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河流防治措施

河流防治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14:49: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河流防治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河流防治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弥城河

1水土流失原因

1.1地质地貌

弥城河地势东高西低,上游最高点水目山顶,海拔2628米,最低处为其与毗雄河的交汇口,海拔1627米,主河道的河床比降为2.4%~6‰,流域区内,古生带至新生带地层均有外露,从岩性和土壤母质看,上游多为页岩和玄武岩,紧接盆地的中游多为灰岩,泉水出露有三处,其中两处为温泉,流量36.22公升/秒;下游为盆地。页岩具有明显的薄层理,透水性小,易风化呈碎片,玄武岩具有气孔状结构,裂隙发育,表面易风化,又因地质、植被条件差、昼夜温差大而使土壤母质风化速度加快;干旱,导致土壤结构松散,构成了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且上游山高坡陡,“V”型谷较多,这种地貌条件,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坡度愈大,径流流速愈大,侵蚀愈强烈,坡长的增加,径流逐渐增大,冲刷力亦增大。

1.2气候因素

激发泥石流暴发的气候因素是降水,本区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6.2℃,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干湿季分明。干季为西方干暖气流控制,晴天多,光照充足,风大干燥;雨季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制约,水气足,降雨多,雨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多,分布的趋势为上游多于下游,高山多于平坝,流域内的年均降雨量为800毫米,水资源总量的78%产生于雨季。由于全区地貌高差悬殊,加之近几年气候反常,局部地区容易形成控制面积小,历时短促,降水强大的单点性暴雨,是酿成大量水土流失的主要激发因素。

1.3人类活动

流域内的土壤属红壤区,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根据现场和片量结果,总面积为47.6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为4.402平方公里,占9.24%;疏林地为14.775平方公里,占31.02%;荒草地5.737平方公里,占12.04%;果园7.949平方公里,占16.69%;旱地10.077平方公里,占21.16%;水田2.333平方公里,占4.9%;其它2.357平方公里,占4.948%。值得注意的是旱地多为坡地,大于25°的陡坡开荒就近6000亩,形成山有多高,地有多高,山有多陡,地有多陡。在山区,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剧增,为了求得生存,必须导致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因此,新增陡坡地一年比一年多,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加之复种指数低,土壤时间长,以及相当数量的轮歇地,大大加剧了水土流失。这里的疏林地和果园面积占总面积的47.7%,但无保水保土能力,且果园逐年退化。上游的黑箐敞箐、大箐、梨园箐、新庄三木箐内均有采石场,开采后,大量石渣弃于山坡和谷沟,一遇暴雨,泥沙俱下,造成泥石流,再者,山区修建公里、水渠都是盘山开凿,破坏了原始坡面的稳定,又未采取防止土壤侵蚀措施,造成沙石顺坡而下,危及农田河道。总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水土流失现状

2.1洪灾

弥城河的洪灾一般发生在6~9月,由于上游地质及植被较差,滑坡及冲沟发育,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遇暴雨,便山洪泥沙、乱石向河道下泄,雨停水止而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上升,河堤相形变矮,群众苦于年年加堤,据调查,建国以来弥城河河床年平均淤高0.1米,现已高出县城普通民房3米多,主河道12公里的总长中,河床宽窄不一,一般为8~10米,窄处只有3~4米,近4公里堤低且薄,难以抗御洪水,有详情记实的1986年洪灾,发生在十月,天生桥龙潭前的洪水流量大有18m3/秒,沿河的红星、新庄及双海的天桥营等地相继成灾,决堤4口(段)计长600多米,毁坝塘1件,严重淤积9件,毁田167亩,农舍73户,弥城因上游成灾造成大面积的滞洪而幸免,但紧靠河堤的一中、一小、乡镇企业局、农资公司、县医院和汽车客运站等六个单位仍遭不同程度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海勐公路交通中断15天。

2.2泥石流灾害

上游自一九六二年开始发生泥石流,且发展很快,到现在已有滑坡65处,100米以上的冲沟260条,松散堆积物质近4560000m3,由于保水固土性强的植被林地仅为9.24%,而大于25°的陡坡开荒就近6000亩,因此,均具备形成泥石流的陡坡地形,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和因气候反常频发的单点暴雨等基本条件,泥石流灾害越来越严重,1986年发生的洪患,根源和起因就是泥石流随洪水向河道运移的表现,其造成的灾害比洪水更烈,被泥石流淹没的农田、受冲淤的海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每年减收的粮食近50000公斤,坝塘蓄水减少60000 m3,至于流土、流肥和入渗而地下水减少的损失则无法清算。

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六十年代,当地政府开展弥城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体措施是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并对部分坡地进行坡改梯,设置鱼鳞坑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交替影响未达到预期目标,进入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人口剧增,陡坡开荒,乱砍滥伐之风抬头,致使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滑坡、泥石流频发,吞没农田、毁坏基础设施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弥城构成直接威胁,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实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是“稳、拦、排、分”。

3.1“稳”

在泥石流形成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区进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海拔2200米以上营造云南松、华山松等树种,海拔2200米以下营造剑麻、酸模、坡柳、苦刺、苦竹等适宜固土、固沙的树种,加强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的宣传贯彻。在适当位置上修建谷坊,以免土质沟(谷)床下切;在坡面上修建截流沟、水平台阶、鱼鳞坑等,以稳定山体。

3.2“拦”

在大箐、梨园箐、黑箐敞箐、新庄三木箐四条泥石流流通区河谷修建拦砂坝,以拦截泥沙,减缓纵坡,防止河床下切和坡脚淘刷,提高局部侵蚀基准,遏制泥石流的发展,达到稳定坡面以及辅助植物生长的目的。

3.3“排”

在滑坡体的上方的适当位置设置“天沟”,将地表水截排,使之不能进入滑坡体后缘裂缝,在泥石流堆积区的洪积扇上,修建排洪道或导流堤,保护下游居民区及农田水利设施,以排泄洪水或泥石流,达到水土分离,两岸造就良田的目的。

3.4“分”

在丰水年(“多水年”)的主汛期,弥城河下游河道表面上看水流量特别大,有时甚至要决堤,但洪水里的泥沙含量较重,这标志着水土流失严重,并不是像有的人讲的那样:“降雨量超常的大,十分罕见”,而是泥石流随洪水向河道运移并侵占河道断面的表现。因此,下游河道现状已不能满足丰水年份安全度汛条件,在上游实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必须考虑分洪问题,以减轻下游压力,而下游受洪水和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城区段(塔山脚~河道出口),十多年前已实施了一项分洪工程,分洪口设在塔山脚地震台旁,分洪渠自东向西穿城北而过,仍归毗雄河,分洪流量为6m3/秒,占洪汛期最大流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下游分洪渠和城区段河道仍都是穿城而过,隐患并未排除,能否安全运行完全取决于上游的综合治理。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提出在上游的朱坊村西边山打输水泄洪隧道至甲石洞村冷水庙以南山箐(隧道长2公里左右),之后,盘山修建分洪渠达寅街沙河村后山,其水位高度相对沙河村来讲已形成近百米的高差势能,凭借丰水期的来水量可建电站发电,水势向下运行冲转水轮机创造颇丰的利润后向西不到一公里就汇入毗雄河。这个方案的优点是:经过分流,弥城河下游的城区段洪汛期的水流量可减少80%左右,从朱坊村至弥城塔山脚(已有河道)的径流量通过已建成的城北分洪渠就可完全满足度汛条件,安全汇入毗雄河,这样一来,城区段“天河”(该段河道的河床高于县城普通民房3米多,所以叫它天河),可以取消而河址成为面积可观、价值极高的土地资源,加上沙河电站的创收,有帐可算,更重要的是弥渡县城从此可摆脱洪灾和泥石流的威胁,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方案的缺点和不足是:线路长、地质条件差、所需投资巨大。鉴于种种原因,这件分洪工程尚未进行可行性研究,这里仅作为技术方案讨论。

4结束语

就弥城河上游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而言,用“稳、拦、排、分”进行综合治理并将重点放在生物治理上是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并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陡坡退耕还林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中小河流;山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146-02

大江大河由于影响的流域面积广,发生灾害的后果严重,因此其治理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地处山区的相关的中小河流的治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因此众多的中小河流的相关指标都无法达到相关的标准,尤其是洪灾的发生,让以前所作的防护工程毁于一旦。

1 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河流数量非常之多,对我过相关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这些河流的沿岸的水土条件十分好、交通条件优越,因此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许多工场也随之兴建起来。在这样人口和企业密集的情况下,一旦洪灾爆发,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自从古代开始,相关的政府就积极着手治理这类问题。随着我国相关防洪举措以及防洪工程的建设,我国的防洪水平已经取得了难以重大突破。但是这只是大江大河治理水平的提高,那些中小河流的治理问题却更加尖锐,只有3/1左右的中小河流可以达到相关的标准。这些问题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数量超过了相关灾害总人数的3/2。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中小河流面临着水资源日益频乏、污染愈加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1.1 相关的基础设施薄弱

以流经四川等地的渠江为例,其相关建设都是以城镇工程为主,用时较长,相关工作紧张十分缓慢。当前已经建设完成的堤坝长度超过150km。其实,该地自从1998年大规模洪涝灾害发生之后就进行了相关规划,要建造长度为142km的堤坝,但是目前建设的堤坝长度还不到这个计划的20%。

虽然该地建立较为完善的涉及各级行政单位的防洪管理体制,但是一些问题还是难以避免地显现出来,比如说渠江流域的水情检测体系、相关工作的指挥系统、灾害治理措施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

1.2 相关规划和前期工作不利

我国注重大江大河的管理,相关的规定政策也较为完善。但是对于中小河流的相关治理问题的忽视却很严重,由于这些河流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所以造成相关的管理工作无法集中进行。按规定,我国的河流的管理权都是归属于相应层级的行政单位的河道管理处。据调查,地处山区的多数中小河流的相关工作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提前规划,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做得不到位,有些治理的任务和目标不够明确。时代的发展已经证明,目前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物的排放问题是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相关的河流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河流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难以达到的现实。据调查,渠江流域的污染情况已经达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1.3 相关的管理工作力度不够

渠江流域的人口众多,对土地的占有量日益增加,与水争夺土地的现象较为严重。该流域的居民举止特点就是,大部分城镇沿江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占地面日益增大,相关建设对河流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一些桥梁的建设会对河道用地造成过度侵占,加之一些防洪工作本身做的就不合理,对于防洪能力造成了阻碍作用,加重了管理的压力。

1.4 相关方面重视不足

这种不重视最重要是体现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这些问题日益严重,使河流的发展遇到了阻碍。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的投入量小、资金来源渠道范围也十分狭窄等问题,造成了治理资金短缺的严重现实。

2 相关的治理建议

2.1 强化管理

对于山区中的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要坚持按照合理的程序办事的原则,对于相关制度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对于相关责任一定要进行明确的落实。由于相关的河流数量过多,因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每一个治理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相关工作。转变传统观念,对原有制度进行创新,制定新的管理方式。在相关项目的法人组建上,要使相关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在进行相关招标的时候,要将一些小型治理加入到招标条件之中,让相关企业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也将河流污染问题处理掉。

2.2 做好治理的前期工作

在对山区的中小河流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等准则,还要不忘因地制宜。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是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着力提升组织中每个人的素质,让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和负责区域。明确责任是治理工作中能否激起相关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障。相关的治理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工作前培训,让他能在工作进行中以足够的实力应付工作中的各种情况,确保相关的工作能够高质高效率地完成。

2.3 各个层面要加强对其重视

许多山区的中小河流问题已经对相应流域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相关水利部门必须要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明确治理目标,加强相关的治理工程的建设。对治理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必须要拓宽其来源渠道,对投资环节加强控制,让各级政府都尽量投入资金,以免因资金缺失问题而导致有问题的防洪工程的出现。相关的水利部门必须对投资计划的相关工作加强管理,对投资计划的各个环节和每一种情况都深加了解,让相关单位能够在预期内完成相关计划。

3 结论

广大山区的中小河流的相关治理问题已经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重视,因为其问题的治理涉及了经济的发展问题。各方面都应该努力做好相关的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郭清华.山东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水环境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第3篇

因此,要充分认识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现代化小康建设目标的发展。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跨北纬40°34′06″—41°27′54″,东经117°29′30″—118°33′24″,总面积3996.6平方公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47.4平方公里,属燕山山脉,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年降水量在450-850毫米之间,土壤类属较多,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现为残存植被,灌木草居多,乔木稀疏。以往的小流域治理存在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宏观控制和系统的治理方式,致使重复治理,顾此失彼,劳民伤财的事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山区生态建设。近十几年以来,在国家增加水土保持投资的大好形势下,以小流域为单元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县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32平方公里,造林207059亩(其中山杏140116亩、大扁1862亩、枸杞4187亩、侧柏2302亩、油松12973亩、落叶松1520亩、刺槐32765亩、大枣140亩、李子768亩、苹果5003亩、杏槐松混交林5153亩、杨树270亩),封禁118210亩,修梯田22732亩,谷坊2093道,作业路28.64千米,建标志碑23座,管护牌18个,完成水源及节灌工程1312处,共新打井135眼、维修井75眼、建井房75间、蓄水池454座、水窖127个、埋设主管路29.9435千米、配套水泵192台、风机23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740亩。

一、小流域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和特点是有差异的,其治理方法和措施视当地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承德县属土石山区,地面组成物质是石多土少,石厚土薄,地面土质松散,夹杂石砾。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和荒地中土壤细粒被冲走,剩下粗沙和石砾,造成土质“粗化”;有的甚至岩石,不能利用。因此加快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及其必要。小流域治理要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坡面治理重点是植树造林和改造耕地,在生产上以农业为基础,同时搞好封禁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耕地,修建谷坊、护村护地坝等工程措施,以加快治理速度,减少土壤流失量,提高治理效果。

目前,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途径措施上,已由分散的,不连续的、单一的措施治理,逐渐转变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通过大户承包或联户承包,专业施工队常年治理和农业集体经济治理的组织形式,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式,达到高标准治理效果,同时加强预防监督、生态修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二、小流域治理发展方向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要搞好小流域综合和治理,就必须了解水土保持这门综合性科学,明白水土保持的特殊性。水土保持工作有自己的特点,包罗万象,可概括为综合、管理和注重效益。小流域治理也要向着三方面特殊性靠拢,今后我县的发展方向要1、加强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水土保持工作内容;2、加强小流域治理优化模式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出快速治理的突破口;3、在法制方面,尽快制定更完善的法规、条例等;4、治理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5、加强预防监督力度,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加大执法检查。

总之,小流域治理发展方向是多样化,复杂化,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使小流域得发展方向走向新台阶,新起点,新步伐。

三、追踪管理

通过近几年来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我县小流域治理面积已达232平方公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益已逐渐显现出来,每年春季扬沙天气已明显减少,天空也变得越来越清新。使我县的生态环境也将会有明显的改观,林草覆盖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水土流失量减少了,河道淤积程度降低了,洪峰流量削减了,防洪保安更有保障了,经济效益显著,节水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社会效益;减轻了自然灾害,促进了社会进步。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水土保持的追踪管理。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强化精品意识,创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京津风沙源示范工程,这一切都需要管理上去,只有管理上去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才会长久,才会蓬勃发展下去。

治理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效益是目的。管理不好,治理的效益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给搞好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管理内容多样化,不仅包括治理后的水土保持设施、成果,典型试验场地,加以保护和管理,而且要参与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过程,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达到持久地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坑道涌水地面塌陷矿体自燃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 A

Adverse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pyrite resources mining ditch silver home

Wang Shuansheng

(Limited by Share Ltd Lingbao Jinyuan miningLingbao City, Henan Province, 4725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fluencefactos , swallet,surface collapse,and spontaneous ignition on pyrite ore,analyzing these kinds of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e pyrite mining.These measures could direct mining in dept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wallet,surface collapse,spontaneous ignition on pyrite ore

河南省灵宝市银家沟硫铁矿素有“中原硫铁王国”之称,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一些不利于开采的因素严重制约矿山的正常开采。一是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深,银家沟硫铁矿富水矿床的特性逐渐显现,矿坑涌水一直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水害严重制约矿山企业的发展,使相当数量的矿石资源无法开发。二是根据银家沟硫铁矿矿床的赋存特性,矿山一直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随着采矿深度的降低,引发的地面塌陷问题越发突出,目前已成为矿山的主要地质灾害。三是随着矿床的开采,遗留在采场损失的矿石不断增加,进而引发矿石的自燃,采场作业环境温度高,影响施工作业,甚至造成停产。本文通过对制约硫铁矿开采的主要因素及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近年来,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仅供其它同类矿山同类借鉴。

一、水患

河南省灵宝市银家沟硫铁矿是小秦岭地区有名的大水矿床,矿坑涌水一直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水害严重制约矿山企业的发展,使相当数量的矿石资源无法开发。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内可溶性碳酸盐岩分布于花岗斑岩岩体周围,矿区内地下水在矿山开采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是地表河流入渗补给。大气降水通过各类岩石的裂隙、溶隙和构造破碎带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为矿区内矿坑充水的主要水源,矿区主要储水构造为白云岩、接触带断裂带和矿体。

根据以往的突水情况分析表明,断裂构造带是矿井突水的主因及控制因素。针对以上情况,矿山采用以下措施,一疏降底板高承压含水层水压;二区域截流;三注浆加固;四建防水闸和防水门。另外,矿山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疏水原则。在井巷工程靠近含水层是,利用坑道钻疏水。既先用¢91mm的钻杆开孔,再用¢75mm的钻杆钻进,孔口安装阀门,有计划的放水,有效的防止突水。近年来矿山在Ⅱ、Ⅲ、Ⅳ、Ⅴ、Ⅵ、Ⅶ号矿体疏水中,共完成放水钻孔158个,进尺4497.3米,有效的控制了突水情况的发生,为安全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了保障。

二、地面塌陷

矿山于1991年筹建,1995年已形成10万吨/年采选能力,至今已形成40万吨/年采选能力。属地下开采,竖井和斜井联合开拓方式,采矿方法主要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局部采用空场法,中段高度50米,分段高度10米,采矿允许地面塌陷。

㈠区塌陷区现状调查

从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塌陷特征,将分地面塌陷为采空地面塌陷和熔岩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是主要的矿山地质灾害,是由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伴随塌陷往往还有地面裂缝及山体开裂。岩溶地面塌陷是由开发排水(包括矿坑突水)为主导因素引起的岩溶塌陷。随着各个矿体采深增加,地面已形成多处塌陷。Ⅱ、Ⅳ、Ⅴ、Ⅵ、Ⅶ号矿体塌陷区属于采空地面塌陷。Ⅱ号矿体地面塌陷形成时间是1999年4月,塌陷面积3806.1米2;Ⅳ号矿体地面塌陷时间是1997年7月,塌陷面积5866米2;Ⅴ号矿体地面塌陷时间是2003年5月,塌陷面积1647.5米2;Ⅵ、Ⅶ号矿体地面塌陷时间是2006年 10月,塌陷面积分别是656.5米2、476.5米2。Ⅲ号矿体地表裂缝属于岩溶塌陷。Ⅲ号矿体是一个富水矿体,矿体从2000年开始疏水,日排水量为8000米3。长期的排水导致2005年4月山体出现裂缝,形成一条北北东向裂缝,长约200米,宽0.2―5米不等。

㈡矿山地面塌陷趋势分析

该矿区矿体一般受断裂带和接触带控制,倾角60°―80°,矿体在近地表表现为褐铁矿,较破碎,浅部风化带稳定性差,根据岩体的滑落角推算最终Ⅱ号塌陷区的面积为32426.7米2,Ⅳ号塌陷区的面积为28546.5米2,Ⅴ号塌陷区的面积为36930米2,最终各个塌陷区将连为一体。地面塌陷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地表水系,尤其是Ⅳ号矿体的地面塌陷横穿山沟,直接威胁矿区的一条主干路。

㈢矿山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矿山地面塌陷是由于人类开采矿产资源诱发的,因此防治应以人文本,既要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又能保障矿产资源有序开发。结合矿山实际情况,提出如下防治建议。建立健全地面塌陷区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塌陷区应急救援预案;严格执行塌陷区检测和日报制度;在塌陷区周边挖设排洪渠,防止洪水灌入塌陷区;对塌陷区进行封堵,防止人、畜入内;在塌陷区边设立温馨提醒等。回填法是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治理方法,截止目前Ⅱ、Ⅳ、Ⅴ、Ⅵ、Ⅶ号地面塌陷已累计回填石渣362386.73米3,延缓了塌陷范围的进一步扩张。

三、矿体自燃

Ⅱ号矿体为矿区所控制的七个矿体之一,占矿区总储量的11.3%,从1995年5月份开始采矿。采矿方法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首采标高1005米,分段高50米,分层高10米。1998年,矿体开采到940分层时出现高温,2004年,在回采910、900分层时开始出现明火, 2007年9月该矿体停采。

2007年11月,我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对Ⅱ号矿体硫矿自燃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灭火方案。选择在Ⅱ号矿体890、880分层着火区施工钻孔注阻化剂灭火。2008年3月―2009年5月,先后施工40个钻孔,总进尺1096.3米,进行注阻化剂灭火,但灭火效果不明显。后来又在地表火区对应位置垂直施工一钻孔从地表灌水灭火,因为排出的水富含铁离子,污水处理后无法达标排放。2009年6月,灭火工作暂停,总投资96.7万元。

2009年12月我矿与三门峡黄金设计院合作做Ⅱ号自燃矿体采矿方法试验研究,期望用改变采矿方法以达到正常生产的目的。该设计的核心是“将Ⅱ号矿体850至860层面10米段高的实体作为顶柱,通过一定网度的长锚索对顶柱进行支护加固,设计孔眼数386个,锚索长度合计4678.5米。通过长锚索吊顶,将860层面以上的自燃区域与下部回采施工区隔离;确保850层面以下回采施工安全,850以下采用空场法采矿。该工程共完成850层面顶柱长锚索支护锚索加固孔眼382个,长锚索3898.5米,采矿辅助工程419.1米。2011年3月份开始正常回采,至7月底共采出矿石量3.66万吨。

结束语: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有效预防地质灾害,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落实机制,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结合我矿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矿床涌水、矿石自燃和地表塌陷等问题,预防和降低了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保障了矿产资源有序开发。

参考文献

(1)灵宝市银家沟硫铁矿Ⅰ、Ⅱ、Ⅲ、Ⅳ号矿体勘察报告

第5篇

关键词:湟源县;地表水环境;现状;污染来源

湟源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最西端日月山下,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最西边的一个县,由于其处于湟水流域上游地带,致使流域表面受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为当地地表水环境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防治力度,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才能得以解决,本文也会对当地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来源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当地政府解决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1 湟源县的主要水系情况及污染情况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较大支流,是湟源县的主要过境河流,县境内河长41.5公里,流域面积1509平方公里,湟水河湟源境内一级支流有药水河、申中河、拉拉河等7条,二级支流有白水河、寺滩河等6条,分布范围较广,流域面积较宽。随着近年来湟源县工业及农业的大力发展,地表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尤其是湟水河流域的污染,其具体污染调查情况(调查范围为河道两岸100米之内)。

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所示,可见湟源县所有河流的源头段的水质较好,都属于地表水Ⅱ类水质,但出境段的水质都属于地表水Ⅲ类水质,并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对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才能保证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体以上。

2 湟源县地表水环境污染来源

2.1 湟源县地表水污染源比重表

2.2 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村庄、农家院(餐饮)、学校等污染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加剧,导致生活污染源对水体影响越来越严重,生活污染源占44%,主要来自河道两岸村庄、农业院餐饮等污染因素,村民综合素质有限,在河道内随意倾倒垃圾、直排生活污水、河道内清洗衣物、拖布;河道两岸季节性农家院越来越多,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粪便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

2.3 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厂、铁合金厂、污水处理厂、水电站、制砖厂、煤炭销售场、预制板厂、汽车修理厂、采沙场、陈醋厂等污染

自改革开放以来,县城内各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其分布不均匀,致使中小型企业分布在乡镇河道两岸,规模以上企业都集中在工业园区,规上企业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全部进入城市管网,最终由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工业污染源占40%污染来源主要集中水电站、制砖厂、煤炭销售场、预制板厂、汽车修理厂、采沙场、洗沙厂等中小微企业,生活、生产污水,生活、生产垃圾等对地表水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尤其湟水河湟源段沿岸分布11家水电站,严重影响水体淤泥的自然沉降、水体生物正常活动、水体的自净能力。

2.4 农业污染源主要来自蔬菜集中种植地、苗圃、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肉类的消费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加剧了农村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湟源县养殖户每年不断的增长。为了节约成本,取得更大的利益,养殖户会把一些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河水中,使其形成富营养化的河流,加剧地表水环境的污染。蔬菜种植地、苗圃等数量不断增长,农户对农药和化肥不科学的使用对水体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2.5 交通污染源主要来自国省道、青藏铁路、乡村硬化路等污染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车辆越来越多,交通运输越来越复杂。主要影响有路基开挖、施工,水土流失,所有道路车辆行驶中洒落的煤、生活垃圾、柴油、机油等垃圾最终经过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污染地表水环境。

结束语

上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湟源县潜在的水污染问题的重视度,因为其环境污染因素较多,有隐蔽性、随意性、广泛性等诸多污染特点,严重制约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自净能力。如果不及早对其进行处理和解决,还会加剧地表水水质的退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地方部门要积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制定完整的防治规划,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力争将这一严重局面彻底的打压下去,为改善地表水环境作出应尽的贡献和力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工程 水土流失 影响和危害 控制与治理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设计规模

管道工程由1条干线,1条支干线,3条输入支线,13条分输支线构成,其中干线近1300km、支干线近1200km。沿线经过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山东省等23个市、84个县。

1.2 项目区自然状况

管道工程由东北向西南敷设,跨越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燕山山前台地区和华北平原区等三大地貌类型区。管道沿线跨越我国辽河、海河、黄河及淮河三大流域,沿途穿越辽西与河北诸河水系、滦河水系、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等。项目区水土流失主要为水蚀,局部地区伴有风蚀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近6万亩,占总面积95%以上,属轻度流失区。

2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与危害

2.1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管道工程建设将扰动作业区域地表、破坏植被、增加地表面积、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根据项目经过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结合主体工程的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施工工艺和工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管道建设水土流失呈现如下特点:

(1)项目区涉及地貌类型多样,即有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又有燕山山前台地区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区域地表起伏大、土层贫瘠、降水集中,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较大。在上述地区进行强度人为扰动,必将发生水土流失。

(2)工程组成复杂,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流失形式多样,且流失强度分布不均;施工形式多样,由沟埋敷设、定向钻穿越、大开挖穿越、顶管穿越;施工作业面分布较广、占地类型多样、地表扰动方式和强度各异,造成工程区内水土流失形式多样、分布不均。

(3)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建设期,以施工期为最大,自然恢复后,水土流失也随之减小,趋于稳定。

从上述管道建设产生水土流水的特点可以看出,产生水土流的因素很多,地貌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与结构以及降雨的强度是造成水土流失强弱的主导因素,而每一项施工工艺的实施都将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对主体工程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2.2 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管道工程建设在施工准备期与施工期、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期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主要集中在施工准备期与施工期,其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占总流失的65%。在工程建设工程中,管道作业带区、河流穿越区、施工道路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重点地段。

(1)管道作业带区水土流失危害。从项目总占地和临时占地的数据分析,线路工程为临时占地,管道施工作业带区占总建设区95%以上,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0%~95%。管道施工破坏原地貌植被,增强了地表可蚀性,对管道稳定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管道回填后形成沉陷,极有可能导致径流淘蚀,使管道影响管道安全。管道经过大量农田,如不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影响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管道经过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燕山山前台地区,必然会破坏部分林草地,使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丧失。

(2)跌路、公路穿越区水土流失危害。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将产生一定土石方量,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合理堆放土石方,将会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对管道安全和下游农田、村庄带来威胁。开挖方式穿越县、乡级公路,如不及时恢复路边排水和采取植被措施,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安全。

(3)河流穿越区水土流失危害。河流穿越施工过程中,将会有一定量堆土,若不能进行及时、合理防护,临时堆土流失将增加河床泥沙淤积和影响行洪。

(4)施工便道区水土流失危害,施工便道施工剧烈扰动地表,对原地貌形态和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对道路两侧植被、农田带来很大的干扰;同时,道路施工土石方开挖、回填形成大面积的边坡,削弱了自然边坡的稳定性,会进一步诱发重力侵蚀,影响道路建设及后期运营安全。

(5)站场阀室区水土流失危害。站场建设破坏地貌植被,减弱表层土体抗侵蚀能力,增强了地表径流量和冲刷强度,给站场防洪、排水添加了压力。另外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会对站场周边的农田产生一定淤积,影响农业生产条件。

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目标

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长输管道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主要由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组成。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建设和可能产生水土流失范围确定,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永久和临时占地的范围为项目建设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建设区周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为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造成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建设区,这是施工单位关注的重点。

(1)项目建设区。根据项目工程占地情况,项目建设区包括管道作业带,河流、长城、公路、铁路穿越,站场阀室,施工道路等。

(2)直接影响区。本工程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管道作业带直接影响区、穿越工程直接影响区、站场阀室直接影响区以及拆迁直接影响区等。

3.2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要求,全面考虑项目区所处国家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情况,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水系、水资源和水功能、防洪功能等,加权计算工程水土流失整体防治目标为:

(1)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将工程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4%。

(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全面防止弃土乱堆、乱放、滥流,拦渣率达到94%,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的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2%,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林草覆盖率达到10%,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6%。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评价,确定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预防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

4.1.1 工程措施

(1)护岸工程。护岸工程主要布设在河流穿越区,采用浆砌石式护岸。护岸结构、材料选择及与原岸的结合方式相关设计有明确的要求,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护岸的施工方案应在施工前,与当地水利和河道管理部门结合,征求其意见并在施工方案中落实,以便于工程验收。

(2)排水沟。排水沟一般布设在挡土墙、护坡脚趾、坡面排水、沉砂池进、出口水道等。修建时充分考虑就地取材,采用M705浆砌块石结构,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坡面上的排水沟比降较大,比降由设计边坡或地形坡度而定,并在坡脚设置小型效能跌水坎,作为防冲措施。排水沟断面结构按照设计参数施工。

(3)沉砂池。为防止定向钻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妥善处理废弃泥浆,应设置沉砂池。沉砂池为矩形断面,出口大于入口,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4)坡耕地改造。坡耕地改造一般在丘陵山地及地形起伏较大的坡地上,沿管线成台阶状或平行于等高线设置。施工时要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套优化布局。改造的范围是5-25°之间的坡耕地和施工扰动后的梯田。具体的改造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5)土地整治措施。工程施工场地的土地整治以恢复耕地为主,部分种植林草。整治方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保证整治措施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土地整治应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土地生产力为原则,搞好覆土、压实、田块平整等。

(6)表土剥离。管沟开挖施工时,将表土堆放在管沟一侧,生土堆放在管沟另一侧;各类穿越工程和站场建设等临时挖方堆土应集中堆放在指定的场地,临时堆土与剥离的表土应分开,并进行临时挡护。堆土表层应采用密目网覆盖,坡脚可将剥离的表土装入草袋做临时防护,有汇水区域的地段应设置排水沟防护。

4.1.2 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主要包括管沟面种草、作业带种草、渣面种草、草坪、植物护坡、种树等六种措施。在植物种类选择中要注意如下事项:

(1)选择耐旱、耐寒、耐瘠薄、繁殖容易、根系发达、保水固土能力强的树(草)种。

(2)选择抗污染性能强,尤其是抗有害气体和有较强滞尘能力的树(草)种。

(3)选择容易种植、繁殖和管理、抗病虫能力强的树(草)种。

(4)树、草种应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与周围的植被和景观协调。

(5)草坪植物选择适应性强、耐寒、耐践踏、易繁殖、株矮叶绿、生长一致的草种。

(6)按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的要求,管道中心线两侧5米范围内禁止种植深根系植物,选择植物的主根不得超过2米。

4.1.3 临时措施

临时措施是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水土流失和开挖的土石方所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一般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1)管道作业带

管道开挖敷设应合理选择施工时序。在风蚀地区,作业时间应尽量避开大风集中季节(3-5月),在水蚀地区,应尽可能避开暴雨季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临时拦挡、排水、临时覆盖等防护措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A、临时拦挡。临时拦挡采用草袋堡坎围挡,草袋土利用作业带临时挖土或表层剥离土。施工完毕后,集中处理,或回填管沟(临时挖土),或平铺作业带表层(表层剥离土)。

B、临时排水。临时排水沟主要布设在作业带两侧,采用底宽0.3m,深0.3m,边坡1:1的梯形断面土质边沟,沟内用土工薄膜垫护。施工结束后,结合原有农田排水沟,进行部分排水沟的恢复并完善坡面排水设施。

C、临时覆盖。对剥离的表层熟土和开挖的临时堆土,采用密目网覆盖;汛期施工应用防雨布覆盖。

(2)河流、沟渠穿越区

采用定向钻方式穿越大型河流时,应设置排水措施和沉砂池,废弃泥浆淤埋前要进行处理,防止影响环境。河流两侧作业区挖土要采用临时拦挡、临时排水和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地貌。围堰大开挖穿越河流要做好围堰土的填筑与拆除。

(3)公路、铁路穿越区和施工道路区

施工前应先将排水设施和拦挡措施布设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作业区挖土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排水和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地貌。

4)站场阀室区

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周边布设排水设施和拦挡措施,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对周边产生危害。土建工程和设备基础开挖土要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覆盖、拦挡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整治。

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匮乏污染目标治理

基于我国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本文从某些方面对我国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日益加剧进行描述,并提出水污染治理目标及防治措施。

一、我国人均水资源匮乏

我国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降水基本呈现明显的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容易形成春旱夏涝的局面。很多江河在汛期呈洪水现象,在非汛期呈枯水现象,水资源中约2/3变为洪水径流。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也颇为不均,主要表现为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年均降水量由东南部最多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部减至最少低于50毫米。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版图面积占全国的63.5%,人口约占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却只占19%,水资源分布与全国土地、矿产及生产力的分布不相匹配。而且,2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地表水量比20年前减少17%,总水量减少12%。其中海河流域减量最多,地表水减少41%,总水量减少25%。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缺水转变成绝对性缺水。

二、中国水资源短缺的类型和原因如下

(一)资源型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持续增长。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45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285亿立方米,同期生活用水从68亿立方米增加到676亿立方米。1980年总用水量是4437亿立方米,2005年则增加到5633亿立方米。 然而,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北方地区缺水状况更为严重,这与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日益高涨的用水需求极不相匹配。

(二)水质型短缺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水需求,北方地区普遍存在水资源超负荷开发利用的现象,地表水几乎有河皆干,地下水常年严重超采。其实,国际上早就制定了公认的标准,即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不要超过40%,以维护河流湖泊的生态健康和地下水的补充。可是据2005年的统计,黄河流域径流利用率达57%、淮河流域达60%、海河流域甚至高达74%(也有资料称是90%), 也就是说,像海河这样开发过度的河流,基本上到了无水可用的地步,更没有给水生态循环留有任何余地。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情况也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在全国城市用水量中,地下水比重超过30%的有400多座城市,北方一些城市高达80%的用水量来自地下水。 2005年的统计说明,北方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43.8%,其中海河地区93.6%,辽河地区81%,黄河地区44.3%,松花江地区44.1%。

三、我国水污染现状

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惩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据最新资料透露,目前我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为此应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设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四、水污染治理目标及防治措施

(一)治理方向

地不水环境治理、饮用水水源控制、废水生点污染源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与管理;

(二)主要措施

1.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法规,在一级保护区禁止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排放污水,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它可以污染水体的活动,在沿河二岸,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和其它水上设施,必须尊守国家有关法规,进行环境污染评估,并规定防治措施方可进行项目建设。

2. 实施流域内排放总量控制

对所有水源相关水体河流进行入河水排放标准监查和总量控制,并进行排入许可证制度。

3. 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河流生态

水利局要对所有河道,及水源水库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禁止随意挖掘,并对周围环境保护作出规定。在离水体多少范围内禁止堆放各种垃圾。

4. 进一步整理环境保护机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

不断开拓多样化投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水利建设,逐步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确保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采取有力的监督检查,确保污水处理长期达标。

5. 发展污水处理先进工艺技术,推行绿色生活建设

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为准的先进技术方法,并且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总的环境形势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水污染无疑将存在,局部的水污染甚至还有可能加重。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陆青,水资源污染的影响,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2013-08-01.

[2]王玲玲,轻质填料处理废水中COD的实验研究,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2011 .

第8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病害;防治

路基是整个公路构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是主要的承重层,不但承受路面及自重,还要承受路面传递下来的车辆荷载,路基工程的质量对路面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路基工程经常会存在一些病害,若处理不当,将对整条公路的寿命产生影响。因此,在公路工程路基施工中必须加强质量控制,消除质量病害。

1、公路路基常见的几种病害

1.1滑坡 就内外应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1.2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沉陷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而造成的。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在路基堤身内部形成过湿的夹层等因素,在荷载和水温综合作用下也可引起路基沉陷。

1.3公路水毁 公路及其设备因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坏,称之为水毁。造成水毁的原因主要有:①持续集中的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和江河漫溢,以及连阴雨的长时期冲刷和浸蚀;②台风、海底地震等引起的、海啸和急骤融雪引起的洪水;③堤防溃决、水库垮坝、山体滑坡阻塞河道等造成的意外水害;④不适当的沿河筑坝引起的流向改变和坍岸;⑤桥位附近挖河取沙,修建水工建筑物造成桥下水流紊乱和过度的冲刷;⑥流放木排、竹排冲撞桥梁墩台,以及漂浮物阻塞桥孔;⑦公路自身排水防护设施不完善,桥涵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等。对于公路水毁,主要采取水毁预防、抢修和恢复等措施。

2、公路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

2.1滑坡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2.2路基沉陷防治措施

(1)做好路基工程填前处理,必须对原地面和坡面进行处理,该换填的一定要换填,保证填前原状土达到设计要求。

(2)路基填料 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不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质的土。

(3)路基压实 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并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

2.3公路水毁防治措施

(1)桥梁破坏的防治:所建桥梁,除保证桥梁安全外,还应根据水流情况修建导流坝等调治构造物,使水流均匀流畅地通过桥孔;涵洞进出水口应浆砌一段片石铺底或用混凝土浇筑一段,当涵前河沟纵坡较大时,应建急流槽或跌水等构造物以减缓流速。对于以淘空桥基的桥梁,应立即对桥基进行注浆,然后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加固桥基,在桥梁上游修建合适的导流坝、丁坝等调治构造物,使水流均匀流畅地通过桥孔。

(2)防护与加固工程损坏的防治:防护与加固工程所在地段为软弱地基时,采用换土或用砂砾、碎石、灰土进行填筑,确保防护工程基础部位承载力满足设计规范要求。防护与加固工程基础埋深,对于无冲刷地基,应在天然地基一下至少1.0米,对于有冲刷地基,应在冲刷线以下至少1.0米。挡土墙应设置排水设施,防止墙后积水致使墙身受额外静水压力,沿河路堤设置挡墙时,应结合河流情况布置,保持水流流畅,不致挤压河道,引起局部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