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

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6 14:44: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

第1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与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科特点,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从高中地理教材特点出发,并与本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引用与教学情境有所关联的实例、事物或者教具来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节教学为例,笔者课前制作了PPT课件,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电影《后天》里讲述的地球气候因温室效应而出现异变,冰山融化导致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全球各地极端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尤其是自由女神像被汹涌的海水淹没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

笔者由此导入课堂,简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各地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们对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内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后天》里的这一幕会不会真的发生?”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小组间讨论并积极踊跃发言,并将常见的灾害天气现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例如干旱、热浪、厄尔尼诺以及洪涝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等,笔者从中加以评析和总结,并穿插讲述了本章节重点内容。由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其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决定其整体地理知识水平。而且在历年高考中,识图能力通常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各类地图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学生简单看图,能明确地指出图中各类标识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着眼于学生识图能力给出未标明的地图,要求学生对其中各类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予以判断;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画图能力,选择不同地图要求学生临摹地图,掌握基本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一改以往单纯做识图题的练习模式,而通过对绘制一幅完整地图来全面掌握所需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知识点。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于地图中所蕴藏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

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极地俯视以及侧视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地球公转与自传动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个人画图进行学习。教材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绘图作业,并通过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评估,分析其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中的错误。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学习了本章节知识点,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技术;环境保护;应用

当前全球存在的环境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化学物质污染,尤其是化工业的废物排放直接造成水源、空气和固体物的严重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身体健康。绿色化学技术的引入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化工造成的污染,逐步缓解既有污染和潜在污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绿色化学技术理念概述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所谓绿色化学技术,就是着眼于源头到终端的化学污染控制,以原子经济作为技术原则,在满足既有的化工生产需求的同时,以新物质充分化学反应为途径,消除污染和有害物排放,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绿色化学技术摆脱了传统化学技术的诸多缺陷与不足,在改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模式转换为源头上控制污染得到了实践上的贯彻。因此,推广和实施绿色化学是教育界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主题及实践活动。

二、绿色化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1、化工原料

上世纪40年代以来,石油取代传统的生物质成为主要的化学原料,其对于当时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现实表明,石油及煤化学工业同时带来的还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粗放式的化工应用直接将化工废弃物排放出去,造成了大气、水源等的极大污染。为改变这一现状,科学家们致力于生物质的重新利用,使其逐步取代石油且能最大限度消除生物质化工应用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其中,生物质所含淀粉能够实现葡萄糖的简易转化,而纤维素则相对较难。以葡萄糖为原料能够制得己二酸和邻苯二酚等,如何实现致癌物质苯的去除便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此外,氢氟酸和氯气、甲醛等有毒化工原料的去除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2、反应溶剂

除化学原料之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的反应溶剂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如生产中的反应介质以及分离和配方中应用的溶剂,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代表。该反应溶剂在实际使用当中能够实现化工原料的化学反应达到化工产品生产制造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引发水源的严重污染,也同样造成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为此,科学家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反应溶剂的去毒化和绿色化当中。选取无毒无害的反应溶剂来代替原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当前的研究突破即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溶剂,实现了化工生产中毒性的消除,且其相对价廉,保证了应用推广的便捷性。

3、反应催化剂

化学合成催化剂的绿色化也是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重点。催化剂的应用能够提高化学反应产率并降低能耗,在化工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现今的研究重点来看,仿酶催化剂以及固体酸催化剂成为反应催化剂绿色化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酶催化反应的应用使得化工生产效率提高,且条件相对温和,生产难度较低。而反应中采用天然酶则需面对其来源有限及变性失活可能性大的问题。为此,开展人工酶的研制即成为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酸催化反应作为同等重要的化工生产工艺,其当前广泛应用的酸催化剂多为液体催化剂,以三氯化铝和硫酸、氢氟酸等为主,存在着危害人体和污染环境的严重问题,研发出替代的固体酸催化剂则成为该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1、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落实到实际的环保应用中,绿色化学技术主要关注于大气、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其中,大气污染关系到人类日常呼吸生存环境,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而在对大气污染进行研究治理时,关注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引发的污染并实现该污染的有效消除则需实际应用到绿色化学技术。一方面,可以在煤燃烧之前对其进行脱硫处理,实现污染前的防控治理,另一方面则可在燃烧过程以及燃烧之后分别进行固硫和烟气脱硫处理。应用生物浸出法以及表面处理浮选与微生物絮凝法,对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多样脱硫、消硫,实现化工原料生产应用中的绿色化。

2、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当前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生活用水污染以及工业生产用水污染。对水污染的处理自上世纪70年代便已开始,当时主要采用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技术,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热水锅炉零排放技术相对更加成熟,已经能基本达到污水的零排放。在现今的研究成果应用中,以控制农业生产中农药污染为目标的生物农药、光活化农药开发很大程度消除了农药造成的水污染。同时,采取多技术的联合,包括生物氧化和光、声、磁、电、无毒药剂氧化等处理手段的研发应用已经成为水污染处理的重点研究方向,多种技术的同步应用能够更加立体地实现水污染的有效治理。

3、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除化工企业生产带来的生产废物外,还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以及矿山废弃物等,针对不同的来源途径和废弃物形式采取相应的科学处理方法也是绿色化学技术研究应用的重要课题。针对化工生产带来的生产废弃物,通过分析废弃物组成采取对应的消解处理技术,消除其中污染物对于环境的破坏;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则应用固体废弃物电离化技术和热分选煤气化技术予以消解;白色污染物的治理主要为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类塑料,根源上消除白色污染;矿山废弃物治理则采用生物浸出和非氰化法提取技术实现污染重金属的提取和处理回收。

四、结语

面对当前的无染现状开展的绿色化学技术研究是致力于人类生存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技术内容,是需要传统化学技术和现展理念共同应用的新兴学科。在分析掌握当前环境污染和破坏源的同时,针对性地进行绿色化学技术研发,并逐步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才能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消除环境破坏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刘洪瑞 单位:山东省临沂一中

参考文献:

[1]李世海.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110.

[2]丛丽娜.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06:41-43.

第3篇

关键词:问题情景;课堂实效;化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课改的各种理念及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广泛地被接受和认可。在新课改理念下,提高课堂实效的问题更加凸现。笔者认为,任何学习都离不开问题情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问题情境是指在问题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为化学问题设置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

一、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原则,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要求

目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情景”教学,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学“情景”的创设有许多商榷之处。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在化学情景创设中存在着以下现象: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热衷于电脑模拟化学实验、随意性探究情景的创设等问题。

教学设计的重点应由学习目标的设计转向学习情景的设计,通过设计“新”、“奇”、“实”的学习情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1.设计情景要“新”

学习时,大家都知道塑料不导电,但日本的化学家白川英树、美国的化学家麦克迪尔米德和物理学家黑格联合研究在聚乙炔中加入碘或溴杂质后能够导电的塑料,从而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上述介绍不但引发了学习情景,还向学生介绍了最新的科技发展。

2.设计情景要“奇”

设计的情景要使学生感到新奇,由新奇感唤起探究欲。

3.设计情景要“实”

“实”就是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是有实用价值的,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词”。

三、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例如:以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制成元素周期表、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等典型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使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中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又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自然科学方法论。

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按不同的实验类型,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设计、改进、优化实验的方法。

(1)利用趣味实验或家庭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设置或布置富有趣味性的化学小实验,可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例如:学习碘的化学性质时,通过增设“米汤作画”、“滴水生烟”等趣味小实验,引导学生从对观察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探究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编成“探究性实验”,重新设定认知情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发展的实验顺序,帮助学生开发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

(3)利用改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现有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优化,对装置中的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例如,对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装置进行改进或优化。通过这种以实验改进为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比较改进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

3.以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中坚持联系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围绕当今能源、环境、材料等现实问题,启迪学生如何防治白色污染?如何根治酸雨?怎样辩证看待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新型无污染能源的发展方向及开发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4.以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不仅研究宏观物质之间进行的反应,而且对物质的微观领域也做了广泛的研究。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计算机等多种教学媒体模拟微观世界所进行的化学变化或课堂上不易进行的化工生产实验等,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动态化。在这样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想象能力产生“共振”,真正认识和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体现”这一变化规律。

5.通过让学生面临加以解释的化学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化学现象,对教材中的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使他们内心充满强烈的求知需要。例如学习单质钠的化学性质,在学生己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泼,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回答。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响声、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这就呈现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严谨的态度。

6.提出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创设问题情景,而且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讲述“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为了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趣味,可创设几个问题:①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②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③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这类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7.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可以拓展、深化、发展,教师抓住知识的深化、发展点,顺着知识发展的方向,就能形成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时,首先提出问题:以NaBr、KI为原料如何制得HBr、HI气体?多数同学与制HCl进行类比拓展,得出用NaBr、KI分别与浓硫酸反应制HBr、HI气体这一结论。当告诉大家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学生的“矛盾”心理就产生了,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浓硫酸的性质。

8.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猜想假设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在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向其中逐滴加入新制的氯水,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试述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通过猜想假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9.通过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引出问题情境

在学完卤族元素的知识后,让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某些人的观念是否正确:“碘盐中含有碘,加热的温度太高碘会升华,故炒菜时不应先放入”(生活概念),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错误。因为升华是碘单质的性质,而碘盐中含的碘不是碘单质(依据碘单质是紫黑色固体而碘盐是白色晶体)。不少学生接着就问:“碘盐含的碘到底是什么形式?” I-和IO3-是碘元素的两种比较稳定的离子,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来验证碘盐含的碘是I-还是IO3- ?学生讨论后得出I-的验证方法。该案例是在化学教学的讲课中,遵循挑战性原则和探索性原则,采用矛盾揭示法和课堂讨论法,利用生活中的错误概念创设的问题。

四、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1.情境的适时性

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一问题开始前进行,以利于学生对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的学习。

2.情境的全程性

情境的全程性一方面指某一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切忌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只是为了“贴创设情境的标签”,而后的教学内容、过程与前面所创设的情境无关的“戴高帽”现象;另一方面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不断进行要不断创设新的情境。

3.情境的发展性

情境的发展性一方面指创设的某一情境能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引发后面多个问题的自然提出,使整堂课的设计显得自然流畅,一方面指创设的某一情境要能够随着课堂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建构,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