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5 14:4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

第1篇

新课程理念也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让儿童体验生活这本无字的书,让他们在这本浩瀚的无字书的世界中有意或无意地接受着方方面面的教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从而提高儿童的生活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包含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等,大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也就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生活性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更为突出。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让每一名儿童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导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习与人交流,学习展示自我……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彩,提高儿童的生活力。

那么,具体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儿童的生活力呢?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由以前的执行者,变成如今的组织、引导者,为生活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孩子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活动的过程,是孩子们经历“出现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的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以前的执行者,变成现在组织、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小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在教学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关系,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段。从显性教育到“润物无声”、隐性渗透教育方向发展。如,学习完“家人的爱”这课后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课后笔者利用母亲节组织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到学校开展“懂得感恩 崇尚优秀”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给自己的妈妈集体洗脚,表面看洗的是脚其实通过孩子的小手对妈妈脚的触摸,表达的是母女(子)之间内心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从小懂得感恩的品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重视活动的德育、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等功能。学生通过活动可养成德性。人的很多德性,不是单纯由学校教的,或从书中学的,还可以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同伴交流中习得与养成。如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只是小孩过家家玩玩而已,那就错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投入极深的感情。

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师生之间良好的协作交流,是促使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生活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程上与同学和老师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相互传递。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和欣赏他人。例如在教学“假期有收获”一课时,笔者就经常会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自己在假期里的趣闻,或者是自己在假期学到的本领。通过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假期收获来帮助学生形成互相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也为学生进入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促进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对教师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由开始的固化设计,变成组合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具体包括生活指导式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两方面。具体来说生活指导式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知识,比如说一些小窍门、小常识,或者是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寓于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传达信息的影响,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实践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力,进而促进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完“大自然,谢谢您”后,笔者组织学生走进农场开展捡麦穗活动。孩子们行走在田间阡陌小路上,弯腰捡麦穗,一改往日在父母身边的娇贵,不叫苦不叫累,当捡到一串串麦穗时他们神情中的那一份成功、喜悦与自豪感溢于言表,脸上的微笑是那么的真、那么的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边捡边玩中孩子们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由开始的管理者,变成现在的参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

第2篇

昨天我有幸参加了泰安市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培训会议,老师根据单元主题、每课的课程标准、课时划分、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主题详细地讲解了一遍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我感觉受益匪浅。

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二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个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 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教材中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面对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在这次学习中,据老师介绍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

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的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本地儿童的实际情况,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育更加精彩。

第3篇

2017年秋季,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进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新事物,如何把握新教材的脉络,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已成为初中政治老师深入研讨的课题。今学年,笔者执教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方式,逐步适应新教材教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泽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全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研究

G633.2

1.前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全面塑造个人思想品质的重要阶段,做好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关系着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要做好这项教学工作,则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因此,教师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起到帮助学生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一方面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给予相关建议,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1],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开展情感教育的目的

情感教育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着重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前提,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必备的教学手段。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建立学生健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将积极向上的精神导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思想觉悟达到健康的发展,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情感教育的开展是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情感融入课堂,按照初中生的成长模式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初中生此时已具备有一定的个人思想以及个人情感上的认知,通过情感教育课堂的交流,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领域[2]。同时结合新疆多民族特色,让学生们牢固树立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加强团结,知法懂法。

2.1与时俱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实行以来,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情感教育教学是以尊重学生情感和思想为前提,思想政治教师利用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纽带进行良好沟通对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情感的交流,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上的信赖感。教师科学地将情感教育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正确的情感引导学生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2.2提升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情感教育教学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爱国情感与思想启发是思想政治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情感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代替传统教学的纯理论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情感教育能够更深入的直达学生情感,起到消除学生抵触心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学结合情感教育的模式,是把充满理论的思想政治与生动的情感教育相联系,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2.3树立正确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观念树立的过程,同时是学生心理情感、转变情感认知的一个过程,对初中生素质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导入点,深入的感化学生的情感意识,创设出良好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培养初中生情感道德上的判断能力和学会自我调节,引导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世界观以及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3.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情感教育的研究

3.1积极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

教师通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以氛围的渲染、情景的体验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以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等为情感教育的前提,结合思想政治课本教材,构建符合教材内容的情感教学环境。利用微妙的情感感受,包括运用生动的肢体动作和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3],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例如,讲授人教版《发现自己》一课时,课上利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达到客观、全面分析的效果,利用讲授法、讨论法让学生领会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通过情感教育手段让学生对正确认识自己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初中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规范调节,转变为符合内在道德的需求,还能够推动着学生内在的道德培养,对塑造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2积极引导,创新教学手段

丰富的教学课堂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上的吸收,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本相结合,采取适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例如,人教版《珍视生命》一课,人的生命独特性在于探询与感悟,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特征,通过传导文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教师针对不同的节点明确授课主体,以观察、探究、反思环环相扣的教学手段结合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探询生命独特性的同时激发敬仰的情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情感的感知能力。

4.结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此时的情感感知力最强,同时也是情感的敏感时期,教师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的情感教育手段,创设有效的情感课堂,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情感教学中的重点和创新教学手段,还要与学生进行良性的互动交流,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创建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淑兰. 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6(8):151-153.

[2]王桂香.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探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4(11):1-1.

[3]王朝英.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 10(20):32-33.

第5篇

摘要:如何使德育教学具有时效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对职业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难题。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准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生活出发,创建以生活素材为基础、情感体验为手段、认识提升为核心的情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职业学校深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职业学校;德育;情境教学;生活体验

作者简介:张国红,女,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59-03

一、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低下

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填鸭式”、“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解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思想政治课,学生往往因为无法感受教师的所说内容而与教师产生共呜,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对很多内容有所怀疑,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材上好多案例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高大上”,学生感觉与自己无关。案例基本上都贴上了成功的标签,都是通过努力然后取得好的成果,学生读了案例难以产生共鸣。好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甚至与平时所见所闻相矛盾,因而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普遍感觉是别人的事,离自己很远。

(三)学生厌烦说教,对德育课的认识出现偏差

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课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技能和本领,没有多少用处,在家常听家长讲道理,在学校也常听领导、老师们讲一些鼓励、鞭策的话,觉得道理都懂,无须赘述。对有些学生来说,德育课就是休息课、开小差课。

二、德育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体验式教学较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1]来源于生活的德育情境教学体系主要是发挥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强调来自于生活的德育行动和体验,在反思传统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德育教育理念。日常生活性、自我性和生成性是转变德育模式的主要方式,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贴近学生,面对真实的社会现状,在对日常生活体验过程中育德,学生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亲身体验和认识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感悟身边的美,德育才具有真实性、能动性、自主性和超越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德育情境

根据德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兴趣和情感,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分析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入手,来认知真、善、美。正如杜威所讲的德育教学的“三位一体”,把“现实生活”、“教材”、“方法”三位合称为“学校德育”一体,把德育教育变为社会教育。[2]让德育课程提高社会价值,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导。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学的一门德育课程,这门教材共5个单元12课,笔者将这12课的次序做了调整,将每课分成若干个小模块,就拿前5课来说,将第5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作为第一课,将本课分成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这3个小模块;将第三课“知荣辱,有道德”作为第二课,分成的模块是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将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和第二课“展现自己的职业风采”分成文明礼貌篇、团结互助篇、诚实守信篇;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分成辛勤劳动篇、爱岗敬业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分别分成的模块有环境美、和谐社区篇、遵纪守法篇、好人好事篇、孝顺篇、公民篇、公平公正篇、民主篇、正义篇、法治篇、发展篇、理想篇、自由平等篇、崇尚科学篇、服务人民篇、爱国篇等,每个小模块用言简意赅、耳熟能详、学生易于接受的字眼来命题,第一节课将本学期的模块教学规划告知学生,每节课下课前老师布置模块,课后学生根据模块完成任务,自己寻找身边素材,自己根据模块要求拍照片、录像、录音、表演情景剧、讲故事、小组表演等。下节课上课前40分钟学生呈现,每堂课设立小组长和记录员,后40分钟评价和老师讲解,每个学生都必须加入到模块教学中来,所有的案例和情境都是由学生收集身边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做中学”是情境教学的核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3]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德育认识只有渗透深厚的道德情感体验,才能感悟道德行为规律和道德关系,在道德实践中更加自觉。

(二)引导生活体验,坚持知行合一

情境教学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根据模块给出命题,布置任务,学生根据命题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生自己去学校、社会上寻找“剧本”,不限制“剧本”呈现的方式,录像、录音、动画、文字呈现、实物讲解、情景模拟、故事讲述、团队表演等。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教师根据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意识的设计命题,并根据学生的呈现有目的地引导和指导,由浅至深,由易至难,有步骤、有预见地进行,确保学生沿着自我教育的正确方向展开,始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2)开放性原则。在命题下,不限制角度、思想、方式,这样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想和以往生活的积累,教师更能洞察学生的道德状况、思想认识,走近学生心灵,解开心理疑惑,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命题;(3)实践互动性原则。全班同学都参加到同一个命题,都必须在生活中找情境,都必须呈现并进行评价,自我体验的过程能让学生产生身体、心理互动和思想认同,从而正视自我、完善自我,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4)积极性原则。教师设计命题时就已经给命题进行定位,譬如命题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学生去找的都是关于主题美的、好的一面,正如罗丹曾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传递正能量;(5)和谐发展原则。通过多元化的自评、互评、他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形成了相互沟通交流、互相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发展的班风。

(三)科学评价,寻找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的新起点

情境教学具有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导向功能,使这些功能发挥作用,必须通过主体接受、认同来完成。情境过程不可缺少的步骤就是评价,在整个情境的展示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针对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评价过程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1)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学生展示情境时,记录员记录,其他同学安静地听,中途不可以打断或者评价。展示结束,开始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总结,克服消极因素,对评价有抵制行为和情绪波动的教师应及时适当地调节和安抚,全方位调动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积极因素;(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全方位考虑力求公平。学生对情境学习的态度、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差异的,寻找情境、角色扮演、完成任务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因此,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一贯性和阶段性的表现,教师给与学生定性评价,作为平时分登记在册。

(四)关联生活,迁移知识,激发学生德育教育的内驱力

伊·斯·马延科说过:“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4]贴近生活,通过学生的认知自己物色、构造和创新,然后又在很多人面前表演,无形中会提高学生自主性、自信心、责任感和内驱力。德育是具有感性的知识,在转会为人的美德、德性、道德之前必须要经历情感上的接纳、认同,否则很难内化为人的德性。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递进、不断完善的进步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情景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实践、情感体验、培养德性、塑造能力的平台。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载体,情境体验教学促使学生将所体悟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获得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逐渐建构自己有道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

综合以上4点,归纳出基于生活体验的德育情境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情境体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模块任务为导向,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教师不再是“传声筒”,而是传道者、引导者、解惑者、塑造者。伽利略曾说过:“谁也无法教给他人任何东西,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可协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通过情境体验,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在体验中反思和感悟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为人处事的道理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理念,从而建立学生德育的自主学习、自觉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实践模式。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满足教学需求和学生的求知需求,有待不断完善和发展。德育取得时效性,必须对德育进行理性的审视,让老师和学生都忙得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孙有中,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