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5 14:43: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

创造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创造潜能开发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使学生不再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不以课堂内容限制学生,应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未知的探究性兴趣和欲望,让他们积极去想、去假设、去实验、去探究、去验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教学内容、学习结果,还要让学生知道产生结果的过程,还要让他们了解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要让他们亲自实践操作。例如在学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这两种制法在实验装置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提出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呢?通过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解决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学生马上能认识到制取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大胆地想象和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让他们练习画出简图(能画多少种就画多少种,最后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画的简图又多又可行),因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文化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生有氧气的制取做参考,就会探究出许许多多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教师按照每一个小组设计的装置分别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让他们进行实验,之后请同学们讨论并比较所用装置的优缺点,最后确定最合适的装置。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在逐一设法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复习了氧气的制法,又设计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还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同时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最后评价出较合理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在此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教师只有通过科学探究的手段,才能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活用教材――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做为教学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更何况,今天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所以说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例如对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改掉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新的课内外相融合的改革之路。首先,我布置调查作业――火可以造福人类有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请同学们课后回家查询火对人类的利、弊。该作业紧贴学生实际,并且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同学得以发挥其特长(爱搜集资料,爱交际,爱交流探讨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行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请同学们讨论火是如何产生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埋下了隐患,请同学们谈谈从自身做起,怎样避免火灾?如何灭火?怎样自救等等。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和周围,能够提高生存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知识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3.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章知识学习完,教师总要归纳、小结,若总是由教师一人归纳,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能否变换一下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小结呢?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写小论文的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也调动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使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又显示了本学科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4.重视实验教学,改进探究实验方案,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

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实验,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课本上的一些探究实验如果稍做改进,就更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如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的探究实验我是这样改进和教学的:事先准备好五种探究实验方案(共分为14小组)及相应的药品和仪器供学生进行选择,请小组组员共同讨论确定选哪一种方案,之后派组长向老师领取该方案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我在设计这五种实验方案时故意设计了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有相等也有不相等的,因为以往见过的教材、教案中所设计的实验在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是相等的,这样会造成学生有疑惑――这些实验的结果是不是巧合呢?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完毕,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并简要分析原因。发现有些组的实验结果是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有些组的实验结果是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相等。针对某些组探究的结果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方案进行再分析、再讨论并修改实验方案,之后根据修改的实验方案再次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

5.构建"课前参与,课中合作,课后延伸"的综合教学模式

第2篇

关键词:角色转换;兴趣;情境;有效性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初中教育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加强角色转换,构建和谐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现实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是一种抑制。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应创造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在课堂中我尽可能对学生采用“无错原则”。这并不是无视学生的错误,而是认可它的必然性。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合理评价,点拨激励,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教育的契机,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有所顿悟。

例如,在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末”对“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有催化作用,学生们大多是这样设计的:将少许红砖粉末加入装有双氧水的试管中,看是否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此时,我问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计我可能会认为这大量的气泡是红砖粉末产生的,这说明你们的设计有不完善的地方,能改进一下吗?这时,有些小组陷入僵局,我没有催促和批评,也没有急着告知答案。我对该组同学说:“别着急,让我来给你出出主意,好好领会课本上关于催化剂的定义,看看作为催化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你们好好讨论一下。”小组同学热烈讨论,很快设计出较好的实验方案,并且很自豪地对全班汇报了本小组的实验设计。我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评价:“刚才我看到每个小组都在积极动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事实证明,你们是好样的,你们完全有能力学好化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每节课都处于期待成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得到中肯评价和积极的参与状态之中。

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中自由辩论展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备前提。

二、激发、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来源于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困惑时产生的求知欲望,能否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产生新的疑惑,而这个疑惑又是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能够解决的,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作为化学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科和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讲解化学知识,应当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比如,隐身小猫、清水变果汁、魔棒点灯、白纸显字等,通过这些奇妙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乐趣,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为后续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其次,化学是一门在实验基础上开展的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然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在老师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视效果,可以让后排的学生上前观看或者进行巡视,为了增强互动,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并且让个别学生上台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一些简单实验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完成,比如,在学习“溶液酸碱度”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发一些pH试纸,让学生回家之后,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液体进行测试。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一些化学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结合,这样就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化学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比如,通过“煮汤加盐”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对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进行学习与探索;通过“树下闻花香”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对分子概念进行分析与理解。通过这些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

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三、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较快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了热情,对知识的探究充满了激情,必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有时候新课的导入和情境是分不开的。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导入的一些例子:

1.用真有“鬼火”?引入自燃的概念,又如,用“水变燃油”可以实现吗?有句成语叫“点石成金”,石头真能变成金子吗?从这些疑惑的问题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2.小芳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分不清两者,除了最简单的方法品尝区分外,你能想出什么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吗?

3.【播放】有关神舟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

【思考】(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2)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4.例如,在讨论分子在不断运动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同学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以这种有意思的问题提问或者真实视频资料或者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或者实验来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推出多样性的情境,并有机地转换,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以上是我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体会。作为化学老师,我们一定要立足课标和教材,加强对教学方法和理论的学习,不断创新,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春梅.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2(35).

[2]郑爱民,陈巧平.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外活动 建议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开拓型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认真开展学生的化学课外活动,并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对化学课外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它的规律性。

一、化学课外活动的涵义

化学课外活动是在课余时间,根据自愿原则,为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的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活动的开展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学开阔视野,提高和培养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外活动形式的选择

(一)读科普书

教师事先选定一些与初中化学有关的科普书,比如,化学史、化学家的故事、元素发现史、化学与军事、环境、日常生活、化学科学发展动向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做好笔记,写下心得体会,相互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 )举办展览

由教师指定课外小组成员摆置好仪器、装置、试剂、标本、模型、挂图、用表,写好卡片,让初中学生参观。必要时,让课外小组成员或演示,或讲解。既培养了化学骨干,又使今后同学对整个实验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般宜每学年举办一次。

(三)调查访问

教师确定好调查内容,拟定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个别或分组带着任务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回校交流。例如当地矿产资源、环境污染与保护、土壤的酸碱性、化肥农药的使用、三废的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调查内容。

(四)自制教具、改进实验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以活动为载体,完成对客观事物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制教具、改进实验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活动能力。

(五)办板报墙报、出小刊物

让小组成员两三个人一组,轮流负责,利用教室后边及校园内的黑板、墙报办板报、墙报,向全体师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初中化学知识,报道课外小组的活动情况。挑选一些善写能画的小组成员,组成编委会,自办化学小刊物,主要刊载学生自写的小论文、小制作及学习的经验体会。同时介绍一些重要的课本中没有的化学知识。

三、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建议

如何组织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注意保护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全面育人

在初中化学课外活动中,既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长知识、培养智能,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发展专门才能的同时,要注意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坚毅、刚强的意志品格;提高认识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和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风气;发扬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化学课外活动成为全面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几年化学课外活动锻炼,虽然未能进大学,但他们的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善于联系社会,就业后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力量,深受社会欢迎。

(二)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全体学生的需要,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些有益教学的活动。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有兴趣,愿意参加,化学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并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同样有机会参加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实践表明,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基础差的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培养能力,还在学习纪律、思想品质方面也有所提高。同时要结合教材开展活动,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巩固、加深和扩展。课外活动还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这必将引起学生的亲切感,激发更大的兴趣。如酿制糯米酒,制雪花膏、洗印照片等内容。

(三)坚持科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重在能力培养

第4篇

下面我就谈谈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应转换角色,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初中化学资源网]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

另外,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学会了如何讲评试卷,首先要对试卷进行分析,找出出错的问题,第二步学生自我改错,第三是教师订正答案后,学生进一步修改错误,第四步是错题与重点题的讲解,第五步是解题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技巧讲解,第六步是解决学生的疑问,第七步学生能够总结整理,教师总结解题方法。

这次学习的重点是命题的培训问题:

(1)降低难度,瞄准知识点

(2)温故知新

(3)抓住“大餐”,把握“大餐”与“味精”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教学;插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2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学化学教师和教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常见于教学杂志等。对于如何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笔者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

总体上看,高一教材化学1和化学2的内容与初三化学教学内容有很多衔接点,但是这些衔接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这些衔接点的分布情况,采用或集中或穿插的衔接教学方式。例如高一化学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介绍了简单分类方法及其应用、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节内容涉及初三化学所学的所有物质,因此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前,可以先将初三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集中复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而在进行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就可以穿插复习初中所学的金属和酸以及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置换反应的规律。

高中化学教师对于初中教学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进行衔接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另一种情况,教师认为学生本应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而实际上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并未具有,遇到这种情况就有必要停下来将相关的初中内容再做详细讲解,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复习。笔者带的一个普通班基础相对较弱,对于给元素标化合价这样的能力都有问题,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笔者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对初中的化合价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讲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一化学新知识的获取要建立在已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1.用已有初中化学知识来发展新知识

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在高一化学衔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来发展新知识。

“粗盐提纯”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常见的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粗盐提纯”实验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技能,在人教版高一化学1的第一节同样安排了这个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是如何进行粗盐提纯的,复习过滤和蒸发操作的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过滤后得到的食盐水其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吗?里面还有哪些杂质?如何将这些杂质除去得到氯化钠?进而将学生引导到高一化学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处理十分顺畅,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不是按照“先除不可溶性杂质、再除可溶性杂质,最后蒸发结晶得到精盐”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讲解。再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在初中已经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考虑到这一点,在复习了初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Zn+CuSO4=Cu+ZnSO4、Zn+2HCl=ZnCl2+H2这样的反应没有得氧和失氧的现象,我们在高中化学中也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到底该如何准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呢?通过举出这些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又很“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顺利过渡到高中知识的学习中。

2.用已有初中化学知识来支撑新知识的学习

有些初中化学知识看似与高中化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认识到它对高中化学学习的支撑作用,则能够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获取。

“物质的量”是高一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觉得高一化学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比较难。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把化学搞得这么难,不少学生抱怨。如果在进行与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的教学时,能够适时的将初中以质量为基础的计算拿过来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化学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则能够平息学生心中的抱怨,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进行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学习。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大多是通过学生的反复记忆默写获得的。如果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利用好这些化学方程式,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讨论到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书写已掌握的化学反应(而不是老师给出),然后再进行分析。在用双线桥、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时,同样可以利用初中学过的这些反应来进行训练。用学生熟悉的反应而不是高中还没有学过的反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的畏难心理。

三、高一化学衔接教学要利用好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插图

初中化学教材中含有很多插图,这些插图或生动活泼,或直观简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初中化学教材的插图,适时的利用有的时候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升降和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进行分析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将初三化学教材中的插图展示给学生,学生不仅感觉亲切,而且一下子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电子转移以及电子的转移是如何引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的(见图1)。

离子反应是高一新学的内容,其实质到底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辅以学生熟悉的图2,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我在初中早就学过了”,进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插图的使用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在作业布置中同样也可以合理利用。

总之,初高中化学衔接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化学学习心理状况,只有真正关注到了学生,才能想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办法,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评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01

从2012年9月开始,初中化学开始使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版课标),大家关心的是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有哪些变化呢?这样的变化有何意义?本文就此谈谈学习新版课标的心得体会,与同行们交流。

一、变化一:进一步明确初中化学课程性质与理念

比较前后两种版本课标,前言和课程目标中主要有如下变化:

1.新版课标更加明确了化学概念和学科特征

实验版中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规律和调控手段。”而新版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它不仅使化学概念的定义更加清晰、特征更明了,而且根据化学学科特征和学科价值对“化学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提出了“要激发好奇心”和从培养目标3个维度相对应的3个“引导”,即引导认识变化规律、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引导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引导认识S(主要是化学)TSE的关系,理解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2.新版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体现基础性的途径。一是通过“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是基于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二是针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质上强调了课程的探究性;三是依据化学学科价值的基础和STSE关系,其目的是基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也是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3.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很小

在“第1点”中增加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其目的是突显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第4点”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说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新课改的两个基本着力点;在“第5点”中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目的仍然是体现化学与STSE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

4.课程设计思路稍有调整

主要表现在“第1点”中,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改为“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避免单一的纯探究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第2点”中补充“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使之更完整;“第5点”实际是原来的“第6点”,同时又增加了“利用这些学习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第6点”实际是实验版课标中的前言的第四点—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其中在认识层次的水平中增加了“懂得”,理解层次的水平中增加“简单计算”,在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增加了与初步学习同层次的“模仿操作”,初步学会层次中增加了“独立操作”,在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增加了“经历”、“认同”、“内化”。这使得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更加丰富全面。

5.课程目标有显著变化

主要有如下几点:总目标中新增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知识与技能“目标3”中新增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中新增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中新增了“关注热点问题”;“第4点”中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第5点”中新增了“为中华民族”;这些表达更准确、更全面、更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化学学科中的人类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思想,更能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目标中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替代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表述更准确;知识与技能“目标4”中的“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替代为“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替代后的目标更具有基础性,也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验水平;过程与方法“目标1”中“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替代为“能进行简单的”,“目标3”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替代为“说明并解释”,都是在原来的要求上有所降低,也使要求的表达更贴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第5点”中“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现在改为“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原来的搭配不够准确,改动后,用词和概念关系更恰当,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第7篇

一、每次考完后认真做好阅卷工作,准确统计,了解错误情况

每次阅卷完毕,一是统计每题得分率,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错误原因;二是统计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若是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还要分析学生错误的结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只有这样,老师在评讲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初中化学知识点多而散,出现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记录比较繁琐、费时,但这犹如砍柴磨刀,很有好处。因此我们应不厌其烦地找“症结”并开好“处方”。三是归类分析,多次考试证明,造成学生考试出错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因素,审题因素,运算因素,对概念,化学用语、标签说明书、图表、探究理解不清等因素。因此,根据试卷的内容,特点和考试结果,对试卷进行归类分析是必要的。我们可以按知识点归类,把试卷中考查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也可按解题方法归类,还可以把试卷中用某一解题方法求解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可按典型错误归类:如“关键词理解错误”,“化学模型建立错误”,“隐含条件寻找困难或运用不当”等。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错题留下深刻印象,今后引起注意。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讲求实际效果

试卷讲评的方法有多种,方法不同,适应情况不同,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应依班级学生的具体水平、试卷难易程度及试卷特点而定,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下面,就具体介绍如下:

1、教师讲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试卷讲评与教师讲解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注意方法的选取。①典型题分析法。教师精选试卷中的若干典型、有代表性的题目,给予深入的分析,以点代面,由此及彼从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摸清规律受到启发。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轻有重、重点突出,触类旁通,提高课堂效率。②一题多解。教师向学生展示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维欲望,使他们对化学规律的理解更透彻,应用更娴熟,头脑更灵活。在展示一题多解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疑提问,切忌多种方法简单罗列,要着重思路分析和解法对比,总结出不同解法的特点,比较不同解法操作程序上的差异,从而揭示出最简和最佳解法,拓展思路,领略殊途同归之类。③分类归纳法。分类归纳法就是把试卷中诸题,按一定的规则分类,然后集中讲评。 转贴于 或按知识系统分类,或按知识点分类,或按解题方法分类,采用此法,可以强化学生归类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理解更深刻。这种方法易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④延伸拓展法。教师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逐步深化,对原题的条件、过程、设问进行变化延伸拓展,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2、学生讲解——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是试卷讲评课,所以对于优秀生来说,知识已经学过,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练机会。因此,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机会,大胆放手,将一些难度一般,面对中等学生的题目让给他们去为同学们讲解。有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就学生做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请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讲解他当时是怎么思考的。了解同学出现错误的原因,其他同学听了有利于纠正自己思维上的误差,老师听了有利于增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针对性。这种争做小老师的方法即能锻练优秀生的能力,又能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有助于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

三、把握评讲的时效性,提高评讲效果

初中化学每周一般为三课时,复习内容又比较多,这往往造成有些教师为了赶复习进度,拖延了试卷评讲时间。其实这样做不好,因为每次考试完,学生急于知道成绩,也急于知道正确答案,求知欲强,兴趣浓,而且对试卷所考查的内容非常熟悉,及时评讲有利于学生弄清错误原因并及时纠正。再者因为教师刚阅完试卷不久,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印象比较深刻,及时评讲必然更有针对性。因此,我的做法是当天考试当天阅卷完,第二天就能把试卷发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分析错误原因,然后用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讲评课的意见要求,对重要考试的讲评和存在问题较多的考试,事先让学生对讲评的意见要求以书面的形式反映给老师,如哪些题应讲,哪些题不用讲;讲什么;怎样讲;对试题的认识理解等。这样不仅了解学生对讲评的要求,还可使学生进一步钻研试题和解决一部分问题,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就评讲。

四、督促学生整理试卷,避免一错再错

督促学生整理试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每次评讲完后我就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特别是在未评讲前还分析不出原因的题目摘抄到专用的错题笔记本上,并附上分析或举上一两个例子,那样就可以把试卷内容变少变精,利于记忆与查阅,还可以避免一错再错,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五、跟踪训练,考后总结反思

第8篇

从老师来说,一定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化学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必须施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众所周知,化学教学贵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这点上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尤其是注重实践的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当今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应当被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自主学习而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形成深刻的体验,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从根本上避免两极分化。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是什么样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以何种方式被运用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是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出出适当的问题,起到他应有的辅导作用,作为一种基础科学的教学活到,这是成败的关键。

二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例如,在探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建议4人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人归纳出本组的所有实验方案,一人通过实验验证,一人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一个人最后向全班同学陈述。而这种合理的分工在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分工,这样的结果使所有的学生在其中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两极分化。

三是教师本身应当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估,该表扬的给与表扬,该指出错误的应该给予适当的友好的批评,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了老师的亲和力,感觉到老师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培养锻炼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未来的考试中减少了两极分化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