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学基本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14:45: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学基本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物学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概念; 概念图法; 设疑法; 谚语法; 对比法

生物学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石。学生有了正确、清晰的生物概念,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但是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表明:基本概念不清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强化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概念教学主要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将概念如何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经过几年的整理、摸索和不断地改进,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一般以黑体字出现,另外在习题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是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做到如下几点:

1 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由美国康耐尔大学的Novak在上世纪 70年代末提出的,逐渐被引入课堂。概念图的制作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为核心,与“生态系统”相关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构建概念图为平台为学生创造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

2 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还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的过宽或过窄。例如内环境的概念(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为防止学生把内环境中的血浆说成血液,可重点提出: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显然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3 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4 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同时也可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两者的关系。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 学科教研教苑, 2003(6)

第2篇

关键词:主体地位;开放性;广阔性;创新;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49-03

关于创新的定义,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观点。目前在国内普遍认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领域,凡属于突破传统的先进成果、良好行为或开拓性的思想均可叫做创新。创新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原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侧重于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它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学科教学与训练,促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品质,使他们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而创新教学则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里,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和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所以,为了切实有效地逐步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和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对中学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明确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认为,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有必要的。所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全面认识主体、充分尊重主体和着力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教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会学习生物学。首先,生物学教师要全面认识主体。这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不但要备好教科书和其他的教学资源,而且还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以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知识结构等,而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而生物学教师则只充当他们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其次,生物学教师要充分尊重主体。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第二,生物学教师要面向全体,平等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给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及表现、发展生物学能力的机会。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尊重主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来实现。例如,在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既可以通过提问、自学或叙述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在作业、考核、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中从层次性出发,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再次,生物学教师要着力发展主体。这要求生物学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生物学教学活动的质量;第二,要保证学生活动有足够时间和空间;第三,要优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教学媒体的变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生物学学习,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机会。

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中学生物学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是开放与创新。它特别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反思;并要求在教学别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又要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套用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而需要通过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为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对学生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形态解剖内容,笔者经常采用包含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总结教师汇总评价”,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结果表明,此法用于涉及形态解剖知识的教学非常适用,效果较好。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多多鼓励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来,鼓励他们敢于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开放性。

3.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探究模式从事教学。经过笔者多次教学试验表明,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效果较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模式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教师指导学生制订探究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探究计划学生自主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引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

三、补充相关生物学知识,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中学生物学知识是综合、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形态解剖学、分类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人口学及医学等各个领域。生物界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教材中用补充阅读材料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全貌和研究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状况。这就需要中学生物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补充相关生物科学知识,使学生通过所补充知识与应掌握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分析、思考,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生物科学的发展面貌和应用前景,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讲授“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章时,结合学生对基因、转录、反转录和转译的概念,以及经典遗传学三大规律的理解,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转化、转导和转座的有关知识、研究进展、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应用情况等知识;又如,在讲授“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时,教材虽然都安排了有关高等植物、高等动物和昆虫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但关于这部分知识在人类生产和医学中应用的实例过于偏少,此时教师应从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最新出版的著作中找出相关例子以补充教材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进行“生物与环境”这个单元的教学时,除了应通过对相应例子的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之外,教师还应增加有关人类离不开生物,生物也同样离不开人类,人与生物相互依赖的大量例子,逐步让学生懂得人类为什么要保护和利用好生物资源的道理。

四、注重中学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概念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的反应,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逻辑元素。按照以布鲁纳为首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家们的观点,学生所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普遍,对新知识或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所以,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基本概念越多,他们越能深入理解这门学科,自然对这门学科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中学生物学基本概念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学生学好中学生物学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进一步学好生物科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好生物学基本概念又是学生学习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和将生物学基础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前提。但是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形成需要在生物学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生命现象本质的分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才能形成。所以,在教学中生物学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比较、分析、概括和应用等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中学生物学基本概念,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总之,在中学生物学创新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切实实施创新教学后能完全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自觉学习、主动发展,进而在未来能独立自主、创造性地适应社会发展,生物学教师要采取一切可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学智.创新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3.

第3篇

本教材适合七年制和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用,也可作为医学各专业研究生的选用教材。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既要较系统地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本书介绍的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第2章至第10章介绍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主要介绍基因和基因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基因组核酸的复制与损伤修复、基因表达和功能蛋白质的形成与降解、基因表达的调控、细胞间通讯与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第11章至第13章介绍基因操作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基因分析、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克隆与表达的有关基本知识和研究策略,这些知识是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掌握医学各学科研究进展、了解分子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第14章至第18章介绍疾病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介绍基因和基因组、细胞间通讯和信号转导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医学分子生物学主要栏目】专家述评、论著、综述、研究快报。

获奖情况:1990年《国外医学》系列第一次质量评比中获三等奖

国外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化学文摘(网络版)》、《剑桥科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本刊MARC数据、本刊DC数据、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第4篇

概念教学主要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将概念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整理、摸索和不断改进,我认为下面几种方法对学生理解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等有很大的帮助。

一、运用生活实例,构建生物科学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当然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在学生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每当教到“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时,我就颇为头疼,尽管讲了几遍,学生仍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即便学力好的同学,也只是略知一、二,不能从深处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几次思考,我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决定通过让学生看得见的具体的生活实例构建这一概念。首先我就地取材,从粉笔盒中取出红、绿、黄长短不一的三种颜色粉笔各两支,(同一种颜色的两支粉笔长短一致)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红、绿、黄各一支,这样一种分法,所形成的一个组,就相当于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这种教学既直观又具体。“染色体组”这一抽象概念就被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染色体组”具有的两个特点(①组内无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各不相同;②携带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学生也容易理解,一组红、绿、黄各一支粉笔中,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这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同内无同源染色体,这一组粉笔中,包括了各种颜色,这又相当于一组染色体携带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讲到这里,如果再做些相关的配套练习,理解概念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要素,从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样准确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例如:“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一定空间、种群的最大数量。并通过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了,这个种群的K值变不变呢?”进一步巩固这个概念,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再如:“相对性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这些概念中的要素缺少一个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此法适合于大多数概念教学。

三、改变陈述概念的模式,解读概念

严格地讲,生物学中所给出的概念的定义都是十分严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概念语句精炼,表达含蓄,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在不影响整体意思的情况下,我们换用一种表达方式,可能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单倍体”这一概念的教学让我十分揪心,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称为单倍体。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将这一概念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时就一定会冷场,学生无法理解,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只能让概念越来越糊,最后连自己都不明白。对此,我变通了方法,传授这一概念,课堂上这样给出“单倍体”的概念:由配子直接发育构成的个体,不论配子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称为单倍体。变通之后的这一概念,变抽象为具体,说出了单倍体的来源、特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对“多倍体”概念的理解,便于后续学习。

四、展开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词、术语和概念,学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这些易混淆的生物学名词术语加以比较、区分,以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为了搞好概念教学,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对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可把它们的各种属性,尤其是关键属性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将它们科学有效地区分,使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更清晰。

例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发生的部位、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细胞分裂发生在生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如根尖、茎尖、形成层)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量增多,它是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基础;而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行为,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结果是增加细胞的类型,而不会使数量增多。再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如叶原基、嫩叶、茎尖和发育着的种子等)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 知识生成

一、基于教科书,问题驱动学习,掌握核心概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教科书在编排上增设了许多导学的专栏,突出了问题(任务)驱动学习的方法,期望把传统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更接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如在每章首页,由“引言+图片+名言(或诗句)”组成;每节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每节的核心内容,以问题形式组成“本节聚焦”专栏;还有“资料分析(或资料搜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等等。这些专栏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抓住章节的主干,围绕主干串联基本概念,并思考其内在关联和知识本质。如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本节聚焦”为3个问题: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哪些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其实,这3个问题就是3个核心概念: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系统的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中“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问题串:“生物按照是否由细胞组成可以几类”(答:细胞生物和病毒);“依据构成生物的细胞的多少又可以分为什么”(答: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在哪里”(借助教科书上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答:在细胞中);结合教材节首的“问题探讨―SARS病毒”提问“病毒的生命活动在哪里进行?”学生通过资料了解SARS病毒侵害人体的肺部细胞,导致呼吸困难等,借助讨论提示的“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学生自然理解了教科书上的“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描述,并深刻理解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核心概念。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通过问题串形式的学习,学生在脑袋中形成了“地球上因细胞才形成的瑰丽的生命画卷”的图像,这已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核心概念转化成图像深刻于脑海。

教师基于教材资源,通过设计问题串,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扎实理解基本知识,并掌握核心概念。

二、运用概念图,构建核心概念,达成知识生成。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教育心理学家诺瓦克(Joseph D.Novak)博士等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而开发的。它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其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回顾,梳理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建构核心概念。

例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是分析了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原因和逐渐了解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与蛋白质相关,以及和其他组成物质相比较后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核心概念。该核心概念既涉及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元素、分子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等方面,又涉及肽键、二肽、多肽、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脱水缩合等基本概念及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该核心概念,需要学生在清晰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在掌握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氨基酸结构式的前提下,明确两(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多)肽的过程,进而理解盘曲折叠方式的不同构成了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从而使其拥有功能的多样性。当基础概念梳理好后,通过学生自主地勾画概念图(图1),使各具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思考,将碎片化各知识点相连接,形成知识结构,并具有节点,最终形成并支撑“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

通过概念图,使学生在思考、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将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并用连线方式表示其内在关联,形成知识体系,达成核心概念的生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理解核心概念。

生物学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等专栏都在营造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学习氛围,创设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在生物学教学中,适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第5章第1节“酶”的核心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多数是蛋白质”,这一核心概念统领了本章节的众多基础知识,包括“酶本质主要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而发挥催化作用”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等,并以其为核心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在讲授“酶”这节知识前,学生对“酶”并没有太多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核心概念,化解该知识的抽象性,教师展示《科学・技术・社会》这个栏目中多幅极具冲击力彩图,并让学生将家里使用的洗衣粉、牙膏等日常用品包装袋(盒)在课堂上进行交换展示,提醒学生从包装袋(盒)上的物品说明中找出与“酶”相关的描述。学生从这一学习环节感受到原来“酶”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酶原来与人类活动那么密切相关,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洗得更干净,多酶片中含有很多种消化酶,果胶酶可以提高果汁的澄清度,等等。通过这些生活实际例子,学生感受到,“酶”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姿彩,这样提高了学生对“酶”这一知识的探究兴趣,从而为“酶的本质和作用”、“酶的特性”等其他概念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多数是蛋白质”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充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素材,化抽象概念为具体物象,使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强化核心概念,提高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体验到生物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从而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围绕核心概念的知识生成,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理解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内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每一课时中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和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认识,也是在获得大量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概括和建构起来的。知识生成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既强调教师的“生”,又强调学生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核心概念,通过充分运用教材资源、运用概念图、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最终形成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深层又理解,这样才能深刻地掌握并运用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的过程中,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J].生物学通报,2010(7).

[2]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1).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解力;高考动向

一、目前状况

生物学科一个学期也就80节课左右,除去模拟考试、月考、周练、节假日等,最后剩下60节课左右,课后不留大量作业给学生(不占用学生学习语数外的时间),按这样的课时去安排必修三本书的复习,难度是比较大的,用一句话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就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能降低知识水平,所以我觉得我们能做的,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紧紧抓住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方式与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就我自身几年的高三复习和观摩学习他人的课堂,总结如下几点课堂要注意的细节:

1.注重学生的写

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和概念是比较简单的,但字很容易写错,大家都知道,在平时考试和高考中都要求,专有名词的字是不能写错的,写错了就不得分。在平时的课堂上仅仅靠强调是不管用的,要让学生动手去写,随时要求他们在纸上写一些易错的专有名词。

2.注重基本概念的区分

在高考的复习中,还是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如果说能把基本概念都搞清楚了,生物就学得差不多了。那我们在复习中尤其要对一些字音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如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载体蛋白和运载体等概念,这些概念名称都差不多,但二者所说的范围或结构不同,后者只能说都起到运输的功能,但二者明显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些概念我们在课堂上有必要放在一起来比较,说清楚。

3.深挖概念,注重知识点的串联

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概念中,有的时候往往概念理解不到位,例如质壁分离这个概念,它的现象基本上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和理解的,但很多学生不知道质壁分离中这个“质”代表什么,其实它代表原生质层,这个概念指的是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再把这个概念延伸,提到什么是原生质层,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要具备的条件(即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后分析失水和吸水现象,再到渗透作用等等概念,加大对同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4.讲练结合,提高课堂理解力

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课堂上讲,讲完所有知识点后进行

集中练习,课后批改,下节课对于集中的问题再进行集中讲解。

5.结合新考纲,浅析明年动向

每年的高考考纲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点变化,我们教师要善于

从考纲的改变中去揣摩第二年高考的考试动向。从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上看,有四个知识点从A级变化为B级,其中的两个都和生态变化有关,这是这几年高考的动向变化的延续,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等。

第7篇

一、自我诊断——暴露错误概念

每节复习课之前,教师应先针对性地提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复习相关的概念知识,并自我诊断,暴露出理解错误、混淆不清、不会运用的概念。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暴露出的概念问题精心设计教学,上课内容围绕学生的问题开展,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例如,在复习《稳态与环境》前,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设计了以下问题:(1)说明稳态在细胞、个体、生态系统不同的生命结构层次中的含义。(2)描述神经调节的过程。(3)描述血糖条件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4)描述免疫调节。(5)说明植物激素的综合作用。(6)如何理解反馈调节是个体和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7)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如何理解信息传递……从学生的反馈结果来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存在以下问题:(1)对核心概念缺乏整体的认识。如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传递就是第五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此概念认识很片面。(2)不能从全局、整体上把握概念。如稳态这一核心概念,学生无法把个体的稳态和环境的稳态相结合从整体上进行理解,而是停留在第一章第2节对稳态定义的理解上。(3)能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但不会构建概念图。如第二章《稳态的调节机制》中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如何构建概念图,学生无从下手,只能模仿参考书构建知识网络,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无法构建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概念图。以上是从整体上对学生关于生物必修三相关概念理解的了解,在安排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更细致、更符合逻辑的问题,从细节上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二、创设情境——引入科学概念

高三生物的概念复习教学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概念、背概念、做练习巩固概念,学生的复习效率将大打折扣。在课程理念的高考模式下,生物学科更加注重在新情境下对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能力的考察。因此,教师要把复习的概念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打破传统复习课枯燥无味的状态,使学生乐于复习。

首先,有些高考题源于教材上的图片、资料、问题、图解等,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上的这些信息,通过整合创设情境,让学生熟悉书本知识,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如复习DNA复制的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对DNA复制有个感性的认识,笔者引入书本必修二中DNA复制图解,引导学生从书本图解中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图中说出DNA复制的过程、模板、原料、方式、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识图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其次,利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如在复习育种这个概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优缺点等这些基本的知识点上,可以创设农业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上实际问题的欲望。如培育新品种番茄椒,普通番茄与甜椒自然杂交后形成的番茄椒既像辣椒又像番茄,番茄椒的叶片、茎秆酷似甜椒,而果实外形与番茄相似,内部结构又与甜椒相似,但是番茄椒不能产生后代。如何用多倍体育种法来培育可育的番茄椒?再次,创设真实的高考案例情境,突破概念复习的瓶颈。高三生物学复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高考的成绩,因此,学生在练习时对高考题特别重视。笔者通过研究历年来的高考题,在对高考题的分类研究中发现,高考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且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赋予了新的情境,这样类型的题目学生的得分往往较低。因此,如果我们以某些基本的高考原题或者变式作为概念引入创设情境,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这个概念的学习也会格外的扎实有效。

三、设置树状问题结构——细化理解概念

当我们正确引入一个生物学概念后,需要对概念的内涵、外延、适用范围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理解、应用,教师势必要提出相关的问题。问题结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将提问的“问题结构”分为纵向逻辑结构、横向辐射结构和纵横交叉结构三类。鉴于高三复习的综合性,本文只谈论纵横交叉结构,即纵向问题结构与横向问题结构的组合。总的来说,纵横交叉结构模型就是问题向纵深延伸,但在某一问题环节分门别类地进行探究。这种问题结构模型适合在高三生物学复习中构建核心概念。如基因是生物学上的核心概念,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概念抽象,所以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对基因内部相关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如复习基因及其功能时,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问题组合,不断引导。首先,从纵向上设置三个层次逐级递增的问题,即(树的主干)基因是什么、基因有何功能、基因如何实现功能,然后对这三个问题“开枝散叶”,再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第一主干问题设置以下横向子问题:基因与DNA有何关系?DNA分子的主要载体是什么?一个DNA分子有几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如何排列?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第二主干问题设置以下横向子问题:基因通过什么方式来控制这些性状?基因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第三主干问题设置以下横向子问题:基因表达(转录、翻译)的过程如何?DNA复制的过程如何?什么是中心法则?通过设置纵横交叉的问题结构,可以把核心概念中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关系理清,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更深刻、更透彻,从而为构建概念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构概念图——完善概念体系

把零散的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复习课中呈现的较大的信息量,并能够重新构建概念体系。学生通过把自己制作的概念图与其他同学或老师制作的概念图进行比较,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方面,使含糊不清的概念变得清晰。另外,不管学生的本身知识结构如何,制作概念图比死记硬背概念要具有更高的优势,能够深化所学概念。例如,《胚胎工程》一章内容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记忆、理解,虽然这章的知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却很容易遗忘,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胚胎工程中的几项重要技术后,要求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将主要概念联系起来。

五、类比迁移思维训练——深化所学概念

第8篇

近几年新课标I卷高中生物试题模式基本趋向稳定,与去年相比,今年试题的结构和总分值不变,试题的难度也基本稳定,2013年大部分试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紧扣考试说明,重点突出核心概念

今年新课标I卷全国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突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如6道选择题重点考查了同学们对蛋白质合成(遗传信息的翻译)、逆转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主动运输、免疫调节、种群密度、群落的丰富度、孟德尔分离实验的方法等重要概念的理解。非选择题中重点考查了血糖调节、物质运输方式、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遗传定律、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氧呼吸、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移植等重要概念。

2.综合性增强,整合基础知识考查能力

今年理综生物试题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同时考查了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图表和资料的分析能力、生物学现象的分析以及判断推理能力等。从选择题的立意来看,大部分试题突出考查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考查对概念的记忆。试题还考查大家对变化曲线的分析理解能力,如选择题4图丁的曲线的变化规律。非选择题31题考查大家分析遗传现象(多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掌握规律并进行演绎推理、构建生物学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重科学素养,突出应用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考试说明别强调的能力要求。今年高考试题中,5小题是标记重捕法在调查种群密度中的应用;6小题从表象看是对遗传实验方法的考查,其实是通过分析孟德尔研究过程考查同学们对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核心是考查科学实验的基本思想;31小题(2)问对遗传实验设计思路、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推导是对大家遗传定律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假说—演绎法应用能力的考查。

二、复习备考策略

1.扎实基础

高考题无论难易,一般都是题在课本外,“根”在课本内。建议高三复习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打好基础。狠抓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熟记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的书写要求、基本实验步骤。通过阅读课本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记忆。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很多相似的概念、生理、结构等,经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归纳总结。如病毒、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等等。

2.注意图表信息

图表历来是生物学高考的重要知识载体。本类题型图表信息着重于表格、图表、曲线等的考查,其特点是情境新、灵活性强,通过图表创设新情景,以图表方式展示生物原理、过程、功能等。本类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分析与综合等能力。

在复习时,首先,要读懂各章节的结构图、模式图、流程图及关系图等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并力求将教材中的某些生物学的现象、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生理过程和规律等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形、图表,并通过数据、图表和曲线提供的信息来处理生物学的实际问题。

3.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设计类题目是高考中的决胜关键,除强化相关题型的训练外,必须加强对实验设计原则、实验方案评价、对照实验设置、单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确认等的归纳与整合,从中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在此基础上养成科学素养,要有科学实验的基本思想——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同时在该思想的指引下,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和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培养语言表达的规范

高中生物相对于物理、化学有更多的语言描述题,因此应多记、多积累专业术语或课本上的原话。平时或高考作答时,不论是回答小的填空,还是作答大的实验设计。都应先想好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来组织语言。尽量使用与考查内容相关的课本或题目中的原话回答。

5.理论联系实际

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力度,力求素质的全面提高。

6.培养应试技巧和能力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应注重审题、解题等技巧的训练和提高。高中生物试题的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需要在大量题目信息中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再通过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对知识点进行迁移、转换、分析和综合。

由于现在高考物理、化学、生物是通过理科综合试卷来进行,并且理化生各部分难度不一,试题量比较多,同时做三科题目思维跳跃度也很大,因此有部分同学抱怨理综考试无法及时地解答完试卷;也有部分同学参加高考时心理紧张,遇到难题心里发慌,头脑发热,结果大脑一片空白,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导致考试失利。所以在平时的模拟考试时,一方面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认真审题,遇到自己暂时不会做的难题,不要恋战,果断放弃,先做自己会做的题,有“舍”才有“得”,另一方面要及早开始进行理科综合训练,培养自己的理综应试技巧。

7.精选精练,做到“不二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