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6 14:44: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独立学习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阅读的作用
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感
学习英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你说出的语言是否纯正地道。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好英语,道理是一样的。阅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读的多了,日积月累,语感就慢慢地产生了。有了良好的语感,我们才能克服英汉句子中词序的差异,才能讲纯正地道的英语。此外,良好的语感对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大有帮助。作为一种隐形的英语能力,语感能使学生跨越语法困难的障碍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解题的时候,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根据,却能选出正确答案就是这个缘故。
2.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抛开词汇来学英语就像用空气建大楼一样不切实际,因而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培养和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如何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又是让许多学生头疼的事情。很多学生是通过背单词书背字典来记单词,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非常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而且很容易忘。事实上,除了死记硬背,扩大词汇量还有很多方法,其中阅读是掌握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最佳手段。在阅读中记忆单词,就是把单词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学习,结合上下文来认识单词,这样就避免了孤立地记单词,使单词更便于被识记、理解和掌握。不仅词义记得准确、清楚,单词的用法也得以掌握。此外,大量的阅读增加了我们学习单词的机会,对于一个单词,第一次见我们可能不认识,但借助工具书我们能查到它的发音和意思或者根据语境我们能推断出它的大意,第二次第三次见到这个单词时既使记不清楚,我们脑海里也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当这个单词见上十次八次之后,我们对它就像熟悉自己的姓名一样熟悉了,根本不再需要刻意地去记了。
3.阅读能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写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英语学习水平。在英语学习中,写作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怎样才能用英语写出好文章呢?除了要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即一定词汇、语法基础外,大量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文有很多俗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等,英文同样如此,只有读得多了,见得广了,才能写出精彩的东西。通过大量阅读,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一方面,我们可以积累大量优美的词句、英语格言、警句、固定表达、习惯用语、修辞常识等,将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在我们的文章中编码输出;另一方面,在揣摩作者意图,把握文章整体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模仿作者谋篇布局、文章衔接、遣词造句等建构篇章的技能。此外,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只有用英语来思考我们的文章中才会避免汉语式的英语出现,才能创造出优美地道的英文作品。
4.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风俗文化,开阔眼界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文化又影响着语言。美国语言学家Lado曾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由此可见,要学好英语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而阅读则是了解西方风俗文化的最佳手段。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宗教、科技等,从而不仅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学习,还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增加了阅历,丰富了生活,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可见,阅读的大量进行有助于英语各种技能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认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技能,通过大量阅读学好英语。
二、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1.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小,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还增加阅读理解难度,在英语学习中要善于积累词汇。阅读本身就是学习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最佳途径,多阅读,便能多接触生词;多积累,巩固词汇。另外可以利用构词法,借助前缀,后缀和词根来增加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多做教材中的词汇练习来学习,掌握词汇。
2.语法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
在阅读材料中包含许多语法现象,读者有了牢固的语法知识,可以促进阅读的顺利进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因此,语法知识的学习应予以重视,当然,不能把语法和阅读割裂开来。在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以后,阅读和语法学习应同时进行。
3.阅读理解需要背景知识
阅读材料无论是叙述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主题,都可以涉及到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章某一段落甚至文章整体的理解。要提高阅读能力,不可轻视背景知识的学习、积累。
[关键词] 中医药独立学院;有机化学;教学;研究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43-02
在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应用型人才是中医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并形成必备的就业素质,使人才培养和中医药行业市场需求零距离[1]。研究型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本课题组通过在基础课程中较早引入研究生学习引导学生在大学最初阶段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研究相应教学模式与途径,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缩短学习和就业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有机化学课作为中医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中药现代化和药物创新研发、学科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中医药院校其他基础课程无法替代的,对于培养理科研究型、应用型中医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机化学作为中医药专业的相关课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性较高的特点。但是由于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分散性,要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比较困难[2-3]。因此,结合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题组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独立学院的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探索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走出属于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之路。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教师角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改意识
从长远看,中医药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需要更多的既有过硬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从教师个体来说,在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之上,要充实专业实践经验,能熟练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素质训练;更要改变观念,从传统教学中“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关注的焦点转变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也是我们所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为前提和载体,为学生树立职业榜样,也可以增加“引导”的影响力。而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从学院而言,本校给予教师了进修、研究经费、教改立项等方面足够的支持;教研室则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到教改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师个人则要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顺应时代需要,不但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修养,还要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沟通交流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等,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改研究。
2 有机化学的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模式及实施方略
引入研究型学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监督者转变为知识平台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有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思路,才能建立适应研究型教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操作模式。
2.1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问题环节,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合作学习的特点,能培养个体综合应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个体独立和群体协作的能力,对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问题的提出与情景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药物、食品添加剂、日化用品、药品价格抛砖引玉,结合各类化合物结构性质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则在课余时间认真指导学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课件制作的技巧,还能熟悉知识点,融会贯通;可以在查阅各种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时拓宽知识面,较深层次领悟知识点;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在课后,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设计、分析药物的合成路线,以学科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如以某一熟悉药物为合成的对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出不同的合成路线,讨论并比较各路线的优劣,提高学生分析、设计、整合知识的能力。例如近期出现的关于台湾“塑化剂”的问题,课题组就向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塑化剂?常见的塑化剂有哪些?塑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在医药中有没有塑化剂的存在?在医药中使用的塑化剂的优点与缺陷是什么?很多同学带着问题积极投入文献的调查中,反馈回来许多信息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学习兴趣高涨。学生通过浏览网上的化学和药学资源,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觉地加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2 创设科研情景,结合企业需求,把研究学习融入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是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结果,在复杂的准备、分析、设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有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提高就业素质。例如,课题组老师指导了本校湘杏学院2010级制药工程班李正祥同学组队的“中药渣的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在长沙市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优胜奖”。课题组老师还担任了本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湖南丹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顾问之一,该团队的创业项目荣获2012年度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银奖。这些实践活动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精神。再者,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氛围,我们利用自身科研队伍,将研究型学习融入到前沿科研领域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逐步吸引到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提出什么问题,我们会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直接教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4-5]。通过以综合化学、药学实验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实践综合运用,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和素质,而且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日后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6]。本课题组的教师目前指导着多个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本课题组教师指导的制药工程班学生组建的2009年度创新实验课题组还参加了2011年10月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示交流暨创新论坛。
多年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 时代对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引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研究创新的潜能,研究型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雄飞. 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初探[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37-38.
[2] 胡荣华,隋岩,方小牛. 探究教学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化学教育,2011,32(9):39-41.
[3] 石秀梅,刘佳维,邹辉,等. 以创新教育为宗旨组织有机化学教学[J]. 大学化学, 2011,26(1):29-30.
[4] 吴慎将,牛同壮. 校企合作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 价值工程,2012,31(1):232-233.
[5] 刘诚.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活动特点及其启示[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79-280.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 3 到 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 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营造活跃的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应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增强智力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实际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探讨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数学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设一到两名联络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探讨的数学内容应由小组的成员集体挖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和检验。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增添一种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启思性 教学重要性 教学实施 教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88-01
一、什么是“启思性”教学
“启思性”教学是启发性教学的延伸,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用公式表示为:启发+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启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性教学源于古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华罗庚、苏步青都采用启发性来指导教学。可见,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重在理解,想清道理。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理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锻炼。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遇到的新的、难的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启思性”教学的实施
1.创设物理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情景设置法
初中生还处于一种形象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才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无原则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往往会适得其反,时间花了,最后什么也没学到。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一堂课下来,能得到其中一条规律的学生寥寥无几。在物理教学别是在物理的实验探究中,启发性教学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上例中,如果教师创设一些情境,如在PPT上设置一些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教学效果要好多。所以启发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也不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就算,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即由实际中抽取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说,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证明或否定假说,修改猜想或假说,再到实际中检验。这些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的探究显得苍白无力。
2.设置物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设置法
问题的设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引导着学生思维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教师对教学中探究的问题可分层次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分层次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并不复杂难懂、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位学生都可以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验探究中如此,在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3.进行物理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实验提升法
通过观察、实践易于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等过程。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精选试题练习,锻炼学生思维――练习提升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并且要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试题的练习在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又稍高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加深题目的难度,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讲的给学生做练习,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让学生陷于题海,若是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师努力寻求先进并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初衷。
四、“启思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
“启思性”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的很重要。教师要先要吃透教材,对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知识结构、创设探究情境、根据学情设计启发性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充分了解、因材施教等。
2.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很重要,学生的反思同样重要。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和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任何不经过思考、辩论、验证的结论都是浮于表面的知道,而非真正的理解,也就无法真正的应用。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交与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思性”教学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偏失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
4.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乐于学、主动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力。当然,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仅限于课堂,学生课外的时间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启思性”教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也正如老话所讲的,是“受之于渔”而非“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启思性”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的一项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预习指导 英语课前预习 重要性
所谓预习,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课前预先独立地学习有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它对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指导途径,使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是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一、英语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授新课之前,预先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听课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使听课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见英语预习的重要性之大。
课前预习可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对新课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已经明白,哪些内容自己还不懂,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能做到有的放矢。预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地获得新知识。
1.预习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
预习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又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而预习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工具书等一系列步骤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学生过于信赖教师的弊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笔者还发现课前开展合作预习,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预习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也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与资源共享。
2.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为此,要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核心,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武器。英语学习中的预习环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不仅能帮你“学会”知识,更能帮助你“会学”知识。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对于一个没有讲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课堂短短的45分钟来学习英语且要效率,难度相当大。为了用好教材,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预习。预习可以使学生先初步熟悉教材,发现难点和疑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为下一步听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3.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和检查其预习的效果,就容易发现问题,确定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在课堂上精讲多练,增加语言实践机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前充分地预习功课,听课时就会目的明确,也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知识,有助于加快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在重点和难点上及自己认为不熟悉的内容上注意力相对多些,可根据学习内容及自身的特点自动地调节听课的节奏,使思维一张一弛,既抓住课堂学习的关键部分,又节省精力,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避免学习盲目性、非重点性和无效性。有些学生抱怨自己听课时效率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课堂上应该听什么,做什么。对于这样的学生,正确的预习可谓一剂良方,对第二天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保证第二天能跟上老师的课堂节奏。预习的意义在于帮助同学们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使课后的作业相应变得轻松。
二、英语预习的指导
老师和大多数学生都重视预习,但是从课堂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预习效果不好。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学生不知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不能达到老师事先设想的要求,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主要因素导致了学生没能有效地预习。首先是老师的因素,老师只是简单要求学生预习,预习的范围及具体要求没有提出来,使学生在预习时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预习,预习什么,因此干脆不预习。可能学生也预习了,但是没看到重点,导致没能有效预习。针对这一因素,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具体的预习要求,进行预习指导。学生预习作业的有效完成依赖教师对预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教师对每个预习环节都要做方法及要求的指导。预习哪些,怎样预习,达到什么程度,为学生设计具体的预习目标及提纲,使他们预习起来有章可依,有法可用,实践证明要求越具体效果越好。
1.明确预习目标
英语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英语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记单词,掌握句式,理解内容,等等。对预习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预习什么,预习多少,需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2.布置预习内容
在授课时,布置新课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借助生词表、词典、课文注释预习课文,先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地点等。这样做,能为课堂教学争取到许多宝贵时间。对预习的内容要积极理解,认真思考,争取记忆、消化其中的一部分。一些生词、短语、句型,尤其是生词和短语应该力争在上新课以前背下来。至于对话、课文,可以借助词典或对照课文注释,初步理解其大意。具体来说,根据预习内容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来布置预习内容:
(1)单词的预习
结合学生特点,按照下面的预习顺序:①学生先自己朗读音标,划分音节,根据音节拼读单词,听录音,校对自己的读音,②根据构词法学习词的变形;③找到词在书中出现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句子;④做到中英释义的互换,要求学生学会查英语词典,鼓励学生用英英或者至少英汉双解词典;⑤找出词的出处扩展及相应的文化背景。
(2)短语和句子的预习
找出文章中的短语和句子,让学生摘录例句并释义,模仿词典句子造句。对于短语,能用英语释义。
(3)课文的预习
预习课文时要强调整体性预习,这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预习时要求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找出疑难点,略读课文,快速获取信息,弄清大意,提高阅读速度,并就文章内容准备一些问题:阅读前问题和阅读后问题。
(4)语法的预习
初步了解语法的结构形式及使用范围,注意使用的时态和其他语法规则,根据工具书,能模仿语法的结构,分清使用的范围及不同点,学习用多种形式造句,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注意不同句型运用和使用的语言环境,最终掌握它的概念、构成、运用(时间状语、标志词、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时态呼应及联系上下文)。
(5)会话的预习
识别不同的语境,了解会话内容,练习不同的语言功能和表达方式,初步学习运用该语言功能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对话。
3.检查预习效果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的前导环节,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主要设计了三个预习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结合课本的图片,使学生对走向自立的人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正式教学的切入提供了条件。问题1:看课本第34页中关于自立的图画,并思考。问题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哪些是自立的表现?问题3:自立对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好处?
2.课程导入。《小狮子的不同命运》是进行课程导入的一个经典小故事,笔者在进行PPT课件编写时,仍选择了投影这个故事来切入“第一部分: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故事讲述了几只小狮子在笼子中被猎人精心喂养,一只小狮子从笼子偷偷跑出去,经过独立觅食、找水、养伤等生存竞争,顺利地活了下来,而笼子中的小狮子在猎人外出未归后,都被饿死在笼子中。投影出的动画与图片栩栩如生,经过声、色、光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激发了兴趣。笔者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说说几只狮子的命运为何不同,以及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学生们经过讨论发言后,基本上对自立获得了概念,经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明白了自立的重要性,完成了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
3.课堂活动与互动。
(1)活动一:看图分析。解析课前布置的预习问题1,即结合第34页图片来看图分析,图片展现了小曦和萌萌在公园玩时的不同表现,让学生分析小曦和萌萌的做法有何不同,赞同谁的做法。课本图片中,小曦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关心和体贴长辈,而萌萌则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自立意识较差,对长辈关心体贴不够,萌萌不拿自己的东西,父母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在身后气喘吁吁。经过课前预习、课程导入等环节,学生们普遍理解了自立的含义,分析了萌萌身上存在的问题,赞同小曦的做法。
(2)活动二:独立性测试。1)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会做哪些事。这些自立的表现包括:是否会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自己做作业、是否会自己骑车或坐公车上学等;是否会为家庭打扫卫生、饭后是否洗碗、父母外出时能否照顾好自己等。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自立的主要表现:独立而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集体生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等。2)对学生进行独立性测试,总结自己在生活中的自立表现以及自立能力对自己的影响。经过独立性测试后,学生们对于自立的表现和个人的自立能力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可以进入下一环节——人生需自立的学习。
(3)活动三:分组讨论。使用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大量的正反方面的例证,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讨论,认识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面例证:连续13年稳居世界首富之位的比尔?盖茨在退休后,将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回馈了社会,而没有留给自己的孩子,盖茨认为拥有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子女的自立能力的形成并非好事。反面例证:1988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退学学生彭晖因惧怕离开父母无法独立生活,在接到北大寄来的复学通知书后跳楼自杀。经过正反例证的对比,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学习,认识到自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情感得到升华,坚定了锻炼自主生活能力、培养自立品质的决心。
二、练习
一、自学讨论引导教学的具体环节
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法的发展,使得教学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并且让我们认识到研究的实质.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法只要包括三个环节.
1.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是指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独立的学习空间.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自学不是放任学生自己去学,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思维上做到真正的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自学,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各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在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过程中,自学活动也包括三种水平:一是“接收性”的自学活动,这种水平指自学演绎性材料,从而学习知识.例如:教材、辅导资料等;二是“生成性”的自学活动,在新知识的背景下,能够自主的进行构建;三是“创新性”的自学活动,即通过活跃、拓展思维,发展成为新的知识.
2.小组合作,集体讨论
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就是通过小组的形式,针对老师提出的课题,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交流,表达观点,这也是目前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从事学习活动,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所以要认清合作学习的本质,“合作”只是“学习”的一种渠道或方式,而“学习”则是“合作”的原因及内容.学生将学习作为重点,而不是合作.将学生的学习落实好,真正的达到“会学”“学到”的目的.另外,就如何开展小组合作,有以下三点:第一条是转变学习观念,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小组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与同学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第二条就是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将讨论的主题进行不断深化,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讨论更加深入.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和其他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第三条就是要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老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地研究要讨论的课题,课上,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增强自学能力,使得小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3.相互引导
虽然在学生在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老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学生会把老师作为效仿的对象,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既有趣又有内涵的话题,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其次,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存在偏袒某位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表扬;最后,老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融入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课堂上的学习的气氛更加放松,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自学讨论引导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优势
1.有利于养成科学学习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法,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好课前准备.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质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活跃思维,加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强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2.有利于提供放松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参与到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学生互相交流,引领学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仅可以让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改进老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另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得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老师的组织下,每一个小组是一个团体,小组的成员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生会逐渐培养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思考,独自完成任务,杜绝抄袭他人作业情况的出现.另外,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增多,而且学生之间成绩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4.完善整个教学机制
伴随着自学讨论引导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校的教学方法更加新颖,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密切,改掉了以前传统教学的弊端.例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作弊现象严重、老师教学方法落后等等.所以说,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方法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都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学习方式 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简单地说,自主首先就是自己做主,指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保护并发展自我意识;其次就是个体自觉主动的行为,指在自我意识为主要的内在因素促动下,外在因素协助下,个体自觉自愿地进行活动,活动中个体不被外物所役,是自由的。
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从自发学习的方式向自觉主动学习的方式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学生心中有“我”,他不仅仅关注老师怎么说,更关注“我”怎么认为;其次是矛盾性,即“我”的看法与他人看法的差异性、矛盾性;再次是探究性,我为什么与别人不同、我怎样想他人怎样想等。因此,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并使之成为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方法有所变化、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合作学习
合作。通俗地说,合作指为了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共同的任务,个体间有效的配合协作。配合协作的前提是保证成员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立的劳作能力。当任务对个体的完成形成一定困难时,合作成为必然。合作不是随意地组合,而是要求运作的协同性、结果的有效性。这样合作组就成为较严密的组织,有着较为明确的计划,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对于合作组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既意识到自己对于合作组的重要性,同时又关注到他人的重要性。成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认同感(认同与被认同),成员间体现着平等关系。
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指为了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的配合协作。合作的学习方式从形式上分横式和纵式。横式指小组成员的任务是相同的,各自完成任务的出发角度、方法等不同,最终的成果有差异。合作的意义在于论证各自的成果是否合理,丰富个体成果。成员不需要明确的分工,需依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则可。这一形式前期主要靠成员个人努力,后期则需要成员间的配合或协作。纵式指小组成员有一共同任务,成员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自己在小组中应尽的责任。这一形式以成员各自独立完成任务为前提,在遇到困难时,相互支持,互相配合。通过沟通来解决内部分歧,对活动的成效进行整体评估。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初步学会合作,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探究学习
从“探究”的字面意思看,“探”指探索、探讨;“究”指深入地思考;合在一处,即是指个体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而去深入地思考,以期有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对于他人或社会而言,可能是早已存在的,对于探索者自身而言则是全新的。探究分社会性探究和学生探究。社会性的探究不仅强调成果的首创性,而且强调成果的社会价值,即创造;学生的探究强调对学生自己而言探索过程、方法、成果是首次的,即创新。
探究的学习方式特指学生的探究。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合作探究。不过,不论哪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方式,都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探究的前提,学习过程中没有“我”,探究是不可能发生的;其次,是问题性,探究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事物且不断深入的过程;第三,是求真性,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者通过问题的提出逐渐接近客观事实,通过探究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客观真理;第四是创新性,探索对于其主题而言是首次的,可以指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成果等。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方式的几点转变
1.由“知性学习”转变为“问题性学习”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对知识的来源,发展以及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很少考虑,这种学习方式是缺乏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无思考的学习,使学生思维固缩。而新课标下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2.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
新课标凸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这种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改变以自己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听、说、背、练”的教学现状,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前提条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充分利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兴趣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由“依靠性学习”转变为“独立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控制着整个的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先有“教”而后有“学”,这就使得学生的“学”处于“教”的掌控之下,受其约束与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丧失了独立发展的能力,以至于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讲解与管理,就不能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这些知识,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针对这种弊端,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树立独立学习的观念,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钟启泉,崔允,张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同学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