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4:4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规划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理清我市工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优化支柱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协调快速发展,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任务分工及完成时间
(一)家电、机械(汽车)两个支柱产业规划由市经委牵头,市开发区管委会及琅琊区、南谯区、全椒县、天长市、来安县政府协助,于11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并于11月底完成。具体如下:玻璃产业发展规划由凤阳县政府负责;盐化工产业规划由定远县政府负责;精细化工产业规划由来安县政府负责;光伏产业规划由天长市政府、来安县政府分别负责;天长市秦栏电子产业发展规划由天长市政府负责;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规划由明光市政府负责。
(三)以上各项规划要在条件成熟时抓紧完成论证工作。
三、规划编制内容
(一)规划期限
本次编制的各项规划以**7年为基期,规划期限确定为未来五年和十年,即**8-2012年及**8-2017年。
(二)内容要求
本次编制的各项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近年来推进结构调整主要做法和取得成绩,找出存在主要问题。二是对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弄清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三是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提出工业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四是研究提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布局方案,确定重点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五是围绕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等方面,研究提出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保障措施。
四、规划编制要求
(一)为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具有指导性,规划应由专业机构进行编制。
(二)市开发区管委会及琅琊区、南谯区、全椒县、天长市、来安县政府按照规划编制内容要求,于11月7日前向市经委提供家电、机械(汽车)两个支柱产业规划相关基础材料(参考附件1编写)和相关调查表(见附件2、附件3),并于11月15日前上报本地家电、机械(汽车)规划。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按规定时间提供规划基础材料和调查汇总表。
关键词:液体推进剂分析化验污染治理环保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发射系列火箭、神州系列载人航天器,巩固了我们航天大国地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进一步开发太空资源奠定坚实基础[1]。液体推进剂作为航天发射的动力源泉,其质量是保证发射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常规液体推进剂分析化验工作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治理好这一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实现航天技术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部分。
2、常规液体推进剂分析化验中产生的主要污染及危害
常规液体推进剂分为燃烧剂和氧化剂两种,燃烧剂主要包括无水肼、肼-70、甲基肼、偏二甲肼和单推-3,氧化剂主要包括四氧化二氮和绿色四氧化二氮。在分析化验过程中会产生废气(推进剂挥发、化学试剂挥发)、废液(废推进剂、废洗液、废液体试剂、洗涤废水)和废固(废固体试剂、废弃称量纸、破损器皿)。
废气排出量并不大,但排放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如果被忽视,日积月累也会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在空气和雨水的作用下,也会成为土壤和植被的污染源。其中四氧化二氮类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光解反应,最终分解产物以NO和O为主,这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基本原因,光化学烟雾的出现将引起各种疾病,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2]。
推进剂分析化验过程产生的废液主要有:废酸液、废碱液、含有重金属汞(铬)的废液、废弃甲醛、废弃丙酮、废弃四氯化碳、实验器皿清洗废液等。如果不进行处理,直接由下水管道排放于地面和河流,会对河流湖泊造成污染,进而污染地下水和饮用水。其中,重金属汞可由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直接吸收进入人体,造成积累性中毒,损害人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若经微生物作用则会变成毒性更大的有机汞;重金属铬对人类粘膜及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如以蒸气和粉尘方式进入人体,会引起鼻中隔穿孔、肠胃疾患、白血球下降等症状,还会引起久治不愈的过敏性皮肤炎或湿疹[3]。
固体废弃物包括残留或失效的固体试剂、用过的称量纸和滤纸、化学反应残渣、破损玻璃器皿等,这些固体废弃物成分复杂,尤其是不少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有毒试剂、重金属试剂)被随手扔掉,就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土壤、水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3、常规液体推进剂分析化验中污染物治理
3.1 实验过程中废气的治理
首先要求实验室有良好的通风装置,燃烧剂和氧化剂有各自专用的排风通道,由于两类推进剂挥发气体均有毒有害,所以在通风装置中要安装废气吸收装置,尽量减少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量。根据安全要求,少量有害气体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且放空管不应低于附近房顶3米。
选择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量,例如在绿色四氧化二氮铁含量分析时,可以改造实验装置,将蒸发出来的N2O4气体通过该装置排入洗气瓶中,用水吸收掉大部分气体,再将吸收废气的废水按照普通废酸溶液进行处理。
3.2实验过程中废水的治理
实验室废水的数量相对较大,应设有专门的废酸桶和废碱桶,对不含有毒害离子的稀酸和稀碱废水(浓度小于等于0.1mol・L-1),在实验时随时收集于相应的桶中,达到一定数量时相互中和并调节pH值达到6.5-8.5后,直接排入下水道。
3.3实验室废液治理
液体推进剂分析化验之后,推进剂样品会有剩余,每天可产生一定数量的废液,推进剂废液严禁排放到下水管道中。目前实验室燃料废样多采用收集后焚烧法进行销毁处理。分析化验结束后,将样品瓶贴上报废销毁标签,统一送至焚烧点进行销毁。
少量氧化剂废样也同样可以用焚烧的方法进行销毁处理。具体方法为以煤炭等燃料作为燃烧基础,将氧化剂废样喷射到燃烧火焰中心,严格控制喷射速度,使其能够完全燃烧。
3.4实验室废固治理
过期的瓶装试剂应尽量回收利用,采用如提纯、降解、送化工厂作原料等;对于一般实验废弃物,实验室应用塑料袋、纸箱等物包装,并贴上标签,注明废弃物的名称、单位、数量等,由实验室暂时存放于安全位置。对于实验后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对人体和环境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污染的废弃物,实验室首先应对其进行化学处理,然后用包装物密封包装,并贴上标签,注明废弃物的名称、剂量单位、数量等,由实验室暂时存放于安全位置[4]。不能回收利用的有毒有害试剂要经无害化或稳定化处理后,方可进入生活垃圾。
参考文献
[1] 李亚裕. 液体推进剂[M].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1.
[2] 鲁珊珊, 马北琳. 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分析与探讨[J]. 河南科技, 2013(23):187-188.
【关键词】规划转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快速城市化发展在带给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是大势所趋。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引导方向的城市规划也需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经过快速城市发展的浪潮后,慢慢城市发展的目光已从加快城市发展,拉大城市格局的增量型发展过渡到追求如何能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引入更适宜的城市功能和激发城市活力,如何平衡利益主体及如何实施规划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城市功能片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大多工业园区都有产业增长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和管理方式改进诸多问题。该类型区域的规划方法应顺应调整的趋势变化,从只重视空间形态上的布局规划向指导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城联动,完善公服设施,提升环境品质等多方面多角度上思考问题,其规划类型也应从增长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型。
2 社会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类型杂且定位不明
工业园区的发展初步阶段为了加快园区建设,在产业招商时放低企业进入门槛,对产业选择目的性较弱,造成园区产业类型混杂,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难以形成核心产业,工业园区定位不明朗,进而对后续招商产业恶性循环,发展受阻。
2.2 土地开发利用低效且无序
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为加快吸引企业入驻,一般以低廉的土地成本作为招商筹码,往往形成粗放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而且也由于园区管理机制及经验的不足,对企业土地需求监管不严格,造成出让土地规模远超出实际企业需要,企业对用地开发利用极低,形成大量闲置土地,降低了园区综合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初期开发迁就于企业情况普遍存在,以企业的喜好及愿意来确定企业选址,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缺乏按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布局的管理执行力,导致土地开发无序增长。
2.3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与城市关联性差
工业园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借助城市现有服务功能设施较为不便,而且园区建设更重视工业产业的生产需求,忽视对生活需求,通常只能靠企业内部自行解决,从而形成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工业园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往往忽视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衔接,产业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未能配套,导致园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2.4 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工业园区经过初期的粗放式的扩张发展后,用地供量日渐缩小,而随着园区产业升级改造、产城互融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对用地呈现旺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园区低效、混在的用地利用方式及外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园区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的迫切需求。
2.5 园区建设形象低端无特色
由于园区开发初期重点出让用地为工业用地,企业通常是大圈地、小开发,加之工业企业厂房建设标准较低,造成园区整体建设形象低端,大多为沿路围墙,内部一两层的厂房。同时也没有重视内部绿化开敞空间及生态环境的塑造,对园区后续产业升级及招商都存在不利影响。
3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的策略转变
在产业转型需求及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方式及功能设置上愈发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策略,以期实现工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3.1 策略一:从“空间主导型”到“产业主导型”
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综合的产业主导型规划,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成果作为空间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遵循主导产业的生产及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在此基础上,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拓展相关上下游产业,提出产业整体化发展思路,进而对园区的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3.2 策略二:从“外延扩张型”到“集约调整型”
针对园区用地开发强度低、企业布局分散、厂房建设标准低、园区形象较差的现状,先整合再优化。确定哪些用地需要置换、哪些用地优化改造,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整合现状较为零散的工业用地,紧凑化布局。同时针对置换出来的用地,根据规划发展需要,重新确定用途,腾笼换鸟。
3.3 策略三:从“园区孤立型”到“产城融合型”
工业园区应从单纯的产业组团往产业新城过渡,结合周边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设置,统筹思考,统一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工业园区不仅关注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产城共融的目标。
4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策略的应用
笔者主持参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调研、交流和规划实践中,对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的存量型规划的理念策略有了初浅的探索。本文以《规划》为例,针对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所面临的问题,有目的地提出存量型规划策略,以期探索出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4.1 产业主导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在产业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部产业发展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围绕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但体系内部高新科技产业规模有限,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园区经济效率低下,同时产业空间布局凌乱,难以符合市场竞争力和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发展诉求。产业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类型较为混杂,相似产业类型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分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未充分体现,产业辐射作用不明显。同时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缺乏,各类服务设施水平有限,难以对园区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基于此,建议园区以“自我配套,主动提升”为发展原则,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出效率为抓手,一方面根据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子分析、产业优化路径选择及产业体现构建,最终确定围绕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及现代物流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配置园区产业链升级,建立有效的产业关联机制。延伸、扩宽、做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现代商贸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房地产业等,同时,有针对性的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从而在更高层面完善的功能关联提升园区经济发展,在大范围内构建产城一体化园区发展机制。
最后,形成“3+4”的产业发展层次,即三大主导产业(群),四条配套产业链。构建优势突出、结构清晰、抓手有力、相互支撑、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4.2 集约调整型策略应用
在土地资源不足的开发区,如何将土地利用最佳优化,好钢使在刀刃上是关键问题。现状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两种问题:①存在建设开发密度过低,大占地小开发的现象严重。②开发区内企业类型多样,大量存在污染大、效益低、产业类型不适宜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规划针对现状的产业类型、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效益等级等方面来整理园区用地,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造思路。
4.2.1 占地企业产品门类分析
依据规模集聚、近地分布、尊重现实基础三大产业发展原则,开发区构筑“两大产业集群,四大功能板块”的产业布局框架,即机械加工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行政商务、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国际物流(陆港)四大功能板块,构筑产城一体的空间分布模式。
4.2.2 占地企业升级改造主观意愿条件分析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发区内部众多企业面临自身发展调整的问题,在政府推行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引导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动提出改造意愿。同时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工业项目过程中,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土地产出效益,针对工业项目设置门槛管理制度,使之原有企业中污染较大、产业能级较低的在新的要求条件下,成为重点集约调整改造的对象。
4.3 产城融合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与银川市西夏区相接,但两区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布局,在规划中各成系统。在两区相接地带有诸如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居住条件、景观风貌等许多问题。同时开发区工作人员生活所需的餐饮、娱乐和体育休闲等服务设施也无法在周边地区解决。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解决开发区产城分离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开发区定位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层级高、辐射带动广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全、生活空间美、生态环境优的新兴产业园区。使开发区在关注产业本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开发区形象的建设,推动产城平衡发展的区域。
在区域协同策略上,将西夏区及周边区域的规划作为上位规划进行响应。沿黄河路两侧将重点打造商业轴带和居住设施,与规划区的渗透联系趋势显著。
(2)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两轴串两片、一环连多心的规划结构。两轴:以文昌路为主的园区景观轴、以宝湖路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两片:东片区以升级换代为主的传统产业区、西片区为创新综合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区;一环:围绕园区的绿化水系生态环;多心:门户形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及多个邻里单元所构筑的空间网络。
(3)在功能服务配置方面,形成多层次公建配套体系。以创建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营造宜居环境,提升形象和吸引力。按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两大类构建多层级的公建体系,创造园区充满活力的宜人生活品质。规划“一环三心多点”的公建配套体系,形成均好化、网络化的布局特征。
5 结语
从当前的社会和产业园发展的时间看,工业园区的升级换代已是必然,同时所涉及的规划方法也随着变化。针对工业园区存量空间的“存量型”规划是目前热点问题,但缺乏相关系统的技术及方法。在此,笔者借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案例对“存量型”规划方法做一初浅探索,是对传统规划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也是针对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邹兵. 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2】石爱华.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J】城市规划,2011,(8)
【3】徐忠平. 聚集规划评估【J】城市规划,2012,(12)
关键词:电力负荷 预测
现在,各级供电企业正在进行“十五”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因为电网规划是各级供电企业的基建计划、供电计划与各项重要计划的基础,对供电企业的电网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所以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各级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搞好电网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关键则是首先正确进行负荷预测。县级供电企业要想使预测的需电量和最大负荷尽可能地正确和接近实际,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和采用正确的负荷预测方法。
1深入调查,弄清负荷增长点
要正确进行负荷预测,首先要清楚负荷增长点在哪里,要调查县计划委员会和各乡镇计划管理部门,以取得本地区同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负荷预测的重要参考,是用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和弹性系数等方法进行负荷预测的基础。其次,就是要调查地方经济委员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等,以取得和各企业、各部门及农田水利的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的用电计划。其三,就是要针对所掌握的规划期内的大型用电项目深入调查该项目所属企业和主管部门,以便取得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行性以及所需负荷等更为详尽资料。在进行上述详尽调查的基础上,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根据出资方的经济实力、产品前景等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在统计需电量时,还要考虑一些不可预测的项目和因素。
2采用正确的预测方法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负荷预测包括需电量预测和负荷预测。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即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
2.1微观方法
详细地分析负荷的内容、用电结构,从构成它们要素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如:
探讨产业用电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因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产业类别的电力单耗的变化。
·居民生活用电按照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及其单耗的变化,进行预测的方法。
如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即是微观预测方法。
2.2宏观方法
对于全部负荷寻求出某种规律的预测方法。比如:
·和经济指标相关的外推法(回归法、年递增率法);
·电力弹性系数法;
·综合分析法等即是宏观预测方法。
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小、供电量少等特点,就以下需电量和负荷预测的方法进行分析。
3需电量预测的方法
3.1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
部门分析法是以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为基础,分行业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再累计相加得到总的电力需求。它是电力公司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各部门以及行业需电量,采用用电单耗法,就是根据预测期的产值(或产品产量)和用电单耗计算需要的用电量。
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量×用电单耗
或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值×用电单耗
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将全社会分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城乡居民生活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分为若干项,具体可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水利业-其它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地质普查勘探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其他各类事业+水利业+其他
城乡居民用电量=照明用电+家用电器用电+其它
全社会用电量=国民经济全行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预测步骤:
·收集各行业的产品产量及产值计划;
·确定用电单耗;
·计算各行业的用电量。
此种预测方法是以政府部门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为基础,并综合分析近年各产业产值的单耗变化趋势而计算出的,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计划部门在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制订的比较权威的规划,因此用该法预测的需电量是比较准确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单耗的变化趋势,即要考虑前几年的单耗变化规律,还要考虑电价、技术革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多方面因素对各产业产值单耗变化的影响。
3.2大用户用电量加一般用户用电量自然增长率
对规划年度的大用户(含新增大用户)的需电量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得出各个大用户需电量之和,再加上其他一般用户考虑自然增长率后的需电量,以及用电线损、净输出区外的电量,即为本区的全部需电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县级供电企业的需电量预测,因为一般县级供电企业供电量较少,一个大用户用电量的增减将会对该县的供电量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用其他预测方法难以正确反映的。
3.3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电力工业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比。
K=VW/V
Wh=(1+KV)nWo
式中W0、Wh——计算期初、期末用电量
K——电力弹性系数
V——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
VW——用电量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就是电力弹性系数应大于1,这是长期以来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各地的弹性系数却呈现出无规律的显著变化,不宜再作为主要预测方法。
3.4平均增长率法
对于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在某些行业没有预测的产值(产品产量)情况下,可根据历史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规划年度的需电量的平均增长率,从而得出其需电量。
E=E0(1+a)n
式中E、E0-分别为电量预测值和基值
a-需电量平均增长率
n-递增年数
4最大电力负荷预测
年最大负荷是决定系统该年(或水平年)装机规模和电网建设的重要依据。年最大负荷预测有以下几种方法:
4.1平均增长率法
该方法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先求得需电量与最大负荷增长之间的关系,由未来需电量的增长速度,考虑今后负荷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未来水平年的最大负荷增长速度与需电量增长速度的关系,即可用需电量推算出未来各年度的最大负荷。
4.2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
电网年最大负荷=电网年需电量/电网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公式中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取值,一是根据历史资料由专家分析判断确定,另一种是以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负荷结构与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关系,再由预测的负荷结构计算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4.3负荷率法
4.4行业同时率法
同时率是指各类用电户或行业的最大负荷不会出现在同一时间,因此系统的综合最大负荷不是各类用户最大负荷直接相加,而是要小一些,这种差别在计算中用同时率来表示。同时率在各用户之间、各行业之间、各变电所之间及各系统之间都存在。各行业和各系统之间的同时率一般在0.9~0.95左右。
关键词:新城建设 产城融合 指标体系
文献综述
自产城融合的概念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其就掀起了研究热潮。目前对于产城融合的概念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许多学者对产城融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张道刚(2011)认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没有产业的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而产业没有城市的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许建(2012)认为,产城融合最终表现为城镇核心功能提升、人口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协调发展。刘明(2011)认为产城融合的本质就是产业和城镇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李文彬和陈浩(2012)对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产城融合的理解应该着眼于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三个方面,是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刘瑾、耿谦、王艳(2012)将产城融合界定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就是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林华(2011)则认为产城融合应该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核心是使产业结构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
产城融合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协同发展,使产业依附于城市,城市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李学杰,2012)。目前关于新城建设产城融合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本文研究新城建设中产城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为今后评价新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新城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化发展方面
1.产业发展。产城融合讲究的是产业和城市之间的互促、协调发展,就是二者之间要相互匹配。目前,一些城市郊区新城中规划设计的产业入驻门槛较低,仍旧有些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水准等也都低于市区标准。这样,郊区新城的产业发展,就无法吸引劳动力前来就业,不仅对于企业来说难以招到创新型的人才,带动新城人气的提升,而且与市区也无法形成良性的产业互动。
2.产业性质。郊区新城产业的选择对产城融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一些高新科技企业,可以提升郊区新城整体产业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入驻郊区新城,可以在新城内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带动新城的产业升级,提升产城融合的程度。但是目前多数新城建设中,缺乏可以吸引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入驻的良好条件,新城政府层面未能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来引导先进企业入驻,新城发展缺乏高端产业的引进。
(二)城市化建设方面
1.城市规划的分裂。由于过分强调工业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以前工业园区的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是分别独立编制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从规划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潘斌等,2013)。在空间布局方面,各工业园区虽然按照规划引进了若干产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许多企业并没有按照事先规定的区域落户,造成园区内用地混乱,各种类型的企业混杂分布;在工业用地方面,各个工业园区主要以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再加上对外的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基本没有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造成了各工业园区内用地分配不合理。所以,新城建设缺乏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规划,使其在产城融合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基础设施的欠缺。由于郊区新城是新规划的区域,一般都是产业先行,然后才有人口的导入,这就带来了新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欠缺的问题。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工业园区最明显,园区基本没有考虑商业、学校以及医院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内部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等也都是按照工业生产规划设计的,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要。这势必会影响新城的发展,导致新城里只有产业的发展,却没有人口数量的提升。另外,联系新城和工业园区的公共交通车辆和发车密度都偏低,交通不便也使得许多企业员工不愿意住在新城,使得新城缺乏人气。
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解释及体系框架
(一)指标构建原则
评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时,指标建立要满足以下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即在指标体系内的各项指标能够组成一个系统,反映的都应该是系统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整体;第二,相关性原则,即各项指标都与郊区新城的产城融合评价相关,在此基础上各个指标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第三,可测性原则,即各项指标是可以量化的,通过这些指标的数值计算可以用于测度新城的产城融合程度;第四,可控性原则,即各个指标是可以控制的,当新城产城融合度较低时,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行动改变指标的数值,从而提升新城产城融合程度;第五,实用性原则,就是各个指标是可行的,数据容易获取和简化。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影响因素,本文从产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两个方面提取产城融合的指标,每个指标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选择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新城的产城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除了可以量化的众多指标之外,对郊区新城产城融合的评价还有城市产业布局、新城规划用地布局、商业配套、制度措施和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功能定位等方面,这些可以作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时的辅助指标,从定性的方面对郊区新城的产城融合程度进行评价。
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指标赋权
通常情况下,在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应该根据具体指标对目标层的重要程度,对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使得评价结构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这就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赋权方法对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目前,对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有个人判断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前两种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层次分析法则结合了主观和客观情况,对结果的分析比较正确,因而运用较广泛。所以,在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时,运用层次分析法清晰、明确,计算过程简单,所需定量数据较少,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另外,可以将层次分析法与别的方法结合使用,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二)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虽然各个指标可以定量化处理,但是由于各指标的单位都不同,不能直接比较。所以,在进行评价之前,需要对不同量纲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正向指标(越大越好)、反向指标(越小越好)和适度型指标(指标越接近于某固定值越好),不同的指标需要不同的标准化方法。
(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利用该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时,应对郊区新城在产城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同的新城在产业和城市融合方面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些新城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城市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新城出现了“有业无城”的窘境;有些新城则更加重视城市建设,将城市的配套设施等都建设良好,但是城区内没有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这就出现了“有城无业”的现象;有些新城产业和城市建设虽齐步走,但是二者互动较少。所以,针对不同的新城发展情况,应该制定不同的策略来促进产城融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结论
本文分析了新城建设中影响产城融合的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城融合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郊区新城产城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指出了在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郊区新城产业和城市融合程度进行测度的第一步,只有在认识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在应用该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对新城建设中的产城融合现状有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认识,而且对于今后的新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构建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数据不易收集的指标没有列入体系,对评价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该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争取建立一套更加系统、有影响力的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新城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并且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
2.许建.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镇转型发展―以浦东新城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J].上海城镇规划,2012(1)
3.刘明.产城融合建设天府新区的文化视角出摊[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4)
4.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
5.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
6.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
【关键词】新兴产业园区;空间负荷预测法;负荷密度指标
引言
在电网规划过程中,负荷预测是基础也是难题。精确的负荷预测建立在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要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负荷预测需要的电量、经济、行业、气候和地理分布等信息。因此,负荷调查和负荷校验对保障负荷预测的准确性意义重大。
负荷预测工作需要具备很强的科学性,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有增长率法、弹性系数法、产值单耗法、综合用电水平法、趋势外推法、回归模型法和空间负荷密度法等。前六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城市或系统负荷总量的预测,而空间负荷密度法既能预测负荷的整体水平,也能预测负荷的空间分布,这样就能够更准确的对电力设施的位置、容量进行规划。特别是对于多为新开发的区域、不存在历史电力资料的新兴产业园区,采用空间负荷密度法预测远期负荷无疑是最适合的,而空间负荷密度法中最关键的单位面积用电负荷指标的选取是否合理也就直接关系到负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 空间负荷预测方法
空间负荷预测是在规划范围内,将城市用地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成各小区,根据各小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预测,进一步预测相应小区中电力负荷的位置、数量和产生时间。根据城市规划阶段和深度的不同,负荷预测的方法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1.1 单位占地面积预测法
在总体规划阶段,规划资料中通常仅明确了各类用地的用地性质和占地面积等信息,宜采用占地面积负荷密度指标预测负荷。具体算法为:某一类用地负荷=该类用地占地面积负荷密度×占地面积,区域总负荷=各类用地负荷之和×综合同时率。
1.2 单位建筑面积预测法
在详细规划阶段,规划资料中明确了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占地面积和容积率等信息,宜采用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指标预测负荷。具体算法为:某一地块负荷=该地块建筑面积负荷密度×建筑面积×需用系数,区域总负荷=各地块负荷之和×综合同时率。
2 用电负荷指标调查及分析
由于工业用地的产业类型门类繁多,不同产业的工业企业又受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用电水平差距较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1999)》(以下简称《规范》)中工业用地用电指标为200~800kW/ha,指标选取的范围比较大,导致工业用电指标的选取随意性较大,因此针对典型新兴产业园区中的典型工业企业进行负荷调查得到的负荷密度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浙江某新兴产业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分为四期开发,其中一期区块已基本开发完毕,各产业用户负荷发展较为成熟,产业类型以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2.1 数据的来源
负荷调查中各工业企业建筑面积、投产时间、主要产品等信息来源于园区管委会统计数据;典型日(年最大负荷发生时刻)及典型日负荷等信息则来源于供电部门调度SCADA系统和营销系统。
2.2 样本的选取
典型工业企业的选取考虑投产2年以上、具有一定规模、运作稳定且用电水平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经筛选后共选取样本40个,其中新材料产业11个、先进设备制造产业22个、电子信息产业7个。
2.3 各类产业用电指标
新材料产业样本主要为功能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密封材料两类,建筑面积负荷密度分布在15~70W/m2之间,平均负荷密度为37W/m2;先进设备制造产业样本主要为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三类,建筑面积负荷密度大数分布在10~40W/m2之间,平均负荷密度为21W/m2;电子信息产业样本主要为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建筑面积负荷密度分布在5~30W/m2之间,平均负荷密度为16W/m2。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典型用户负荷调查结果统计表
产业类型
主要产品
样本
数量
建筑面积
(m2)
负荷
(kW)
平均负荷密度
(W/m2)
典型企业
新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
9
202056
8182
40
三泰化纤
高性能密封材料
2
29087
451
16
恒立密封
先进设备制造
通用设备
8
145188
3632
25
展慈金属
专用设备
3
52596
761
14
洛晟工贸
电气机械
11
186754
3687
20
思韵电器
电子信息
电子元件制造
7
92246
1495
16
骅杰电子
根据调查实测结果,多数样本负荷密度指标在《规范》要求范围内,高性能密封材料、专用设备和电子元件制造类企业中有个别样本的负荷密度实测结果低于《规范》要求下限,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以此为参考考虑饱和用电指标时可留有一定的裕度。
2.4 负荷密度校验
上述40个工业企业占地面积共计1.1km2,典型日总负荷为18.2MW,因此该区域负荷密度为16.5MW/km2,介于金华工业园北区(13.8)和杭州下沙工业园区(20)之间。
3 结论
(1)新材料产业企业平均建筑面积负荷密度为37W/m2,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平均建筑面积负荷密度为21W/m2,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平均建筑面积负荷密度为16W/m2,三大产业平均建筑面积负荷密度为26W/m2,区域负荷密度为16.5MW/km2,与国内同类工业园区饱和水平相当。
(2)本次调查选取的均为发展较成熟、负荷趋于饱和、用电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对同类负荷饱和密度指标的取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章潮,程浩忠.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第二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蓝毓俊.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关键词:信息时代; 城市规划设计;信息技术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and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design is experiencing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to the informationization patter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wo aspects from the macroscopic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the microscopic planning design to carry on the forward-looking analysis,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to the urban planning designers in this information times.
Key words:information times;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135-02
1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 of 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 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 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 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 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 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 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面积分摊与计算方法
在现实情况中,单一类型产业宗地所占比例一般比较少,大多是混合类型的产业宗地。这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掌握各种类型产业用地的面积和分布。因此有必要对混合产业宗地中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面积进行分摊,以便准确掌握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面积和分布。产业用地内部混合面积分摊方法(1)计算各产业推算分摊系数将混合类型产业宗地的面积参照一定的系数分摊到不同类型的产业上,这个系数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产业对土地需求的差异性,体现在地均产值、地均税收、地均从业人员等。考虑到产值、税收等数据的保密性,同时不同产业人均用地面积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该产业对土地的需求程度,因此本文选用地均从业人员作为产业用地的分摊系数。这个分摊系数是区域范围内该类型产业地均从业人员的平均值,是一个推算出来的值,因此称为推算分摊系数。计算不同产业地均从业人员,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样本。样本要求能够反映本地区本行业地均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因此必须选取本地区本行业的样本,而不是参考其他标准。同时,考虑到混合类型产业宗地各行业用地面积待分摊,无法计算这个系数。所以,样本在单一类型产业宗地中选取。产业与非产业用地混合面积分摊方法非产业宗地上含有产业单位时,要计算各类产业用地面积,首先要区分非产业用地面积和产业用地面积,然后在产业用地面积内部进一步分摊各类产业用地的面积。区分产业与非产业用地面积分为两种情况:(1)产业与住宅用地混合。产业用地与住宅用地面积分摊思路与上节类似。首先计算住宅用地推算分摊系数。以研究区域内所有不含产业单位的住宅用地作为样本,提取样本内的建筑面积和住宅人数并汇总,采用式(1)的方法得到住宅用地推算分摊系数,该系数表达了单位建筑面积容纳住宅人口数量的实际含义。其次计算住宅用地推算分摊面积。以每个含有产业单位的住宅宗地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已知该宗地上的住宅人数和各类产业的从业人数,通过住宅用地推算分摊系数和各类产业的推算分摊系数,采用式(2)的方法得到该宗地上住宅用地推算分摊面积和各类产业的推算分摊面积。最后计算住宅用地实际分摊面积。以每个含有产业单位的住宅宗地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已知该宗地的面积、住宅用地推算分摊面积和各类产业的推算分摊面积,采用式(3)的方法得到住宅用地实际分摊面积和各类产业的实际分摊面积。(2)产业与其他非产业用地混合。类似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等非产业用地上配套的便民服务的产业单位,按照各类产业对土地的需求计算产业用地面积,剩余的就是非产业用地面积。各类产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以采用上节中推算分摊面积的方法计算。当某宗地上各类产业推算分摊面积之和小于等于宗地面积时,推算分摊面积之和就是产业用地面积,各产业推算分摊面积就是各类产业用地面积,剩余的就是非产业用地面积;当推算分摊面积之和大于宗地面积时,该宗地全部为产业用地,在推算分摊面积的基础上计算各类产业的实际分摊面积,方法与上节相同。
实证研究
各产业类型推算分摊系数采用的样本量均在5%以上,制造业样本比例高于商业金融服务业样本比例,两者平均样本比例在10%左右,个别行业样本比例较高是该行业产业单位数量较少造成的。制造业和商业金融服务业的方差较小,表示每个行业内部的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波动性相对较小,同时商业金融服务业样本方差大于制造业样本方差,说明商业金融服务业各行业内部的差异性大于制造业各行业内部的差异性。从以上分析可知用于计算各产业推算分摊系数的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计算出的推算分摊系数可以用于面积分摊计算。通过以上数学方法,计算出各行业的推算分摊系数,从表中可知商业金融服务业的推算分摊系数总体上大于制造业的分摊系数,表示单位建筑面积商业金融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多于制造业的从业人数。产业用地面积在计算出推算分摊系数的基础上,通过面积分摊计算方法,就可以将土地面积细化到各国民经济行业类型。根据不同的需要,将面积逐级汇总,准确掌握区域范围内各主要类型产业用地面积。以制造业和商业金融服务业为例,合肥市制造业、商业金融服务业各大类用地面积见表3和表4。类似地,在各门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汇总得到合肥市产业用地分摊面积和比例,见表5。面积分摊计算的结果代表各行业实际用地量,可以与各种数据和标准比较得出相关结论。以工业为例,从表5可知,合肥市2008年基于面积分摊计算再汇总后的工业用地面积为4734.95hm2,查阅200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合肥市2008年工业用地面积为5028hm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0503hm2。工业用地面积分摊计算结果与统计年鉴数据相差293hm2,约为6%,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是面积分摊计算的是实际用于工业用途,且有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土地,而统计年鉴的工业用地是全体工业用地,既包括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用地,也包括因停业、破产而荒弃的工业用地和已经规划建设、但尚未投产的工业用地。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合肥市工业用地实际使用率为94%,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实际用于工业用途的工业用地(面积分摊计算结果)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5.52%,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5%~30%的国家标准,而且工业用地面积相对偏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分布通过产业用地面积分摊方法,每宗地上各类产业的分摊面积都可以计算出来。在区域范围内将含有i产业的所有宗地都提取出来,表示在城镇地籍图上,就形成了i产业用地分布图。根据每宗地上i产业用地占宗地面积的比例,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在图上,便于寻找以该产业为主的集中分布区。以合肥市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布为例,合肥市制造业在全市范围均有内分布,在城郊的几个主要工业园区内集中分布,园区宗地上制造业所占比重高,是制造业的集中分布区;中心城区内也有部分制造业分布,但面积占宗地比重较低,很多是小型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业,同时也有一些原有的老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中心黄金地段。图3表明合肥市批发和零售业在全市范围内分布,在中心城区分布数量居多,但面积占宗地比重都较低,说明该行业对土地规模的需求量不大,多出现在混合类型宗地中;分布上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符合服务业的特性。在宗地面积分摊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例如面积比例),设定该宗地的主导产业类型,绘制基于宗地主导产业的全市产业分布图,准确掌握各产业的分布情况。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