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4:43: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口普查存在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甘府发〔2020〕2号)文件精神指示,我县于2020年3月8日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并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统计、发改、财政、卫健、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统计局,抽调公安、卫健、教体、自然资源、农牧农村、市场监督管理、新都镇7名人员组建到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人员,明确了具体分工。并于3月底前完成16个乡(镇)第七次人口普查机构组建,6月底完成村级普查机构组建。二是提前思谋摸底。在州局领导安排下,我县于4月自制人口摸底表册,在全县171个行政村,4个社区开展了一次全覆盖式人口摸底工作。在局会议室前后两次对各乡(镇)统计员、社区网格员进行摸底表培训,确保上报表册逻辑合理、质量过硬。并借助乡(镇)、社区在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关于人员流动的统计成果,最终圆满完成了我县人口摸底工作,切实有效为下步人口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迅速安排部署。6月,我县召开县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由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主持。会议首先由我对各部门就人口普查相关工作安排以及时间节点作了详尽介绍,其次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通报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最后由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就如何做好我县人口普查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四是强化工作保障。为有效保障普查工作顺利进行,于7月31日向县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提交关于追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设备购置费用的请示,并通过会议。截止目前,我县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经费预算总计8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已配套到位49万元;2020年两员经费初步测算需开支31万元从省级下达的两员专项补助经费指标73万元中开支)。借助县统计局综合办公室,在县统计局设立了人普办公室,并依次配备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以及资料柜;统一下发笔记本、笔等必备的工作物品。完善办公设备,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障。五是精心做好普查人员选调工作。按照实际情况,从节省开支及有利于工作开展出发,在全县203个普查小区内抽调有工作责任心、有业务能力、身体能胜任的指导员151名,普查员298名。始终坚持在普查人员选调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绝不因为急时抱佛脚、滥竽充数,因为普查员的问题影响普查质量,切实为搞好我县人口普查工作夯实基础。六是扎实开展户口清理整顿。及时成立户口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户口清理整顿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整治目标、工作措施和方法步骤;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责任,确保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和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作用,采用悬挂横幅、张贴通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公安户籍管理知识和户口清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群众认识“一人多户”的危害;以外地迁入户口、收养户口、无户口、补录户口等为重点,对辖区人员逐户逐人进行梳理、核实、查证,全面排查是否存在重户及应销未销户问题,对清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登记造册,并填写《户口清理整顿核查情况登记表》,确保人口信息完整准确;组织人力定期检查督促户口清理整顿工作开展情况、台账报表、档案归档等,对措施不落实、核查不细致、工作进展缓慢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七是扎实做好区域划分和绘图工作。积极组织培训,提高业务素能。县人普办先后多次组织乡镇普查业务人员收看国家、省局关于区划绘图的视频培训会,并及时召开全县人口普查区划绘图培训及乡级边界划定确认会议。就普查区划绘图、乡村级边界标绘等进行了详细培训,指导了15个乡(镇)区划绘图人员上机进行区划绘图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实地勘察,规范工作流程。县要求各乡(镇)绘图业务人员严格按照《普查区域划分、地址编码和绘图工作细则》规范绘图流程操作,注重实地勘察,以实际情况为准进行边界确定和建筑物标绘。结合细则要求,各级普查机构把重点放在提高区域划分与建筑物标绘的工作质效上,确保于高质量完成区域划分和绘图工作。做好内外协调,确保全面规范。对内做好统计系统人口、区划标准、数据处理等多项专业工作的协调,以保证区划绘图结果符合统计规范,满足人口普查需要。对外做好部门及区间协调,获得各部门在电子、纸质地图、行政资料等方面的支持;做好与相邻区域之间边界、飞地的确认,明确普查区域界线和任务分工,确保普查区域完整覆盖。截止目前,我县全面完成区域划分和绘图工作,完成10776个建筑物标会和203普查小区划分。八是强化宣传力度。为做好我县人口普查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使人口普查工作家喻户晓。结合社会稳定、脱贫攻坚走村入户之际,通过宣讲等其他方式大力宣传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让群众对人口普查不陌生、不抗拒,为下步入户登记过程中的工作便捷打下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是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基本多为身兼多职,人普工作时间难以保障。二是外来人员总想凭借人口普查工作在户口上动心思,打球,“转正”身份,在工作人员宣传不到位、不全面或者不小心的情况下,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矛盾纠纷。三是普查总体经费较少,更多经费落实在一线,但办公室人员往往加班加点,不能得到加班补助,影响人员工作积极性。
政策宣传及舆论引导
高度重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政策宣传及舆论引导,科学制定人口普查的宣传方案。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区域性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的实施方案,切实规范区域性人口普查宣传的政府职能、组织机构、工作目标、阶段任务、工作思路、保障措施、基本投入、工作方式、部门配合、调查研究、信息通报等方面的运行。实行人口普查宣传工作量化考核。要把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统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人口普查宣传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切实把机构组建、资金投入、任务分解、调研指导、信息反馈、奖惩规定、部门参与等内容进行指标量化,及时纳入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
改变基层的普查工作由统计部门孤军作战的运行方式。要切实建立人口普查宣传动员“部门挂帮”机制。要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的基础上,以指标量化方式把人口普查宣传工作分解到部门,要求各成员单位到指定的地方开展宣传动员。贵州省遵义市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推行了“部门挂帮”取得了突出成效,收到了部门报送的专题调研报告36篇;普查办组织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在报刊发表属名文章27篇,有效推动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高效运行。遵义市教育局、民政局、质量检验监督局、工商局等13个单位,共计自行投入资金9.86万元,支持了挂帮乡镇普查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创新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思路和宣传方式,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来源:文秘站 ),借助网络、电视、报刊等公共资源,切实开展好人口论坛、人口研究、有奖征文、新闻采风、关注民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整合党政领导、部门职能等强力社会资源,提高基层人口普查宣传的针对性、社会性和感召力。要及时总结基层在开展人口普查宣传中的典型经验,以政府网络、报刊、电视、远程教育为载体,推广经验,鼓励基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把政策法规宣传和正确舆论引导贯穿于人口普查的全过程。
业务培训与分级试点
开展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业务培训与分级试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确保基层业务培训与试点达到预期目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培训与试点要公开透明。一要结合实际依法制定普查培训与试点《方案》,明确区域性普查任务、目标、责任、措施、考核、奖惩等事项,报经政府审定后,送人大、政协和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二要把培训与试点的主要内容、方式和基本要求向社会公布,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职能,使培训与试点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建立培训与试点责任制。基层在开展普查培训中,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责任制;要建立基层业务培训教员与学员的相互考评办法,切实把重大的普查业务培训与试点纳入当年对单位和个人的工作实绩考核,建立健全基层人口普查业务培训成果通报机制,确保政府资金投入效果和公众监督。
培训与试点要坚持科学规范。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统计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本地人口普查机构、人力、资金等实际,确保基层人口普查试点《方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把区域性培训与试点的主要任务、基本目标、工作方式、组织机构、工作成果,分阶段以规范的方式向成员单位通报,并主动接受主流新闻媒体的公开监督,以此提高区域性人口普查培训与试点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要把经政府审定的区域性人口普查培训与试点《方案》,以人口普查办公室的正式文件形式印发基层,并报送人大、政协和上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依法进行工作监督,改变一些地方在普查培训与试点中随心所欲的工作方式。
培训与试点要坚持资料完整。一是授课要严谨规范。要求基层培训授课人员,要在吃透国家《方案》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把普查表中每一个指标的内涵和逻辑关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作深入浅出的知识性、实践性、现实性相结合的讲解。二是培训与试点结果要通报地方党政。一方面,把教员授课情况和学员参与培训与试点的成绩,以客观、真实的指标量化方式,及时通报有关领导和基层单位,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对试点中主要指标的科学性作出评估,对区域性人口普查工作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前瞻性研究部署。三是对试点的普查区或小区资料要进行对比。为提高区域性普查工作质量,基层对人口普查试 点的资料,要与常规统计数以及计生、民政、公安等部门人口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或教训,以引导党政和有关部门对基层人口普查工作的更加重视和支持。
数据质量监督与管理
为切实提高普查的数据质量,监督管理责任要到位。
首先,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操作规程。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要把基层普查数据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到位。比如:相关的制度建立、政策宣传、组织机构、部门协调、资金投入、业务培训、调查研究、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应当是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业务操作中的指标解释、逻辑关系,数据收集、处理、审核、评估,信息反馈、资料管理等方面工作,应当是业务干部的责任。在提高数据质量中,基层普查办要在当地政府和上级普查办的领导和支持下,结合实际及时分别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切实把领导责任与业务责任落实到人。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水平、人口因素等,特别是在我国人口因素问题是不容忽视,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影响作用更加明显。人口指标主要从为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两方面。目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已经非常缓慢:第6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年平均增长率仅0.57%。再者,人口结构变动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因素中越来越重要的特点。人口结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引发了学者关注。
二、人口结构变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的影响因素分析
1、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反映不同年龄或者年龄组成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如果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即属于老年型国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图1看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已达到8.9%的高值,可见,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兴起的原因。各国纷纷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学者从国外的经验出发来分析国外老龄化背景下政府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以期对我国产生启示借鉴来看,学者张东兰(2006)以德国的数据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人口年龄结构朝合理化方向发展。黄元元,王晓燕(2008)分析了韩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政府所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在人口结构变化的作用下,政府要采取建立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积极稳步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障法律建设、体现褒扬与惩罚机制等措施。李中义(2009)从日本的经验出发,指出我国应当尽早建立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创新性的提出将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政策相结合,采用基金积累制模式。王琼,曾国安(2011)则通过对英国政策选择研究来提出对我国启示,英国解决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国家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等问题时强调用促进就业的角度:比如消除就业歧视、提升劳动技能、帮助劳动者延长劳动年限等等。程宝良,胡宜(2012)在老老龄化背景下,以福利主义理论来分析了社会养老模式可能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增进老年人福利方面存在问题,我国应采取针对措施提高社会福利的水平。
老龄化还导致家庭结构变化从而养老方式变迁。著郑功成他认为居家养老方式既包含了家庭内部的扶植,又包含了邻里之间的扶植。政府需要在规划和财政投入两方面出钱出力。
2、城乡地区人口分布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我国一直以来总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了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从2007年开始的数据为例:2007年末,城镇人口为593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4.9%,2009年、2011为46.6%、51.27%。收入不平等问题在人口城乡上更为突出。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突出。我国东西部二元化和统筹层次低使流动的农民工并不能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把这些养老金红利留给了当地造成了更大的地区差异,由于发达地区既得利益,全国统筹的改革难以实施,阻碍社保发展造成更大的贫富不均和不公平。
3、出生性别比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出生人口性别比,对象是所定义的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中国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就引起了学术界关注。联合国认定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其他值域为异常。我国从64年至今都高于102,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旧失衡严重高达117.78。
当前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都未考虑性别比.吴丹(2011)主张政府应使保障制度性别主流化.他认为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决策层中女性的缺席;男女两性收入的差异;女性在就业过程中所受到的就业歧视。因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将性别加以区分,不过,这一区分是否又是另一种不平等就另当别论了。
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的总量已经进入到净减少状况。退休政策的调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分析了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对企业职工延迟退休进行了价值分析,并提出了促进职工自愿延迟退休的对策。
关键词:
延迟退休;自愿;养老金;退休年龄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3202
1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年以来大幅提高。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共计1.1309亿,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8.5%,老年抚养比达到了11.6%。数据预测显示,中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从2015年开始将逐渐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加速上升。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退休年龄制度问题。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制度可以概括为:“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退休年龄55周岁,女性工人退休年龄50周岁,同时工龄满10年”。目前的退休年龄规定是一个政策体系,除了一般性退休年龄规定之外,对于特殊工种、身体条件等还有相对于一般退休年龄的提前退休和延迟退休规定。提前退休规定井下矿工、高(低)温场所工作、化工业等职员为男性55岁、女性45岁退休;延迟退休则规定因企业工作需要的延迟退休者,按照本企业工龄的长短,每月给付在职养老补助费,其数额为本人工资的10%~20%。
2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退休年龄偏低
中国目前对退休年龄的一般性规定,基本沿用了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中对退休年龄的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退休年龄标准明显偏低。首先,退休年龄没有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而适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19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仅为40岁,女性仅为42.3岁,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其次,退休年龄与受教育年限延长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受教育人均年限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有了显著提高,进而推迟了劳动力就业的平均年限。维持原来的退休年龄规定,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期的缩短,这既是人力资本的浪费,也会转而抑制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阻碍人力资本总量的提高。最后,退休年龄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不相适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1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5%,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未来一段时期还有不断加深的趋势。据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届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24.5%。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现象增长速度过快,社会负担过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突出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人力资本存量减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方面。而中国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条件下,却依然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规定,将对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压力。
2.2提前退休情况较为严重
提前退休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一个共同的问题,老年人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也是大多数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中所共同经历的最显著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看,1991年之后中国平均退休年龄有下降趋势,由于中国对退休年龄的规定没有改变,进而相对说明了提前退休状况有加深趋势。按照中国退休年龄的规定,特殊工种、工伤残疾等情况可以正常提前退休,这是对劳动者的正常保护措施。但是,除了正常提前退休之外,中国还存在着较多的利用提前退休规定但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非正常退休情况。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众多,因而每年的非正常退休人数持续增加。而提前退休行为是与退休政策有关的。目前中国关于养老金领取资格的规定是达到最低缴费年限15年,并取消了最初的延迟退休期间养老金补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收益激励不足以及给付机制存在问题造成了提前退休的现象发生。
3我国企业职工延迟退休的价值分析
3.1有利于改善养老金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日趋严重,从世界上绝大多少国家来看,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这势必造成养老金的巨大压力。从我国历史及目前情况出发,上个世纪的养老金政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养老金空账问题日益严重。而延迟退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压力,把养老金“做实”。
3.2有利于缩小抚养比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而随着计划生育的进行及社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正逐年降低,在未来几十年内,这一趋势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劳动力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凸显。我国进入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抚养比的比重每年都在增加,社会压力不断增大。而延迟退休,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抚养比,也会缓解年轻劳动力赡养老人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年抚养比 新农保扩面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已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老年型社会。面对贵州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地方政府提出“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化养老”方式相结合,以满足贵州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但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业产出严重不足,不能保障贵州农村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需求。因此,贵州省在农村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新农保”覆盖面上刻不容缓。
贵州农村养老需求分析
贵州农村人口老年化情况。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贵州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297.72万人,占8.57%;15-64岁的人口有2300.47万人,占66.21%。显然,贵州省已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老年型社会。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养老抚养比问题比较突出,养老抚养比又称老年抚养系数,即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计算公式为:
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数/15-64岁人数×100%
根据公式:贵州省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数/15-64岁人数×100% =297.72/2300.47×100%≈13%。可见贵州城乡居民养老抚养比高,农村尤为严重。目前,贵州农村除养老抚养比高外,社会保障制度尤为缺失,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也致使贵州农村居民的养老经济供养能力较差。
据2012年《贵州统计年鉴》关于城乡居民年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约是农村居民的3.32倍,平均年支出约为2.31倍,城乡居民经济能力存在着显著差距。而从储蓄情况来看,假设按年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额来用作储蓄,不考虑其他的因素,那么城镇居民每年每人可以节余5080.5元,而农村居民则是210.27元,城镇居民每年的节余是农村居民的24.16倍。由于农村居民无法对自身的老年风险作准确的预测,所以从本能出发,都会为养老储蓄一定资金,所以他们作出的储蓄决策是要均衡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但从目前贵州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情况看,贵州农村居民的储蓄少或者没有储蓄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消费(养老与医疗开支无法实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高,加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将使贵州省的经济负担加重,同时又影响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关注贵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至关重要。
贵州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在贵州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受到挑战。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主要体现为保障能力较低、子女养老意愿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居住人口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382.98万。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外出务工流动人口增加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导致农村的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降低直接导致了人口结构变化。农村人口的少年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增加,意味着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养老负担加重。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农民增收机制渠道的局限性导致家庭养老方式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另外,家庭养老主要是受到“孝文化”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家庭以老为尊的世俗观念下降,加之核心家庭的出现,子女赡养老人的影响也随之下降。
在家庭养老方式不能满足需求,土地的保障功能不足的情况下,老年农民的生存状况堪忧,生存权没有保障。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的指引下,贵州农村养老保险进入新阶段,2009年以来,新农保的试点不断扩大,参保人数逐步增加,领取基础养老金的老人数量也不断在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省新农保参加人数达到677.4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农村老年居民达到283.9万人,适龄参保缴费人员达到393.5万人,新农保实施的成效较为明显,受到了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但同时也要看到,如要保证所有农村居民都能获得制度保障,必须将覆盖面扩大,并要解决扩面中遇到的新问题。
贵州“新农保”覆盖面扩大的制约因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目的及原则就是要惠及广大农村居民,实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权利。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惠民工程,它是一项制度的探索,所以《指导意见》中提出,先试点,然后再扩大试点,最后再全面覆盖。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地方财政补贴资金的压力大。根据《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对于贵州农村参保缴费的政府补贴,地方政府按照每人每年30元标准给予补贴,其中,省、市(州、地)和县级财政各负担10元。对于贵州农村60岁以上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按55元/月的标准发放,资金由中央政府、省、市(州、地)和县级财政分别负担。中央政府给予西部地区的补助是80%的标准,而其他由地方政府补贴。这样的分级补贴方式对县级财政来说困难重重。以威宁县为例,2011年,60岁以上的领取人8.73万人(参保率74.57%),仅这部分人口,市、县两级政策共需承担174.60万元;对于年满16-59周岁的适龄参保人,每年补贴30元,参保人数为24.17万人(参保率41.02%),补贴资金大概需要725.20万元,即总共需要政府补贴资金上千万元。假设实现100%的覆盖率,该县需要筹集更多的配套资金,而作为贫困地区的贫困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新农保配套资金压力突出。目前贵州有许多农业县,其财政收入来源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是农业税和财政拨款。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农业税,县级政府对中央财政支付的依赖性增加,财政极其紧张。如采用县级承担的方式将使得县级财政更加拮据,所以时常出现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因此,财政支付问题影响了新农保的扩面。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服务和管理水平较低。课题组调查发现,农村的养老保险服务能力对农民参保意愿有一定的影响。目前,贵州新农保扩面过程中,养老保险服务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首先,社会保障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不足,对政策解读和宣传存在问题。调查中发现,村委会经办人员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是农村参保居民了解新农保政策的主要途径。而村委经办人员都非社会保障专业背景,在进行政策宣传时,虽经过培训,但是仍对政策解读的不够深入。在某种情况下工作人员有可能将“不完整”信息传递给参保人,加之操作方式不规范,导致参保农村居民对政策存在误解,进而使得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
政务信息化程度较低。调查发现,贵州大部分实施新农保的地区电子化公共服务程度低,大部分新农保试点县的养老费的征缴采用以村为单位,一般采用由村委会的成员负责记录收缴养老保险,基本处于纸质业务阶段。这种传统的办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影响农民养老保险业务办理。此外,由于乡镇村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征缴管理,使得农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落后,导致上级单位不能充分了解这部分信息。因为没有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农村居民想了解新农保政策办理程序,查询新农保个人账户状况,以及咨询投诉、反映问题等缺少畅通的渠道,使得农村居民对制度失去信心,并产生不满情绪。
促进贵州“新农保”覆盖面扩大的对策
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灵活的政府财政补贴方式。新农保相较原农保更具有吸引力,原因在于新农保政策中强调政府主导,明确各级财政的补贴责任。贵州在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中,对参保人员的缴费及60岁以上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发放采取三级财政补贴的方式。在承担财政补贴责任时,省、市级财政多承担些,县级财政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承担一部分。同时,以农业为主的县,应尽快建立农业生产产业链,发挥农业特色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为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负担,推进统计部门随机抽查工作,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部门推广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国统字〔20XX〕15号)和《鸡西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鸡西市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鸡政办发〔20XX〕22号)要求,我局制定相关事项,科学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进统计部门“双随机”工作。
一、建立“双随机”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部门推广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国统字〔20XX〕15号)和《鸡西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鸡西市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鸡政办发〔20XX〕22号)要求,我局于20XX年4月7日建立了《鸡西市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部门推广“双随机”抽查实施方案〉的通知》(鸡统〔20XX〕6号)。
二、建立并完善被检市场主体名录和统计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
建立并完善检查对象随机抽取制度。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从有利于维护统计数据质量,有利于营造依法治统氛围的角度,确定检查领域和范围,明确抽取方式,选取检查对象。全国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R&D资源清查、投入产出调查等重点统计调查的统计执法检查随机抽取办法,根据上级统计部门规定另行制定。检查对象名录库以被检查的市本级或县(市)、区统计局相应专业名录库为准。
建立并完善统计执法人员随机选定制度。建立了统计执法人才库,将综合执法、专业执法人员队伍统一形成较全面的执法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检查任务的需要从执法人才库中随机抽取检查人员(被检查县(市)、区的执法人员不参与本县(市)、区的抽查),参加市局组织的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工作。
三、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
依据《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赋予的统计执法检查职责,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抽取一定数量的统计调查对象,对下列内容进行执法检查:依法提供统计资料情况;依法建立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资料管理制度情况;依法为履行法定填报职责提供保障情况;依法配合统计调查和统计监督情况。
四、合理确定抽查比例、频次和方式
从20XX年开始,在制定统计执法工作计划时,确定年度检查统计调查对象的任务数量以及其中随机抽查所占比重,其中20XX年随机抽查占整体统计执法检查任务数量的比重不低于30%,今后要逐年提高随机抽查的比例。县(市)、区统计局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随机抽查频次,既保证必要的工作力度,又防止检查过多。除有重大统计违法嫌疑外,对同一统计调查对象,一年最多只进行一次统计执法检查。
五、注重结果运用
鸡西市及各县(市)、区统计局,对在检查或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并严格执行统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加强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工作,将抽查结果纳入企业信息公示平台;符合《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规定的失信企业,在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上予以公示。
推广双随机一公开自查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解决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及市局的安排部署,今年6-12月,分两批在全市质监系统开展“双随机”抽查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暨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严格限制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
为完成好此项试点工作,北京市朝阳区质监局根据市局方案部署,要求有关科室认真安排好随机抽查的各项准备工作。经过市局的摇号抽签,检查对象抽中了朝阳区庄户乡一家气瓶充装企业,执法人员抽中了两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并由市局从专家库中选出两名行业专家,一起参与执法检查工作。
6月30日,北京市朝阳区质监局正式开展了此项试点工作,执法人员及行业专家对北京绿氧天罡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气瓶执法检查活动,检查人员对现场气瓶充装情况、气瓶检验记录、执业人员资格证书等进行了检查。经查,存在气瓶分区标识不清晰,有个别丢失;充装记录不完善,不准确;应急演练记录不完善等问题。检查人员要求被查单位针对存在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推广双随机一公开自查报告范文(三)
“双随机”是指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抽查机制。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项重大改革。北京市质监局制定了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今年分两批开展“双随机”抽查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明年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制度。
“双随机”意味着每个市场主体的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企业必须增强守法自觉性;同时也意味着执法人员只能阳光行政,不能再“看谁不顺眼”就去检查,即用制度限制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北京市质监局表示,每月都会进行综合执法检查。目前北京市共有3.3万家生产企业,基本都已列入检查企业名单,每月抽查比例不低于全市企业的1%。
北京市质监局法规处处长朱玉兵说,目前各区共有670多名执法人员参与“双随机”检查。这种“随机”不仅选派执法人员是随机的,执法人员所属部门也是随机的,例如某区质监局的法规处工作人员可能也会被派去检查特种设备。同时,为了避免执法检查的不专业性,质监部门会统一对各区的执法人员统一进行综合培训。
一、乡镇统计的职责:
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本乡、镇的基本统计资料。
二、乡镇统计的工作范围及内容。
对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总产值及增加值的计算、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一些涉及农牧业、农村、农牧民的调查、普查。其中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劳动力构成、耕地变动、牲畜存栏、农业机械、化肥等能耗、水利建设等方面;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则较全面的反映出各个乡镇的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条件、乡镇经济情况、乡镇企业、乡镇机构、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生活等情况。
三、乡镇统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各乡镇统计人员变换频繁,县级统计部门无法控制。 各乡、镇政府负责统计工作的同志由各乡镇安排,大部分又是年轻人,所以乡镇政府统计人员变换非常频繁。乡镇政府在变换统计人员时,很少考虑统计工作连贯性、业务性的需要,随意性较大。各乡镇的统计人员很少有干五年以上的,一般是二、三年,甚至各别的一年换多个。这样的变换频度是很难适应统计工作需要的。
2、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由于统计工作专业性强,人员变动频繁,基层人员统计业务培训总是跟不上步伐,造成一些统计员业务水平不熟悉,特别是新接手的同志反映统计工作非常难做。农牧业统计最原始的数据是由乡镇组织所辖各村的会计上报的,有些村会计由于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统计数据从源头上就出现错误。
3、社会对统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一些统计人员统计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报表数字随意填写、改动,有些人报上来的数字不是错误连篇、逻辑不通,就是做过手脚。乡镇报表迟报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进度。
4、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多。由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府对下级考核时会把耕地保护、人均收入、产值等指标作为重要依据。乡镇统计人员业务虽然受县统计局指导,但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因此,其工作完全受制于乡镇领导,统计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5、与各部门的数据存在差异。
个别乡镇统计上报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等部门掌握的数据不一致,统计数据与其它部门的数据不一致,影响到统计作为法定数据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影响到整个统计系统的权威。
6、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普查比较频繁,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基本上是一个紧接一个,这样的普查频度给乡镇统计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统计法制意识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统计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是统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上方保剑。借统计执法检查之机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乡镇领导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不能手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为才有位,要想乡镇能够认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必须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促进乡镇统计人员和统计对象按《统计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统计。
2、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联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各乡镇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要严格按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在选调统计人员时,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素质。
3、加强乡镇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人员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统计工作队伍是搞好乡镇统计工作的关键。有好的工作手段和条件,也有好的制度,但必须要有“人”去做,因此常言说“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到底靠人才”。农业统计的数据主要是由乡镇统计员上报而来的,因此,他们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对乡镇统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统计员变动非常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必要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从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方法理论、统计法制、各种统计指标的理解等方面展开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认识和业务素质。各乡镇统计员反映,他们对统计业务培训也有着强烈的愿望。
4、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 《统计法》规定,统计部门数据具有法定地位,所以在乡镇统计员上报来的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部门等的数据有些差异时,为了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变化趋势,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一定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审核后才能公布。县统计局发现乡镇上报数与部门数据差别较大时,要先与乡镇联系、核实,如乡镇统计员的数据不是调查而来,又说不出不能保证可靠性,要求乡镇统计员重新调查,或者征求乡镇统计员的认可后以部门数取代之,而如果发现是部门的数据存在问题的,也会与其他部门沟通,告知其情况,要求他们改正,总之是要以数据真实为唯一标准。
5、纠正错误历史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由于各种原因,乡镇统计数里有一些多年来就存在的错误数据,比如:有的乡镇的上报的耕地面积偏少、有些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偏大,牲畜头数不实等,要赶紧想办法把它们纠正回来,把基数调到符合实际的水平,不能让错误的数据持续影响农业统计的质量。现在农业普查已经处于筹备阶段,农业统计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各项数据调整准确。相信农业普查后,会对以后的农业统计工作提供更好的统计环境。
2007年全国有3.4亿的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标准(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进行统计,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28.2%(含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特征显示为年轻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但多数频度较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但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比例较高,表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为积极。
在体育锻炼中,有62.0%的居民采用的主要锻炼项目是健身走和跑步,其他依次为球类、健身操类、骑车、武术、游泳等。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中,有22.2%的人在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练,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自家庭院或室内,公共体育场馆,住宅小区空地等;有16.3%的人平均每月到收费体育场所进行锻炼;有55.0%的人选择离住地或单位1000米以内的场所进行锻炼,表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喜欢“就近”的锻炼场地。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为593元。其中,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
2.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2.1 缺乏场地器材
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是影响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其中标准场馆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馆302902个。人均体育场地占有率还不到一平方米。在这些场馆中,以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居多,占整个场馆数量的68.7%。占地总面积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0.8亿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共计1914.5亿元。以我国最近的人口普查数13亿来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标准场地的种类共有64种,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等大型体育场馆0.6万个;室内游泳池、综合馆和篮球馆等市内体育场地5.6万个;室外网球场和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48.6万个;在室外体育场地中篮球、小运动场、排球场43.6万个。场地贵,场地少,场地难找,成为了锻炼者常常遇到的问题。这也让很多运动项目难以开展和普及。场地器材的缺乏也成为了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2.2 缺高素质的指导人员
根据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约13亿,其中城市人口约为4亿人,按照目前20万社会体育指导员计算,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6500人,这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椐有关资料显示,日本目前总人口约为1.3亿,到2001年日本体育指导员有近11万人,约为1:1200人。如果按这一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人数至少应为65万。这充分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规模发展问题尚未解决,从目前我国全民健身一期工程的调查和相关研究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规模已经是影响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的瓶颈,有待重视和采取积极的对策。从文化结构来看,我国现有指导员队伍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占36.4%,中学学历占54.56%,小学占9.04%,表明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文化基础和学历状况偏低。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群众体育急需一批能组织管理、能现场指导、能在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指导中寻找科学规律、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的、具有较高体育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以这批学历高、素质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先驱,推动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从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分布情况及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中,专职体育工作者所占比例偏低。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等非专业体育工作者占绝大部分,而且年龄结构不尽合理,40岁以下占37.77%,41~60岁占49.89%,61岁以上占12.34%,绝大多数为中老年。这样一方面由于身体原因影响工作开展,同时使开展项目适应性和范围缩小,不利于群众体育的全面发。
2.3 缺乏科学健身的手段和方法
我国绝大多数群众以自发锻炼为主,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指导人员,群众对锻炼的科学性的认识程度也比较低,因此参加锻炼的群众大部分都不能按照科学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进行锻炼。所参加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也很难规范,往往在锻炼过程中经常出现伤病情况,并没有起到健身的效果。
3.高校资源对于群众体育发展的优势
3.1 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优势
由于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使得很多的高校都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花巨资建设大型的体育场馆设施。同时,国家也给予了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占据了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3左右,而规格齐全、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设施也都主要集中在各高等院校。据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为2.8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因此,这些场馆设施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优势条件
3.2 高校的体育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高校拥有体育学者、专家、教师等大量体育人才。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比赛组织、运动训练经验。这不仅对于学校体育,对于群众体育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其次,每年高校毕业生都有数百万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正规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其中很多学生也都参加过各种级别的体育比赛及其组织工作。当这些学生毕业以后会流向全国各地进行工作。同时也会将自己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及技能进行传播。第三,高校学生本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国体育人口的三分之一,发展高校体育的同时也发展了群众体育。
3.3 高校的体育知识资源优势
我国每所正规的高校都有体育部门,主要负责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及科研工作,也拥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由于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不但掌握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学习方法。由于科研的需要每年都会有涵盖各个运动项目及各个体育领域的科研活动。高校体育教师也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外的先进体育理念、技术及方法。但由于大部分体育教师只面向学校学生,所以普通群众很难有机会进行学习。
4.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将高校的优势资源运用于群众体育
4.1 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大力传播宣传先进的、时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借高校体育俱乐部这个体育组织的平台,开展各项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方面的产品经营,以学生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加以专业体育教练员训练辅导的一种有偿,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成为最忠实的体育人口,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支持力量。体育专业学生在俱乐部巩固了所学知识技能,非体育专业学生则提高了对体育的兴趣,为今后成功走向社会,并逐步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基础。尤其是社会力量的参与,既解决了高校创收问题,又扩大了高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另外,随着我国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也迫切需要体育指导,而我国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居民参加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场地的问题,还解决了技术指导的问题。
4.2 大力开拓群众体育、休闲体育为主的全民健身活动。
突出高校体育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同时,挖掘消费市场的潜能,推出适合全民健身政策的体育资源项目,科学合理进行体育资产运作,在为群众体育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增加高校收入,以便于更好的维护、管理、兴建高校体育设施,有效解决高校体育资金缺乏的局面使,同时群众也能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做到群众和高校互利共赢。
4.3 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加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培养或者聘用、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严格对体育经营进行管理。高校仍然要以教学为本,所有活动必须在满足学习正常的教学、训练及比赛任务的前提下进行,避免在高校面向群众服务的同时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对于开放高校的体育资源,还应做到体育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体育资金等问题。
4.4 制定法规,完善制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都应制定并完善体育产业管理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管理与业务监督措施。管理部门要明确权限责任,逐步树立科学先进的经营理念,充分研究市场规律。高校要加大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引起足够的认识,确保高校教学及其他活动的顺利运行,避免在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社会效益及学校利益等短时行为。使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及高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有机结合,在政策法规的指引下健康有序的运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