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工业化概念

建筑工业化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2 16:57: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工业化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工业化概念

第1篇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三大误区: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

四大瓶颈:制度;标准;技术;管理。

当前国内建筑工业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内的企业实施途径是多种模式并行: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充分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工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龙头,集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还有以龙信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总承包(EPC)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建筑工业化实施途径及几大误区

误区1:建筑工业化≠装配化。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发展迅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由于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初期,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内涵、步骤、路径还不够清晰。

一些地方政府还只是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单纯地用预制率指标来衡量工业化、工业化程度,甚至简单地以“装配化”程度来论建筑工业化水平。目前政府的很多激励政策都是针对PC制订的。实际上,PC只是工业化的一部分。PC具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等优点。但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防止产能过剩。第二,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

一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应用装配式结构技术,但仍然未脱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忽视企业的管理创新,使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效率、效益不高,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建筑工业化是要从管理现代化上要质量、要效益。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的单一的工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也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

误区2: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据统计,推行建筑工业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别减少38%与46%。模块建筑是根据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划分为若干个尺寸适宜运输的多面体空间模块,根据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熟练工人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制作完成室内精装修、水电管线排布、卫生器具安装以及家具嵌入等。模块建筑的优势, “多快好省”,适用性广泛,建造周期短,建筑寿命长,环保效果显著,性价比优。

从各国发展的实践看,因住宅量大面广,与商业、办公物业相比,其个性化相对较弱,更容易、更有意义推进产业现代化。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住宅产业现代化”概念来代表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实质上也未必专指住宅,并且都是借助住宅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同步推进住宅工业化。因此,从这一点上,“住宅产业现代化”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对比分析。

越是标准化,对工业化推动越有利。制造标准化,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同时管理也要标准化。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个性化又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住宅建筑设计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在个性化的中间存在着不可缺少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构配件,标准化的模数,使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工程中得到合适地使用。这就意味着用最少韵资源,最少的时间,实现最高效的工作成果。

住宅标准化不意味着单一化,这与房地产的特征是相悖的。标准化的关键是节点,是模块,是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标准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效果,这就形成了多样性。同样的事件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样的标准模块经过组合和集成,也能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标准化不等于单一化,多样性是结果,标准化是方法和过程。

误区3: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建筑工业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它能够降低单个部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设计、选用产品。而目前行业对部品部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意识到其足以占据建筑工业化“半壁江山”。

建筑工业化的四大瓶颈

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做到精确施工。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设计作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必须确定必要的规则。当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建设普遍面临以下四大瓶颈。

制度。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建筑工业化相关政策规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与制定仍然不足;二是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这就对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标准。通用的现代化建筑标准和体系仍然在起步阶段,成套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形成适用范围广泛的模数标准和成套技术标准,难以大范围推广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技术。传统陈旧的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仍被大量采用,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有效、集成的现代化建筑技术上的缺乏制约了建筑产业发展的真正现代化。

管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管理水平很难支撑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第2篇

伴随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新思维与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需要从根本的思维、方法、技术层面上探索全新的、可操作的理论与实施方法,以解决建筑在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过程中的脱节,解决新的绿色建筑思维与传统方法手段的脱节,实现绿色建筑的再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从建筑信息化与工业化、绿色建筑碳排放系统计量、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绿色建筑再发展的必然与可能,并探讨再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信息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前所未有的变化,建筑领域更是如此,新的数据思维与新的信息技术促使建筑面临一场新的革命,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也将成为走向信息时代的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也面临着再发展的问题。

那么绿色建筑再发展的核心驱动点在哪里?再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与障碍?又会出现哪些本质变化和发展趋势?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1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大数据、非线性、数字化等对传统逻辑思维提出了挑战,同时建筑能量维度与碳排放概念使得以往建筑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的绿色建筑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不同媒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设计与建造思维中的作用,重新评估并重组现有建筑设计过程、生产施工过程、运行管理过程,重新建构建筑企业、部门、组织以及人员间多方协同、协作关系等,以提升信息时代绿色建筑的品质与效率。

可以肯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筑业以往的粗放生产方式将会出现质的变化,精准的建筑模型和数据技术使得绿色建筑定量评价成为可能,新的发展促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性质与结构发生转变。

1.1 绿色建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技术成为绿色建筑再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早在1999年英国就在报告中指出,5年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英国建筑业可以节省约30%的项目成本。根据各国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的介入可以将施工工期缩短15%;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基于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在建筑信息化与绿色化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发与实践。

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高污染、高耗能、低质量、低效率发展,原有的粗放型建筑建造方式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的需要,超过全球总量50%的建筑工程量需要寻求全新的设计建造模式,实现建设的快速高效和绿色环保,以缓解国家经济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信息技水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将成为绿色建筑再发展的个重要途径,为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然而,由于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作)带后,相应建筑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发挥新部件、新材料以及设计建造新模式的优越性。面对快速袭来的信息革命,我们是否在思想和技水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值得思考。

1.2 BIM与建筑碳排放计量

虽然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建筑碳排放定量评价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然而,随着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建筑碳排放计量又是必要的,BIM技术为建筑碳排放科学计量提供了新的平台。

BIM既具有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设计模型信息的特点,又是一种建筑模型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个共享的知识资源,可共享建筑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相关信息资源,并可为绿色建筑从建材生产到拆除及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信息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由此可见,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性能的量化计量上具有全面性和精准性的优势,能够应对情况复杂、时间跨越大的建筑碳排放的计量与评价问题。

1.3绿色建筑标准与评价的再发展

目前国内外现有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市场导向型及技术导向型。市场导向型评价方法简单、易操作,但较为粗放,定量标准少,技术导向型则正好相反。在绿色建筑认识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导向为主的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思想和新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推动和再发展,也必须有更为客观、可衡量的技术导向型的标准作为引导和评价。从目前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标准也面临体系更新的挑战。

2建筑工业4.0

德国率先提出将工业4.0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使得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成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焦点。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可以肯定,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产业的突破口,因此,深入研究如何以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

2.1 信息日寸代德国的发展思路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 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与合作形式。建筑产业更为显著,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这一趋势将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 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可见,随着时展,建筑工业4.0的发展目标不再仅仅是追求大量、快速的建造,而是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设计,实现设计生产全产业链的资源智能化配置,达到高质高效、节约环保,真正实现绿色建筑个性的设计与精致的建造。2.2新型工业化的挑战与我国现状

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工业化设计建造手段,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建筑综合效率大幅提高,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1/3,同时,用工量也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无粉尘、噪声、污水等污染。建筑工业化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瑞士80%的住宅以通用部件为基础,英国达到75%以上,日本达到70%,美国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甚至达到90%以上。

与此相比,我国建筑业建造方式极其粗放,我国建筑量约为世界总量的50%,但工业化率仅为7%。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近一半,为46.7%,建筑业牛勿质资源消耗占钢材的5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运输量的28%。这些材料的生产需要冶炼、熔融、烧结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因而建筑业也间接消耗了大量的矿产和土地资源。从我国目前的建筑业产业地位和行业特征来看,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任务十分艰巨。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数据显示,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7.67万亿元,占GDP比例约7.03%,是国家经济支柱产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同时建筑业关联上下游50多个相关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导致了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沉重。

然而,建筑业企业从低端、高耗、产能过剩的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型,推进我国建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而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

2.3发展思路与途径 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实现跨越发展,由传统粗放产业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绿色建筑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应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绿色建筑再发展必将走上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

这种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运维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还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项目生产集成化”五个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优势。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与建造思维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精度、构件部品生产、施工、项目管理以及后期使用维护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上亦有巨大潜力。因此,可以说BIM是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应用于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中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生产,是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再发展的必然。3绿色建筑的碳排放计量与导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建筑师和工程师仍然是依靠先前的经验进行设计,用粗放的方法进行建造,并没有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与计算,因而无法保证整个建筑过程的绿色化效率与品质。对于绿色建筑,碳排放作为 个重要的指标却很难精准地计量评判。

3.1 建筑碳排放的计量问题

我国还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据世界银行估计,截至2015年我国新建筑将占世界总建筑的50%。我国已经制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建筑低碳化任务艰巨,绿色建筑量化评价碳排放势在必行。

然而,碳排放计量尤其是建筑的碳计量问题,在国际上一直是学术难题,相叉寸其他领域,确定建筑碳排放基准线比较困难,基准线问题很复杂,建筑类型多,各地区也不一样。但是建筑碳交易是未来碳交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随着建筑碳计量方法的完善和基准线的确立,建筑碳交易会成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基于BIM的建筑碳排放计量与评价

关于碳排放模型的研究集中在生命周期划分、碳源确定上,不同的核算边界计算结果完全不同,也没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已有较深入的认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量化统计和计算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美国bSa (building SMART alliance)对目前美国AEC领域的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应用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归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方法上,传统的线性周期评价不能满足要求,按照目前国际的认识,建筑全生命周期应该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建筑材料、设备及构架的开采及生产制造,建筑施工,建筑运行使用,建筑拆除及处置阶段。特别是建筑材料拆除后的处置回收阶段,往往被忽视。

德国DGNB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首j欠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引入碳排放量的科学计算方法,其计算原则是:分别计算建筑材料在生产、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信息模型发挥了核心作用。

3.3建筑碳排放的标准与引导控制

当前,由于很难给出低碳建筑的基准值,建筑碳排放模型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定性的理论分析上,在绿色建筑的碳排放评价上英国和德国的探索有很大贡献。英国于2006年12月了《可持续性住房规范》,该规范针对建筑设计和旧房改造,对建筑碳排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目标,从建筑运行、建筑维护和能源利用等9个方面对建筑碳足迹进行了评价。2008年,德国DGNB对建筑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单位是每年每平方米建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的公斤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碳排放度量指标(Common Carbon Metrics)计算方法已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

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协会2014年底出台了《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该标准根据我国建筑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工程建设资料和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建筑碳排放计量的两种方法;对计量建筑碳排放所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以及碳排放因子的采集工作,从内容范围、采集方法、来源渠道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规定;对建筑碳排放数据核算,给出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相关计算参数及其选用条件;对计量结果的形式、内容等做出统一规定。该标准的出台,使我国绿色建筑碳排放计量评价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建立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相关数据库,用于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比较分析,也可对建筑牛勿运行、改造等过程中不同方案的碳排放进行比较。此外,具备节能减排效益的新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系统,其效益将可能因此量化。当前,信息技术使得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或量化评价绿色建筑成为可能。

4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再发展

绿色建筑的评估已经有25年的历史,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法是1990年由英国建筑研究所提出的“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简称BREEAM)。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估法,我国也于2006年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14年颁布了新版本,但从本质上来说,定性打分指标过多,平行式结构较为简单,该评价体系还是市场引导型的。

4.1评价目标的转换

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率先研究制定了BREEAM,该标准简单易操作,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几通过评价的建筑都被认为是“对环境友好”的建筑而获得由英国研究委员会颁发的环境认定标识,进而得到政府的政策鼓励,得到开发商及用户的认可。相关的制度与建筑环境评价结合形成良性的市场效应,对生态型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技水的推动下,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评价体系目标做相应的改变,从以市场引导为主转型为技术引导为主,建筑信息技术为此搭建了实现的平台。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托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大大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并降低评价工作的成本,到目前为止,运用仿真模拟评价手法已经完全能够发展技术导向型的评价体系。仿真技术的科学性能够极大地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有效避免人为的臆断和片面性,为绿色建筑的再发展提供保障。

4.2评价结构的转型

绿色建筑的再发展,评价目标的转型,需要评价技术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效益概念成为核心,例如实现绿色建筑的时间效益、成本效益、环境效益甚至文化效益等,倾向于更加综合的评判。

有关绿色建筑的环境性能的评价目前已有不少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生态数据库、生态模型及其他信息系统评判方法等,但很多仅从某个角度进行评判,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更加综合客观的评价体系,包括相应的技术结构,德国可持续建筑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针对第一代评估体系出现的问题,如缺乏技术整体性、忽视经济问题、综合使用要求及使用者的愿望等,进行了改进。第二代评价体系包含以下6方面内容:经济质量、生态质量、社会文化及建筑功能质量、过程质量、技术质量和场地质量。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的结构为网络结构,而非平行结构(见图1)。

从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可以看到以下变化。

1)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方面因素。

2)推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科学计算方法,包含建造成本、运营成本、回收成本的动态计算,使’绿色建筑真正能够达到既定的建筑性能优化和环保节能目标,展示如何通过提高可持续性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3)评价标准以确保达到业主及使用者最关心的建筑性能为核心,如建筑能耗、室内舒适度、环境指标等,而不是以简单衡量有无措施为标准,这种方式为业主和设计师达到目标提供了广泛途径。

4) DGNB是建筑整体综合评价体系,最终效果需要看综合指标。这种科学体系有效地克服了第一代评估体系片面孤立评价技术的缺点。

5)推出了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排放量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排放量这一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LCA)体系,致力于逐渐建立起一套以降低生命周期消耗为目标的材料、构件全生命检测与回收的制度。同时,DGNIB体系包含了评价建筑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消耗量、减少酸雨等内容,以更有力的手段让投资者和建造者分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6)德国DGNB最为关键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过程质量一项,这一项是将整个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纳入评定范畴。

4.3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

我国绿色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往建筑模式提出革命性的挑战,需要从思维、方法、技术层面上探索全新的、可操作的理论与方法,以解决建筑在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过程中的脱节,解决新的绿色建筑思维与传统方法手段的脱节,实现绿色建筑的再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的BIM可以建立精确的建筑三维数字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施情况相符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不仅包括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括非构件对象的状态信息,可以支持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管理环境。基于BIM的工程算量真正地把成本管控与设计和施工环节结合起来,能够为整个建筑的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协同平台。

5结语

1)随着时展,绿色建筑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信息技术使得绿色建筑的时空认知、能量认知及文化认知有了新的高度,并建立新的联系结构。

2)绿色建筑的信息判断与记载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使得建筑碳排放等更深层面的信息获取更精准、更完整,信息记录传递更便捷。

3)绿色建筑的生产建造结构将从垂直的竖向结构转变为平行的网络结构,从粗放的手工+机械建造的方式,发展为信息+组装的新型工业化方式。

第3篇

一、生存环境及现状

从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地方债务凸显,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房地产市场产能过剩,在建筑领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建工程大幅减少,2015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新签合同同比下降9%,三季度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6.0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6%,增幅较上年同期下滑10.89个百分点。

从整个经济环境变化与建筑业的动态来看,体现出粗放式发展和野蛮生长的逻辑。过去十年带动中国经济的主要是投资,投资的方向又主要是建设,如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即建筑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整个行业自身并没有探索出一条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与之相对应的,建筑企业就是拿项目、施工,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必然业务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2015年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共用事业建设领域大力推行PPP模式,新形势下的PPP模式与BT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加入了“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概念,过去建筑企业承揽市政和基建项目就是简单的建设、移交。以PPP模式实施建设的项目,建设施工这个环节的地位被大幅弱化,重点在投融资和运营管理,这是大多数建筑企业都不具备的,这是业务单一建筑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大多数业务单一建筑企业只能做某一类别的建筑施工,如专业做桥梁施工的不能做污水处理,这样又更进一步缩小了企业的业务范围,同时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所以当建筑业规则一旦变动,大多数建筑企业就很难适应。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是需求创造供给,在过去30年的时间,我国建筑业确实受惠于这一原理,建筑市场需求量巨大,行业之内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以至于大部分建筑企业提供的服务是简单的施工,这样建筑企业过分依赖人工与“拿项目”。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央高层谈及经济时频频出现“供给侧改革”的字样,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变革的方向。根据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建筑业发展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从整个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

工程总承包与建筑工业化在建筑领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部分企业也在探索如何工业化和工程总承包,但能真正实现工程总承包和工业化的很少。我们目前提到的工程总承包,并不是真正的工程总承包,很多企业不具备设计能力。当然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另一方面,在实现建筑工业化方面,很多企业确实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因为对“工业化”的认识存在误区。首先,我们将“工业化”放在一般语境下来理解,工业化一定具有信息化、标准化、可批量生产等特点。

我们现在企业所谓的工业化是朝向成品化、工厂化方向发展,这只是简单的“copy”,不能称作工业化。其次,工业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么生产”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工业化的建筑企业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此外,很多建筑企业在面对利润大幅下滑时,采取的策略是如何提高企业利润,这是典型的直线思维模式,在外界条件越来越严厉,内部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做法已经触及天花板,可改进的空间非常有限。

二、应对之道

第一,思路决定出路,以投融资能力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国家在基建及公共事业领域的建设推行PPP模式,在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中,明令禁止地方平台公司融资,且不许政府举债,因此在推行PPP项目中,政府方更多的是看中社会资本方融资能力,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思路决定出路,建筑企业应从项目施工建设角色转换为项目投资人的角色,以投融资能力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多元化经营,从单一业务类型向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纵深式发展,包括投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业务多元化经营不仅仅指向产业链中的前端和后端,同时也涵盖了在各个行业中多元化经营。使企业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延伸,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万达和万科的经营模式很好地诠释了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

第三,整合资源。当前建筑业创新的核心不再是简单地提高利润而是转向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集团管控,健全战略与资源统筹管理的机制,以信息化支撑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四,强化企业治理能力,完善企业风险控制机制。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只有加强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及企业治理能力,才能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

第五,建筑企业并购及重组。目前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新一轮并购和重组的机遇,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将进行整合及重组,用以应对当下复杂的经济环境,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升建筑企业自身的运营实力。

第六,以信息化实现流程再造。过去信息化在建筑业仅限于单一业务领域专业性运用,如ERP系统、OA系统、专业设计系统等,在目前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数据信息的综合运用,数据系统间接口的无缝链接等技术,使得建筑业信息化趋向更加成熟,给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及核心能力构建的创新。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命周期欧洲 实践活动 建筑节能 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绿色建筑概念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由绿色建筑定义可以认定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故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与“节能建筑/低碳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范畴更广泛,它不仅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还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材料),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1969 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

对绿色建筑的系统研究应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能源危机和人类环境明显恶化的双重原因,各个发达国家开始着手于解决能源危机和改善环境方案的研发,其中最主要的行动是在建筑和交通方面,绿色建筑运动也应运而生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渐成一个兼顾环境关注与舒适健康的研究体系,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西方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例如:美国新匹茨堡戴维劳伦斯会议中心:该中心是美国”新”匹兹堡地区一项重大的绿色建筑标志,利用其环保的节能减排的智能结构,充分利用自然光和从阿勒格尼河来的自然气流,帮助换气和降温,以减少光和热的投入。加上其他节能设施,创造了每年节省能源约35%的新记录。通过废水回收处理系统,可降低对饮用水的使用近60%。会议中心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无毒产品。这种前卫创新的设计已作为第~批”绿色”会议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建筑,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评为绿色建筑评价系统LEED黄金等级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英国是欧洲绿色建筑开展实践最早的国家,从当初的亚历山大・派克根据其“自维持住宅体系”理论,进行实践的自维持住宅,到如今的绿色校园,绿色办公建筑已经历30余年,其间涌现出一些成功的绿色建筑作品,之中综合多种绿色建筑要素的成功作品是建于1997-1999年的诺丁汉大学朱比利校园(Jubilee Campu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K)

德国的绿色建筑中最为出名是位于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这些梯形部分每隔8层就安排了1个高达4层(约14米)的空中花园,而且花园是错落上升设置的,这让每层的办公室都可以接触到花园般的景色。同时,中庭和空中花园的设置使得在全年的大多数工作时间里,该大厦仅靠自然通风和采光手段已经满足内部通风和采光的需要,使得该建筑自然通风量达60%,这在高层建筑中是非常难得的,大厦也成为欧洲最节能的高层建筑之一,使用第一年的耗电量仅为185 kwh/m2/y。

因为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大力支持,欧洲许多国家较早地的制定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目的是推动本国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非常重视的英国,德国,法国以及北欧四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94年我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2005年10月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共同制订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设部于2006年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共同编制并分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以“四节一环保”为主轴, 要求建设项目以先控制项目评估,再评估一般与优选项,评估完成后,按各评估项目总分,将招拟建项目分为三个等级,并以此分级作为“绿色建筑创新奖”为评审标准,对绿色建筑市场朝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2013〕1号文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对“十二五”期间新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面积的绿色行动提出了量化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 亿平方米;到2015 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新建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主要业务的建筑节能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为了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尽早尽快践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应大力提倡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分。

建设绿色建筑,首先要转变观念。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性很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不但要建设绿色建筑小区,更要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地源热泵及地热综合利用等,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建设绿色建筑,是推动现代建筑工业化重要载体。粗放的建筑方式给城市的生态发展带来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无粉尘、噪音、污水污染,每百平方米建设面积可减少5吨建筑垃圾产生。”这是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军企业远大住工有关科研部门得出的结论。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建立完整的建筑物生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绿色建筑摆脱了传统建筑粗放式生产模式,采用“工厂化造房”“搭积木”式的建筑模式,让城市建筑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绿色建筑以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方式制造建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建筑方式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集成绿色建筑包括主体在内大部分构件和部品均在工厂生产、配送。只需要通过机械设备进行简易拼装,这种生产现场和施工现场分离,现场施工机械化的先进生产方式使得工业化建筑能够实现成套成片快速建设。

结论:(1) 总体而言,绿色建筑是必由之路,这是基于全局的判断;

(2)经济发展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互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包括建筑在内的各行业的可持续转型,而绿色建筑的有效推动也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更高的要求,只能停留在人们的理想之中。

第5篇

Abstract: With the state upgrading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extensive production methods of traditional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eening of industry have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future. Furtherly, as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method promoted vigorously by the government, BIM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greening of industry and can also assist the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green construction, cut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wo internet plus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xamples,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BIM technology helps general contractor cut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tract Wanda turnkey approach by the general contractor,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utilize BIM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关键词: BIM技术;产业化;3D打印;总包交钥匙;轻资产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3D printing;turmkey approach;light asset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169-05

0 引言

所谓产业化是指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组织方式,是一种在行业链条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住宅建设为重点,工业化为核心,运用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结为一体化产业链,改进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进度,效益和质量。主要表现形式为: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安装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组织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几大方面。这种产业化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建材等行业为依托,以工厂化生产配件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为手段,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建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颁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建设部开始培育发展符合要求的龙头企业,并在全国开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点工作,并通过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号召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沟通,促使住宅产业化技术及时得到应用。尽管国家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产品产业化程度低,只有发达国家程度的50%到80%,施工现场工人效率低下,能耗高,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BIM技术作为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BIM技术不仅可以进行碰撞检查、图纸深化、进度管理,成本核算,也可以与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如何利用BIM技术手段将传统现浇生产方式向构件工厂化生产方式转变,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大型施工企业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发展定位

传统的大型施工企业,生产方式主要以现场工人的人工操作为主,劳动密集程度远远高于技术密集程度。随着近年来广大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人口观念的转变,农民工人口逐年降低,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现场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水平也很难保证。施工企业作为粗放型、高耗能的代表,生存模式本身就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背离,加快步伐完成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各种预制构件的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使得传统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钢筋混凝土盈利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盈利需求。

面对目前建筑住宅发展新形势,传统大型施工企业如何尽快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运营生产模式中完成企业华丽的转身,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关系到未来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大事。大型施工企业在未来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中,应着重从创新技术和升级管理两部分着手,逐步完成企业运营生产模式的调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升级:

1.1 设立专门的构件产业化基地

随着建筑工业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资源的紧张,传统主要依靠现场施工的模式正在被逐渐取代。首先,农民工人数在逐年减少,能够胜任劳动岗位的技术工人出现严重缺口。另外,现代化施工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依照施工经验,现场施工往往会出现和目标设计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预制结构如PC构件、钢结构等将会逐渐替代传统的现浇结构。大型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大科技投入,确定企业核心技术,掌握核心专利,以此为基础设立核心住宅品构建生产基地,保持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1.2 培养产业化技术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在建筑产业化转型升级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传统施工过程中,工人素质较低,且流动性大,不利于进行专业培养,满足现代化施工的需要。住宅产业化使得传统简单的体力劳动被机械设备所取代,企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人才,满足产业化施工的需要。

1.3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与传统项目相比,住宅产业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牵扯的材料、专业众多,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一层的管理要求。由于参与建设的单位众多,从策划、设计再到建筑和建材生产企业,组织层次复杂,目标各不相同,施工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受到挑战,必须转变传统思想,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以适应住宅产业集团中的管理方式。

1.4 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和国外较为成熟的大型施工企业相比,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我国劳动力成本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廉价的水平,导致企业科技研发动力不足,特别是住宅产品成套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技术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建筑企业的增效只有不足30%的比例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50%。认识到不足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建立完善科研制度,奖励创新。同时企业要加大自身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向科技要效益,向绿色要效益,突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的概念,实现住宅产业化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

2 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目前主要表现在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施工企业运用BIM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BIM是一个能够共享资源从而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决策提供参考的平台。BIM的价值体现在各个阶段:设计阶段BIM可以为设计方服务,协调图纸中各专业的冲突,使虚拟施工成为可能;施工阶段BIM技术可以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并提供有关建筑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的信息,可以方便地计算工程量,管理大型设备和建筑材料。在运营阶段,BIM可以提供有关使用性能、入住人员与容量等信息,使得建筑的维修管理更加便捷。

BIM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标准化方面:工业化建筑设计具有标准化、模块化、重复化的特点,数据量大且重复,由电脑软件完成会避免出现错误,也容易制定标准和规则,有利于标准化设计。

构件生产工业化:工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构件的精度,传统的记录会产生误差和错误,BIM模型辅助构件生产,可以将多方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使各参与方处在信息对等的位置,对构件进行直观的设计和修改,有利于实现构件工业化。

施工安装装配化:构件信息、搭接位置、搭接顺序是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数据。BIM技术可以保障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施工顺利完成看,有利于BIM实现施工安装装配化。

组织管理科学化:BIM技术可以在建模和其他阶段不断完善构件的物理信息和技术信息,管理构件的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同时,BIM技术可以将设计、制造、施工等环节由传统的割裂分离的模式向集成化管理模式转变,有利于实现组织管理科学化。

2.1 BIM技术辅助3D打印绿色建造

BIM技术在3D打印建造中的应用背景:“3D打印”学名“快速成型技术”或者“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通过材料逐层添加制造三维物体的变革性、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通过对实物进行扫描,产生复杂环境和几何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然后利用建筑3D打印机打印出一模一样的实物。3D打印建筑物的技术原理是将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通过3D打印机喷头挤出,采用连续打印、层层叠进的方式进行建造的新型建造模式如图1所示。

BIM技术在3D打印建造中的应用实例:

①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通过在3D打印的墙体空腔中配置横向、竖向钢筋,并在空腔内进行混凝土灌心形成的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墙板吊装之前,弹出墙体线及控制线。利用BIM技术辅助进行3D打印住宅质量的三维可视化监控。BIM技术还可以辅助进行3D打印建筑现场钢筋放样,如图2所示。

②3D打印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由3D打印形成梁和柱的外壳,并在壳内插钢筋、混凝土灌心,形成梁和柱构件。以刚接或者铰接形式将梁和柱构件连接,形成承重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2.2 BIM技术三水万达总包交钥匙项目中的应用

佛山三水万达项目是中建四局第一个总包交钥匙模式下的新型项目。“总包交钥匙”模式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之举,在新的模式下,业主只面对总包单位,不再直接面对分包单位,总包在万达合格供方品牌库内,自行选定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货商,并执行万达采购数据中的价格,建设完成后向万达交钥匙。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总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利空间大,业主与总包的法律关系也相对简单,责任权利各自清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工程企业均采用这种模式,但在国内,只有万达集团率先采用。

总包交钥匙模式对于总包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模式下,总包要抛弃以往的观念,重新定位自身,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取得效益。

2.2.1 BIM技术在万达首开区中的应用

首开区地上建筑面积约7.9万m2,地下建筑面积1.33万m2,占地面积约为15800m2。主要结构有塔楼:10#、11#、12#、13#商铺:15#、16#售楼部:14#。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首开区结构形式:一般为商业综合体框架结构,公寓为框筒结构;居住区剪力墙结构。结构抗震烈度:6度;容积率:3.45。外立面材料做法:商业:石材、铝板、玻璃幕墙。公寓:石材、铝板、玻璃幕墙。住宅:石材、涂料、玻璃幕墙。首开区模型图如图5所示。

①BIM在图纸审核方面的应用。

万达总包交钥匙合同中明确规定,出图后未在规定天数内,提交审图意见,图纸问题由总包承担责任。修改完成正式移交后仍存在“错、漏、碰、缺”等问题造成的工期、质量、安全及成本等一切责任和损失,也由总包自行承担。

由于新模式下,总包对设计图纸的管控职能要求提高,因此如何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较为全面地查出图纸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BIM技术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施行的,解决图纸“错、漏、碰、缺”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首开区地下室管线与结构冲突经过BIM技术初检达100多处,均已提交给安装公司和设计院协调解决。图纸审核报告和管线碰撞检查报告如图6所示。

②BIM在场地平面布置中的应用。

由于万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前期合理利用场地,尽快完成场地的三维平面布置非常重要。本工程运用BIM手段,对现场进行平面布置,见图7。包含:现场总平面布置、工法样板间平面布置。

③BIM在施工方案模拟中的应用。

本工程在工法样板间交底、塔吊布置、基坑出土策划、支护桩桩基施工策划等方案模拟中采取BIM技术,可以达到提前模拟,发现问题,提早解决的效果。BIM技术模式栈桥出土和分层开挖方案的模拟详见图8。

④BIM技术在工程算量中的应用。

现代建设项目预算超支现象十分普遍,因缺乏充分的时间来精确计算工程量所导致的成本计算不明确,是造成成本超支的重要原因。基于BIM的建筑信息模型可以为造价编制提供所需的项目构件信息,快速统计工程量,能进一步摆脱人为因素造成的计算错误。图9为采用BIM技术进行商务算量的清单表格。

2.2.2 BIM技术在万达轻资产中的应用

佛山三水万达广场大商业地上建筑面积约40.02万m2,地下建筑面积7.76万m2,地上建筑面积32.26万m2。图10为大商业部分平面布置图。

结构形式:一般为商业综合体框架结构。结构抗震烈度:6度;容积率:3.45。本工程外立面材料做法:商业:石材、铝板、玻璃幕墙。公寓:石材、铝板、玻璃幕墙。住宅:石材、涂料、玻璃幕墙。

为适应万达集团实现轻资产万达广场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开发部成本、保证项目品质。在大商业“采光顶”部分,准备采用BIM技术辅助施工。

考虑到成本和建筑效果,并根据标准图和运输能力,将采光顶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工艺深化,并在工厂进行焊接,减少现场焊接量,详情见图11。

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现场预操作,减少返工,节省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 BIM技术在大型施工企业中推行的要素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BIM技术作为施工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勃勃动力。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BIM在建筑工业化、精细化管理、绿色施工、降本增效,科技创新等领域均能发挥作用,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和效益,因此非常值得施工企业学习和推广。为了更好地利用BIM技术为企业服务,在推行过程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完善的BIM管理制度:制度是技术推行的保障,为了保障BIM技术能够高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BIM管理制度,其中包含软硬件管理制度、建模规范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奖励惩罚制度。只有建立健全规范制度,才能让BIM技术在企业中健康地发展。

②为BIM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项目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任何科技创新也必须以服务生产一线,创造价值为前提。施工企业需要寻找一些适合BIM技术应用的示范项目做为平台,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总结BIM技术应用要点和实施经验,以点带面,为BIM技术在企业的推广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企业发展。

③让企业成为BIM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以人为本。BIM技术能否顺利实施,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大型施工企业的BIM人才短缺问题严重,企业应该针对需要,着重培养一批有战斗力的BIM技术团队,尽量做到有经验的“老人”与有冲劲的“新人”相结合。聘请一些专家和相关经验丰富的人员,系统地、有组织计划地进行BIM基础知识和软件应用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实现BIM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总结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目前智慧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昭示“互联网+”已经在处在现在进行时。BIM技术,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结合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产业化”,将会为整个行业带来一股新势力。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在这个建筑工业化变革的时代,需要尽快准确地找到自身的定位,彻底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并在企业内部投入大量优势资源建立BIM技术人才梯队,通过信息化技术武装自己,从而尽快完成转型升级,为整个行业带来一股新势力。

参考文献:

[1]齐骥.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和今后工作重点[J].住宅产业,2013(11):12-13.

[2]武红.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82-283.

[3]程建华,王辉.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经济,2012,39(3):29-31.

[4]熊诚.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6):18-20.

第6篇

【关键词】新芽系统;朱竞翔;活动板房;轻钢体系

1 新芽系统的概念

新芽轻钢系统(简称新芽系统)是香港中文大学以朱竞翔教授为首的团队构想的一种全新的房屋系统。系统以常见的建筑材料,以及循环废料的共同使用以达到高性能。系统采用了精确的平面模数结构,其复合结构由C型钢框架和维护板材共同构造。C型钢框架主要用于抵抗重力以及便于施工,而维护板材提供了很大的侧向抵抗力,并且覆盖所有的钢构建,杜绝冷桥。

这个改良过的轻钢维护结构及维护体系,一方面可以同普通钢结构一样工厂预制与快速安装。另外,它还具有运输量小,方便建造,建成的建筑室内通风,保温,隔热等方面的舒适型也更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该系统在灾后重建乡村地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四川广元下寺新芽小学(NBS1),四川泸沽湖新芽学堂(NBS2),云南美水小学(NBS3),四川崇州鞍子河保护区宣教中心(NBS4),另外还有3所校舍也将于2012年完成投入使用。

2 新芽系统的缘起

新芽轻钢系统的产生具有很多主观及客观的因素。在理论方面,其构想受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先驱的启迪。他们包括查尔斯.埃文斯,富勒,让.普鲁威等。这三位设计先驱设计领域不同,研究路径,试验方法以及设计策略更是差异巨大,但都关注承重结构,维护系统,空间效率等建筑本质问题;他们亦不断寻求用轻钢体系与工业化,现代化的结合,以帮助解决社会上出现的难题。另外,汶川地震农村地区的惨痛教训以及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团队为灾后重建所做的努力,让新芽团队不断思考如何用一种新的建造系统满足尽量便宜的造价下,尽量快速的施工周期,使农村地区的建筑即舒适安全,也最大限度的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他们发现,活动板房体系本身具有快速方便,经济的优点,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反面,救灾后板房回收困难和泡沫造成的污染却对生态造成了附加的破坏,2009年8月,大陆援助台湾风灾地区的活动板房因为胶结剂的挥发问题引发了两岸政治问题。正是在这些复杂社会问题的影响下,新芽系统深入思考中国农村城市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建筑工业化后,在活动板房基础上进行拓展,研发了一种新的轻钢建造系统,应对当代社会的能源危机,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等挑战。

3 新芽系统建造研究

3.1 建造速度

建造速度是新芽系统发展中一直关注的重点,速度反映的是装配的效率,更是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该系统采用工业化现场装配方式,无需进行湿作业。整个周期均控制在2个月之内,建筑主体只需要6―7个工人和20个学生志愿者即能在2个星期内完工,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人力资本。

3.2 结构原则

从受力系统看,新芽系统是一种复合受力体系,支撑结构由轻钢框架和夹芯钢板共同担当,轻钢框架相当于建筑的骨骼,板材相当于皮肤。

3.3 模数

新芽系统由一整套完整的模数和比例控制,该模数与活动板房的模数一致。之所以采用与活动板房一致的模数比例,主要是考虑到了装配建筑的生产层面。该系统主要以板的尺寸作为建筑的基本模数。柱与 柱之间的进深以1820mm为基本模数,而墙面板材的宽度与高度均以300mm为基本模数,考虑到窗户的影响,板材宽度有300mm,450mm,600mm,1800mm四种尺寸,高度则是采用600mm,1200m两种尺寸。在采用这种模数的情况下,窗洞,门洞的位置可以与板材任意调换,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板材的尺寸模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性。

3.4 基本构件

3.4.1 基础

基础作为建筑中重要部分,对整个建筑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基础类型与建造方式也决定了这个建筑建造的流程,针对不同的场地类型,基础具有不同的适应方式。从建筑与场地的连接方式将其分为连接,悬挑与架空三种形式。新芽系统在不同场地中采用不同基础形式,以满足系统对于场地的适应性。

3.4.2 轻钢骨架

新芽系统轻钢骨架系统在几何形态上是一种竖向优先形式的气球系统(balloon system),也被称为“芝加哥建筑”。这种形式指的是轻钢骨架的柱直接从底端到达顶端而不被梁所打断。其结构受力上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受力途径。其空间关系是一种壳体形式。(图1)。

图 1 气球系统简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4.3 墙板系统

墙板体系作为新芽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承担者结构受力的作用,另外也要解决建筑物理性能,特别是杜绝活动板房中无法解决的轻钢冷桥问题。因此其墙板共由结构板,维护板,外表皮板三层组成。他们共同构成了新芽系统的墙板体系(图2)。

图2 结构墙板分解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4.4 窗户

窗户在建筑中所体现的功能就像人的眼睛与鼻子一样,一方面通过窗户让建筑内部与外部形成景观交流,满足室内的采光需求。另一方面则又起着室内外空气流通的作用。而在物理性能方面,窗户却又是建筑的薄弱环节,夏天它需要形成空气对流,降低室内温度,冬天又要阻止热量从室内向外传递。新芽系统在实践中对窗户的处理虽然各不相同,总体趋势却是逐渐将窗户的采光和通风两个功能分开,这样不仅构造简单,从室内来看,窗户也更加通透。室内的通风则由窗户上下的孔洞与屋顶天窗解决。在泸沽湖新芽学堂中,窗户则开创性的将功能拓展到室内家具功能,这座建筑窗户厚度达到420mm,多出来的宽度伸进建筑内部,在窗户竖板间设置四块横板连接,形成了教室中窗户与窗户之间的书架,窗洞板是建筑上构件,是属于建筑的尺度,书架属于人体尺度的范畴,在这里两种不同层级的尺度达到了有机的组合。

3.5 建造流程

新芽系统作为工业全装配化的系统,整个建造过程中始终大部分预制装配的方式。从轻钢骨架――板材――门窗均为干作业方式,只需将构建运送往工地进行统一装配即可(图3)。

图3 新芽系统建造流程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新芽系统带来的思考

“新芽”的名字来自第一座小学,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也恰巧取了捐资方“新亚”基金的谐音。新芽系统发展至今,包括学生,学者,建筑师,厂家等在内的多方人员的关注,也有更多的人投入到乡村建设上。事实上,现在已经不断有独立的建筑师做出令人惊叹的乡土重建项目。但是与社会需求相比,这样的活动仍不太够。还有很多具有专业知识的建筑师、研究者和学生,因为缺乏进入系统的管道而错失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具有相关的技术和足够的能力,的确需要更多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实践出来。现在缺乏的是一个更合理的系统,将正确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在合适的地方,如果这个体系能够建立起来,建筑师也许能在重建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在建筑设计领域,新芽系统作为建筑设计中新的尝试,建筑师在其工作链条中扮演的角色已不再简单的是仅仅建筑空间,功能,造型等方面,而是从系统级的思考:概念――物流――生产――施工。做一个简单比喻,假如要做一件家具,我们可以去加工榫卯,将构件组装起来,把它摆放得很漂亮,跟其他家具、装饰寻找优雅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砍伐树木、选择材料着手,甚至从育苗、种树开始。我们也可以着眼后半程,去考虑如何修缮、循环再用。还可以去训练学徒、传播知识。这一系列步骤,不仅仅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是人类能继续发展、积累与传承的必要方面。新芽系统中建筑师的工作不像大多数设计师仅仅在摆放、搭配上下些功夫,而是去挑战上述的诸多环节。从工业化角度去思考了更多的关于现在社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竞翔,夏珩.下寺村新芽环保小学[J].世界建筑,2010(10).

[2] 朱竞翔.新芽学校的诞生[J].时代建筑,2011(2).

[3] 朱竞翔.震后重建中的另类模式 [J].建筑学报,2011(4).

[4] 黄正骊.成长的新芽 [J].城市中国,2011(4).

第7篇

关键词:建设产业现代化特征途径

一、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建筑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存在,面临的能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势在必行。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是解决当前建筑业成本较高、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途径。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新内涵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将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应用到整个建筑产业链过程中,对建筑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也就是说,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是建筑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包含了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成品住房等等这些概念,但最终的目标都是绿色建筑、绿色产品。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1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即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传统分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以及施工作业机械化。这也就是说尽量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最合理的价格建造满足各种要求的房屋。

2产业链组织集成化。产业链组织集成化即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把工程建设全过程组织起来,使建筑产业链的各种要素得到优化,采用工程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有限时间内创造最大的价值。

3管理手段和产品的信息化。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产业现代化非常注重先进信息技术在建筑生产过程和产品中的应用。如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设计、建造、维护、管理等阶段,实现建筑的全过程监督、跟踪,从而有效提高建筑产业信息化水平。

4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绿色化。建筑产业的绿色化主要包含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绿色化,即最大限度地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健康、经济、绿色的建筑产品,做到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绿色化。

5建筑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能够完善产品的使用功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生命周期质量,促进利益主体的满意,从而实现价值增值。

三、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一)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建筑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不仅质量差、进度慢,而且消耗大、污染多。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建筑质量,而且可以加快建造速度,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现场施工的技术难度,从而节省巨额的建设成本。此外,还能达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标准。 毫无疑问,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建筑产业同样适用。当前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呈现良好趋势。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仍处于初期阶段。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仍需认清现实情况,遵循建筑产业发展规律,做好规划,逐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三)政策引领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保障

建筑产业的现代化需要政策的引领以及政策的保障。我国当前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尤其在工程投标、结算、测量等方面相关条例不够清晰、不够规范,并且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现有的相关建筑产业条例,并出台相应的包括财政补助、税收优惠、投标加分等在内的经济政策,从而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

(四)开发企业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JP+2]企业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体,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仍处在初期阶段,企业的专业化技术体系尚未成熟,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尚未建立,企业在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各环节也缺技术、缺人才,因此,加强企业能力建设尤其重要。加强企业能力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后进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其次是加强人[JP]才培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技能学校、职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的优势,定向培养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求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并强化职业技能考核,引导农民工转为产业工人,为建筑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产业工人。

(五)标准体系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

只有建立一定的标准体系,企业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为推动建筑产业的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引导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互相融合、科研集成,榻立标准化体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组织有关专家,尽快出台统一的有关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准体系,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Z] 苏政发〔2014〕111号,2014

[2]启明 建筑产业现代化需破解“四个瓶颈”[J] 住宅设计,2014(12)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住宅产业化

工业化流程是一个行业压缩成本,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而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正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通俗的说,工业化流程类似于流水线生产,“制作模型”是这一系统实现的关键,因此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1 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瓶颈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

2 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1 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 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 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3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 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 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转贴于

4 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措施 1 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2 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3 精装修住宅模式的推广:精装修住宅的概念直到近两年才在我们的房产市场中出现,而且尽管宣传不断,推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但欣慰的是随着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的逐渐提高,精装修住宅的上升势头依旧值得期待。

在传统模式下,购房到入住,中间往往夹着装修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弊端也是层出不穷,业主自行装修给房屋结构安全、电气规划改造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装修过程所带来的物资浪费十分严重,建筑垃圾的形成也是极为明显。而从住宅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将装修纳入建筑环节,免去业主的硬装过程,既能避免建筑结构的破坏,也省去了装修过程中电气改造的浪费,同时也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这方面,精装修住宅是符合住宅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而要想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装修风格进一步合理化是一方面,装修材料和造价的透明度也是很关键的。

5 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住宅有效供给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唯一出路。因此摒弃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转而向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产业化方向努力是建筑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

[1]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01)

高炳华.住宅产业化理论诠释[J].中国房地产,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