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4 17:32: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影的起源和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电影 场景 设计 艺术分析
电影的场景设计最早起源于舞台喜剧的布景,戏剧出现的场次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布景作情景烘托。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场景的设计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在电影追求真实性和情感诉求的同时,电影的场景布置可以把观众带入电影本身所表达的世界,这种真实性感受使观众更容易与角色内心产生共鸣。电影是一门空间艺术,讲究立体概念,通常利用空间描绘故事发展。
早期的电影场景设计是以梅里埃为先导,他模仿戏剧开始把电影场景设计提升到一个大众关注的焦点上来。从电影诞生之际就有了电影场景布置这门空间艺术,受到戏剧舞台美术的影响,电影场景设计跟随于舞台美术的特色,经过不断发展,使得电影发展越来越多元化[1]。电影场景的设计是全片总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作品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影艺术家大卫·格里菲斯说过:“电影在未来将成为世界的新语言,凡观者都能理解。”如今电影作为一种以情感和叙事为主的艺术形式,需要一个和剧情匹配的空间环境,所有的人物情感,故事脉络都建立在这个空间环境之上。电影空间环境是为了迎合剧情而创造的,是现实生活的还原而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特殊场景。无论什么电影,场景布置都需要涵盖电影的置景,灯光,道具,色彩等元素。电影中的空间场景即使与现实生活无差或差距较小,也能强化视觉感染力。电影场景设计经历了现实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以及后现代主义场景设计风格的变迁,其意义也基本上反映了电影艺术本身在二十世纪以来的规律发展。
2.电影场景设计的艺术性
电影场景设计是由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构成,内部空间主要指室内空间环境,外部空间只要指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风格呈现多元化艺术风格,由于创作者对剧本的阐述方式和表达方法不同,场景设计也在电影中不尽相同。
2.1电影场景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电影场景设计的真实性和镜头拍摄。电影中真实的场景,让观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剧中人物所体验的生活和情感,一部电影之所以让观者感动,离不开场景的渲染,真实的场景让观者与电影产生共鸣,一些观者沉浸在人物的故事里,为剧中人物而喜而忧。电影的真实性要符合实际,不能天马行空,要有年代归宿感和空间真实感。电影场景设计师要尽力去设计符合故事发展背景,符合电影内涵和大众审美的典型场景。
在李安导演的最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旅行》中,我们看到少年派因为灾祸而漂流在大海中的真实场景,电影中值得一提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海和栩栩如生的生物。少年派漂流到海上,大海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静的大海使观众看的胆战心惊;其次是电影中的奇幻生物,除了第二主角老虎理查德·帕克逼真的形象之外,还有海中那些布满青苔使人叫不出名字的鱼,留给观众的还有星光灿烂的夜空,景色旖旎的海岛等。这些场景都让观众身临其境,惊险的故事不得不为电影拍案叫绝。
2.2电影场景中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最早起源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但其对于影视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超现实主义是以“超越现实”、“超越理智”的幻觉、梦境为主要创作源泉。超现实主义电影设计风格往往强调无理性真实,不协调或不符合传统形象。这种电影挑战着人们的审美,对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布置,需要更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但这种“不切实际”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胡乱设计,它需要基于现实,让观者思绪游荡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设计具有不可束缚性,一般情况下,把两个毫无关联的空间物体放在同一个地方,才能表达空间所隐藏的内涵。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主角骑着摩托去了宋朝,在宋朝岳飞抗金的时出现一个现代社会标志的物品是一个思维上的飞跃,“宋朝”和“摩托”联系在一起,打破了观众的惯性思维,让观者随着剧本和导演一起在天马行空的空间里畅游。
超现实主义的影片《车逝》中,主人公在幻境中坐在一张床上,那床犹如一艘小船,在月光下飘荡,画面中的元素脱离正常存在的时空而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时与空的置换,以建构出超现实空间的意境。
2.3电影场景设计中的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的电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场景需要有象征意义。现代主义的电影场景设计是一种对客观对象进行变形,抽象和夸张,打破传统的再现故事发生场景,而以一种视觉冲击力大,浓墨重彩,明暗对比强烈的手段创造出一种神秘而纯粹的精神世界[2]。现代主义的场景设计注重抽象化真实,立体而抽象的视觉效果驱使观众继续往下看而不觉得乏味。
保罗·安德森导演拍摄的电影《生化危机》讲诉了一个被病毒感染而变形扭曲的社会,主角艾力斯被安布雷拉公司无限克隆,和安布雷拉公司展开一系列斗争与反抗的故事。剧中的场景涉及宇宙,从未有人见过的病毒和克隆技术,如此大跨度的场景使得观众内心期待,使得生化系列电影风靡全球。
3.电影场景设计的重要性
场景作为电影中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一个好的剧本需要有强大的场景设计做支撑。电影场景能对剧中人物情绪做一个烘托,突出电影主旨,表达人物情绪和增加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电影场景对电影的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电影场景设计是电影的重要表现,一个良好的场景设计能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场景的创建运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构成艺术形象,为电影提供表现空间,凸显电影的时空感。
结语
场景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摆设,生活的仿制,自然环境的模拟,场景设计需要符合剧本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整部电影具有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岩东.论影视动画中的场景设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45-46
[2]韩新顺.场景设计中的空间表现在动画影视中的重要性 [J].电影文学,2011(20):73.
【关键词】影视传播;传播媒介;整合营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J94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43-02
拉斯维尔[1]影视传播学具有以下五要素: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而这些基本要素在我们所议论的影视传播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传播媒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形式和载体,也就是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影视传播中,大众媒介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转,大众自主选择的性质就极为重要,所以一部影视剧让大众的接受则是极为重要的。选择吸引大众的传播内容是影视传播人员必须做好的部分。现在的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接受着影视传播者通过影视传播媒介向我们传播的内容。
一、影视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影视传播学是伴随着早期电影的兴起与发展逐步衍生而来的,也就是为了将电影更加全面具体的传播给大众而兴起的一门学科。由此可以看出影视传播学的发展就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过程而不断演进。
既然叫做影视传播学那我们不得不从电影的起源说起,从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第一次放映影片《火车到站》,再到电视的兴起,影视剧便潜移默化的进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后电影传播技术的发展又经历了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高科技电影几个阶段。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影视传播始终朝着更加人性和便捷的方向发展。随着电影的发展,影视工作者积累的大量经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影视传播学理论,可以说影视传播学理论既是影视发展的结果,也是影视工作者智力的结晶。
二、日新月异的影视传播
传播效果是影视传播要达到的一定的传播目的。如果一部影视剧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好,那么相对来说他的传播效果也应该很好,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而达到一个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影视传播的最终追求目标,为了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影视发行方通常会绞尽脑汁,而好的宣传效果可以给一部影视剧的成功锦上添花。因而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传播的形式则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
在早期电影诞生阶段,可能一部影片直到上映也没有什么宣传,顶多有几幅简单的海报。很显然这样简单的宣传手段已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电影事业。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其宣传媒介也变得多种多样:电视广告宣传、媒体网络宣传、海报宣传,以及官方举报的电影宣传活动等等,近年来聊天软件兴起,很多电影制作方更是巧妙的利用微信微博为电影做宣传,都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2](P12)是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界一个重要理论发展,该理论现在己经得到了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近几年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一度出现“整合营销热”。
三、影视营销的具体应用
(一)电影《泰濉酚销策略
近年来大陆院线票房可谓是风风火火,2014年总票房已经突破300亿,今年票房实力也不容小觑。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绩脱离不了影视宣传的作用。
《泰濉氛獠康缬埃2012年底,在贺岁档强敌如林的大片夹击下,投资仅3000万左右的公路喜剧类型片《人再逋局泰濉飞嫌常上映27天,票房超过11.4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记录,并开始逼近《阿凡达》。有人说这是影片内容的胜利,有人说是因为电影档期促成了票房的胜利,但我觉得这是影片营销最成功的一次。可畏的不是票房记录的惊人,而是投入与回报的比例。《泰濉返挠销成本占了电影总成本的50%,而这个标准是好莱坞电影的标准。为了避开《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十二生肖》、《大上海》等大制作电影,光线传媒将《泰濉返牡灯诙ㄔ12月12日,这个时间没有什么强劲的对手,这使得《泰濉房梢栽谝欢问奔淠诳梢砸恢Χ佬恪S捌的导演兼主演徐峥全程参与了影片的营销活动,不仅参与了《泰濉泛1ā⒃じ嫫的制作,甚至参与了影片定档等工作。
《泰濉沸传渠道多样化,大批的广告投放到网络以及与光线传媒合作的全国1200个电视频道,包括火车、飞机、公共汽车、机场、3000多家药店、医院、大学、加油站在内的户外媒体,同时还有新浪微博等网络渠道。在新浪微博上的宣传活动,宣传方考虑到微博用户人数众多以及扩散效应显著还特地增加了微博互动活动,使大量影迷可以参与到影片的宣传活动之中,这使得《泰濉返闹名度大大增加,影片还未上映就有大量的影迷在期待影片,而影片上映之后更是一传百、百传千,最终取得了票房成功。
(二)电视剧的营销策略
在电视剧方面,以前大多是请一些人们喜欢的实力派演员,并没有过多的宣传模式。而现在制作方为了给影视剧达到更大的知名度往往想尽了办法,除了上面谈到的积极营销的方式,制作方往往会制作一些有关主演的绯闻来给即将播出的电视剧造势。
最近的热播剧《武媚娘传奇》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首集就牢牢吸引观众目光,收视率达2.14亿,打破了中国电视剧史上开播最高收视纪录,最后就连大结局也创下了近年来电视剧的新高。其中不得不称赞范冰冰在剧中服饰造型方面的用心,独范冰冰在剧中的造型就超过260套,一众演员的戏服加起来有3000套左右。
除此之外,该电视剧的成功,自然有美女范冰冰的超高人气还有剧中靓男美女们的齐心宣传,以及电视剧本身的魅力所致。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电视剧播出前,范冰冰与同是主演的李治廷的绯闻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再加上《奔跑吧,兄弟》正火的李晨与范冰冰的联系不断,这些或多或少的促进了人们的关注度。虽然这样的绯闻炒作并不能通过传统的传播方式来解释,但是我们不得不肯定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带来的效果。当然,并不是单一的营销策略就能使《武媚娘传奇》如此的成功。其中不乏各类的炒作营销,如“胸器”、“大头剧”等的宣传,更是促进了人们的关注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营销策略对影片起积极作用。
五、小结
传播对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好的营销策略更在现代影视业中起了积极作用。研究影视传播学不能局限于研究影视传播学本身,而要借鉴各领域积极有效的方式,为影视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影视业才能健康发展。本文在论述影视传播学发展过程的同时,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分析影视传播学的内容、功能、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并浅略分析当代影视剧的营销策略,以便更好的理解传播学在影视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海强.中国电影市场的整合营销[J].科学之友,2006.
时期过后,我国动画事业开始走向复兴阶段,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白银时代,《哪吁闹海》这部经典巨作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期间出现了多种风格的动画电影呈现,比如说《三个和尚》、《阿凡提》、《南郭先生》等等,每部动画电影的风格表现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所富含的寓意也有所区别。1985一1995年这十年可以说是我国动画电影事业的转折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出产了大量动具有特色的动画系列片,比如《葫芦兄弟》、《邀遏大王奇遇记》等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巨作,这一时期出现的《山水情》还在国内外得到了多项大奖,这种精工细作的动画电影给我国动画电影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一些中外合资的动画电影产业开始流入中国市场,给我国国产动画电影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制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国深厚的文化生态底蕴下,我国一定会迎来动画电影事业的第二春。
二、文化生态与中国动画电影之间的联系
生态学是一门“超级显学”,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己经超出了科学范畴,生态学中具有多种生态类型,比如社会生态、市场生态及文化生态等等,文化生态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动画电影事业发展的文化积淀,文化生态与其他生态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它具有开放性、普遍性与发展性等特点,文化生态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文化生态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充分体现文化生态,需要对我国文化生态的衍变过程有一个清晰客观的了解,只有在全面了解文化生态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将其融入到动画电影创作中,比如说《秦时明月》这一动画电影就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贯穿于整个动画电影中,能够增强动画电影的文化底蕴,赋予动画电影深刻的内涵,文化生态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在传承文化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国动画电影产业,无论是对文化生态还是对动画电影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关注文化生态衍变过程,可以在文化生态中找到新颖的动画电影素材,充分展现我国动画电影史中的全面视野,文化生态可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而动画电影是一种有形资产,文化生态需要通过动画电影这种有形资产表达其本身的内涵与价值。我国动画电影事业经历了起源、辉煌、低谷与复兴等阶段,这些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动画电影创作中融入文化生态,能够使动画电影更加真实。
三、当今形势下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
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要在当今形势下大力发展我国动画电影产业,需要了解整个动画电影市场需求、新时代文化背景及人们对动画电影的需求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促进动画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动画电影是现今广泛开展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优秀的动画电影产品能够鼓舞观众,给观众一定的精神寄托,丰富动画电影文化内涵,能够为观众提供多重选择,实现动画电影的时效性,动画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在贫瘩的情况下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那么在接受动画电影文化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勉强性,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是指观众从心理上喜爱动画。因此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应适当加入一些文化生态理念,让动画电影产品丰富起来,如此一来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市场受到了国外诸多动画电影大片的冲击,逐渐开始与国外进行交流合作,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动画电影的萧条状态。近年来,我国从多个国家引进了诸多类型的动画电影,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动画电影市场,比如说《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玩具总动员》、《哈利拍特与死亡圣器》等这些影片的引进标志着我国动电影事业己经向全球化时代迈进,是我国电影与国际动画电影接轨的重要起点,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历史性转变,这些影片与我国传统动画电影截然不同,它们属于一种商业大片,这些影片在我国上映后掀起了一阵浪潮,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一利益驱使下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始有了转变。我国引进诸多国外大片,大大提高了我国观众的品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本土动画电影的发展进程,制约了我国动画电影产品的生产与推行。面对这一状况,若我国动画电影不进行改革与创新,必然会被国外电影浪潮所覆盖,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国动画电影开始进行全面革新,完成了新时期的飞跃,国外电影产品的引入对我国动画电影产业而言有利有弊,一方面它阻碍了我国本土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但是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国外大片的引入给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带来了一定机遇,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动画电影市场,启示我国在动画电影产业中不应固步自封,在创作中应吸收一些国内外创新元素,使动画电影创作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备一定的时代气息及人文思想。总而言之要保证我国动画电影具备其独有的魅力,同时增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合理化进程。动画电影在创作中能够融入多种文化元素,这也是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比较活跃的原因,现今的动画电影己经摆脱了传统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年龄局限,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虽然国外大片不断冲击我国动画电影市场,但是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在这一冲击下一直在发展创新,《宝莲灯》这部动画电影标志着我国动画电影产业重新走上了发展创新道路,不再依附国外大片的市场效应,这部动画电影从整个筹备到拍摄发行都是我国导演吴贻弓全面操办的,是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伟大变革,在一定意义上鼓舞了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从事者与创作者。动画电影在创作中要结合艺术性与经济性两方面内容,艺术性可以体现我国特定时期的文化生态背景,而经济性则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整体水平,使我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动画电影产业中,这是一个良哇循环的过程,需要我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以一种包容性的姿态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及动画风格特点等,积极面对新形势下动画电影的挑战与机遇,创造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辉煌。
四、总结
1.西方新媒体艺术发展分析
新媒体意识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是由立体艺术演化而来的,毕加索等著名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装饰物、报纸、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的融入不仅让画面更加的生动,而且生活气息浓厚,人们也可以运用画布之外的空间来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渗透,数字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逐渐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而随着近几年新技术的不断传播,也使得在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实内容,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也会置身于这一现实幻想中,给观众留下了虚幻的意识,但这一技术所呈现出的画面又是非常真实的,虚拟现实属于一种在虚拟环境与特定范围内所呈现出现的一种以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主要呈现手段的现代化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在经过不同设备之间的交互处理之后,让观众能够以一个自然的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沟通。由此所产生的环境就是观众真实感觉的场所,而且在电脑上看到的所有都是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这其中融入了艺术的成分,那么整个艺术的数字化程度也会随之增多,而此时观众的想象力也就越来越重要。
2.西方新媒体艺术与西方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与新媒体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是有关系的,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传输效率较高的技术手段,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信息自身的传输速度。不仅节省了运行时间,而且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有效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西方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新媒体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传统的电影艺术形式,而且其影响范围也远超之前任何技术的影响,整个电影制作的过程中都涵盖了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打个比方,电影在制作、发行以及放映的过程中,都会随着技术的转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我国当前的电影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到电影艺术的内容,而且还决定了电影的表达形式,给我们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广大观众提供了更精彩的娱乐体验。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电影行业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着全新的媒体艺术形式,为当前的电影制作注入全新的活力。电影工作者在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之后所得到的影像作品,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现实中难以出现的现象都可以在电影中展现出来。这样一来,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广。在电影设计中,大部分镜头除了摄影机拍摄以外,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也不在少数,运用这一技术创造出一种开创性的生成图像方法,摄影看不到的东西,计算机技术能够看到,这样一来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体验也就更加的强烈。是其他电影形式无法比拟的。很多电影中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加立体的观影效果,都会用到特效,而这些特效的实现基本上都是基于真实场景模型和电子模型来实现的,还有一部分特效是电影技术人员运用计算机软件制造出与实际拍摄画面相结合而产生的特效内容,能够实现原始三维空间的展示和四维时空效果的提升。除此之外,传统形式下的电影叙事方法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而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不仅让电影的展示模式变得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它可以让镜头设置的原则更加完整,再加上图片结合空间、时间所做出的夸张情节,最终呈现出来的视听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很多的电影中,观众也会发现,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采用相同的场景转换,如果我们的电影技术人员美育运用数字合成技术的话,这种场景转换基本上是实现不了的,而这种场景转换也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观影体验,提升电影的内涵。总体来说,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已经与电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
当前电影领域的发展主要是以数字电影为主,而数字电影又强调形象本身的娱乐价值,要确保观众是融入画面中,而不是游离在画面之外,要让观众享受到电影带来的视觉体验,而不是对着屏幕中所表演的故事情节进行客观识别,技术人员在运用数字技术的时候,不仅可以起到丰富电影内容的作用,而且也为当代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更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也更加的真实。
[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品种,指为电视首映而制作的影片。它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才只有30多年,而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电影既吸收了电影传统中用精致的声画语言进行叙事的各种技巧,又适应了电视媒介的特点,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0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0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电视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缺少理论定位和创作经验,早期的电视电影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艺术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剧本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创作的科技含量不够,电影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等等。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部,正式铺开了电视电影的创作道路。2000年伊始,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及《当代电影》编辑部召开了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在认真研讨和总结了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之后,电影频道决定部分电视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目的是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质量,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2002年,电影频道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调查研究,决定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电影技术发展前景以及电影频道的未来考虑,电视电影采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从最初采用标准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到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到转向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的创作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近10年来,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一千多部电视电影作品,不少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其结构的张力、形象的丰满以及风格、样式的多元性探求等方面,都堪与电影相媲美。由于其题材涉及非常广泛全面,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中国影视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收视率上看,每部电视电影作品黄金时间首播的观众人数一般都在2 000万至3 000万人次左右。其中,60%以上的电视电影作品首播的收视率都能进入电影频道当周收视率前十名。由此可见电视电影观众层面的广泛及其社会影 响。同时,不断发展的电视电影事业,也激活了电影文学创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创作人才。现在,电影频道每年都能收到1 000多部剧本,一大批成熟的剧作者和年轻导演从电视电影起步,现在也成为电影或电视剧拍摄的新兴力量。不少为我们熟知的著名导演、演员都曾为观众奉献过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比如导演高希希、杨亚洲、乔梁,演员陶虹、李亚鹏、陆毅、佟大为、潘粤明、何琳等等,不胜枚举。2003年,由电影频道(CCTV-6)出品,歌手艾静主演的电视电影《黑白》代表中国的电视电影首度走出国门,在第16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奖;2004年,纪实性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在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银奖;2005年11月,中国女星何琳因在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中饰演阿秀一角。获得了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这次获奖又一次见证了中国电视电影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同时也为中国的电视电影人坚定了无限的信心。 转贴于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剧本的创作上。由于大多数剧本是自由来稿,许多作者是新手或是非专业作者,剧本的成活率比较低;而且在剧本的内涵上,存在着作品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等不足。许多有能力有分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参与到电视电影的创作中。二是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电视电影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电影的制作上缺乏制作经验,在电视电影刚刚开始起步的前两年,基本按照电影的制作方式拍摄而成的作品不多,大多数影片是用磁带而不是用胶片拍摄的,所以,使不少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小制片公司不具备拍片能力,而将项目转包出去,使制作经费在转包过程中被盘剥,严重影响了部分影片的拍摄质量,这也说明在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操作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中国电视电影的未来前景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中国电影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关于电视电影的创作
在题材上,由于电视播放具有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可以加强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那些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的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此外,还可以关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的改编和儿童片。同时,要借鉴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强化为档期制作,为类型化的片场制作,打造国产类型电影品牌,提高电视栏目整体质量。在人才上,可以吸引更多有创作经验的优秀导演加入电视电影的创作队伍。
2.关于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式和制片方式
几年来,电视电影的制作队伍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独家投资和多种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每年有100多家影视制作单位参与电视电影制作,目前的电视电影创作已初步形成规范化的生产运作。因此,电视电影要继续发展,就要继续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使电视电影的生产完全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制作、发行、播映的完整机制,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电影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制播分离制度的实施,电影的投资可以从原来的先期投资过渡为后期购买,以适应市场经济。
3.关于电视电影的市场开拓
从已经播放的电视电影的收视反应来看,电视电影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再加上16毫米影片市场和其他后开发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可以根据电视电影的不同类型和观众的观赏需求来划分播出的时间档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栏目,以栏目的整体优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也可以扩大播放市场,将播放电视电影的频道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扩大到全国地方台的影视频道。同时,综合考虑影片的市场价值,可以将一些已经播出的、观众反映较好的、质量上乘的影片制成拷贝或VCD、DVD,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发行,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4.关于电视电影的生产用材
国产电视电影的用材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过程:1999年时是用标准清晰度数字磁带拍摄的;后来又广泛使用16毫米胶片作为电视电影拍摄用材;在2002年伊始,又开始采用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阶段。这种完全按照电影的技术标准拍摄的高清作品,既能满足不久的将来电视转为高清晰数字播出的节目需要,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能从磁带转成胶片,或以光盘的形式,作为影院电影放映。因此,由“磁转胶”到“胶转磁”—转换成高清晰度数字磁带进行拍摄很可能代表本土电视电影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影视合流就得到进一步深化,从电视播放电影,到电视业和电影业联手制作影片,再进入以电视技术为电影院制作电影的新阶段。影视合流更广阔的前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怎样,如今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视电影的播出,它的出现给电影频道的节目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改变了我们关于电影的观念。电视电影探索了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影院电影移植到电视屏幕上去,在此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在我国,它更是电影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途径,也是电影界的一个新的艺术增长点、人才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它的特性、优势和不足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理论界不断探索,更需要电影人努力去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长潇.电视影像传播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一)、微电影的含义。微电影、及微型电影。是微影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指在电影和电视之间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并经过专业策划和系统制作,时间在300秒以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的短片。如今来说微电影已经被宽泛化,时间不在限定于5分钟之内,而是不超过90分钟的短小型影片统称为“微电影”。
(二)、微电影的起源及诞生的背景。2011年,杨志平率先提出“微影”这个概念。称之为“微影之父”随着网络平台的日益壮大,各大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竞争激烈下从而影视的版权也随之水涨船高,则购买的版权费用也大大的增加的自身的运营成本。在这种环境下“微电影”即为一个很好的选择,灵活性、可操控性高。
(三)、微电影特殊的意义。微电影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的“短片”。其“微”的含义就在于:微投资、微制作、微时长,以其短小精炼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互联网。因微电影来自各种参差不齐的短片,各种相机、DV、手机等程度不一的设备,所以拍摄的内容稂莠不齐,但是真正能将微电影提升到电影层次的是类似于“天堂鸟影视”这样的专业机构,渐渐微电影从个人随性的表达上升到电影的层次。所谓微电影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诠释个内容丰富的故事,不但浓缩了电影的细节而且考验了演员表演功底和创作者的专业素养。所以换种说法微电影也是电影市场的另一种营销模式。
二、微电影的类型
(一)、励志奋斗型。该系列的微电影都是以由奋斗从而获得成功为主线,围绕着以理想为信念而奋斗的年轻人,抓住奋斗为特点以此加入情节。多以叙事为主要的表现手法,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代表作品《老男孩》
(二)、感人亲情型。该系列的微电影都以亲情这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作为引线,讲述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或者配偶之间的情感。更具有渲染力,从而使影片达到最佳影视效果。代表作《父亲》
(三)、青春爱情型。该系列微电影采用叙事的表现手法,以青春洋溢的场面表现爱情最美好的一面,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代表作品《最美的年华》
三、微电影在当下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一)、“微电影”影视界的新秀。微电影之所以能成为新秀的优势在于门槛低、成本低、周期短、内容精辟、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更能贴近百姓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其次就是微电影机会大,市场需求量大、发行方式简单,参与性和互动性强。微电影在当今社会有着多样性的传播平台,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由此应得更多的粉丝量。
(二)微电影迅速走红原因
1、作为新秀的微电影,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政策来干预,所以说微电影表达机会多、创作环境自由。只要你要兴趣,人人皆可参与,再者微电影多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进行渲染造势,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胃口。在其当今的快节奏下,很少有人能抽出1、2个小时去看完一部电影,微电影的诞生正好符合了当代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比如吃饭的时间,等车的时间、排队的时间(也可称之为“微时间”)都可以随时观看,微电影具有的短小性和随意性正适合人们闲散的“微时间”
2、微电影具有迷你性、草根性、互动性、商业性于个性化。迷你性也是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最大的区别之一,在短小的时间内完整的展示了一个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的视频,这难道不足为奇么?这种微模式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草根性以门槛低人人都可作为导演、编剧、演员、称之为平民艺术家舞台,互动性也是微电影的一大特色,美国传播学者沃伦弗说过:“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过程”。微电影相较于传统电影来说就是更注重于大众的沟通交流。微电影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微电影与商业性的广告植入相结合可以从创作之初便开始结合,而传统电影则不行,也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这种个体的原创性和个性化的表达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3、卡迪拉克以一部《一触即发》“微电影”的概念迅速扩大与各个媒体平台。目前国内有两种微影的表现形式,一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小成本短片,二是为某产品,某品牌特别定制的微电影广告。从而似的各行各为打造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品牌重磅推出商业微电影。更直观的树立起品牌或者产品跟大众的感情纽带。
四、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关系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所谓传统电影,拥有自己的表现手段体系。声音进入电影后,电影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微电影及时电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更简洁明了,更易于跟观众产生共鸣或者使观众得以心灵慰藉。
五、微电影的发展策略
(一)、微电影的困境。虽然微电影发展迅猛,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时间的限制有些跨时长、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很难表现出来,这也是微电影在如今发展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微电影以“微”见长,在短时间内呈现事情的发展、经过、结果并给人以启示和教育,若不能达到此作用那么微电影也就失去了信息深度化和营养价值的缺失。其次就是考验创作者的功底也是因为微电影的“微”之所在,所有的内容必须是精炼,重点的归纳。作为新兴行业也缺少专业人才,大多数都是出自于有兴趣的人。最后就是微电影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赞助,无说服的草根拍摄电影人很难拉到各个企业的赞助。
(二)、微电影对于影视未来的意义。微电影想得到长久的发展首先需要专业的制作团队、品牌化的趋势、商业定制化的趋势。在微电影的快速发展下国家也给与其极大的帮助,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制订的资助计划也在电影工作会议上出台。资助计划将为有潜力、有创新精神的45岁以下、取得过初步成绩的青年导演提供政府资金支持。品牌化趋势即要打造系列微电影,以品牌化的形象走入大众。商业定制化也是微电影发展的另一种趋势,传统的电影不乏有些植入性的广告大大降低了影视作品的好感度,也使观众增加对植入性广告的抵触情绪,然而微电影则运用创作之初于广告相结合达到二者兼顾的效果。
关键词:动画电影;色彩语言;民族性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迥异,不同地域、国家和民族的动画电影色彩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语言和艺术风格,其展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审美偏好和情趣指向都有一定差异。不同的民族特色酝酿了不同的色彩偏好,使人们对于颜色产生了独特的民族性反应。
一、中国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特点
中国动画电影起源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智慧和民族内涵都可以在中国动画色彩语言中找到蛛丝马迹。中国动画电影作品中往往体现出一种哲学的内涵,这是欧美国家神往已久的。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想象带来了深远的意境和艺术体验。
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影响
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引人深思的独特审美原则。从早期作品《哪吒闹海》和《金色的蝴蝶》中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电影的色彩建立在五行论、水墨画等基础上,形成了色彩的民族特征。中国动画电影的色彩借鉴并吸收了具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绘画特征和色彩审美观念,战国时期历史悠久的帛画墨线、汉代精美绝伦的画像石砖、宋代盛行的水墨梅竹和明清时期的水墨花鸟,无一不汲取,无一不利用。中国动画电影的色彩语言中甚至还能找到民间年画、剪纸、版画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色彩的艺术形式的影子。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电影的色彩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2.中西方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特点的比较
和西方动画电影对于光影变化的强调不同,中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对于神韵和意境的追求,西方则追求造型的和谐、色彩的统一。从中国绘画作品的风格可以看出,其善于用抽象的形象表达事物蕴含的哲理。在这些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追求用色彩和形象抒思。中国动画电影的色彩运用是非常大胆的,突破了人们对于动画色彩的认知和理解,如金碧山水和水墨花鸟,无一不与客观事物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主观性极强的审美观念也给思想的表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中国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民族性的积极影响
中国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民族性并不局限于水墨动画的艺术表达,中国众多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都是对色彩的高度概括,这些运用在动画创作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民族性特点。
1.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天书奇谭》等一大批现代动画作品中表现明显。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我国传统的舞台服装和脸谱艺术在动画电影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此外,在很多动画电影作品中,也能看到壁画和工笔画艺术的身影。这些现代动画作品彰显出民族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处理,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有利于思想的传达
人们的感受决定了人们对于色彩处理的偏好,也间接决定了动画电影中色彩语言的表达倾向。优秀动画作品的色彩表现可以为人们阐释生命哲理,给予观众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愉悦。色彩的使用还取决于故事的情景,喜剧故事能让观众感受到明快的色彩所带来的愉悦之美,而灰暗的基调则暗示故事的悲伤和沉重。因此,动画电影色彩的运用对于传达思想、表现主题和营造动感与空间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比日本和中国的民族色彩语言特征可以看出,色彩的偏好和运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源自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有着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和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动画电影而言同样适用。中国动画的淡然清雅可比清秋,水墨之风韵味悠长。
结语
综观各国动画电影的色彩语言特点,每种色彩倾向的表达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辨识性。但是,民族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只有在借鉴和改良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保证动画电影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才能实现民族动画电影的良好发展。中国的动画电影事业要得到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吸收各民族、各国家优秀艺术的特点,不断使自身得到完善。
参考资料: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超高的3D电影公映密度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变得麻木。因为公众经历了太多的欺骗,也看了太多因为拥有立体字幕而自命为3D电影的影片。因为这份受伤,越来越多的人在短暂的狂热后归于平静,而如何选择一部真正震撼的3D电影,却成为一段听天由命的经历。
与其相信评论家和网友们略带个人喜好的评论,不如让影片之中所运用的技术说话,并透过你鼻梁上那一副小小的3D眼镜,做一场技术流的去伪存真。
1
只是立体效果红蓝镜片3D眼镜
技术名称:分色技术法
成像原理:分色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3D技术,有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分色法将两个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幅画面中,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以红蓝眼镜为例,通过红色镜片下只能看到红色影像,蓝色镜片只能看到蓝色的影像,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问世。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
1962年,中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2
越来越小众被动不闪式眼镜
技术名称:偏振法
成像原理:拍摄时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限,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放映机,并在镜头填安装两个偏振轴互成90°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银幕上,形成左、右双重影像。
2004年,第一部IMAX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3D IMAX银幕只有75块。然而就是这75块3D IMAX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2005年,迪士尼的动画片《鸡仔总动员》采用了新型投影技术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电影时容易产生的眼睛疲劳。
3
先进技术还在发展主动快门式眼镜
技术名称:时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