.动词后置。在看一些有关抗战的电视剧时,很多人会发现里面演员的台词经常会出现一些比如“花姑娘的有”“你的情报的有”“这里八路的有”等,在中国人眼中看起来很不习惯的句子,特别是日语中动词的位置让很多中国人觉得很有意思。汉语在传往日本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致使日语句续这么“不正常”?很多日语初学者也受这种电视翻译的影响很深。但是我们深刻了解就会发现,这是整个日语语法体系的特点,日语中句末的动词以及其时态决定着整个日语句子的意思和时态。
举例来说:「李さんは日本に来ます。「李さんは日本に来ました。「李さんは日本に来ています。「李さんは日本来ません。。四个句汉语意思分别是:“小李来日本。”“小李来了日本。”“小李来到了日本。”“小李没来日本。”四个句子如果只看句子前半部分,完全相同,不同的地方是“来”之后的变化,它直接引起了句子意义的不同。另外,从句子的翻译上来看,如果直接按照单词顺序翻译的话,会翻译成“小李+日本+来”。再比如:「ここは体育がありますか。译为:“这里+体育馆+有+吗?”这句话就是以单词罗列为主的日文翻译方法引起的。
我们看下面一个句子:「私は朝パンを食べます。(我每天早上吃面包。)「パンを食べます――“吃面包”。我们不难发现,日语句子中动词后置了,动词的宾语在动词之前。这是日语句续最大的也是最典型的特征。在翻译日语句子的时候,我们提倡:找到句子主语后,(有时候句子主语省略的时候,可以直接跳过)立刻看句尾的动词及其时态,然后找宾语,最后找各个成分的修饰语,最后完整翻译一个句子,并加以汉语润色。
2.句续发生改变,意思不发生改变。句续发生改变,而句子意思几乎不发生改变这一点,有时候让日语初学者感到较为困惑。比如图书馆里有很多书。”日文说法有:「に本がいろいろあります。「本がにいろいろあります。「いろいろな本がにあります。这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日语句子顺序不同。同时第三个句子中“いろいろ”的词性也发生了改变。其实仔细想想,这跟汉语中“体育馆里有很多人。”“有很多人在体育馆里。”是类似的表达方式。
再比如:「先生は食堂で昼ごはんを食べました。「食堂で先生は昼ごはんを食べました。等等。
总之,日语中的句子顺序要求并不严格尤其是日语中的副词位置在句子中间相对自由,句子顺序发生改变,句子意思有时候并不发生改变,这一点与汉语有相同之处。学习者可以结合汉语口语的语言顺序来理解。
二、有关日语中所特有的形容动词
1.表达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时,除了形容词,还有汉语中没有的一类词――形容动词。在学习日语时我们经常要努力记忆有变化活用的词。日语中常用的有变化活用的词称作“用言”,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形容词在汉语、英语中都有,唯独形容动词是日语中所特有的一类词。因此,学习者理解形容动词的特征、含义、尤其是变化活用是初级日语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常见的日语形容动词有:有名だ、静だ、好きだ、上手だ、きれいだ等。
在日语中,形容动词在意义上和形容词同为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但是在很多变化活用方面和名词或者动词用法相似。比如:在判断句型里面形容动词和名词的使用方法是一致的。「ここは静かです。「ここは本屋です。其中「静か是形容动词词干,「本屋是名词。这两个句子在时态变化上是一模一样的。再比如在「~好きだ句型里面,「好きだ作为形容动词,在句中其实是作为动词意义来使用的。「妹さんは犬が好きです(妹妹喜欢狗。)像这种句子的用法,从意义上看,中国人通常会从意义上判断将「好きだ“喜欢”这个词归类到动词中去,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形容动词,在连接名词或者其他词语的时候接续和动词完全不同。
2.形容词通常用其词干。在很多教材的单词列表、以及词典上形容动词都是以其词干的形式出现的。事实上,形容动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多使用其词干来变化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区分形容动词词干与名词或形容词的区别,例如:「有名「静「きれい,如果没有形容动词词尾的“だ”,前两个词会被误认为名词,而后一个词会被误认为形容词(因为日语中形容词都是以“い”为结尾的)。
因此,正确理解日语中所特有的词类――形容动词是日语初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形容动词及其变化规律,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入门,进而熟练使用日语。
三、有关日语用言的变化――形容词过去式的变化习惯问题
这是日语学习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很多日语学习者甚至到了能用日语很熟练表达的阶段还会偶尔犯这个错。我在所教班级精读课上每次课前的“发表”中发现,很多学生将“上个周日真是快乐的一天。”说成:「先の日曜日はしい一日でした。这是一个病句,正确的说法是:「先の日曜日はしかった一日です。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对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汉语中形容词没有时态变化,而日语中形容词要有时态的变化,表述过去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时候,要将形容词变成过去式,然后再加表示现在的です结句,即表示对过去的事物的描述了。因为“です”表示现在或将来时,所以在使用过程极容易受名词句结句的影响,而将“です”变为“でした”。
四、有关日语的时态问题
日语的时态有很多不同于汉语、英语的特点。在此我们举一种来初步分析日语的独特之处。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一些特殊的时间词、限定词来表达现在、将来、过去等时态;英语中有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但是日语中有一种时态叫做「ます形,既可以表示现在,又可以表示将来。即日语中没有英语中的ing形式,要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核语境来判断句子的含义。
另外,日语「ている时态,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态。这个相当于英语中正在进行时的句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表示“经常习惯发生的动作”、“动作结果的存续”等意思。
五、有关日语词与名词相连接的问题
1.名词和名词相连接时必须加助词の。日语中的「の表示很多种含义,但在语法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连接名词与名词。只要是两个独立的日语名词,中间就需要用「の来连接的情况在日语中占了绝大多数,比如「日本の本「物の物等。但是,两个词可以直接构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词语的时候可以不用加「の。例如:「科学技「猫舌等。
2.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不用加“的”。在汉语中用形容词来描绘修饰名词的时候,中间一定要加上“的”,比如:“美丽的祖国”、“漂亮的裙子”、“伟大的人”等。而在日语中,形容词作为一种活用词,其连接名词的形态就是其原型,比如:「大きい国、美しいワンピス、い人。因此在学习日语过程中还要注意日语中形容词接名词与汉语的不同。
总之,在日语初级学习阶段,掌握一些日语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日语初学者快速入门,从而渐渐达到熟练应用的基础。以上对日语的几个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对日语初学者在理解和记忆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朱熹;理学;论战;学术传统;心态
朱熹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流派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活动自然能反映古时学术风气与发展演变的一些特点。在中国,哲学向来不是独立于其他门类的学问,也不像西方哲学一样极富理性。借用今天的概念阐述,哲学孕育在春秋战国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总体大发展中,既不能抽离出来,又确确实实是从中提取的一般性总结。所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也同样体现其整体学术传承的情况。本文旨在由朱熹与同时代人的学术争辩、对比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学术分歧的态度,透视中国学术传承重“争”的特点。
一、 朱熹的“理学征服主义”
虽然朱熹很早就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是当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还未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不少思想家的成果对他有颇具威胁力的挑战。这里所说的“挑战”,其实是朱熹的视角,或者是身处学术之争人们的视角。最终可以达到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无需与他者争辩,自会经过时间的淘洗浮现出来。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的理论分歧,邀集了著名的“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是“教人之法”,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认识论。 朱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先尽览世事穷极道理,然后进一步思考,得到一般性、抽象的总结与认识。陆氏兄弟则认为“心即理”,主张“发明本心”,即体认心中的天理,平和的思考、内省,尊德性、养心神,然后再去观察外部世界。
面对陆氏兄弟的挑战,朱熹当然不能大意,一则他需要稳固自己的学术地位,二则陆氏的观点颇有禅学顿悟的意味,与儒家整体立场本就有冲突。
虽然朱熹认为陆九渊的理论带有禅宗的色彩,不符合儒学正统,但是他自己也借鉴了其他流派的思想精髓。朱熹继承道南传统,还曾向周敦颐学习太极图说,在他的的思维世界中,易学其实有不小的影响力。他本身也对易学很有天分,在懵懂的孩童时代就可以绘出八卦图,后来也认同易学的内在道理。因而有“朱子道,陆子禅”的说法。但朱陆之辩是针锋相对的意见分歧,与林栗的学术之争却是又一种性质。
林栗在当时易学方面的研究很有成就,事实上朱熹思想的逐渐形成少不了易学发展的影响,但是他对林栗学说有着激烈的反对态度。也就是说,他对事实上正在发生的哲学思想合流非常抗拒,并不认为各家思想可以相通相融,而是觉得在南宋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儒家需要依靠新儒学重振其地位。朱熹要的是新儒学压倒其他学说流派,是理学的强势征服。
二、 西方哲学史剪影
事实上,面对学术之争,古今中外没有人愿意退让,像苏格拉底,一生中不知和多少人、有过多少次辩论。但是在学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思想家们在心理上与西方思想家有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横向征讨、互相补充以求发展不同,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多是接续前人的成果,进一步思考、探索而得到新的成就。
以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米利都学派为例,最初,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他的朋友同时也是学生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泰勒斯的本原说逻辑上不够完美,自己造出了一个概念apeiron,中文译为“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无定”是难以把握的东西,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其实,在这三个人生活的那一个时间段里,并没有米利都学派,虽有师承关系,,但他们三人并非一个“团队”, 学术上他们每个人仍然独立,只是各自借鉴先有的思考进行完善、修正,在后人“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有内在相似性的思想流派。他们没有想过谁的成果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时间跨度大一点,到康德,他是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太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总结、、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论。在我粗浅的感受中,这是哲学思想合流的体现,因为毕竟每个流派都有其精华所在,人的认识一步步发展,看到别人的正确之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拿过来。但是回到我们中国的古代学术环境中,大多数人是不愿承认学术合流的,包括朱子,他借鉴了易学却又不坦白,看到陆九渊心学的合理之处也不并表示友好。
三、 中西方其他学科的学术传承方式例举
上文从哲学思想的演变展开论述,接下来将选取西方民族学与中国文学两个学科入手分析。
西方民族学逐渐摆脱萌芽状态后开始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最开始、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古典进化论,相应的就有古典进化论学派。在理论形成过程中,泰勒、卢伯克、麦克伦南、斯宾塞、巴斯典等人,通过各自专长的领域,给后来研究者留下大量的经验与成果。到摩尔根,他总结所有人的成果,依靠自己进一步的调查与实践,系统的完善了古典进化论。但是古典进化论学者们借鉴生物学的进化论时,取舍有些失当,因而使得学说本身有了诸多不合理之处。因而后来民族学界又相继出现历史主义、解释分析论等理论,到上世纪,西方民族学理论体系自我完善,出现了新进化论。我们看到,在西方民族学的整个传承过程中,横向是各有专长、互相补充,纵向是总结借鉴、逐步完善,与前述的西方哲学是同样模式。
转谈中国,今年公众学术热兴起,特别是有一批“学术性讲坛”节目产生,可以从《百家讲坛》讲来。曾经有一个时间段,“红学”(红楼梦)甚是红火热闹,其实“红学”研究向来有很多人在做,譬如学界公认的周汝昌先生以及他的弟子们。但是在社会大众中深受欢迎却是新有的现象,这恐要归功于作家刘心武。虽然刘心武读《红楼梦》很细致,分析也确实看似到位,但是有些地方总显牵强。后来,百家讲坛又出《红楼梦》解评,主讲不是刘心武,而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笔者本以为周思源讲红楼,可能会有新内容、新角度,不曾想他所言基本都是在驳斥刘心武的观点,颇有针锋相对的意味。后来,刘心武还在媒体上有所回应。只可惜周思源只说刘心武不对,也不说什么才对,让人顿生烦恼,只觉得这样的辩驳毫无意义,又因为《红楼梦》只是拿来消遣着读,所以他们的争辩,我并不感兴趣,现在提笔写“争”,因他们也算在中国传统学术脉络之中,便举之以为例,作为文章观点一个证据。
现在回想,又觉这种“争”的现象其实再正常不过,文人、学者大多潜意识里有“争”的心态,无关人的心性品质,是几千年来的传统遗留的印记。
中国历史上,战国儒墨争,秦重法,汉罢百家,魏晋佛统……直至元代强力的少数民族政权强制推行朱熹理学,儒学在民间才渐渐有了所谓的“统治地位”。一直以来,这种互不相容“争”的状态始终存在,而且遍及各个学术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今天人们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1月。
[3]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
问题的提出
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普遍承受着多方面压力,其中学习压力是他们承受的主要压力。李文道,钮丽丽、邹泓编写的《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文章中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作者李祚山、张涛,对重庆市30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表明:重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情绪不平和学习压力两个方面,其次是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研究表明,导致重庆市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
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青春期的开端,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使他们容易感受和遇到挫折,感到更多的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某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各一所,共99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990份,回收有效问卷855份,有效率83.6%。其中初一学生304人,初二学生291人,初三学生260人;男生422人,女生432人;普通中学 408人,重点中学447人。
研究工具 《初中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方法: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及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确立问卷分为个四个维度: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和同学学习之间的竞争压力。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题项进行审查,找出表达不清楚,难以理解或有疑问的项目加以修改或删除,编制出有33道题目的预测问卷。在选项设计上,每道题五级计分,用于调查每个情况的符合程度。选项是以单选多选的形式进行调查。根据对预测问卷的因素分析,形成了包括23道题目的正式问卷。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908,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均高于0.7737,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45,各因素的分半信度均高于0.720,说明本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比较高。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至0.854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度,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同时,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09至0.622之间,说明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的来说,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具备教育测量学的标准要求,可以施测。
施测程序 研究者主持每次测量,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量。所得数据信息采用SPSS统计软件,并进行数据统计。
结果与分析
不同学校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在作业压力维度上,普通中学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重点中学初中生;在考试压力维度上,重点中学初中生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初中生。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习压力得分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事后检验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在升学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作业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竞争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考试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学习压力承受力总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初二学生的学习科目最多,又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会感受到更多的学习挫折,主科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布置作业相应增加。所以,初二学生的作业压力比初一学生要大,承受的学习压力最大。初三是中考冲刺时期,多是以考代练,作业虽多但不及随堂考试多,同时经过磨砺的初三学生对作业压力的承受力增强。
压力来源深度分析
初中生学习压力的一般特点分析 王天阳(2010)研究发现,竞争在中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社会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已让初中生认识到要获得发展,必须参与竞争。学习是初中生竞争的主阵地,他们必须在升学中竞争、考试中竞争,甚至完成作业中竞争,才能脱颖而出。因此,竞争压力是初中生承受的最大学习压力。
不同性e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初中女生竞争压力显著高于男生。究其原因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有关系。社会偏见使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女大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性别歧视使初中女生感受到比男生更大的竞争压力。
不同学校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作业压力维度上,普通中学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重点中学初中生;在考试压力维度上,重点中学初中生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初中生。因为多数普通中学初中生的任务是升入普通高中、职高或中专,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升入重点高中,因此,多数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最首要的任务是完成每天的作业,因此,作业压力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压力。而重点中学的多数初中生的任务是升入重点高中,决定他们是否顺利升学的标尺是考试成绩,因此,他们感到的考试压力比普通中学的初中生要大。
参考文献
[1]李文道,钮丽丽,邹泓.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3]李祚山,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李茜茜,张大均,郭兰婷,冯正直,吴明霞.重庆市中学生焦虑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9).
[5]赵丽霞,袁琳.学习压力的心理承受力研究概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
[6]葛岩.初中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自我自我效能及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7]路海东.聚焦中国儿童学习压力: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法堪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是建立在对于周围事物的实践认识的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心理感受增加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建立在学生特性特点基础上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而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本身,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学习态度。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而言,实施体验学习对于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其是将地理学科知识的特点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相结合,而制定出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更为强调地理课堂情境,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建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更为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知识的反馈,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体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通常所采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包括动手操作、社会实践和情景体验法。
(一)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操作程序尽量简单化,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可以有安全隐患,并要将操作的内容与地理知识内容紧密相关。比如环境和资源的地理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矿产资源。在教材中有会图片显示由于资源过度开采而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水资源严重污染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现象,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图片所在位置,也可以让学生拼图,以使学生对于各地的自然特点印象深刻。
(二)社会实践。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
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观察各种地理现象来体会地理教学内容,并引发各种思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不断地从社会体验中积累地理知识,以促进学会的学习和成长。具体而言,社会实践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可以采用社会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参观法两种方法。
1.社会调查访谈。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社会调查访问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社会调查访谈是体验式学习中较为有效的途径。
2.实地考察参观法。为了培养学生实地考察的能力,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某地区的自然风光,并深入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工农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各方面因素而造成的环保问题等等,不但增强了学生对于地区的了解,还会在头脑中形成该地区未来发展设想的蓝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堂情景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最为常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积极此参与到情境当中,体验地理内容并参与其中。
1.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角色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通过体验地理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力。学生很快地就会进入到角色当中,通过体验情境中的乐趣,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积极主动地对于未知的问题一探究竟。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上虽然已经实施了改革,以图文并茂的编写形式为主,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这些地理知识仍然很抽象,要以形象思维理解这些地理知识依然很困难。诸如,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特点,不同的地区依赖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会自然景观各异、文化背景不同。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风土人情的研究,就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的画面,相应的背景音乐等等,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将初中学生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抽象的教材内容以声像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虚拟却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使得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发生改变,不再认为学习地理是一种负担,而是可以轻松愉快地度过。这种生动而形象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富有真实感,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初中教师需要增加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全面的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还能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然后进一步分析了通过探究性学习全面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初中数学不仅存在于初中学生的数学课堂上,在初中学生生活当中也有许多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数学是源自于生活,并在生活当中得以广泛运用的。因此,初中教师在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时,需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紧密联系,利用生活当中常见的方法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简单化,然后再拿出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探讨、研究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能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一、通过探究性学习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人类的智力活动当中,最大限度限制人类智力活动发展程度的主要因素就是兴趣。而在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兴趣亦是影响着初中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水平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兴趣是一种心理的倾向。当学生面对数学知识时,如果对数学是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初中学生将更加愿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深层次的探究。初中教师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兴趣的主导之下,初中学生更加愿意自主、自觉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而在探索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还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出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自身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改之后的数学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会有相应的实践部分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当中,能够切身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和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适量的增加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在拓宽初中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初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生动形象的情境不仅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而数学情境强大的代入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养成自觉的使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进行规范的交流的良好习惯,有效地提升了初中数学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实践探索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而通过探索研究,才及时的发现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和学习交流的过程当中,最终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研究、探索兴趣。在探索求解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自身的合理想法得到了肯定,自觉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的兴趣大幅度提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就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出开放性研究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索。学生可以通过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对于数学相关问题的探索能力不断提升。初中学生自身的实践探索能力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探究性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
四、通过探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当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不同,都会使得其的探究性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初中数学的个性发展。在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智力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通过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个性独特面,并引导学生在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将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展现出来。对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应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利用学生个性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安排,也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指导时,教师不仅要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和教材的具体内容,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综上所述,无论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主导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还是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想要全面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就必须要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大量的实践探究活动,全面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作者:黄西洪 单位:重庆市隆县火炉中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