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14:49: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是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和普遍意义、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出的行之有效的预期谋划。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内涵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感悟、领会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据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制定出与新课程对应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两大要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特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纱笠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学会正确的理解和得体的表达。

1.突出思维训练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思维是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以指导人的行为的整个活动与过程。思维能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为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灵活度、思维敏捷度、思维严密程度、思维创造性程度、思维独立性程度、思维批判性程度、想象的丰富程度和思维灵感的可诱发程度等方面。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实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2.突出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

三、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和应用语文情境设计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加牢固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优化设计

1.多媒体创设情境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逼真情境。实践证明,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中语文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忐忑心情。又姐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运用语言渲染的秋景再羡妙,也比不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现出秋景的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思秋、绘秋、议秋、恋秋之情,可以搜集校园的美丽的秋景,为学生展现出他们所熟悉的、热爱的校园的秋景,从而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爱秋又悲秋的矛盾情怀,体现出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中徘回。

2.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高中语文具备了一定的深意,仅靠对于表面字句的推敲和分析不仅是乏味的,也难以真正理解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只有身临其境才最能够感悟和体会到主人公的思想情怀,而角色扮演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课文,比如《鸿门宴》一文中,就涉及到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关键人物,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尽可能的还原鸿门宴的惊险和热闹,这种情景剧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便于学生准确把握项羽的优柔寡断、自矜功伐等人物个性以及刘邦的能屈能伸、听取忠言等个性特征。这种角色扮演能够逼真的再现情境,活现人物,形象生动的再现人物形象,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切入点,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热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中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语文,以快乐的学习心态,在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①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试画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③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标注)④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⑤你对其中的哪个场面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作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因而水到渠成。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设计,都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语文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机诱导、及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来源和定义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师群体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们共同的生命历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也被要求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情境设置的观念去看待课堂教学。基于此类特点,课程改革也开始更加强调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模拟。课堂情境教学主要就是指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双方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意见要予以重视,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利用,对教学设计能够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深入学习,进而达到相关学习目标。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在紧张且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不高。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去品味和揣摩语文的精髓所在。如果教师能够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从本质上来讲,情景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脑力、思维及逻辑能力具有一定的训练作用。情境教学引入到高中语文教育后,经过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背后仍然潜藏着相应问题。

三、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课堂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相应的问题。首先,就表现在教材利用的极端化上。当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过度依赖和迷信教材,这种现象一般多发于年轻教师身上。年轻教师由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其对于课程的灵活性掌握不足,在对待语文的情境设计上缺少实践经验,经常过度利用教材,使得很多情境活动都无法得到充足的时间。他们在课堂情境教学上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相关要求去进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呆板僵硬,使得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应有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课堂情境教学活动的单一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如果不去寻找富有新意的教学素材,将会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都没有充分重视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情境教学的准备工作上有所不足,大多在此类课堂上都采取应付了事的手段,严重限制了课堂情境教学的应用和创新。

在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我国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特点:在学习上大多以被动接受为主,较少有学生会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使得情境教学的设计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情境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那么在其后续的应用过程中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时一种普遍的心理暗示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将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没有摆正自身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些不端正的态度也都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阻力。

四、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优化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为此,教师就应当立足于学生该阶段的特点和天性,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现实的情境教学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存在。通过书本教材与生活实际间的相互贯通来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而使学生对生活和语文知识具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一)统一资源,创造课堂情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成功都应当首先激活书本上的知识,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和优化,教师首先要使呆板的书本知识转换为鲜活的状态,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生成教学的过程中,自身应当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做到触类旁通,拓宽知识面。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来创造出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形式,体现出高中语文的生本文化特点,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另外,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设问题,引境生成

借助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来解读问题,在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激发出来,进而引发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预设的问题大多集中于两类,一类是丰富想象问题,另一类则是激发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抓住学生们的兴奋点,对文本信息予以充分利用,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足够的探索兴趣。

(三)巧妙运用课堂上的“偶然”

第3篇

一、设计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是预期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行为等方面应产生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符合教学目标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动方向。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评价,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明确其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确定重点目标和难点目标,把握住目标间的隶属关系。语文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中语文新教材全面贯彻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充分体现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它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格个性,尤其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指出:“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从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到初步欣赏能力的培养,再到研讨、评价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贯穿三个年级,形成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

新教材册与册、单元与单元、篇与篇之间具有整体规划和内在联系,即保持了整体上的严谨性、递进性,体现时代的要求,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很明显,没有单元意识、不兼顾时代性,都不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呈现重点突出、一线拉动的思路。

3.教学组织方法的设计

(1)用目光环视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眼睛,往往胜过生动的语言。慌乱中的、走神的学生,一旦看到教师注意自己了,也就迅速平静下来了。用目光环视全班,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目光注视之下“一览无余”,常常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用情感组织教学。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影响学生,也能达到很好的组织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因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饱满的精神会使他们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平静、专注,会使他们受到影响而集中注意力;教师进入意境,感情充沛的讲授,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会被学生所觉察并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因此,教师的情感,在组织教学中有异乎寻常的作用。

(3)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调、语速的变化,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幽默感的语言“俘虏”学生,使学生感动、向上。因此,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

(4)用激疑法组织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则疑,疑则思。教师通过个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布障设疑,激起学生的疑问,通过释疑使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组织教学的效果。

4.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直接沟通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课堂教学中媒体的含义是广泛的,是包括语言、文字、粉笔和黑板等传统媒体和现代电子媒体在内的一切媒体。以多种信息技术方式表达与传输课堂教学内容,改变高中语文课堂单一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二、设计思路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建平等、自由、民主的课堂

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应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识者和发展的对象,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伙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随时随地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等征求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在师生的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因为某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民主、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精神。

第4篇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并对学生所出现的发音错误予以纠正;第二步,教师就单词以及词组进行讲解,并对句子主要含义进行归纳;第三步,教师带领学生找出存于文章中的主旨句子。教师在课前应该准备好教材的电子版文件,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安排学生对段落所具有的文字云图进行解读。以牛津英语(江苏译林版)某课为例,学生在解读云图时,发现关键词为white,water,used等(如图1所示),通过对云图进行使用,学生归纳出段落的主旨为进行对照,学生就可以确定段落所具有的主题句就为第二段的句首句子,这样,学生对于该类英语所具有的题材特点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结合语境进行猜词是可视化应用的又一种表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不会像以往那样直接将词汇意思告诉给学生,而是会将词汇一般使用的语境告诉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对词汇所在语境进行观察,并试图猜出词汇真正含义。例如句子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nourish在该句子中为什么词性,学生通过对句子进行观察,发现该词汇在句子中存在的形式为被动语态,所以回答该词汇在所讲解的句子中是动词词性。然后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对nourish云图进行观察,认为课文中该词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个单词主要同hair、student等名词进行搭配使用,但尚不能明确该词意思。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植物在土壤中可以被怎么样,学生能较为容易地说出被滋养等等回答,这样学生对于的意思就有所理解了。通过对云图所具有的可视化特点进行使用,对于以往英语教学活动中将词汇同语法分离开来的错误思想予以改正,在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所有被输出的线性序列在包含词汇的同时也包含了语法。如果对某个词进行了选定,那么通常同这个词一同使用的另外的词也很可能也被选定,进而也选定了与之相关的语法结构。

2.结束语

第5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品味诗歌意境,感受人物命运悲剧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领会作者运用独特的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设想】:《琵琶行》教学重点在于整体感悟。应将掌握字词知识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应着重围绕领会作者运用独特的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这一重点内容进行。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另一种语言,它通过七色乐音的有机组合,描绘多彩世界,叙说丰富人生,传达内心情感。那么无声的诗歌是如何能将音乐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的呢?千年绝唱——《琵琶行》给了我们答案。一曲绝唱《琵琶行》,司马洒泪青衫湿。那弦音有着怎样的魔力,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千年乐曲——《琵琶行》。(板书:《琵琶行》)

二、看课题,知重点:

看标题想想本诗重点可能写什么?谁写的?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表达什么情感?

三、自读诗歌,讨论梳理

1.学生自学课文,掌握疑难字词,了解诗歌意思,读通诗歌。

2.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点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诗歌前的小序说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概括段意,找出小序和诗中的对应部分。

四、探究赏析诵读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琵琶女诗人。)

2.是什么把这两个素不相识、不同层次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明确:琵琶声。)

3.研读课文,赏析音乐美,感受悲剧情调:

(1)学生读第二段,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赏析。

明确:整个曲调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奏曲:“转轴拨弦……平生不得志。”浔阳江上,冷月风寒,琵琶女独处空船,凄凉孤单。因而出场弹奏的旋律凄清抑郁,抒发着失落与不得志的情怀。那么怎样从琵琶曲调变化中,捕捉琵琶女的情感生活变化轨迹呢?(赏析:抓住“情”‘朗读:突出凄凉抑郁失落之情)明确:生活反差勾起琵琶女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于是音乐转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落玉盘。”这时明朗欢快悦耳的琵琶声,高低错落,交织成跌宕起伏的欢乐乐章,奏出了她风光的青少年时代。(赏析:抓住比喻、叠词、韵律,突出“向往”之情,朗读:旋律轻快舒缓圆润清脆。)可是,光阴似箭,好景不长。亲人远走、离世,自己年长色衰,落得门庭冷落。由于生计所迫,她只好嫁给了商人。想到这,她心酸不已、肝肠寸断,因而旋律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凝绝”“冷涩”,乐曲之声渐停,琵琶女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之中。(赏析:比喻、韵律运用,言虽尽意无穷的体会,朗读:悲抑哽咽之情)结尾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一声如裂帛。”琵琶女沉思后的情绪突然高涨起来,以急促刚劲的节奏,诉说着自己对命运的愤懑之情。丈夫“重利轻离别”,她时常独守空船,现实使她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因而音乐之声高亢激越。这是对丈夫重利寡情和世人重色轻才的愤怒控诉。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是绝望的呼号,因而旋律急促刚劲。(赏析:突出余意无穷,朗读:绝望悲号之情)

(2)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五、再诵读第二段,指导背诵。

1..方法指导:大弦之后四句要背得快点,语调轻快;间关以后两句速度要慢,背得要流畅;冰泉后四句是蓄势待发,要轻微小声地背;银瓶向后四句话是,要背得热烈紧张。

2.学生试背、互相点评。

六、课后作业:

1.巩固字词

2.再读课文,质疑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全诗,回顾诗歌内容。再畅谈自学时遇到的疑难点。

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谈谈琵琶女艺术形象,她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才貌双全,而在当时却被侮辱、摧残。她对自己的不幸遭遇、对世态炎凉,表示了强烈的愤激之情。她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年龄、歌妓、丈夫重利等方面,最主要的是他自己。

2.从内容上看,作者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凄凉,孤寂,伤感。从“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

3.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与主人公的心情在哪点上产生了共鸣?为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投影:作者6岁能写诗,9岁懂声韵,29岁中进士,32岁登科,35岁被授翰林学士,36岁被授予左拾遗,44岁上书遭贬为江州司马。

明确:(1)两人均沦落江州:本是京城女——辞帝京。

(2)两人均怀才不遇:名属教坊第一部,曾教善才服——才华四溢。

(3)两人均落魄失意:门前冷落鞍马稀,商人重利轻别离,梦啼妆泪红阑干——谪居卧病浔阳城。

三、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用独特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形式,了解到了通过环境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的独到之处,感受到了悲剧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再读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品味欣赏。

五、布置作业:

欣赏《荷塘月色》这首歌,然后写40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来描摹它。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学素养;教学策略;渗透

文学是人类社会思想生活和感情发展历程的记录,也是人们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媒介载体,只有阅读欣赏一个国家的文学,才能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当下有的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对语言的深层结构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学价值挖掘还不够,学生尽管有扎实的词汇和语言基本功,但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尚显不足。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历史知之甚少,在阅读中没有形成文体意识和文学素养。

一、渗透文学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文学素养是语言的核心素养。它是承载语言技能、知识、文化和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掌握了目标语的文学,也就附带学会了语音、词汇和语法。(2)提升学生人文视野。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和涉外交流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渗透文学素养是扩大学生人文视野,提升学生人文内涵的必然之举。(3)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文学和情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文学宗旨是传递一定的文化和价值观,文学往往是语言的经典流传之作,具有感染性和正向性,渗透文学素养能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心理特质,从而使学生发展成心智健全、情智共生的和谐之人。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的方略

(1)从教材解读中发掘文学价值。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编写的,教师要有解读、研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文学素材进行提炼,让文学素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8Unit1介绍了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远大前程》,此文以一个平民的笔触和视角,描述了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多种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体悟文本的深刻内涵,摄取其中的文学营养。(2)拓展文学资源育人价值。实现从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的转变是英语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在介绍文本背景或导入文本时嵌入文学的材料和内涵,让学生带着情感、态度去欣赏文本,内化主旨,分享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6Unit2Reading主标题为“寻找幸福”,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欧•享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学生在课外认真品味此文学作品的意蕴,了解到一对年轻、贫穷但很恩爱的夫妇从泪水中依然寻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即便悲伤但充满了温暖,故事传递了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价值取向。然后,由此导入文章的主阅读部分,学生因情而读、因感而思,增强了学习效果,提升了语言能力,感悟了语言内在美。(3)创设文学欣赏语言学习活动。“语言是学会的,练会的,不是教会的。”文学更是如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就要让学生在目的语语言环境中神游,于文学语言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中找到情感和人文的着力点。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目的语语言的表层结构深入过渡到深层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欣赏语言的美,体悟语言的情,感悟语言的魂。常见的语言活动有多种,如编写故事,创造性地让学生复述故事,或对原故事进行改编,也可以另起炉灶,借力原故事的篇章结构等。其次,可以开展填词填空,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或难度较大的语言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第三,影视评价,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和学习观,不能视看影视剧或电视为浪费时间。优秀的英文电影既有良好的语言再现,也有很好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在学生看完后针对影视开展听说活动或读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4)开展评判性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最大承载者,教师要以时代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来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考量文学作品的前世今生,从而取其精华,提升自我鉴赏力和识别力。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8Unit1的主题是文学欣赏,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借用后殖民主义的语言和思维来分析评判《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不同人物形象。

三、结束语

借力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与教材编写、教师水平、学情和评价等诸多因素有关,需要学校在各个层面上共同推进。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语言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最强动能。

参考文献:

[1]傅山云.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

[2]吴艳玉.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欣赏课探索与实践[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第7篇

[中图分类号]B-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1-0023-01

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肩负着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重任。因此,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教育领域内高职教育都不容忽视,特别是不能忽视高职教育中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因为只有加强高职教育中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用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特点

1.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特性。高职教育是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的产物,它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一般以市场为尺度。在此种教育中,与锻炼动手能力的“实训”教学相比,理论教学往往居于第二位。学生个人大多认为在高职院校主要是学习专业技术,哲学社会科学价值不大;校方也只强调市场需求,从而不把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看成是意义重大的事情。

2.高职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特殊地位。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引导,中国的职业教育将失去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加快、学科交差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我们就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传统的工匠。另一方面,我们正处在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在各种文化思想的激荡中,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对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强化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起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问题

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首先,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各类学生的教育背景各异,文化理论功底一般较薄,不能适应起点较高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其次,由于自身文化理论水平不高,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习上通常表现为放弃,甚至会进行“理论无用论”之类的消极宣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职业技术不需要社会科学理论。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方式以课堂灌输为主,缺乏灵活性。多数高职教学中仍采用此法,不能根据培养对象和目标的变化而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于是出现“教”与“学”相分离的状况。

3.校方缺乏足够重视。高职院校大多为民营或半民营性质,这就决定了他们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主办者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往往不能兼顾实训课程教学和理论课程教学的均衡。现实中多数院校都更加重视实训课程的质量,技术理论课次之,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基本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不过关,没有一支专业专职的哲学社会科学教研队伍。

三、加强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对策

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内容陈旧、理论性强,但实践性以及和现实的关联却不多。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上对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进行改革,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内容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理论创新上。这里的理论创新意指发掘传统理论的现代意义,用贴近生活世界的理论而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来教育和说服学生。

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应结合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的特点,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采取课上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教育中,既要体现教师“教”的主体地位,更要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要贯彻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在生活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这个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大课堂。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有计划的布置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内容,有效地改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脱离现实的状况。

第8篇

我们单就“扑克牌防骗术”这一细节而言,不由人不为此而拍案叫绝。有哲人说,魔鬼和天使都隐藏在细节之中,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由诸多细节构成的,细节相对于教学原则,更具个性,更具活力,更丰富多彩,它使教学过程充实,使教学原则形象,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一、精心设计的细节可以起到激发兴趣、激活课堂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名著 《背影》中的重点层次 “望父买橘”时就设计了两个细节:一是他范读课文时,有意换掉了“蹒跚”“攀”“探”“缩”等几个关键词。学生通过对比深悟用词之妙,品得津津有味,评得头头是道,充分感受到了“父亲”买橘的艰难、爱子的心切。二是教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表演再现“他 (父亲)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情景,学生看了表演一下子体会到了“向左微倾”的准确生动。原来,“父亲” 同常人一样攀爬时总习惯地先出右手,且力气用在右手上,身子当然就“向左微倾”了。一个重点语段,运用两个细节,现出两个亮点,达到了一个目的:学生通过咬字嚼文充分体会到了“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情所在。

二、精心设计的细节可以起到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的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篇幅长、 人物多、关系复杂。如果按通常教法,用课时虽多,效果却不佳。我在教读时尝试使用了一个细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课时即安排学生边速读课文边填充事先设计好的“课文人物关系表”,学生用了不到3 分钟就基本理清了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断案者贾雨村是受“贾王二公”提携 “补升应天府知府”的,他曾受恩于英莲父母,他和门子既是“故人”又是“冤家”;也明确了打死冯渊、 逍遥法外的“呆霸王”薛蟠是“丰年好大雪”之“薛”家公子,还是“贾王二公”的外甥。运用这个细节,在较短的时间内,即突破了文章的难点,为分析贾雨村、门子等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而概括全文的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用这个细节,实现了长文短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的细节可以起到深入浅出、寓教于趣的作用。

如我们在教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边导读边画出了一幅诗意图,学生眼观“婆娑的柳枝、青青的客舍、惜别的身影”之美景, 口诵“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之佳句,自主悟出了真挚的友情、淡淡的离愁……真是此画无声胜有声啊!在教读《刻舟求剑》 时,制作一个简易船模,学生们直观了“船行”而“剑不行”的演示, 顿悟文中的哲理。我在《小桔灯》教学中,安排学生亲手制作了一盏小桔灯,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积极参与,很快领会了作者用小桔灯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深意。

四、精心设计的细节还可以起到总结扩展、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

一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在教读《孔乙己》进入总结环节时,他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阿Q正传》中的片断:阿Q在城里回来,在乡亲面前装大,反被嘲弄,而他却若无其事,显露出他特有的“精神胜利”之骄态……这位老师引导学生评论分析了阿Q与孔乙己的不同个性及作者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共同态度,使学生加深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