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民健身重要性

全民健身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9 17:12: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民健身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民健身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全民健身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1],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相关规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河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和场地使用情况,寻找制约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制定更合理的全民健身策略,推动河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有效样本4200份,20岁以上人群2428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整理。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进行效度、信度检验,对河北省部分地区市民发放问卷,采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河北省20-50岁及50以上居民工作状态统计分析

由图1可知,河北省20-50岁的成年人有65.5%是每日工作,参加运动的时间比例大大缩小,并且偶尔还要加班,这是引起成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之一(X2=775.7,P

(二)河北省20岁以上居民体育锻炼频度和不能参加锻炼的障碍因素

由图2、表1可知,河北省居民不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占总人数的64.7%,平均每周7次以上的体育锻炼的人数,只有6.8%,并且大多数人是51岁以上的老年人(X2=149.0,P

由图3可知,对于20-50岁的成年人在体育锻炼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工作忙,缺少时间(44.1%)和惰性(30.2%),其次缺乏场地设施(28.2%),这是造成成年人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缺乏场地设施(25.6%)是50岁以上老年人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X2=685.60,P

(三)河北省20-50及50以上居民体育锻炼场所距离的选择

由图4可知,有27.8%的20-50岁成年人在锻炼时选择离居民区小于1千米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因此,社区体育建设具有重要性,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X2=25.8,P

(四)20岁以上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

从图5可知,城乡的差距比较明显,乡村居民对体育设施建设较为不满意(X2=125.9,P

(五)20岁以上居民在体育锻炼接受的指导和场地的选择

由图可知,河北省的居民在体育锻炼时没有指导、自己琢磨的占42.2%。只有3.0%的居民有教练指导,乡村居民接受专业教练指导的只有0.6%。大部分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并非健身者不愿接受指导,而是能够给出指导的指导者数量太少,即使有也大都分布在消费性健身场所,因此健身者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出现健身意识下降进而退出健身行列的情形。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养成体育健身的生活方式。

三、对策与建议

(一)全民健身的意识性

河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政府部门应增加体育锻炼有益健康的宣传,利用明星、学校、社区的体育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可通过公众人物的体育娱乐节目,影响成年人体育锻炼。增强成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全民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

开放的公共设施采用专人管理,人群聚集的锻炼区域选出负责人,进行统一维护和维修,保障全民健身器械的基础安全性。常用的场馆可采用会员制,企业广宣赞助等形式收取合理的费用,用于保养和维修场馆。

(三)全民健身场所的合法性

广场舞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手段,经常由于场地选择的不合适而引起纠纷。在场地选择上要远离居民区为原则,如公园、广场或空阔的场地,并且要对时间段的选择加以制约,避免扰民和造成声音污染。

(四)各种社区体育锻炼的趣味对抗赛的组织

增加政府或社区组织简易、有趣味的体育比赛活动,也可自制社区体育节、体育月、体育周、体育日,增加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迅速发展,增加社区的文化建设。(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生物信息测评重点实验室;2.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杨杰.我国全民健身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15(2):141-144.

第2篇

关键词 城乡居民 全民健身 健身场所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让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加上国家积极修建健身场所和设施,为城乡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提供了方便;同时,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一、我国城乡全民健身的现状

(一)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健身运动参与人数呈递增趋势,但结构不平衡,一是男女比例不平衡,男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二是参与健身运功人群的年龄结构不平衡,其中,14-30岁的青少年和66-75岁的老年人占绝对比例,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另外,一些偏远山区和广大农村的很多人们受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影响,认为日常劳动就相当于参与健身运动,对健身运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和错误。

(二)经费投入过少,缺乏健身场所和器材

全民健身运动所需的场所和器材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各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用于全民健身的政府拨款非常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场所建设和器材维护。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很大阻碍,这些地区解决温饱问题已很费力,无暇顾及健身活动;二是城市社区建好的健身设施由于缺乏维护而受损严重。

(三)相关职能部门不够重视,公民缺乏健身知识和技能

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在很长时期内没有足够重视起全民健身运动,使得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比较盲目。例如,有些人急于求成,希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善体质,但健身并非一日之功,这些人就会对健身运动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些人看到媒体对健身益处的宣传时,会走另一个极端,采取了过量健身的方式,反而适得其反。

(四)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跟不上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但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偏好,过于强调增强体质,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乐趣,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二、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形成正确的健身观念,促使健身运动均衡发展

各相关部门应利用电视、广告、报刊等媒体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居民提高自身对健身的认识,让健身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结合科学的引导,促进全民的参与,最终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均衡发展;重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挖掘和开展各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机制,使全民健身运动真正走入城乡居民的生活。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健身场所和配套设施

当前,我国还没有固定的资金投资方式用于全民健身方面,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投入,将全民健身所需的场所、设施等纳入到城乡建设中,最大程度地增加场所、设施数量;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投资,加强对健身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健身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将收入再投入到全民健身中。

(三)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完善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保障,必须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形成健全的机制。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要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在政府的直接指导下,形成一个职责明确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同时,街道办事处也要设立专门的社区体育管理和服务部门,承担起管理和服务全民健身运动的职能;另外,还要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以更好地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中。

(四)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必须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的学习体育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具体地说,一方面,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促使青少年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运动要培养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此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三、结语

我国现阶段城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全民健身意识淡薄、场地设施不足、管理不善等,这需要政府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一个适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氛围,从而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高校;体育环境

我国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其实施的对象为全国人民,其中重点对象为青少年以及儿童。我国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应当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相关要求对教育教学内容予以相应的调整,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对于高校大学生充分进行阳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全民健身的良好意识,进而实现高效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实深入发展,实现与时俱进,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一、关于全民健身的概述及其现状

所谓的全民健身就是指以全国人民为对象,没有男女之别,长幼之分,全社会注重身体锻炼,以实现人民体质增强为目标,切实提高所有对象的身体素质、柔韧性以及协调力与耐力,使人们能够有效控制自身的各项机能,实现全民强身健体的一项宏伟计划。在现行的全民健身计划中,重点的对象是青少年以及儿童,以实现国民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宗旨,从而倡导所有的人应当做到每天进行至少一次的身体锻炼或其他体育活动。因此,由全民健身的概念上我们可以得出,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一项国家积极倡导的长期计划旨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儿童的身体素质,尽管当前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

(一)全民健身意识并未全面普及

由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忙于家务或是其他个人问题导致他们对于全民健身的计划不够认可,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有的人片面认为天天健身是有钱人的工作,有的人将健身建立在比赛或是被动欣赏别人健身比赛上,有的人认为只有那些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以及退休下岗的人才会天天健身。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导致他们对于自身的健身没有任何规划,有很多的年轻人自认为自身的身体状况良好,忽视了对于健身的重要性,观念上的误区使得他们沉湎于自身建构的世界中,没有正确的健身意识,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全民健身计划也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二)社会健身活动难以实现均衡发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文化体育领域建设上也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健身设施齐全且有专业从事健身的教练指导人员,因此全民健身计划就能够得以有效开展;而在我国的西北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尽管国家在此给予了财政补贴但是由于经济的落后,依旧缺乏必要的配套健身设施,健身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很多地方的健身场所收费高昂,普通人难以承担,因此大大限制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成为了全民健身的观众而非实际的参与者,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济的发展方能够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二、全民健身计划对当前高校体育的作用

(一)有效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

要想实现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宣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行有效积极地宣传,通过宣传使《纲要》中所蕴含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一项庞大的全民性的工程,对于全面健身计划进行宣传仅仅依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还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在高校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会以及学生组织的力量,从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宣传,通过高校的辐射作用达到对于全民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全民重视健身的意识,人人注重健身,人人参与运动。

(二)有效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全面健身计划有效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在各大高校全面推行关于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性的教材;其二是针对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其开展专项练习的体育技能训练,如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以及武术、游泳、气功等等;其三就是选修必要的教材,针对于不同学段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进行体育课程的选修,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协调稳定发展。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

伴随着体育朝着市场化以及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体育除竞技比赛以外的功能逐渐为大众所认知,如娱乐功能、健身功能以及社会交往的功能等等。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或是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体质,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而且还能有助于大学生对于健身运动积极性以及社会人际交往兴趣的提升,有效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大学生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构能够在高校校园中有效传播健身理念,有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堂松散涣散、无序混乱的精神状态,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朝着学生自治自理,自我服务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四)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促进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成为了当前高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够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断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与此同时,由于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种延伸,能够有效补充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因而,高校应当积极建构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方式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健身的兴趣,转变体育观念,从而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观念。另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加强对于体育课中对于学生组织体育竞赛的引导,以研讨会或是观摩会的形式实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太极拳;全民健身;作用

1.前言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拳种,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哲理,常被称之为“哲拳”。由于太极拳能够有效的调节人们的身心“和谐”,目前国内外约有数千万人以太极拳为主要健身康复手段而常年参加练习。在举国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的今天,本文希望通过对太极拳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探究,以求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太极拳的独特健身魅力,为如火如荼的全民健身运动推波助澜。

2.太极拳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太极拳有陈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这是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其中每一流派中又各有小的派系流传,如济南有洪传陈氏太极等等。研究太极拳的书籍、文章、音像资料比比皆是,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种,更是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类型,在全球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全民健身是指全体人民为了增强体质,采取不同的手段、方法,达到健身的目的。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如今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逐渐意识到体育健身运动的重要性。一方面,国家投入资金,兴建“全民健身路径”,提供更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不断提高,体育活动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开。

太极在全民健身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一,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早提出健身长寿观念的拳种。第二,太极拳适合于各种健身锻炼的组合形式,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第三,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千年文明发展的特征,对于培养和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树立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

3.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3.1 太极拳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而动作上也有较高的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连贯,由上到下、由内至外,前后连贯,绵绵不断,还需要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3.2 太极拳调节心理的作用

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在练习过程中身体虽动,思想却处于集中、入静的状态,太极拳的很多理论也要求人们把太极拳“养气”的功夫贯穿到日常生活实践中,要有涵养,要心平气和,功夫不只体现在练拳中。以前我们总认为太极拳更受白领的欢迎,但现在很多体力劳动者也参加这项活动,因为一般的体力劳动都是局部肌肉、关节在起作用,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很容易造成局部的劳损,而且由于单调的肢体重复,精神系统也没有得到调节。通过太极拳活动,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达到体内平衡。从而可以达到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作用。

3.3 修身养性的教育作用

太极拳的学艺和练功历来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并要求常年不懈,坚持有恒。通过不断克服训练过程中的种种磨难,培养出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总之,通过太极拳长期系统的锤炼,不仅可以练就强健的体魄,而且可以培养勤奋进取、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无畏、振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太极拳是武术,特别讲究武德,“未曾习艺先明德”,是太极拳练习的首要条件。练习太极拳还要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容、容忍。

3.4 娱乐观赏、增进友谊的作用

太极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熏染,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的美,具有很高的娱乐观赏价值。赛场上,各式太极拳淋漓尽致的发挥,无不充分展示了运动员浑厚的功力和娴熟的演练技巧。观赏太极拳表演时,会使人享受到形的飘逸,力的风采,健的英姿,神的韵味,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启迪,在欣赏太极之美的过程中精神得到陶冶和升华。通过太极拳的习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加强交往的机会,让人们在增进太极拳技艺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的发展。鉴于太极拳此种重要的作用,国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过程中多次推荐太极拳,希望太极拳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热潮中大放异彩。

4.结语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种集健身、修养性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和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练习,可以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造福社会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弱,以及国民的健康精神面貌,通过分析讨论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以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和普及。

太极拳练习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服饰,且受季节、时间影响较小,花钱少,易于开展,特别是在基层单位,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开展太极拳健身,可以起到投入少,收效大的明显效果。因此,建议社会各界都能因地制宜的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建议加大太极拳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发挥太极拳的优势,将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实施,有利于增强国民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增进交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月龙. 心理健康全书(修订版)[M].北京:海潮出版社.

[2] 张敬义. 太极拳理传真[M].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3] (法)一行禅师. 生命的转化和治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4] 朱月龙,主编 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2006.

[5] 孙德瑞,等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因及对策[J]育学刊, 2001(7).

[6] 旷文楠 道家保健体育的新使命[J]成都体育学院报,1997(1).

[7] 张敬义,编著 太极拳理传真[M]重庆:重庆出版,2005.

[8] 张肇平、杜飞虎 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版社,2005.

[9] 王丽娟. 高校健美操教学探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274.

第5篇

【关键词】宝鸡市 城市社区 全民健身路径

自2000年起,“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不断捐赠给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单杠、双杠、肋木、云梯、太空漫步机、太极推手、益智算盘等组合锻炼器材,统称为“全民健身路径”(可简称为“健身路径”或“路径”)。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自去年以来,宝鸡市共实施完成农民健身工程128个,社区健身路径工程25个,乡镇健身广场3个,健身器材全部按照要求配送安装到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与对策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对象

宝鸡市完全具有区(县)级行政区域为三个区、九个县,区级行政区划是城市型行政建制,而社区是城市型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因此,从考察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角度出发,本文只选取了宝鸡市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各个社区参加“路径”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提供参考。文献资料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信息以及宝鸡市图书馆、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

2.实地考察法。在宝鸡市体育局的帮助下,我们考察了宝鸡市城区的健身路径。对各个街道办事处所属社区健身路径配置器材进行了深入了解,实地考察了社区居民使用“路径”进行锻炼的情况。

3.问卷调查法。对金台区的西建康城社区、东风路社区,渭滨区的新建路社区、公园路社区,陈仓区的宝钛社区、卧龙寺社区的居民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并对问卷的有效样本进行检验,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为95%。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和客观量化分析。

结果与分析

1.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1)“全民健身路径”分布情况分析。据调查,49%的“路径”安装在居民小区,这样方便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体育锻炼。43%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公园,广场和公园的空地相对比社区地方大,加之绿化面积相对较多,所以安装的“路径”也就较多。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老的社区当中,“路径”之间的空间距离狭小,不仅锻炼时受到影响,而且在安装位置上受到局限,东边两三件,西边两三件,使得“路径”使用率降低,达不到锻炼效果。

(2)安装点地面设施现状。据调查,宝鸡市城市社区健身路径有一半以上是安装在水泥地面上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安装在塑胶地上的约占7%,安装在泥沙地上的约占22%,安装在砖地上的约占16%。在对有关部门进行访谈中得知,无法找到合适的草地,也没有更多的钱去铺设塑胶,又想让更多的人得到锻炼是健身路径安装在水泥地上的主要原因。

2.“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与分析

(1)锻炼者性别、年龄分析。经调查分析,回收的样本中参与“路径”锻炼的女性为106人,占总数的44%;男性为134人,占总数56%。男性参与锻炼人数比女性高出12个百分点,说明男性比女性参与“路径”的人数多。

从年龄结构分析,最小的年龄13岁,最大的年龄81岁,考虑到不同年龄使用“路径”的情况,以便日后安装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把锻炼者的年龄分为13-18岁,19-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经调查,各个年龄段锻炼的人群分别为8人,17人,29人,34人,45人,65人,42人。(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集中在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占到总样本的63.4%,这充分说明宝鸡市参与“路径”锻炼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56岁以上的人群大都退休在家,空闲时间较多,又有参与锻炼的意识,不仅在锻炼中得到快乐,还能结交一些朋友,因此参与的人数较多。

(2)锻炼者职业结构分布。从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参与“路径”的人职业分布很广,为了便于统计,本文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大致分为离退休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企业职工、农民工五大职业群体。(如表2)

(3)锻炼者体育意识分析。体育意识强的人,不仅有自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积极提高自身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因此,分析锻炼者的体育意识,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体育意识强弱与“路径”的关系。在体育锻炼重要性调查中,有155人认为体育很重要,有46人认为重要,有32人认为较重要,有7人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其所占样本的百分比分别为:64.6%,19.2%,13.3%,2.9%,0%。

体育锻炼目的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促进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样本统计(见表3)选择强身健体的有116人,休闲娱乐的有48人,结识朋友39人,治疗疾病28人,其他9人。由此看来,宝鸡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路径”的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接近样本一半的人都选择了强身健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用于休闲体育的时间也在增多。

3.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中发现,在社区中很难找到专门负责管理“路径”的工作人员。由此看出在这一环节上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其原因在于,第一,基层管理不够重视。社区缺乏资金聘请专门负责的人去对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以致于一些器材在损坏之后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路径”成了样子。社区居民和“路径”上级的管理人员信息不能及时的沟通,缺少协调,导致效用下降。第二,缺乏体育指导。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很难满足社区体育工作的需要。第三,缺少建设、维护资金。社区的器材损坏之后,无人修理和拆除,给锻炼者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降低了区民对路径的兴趣。第四,布局不够完善。由于很难找出一块大面积的空地安装路径,大部分的社区健身器材安装过于密集,没有适当的间距,无法得到器材之间的有效衔接,不能很好地达到锻炼效果。第五,锻炼方法了解不够。在走访中得知,利用路径器材锻炼的年轻人多以力量练习为主,而中老年人则集中在揉推器和漫步机上。合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是目前锻炼者最迫切需要的,一次合理有效的练习要用到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动作的交叉组合。由此,多种动作练习方法是路径练习者应具备的能力。

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对策

1.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做好“健身路径”长期规划工作

目前宝鸡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条例还不够全面,体制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区体育工作的扶持,把“路径”的长期规划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科学制定“路径”有效的使用和管理体系,分析优势和劣势,明确“路径”所要达到的目标。建立领导机制,扩大街道社区的管理权限,把社区体育工作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中。完善本辖区内的体育组织机构,使体育组织管理形成网络化。

2.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的宣传力度

完善社区“路径”信息宣传服务,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运用各种宣传形式,不断强化体育活动是自我健康的有效投资,开设关于“路径”的锻炼方法的专栏,使社区居民提高自我锻炼的意识,增进居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各社区之间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正确引导居民参与“路径”锻炼,把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和健身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路径”器材展示、体质健康测试、健身健美咨询、体育表演、“路径”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形成健身促宣传、宣传促健身的大好局面,让广大居民参与到“路径”锻炼中,进一步推动“路径”锻炼。

3.做好器材维护、更新和淘汰工作

器材的修理和维护是“路径”使用的保障,能够延长使用器材的时间。安装到社区的器材应有专人负责,定期巡视,确保器材使用的安全。设立“路径”维护资金,专款专用。对已经无法修复的器材,及时拆除,尽量简化器材拆除的申报过程。2003年国家了《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它对室外器材使用寿命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最长的时间为6年,因此,器材的更新工作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更新的器材应征求辖区内多数居民的意见,根据使用频数、喜爱的程度等相关的因素确定器材的清单,上报购买。在更新器材的同时也可以对布局上进行调整,合理规划器材在社区内的位置。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政策本身对现阶段我国体育生活化发展具有一定强制性、指导性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社区体育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加强执法机制与监督机制,加强体育生活方式的法律约束,建设体育生活化的法律局面势在必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至今,国民体质普遍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体育健身内容的科学性、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投入,距离广大人民的体育需要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宝鸡市及各行政区、社区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对“路径”的管理制度建设,以法规的形式进行制约,使得全民建设工程发展正规化、有序化,更加深入人心。参考文献:

[1]谢恩杰,王小娟.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05):9-13.

[2]李相如,范青慧.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04):96-105.

[3]吕青,李相如等.北京市健身路径发展和使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6):26-28.

[4]王诚民.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现状的调查[J].高师理科学刊,2006,(03):83-86.

[5]李红,薛海红等.西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3):321-322+325.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提高人民健康素质这一根本任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体育强县,为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年内,全面达到省体育强县各项指标,60%以上镇建成省体育强镇。具体任务是:

群众体育。构建完善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育。体育人口达50%以上。全县人民身体素质达到全市乃至全省先进水平。

竞技体育。运动会成绩处于全市前列,向省、市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不少于20人。

体育产业。逐步形成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现代服务业。承办省级以上高水平赛事不少于2项次。体育彩票发行高于全省增幅,销售额全市领先。

体育场馆。完善县体育中心(体育场和游泳馆年内完成,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年内完成主体工程)、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和村健身点三级体育设施网络。

体育社团。加强体育总会、老年体育协会和体育单项协会的发展和管理。建立乡镇文化体育站和社区服务中心,加强体育工作,发展体育社团,提高基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二、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一)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健全身边的组织、建设身边的场地、开展身边的活动”三个环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乡镇(场)要成立全民健身指导机构,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具有地域特点、时代特色、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体育职能部门及各文化站要充分发挥体育单项协会、体育科学研究的作用,每年举办县级以上群体活动不少于20项次,各乡镇(场)每年举办群体活动次数不少于10项次,推动全民健身活动长效化、正常化。

(二)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对各类人群的体质测试,建立体质状况档案,提供科学的健身处方,对市民体质变化情况进行科学评价。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乡镇(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万人拥有量超过10人,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广新型健身项目、扩大健身人群、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活动,广泛实施“每人掌握一种健身方法,每周锻炼三次”的健身行动。

(三)打造全民健身特点品牌。结合实际,发展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群体活动,使其成为中青年活动的亮点。各乡镇(场)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具有乡镇特色的地方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农村体育的亮点。体育部门要加强指导,在开展常规体育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便于提高参与乐趣、降低参与难度的趣味体育活动,使其成为学校体育、老年体育的亮点。要充分利用机关、企业运动会,打造机关体育、人体育的亮点,以亮点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

三、全面提高业余训练水平

(一)强化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特色。继续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强化县少体校和有关中小学等训练基地和各训练点的统筹协调,突出田径、篮球、举重、武术、乒乓球等项目的基础性训练工作。各训练点要保持业余训练的正常化、科学化、系统化。各学校要积极争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增强青少年训练强度。以省运会为周期,力争建设省级传统校和省级青少年俱乐部各1个以上,市级传统校10所。要加强向上输送运动员的质量管理和动态管理,确保输送20名以上。要积极探索市队县办的管理经验,力争1-2个市队县办项目。

(二)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建立灵活、科学、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体育教育模式,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体育兴趣、掌握体育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各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体生活,积极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四、不断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一)不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快我县体育中心的建设,提升体育中心的集聚功能,要强化乡镇健身中心的建设。

(二)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功能,进一步为向公众开放,积极为市民参与健身创造条件。要继续完善行政村和社区的体育设施,逐年加大投入,不断增加全民健身工程(点)数量,逐步提高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覆盖率和完好率。

五、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一)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落实《省体育产业振兴计划》,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提升,努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服务业。

(二)加强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要高度重视体育彩票发行工作的基础建设,在稳步增长销售站点的同时,培育健康、有序、安全的体育彩票销售市场。

六、切实保障各项工作落实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一、引言

社区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高校体育是推进全民健身的主要实施者。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处于不完善阶段,资源相对短缺,束缚了全民健身的发展速度。寻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优势互惠点,建立一种资源共享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共同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9所高校及周边11个社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有关高校体育、社区体育相关著作和论文等资料进行研究。

(2)访谈法:走访了哈尔滨市9所高校体育专家8人、11个社区领导和居民90人,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二)结果与分析

1.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工作的压力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带动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意识增强,锻炼人数增多。

(2)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

据调查的哈市两所高校与周边四个社区体育场地对比情况,较直观的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器械资源的匮乏。统计表明:只有网球和羽毛球25片场地中的4片对外开放,其他场地不对外开放,开放数量非常少。体育场地设施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与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尽管我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每年56.7%的速度增长,但至今为止,仍有73.2%的社区居民是在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公园等非体育场所范围内参加体育锻炼,仍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2.社区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调查的11个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配备有社区体育指导员,85.4%的高校体育教师从未参与过社区体育工作。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统计,2000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18万余人,以平均每1 000名城市体育锻炼者须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计算,我国城市需要有24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把广大农村人口计算在内,缺口就很大。与世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好的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日本每2 000名人口就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按此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区体育指导员60万人。①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成为我国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当务之急。

3.高校体育的优势分析

(1)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各种体育场馆共有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3.4%②与中、小学及社会上其他同类场地相比,高校体育设施

具有质量高,设备相对比较完善的优势。

(2)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师资与技术资源

我国现有高校体育教师2万多人,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有良好条件可以从事全民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组织工作,这些高校体育所拥有的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是社区体育不具备但又极需的师资资源。

(3)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我国现有各种高校2千多所,每年有300-400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其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具有终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毕业后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

(一)场馆、体育设施共享模式

高校不仅人才济济,场地器材更具优势。把高校体育的优势辐射到整个社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带动全社会尽快达到小康体育标准,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反差。由于学校具备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可以以学校为基地,用“俱乐部”的形式运行管理,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是体育人才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借助的、不可估量的、强大的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力量。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社区培养体育指导员,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发挥特长的舞台,又能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和急需健身指导员的难题,促进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快速、科学地发展。

(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拥有大批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可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将其成果推向社区,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与方法体系,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锻炼方法,积极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协助社区成立专门的全民健身研究机构,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强文化资源共享,推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有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学生和教师既参与了社会实践、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资源的共享。③

(四)结论

建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模式,平衡了我国社区缺少活动场地和体育指导员的特殊情况,发挥了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实现了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并且充分利用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带动了整个社区体育的发展。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生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有效利用社区附近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达到双向良性互动发展。

注释:

①肖林鹏,唐立慧,张欣等.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5-8.

第8篇

1 全民健身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适应时展的需要

时代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计划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制定的。在全民健身理念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去培养人才。学生在学校学好技能和理论,并且把学的东西运用到社区锻炼和生活当中,带动身边的人一起锻炼,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人人了解运动,人人参与运动,这就需要改革要紧紧跟随我国颁布的重要纲要和重大文件实施。总的来说,进行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传统武术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当中,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1.2 多元发展的需求

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在技能和理论两方面,教师更侧重于技能教学,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往往会忽视武术对培养人体育精神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高校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体育思想的培养和教育,学好技能的同时,也不忽视理论的学习。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么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因此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会越来越具有针对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多元化发展,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落后

现今,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一直在沿用传统教学理念,仅维持当前的教学现状即可,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而武术相比球类运动更加难以使学生接受,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就不太具有娱乐性,再加卜教师传统的武术教学理念,武术课就变成一节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

2.2 重技术教学,轻武术理论知识传授

目前,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比较注重武术技能的教学,缺乏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只能片面地学习武术的“形”而体会不到武术内在的“神”,所谓形神兼备就是指不仅具有外在的姿态而且还要具备内在的神韵。缺乏理论的学习,就会对武术了解单一。武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它除了可以展现它优秀的健身价值,更应该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武术课中缺少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3 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新颖性

当前的教学大纲以三路长拳为主再加r.}}}初级的器械套路,另外开设的还有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竞赛太极剑套路,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一般的学生学着学着就会失去兴趣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成多高的水平,也不是为了拿武术冠军,而是通过武术套路的练习,了解更过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选不卜其他课程,被迫选修的武术课,这种被动地学习,再加卜武术项目的运动特点入门较难,教学内容繁琐,就会不由自主让学生感到无味,缺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动作和套路

2.4 缺乏武德的传授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仅仅进行技术的教授,很少向学生进行武德的传授。这种纯技术教授的方式和武术课的考核方式也有很大的关联,大多数高校武术的考核方式,以本学期学习的一整套套路或者器械进行技术考核,考核内容并不牵扯到武德,就连武术最基本的抱拳礼,很多学生也只是能做出来造型,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考核方式是限制武德传授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全民健身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创新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太适合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能够让学生脱离课堂后,在社区、在家里也能进行武术锻炼,这样对武术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对带动周围人群锻炼起到很大的效果,由此也能够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一些方面,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要清楚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参与武术的热情。再者,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不同的,从教师入手,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最先进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理念。

3.2 加强武术理论的学习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大多数教师以教授学生的武术技术动作为主,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武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发挥它的健身养生价值,也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对武术运动了解的更深,就越能看到它的健身作用,所以武术文化的学习至关重要。学习武术,我们要先学习武德的内涵,继而学习武术的攻防含义,俗话说: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由此我们可知武德在整个武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去健身去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武术理论的学习,教授学生可以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 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改变期末考核的方式,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真正让学生去学习武术的本质内涵,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锻炼在我们今后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武术,传承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太过复杂,不易于学习,学生本身对武术课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直接影响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教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例如增加一些武术的器械套路,像刀、棍和九节鞭这类的器械。在练器械的过程中,器械本身的发出的声音就会让人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武术。同时,还应教授一些离开学校后也能经常锻炼的内容。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可以使用器械进行身体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竞赛,设立奖品,竞赛的内容简单化。高水平的武术比赛,一般都是四段套路,那么把套路简单化后,可以进行一段或两段的武术套路竞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4 注重对学生武德的培养

学习武术最先了解的应该是武德,其次才是武术的攻防含义和它的技击动作。目前,在高校的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武德教授方面相对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习武先习德”这句话其实就已经把学习武术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较为清楚。所以,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仅仅教授运动技能,应让学生先了解武德。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更能深刻地了解学习武术对我们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