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7 15:42: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园林景观;本土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意识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国内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大肆地宣扬、追捧、模仿西方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使得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本土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严重工业化、同质化的园林景观开始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导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进入瓶颈阶段,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本土化是世界各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行且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步发展,在延续传统园林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全面考虑其“景境”特质,重新进行合理的定位,在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保持、延续和凸显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做到二者的统筹兼顾,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
1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困境
1.1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
中国园林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传统,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发展,取得了许许多多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引入了很多欧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技术,这无疑对中国风景园林的思想解放、拓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积极和广泛的影响[1]。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公园建设都起步较晚,在面对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由于缺乏自身特点而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逐渐消失殆尽。为了迎合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树立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改变国家、城市的景观面貌,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一度把适用于某些发达国家、地区的理念或技术当作普适的、先进前沿的创新理论,膜拜式地把国际化当作未来方向,逐渐形成了崇西抑中的趋势,导致西方各种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泛滥。他们热衷于追求西方稀奇的形式,大力效仿西方景观设计案例,很少有设计师真正关注中国园林的本土性以及园林景观中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园林景观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与符号阶段,并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辨析,所以经常盲目地将西方国家的设计思想及方法技术照搬到中国,如大树移植、大广场、大草坪、大花海、大景观等大尺度造景比比皆是,这些设计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复制品,毫无中国特色可言。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导致传统园林大国失去了学术自信,本土化园林景观被全面冲击、改造和替代,园林景观作品缺乏“原创性”。
1.2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
中国传统园林地理位置独特、功能较为单一,且多为观赏性景观,其服务对象大多为宫廷贵族、文人志士或者社会中极少数的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现代园林景观却是普遍存在于城市之中,全面开放,服务于群体大众的,二者有许多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进行本土化设计。但由于行业和市场繁荣与乱象并存,许多设计师往往不加思考直接照搬传统园林或成功案例的模式,以期降低项目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场地所处的位置,不考虑场地周边环境,不考虑场地服务对象,统统把它们做成传统园林的形式,直接模仿传统园林中元素、材料、色彩、结构、布局等具象的表层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堆砌,使得园林景观有形无神。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仿古亭廊、小桥流水,传统园林中的置石被到处滥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过于无原则地仿古和拼贴,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只是对传统园林的模仿与复制,缺乏鲜明特色和深远意境,无法完全融入到现代生活与社会环境之中,不能称之为现代园林景观。传统与现代的错位,使现代园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景观审美杂乱。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在地化属性的、自然与人文兼容的,不存在可以普适于全球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任何新理念、新方法都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融合以后,才能接地气、可操作,只有传承和创新,才是生存之道。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忽略了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结果必然是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可以满足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无法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文化。
2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出路
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和现代园林景观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的设计元素和手法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简单地使用现代材料技术去模仿照搬传统园林的形式,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开始高度重视地方民俗特色、历史文脉等,并且力图实现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强化现代园林景观的意义。部分学者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已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梳理将园林发展分为形、情、理、神、意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孟兆祯先生在《园衍》一书中强调,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科学创新,并对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澍等通过设计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并借助现代化手法进行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景境”一词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代化设计的文化内涵。“景”与“境”合成为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常被用于文学、美学、影视学等领域。近年来,在风景园林学中也开始频繁出现。如张亚文先生在《景观欣赏》中写道:点景主要是用一语一词来刻画出景观的特征和景境。张家骥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史》和王其钧先生的《图说中国古典园林史》中,都有关于“艮岳景境”的描述。较早提出中国园林“景境美”的,有王玉晶等编著《园林美学》,以及曹林娣教授的《东方园林审美论》[2]。郭明友先生在《论“景境”———关于中国园林审美理论元概念的思考》一文中,定义了“景境”一词的概念。所谓“景境”,就是园林实景与情感理想交融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境界,其中“景”是园林审美的物质基础,具有真实可视性,“境”是情感理想融渗于实景后形成情景交融的整体审美效果[2]。纵观古今中外园林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的元素、材料、结构、色彩、形式等表层特征都是难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封不动地传承那些具象的表层特征,只能称为仿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园林景观,我们应该抛开传统园林的表面,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其成功之处是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样的景境,要想找到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合适的出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学会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景境特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应确定场地定位。站在时间轴的延长线之上,尊重并挖掘设计场地的历史文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提炼出该场地的主要特征,同时融于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全要素系统之中,尊重场域环境的内在肌理与规律,从而直接通过构建园林实景的物质形态来表达主题思想,使园林景观具有“故事性”,能够传递易于游人理解的意境。其次,注重人文精神,因地制宜地营造特有的人文景观。这并不是指要采用历史典故、名人传记或者文物古迹等方式方法来营造各种人工化场景或设施,而是以场地自然空间为基础,以人文情怀审视人地关系,既爱护这片土地,也关切其中人的需求。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利用合适的材料、技术等,营造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人文空间,以及满足游人观赏和游憩等各种需求的人工设施,将情感理想融入园林实景中,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第三,体现现代化的景境。中国传统造园中景境的体现更多的是在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脱隐逸、淡泊名利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现代园林景观所承载的主流情感,不再是古代文人孤高独乐的清居思想,而是现代社会积极向上的的公德和价值观等时代精神,因此造景形式不必依样拟古,材料和工艺也必须遵时合宜[2]。设计者应该全面认知中国园林历史,重树民族文化自信,继承传统智慧,直面现实的需求和问题,在进行现代园林的景境设计时,应该走出传统园林的束缚,更精确地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深刻揭示现代社会、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应该再盲目照搬西方园林景观,更不应该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固有观念之中,而应该从中走出来,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需求等,以现代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只要园林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分区的景境之间有内在呼应、过渡自然,工程实现上符合视觉、生态、功能、可持续等相关要求,风景园林就可以成为意蕴丰富的经典之作[2]。
3结语
从古至今,园林景观与人类的生活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也服务于人类的需求。每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世界园林之母,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对它进行重新诠释。“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盲目地“崇洋”与一味地“固步自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艺术精华,提升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J].中国园林,2018,34(01):63-64.
案例位于木兰溪的下游,全长共约3km,呈东西走向,沿溪岸进深约30~150m,总用地面积约28hm2,地势北高南低,高差约4~9m;场地内有4条泄洪沟渠,东段有一座的金凤桥,桥头为规划的工艺文化街及工艺博览城;中段设有防洪堤;西段沿岸是大面积的低洼地、滩涂地,拟规划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滨水绿带,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
2规划中建议优化的部分
2.1交通组织
案例北面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师在南面临木兰溪处规划一条滨溪主园路,中部规划一条次园路,主次园路之间、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穿插一些支路,形成环形游览路线。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亲水性,但容易形成人车混流,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的景观游览路线不连贯,且各级园路颇为“一马平川”。
2.2功能布局
案例规划为健身运动区、工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和湿地生态体验区四个平均的功能区,虽然符合城市公共绿带的定位要求,但各功能区布局过于均衡,没有明确的分隔与联系。
2.3景点设计
如家具印章、组合榕树、风水球、12生肖雕塑等等(见图1),造型巨大,成本高。
3提出建议
3.1梳理交通组织,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的向导作用
园路是园林规划的骨架,合理的园路组合是园林景观空间分隔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联系各个景点,还在于对游人心理的暗示和对游览路线的引导,后者可使整体景观达到移步换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观赏效果。如苏州留园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就成功的“引诱”了游客,做到了“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成为古典园林中的艺术典范。因此,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提高对园路规划的重视,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中的向导作用,做到艺术上意境与功能上目的性的有机结合。以案例为例,设计师可考虑在尊重现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在中部规划一条主园路(6~8m的铺装路),连接各个景区;南面临木兰溪结合慢行系统布置滨溪绿道(3~4m的组合木栈道)来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为了保证人车分流,在北面临城市主干道辅助开设一条连接到主干道的园务道[1](3m的装饰性混凝土路),以便于区别内外交通和养护管理等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功能区的不同需求,萦纡一些的林荫道、休闲小径、健康步道(0.6~1.5m的自然石板路、砾石路、鹅卵石路等),并适当地创造一些转折和起伏,结合各种不同的广场,组成“环网式”的交通系统。又因案例为狭长的地块,导引游人的游览路线就成了交通组织重中之重的任务。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利用不同的指示牌对游览路线进行指引,也可通过交叉口置景石、景墙、花架及植物群落的围蔽、开合,或在三岔口位置形成对景等对游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导向,让游人不知不觉被“迷惑”到景区中去。
3.2彩(衬)云烘月,突出主景区及主景的特色
景区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各个景区内又有主景和次景之别,正是因为这种“尊卑有序”的区别,一座园林方能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般,有开场、有酝酿、有还有让人回味的余韵,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这一精华,突出表现主要特色的主景区。以案例为例,各功能区布局均衡,景点分布较散,使得案例主景区及主景不明显,规划就缺少了特色。建议设计师可考虑发挥古典园林中“借景”的表现手法,在中部工艺文化区规划大型的文化广场,将已建成的古典工艺博览城和规划的工艺文化街组织到规划中,成为案例的主景区;广场周边的绿化可考虑种植有古典工艺气息的树种如降香黄檀(花梨木)等,圆形广场内可利用不同的铺装进行分层,中心为方形的文化图案(如仙游九鲤飞升的图案等),体现“天圆地方”的古韵情怀;临木兰溪侧布置用古典元素镂空(如云纹、竹、梅等)的波浪型连续景墙,把木兰溪的水影、溪对面山体的绿屏也组织到主景区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园林景观。
3.3将古典园林的“情境”造园手法加以发展,与仙游特色工艺、独特文化相融合,营造具有仙游地域特点的“新中式”园林
(1)仙游“新中式”园林景点布置应体现出地方工艺文化特色,并挖掘和发扬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鉴于仙游浓厚的古典家具氛围,设计师在考虑景点布置时,建议应因地制宜,园林风格统一展现本土文化,以工艺文化作为基调,继承古典园林“山水绘画”的理念,认真把握景点的布置尺度,何处“攒”,何处“乱”,何处“线”,何处适当“留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景观效果。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挖掘仙游更多的特色文化如在铺装图案设计上融入九鲤文化,在花架上融入根雕文化,在道路小品中融入石雕文化等,既保持工艺文化基调不变,也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内涵。未来若条件许可,可考虑串联整个仙游县城文化,通过现有的环山区公路及滨溪慢道,以九鲤文化景区为主园,木雕、石雕、古典工艺、油画、红色文化等各为次园,园中再设具体的景观园,园园相接,园园呼应,让景蕴情,情生意,意添景,情境交融,建独树一帜的文化园林景观。(2)“新中式”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空间效果应用。未来在仙游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深入思考并施展才华加以展现:可通过对园林建筑、园路、水体、小品、植物群落的有机组合,在限定的空间内人为的制造出各种曲折回旋的变化空间(如图2),从视觉上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性,保持游人高昂的游览兴致,打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现代式古典景观空间。虚实对景框景障景图2“新中式”园林中应用古典园林空间效果(3)对传统古民居进行简化提炼,构建“新古典”园林建筑。仙游的古民居精致绚丽,精美的文武脊(燕尾脊)、丰富的几何墙面装饰、独特的檩头瓦和美丽的菱形歇山山花,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闽南建筑中的翘楚。建议在今后的园林规划中,即使园林建筑风格根据设计要求需灵活多变,但在如屋脊、墙面装饰、墙身等房屋的细节上有意识地保持传统民居形式和风格特征,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新古典”建筑,传承地方文化。(4)加强园林景观细部对传统符号的提炼和运用。古典工艺家具本身就是一种将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镶刻于家具上的手工业,传统符号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中国结、窗花、祥云、太极等民族图案;貔貅、双鱼、蝙蝠等吉祥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宝相植物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经过提炼和概括的传统符号,散发着独特的古典工艺文化魅力,如果设计师能够在园林规划中加以运用,或将其镶刻于园林景观中的细部,如在景墙、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等(如图3),是最能体现古典家具特色,表达古典工艺氛围的手法。如在木兰溪景观带中,可考虑在适当的地段,通过古典元素符号的变迁,来演绎古典工艺家具从明代的简练淳朴到清朝的精雕细刻到民国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的形散神聚的发展,不仅是能体现出仙游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也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一种绝佳途径。
4结束语
【关键词】新中式;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1 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随着近十年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景观作为衡量居住区品质优异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没有好的景观设计就没有好的生活品质,然而当前居住区建设中大量盲目地抄袭国外案例,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扬,同时,在继续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创造中式的符合高品质环境要求的居住区是当务之急。当“欧陆风”、“西洋风”、吹倦的时候,更多的人们开始怀念起古时的“中国人家”:秦砖汉瓦、抄手游廊、深深庭院,还有居住其中的天伦之乐……,这些正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和生活价值观在中式住宅的每一寸空间的涌现。
2 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在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些正是造园艺术的精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所要传承、创新的重要部分。意境方面:传统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借物寄情,例如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等,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精髓所在。植物配置方面:传统园林植物配置追求“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正基于此理念造园者喜好在园林建造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园建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合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渲染园林环境,从而表现所要传达的意境。吴良镛先生在《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与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中提出:“无论发达的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达成进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的悖论,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本土地域化的景观。“新中式”景观设计则是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将古典园林本土化的东西消化、吸收、推敲、重构、传承、创新、融合于当代景观设计中,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手法来展现,最终达到新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承形、延意、传神。
2.1 新居住理念
理念(concept)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居住理念(resident concept)也就是指对居住的观点、看法与信念,是人们在选择住所时所遵循的原则、标准,它因时代、文化、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房屋质量与居住面积、功能与结构、景观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绿色”、“健康”、“运动”、“便利”、“文明”、“生态”、“低碳”等具有时代背景的词语逐渐成为高品质居住产品的代名词。
2.2 新技术、新材料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居住区景观呈现出元素多元化景象,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导致各种新材料的涌现,让设计师拥有了更广阔的造景选择空间。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利用现代的感知来认知自然,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示自然之美,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新的更为环保的材料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同时为达到景观效果,“新中式”景观设计运用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通过创新方式共同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
2.3 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造园中意境的体现过多的注重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然而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所追求的超脱隐逸、虚静、清逸、淡远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随着文化艺术表达方式的不断发展,通过在象征型意境以外拓展写实型意境,以更精确的方式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既注重对物境的精确描绘,又深刻揭示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北京庐师山庄公共空间采用简洁明快的造景手法,充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利用简单的几何元素展示形体之美(图1)。
2.4 新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脉”,二是“地脉”,如崇拜自然、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等。正是基于此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山水之美的造园思想,这也符合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主旨。“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发扬以自然为主体的设计思想,倡导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科学的认识包括自然类型、自然元素、自然形式、自然过程在内的全面的自然含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营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景观,体现出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
3 传统中孕育的新中式
3.1 空间布局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了传统造园的诸多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参差交错、互相掩映、曲折迂回、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空间的划分形成不同形状、体量、尺度和主题的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密切联系、互相渗透,最后将各个空间有机地串联组合成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公共区域利用景墙作为界限,在公共区域划分出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同时借助镂空景墙形成交相呼应的景观空间。
3.2 传统意象符号的表现
中国传统意象符号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如图腾、花纹以及一些特定的事物样式等。“新中式”景观设计同样采取了中国传统意象符号表达手法如以谐音寓意、借形寓意以及音、形交互寓意等,诸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凤、双鱼、蝙蝠、玉兔、龟、兰花、荷花、牡丹、石榴、松、竹、梅等丰厚的传统意象符号。正是基于如此深厚的文化符号底蕴“新中式”景观可以在景亭、景墙、大门、廊架、地面铺装、座凳上等具置融入具有传统意义的图案符号,用简化或抽象的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广州云山诗意·人家采用古代文字作为景观基底,利用放大镜及钢具模型等现代手法来构景,现代中透出古朴气息(图2)。
3.2 传统设计手法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和创新框景、抑景、障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造园手法,在外形上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和景观材料,营造出的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感受,例如运用框景手法用以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3.3设计意境
意境是任何设计的初始。“新中式”景观追求适度的隐喻、恰当的素材、委婉而不张扬、含蓄并非模棱两可的境界。“新中式”景观设计,首先仍应确定设计的主题立意,即项目定位,然后通过分析得出该主题立意的主要特性,以及与哪些要素存在着“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从而通过直观生动的实境形态和空间来比喻、暗示、寓托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使景观更具有“叙事性”,传达易于理解的意境。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ursuit of the human spirit living standards is higher, high landscap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society human lif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 level also will improve. This means that the designer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of innovation, art and design details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thereby enhancing the value of the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园林景观学是在我们国家似乎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开设这门学科的的高等学府也不是很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国内知名院校,但它在我国确实已个古老的学科,国内最早开设景观学的高校应该是重庆大学,虽然古老但它却在不断发展的中,这一点是有共识的,我国景观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得益于我们国家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最早的景观据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应该发现上古的仰韶文化时期,当然那个时候只是简单的石头堆积,直到殷商时期才正式开始得到重视,然后经过秦汉、唐朝等几个朝代的演化发展,到宋朝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就是景观园林学在我国应用的最好的印证,到明清两代基本维持了宋朝的高度、清朝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就是近代杰出园林设计案例。
任何学科的发展总要有一个基础,即出发点,景观学方面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则存有差异。中国近现代的园林学和中国多数现代科技文化的学科一样都很年轻,但它起步时绝非一张白纸。因为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这是中国景观园林学的根基所在。
二、园林景观设计
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1、园亭
这里的园亭,是指园林绿地中精致细巧的小型建筑物。可分为两类,一是供人休憩观赏的亭,另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票亭、售货亭等。
明《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说明园亭是供人歇息休憩的地方,这是本文要叙述的对象。
建亭地位,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由内向外好看,二是由外向内也好看。园亭要建在风景好的地方,使入内歇足休息的人有景可赏留得住人,同时更要考虑建亭后成为一处园林美景,园亭在这里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园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园亭虽小巧却必须深思才能出类拔萃。首先是选择所设计的园亭,是传统或是现代?是中式或是西洋?是自然野趣或是奢华富贵?这些款式的不同是不难理解的。
其次,是同种款式中,平面、立面、装修的大小、形样、繁简也有很大的不同,须要斟酌。例如同样是植物园内的中国古典园亭,牡丹园和槭树园不同。牡丹亭必须重檐起翘,大红柱子;槭树亭白墙灰瓦足矣。这是因他们所在的环境气质不同而异。同样是欧式古典园顶亭,高尔夫球场和私宅庭园的大小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他们所在环境的开阔郁闭不同而异。同是自然野趣,水际竹筏嬉鱼和树上杈窝观鸟不同,这是因环境的功能要求不同而异。
再次,所有的形式、功能、建材是在演变进步之中的,常常是相互交叉的,必须着重于创造。例如,在中国古典园亭的梁架上,以卡普隆阳光板作顶代替传统的瓦,古中有今,洋为我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四片实墙,边框采用中国古典园亭的外轮廓,组成虚拟的亭,也是一种创造。用悬索、布幕、玻璃、阳光板等,层出不穷。
只有深入考虑这些关节,才能标新立异,不落俗套。这决非是"套用一只"敷衍了事所能比拟的。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3、园林水景景观设计
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本身并无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周围的环境。水的各种形状、水姿,都和盛器相关。盛器设计好了,所要达到的水姿就出来了。当然这也和水本身的质地有关。一般来说。水要求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各种水体用途不同,对水质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污染的水就不是这样,它是景观的反面。个别的时候,也有人为了观赏需要。把水染色的,又当别论。水体周围环境的风、温度、光线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水体观赏效果。例如刮了大风。波涛汹涌,哪来欣赏水面倒影?温度下降,水结成冰,波光潋滟的湖面,变成光滑耀眼的冰场,观赏的趣味,使用的方向就聚然不同。光线对水体观赏效果更为明显,每一个人都知道白天和夜晚如何去欣赏水景。请读者注意。为了达到效果,往往要在水体中补充人工照明。而这时的观赏效果往往是优于白天的最佳景观。
如喷泉、瀑布、池塘等等,都以水体为题材,水成了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引发无穷尽的诗情画意。冰灯、冰雕也是水在非常温状况下的一种观赏形式。园林水景景观也能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特别的是矿泉水还具有医疗作用,负离子具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4、园林园路景观设计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园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园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上海园林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三、结束语
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必须把其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经济、艺术等要求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加以综合考虑,不能互相割裂,孤立起来处理。园林景观的内容和任务是统一的,地形地貌的处理(利用和改造)不是无目的,而是为了实现园林景观的综合任务。建筑物、道路广场、水面、种植等布局都要围绕实现园林景观的综合内容进行考虑。应与园林建筑活动场地的土方要求,以及全园的种植规划、植物生态要求结合,不能单纯从土方工程方便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吴良镛,走向持续发展的未来[J].城市规划,1996(5):4-8.
[4]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现代主义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81-01
一、现代主义景观设计
现代主义景观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盛,而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景观设计思潮与实践。现代主义主张建筑和设计应该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注重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积极采用工业时代的新材料、新结构并应用与建筑设计技术革新。
现代主义景观也如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的理念与设计表现方法一样。在理念上十分注重科学性和社会性,并具有功能化、工业化、标准化的特点。同时在设计与表现手方上强调简洁的风格与理性的设计。然而现代主义的景观并不是完美的,由于现代景观从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发展而来的,过于注重“功能化”而显露出来的单一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受到诸多的批评与诟病。现代主义的景观缺乏地域文化的融入,使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而出现“千佛一面”的现象。
二、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文化四绝”之一,以精湛的艺术手法,优美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自然诗意的居住理念一直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无论是山水诗、山水画还是山水园林中计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也就是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意境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美学范畴,创作者把主观的情感、理念熔铸与作品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思绪的联想以及情感的共鸣。同样,意境是中国园林营造者们最求的最根本的核心。特别是中国私家园林,有一大批的文人,亲自参与到园林的建设中,他们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园林在造园者的心中就如同天与地的缩影,是寄托人生理想,抒感的途径,在造园的同时,把造园者的个性、修养通过对园林的空间与时间的,将造园者的思想情感融入到造园的过程中,这让中国的传统园林被文人士子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思想。
园林美学在中国审美哲学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写意性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塑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写意,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作者对客观对象某些典型特征的提取与表现,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情感以及思想。清代王夫子提出“情中景,景中情”的论点,“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说的就是要将自身情感与作品相互融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中国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景观设计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后现代主义传播到中国,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西方景观设计思维与理念。这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开始学习和采用西方景观的风格形式和手段。但多数设计师无法理解西方设计作品背后的理念,所以景观设计中形式的借鉴变成了抄袭。同时为了景观效果的丰富而在设计中盲目堆砌视觉元素,以致景观繁琐累赘。这些都说明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界关于现代主义理论的匮乏。另一个问题是,几乎大部分的现代景观都是一个模式,缺乏特色。其原因就是不重视地域文化的融入,纯粹强调景观设计的视觉美、过分追求形式,这必然导致了景观功能性的单一与缺失。
上个世纪末,钱学森教授提出建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而山水城市的内容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这为我国景观园林的发展提出一个合理明确的方向。
四、西学东渐,中西结合
(一)以往案例
以后,随着中国被迫开通诸多口岸,西方建筑也纷纷进入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一时期产生了不少的中西合璧式的宅院以及与中式花园结合的花园洋房也别有韵味。在这一时期,中西方文化开始交流与融合,一批传统私家园林受到很大影响,如上海的爱俪园,仿《红楼梦》中大观园,中西风格交融,1910年建成之时轰动上海滩,被称为“海上大观园”。岭南地区也有了主动学习西方的趋势,提出西学东渐的理念。岭南园林采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积极策略,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结合了西方的园林的思想和手法。其中,潮阳西园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总体布局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而是因地制宜地吸收西式建筑格局,中西结合,巧妙经营。
(二)中西结合,今后趋势
景观与文化整体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景观的形式都是特定的地域文化的产物。其格调与内涵,都是社会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反应。深入研究特定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模式,生活水平以及欣赏水平,了解地域人文精神,研究地域文化的传承,研究在其背景下的园林发展,对强化现代景观的地域风格、传承当地的文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要努力向中国古典园林学习。主要是学习造园者的思维方法,体会造园者的意境以及表达意境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抄袭与技法上的生搬硬套。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在意象的营造上,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于似与不似之间徘徊。并且注重意象与鉴赏者的情感上的交流,达到一种此情此境似曾相识的境界。在体会学习造园意境以后,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种种意境的表达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与书画文化是分不开的,书画与造园艺术都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门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在笔先”、“计白当黑”是我国重要的书法理论,它对园林的营造与意境的表达有着最为直接得、极为重要的影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墨分五色”更是画学的不朽名言。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美学思想也渗透在书法与绘画之中,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所以我们更应向中过传统书画文化艺术中寻找共通点以及突破点。
幸运的是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来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不足。所以要提高自身鉴赏水平,完善自身造景理论体系,将有助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与现代环境相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适合现代国人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的道路。
五、总结
景观在中国一直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除了功能性与生态型,艺术性也一直是造园者们孜孜追求的。只有充分吸收融合地域文化,积极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精华,才能丰富设计思路,创新设计手法。在当今社会景观设计要满足当今社会需要,并能反应社会精神,同时也要符合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只有达到了以上这些条件的要求,景观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关键词:中国;法国;景观;自然;差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87-05
当今时代,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都曾经颠覆过传统的设计理念,跳出传统的单一框架,以以人为本作为设计核心,给居住者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设计浪潮后,园林景观的营造更是着力于人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关注人的健康需求,引入遵从自然的生态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但也出现了园林设计打着以人为本、遵从自然的口号的现象。[1]城市公园到底如何真正地将自然景观带给大众,是值得每个设计师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法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布局
法国城市公园设计将自然现状的利用放在第一位,在将自然还原的基础上考虑功能需求,使设计意图和自然现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交流。正如代表着当今法国景观设计主流方向的米歇尔·高哈汝所设计的苏塞公园(Le Parc du Sausset),坐落在巴黎近郊的法兰西平原上,周边是以大片耕地和水面为主的自然景观,设计师保留了土地和植物原貌,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环境;在整体布局上丝毫看不到人为的划分,人进入公园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设计中运用最少的人工元素,根据场地的高差变化设计不同的观景平台,并使用原为防洪的蓄水池周边去建沼泽景观,在自然现状的基础上添加了娱乐功能的设施;园中并没有很多人工的道路,设计师想通过自然的道路如林间小道、田埂等去体现自然风貌(图1和图2)。[2]
(二)公园道路系统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法国设计师在设计时将公园和城市通过道路的链接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性效果,使城市公园内部与公园周边及整个区域乃至城市都有一个很好的连接性,真正地创造了开敞的公共空间。例如在蒙梭公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园的道路系统和园外的城市道路通过曲线达到了和谐的衔接,公园周边环境和公园内部有着很好的通达性,更加吸引周边的人进入城市公园游览;而公园内部的道路没有刻意与园外城市道路分割开来,而是使用城市道路的延伸性概念使公园与周边场地空间相互融合。在米歇尔·高哈汝设计的里昂田野公园(LeParc de Gerland)中,设计师利用原有的一条城市道路,通过“地平线”的空间延伸,使公园内部与周边索恩河对岸的景观相互融合;公园内部则保留广阔的开敞草坪,仅在草地边沿设置了一条宽阔的木质步行通道,整个场地很好地展现了自然的田园景观。[3]37
(三)公园植物栽植
植物在现代法国园林师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不同,所以设计师在植物栽培上会更多地考虑植物的季向变化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且会将植物的适应性及局部植物与园林整体的关系来进行考虑,注重植物缓慢生长和衰败的过程。例如设计师在种植初期会栽植幼苗,并愿意等待15~20年。通过精心的培育,曾经的幼苗变成如今成熟的林相群落,这不但减少了初期的成本,而且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正如苏塞公园设计初只有30cm高的幼苗现在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通过时间的变化赋予了不同的景观效果,将植物的自然变化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3]45同样地,设计师也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也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所以设计师对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往往会采用耐旱耐水的本土植物,大大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设计师还采用了“任其发展”的方法将自然景象展现给人们,无论四季气候如何变化,城市公园中的大部分植物都可以抵抗恶劣的气候而茁壮生长,这也正是设计师想展示给人们的(图3和图4①)。
二、中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公园注重空间的划分和整体功能布局,通过主次游览空间的景观序列分布及景观功能的分区来划分空间。景观序列分布是根据公园面积的大小分为三段或两端式,由起景、、结景的思路去布局全景,全园景观丰富多变。景观分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将不同功能分割开来形成独立的空间,再通过道路将不同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过分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导致全园缺乏自然和整体性。[4]
在满足了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整个园区充满着人工的元素,导致城市公园失去了自然的景观。而且,由于中国城市公园注重审美性和展示性,所以不惜花重金去改造场地的现有地形地貌,大规模的兴建造成城市公园失去地方特色,错失场地的原有自然风光,打造出仿自然的人工景观。如目前南京最大的河西中央公园,占地近10万km2,其中,景观绿化占9万km2,整个园区分区分明,人工设计场所较多,由3个下沉式广场和人工湖、景观山组成,希望通过人工的手段去打造以生态、景观、水体为主的城市休闲公园。虽然公园中央有大型人工湖和占地近4000m2的人造山体,但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整个园区过多地强调景观美学却忽视了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试图通过人工手法去再现自然生态美景,却忽视了人的行为活动(图5—图7)。
(二)公园道路系统
中国的城市公园道路与法国公园道路相差很大。中国的公园道路是整个公园的框架和脉络,通过精心的道路交通设计引导游人的浏览路线,并且组织景点和公园的活动内容。为了便于公园管理,城市公园几乎与外在场地分隔开来,缺乏连接性。公园内部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级别的道路,整个公园的道路都是由人工设置的,游客必须遵守所设计的道路。这样由于整个园区处处设立了不同等级的道路,不但失去自然野趣,而且游客的游览路线很局限,失去自由游览、探索园区的机会。
(三)公园植物栽植
中国从古典园林开始就注重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试图通过人工栽植的方法去再现自然风光,并把植物归为主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这一传统一直延传至今。如今的城市公园植物也是公园造景的主体,通过植物色彩、形状、高低的合理配置去营造出优美的公园环境。在植物的运用上,设计师为了体现公园的活力多变,常使用常绿树种且划分当季花卉群落,引种国外花卉,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可以欣赏到当季色彩缤纷的植物。但随着设计师对景观审美的过分要求,游客几乎看不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大多为人工栽培,并且在形式上为了满足造景的效果,植物也变成了人工设计的产物。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城市公园中,人和植物缺乏很好的互动,植物完全成了只供观赏的个体,人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占地超过140hm2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种植着20万株灌木和40万m2草坪[5],但这么大面积的草坪却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观赏效果而没有考虑到如何使人进入其中活动,于是人们只能看到草坪却无法零距离接触。
三、中法绿地景观设计的差异分析
通过中法两国在城市公园布局、道路、植物栽培等对比,可以看出无论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对于景观、使用者及自然变化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对待绿地景观的态度
首先,法国对于绿地景观持有的是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6]设计师最注重的是设计前期的场地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有自然资源,所以,在法国的城市公园中会发现很多原有场地的肌理,并通过城市绿地的建设来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通过将自然引进城市以及游客和自然的互动来达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个真正自然的放松娱乐的空间,在植物的栽培上设计师保留原有野生植物的基础上,再运用本土树种去营造自然生长的环境。不同的是,中国设计师认为绿地景观应展现其最美的景观效果,城市公园中为了凸显整齐一致、搭配合理的植物效果,不惜将原有场地的植物移走,建立新的人造自然环境,过多地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生长的植物给游客回归自然的感受,给自然环境添加了过多的人工元素。
(二)对待使用者的态度
城市公园的设立本身是为使用者提供游乐休憩等功能的场所,且为城市增加绿色自然的风景,所以,场地的设计第一步应该是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因而,法国设计师多注重场所和使用者的互动和交往关系,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场所中,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而进入中国很多城市公园,你会发现游客本身和公园景观设施是分割开的两个独立体,没有互动的关系,纯粹是视觉上的感受,无法与场地环境亲近,这正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时过多地考虑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和机械地提供功能设施,却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城市公园可以给人自然的归属感。另外,中国城市公园在规划时,将场地根据功能的不同划分得过于清晰,间接地指引了游客的去处。而法国城市公园是根据游客的游览喜好在自然景观空间里设立所需要的功能设施,在考虑了使用者的心理后去设计,所以,游客进入公园后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憩场所,这样就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营造出不刻意的自然的景观。
(三)对待自然变化的态度
植物的生长、茂盛、衰败和天气的四季变化都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和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法国对于自然变化采用了尊重及认同的手法,而不是通过人为的手法去刻意地改造自然。而中国设计师在很多尺度较大的城市公园设计中,想把植物生长最好的时期展现出来,所以往往栽植已经成熟的植物使公园在建成时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满足景观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忽略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变化。中国设计师在城市公园设计时很在乎植物所营造的景观效果,为了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设计师会不停地更换当季的花卉植物,并且多采用常绿树种,使城市中总是显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的手法不但耗资巨大,而且会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千城一面”的景象。
四、法国城市公园自然景观对中国的启示
(一)仿自然和真自然
城市公园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场所的现状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肌理,保留场地原有可利用肌理,顺应自然环境,将自然的风貌引进城市中,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自然风光;而改变场地现状后再通过景观手法去体现自然环境的手法,只能永远停留在仿造自然风景的阶段。
自然的风景是真实、不经雕琢的,所以无论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都会使人有亲切感,相反,为了展现美的一面而过度地加入人工设计及片面地思考人们的需求,只能导致城市公园给人冷漠与自然观背道而驰的效果。
(二)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自然
真正的景观自然是自由、开放、不经雕琢并能满足大众的功能需求的景观,给民众提供一个自然舒适的城市公共绿地环境。我国设计师需要跳出现有园林设计框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多利用、少改变才能给城市公园带来真正的自然景观效果,让城市公园的存在给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师更应将真正的自然引入城市,多注重场地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少用设计手法模拟自然环境,通过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使游览在城市公园的人们真正地放松心情,和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夏春华. 遵从自然与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1030-1031.
[2]朱建宁. 米歇尔·高哈汝及其苏塞公园[J]. 中国园林,2000(6):58-61.
[3]崔柳.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王涛.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45-46.
【关键词】高职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为城市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快速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如何保护当下城市建设的多元发展已成为景观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景观设计教育也应该肩负时代责任,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技能型景观设计教育,更需要建立适合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由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2016四川省高职大学生园林景观设计技能大赛”有21所高职院校参赛,可见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但是不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该课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专业,课程涵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空间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作为专业方向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室外环境的艺术设计。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本身提倡的是场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景观设计课程最重要的是讲授设计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从东西方园林的历史沿革出发,延及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和当代城市化建设现实,讲授建筑及建筑群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理,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公共绿地系统与城市住宅庭园的具体设计课题与课程作业,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设计技能,侧重于室内外环境的结合。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系统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习指导法等。虽然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但是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对如何实现设计想法不够清晰,对于创新设计的表达也有待提高,可见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才能顺利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分配,要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么由教师自由掌握。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顺序,要么先理论后实践,要么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无论何种方式,对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都有所欠缺。案例教学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通常教师采用的是通过大师作品、知名案例或自身接触的项目进行讲述。对于学生而言,接触大师作品固然能够提升起点,但缺乏实地参观或实际参与的项目容易使学生缺少直观感受,使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难以将学习所获应用于实践中。
(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设计课程,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就业时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也会造成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主要体现为被动地接收教师的授课内容,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
(三)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不缺乏互动交流,但互动形式的选择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方案设计的点评环节,除了教师点评以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个体方案互评或者小组协作方案互评,学生个体方案互评耗时较多,小组协作方案互评的个体性体现不足。总体而言,目前的课堂有互动的形式,但学生的收获可能参差不齐。
三、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达到“知识够用,实践会用,就业实用”的教学目标,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师“教”的环节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景观设计作为专业技能课,其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都应体现这种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如何学、需要哪些技能、学完这门课后达到什么效果。1.量身定制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方向,课程设置无法面面俱到,学生通常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更缺乏宏观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该课程应以小尺度场地设计为主,比如屋顶花园、住宅庭院、街头绿地等。小场地更易于学生感知空间尺度,更侧重空间形态的表达和视觉形象的塑造,符合艺术类学生的兴趣。此外,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安排了专业教师在每个班级进行专业指导答疑解惑,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毕业生通过讲座形式介绍景观设计行业发展动态与就业前景。2.强调相关课程的配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但涉及技术、人文等领域的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中可强调空间的艺术化表达以及相关课程的配合。比如,设计概论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三大构成课程可以锻炼学生从平面到空间的构图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设计规范性。3.紧跟社会需求设计教学课题为满足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在开课之前广泛查阅相关招聘信息,通过与本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找出就业环境对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题。比如,近几年全国多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教师在授课中就结合庭院设计开设雨水花园设计的教学课题。再如,随着近两年国家生育政策调整,考虑到涉及儿童活动场地需求的增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教学课题。4.培养理性分析的设计思路艺术类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缺乏理性严谨的分析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其空间想象力,同时不断渗透景观设计的指导性、经验性语言,如设计流程、设计要素运用、设计评定标准等。无论教师讲授还是学生方案汇报都应强化这些标准的应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进行多角度讲解,从总体规划到细部设计,再到项目亮点,最后提炼出可以借鉴的部分。
(二)学生“学”的环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课程感兴趣才能充满激情地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1.学生参与课程学习金字塔展示了如何能够有效地学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四种学习方式属于被动学习,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这三种方式属于主动学习。在课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看静态图片和视频资料,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景观设计作品,以PPT的形式分享给其他同学。收集资料和汇报的过程能让学生对各类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2.参观教学案例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大多引用身边便于参观的案例,比如学校周边的社区和湿地公园,包括北美风格的龙湖长桥郡小区、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牧山丽景项目、东南亚风情的南洋庄园小区、金科廊桥水乡湿地公园等。学生可以利用周末近距离接触实际的设计项目,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3.积极参加各项竞赛设计实践是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安排专人负责收集设计竞赛信息,及时到网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设计比赛。无论是个人参与还是团队合作,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类问题,思考、讨论解决方案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三)互动环节
关键词:庭院水景;湖、沼水景;池塘水景;河流水景;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51-02
中国古代农村在建设民居时总是“择水而聚,依出而立”,以水造景,是园林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一切造园家无不给予高度的重视。古代有“无水不成园”、“园以水活”之说,江南水景设计已有一定历史。现在农村水景设计更科学了,既要考虑到居住的方便性和环境的优美,又要提高新农村居住环境质量,更要体现水景设计出的意境。
江南以丘陵为主,河道密集,有山有水比较适合水景造景。在进行江南农村水景设计可遵循“设计有意境,布局应巧妙”的原则。合理利用农村江河、湖泊、溪流和涌泉做水景设计的自然基础,主要对庭院水景、河流水景、
池塘水景进行设计,营造花园式的江南新农村环境。
一、庭院水景
江南农村的庭院水景重在营造“幽、雅、闲”的意境。在计成的《园冶》一书中阐述庭院水景设计时曾有“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一只,或两只,并排作底,或埋、半埋,将山石周围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如法养鱼胜缸中小山”的设计构思。在江南新农村水景设计可以借鉴这种设计构思进行布局,让庭院充满意趣。因地制宜的利用其它的材料也可以制作小水景,如青石凿孔,蓄水养荷养鱼都很有趣味。在水景设计中甚至有人用锈迹斑斑的铁锅来做水景道具,很有大气浑然之感,合理利用小道具使得“小景成趣”。
庭院水景多在庭院中人工造池,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庭院水景中缺乏层次和规划,甚至植物的培植方面都缺乏考究,因此缺乏美感。江南传统民居特色多为黑瓦白墙,在进行庭院水景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民居特色。当然,随着当今时展,很多农村都有楼房建筑,风格上多样,缺少统一性,针对此种情况,可以根据自己楼房的特色和水池的大小,进行庭院水景设计。像旧式楼房的庭院水景还可以建设回廊式样的楼阁,以增加曲折和幽深的感觉,还可在水景中造山,形成视觉上的层次,高低错落、曲折幽深。庭院的水景就有了生机,形成江南特有的风格特色,真正达到“幽、雅、闲”的意境。
二、湖、沼水景设计
古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就是湖泊的宁静之美。在对江南农村进行水景设计时,也可以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元素的湖泊水景设计,提升古典意蕴的水景。在农村有面积大的湖、沼、池,往往本身占着大面积的水域,水表面平坦,适合做水景设计。象安徽宏村的“月沼”就是很好的例子。湖、沼水面的大小与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比例关系是居住区水景设计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内容,除居住区自然形成的或已具规模的水面外,一般应加以控制,把握设计中水的尺度,需要仔细地推敲所采用的水景设计形式、表现主题、周围的环境景观,使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合,创造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美的意境。
西湖上有曲苑风荷,苏堤春晓等景点,这是湖泊的水景设计的成功案例。湖面上有曲桥相通,南北有土堤相连;湖中有岛,岛上有亭,是大型湖泊水景的范例。在江南新农村,我们可以以小景为主,也可以以曲桥,湖心亭作为水景设计的元素,将这些地方作为休闲娱乐和村民聚会的地方。在进行造景时,可以考虑到起伏关系,考虑借景入画,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在进行湖,沼的水景设计时,根据水面的大小,来表现主题意境。湖边、深柳或疏芦之地,适当地而又规模不大地建造园舍,可以体现出安静怡人的氛围,作为休闲聚会的场所。可以是曲苑风荷,也可以是小桥流水的田园风格,有朴素亲近的感觉。即利用地貌等自然环境,使其溶入生活,创造宁静、朴素、惬意的生态居住环境,以优化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活境况。
三、池塘设计
计成在《冶园》中有“沿池驳岸;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池塘倒影,拟入鲛宫。”这些说的是池塘水景设计。江南农村池塘比较多,这里通常是家禽聚居的地方,但是周边环境比较杂乱无章,缺乏美感。农村村落大小不一,有的村落很集中,也比较大,可以进行一些水池的水景设计。水池的功能和作用要清晰,要保持江南农村的特色。
江南新农村的池塘水景设计不需要和城市的水池景观一样。不论规则式、自然式、综合式的水池,都要有江南农村特色,突出江南的秀丽。水池设计要与所在村落环境一致,与其建筑风格特色相一致,和江南农村道路的曲线型特征相呼应。水池景观设计的轮廓要“随曲合方”,与环境相称,根据农村的村落大小来确定水池在村落的位置与形状,水池景观的大小与走向,以及风格特色,并且和建筑外轮廓取得呼应与联系,形成前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感。在植被的配置上可以种上荷花,选择江南常见的竹子,进行池塘的围合,在池塘上营造曲折的桥面或者是其它小景,形成一定的场,并配备休闲和娱乐,健身的相关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四、河流水景设计
进行河流水景设计应遵循宜“曲”不宜“直”的原则。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们大都是蜿蜒曲折的,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在进行河流小溪水景设计时候,我们应该师法自然,可以遵循自然的原则,不要有太强的人工化感觉,追求诗画一样田园气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曲折折,虚虚实实,在自然中有视觉空间上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