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9 17:12: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言教学的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既然幼儿语言教育内容存在着“无序”现状,它对幼儿各方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确保语言教育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性。这主要表现在幼儿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安排应以幼儿需要为核心,从情感出发,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使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运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等。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地安排语言教育教学内容:
一、按照幼儿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
在幼儿园期间,幼儿在语言知识、社会知识、科技知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有鉴于此,教师在安排语言教育内容时就应该循序渐进,如讲述的凭借物、谈话的主题、文学作品的阅读等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要有所区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要求也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有层级的要求,在难度等方面应该逐步加深而表现出不同年龄班应有的差异。比如,对于小班幼儿,完全可以将幼儿的学习内容还原到日常生活中,选择“我的家”、“过生日”、“天气预报”、“交通规则”、“家用电器”等作为活动主题。这类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信息量较大,会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运用的量大大增加,而且它对促进思维的加工、概括有着明显的作用。而对于大班幼儿,则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主题的范围。如“环保标志”、“每日新闻”、“抗洪救灾”、“有趣的书”、“玩具展览”等语言活动,涉及幼儿的日常生活、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会看到、听到这类信息,有一定的熟悉感。同时作为语言教育活动内容,它们对幼儿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活动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可以促进其关心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生活,从而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体现幼儿原有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不断获得语言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不断为幼儿提供各种新的语言经验的过程。如何使语言教育活动提供的语言经验能够为幼儿所获得,成为幼儿自身语言经验体系的一部分,这就要往选择活动内容时,考虑幼儿原有的语言经验体系。即每一类活动内容都要具有内在联系的经验组成,使幼儿每一次获得的语言经验都能成为其以后语言学习的基础。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其周边环境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同样应成为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包括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提供适合其水平的新经验内容,让幼儿在与新的信息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增长语言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生活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认知能力发展情况以及过去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选择符合幼儿需要的内容,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根据语言教育目标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
幼儿语言学习是他们的语言、认知和社会的知识与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语言教育内容就是向幼儿提供各种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确定幼儿语言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新《纲要》明确规定,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因此,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实现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全面地对幼儿进行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这四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必须将培养幼儿语言能力渗透到各领域的活动中。例如,在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时,教师组织活动时,一方面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如故事中主人公的语言习惯――骄横无礼还是温文尔雅、作品的价值观如何等。只有这样,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才不只是教语言知识,而是和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实现教育的多重价值。
四、遵循幼儿本身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
从有关幼儿教育实践看,有的教师没有一定的计划与目标,有的是即兴发挥,有的是年年照搬,不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不能利用幼儿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不出教学内容的有序性;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整合课程或主题活动的形式,而把各种不相关的或者并不适合于同一年龄段的内容放在一起,以致忽略了主题教育的“灵魂”――将各种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让幼儿获得较为完整的学习经验,也背离了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因素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发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 简称CBI) 理念在我国外语教学中越来越流行,这种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心理和专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CBI( Content - based Instruction) ,是把特定的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融合( Brinton et al,1989) 。 每节课既有知识目标( content objective) ,又有语言目标( language objective) ,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而不是通过孤立的语言特征来学习语言( Short, 1989) [3]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视阈下,把语言学习和内容融合,将专业知识教学与英语教学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外语教学主要采用基础阶段开设公共外语、中高级阶段开设专业英语的模式。为了适应专业英语的教学,在短时间内丰富和提高现有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高职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应得到外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师发展( teacher development) 也称专业发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或专业成长( professionalgrowth) ,是由师资培训( teacher training) ,师资教育( teacher education) 等词演变发展而来的。教师发展是指由于经验不断增加以及对教学系统地审视所带来的职业成长( Glatthorn,1995)。它包括信心的增加,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巩固,教学意识的强化以及在教学中为什么这样做( Perry,1980)。国外专家和研究者对于外语教师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新任教师。徐( Tsui, 2003) 认为教育专家( expertise teacher) 和新任教师( novice teacher) 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认知和理解方面存在区别。莫兰( Moran, 1996) 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师以前的学习经验对自身教学信念和教学理论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里奇( Numrich, 1996) 认为新任外语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会转移为教学技巧。
2) 教师培训。研究教师的职前教育/起始教育、在职教育培训项目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弗里曼( Freeman,1996) 认为在职教师( in - service) 培训项目对教师思维以及课堂实践有积极影响。理查兹等人( Richards et al, 1996) 研究证明职前培训项目( pre - service /initial training) 对于教师角色的建立、教师话语的形成、语言知识的拓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教师信念。伍兹( Woods,1991; 1996) 和布莱恩等人( Breen et al, 2001) 研究教师理论取向(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教师的信念( teachers belief) 与课堂实践( classroom practice) 之间的关系。
4) 教师发展途径。理查兹和洛克哈特( Richards Lockhart,1996)研究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华莱士( Wallace, 1998)介绍了外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方法,理查德和努南( Richard Nunan, 1990),考伊( Cowie, 1996)和布恩( Boon, 2003)研究了教师的合作发展。对于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与国外相比,我们起步晚了20 年。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介绍和阐述国外( 英国、美国等国家) 的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如: 江晓梅( 2003) 认为英国当代语言教师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如何使教学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相结合。梁中贤( 2004)介绍了美国外语教师发展的趋势: 政策化、标准化、终身化。吴宗杰( 2008)介绍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范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外语教师发展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却涉及较少。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发展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另一方面,随着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外语教学中越来越流行,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外语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学者提出大学英语消亡的说法。近几年,有些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时数被大量压缩,同时各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类专业的新生入学人数有减少的倾向,英语教师将要面临课时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是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教育专业毕业,他们语言基本功底扎实,熟悉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文化知识,但是行业知识匮乏,在从事专业英语或行业英语教学时压力很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情感因素和发展途径需进一步探究。
三、实证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教学理论和实践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发展途径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了解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视阈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路径。研究主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高职外语教师心理影响如何?
2. 在讲授专业英语课程时,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 教学的方法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3. 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视阈下,高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 哪些途径能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发展?
( 二) 研究对象
利用参加高职院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机会,对来自全国40 个高职院校,从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放了问卷,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45 份,收回有效问卷42 份,用Excel 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然后用SPSS16. 0 进行分析。对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随机抽取9 名进行了访谈以补充调查问卷的内容。
( 三) 研究工具
问卷设计: 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卷内容并参考夏洋( 2012) 关于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知识和教师心理的问卷内容,经过反复论证设计而成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视阈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问卷,结合高职教师的特点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夏洋( 2012)以大学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问卷中并未涉及外语教师的发展途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视阈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问卷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 基本信息; 2. 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教育理念下,从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对高职外语教师心理的影响; 3. 从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方法的主要来源; 4. 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途径。除第一部分外,其他部分为封闭式问卷,并采用Likert量表五级计分制,即: 完全不同意1,不太同意2,不确定3 同意4,完全同意5,用克隆巴赫系数( Cronbachs Alpha) 来检测问卷信度,后三项结果分别为0. 836,0. 806,0. 856,说明问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 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教育理念下,从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对于高职教师心理的影响
对教师心理、自我效能进行调研,分析教师在从事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课程教学时压力和焦虑等现象是否存在及其产生的原因表明,在从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高职院校外语教师自我效能感较低,存在压力和焦虑。从表一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压力和焦虑的根源主要来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备课量大、对专业英语课程内容不熟悉以及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学科知识等方面。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既有语言障碍又有专业知识的障碍。因此,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动力,课堂互动效果差,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从事课程的教学时,在备课量方面要远远大于普通英语教学,所以备课量大也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一些外语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在从事专业英语教学时,面临着学习和传授一门全新的专业知识的挑战,这对于这些教师无疑是困难重重。
( 二) 高职教师讲授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能力和方法及其主要来源
大多数教师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体系比较了解,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拓展,并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影音资料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对于教学方法也能合理使用。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即: 各题数据的均值、标准离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程时,其教学能力和方法主要来源为阅读专业资料、与同事进行交流。对于其教学经验和方法来自以前读书时教师的示范( 标准离差1. 028) 以及有经验教师的传授( 标准离差1. 048) 持不同意见。
( 三) 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发展途径问卷中关于教师发展途径部分的12 个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
1) 自我学习( 指教师主动自觉的提升自己,通过阅读和使用新媒体、企业经历等途径来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
2) 学术活动( 包括校内外的教研活动、竞赛、学术会议、校内外培训、进修访学等) ;
3) 教学反思( 写教学日记、博客等运用教学理论反思教学) ;
4) 合作发展( 包括同事间交流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集体备课、一起参与科研等) 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总体上有意识并且有机会参加校内外的培训、学术会议、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参与各种报告讲座等学术活动。其次,高职教师能有意识地通过阅读、进修和网络等进行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对于教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和培训促使教师知识、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我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根本,而培训等学术活动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再次,高职外语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意识普遍欠缺。对于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基于反思的实践往往是教学行为上的变革( 吴一安, 2008)。最后,高职教师普遍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集体备课、一起参与课题科研等合作,但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启示
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的教育理念下,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社会对高职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要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视阈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师发展。
( 一) 促进自主发展和合作发展
1. 强化发展意识
弗里曼( Freeman, 1989) 提出了语言教学的描述性模型( descriptive model of teaching) ,认为语言教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决策过程,它基于如下四个组成要素: 知识( knowledge) 、技能( skill) 、态度( attitude) 和意识( awareness) 意识把其他三个要素组合在一起,解释了教师成长和变化的原因。高职教师要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通过自修,加强教育理论、英语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主动争取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培训和进修。同时,积极地进行企业的挂职锻炼,熟悉产品的原理和相关专业的业务流程,不断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
2. 开展行动研究
高职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通过现场笔记( field notes) 、教学过程记录( journals) 、教学日志( teaching logs) 、教学笔记( diaries) 、个人教学报告( personal accounts) 等手段获取教学行动信息( Wallace,1998),进行反思,通过自我反思、实践来审视和评价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计划( plan) 、行动( action) 、观察( observe) 、反思( reflect) 四个环节开展行动研究Burns ( 2011)。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观察反思,使教师成为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3. 多层次合作发展
随着新的教学媒体相继出现,为了适应现在的教学实际,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的合作发展。首先,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成立课程组,集体备课,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共同开发符合学生要求、满足学生需要的专业英语教材,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互相听课、互相指导( peer coaching) 、说课、评课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要组成科研课题小组,促进教学和研究结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为了更好地胜任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类课程的教学,外语教师还应该与专业教师合作。正如哈钦森( Hutchinson) 和沃特斯( Waters, 1987) 所说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是一种双向过程; 专业学科专家( subject specialist) 可以帮助担任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语言使用目标情景。同时,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师可以使专业学科的专家了解学生面临的语言困难。此外,外语教师还要与企业的专家合作。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一起探讨课程的设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采用双元双优的教学模式,教师与企业专家一起授课,一起编写教材,教材编写符合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的模式,采用真实的语言和文本,利用企业真实的案例和单据,使教材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 二) 建立教师发展的支持系统
1. 确立合理的认识定位
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意识到教学环境、学术氛围、规章制度等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要树立以以教师为本的思想,教育决策民主化。调动高职外语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尤其是专业英语教学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使从事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2. 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高职教师具有强烈的参加培训提升的自己的愿望,学校及教学管理部门应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高职教师通过非学历培训、进修、学历教育、科研活动等形式获得个人的专业发展。另外,英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听专业课程、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参加这种方式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也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这种行为。通过这样的途径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非专业化的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适应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课程的教学。3.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和人员配置
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人员配置,对于会计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英语课程,可以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教学模式中的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 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 ,选择难度适中的双语教材,主要由专业教师来上课,重点讲授专业知识,而外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重点传授语言知识和专业词汇。
4. 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
教学不仅仅是传道,而且是一个情感实践( emotional practice) ,情感劳动( emotional labor) ( Hargreaves,1998,2000)。教师的情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 cognitive abilities) ,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Brown,2011)。教师在从事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课程教学时,容易产生压力、焦虑、职业倦怠( teacher burnout)等消极情绪。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情感对教学实践的影响,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供情感支持,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焦虑。
摘要:“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汇编语言从DOS汇编、80X86汇编到Win32汇编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的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较好地掌握教学方法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作者长期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过程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汇编语言;教学内容;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它是一门靠近机器的语言课程,该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对于训练学生加深对操纵硬件的方法的理解、掌握系统底层程序设计技术、程序调试技术以及程序的代码分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实模式下的16位/32位汇编指令和程序设计方法,然而,当前保护模式下的Win32汇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应当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使本门课程更适应当前的应用环境。同时,案例教学是当前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何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案例化,是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汇编语言复杂难学问题的关键。
2汇编语言教学内容的分析
2.1汇编语言的应用情况
汇编语言是与机器语言一一对应的语言,因此,是培养学生了解和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资源的语言,多年来汇编语言一直是学习和理解其他高级语言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接口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前导课程,在计算机与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汇编语言也是有广泛的应用需求,例如:与硬件有关的嵌入式系统的底层设计、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设计、实时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接口电路的初始化程序,外部设备的底层驱动程序以及复杂算法的优化等,汇编语言具有执行速度快占用内存空间小的特点。值得说明的是汇编语言可移植性差,不同的应用环境采用的汇编语言也不同,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汇编语法规则和指令格式基本相同,因此,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仍以80X86的实模式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机的操作系统由在DOS系统变为Windows系统,在Windows系统下的汇编有较大的变化,Win32汇编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在Windows下的系统分析、代码优化、系统漏洞和病毒分析等,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可以还原大型软件系统底层逻辑以及顶层架构,通过反汇编的代码可以加深对Windows底层理解,对高级语言的系统调试通过反汇编解决底层bug的能力,汇编语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当前计算机应用环境,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有必然要引入Win32汇编。
2.280X86的三种工作模式
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程序。该系统微处理器有3种工作模式:实模式、保护模式和虚拟86模式,目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介绍在实模式下的汇编程序设计,32位指令也是在实模式下,因此在实模式下的80X86处理器就相当于一个快速的8086处理器。保护模式是80386以上处理器的主要工作模式。在此方式下,可以寻址4GB的地址空间,同时,保护模式提供了先进的多任务、内存分页管理和优先级保护等机制。虚拟86模式可以在保护模式的多任务条件下进行16位与32位任务的切换,支持内存分页管理和优先级,内存的寻址方式和8086相同,可以寻址1 MB的空间。由此可知这三种工作模式具有一定的联系。
三种工作模式的存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实模式是80386以上处理器工作的基础,真正能发挥Win32作用的是保护模式,保护模式是当前个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模式,因此,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应在原来的实模式下的汇编增加保护模式的Win32汇编,但是Win32汇编结构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减其内容。
3实模式32位汇编与保护模式的Win32汇编的主要区别
3.1程序架构的区别
实模式汇编程序是将程序分成若干个段,如:数据段、代码段、堆栈段、附加段等段的内存模式,每个段的最大存储空间为64K,段与段之间可以重叠、部分重叠、邻接和分离。Win32程序是运行在保护模式下的,Windows操作系统把每一个Win32应用程序放到分开的虚拟地址空间中去运行,Win32程序只有一种内存模式,即FLAT模式,没有64K的段大小限制,所有的Win32的应用程序运行在一个连续、平坦的4GB空间中。由于Win32的汇编程序不用和段寄存器打交道,可以用任意的段寄存器寻址任意的地址空间,因此,保护模式的Win32汇编比实模式32位汇编在程序架构上更简捷方便。
3.2输入/输出的方法
在实模式汇编程序是通过BIOS和DOS中断完成输入/输出操作的,而保护模式的Win32汇编的输入/输出操作是调用Windows的API函数,一般要包括三个关键的动态连接库:Kernel32.dll(系统服务功能)、Gdi32.dll(图形设备接口)、User32.dll(用户接口服务),从而提供了Win32 API 的核心技术。这样使得程序员可以像使用高级语言调用库函数一样方便的使用API函数,完成很多功能。但是,虽然 Windows提供了大量的API函数,需要使用者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消息、句柄、窗口和API函数的使用方法,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安排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之前,那么,保护模式的Win32汇编将更容易理解。
4汇编语言案例教学方法的思路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来解决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分析,本门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授课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内容复杂,尤其是增加了Win32汇编,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4.1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完成如下部分,基础部分:微型计算机的CPU结构,存储器的组织方式,80X86的三种工作模式;80X86的寻址方式;以16位指令为基础,结合80386以上的32位指令,指令的重点在常用指令(包括32位指令),应彻底改变面面俱到的大量指令的堆砌。程序设计部分:该部分应该侧重于汇编程序的特点,切忌用高级语言的思路讲汇编语言,要注意突出汇编语言的是底层语言的特点。输入输出部分:应包括3部分,DOS、BIOS和Win32的接口程序的应用,汇编的底层概念主要体现在输入输出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和调用,虽然微机目前是Windows操作系统,DOS、BIOS的调用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如果只介绍Win32的接口程序,就失去了汇编语言的底层的意义。应用部分:主要是C/C++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和Win32汇编的程序设计,该部分内容应考虑实际应用的案例使学生充分体会汇编的魅力。
4.2实践环节的建设
将最新的技术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重视对实验实践环节的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编写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实验案例指导书,任课教师将科研成果移植到教学实验中,实验案例包括:语法案例、经典案例和综合案例等。将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案例在课堂上和实验中讲给学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例化,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汇编的实用价值。在实验过程中采用Win32的编译系统:RadASM + MASM32,调试工具为Code View,该系统使用调试方便,为后续的继续学习和使用打下基础。
5结束语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汇编语言具有的应用价值是高级语言不可相比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案例的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工具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案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l] 李未.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1).
[2] 马力妮.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赵树升,杨建军.DOS/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严义,包健,周尉. Win3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在法治之下,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可以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扩展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人们之间平等、宽容相待,整个社会充满了宽松的气氛。如是观之,可以说,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是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如此,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价值无疑就应指向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在确定这一教学价值指向的基础上,就可以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来建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以这样的内容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解社会、理解人性。这样,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就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人文价值。
二、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构成之思考
政治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因为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边界需要规范性、权威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会动荡无序,渐至消亡。社会是不能消亡的,社会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人类既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资源,让自身存续下去。既然社会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产生。政治的产生是为社会运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互相残害。因而政治本质上应是一种公益事业。政治活动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人们进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须让渡自身没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权利及其部分财产权给政府,使其凝结为政府权力。这样,政府才能以民赋之权力进行具体的治理活动,进而保障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往往以阶级、阶层、行业、集团等集体形式为单位进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个体形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活动是为界定、确认、保护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的边界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构成法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界定、确认和保护的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即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的最初来源无疑是人的天赋权利。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间承担一定的责任,它经由政府权威而演化为公民的义务。由此可见,公民的权利派生了公民的义务。政治的类型。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政治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模式。专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剥夺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把公民变成奴隶,与政治事业产生的初衷相违背。它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因为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欲望膨胀,利用政府不受制约或者制约不够的组织力量相对社会松散力量的巨大优势,为自身牟取私利,从而改变政治的公益属性,进而达至人治。通过理念的进步和现实的反抗,政治必然从专制形态进化为民主形态,进而为社会提供法治之模式与内容,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公民社会是社会力量的公益化、组织化,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是社会中政治运动的依托,是社会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支撑力量。总之,公民社会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动法治不断进步的社会结构。没有公民社会,即意味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政治全球化。当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等成为人类普世价值,政治活动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特定社会共同体提供法治模式,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众多社会共同体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专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它使政治超越国家范畴,演变成全球政治。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对更好地保障权利与自由的追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政治发展,使政治活动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因而政治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公民文化没有形成的情势下,采用激进的方式发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败。
三、结语
对教学来讲,恰当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不恰当,拥有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教学方法越好,教学效果越差。而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必须遵从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具体到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来讲,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应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相符合。这样,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时才不会显得无所遵从,以致所组织的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缺乏内在逻辑。
一、 在学生需求处开掘教学内容
年级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特点也就有所差异。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课程标准在设立“总目标”的基础上,还以学段为单元设置了不同学段的“分目标”,旨在引领教师在不同的年级段关注阅读教学不同的价值点。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落实以学定教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需求,研制出适切的教学内容,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以《燕子》一课为例,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就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在四年级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感受作品中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关键字词的表达作用”,不难看出中年级阅读教学关注的焦点应该在“词语表达精妙的体悟”上。针对这样的认知,教学内容可以确定为:借助文本鲜活语言,感受燕子的美好形象;品味作者描写燕子动作的精妙;感受春光烂漫、感受燕子的可爱……
如果在六年级教学,课标有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即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相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制定为:在赏析语言的基础上感受“景语皆情语”;对比赏析描写燕子飞行的语言,感受说明性语言的简约……
四年级聚焦关键字词的品味、感知,而六年级注重表达方法的体悟和情感意蕴的深度推敲,这些都是源于学生的具体学情研制出来的,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 在疏忽遗漏处出开掘教学内容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独运匠心并不能完全体察,课文中很多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深藏精妙,有些段落看似普通却精妙绝伦,学生的阅读往往蜻蜓点水,匆匆掠过,难以品味文本语言散发出的芬芳,体悟不到艺术构思的精妙。阅读教学应该将学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疏忽、遗漏之处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悉心体悟蕴藏在文本中的语言之景。
例如《变色龙》一课中对变色龙外形的描写,学生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只能感受作者紧扣事物特点进行深入描写的写法,但未必能够发现作者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的独具匠心。笔者在教学这一段时对学生自主阅读所能达到的高度有了准确估计,因此,除了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体悟变色龙外形的特点外,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疏忽之处驻足赏析――
变色龙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不逐一写完,作者却选择了这些内容来写呢?学生在感知特点的基础上再度深入思考:紧扣事物特点展开描写不必面面俱到,应该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继而引导学生再度回归文本语言,紧扣“三角形”“凸起”“隆起”等词语进行辨析品味,让学生懂得刻画事物要在抓住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体悟语言、感知结构的品位,教师要做文本特质与学生能力的链接者,开掘出学生无法洞察的文本之妙,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在思维粗陋处开掘教学内容
由于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阅读文本往往停留于对文本信息内容的吸收与感悟处,对文本言语形式和写作本位的思考常常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意识。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价值,在学生思维的浅薄处着力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朝着文本的深处漫溯。
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时,笔者并没有止步于让学生体会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王母娘娘为什么会棒打鸳鸯,拆散牛郎织女?这两种不同的角色分别代表怎样的阶层?……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力聚焦在民间故事创作特质中来: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就此轻轻一拨,学生对文本的内蕴就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加深了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过小的事情而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来,或者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自我的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及挫折的认识不够清楚、正确,导致了学生自我的抗压能力比较差,最终导致了自我的行为产生了偏差。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从学生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正确、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为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重要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指的是将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分散的、比较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求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探索发现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更加促进了教育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理解,也促使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从小学生自我学习方面来讲,又帮助了其能有效、迅速的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更能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最重要的是,完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能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避免了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和不良影响。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优化的基本方向
(一)突出思想品德教育核心内容
小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尊敬、孝敬父母的理念,还有对自我优势的探索。这样,导致了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各种内容并不是相等,是有主次之分的。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执政党的阶级目的或集团目的的实现而开设的,这样的目的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性质和方向,也支配着其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党的执政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同志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我党的执政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与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契合。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与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不屈的中国”教学内容相符合,向学生们传递了一种热血的爱国情怀和护国精神。
(二)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往往会比较的分散,不能有效地与教育者的教学思路进行吻合。所以,经常导致了部分教育者在教学的时候东教一点西教一点的局面,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以一条思路线串联起来,降低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功效。比如,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包括了“我的成长”“我与学校”“走近世界”等,这样的教材内容安排,使教育者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这一系列的课程安排思路是由小及大,慢慢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然而,有时候这样的课程安排也许并不适合有些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分析自己学生的主要特性,结合教学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和调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构建,从而使教育内容体系更加符合受教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就让学生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三)要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是第一发展力。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是一个过程。对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由于它的复杂性,人们曾从多方面进行过分析。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的,它的结构是什么,历来人们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我国古代儒家的学习心理思想就曾把学习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
1.动画素描中构图与镜头语言的应用
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动画素描中构图与镜头语言的应用其实质是一个问题,即:视角的选择。许多人在学习美术的第一天中,老师就用讳莫如深的的表情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构图。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在一张有限的空白空间内感受每一样添加物的位置与大小,一件、两件、三件……,渐渐地我们又学会了在更多的物体中如何确立主体物及它与周围的关系。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静态的、甚至是封闭状态下的构图或者是一种视像的组合。我们提供给观者的只有一个视角,并在这一单独的视角中努力尝试将看到的视像或是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是这种体验的过程都可以表达。这时的视角是一种非常自我的、私密的、带有完全个人色彩的角度和立场。我们在各种场合所看到的作品尽管会受到场地、灯光、环境的影响,但作者始终努力将这些因素减弱到最小的程度,尽可能地留下一个准确且合理的视角给观者去静静地欣赏它。
就拿《蒙娜丽莎》这幅作品而言,如果采用马塞尔.杜桑立体分解的方法在静止的画面上展示连续运动过程,进而采用多视角的话,蒙娜丽莎的微笑该是多么的诡异。因为达芬奇在创作时选择的视角就是观者所看到的视角,这是达芬奇想让我们看到的。但在动画素描中,《蒙娜丽莎》就可以用多幅的作品,采用不同的视角去表现。让《蒙娜丽莎》系列的作品动起来,或者是让观者动起来;作品与受众两者只要保持其中一方的相对运动,观者都可以得到更多视角、更加完整的形象信息。动画素描中的视角选择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流动性与补偿性。视角的流动性必然产生视角多样性的变化。在视角选择阶段中,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在一幅画面中交代所有的问题:权衡所有物体在一个平面空间的位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不用管构图了吗?答案是:不。尽管素描在动画中视角是流动着的,但荧幕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观影者视点是相对稳定的,观影方式目前来讲没有根本的变化。这种方式规定了整个视角流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画面必然由许多独立的画面构成,单一画面中所具有的关于构图的形式美的原则,在这流动着的视角中同样适用。动画素描中视角可补偿性现象是采纳了电影艺术特有的一种现象。
即一个完整的形象可以由多个不同大小、角度、空间、时间的零散的形象,采用符合观者接受习惯的方式补充并偿还出一个完整形象。在动画素描中,作品的内容可以是零散的,但并不意味着动画素描作品创作中可以肆意撕扯其表现的内容。动画素描教学与创作中,由于受到电影艺术中视角转换变化的影响,视角选择的多样化是必然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在:时间、地点、行状、明暗等的更替与穿插,并在此过程中还原出完整形象。比如《变形金刚》中汽车人的形象,大小、行状、质感、功能性、情绪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展示中得到了充分的补偿与还原,在每一个观者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人形象,每一个形象也是不同的。这种在影视中常常采用的流动性视角的变化,将动画素描创作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的境地当中。以前的素描创作只考虑一个视角下的表现行为,而在动画素描中则要依照导演的的要求去不断地创作一系列、连续、不断变化着的视角下系列素描作品。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解释,以前传统的素描可以用一个或数个视角在一幅作品去讲一个故事;那么动画素描则是用更多或急或慢的移动着的视角,用更多幅作品才能讲一个故事。甚至是一系列连串的素描草图更能表达动画素描完整的含义。
2.动画素描的写实性表现语言
动画素描在描绘上的写实性表现需求来自于是荧幕内容和不同视角在细节上的表现,随着镜头与视角的推移变化,画面必须要有足够的细节去支撑。国际上普遍要求B级2K画面动画影片的技术设定标准,其画面可以放大三十米都很清晰,依旧丰富、饱满、流畅。动画电影对于画面素质要求较高,矢量图能够保证形象线条和边缘的整洁,但层次感较差,不利于表现色彩与明暗复杂的事物。点阵图虽然能够带来更多的细节与层次,但绘制成本较非常高。这两种方法是动画电影中最常用的两种绘制方式(不包括三维动画)。动画素描中的细节描绘,在教学与动画制作过程中经常被简单的强调成线条轮廓与二级明暗关系。这种方式强调画面内容的可识性,旨在用简洁、经济、经过优化了的展现方式让观者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画面信息,该方式在日系动漫中最为明显。近年在色彩、场景、透视、细节等方面有所加强,但日系动漫形象简易、单薄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动画素描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线条与二级明暗的可识性刻画,势必造成素描艺术表现语言的僵化与消逝。美国动画形象中线条明快有力,流畅而又生动,强调夸张的动态与表情,造型结构明确,角色形体解剖有据可循,造型手法写实。动画素描写实性表现的动因主要来自于观者现实生活体验的召唤。模拟是人类最重要的天性之一,也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想象看到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屈身于宽大的草叶之下,头上鲜艳的羽毛在不自觉的晃动着,在幽暗的丛林中显得格外醒目。
父亲时不时的学几声其它动物的叫声,然后静静的听,静静的等……。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捕猎成功的机率,而且也是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捕猎成功后他们会取下动物皮或骨头的某一部位挂在身上,或将这次捕猎的过程刻画在岩壁上,或纪念,或祈祷,进而将之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占有,来期待更多物品的获得。上面这个故事很形象的说明了模拟的“像”所带来的好处,而且绝对是模拟的越像所带来的好处就会更多,成功也会来得更快。模拟能力在时间的推移中已经成为人类非常擅长的能力,人类生活中将这一能力刻意的进行强化。强化的领域包括声音、物象、动作等,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这种强化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如音乐、绘画、设计、表演、舞蹈、武术等专门专类的细分。模拟(画得像)是绘画千百年以来一个重要的主题,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唯一的标准。从西方绘画的发展来看,写实性绘画理论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甚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发表过关于模仿的的观点。用用柏拉图的实例来说,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Idea,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所以只能译为“理式”,不能译为“观念”或“理念”);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这种关乎理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艺术家,在描摹自然对象时多了一份对写实描摹的笃守。
这种动力影响至今,以逼真再现为主要特点的三维动画电影目前占据动画电影半壁江山,大有超过平面动画电影的趋势。因为除了特定的诸如文字、记号、公式、图腾、纹饰等一些符号化的特殊形象之外,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模拟或说是“像”更加具有表现和传播能力的表达方式,何况这种“像”的能力是体现在二维平面介质上面。动画素描作为更加精细的分工依然保留和发展着这种模拟的能力,尽管人们试图摆脱这种单一的视觉体验,但眼睛看到的便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所谓纯形式的画面美或者深邃的思想内容,由于受到个体经验差异的影响,造成体验与表达不一致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类动画电影不利于市场商业推广,无法从影院获得商业利益。所以,“像”仍然是人类视觉体验的绝对形式。素描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种类并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这种属性为动画注入了一股灵气。尤其在动画素描教学中这股灵气显得弥足重要,如若没有了这股灵气,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动画只会是徒有机械外壳与程序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