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4 14:43: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
(一)资金供求的季节性和需求的时效性
由于农村的主体产业是农业,农业生产中含有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决定其必然呈现出受自然条件、生物生长规律所制约的周期性,这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的资金供求,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准备、投入时期的资金集中需求和农业收获季节的资金集中回流的的反复循环。使农村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分布上不平衡,连续性不强。
(二)高交易成本特点
金融交易与其它经济交易一样,也具有交易成本,与城市金融交易相比,农村金融交易在信息成本和监督实施成本方面都要高一些。首先,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交通、信息设施落后,加上农业生产复杂的技术性和生产的长期性,使得农村金融交易双方在搜集、整理、分析对方的有关信息方面付出更多的成本;其次,由于受时空限制,以及农村资金用途广泛等特点也使信用贷方对借方的监督成本,保证信用合同实施的成本比城市高。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高风险特点
由于相对城市金融市场风险而言,农村金融市场除了受城市金融市场等风险因素影响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可完全控制和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国家,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就更大于城市金融市场。
(四)规模效益差,资金流动性差
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单位,是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规模狭小,无论从资产存量还是流量上考察,都非常分散,集体经济实力则参差不齐,在大部分的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农村工业、企业除少数地区外,十分落后,而且与农业联系不紧密,相关程度低。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也就显得非常分散,资金供求的个多量小,从而谈不上农村资金经营的规模效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长期性和季节性,投入农业的流动资金具有不同程度的长期性和固定性特点。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差,效益低下。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分别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把贷款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用以支持政府按保护价收购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政策的实施,但由于粮棉购销企业获得贷款后,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发生不良贷款,导致农业发展银行仅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成“粮食银行”。
2.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因其商业化性质和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特征: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风险较大等特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农业银行大规模收缩经营网点,压缩基层经营机构,农业银行的资金投入由农村转向城市,现阶段,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左右,导致农业银行从农村吸收大量的储蓄资金流出农村,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3.特殊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的基本经济特征是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和非盈利性。但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流于形式,产权关系模糊,无法发挥民主管理的特征。经营管理模仿商业银行,以赢利为经营目标,偏离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此外,资本不足、不良资产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弱也成为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阻力。
三、对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考
(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首先是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信用社的改革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其次是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领域。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的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为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应由过去的仅在流通领域向生产环节延伸,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并且农业发展银行还应该承担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基层建设的重任。再次是农业银行应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银行应按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良客户,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农业银行支持头企业发展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达到了银行、企业、“三农”共赢的效果.
(二)引导资金流向,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短缺的现状。
首先,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主要是从农村吸收的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要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其次,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建立起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邮政仅吸收储蓄资金,不发放贷款,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了农村,虽然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又返给了农村领域,但数额有限,因此建立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加大中央银行对农业发展银行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的支持力度。最后,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市场利率,并且农村要实施比城市更快的利率市场化。
(三)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户参与金融市场意识。
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户收入偏低,偿还能力不足和贷款的交易成本较高。所以只有提高农户收入,他们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生产,才有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良策探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01).
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市场的持续开放化,商品与劳务发生国际性转移,资本发生国际性转移,外汇的买卖,黄金的输出输入,这样就会导致国际货币体系运营的方方面面跟国际金融市场有密切关联,因此在国际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变得非常重要。本篇文章简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意义、作用、特征,并分析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容易发生的风险还有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导向。
【关键词】
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特点;发展趋势;风险分析
一、引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经济贸易逐渐频繁起来,在国际的经济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一般就是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不断创新,而且各种各样,金融活动同样也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之上,金融活动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导向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及作用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解释所谓国际金融市场,它是用于进行开展各种国际方面的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动,包含居民与非居民两类人群之间的活动,还包含非居民与非居民两类人群直接的活动,一般而言,我们讲的概念是指它的广义解释。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它便于资金的国际化。原因是跨国大企业的运营手段,往往是商品出售伴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发生移动,这样就使得企业应该在全球来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如此功能,它可以成功增加海外企业的生产、商品流通中的流动资金的利用率,这样就可以为国际贸易往来及国际投资的顺利发展提供很好的环境。而且对国际融资的畅通化有很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自身特征,这样它就有实现国际融资。而且,全球各个国家都能够充分使用和分配这些闲置的款项,用来建设自己国家,长此以往,国际金融市场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资金聚集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划分归类
(一)按交易的不同归类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国际金融市场可划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这三类。期权市场一般是指从事期权的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一般就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还包括货币期货和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即用于现货交易活动的市场。
(二)按借贷时间不同归类一般来说,资金信贷根据借贷时间的不同可划分为短期资金市场与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跟长期的界限时间为12个月。资金信贷时间在12月内的交易称为短期资金市场;一旦信贷时间在12月以上或是证券发行的交易称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的目标对象不同归类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中,按照交易目标对象的各异,可以划分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目标对象是所处地国家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处地国家直接对它们监督管理:但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目标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群体,所有的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都不能对金融交易进行监督管理。
四、当前阶段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最近两年以来,通过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逐渐变得缓和,还有,美国为首要代表的高风险的资本价格逐渐回升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可以预见,当前阶段,国际金融市场的大环境改善较好,它面对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然而,这些不能百分百证明形势一片大好.因为世界经济所在的位置十分繁杂,甚至存在大量国际政策有着多边形特征,这会使得向好发展的趋向相对来说较弱,政策信号有一点不利,就发生很大的变化波动。
(二)国际资本流向发生逆转当前阶段,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导致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是最新兴起的经济体股市疲软和发达经济体,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也会发生改变,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到来的是流通资金将会倾向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朝发达经济体的方向发生转移。
(三)信贷环境发生结构性的分化全球经济体的资金货币发生政策分化,全球经济体飞速发展,全球资金利率会发生很大的结构性的分化。一般显现为两种形式的分化:第一种情况是,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有一部分的新兴经济体主要手段是资金货币量化的宽松政策,进行多次降息,主要是降信贷利率。第二种情况是,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尽管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声明了维护长时间的货币量化的宽松政策。即使不再进行量宽政策,短时间内很难抬高基准的利率,然而,量化宽松政策要撤离的信息逐渐明朗,主要特征是在中长期信贷利率逐渐回调,法国和德国等等欧洲国家所欠的债务有一定的提高,美国10年时间的国债利率点逐渐回到近年来的顶峰。
五、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
(一)价格风险将逐步转变成制度风险根据美房地产市场次贷延伸的很多金融衍生品的信用风险观察,以后会把金融市场风险转变为金融监督管理的制度方面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将不再是价格风险,会转变为金融信用风险。最后,会引起市场恐慌,甚至导致金融机构在信用方面失去调控。
(二)金融产品风险逐步转变成资源价格风险因为市场担心美元利率、汇率与美国股市发生变化,这样会使得那些用美元计算价值的物品贬值,由美元主导国际金融的信用问题会更加突显。这一点说明,国际金融风险已经跟资源的价格风险互相联系在一起,市场和政策的转变将变得更加复杂。美元不仅仅是国际大宗商品的报价而且还是一种计价货币,美元下跌或者是变化不定,可能会继续促进资源价格提高。从这个角度看来,各个国家的资源战略会把金融风险转变成资源价格风险,最后有可能诱发市场危机。
(三)经济全球化转变为投资全球化的风险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能避免的,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连接将愈加紧密,由此导致资本的流动速度与期望效益同金融投资之间的关联度更为密切。价格跟收益息息相关,收益连接以及有关的政策发生改变,会发生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还会导致投资全球化的新格局的形成。此时,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与背景的不同为投资博弈的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环境,导致价格博弈、收益与风险平衡会使投资全球化变为溢价效应。
六、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导向分析
当前阶段,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新的发展趋势:欧美国家的债务问题对全球的金融稳定的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全世界的金融风险增大;金融的监督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逐渐加深;国际货币的结构多元化变得越来越明显;国际热钱的活跃程度会增加新兴经济体的负面作用。
(一)欧美国家债务问题逐步影响到世界金融的稳定性欧债危机的风险、债务上限突破等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日本债务前景发生恶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都会对世界金融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一方面,就是自身的“财政悬崖”给它本身的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并且影响到了全球经济,这一局面的出现使企业在投资商格外谨慎,消费者减少了。第二方面,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给经济带来了不可预见性。主要经济体如果长期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就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急剧震荡。
(二)金融监管国际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是两方面的,给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机会,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由之前美国爆发的金融风暴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可见全球金融风险跨界溢出的影响。因此为了防范这一风险的发生,应减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资金波动性,加大对自身金融业的监督管理,最终形成稳定安全的全球金融监管框架,增强国际金融安全,只有最大限度上加大全球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形成才能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国际货币结构多样化的倾向很显著美元的无约束供给,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巨大的损失,并且对各国经济影响巨大,所以打造货币多元化体系是大众所期盼的。打造货币多元化体系不但可以使世界经济保持稳定,还可维护世界金融安全性。为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朝向货币币值稳定、供给有限制的趋势发展,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的目的是使得未来国际经济更有秩序的进行。
七、结论
综述,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然而世界经济环境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会使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导向同样变化多端由此,对可发生的金融风险要第一时间防范,就算是有金融危机也能有抵御能力,不会发生在金融风暴中无立足之地的情况。本篇文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对有关研究人员面对金融问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和面临的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09(07).
[2]葛华勇.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01)
[3]谭雅玲.国际金融新动向与国内金融新问题[J].武汉金融,2008(03).
【关键词】碳金融;碳市场;对策建议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将达到220000亿元人民币,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市场。
目前,中国的碳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为全球碳交易主要的供给方却处于碳金融产业链的末端。未来,中国应提高对碳金融价值的认识,将碳金融体系的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管理碳金融交易,以有力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相关行业对碳金融的投入与创新,全方位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态势
从《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主导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体系。这个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并不均衡,欧盟国家在碳排放交易额和交易数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它们主导了市场需求,把持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碳市场中仅扮演碳排放指标供应方的角色,它们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为CDM初级市场提供碳排放标的,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近年来,国际间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市场呈现逐步融合的态势,自从2005年欧盟为EUA和《京都议定书》下的CDM项目产生的CER指标及JI项目下的ERU指标建立了链接关系,扫清了不同减排指标在欧盟交易体系内交易的制度障碍以后,国际间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融合极为迅速。
目前,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并不活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以往我国的CDM项目业主往往直接与国际碳基金、国际投资银行等境外买方进行碳交易谈判。境外买方凭借其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专业能力,掌握了碳资产的定价优势,主导了CER交易;而我国诸多CER项目参与方由于缺乏专业能力和交易经验,对碳市场的交易动态不掌握,承担了较大的开发与交易风险,在合作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十二五”规划刚要的引领下,为更好地完成建成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我国应把握好当前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态势,找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突破口,建立起国家、金融机构和行业内部协调配合的碳金融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二、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应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认清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紧迫性,尽快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
(1)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碳金融市场发展。我国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构建一整套包含资格审查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法规制度,通过构建一套整体覆盖的碳金融法律法规,有效约束碳金融市场的每一环节,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各方利益,确保我国碳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以积极的政策扶持鼓励碳金融市场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身低碳经济行列中。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碳金融发展项目,适当减免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税赋,提高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努力为碳金融市场参与方打通资金流动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畅通国内外资本进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通道。
2.金融机构应作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力军。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政府主要起引领作用,金融机构却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作为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金融机构应在金融创新、中介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
(1)提升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经验,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加大对开发新能源、研发环保技术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以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发电为标的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同时,大胆创新碳基金、碳证券、碳保险等衍生品,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产业体系。
(2)开展专业碳金融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辅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比如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为他们提供包括项目评估、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在内的顾问和咨询服务等等。
(3)打造专业的碳金融人才队伍。金融机构应通过组建专业碳金融业务团队,引进国外的优秀碳金融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逐步建立自身的碳金融服务研发力量。并辅以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顾问等方式加强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碳金融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
3.现有中小碳金融市场应做大做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型碳金融交易市场,现有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存在机制不健全、产品单一、影响力低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做大做强现有碳金融市场,早日形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
(1)构建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中国早先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武汉、杭州和昆明等几家碳排放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的交易所也在筹备中。目前,有关机构应尝试整合国内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平台和现有碳金融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碳排放权集中交易平台,实现降低成本、增强效率、提升影响的目的。
(2)构建有创新活力的碳金融市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自身科研团队要善于捕捉碳金融市场的新商机,创造性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加快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权远期和期货交易外,积极探索应收碳排放权货币化、碳排放权融资担保、碳排放权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以满足碳金融市场参与者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
(3)加强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碳金融业务既涉及传统金融的市场交易、国际贸易等方面内容,又涉及许多碳专业技术内容,面临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这需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组建专门针对低碳产业的金融研发力量,加强碳金融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的碳金融研发管理团队。
参 考 文 献
[1]郇志坚,梁艳.中国碳市场发展及其定价策略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1(3):143~151
[2]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18~21
[3]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0):19~25
[4]张泽文.碳金融市场发展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河北金融.2011(1):31~34
[5]于同申等.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及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0(2):90~94
[6]沈金菊.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J].企业导报.2010(11)
[7]潘小军.低碳经济浪潮下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J].软科学.
2011(7):16~2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金融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现象。二战后,人口结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安全,婴儿出生率提高,死亡率降低,即所谓的“婴儿潮”;第二,婴儿潮一代出生20-50年内,这些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同时出生率和抚养率急速下降,带动GDP的增长,被成为“第一人口红利”;在此期间,随着医疗水平的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认得寿命提高,从而为积累养老基金而增加储蓄,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被称为“第二人口红利”;第三个阶段,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出生率的逐渐减低,此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速度大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总抚养比上升较快,阻碍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的作用逐渐降低,甚至又转变为人口负债。
我国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随着人口红利作用的逐渐减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影响越来越深远,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影响
从供需两个方面来探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影响。
(一)从供给角度分析其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迫使国家对相关的一些政策作出调整,政策的调整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使金融机构和一些金融工具的运营成本增加,促使金融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政策的变革作出调整,从而影响了金融工具的工具。
随着机构投资者的的规模优势和专业化运作突出,使未来的家庭投资趋向于这些机构投资者,实现资产的分散化投资,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同时还满足了老龄化人口对资产安全性的要求。老龄化人口将部分银行存款投向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即将个人的之间投资转向了间接持有证券类产品。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然引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如实现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企业年金等的发展,这些都会促进我国契约式储蓄机构的发展。制度变革等在政策上的优惠,意味着增加了投资的收益,从而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社保基金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所以现在对这些基金的投资限制较为严格,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国家在政策上逐渐放宽投资的限制,提高了社保等基金对股票个证券的需求,从而促使金融工具相对地位的变化。
(二)从需求角度分析其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会促使我国人寿保险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人口的老龄化促使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作出了相应调整,是原来由国家承担的部分逐渐转移到有个人来承担,使得个人,尤其是老龄化人口需要更多的保险。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人寿与健康险亚洲区总监夏德礼的估测,我国所需要的人寿保险与人们实际拥有的保障之问的保证缺口为45000亿美元,超过了37万亿元人民币,说明了我国的寿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夏淼,吴义根,2011).这也就为我国契约式机构的发展提供巨额的资金来源,将进一步促进契约式机构的发展。
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个人金融工具需求的变化。在生命周期理论中,消费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消费和储蓄行为,已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和投资的最佳配置。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资产的安全性需求加大,必然会引起个人对储蓄选择的影响;同时人口的老龄化还会引起金融工具需求的变化。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对我国银行业存款业务的影响
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对存款业务的影响。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0.37个百分点;而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就会提高1.47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的国家(李鸿雁,王超,2008)。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消费不断增加,而消费的资金来源即是年轻时的储蓄,从而说明目前储蓄的增加意味着将来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储蓄的大量流出,对未来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二)对我国银行业贷款业务的影响
老龄化对我国银行业贷款业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人贷款业务上。个人消费贷款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个人消费信贷给商业银行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群体主要集中在要抚养父母和孩子这一部分,进入老龄化,他们应对老龄化的能力非常脆弱,在家庭收支结构发生变化时,将会给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的还款带来相应的风险;同时随着房价的不断增加,出现不良贷款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人口的老龄化与股票市场的回报低存在着尖锐冲突。目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大,在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我国逐渐的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与人口老龄化,将长期压制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研究表明,年轻的人口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人口老龄化则是抑制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在步入老龄化的中国,还存在巨大的养老金缺口问题。我国股市风险高、收益低,甚至不能为严重短缺的养老金投资提供优质服务。据计算,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是美国股市的2倍,平均收益率是美国的1/2(杜本峰,2007)。
老龄化还表现在对资本的影响上,如导致资本在国际上不同老龄化程度的国家之间的流动。不同国家的的老龄化程度不一样,这样就会使资本从老龄化程度大的国家流向老龄化程度低的国家,高效的配置资本获得收益。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老龄化社会中人们对于商业保险产品的需求。我国保险市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由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属于低保障、广覆盖,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保障需求,商业保险市场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补充,市场化的商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个险种。而人们为了使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也为了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会主动购买商业性养老保险,这对保险机构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同时,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参保人数增多,保险机构需要支付的保险金总额和需要提取的准备金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运营资本、业务设置等如何与老龄化社会相匹配将是保险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总结
在过去的几十年人口红利带来的高储蓄率,促进了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口负债,有给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制度的调整,如何创新针对老龄化的金融工具,如何在老龄化的社会中发展及获利,给我国的金融机构也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淼,吴义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J].西北人口,2011,32(2).
[2]杜本峰.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07,334(6).
[3]茅芳琴,李燕.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金融发展分析[J].2012(13).
在万维网出现30年之际,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就在万维网出现的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同样有一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出现――汽车。至20世纪20年代,以汽车出现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形成了信息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行为方式。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许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信息革命的纵深发展已掀起了又一次社会变革的浪潮。
近年来,从前被视为“非主流”的90后已开始步入职场,“被溺爱”的80后甚至已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未来10年,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90后们将成为社会生产的中流砥柱。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即时的信息沟通、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和更以自我为中心的扁平化的人际关系似乎已成为80、90后们理所当然的认知。如果说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以互联网技术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成本、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为主要特点(例如,1997年以来电子通讯网络市场(ECNs)对美国证券交易市场结构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仅通过经纪商和做市商进行证券交易的模式,证券交易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2]),那么在代际更替、“快、直接、平等”的社会认知主位化的过程中,金融市场作为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3],供求主体双方的行为心理变化也将影响金融市场的形态和结构,我们认为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市场整体多样化和分散化
无论人们是否将告别以办公室为基础的工作状态,或与等级森严的企业、机构组织架构说再见,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们的“组织感”和“权威感”弱化都是显而易见的[1]。微博等社交网络让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名人“大V”,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愈加扁平化,这也改变了上一代人眼中具有高高在上神秘感的人群的距离感。美国的千禧一代同样也在演绎着同样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研,美国进入成年期的千禧一代呈现出明显的与有组织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分离而通过社交网络相互联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体系的门槛问题可能将遭到更加快速直接的抵触,例如在投资额度和投资期限上的限制、投资利率的单一等等。而一些目前“非主流”的金融市场,例如民间金融市场、积极寻求转型的部分传统金融市场,通过依托互联网技术提高信用评价技术和风控效率,以更加好玩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也更符合这一代人“自我”的特质。因此,我们认为,信息革命背景下的金融市场整体将更加多样化和分散化。
二、债权融资层次填充和小额衍生交易发展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人口整体更高学历、经济更大不确定性的社会背景下,80、90后们的债务负担较上一代人有所加重。根据民泰金融研究所对纯线上信用借贷P2P平台的调研,参与交易的借款人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的借款人占比已超过七成。这一方面体现了互联网原住民对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业态的高接受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个年龄段人群饥渴的资金需求。为了应对这一代人业已基本形成的无论做什么事都先上网查一查的行为习惯,未来金融市场的债权交易将更多地表现为线上交易。基于技术的创新和需求的提高,债权交易的额度和期限区间将呈现更多层次维度,交易的效率和方式也将不断革新。债权交易归根结底是基于信用的买卖,当征信体系和信用评价技术足够成熟时,资金供需的自动撮合系统或许可让交易速度提升到目前难以想象的程度。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借贷供需的增加,甚至可能出现以信用为标的的小额衍生交易,有望改变目前金融市场的交易相对离散的状态,从额度上实现更加高效、连续的债权交易。
三、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行业细分化和网络社区化
习惯于虚拟化社交和扁平化人际关系的一代,在工作领域或执行目标任务时将更倾向于通过自我和社交网络的力量完成任务。这不仅体现在现实生存立命的需求上,在社交网络中形成的虚拟人格所设定的目标也通过互联网途径实现。在此背景下,无论股权融资还是项目融资都将倾向于行业细分化,这种细分将体现为比目前行业分化更细小的子域,并可能通过互联网形成全球化的不同子域的网络社区,将在某一子域拥有类似偏好或兴趣点的人联系起来,这些人可能在不同的项目中充当投资方、融资方或合作伙伴,而一个子域的网络社区将充当着类似“行业协会”的功能。未来的股权交易将促成更多的小微型企业创业,项目融资将不再局限于大中小微型企业的商业项目融资,个人的创意项目融资将随着该理念的普及而更加活跃,帮助80、90后们实现来自现实和虚拟人格的各种“小想法”。
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强化
关键词:石油金融市场:石油期货;定价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4-0013-03
一、世界石油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最近二十多年以来,随着世界石油金融市场的兴起,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期货价格已经取代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官价”,成为国际石油贸易的基准价格。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广泛地参与到石油期货市场中来,使得石油价格的金融化趋势越来越强。
尽管石油金融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当时稳定的市场结构使石油贸易的参与者都对石油期货持怀疑态度。直到70年代末石油产业市场结构和价格机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市场参与者增多,竞争性加强,现价体系下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频繁,市场参与者对石油期货这一金融工具的需求才与日俱增。人们开始认识到,石油期货不仅可以满足石油行业对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对石油感兴趣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市场投资的途径。
从1980年代后期起,更多的参与者被吸引到石油期货交易中来,包括国际投资者和像摩根斯坦利这样的“华尔街炼油商”。据统计,现今纽约商品交易所交割的全部取暖油中,摩根斯坦利一家就占到了61.5%。不仅如此,摩根斯坦利还将其触角伸到了石油供应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它拥有油库、码头、运输船队,凭借巨大的交易量和储存能力,摩根斯坦利已经成为了美国家用取暖油市场供应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占据了美国取暖油市场大半的市场份额,获取了巨额利润。在摩根斯坦利的示范效应下,许多金融机构都已步其后尘。高盛、美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花旗集团也在其中。对冲基金作为机构和富人们的投资平台,近年来也纷纷跻身于石油金融市场。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纽约、伦敦等地的努力下,已有数种石油期货合约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此外,作为这些成功合约延伸的期权合约也取得了成功。下表是2005年全球交易量排名前10位的能源期货合约。
虽然现在石油期货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但它们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这也是所有期货合约的基本功能。一是价格发现一一对商品价格的变动提供即时显示;二是风险规避一一允许公司在限定的时间内对冲价格风险。此外,也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交易费用低廉的投资机会。
二、石油价格中的“亚洲升水”现象
“亚洲升水”现象指的是,中东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的价格每桶要高大约1美元左右。
根据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公司唐苏欣和张建华两位的研究,“从1993-2001年,沙特轻质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洲的价格平均高1.01美元/桶,与销往美国市场的相比,差距更大,有时达3美元/桶以上,甚至出现过直接从沙特购油运回国内,还不如按沙特给美国的价格先从沙特运到美国,再从美国转运到中国的价格便宜。”(《探讨高硫原油加工的效益问题》)
一些日本石油专家也在积极研究“亚洲升水”问题。日本能源研究所(1EEJ)在2003年2月完成的一份题为《关于减少原油市场亚洲升水的对策》的研究报告的第一页中写到:“从199l到2002年期间,中东原油销往亚洲的价格比销往欧洲和美国市场的价格平均高出0.94美元/桶,有的年份甚至平均超过1美元/桶”。来自国际能源机构的资料也证明了“亚洲升水”现象的存在。
存在“亚洲升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中东国家对销往这三个地区的原油使用的作价公式不同。中东原油的流向主要为亚洲、欧洲和美国,对销往欧洲的原油与Brent油价联动,销往北美的原油与WTI油价联动;由于亚洲地区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没有一个能与Brent和WTI处于同等地位的基准原油,因此销往亚洲的原油与PLATTS报价系统的迪拜、阿曼油价联动,每月公布一次官价(或贴水),以提单日所在月计价。PLATTS报价由于作价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完全反映东北亚地区的真正的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中东销往东北亚地区的原油价格普遍偏高。
三、石油金融市场对国际石油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1.石油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际石油贸易的基准价。
随计价方式的不同,国际石油贸易中通常有6种价格,即欧佩克官方价格,非欧佩克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交易价格,以货易货价格和净回值价格。事实上,全球种类繁多的原油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一般以某种原油的价格作为交易的基准价格,然后根据交易的条件不同,在基准价上加一定贴水来计价。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有两种基准原油,一种是WTI,在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进行交易;另一种是布伦特,在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1PE)进行交易。人们通常所谈论的国际原油价格是多少美元一桶,指的就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或者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的期货价格。目前亚洲虽然也有几种本地的基准油,如迪拜油、阿曼油、米纳斯油、辛塔油等,但是这些油种的价格归根结底受WTI和布伦特的影响,最终是由WTI和布伦特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亚洲目前还没有基准原油。
2.石油期货价格确立其石油基准价地位的原因
首先,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在功能定位上有所区别。
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发现价格和转移风险,而现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转移商品所有权,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
其次,交易的公开性是实现定价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
要实现定价功能,其前提条件是交易的公开性,买卖双方的成交价格和其他合同要件必须向全社会公开。同时,交易是开放的,任何第三方都能够以同样的价格达成交易,价格是决定是否能够达成交易的唯一因素。现货交易由于是一对一的交易,交易双方的成交价格及其他合同条款通常是商业机密,不希望被社会公众所知晓;而且,除了价格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条件是决定交易双方能否成交的关键因素。因此,即便是交易量再大,如果交易不是公开的,传统的现货交易也无法起到定价作用。例如,新加坡普氏每天下午4:00-4:30的公开交易窗口,之所以能够起到计价作用,关键原因就是因为该窗口是公开交易。而新加坡传统的石油现货市场,尽管交易量比该交易窗口大得多,普氏每天在计价时也是不予考虑的,定价功能微乎其微。
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市场,市场参与者众多,只要有钱或者有货,任何市场主体都可以参与交易,对市场价格进行“投票”,市场参与者无高低贵贱、行政级别之分,价格是决定能否成交的唯一因素,交易价格实时向全世界,由于交易所的履约担保作用,所有的成交合约都能得到履行。这是期货价格能够起到基准价格的作用的前提条件。
再次,合约的标准化是实现定价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在期货交易中,合约是高度标准化的,价格是唯一可变的因素,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合约要件如交易标的品质、数量、交易时间、交易地点、交割时间、交割地点、结算条件等都是固定的,买卖双方无须也不能对这些条款进行讨价还价,期货价格的含义十分明确,这也是成为基准价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发展我国石油金融市场。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争取石油定价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石油总消费量将大大增加,未来石油消费将主要依赖进口。
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在30美元/桶的基础上一路攀升,2006年7月份达到创纪录的78美元/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由于进口总量十分庞大,进口价格的轻微变动也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自己的石油金融市场,建立能够反映我国自身市场需求、代表我国国家利益的石油计价体系,争取石油定价话语权,增强我国经济应对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基金等投机性力量的影响,期货价格也许偶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市场基本供求关系,而呈现出一定的非理性。但是,以期货价格作为世界大宗商品的定价基准,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有人认为,2004年以来的国际石油价格中有1O美元左右的“投机溢价”。但我们不能因为油价中有10美元是由于投机造成的,就拒绝支付这一部分价格。我们无法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所能做的惟有适应游戏规则。
定价权的实质是规则制定权。现代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规则制定权的竞争,谁拥有了规则制定权,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一点可以从石油期货的发展史中看得很清楚:
二战结束前,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基本掌握在西方“七姐妹”石油公司手中,国际石油的价格也基本由他们决定。而1945年后,随着中东各国开始石油资源国有化进程,西方世界开始逐步丧失对资源的控制权。1960年,欧佩克组织成立,1971年改组扩大到现在的11个成员国,拥有当时77%的石油储量。该组织的成立标志着西方世界开始失去对石油成本的控制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国家为抗议美国支持以色列,开始减少石油产量并对美实行石油禁运。当年12月欧佩克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左右上调到10.65美元,触发了二战后全球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均遭重创。此次危机正是由于中东产油国掐住了西方石油供应和石油定价的脖子。由此,西方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石油期货交易体系,以期最终掌握石油定价权。上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推出了布伦特远期合约,目的是使石油交易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该合约日后被广泛使用,其交易价格被用作中东地区供应欧洲地区的价格参照标准。而198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合约。直至今日,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仅限在美国本土交易,但该期货合约却成为中东供应美国原油以及整个美洲地区原油交易的价格参照基准,合约的价格也成为国际原油价格的最重要的晴雨表。西方国家由此重新夺回了油价的定价权,占据了主动。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贷投入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中也出现了种养和个体经济的现象,而对于这些经济形式,农民手中的资金明显不足,再加之,近些年农民的支出的项目不断的增多,支出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像婚丧嫁娶等费用也逐年增高,而此时我国银行对于农村的所在的网点又是不断的萎缩和回撤,由于银行的网点实行了自负盈亏,利益最大的原因,所以部分农村现存网点不得不撤回,再加之所余的网点对于农民的可信贷的业务品种又少,数量低,效率差,审核困难等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再者,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都以吸收资金为主,而以放款为次,农业本身就是受各方面制约较多的一个因素,所以放贷款的审核也相对较难,步速较缓,手续复杂,也造成了农民信贷问题。
2.运行效率低
我国农村农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散,金融机构服务区域性困难较多,而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无法实行,再加之由于居住的问题,对于贷款、放款和回款也造成了相应在的难度和问题,同时,那些需要借贷的农民还款能力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对于前景的综合分析也缺失,从而也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再者,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现代化的程度高,而农村由于地域性问题和交通问题以及方圆人均居住问题,就使一些电子化产品无的放失,第三,一些信贷人员对于农村的信贷业务工作自觉性差,而这些贷款的风险性高,收益底,路途远,沟通难,也导致了业务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发还款难等问题,就形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的现状。
3.诚信缺失大
诚信报失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农民的诚信教育少,社会信用对于农民来说在生活中也不构成任何困难,农民整体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是可有可无的因素,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为荣,所以各家争相的去贷款,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多少相互攀比,以哪家逃款赖帐多为能力大,本事多,这就使那些守诚信讲法制的农户也逐渐的不守信用了;第二,农村的企业,多以个人和村集体为单位,这些企业经营制度混乱,帐目混乱,管理机制也一样混乱,资金运转困难等等,为了争取到贷款,有时不昔用假帐和虚假的财务信息来骗取多家银行的借贷,银行对于农村企业的监管力度不佳,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缺失大的现象。
4.外部环境差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整体法律和法制还相对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都相继的在完善,但是还有一些法律的空缺和漏洞等,还存在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对于本来法制观念淡薄的农村来说,就法制环境就更不能同日而语了,农民不懂法,甚至还有一些农民知法犯法,刑法的观念已经很淡薄,就不用说更不被人们所熟知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了,再之,一些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差,对于经济和信贷的法制和惩罚概念缺失,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整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恶化的现状。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如何解决上述的不足和瓶颈,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首要问题和重中之重,笔者根据对于农村金融的粗浅的研究调查,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1.推动机制创新
当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也尚未成熟,我们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如何促进和推动农村金融突破原有的体制进行创新,如何形成一个健全的金融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瓶颈,就要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制度入手,提高机构的效率,保障资金的回流,促进产品多样,管理有效,监管成形,人员专业,网点应需,把这些基础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全新的金融机制。
2.构建信用良好
信用和诚信可以说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不仅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诚信,而是对于全国各业来说,诚信都应该进行提倡和弘扬。一个地区的信用度越高,那么这个地区的金融机制就越完善,信贷业务就越频繁,当地的经济就越发展,而对于当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说,首先要加强农户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加强法制和法律观念,对于不守诚的农户制订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信用度差的企业,要加强审核力度,在可以放款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硬监管,这样不仅有利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保障了我国金融机构不受三农贷款的影响,进而规避风险。
3.提高监督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村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支柱,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经济具有着风险大,周期长,投资多,收益慢的特点,而且外界各个环境影响的因素多,所以政府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金融机构也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进一步规避农业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指标,加强合作性经济项目等,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向合理化发展。
4.健全外部环境
论文摘要: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6.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因为国有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将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经济体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并对其它金融渠道产生示范效应;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同其它国有银行改革具有联动效应,但我们更要强调农行自身的特点和弱点,以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要关注社会效益,现阶段主要是处理好这种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农村商业金融改革同农村经济改革协调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