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0 10:11: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特殊儿童心理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心理学探讨教育的问题已成为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教育的理想在于培养健全的人,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则要积极地、系统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融入教学中,以此推动教育发展。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如何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发展。以下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重视儿童心理特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人类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而教育对于此时期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特点,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表现,积极发挥教育对儿童心智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儿童朝正面的人生道路发展。关于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问题,教育学家朱贤智认为教育到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提出了内在机制的流程,即通过反复实施教育,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并不断内化达到心理发展的目的。可见,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及升华的过程,同时教育要结合心理发展的内部要素,才能达到“以人为本”,最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面对的都是儿童,而儿童有着独特的年龄特征,因此对其的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儿童具体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极易学习和领会知识的敏感时期,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性。另外,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即七岁左右的儿童而言,其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感到颓丧;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为12岁左右的儿童情绪冲动,常常会否定自我,并出现抗拒他人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这两个危险阶段,教师应做好心理辅导,仔细观察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采取良好、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避免对学生造成的负面的制约作用。总之,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系统掌握教育对象――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转变、创新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
1.直观教学的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强烈的直观感受,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这里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或采取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以形象的物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运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例如教授学习数数以及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卡片、木棒等教小学生数数和十以内的算术。
2.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低年级阶段对数学的初步认识后,面临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并不断掌握数列、面积、体积等概念。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学习的过渡期,而如何做好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系统化认识成为教师的关键任务。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概括、分析和总结能力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中担任着关键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系统地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注意的基本要点。其次,要有爱心和耐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第二个家,他们对教师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希望从教师身上也感受到母亲或父亲给予自己的爱,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最后,小学数学是一个注重理性的科目,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师应细心观察授课对象的心理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更要注重如何进行教授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系统地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心理特征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领域中引入心理学已是不鲜的话题,但真正做到有效的运用并非是件易事,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何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教育,1998(10).
[3]王仲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1(5).
“数的认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数的认识”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看似非常简单,以至于部分教师对此有轻视甚至忽视的思想。可实际上,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龄初期儿童来说,要教会他们认识数,形成数的概念,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来说,“数的认识”的教学自有其困难之处,当然也有其特别之处,本文只对其中存在的部分心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民族地区儿童自然数认识中的心理特征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的反映,民族地区部分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其根源往往是数的概念没有完全弄清,民族地区儿童由于经济、文化、家庭等条件的限制,在对自然数的认识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征:
1.机械唱数的局限性
儿童掌握数,最初是从机械唱数开始的。他们最先只是照大人教的“1、2、3、4…”像背顺口溜似的唱数。这时,即使他们凭借良好的记忆能背到几十甚至一百,其实他们的心中并不清楚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只是机械地背唱,所以,能“数数”并不代表真正认识了数。
2.模仿计数的差异性
儿童最初唱出的数字,并不能代表实际的数量,这点可以从一件事实说明:如果在他们面前放一堆实物,让他们边唱数边点数实物,就会发现他们口中唱出的数和手上点的实物数往往不一致,这就是模仿计数的差异性。只有达到了在点数过程中的口手一致,并且以数到的最后数词表示已经数过的实物总数,才算是从实际数量相同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它们在数量上的共同特征,才能突破模仿计数的差异限制。10以内的自然数的基数概念通常都是这样掌握的。
3.基数与数序促进性
对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基数,同时也要掌握数序。点数实物使实际数量的多少与其前后次第的关系结合在一起,最初只分清相邻数的先后,渐渐地才能掌握次第序数(第几个)。序数不仅涉及数而且涉及序,只有概括出一个数在群中所处的相应位置时才能真正掌握它,这两种数的概念的掌握并不分割,而是互相制约又彼此促进的。
4.概念形成的具体性
儿童虽然能在日常生活和成人帮助下初步形成基数和数序的原始概念,但是,它具有很大的具体性,不容易与实物或操纵实物的动作分开。只有经过正确的教学过程,他们原始基数、数序概念的抽象水平才能逐渐提高,并在此基础上,使自然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发展。
以上特征并非民族地区儿童所独有的,而是所有儿童在数的认识中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只不过,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民族地区儿童在其各个特征和不同阶段的学习中,表现更明显,学习困难的程度更大。
二、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在实际的数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以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数的认识”部分内容的教学质量:
1.物数提高策略
渐进式强化数词与数字的记数方法,让最原始的数概念渐渐摆脱实物和操纵实物的动作,从而逐渐获得更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时,不但注意教学生认识每个数字代表的实际数量,而且要让他们注意数字本身在序列中所占有的确定位置。这时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形成以下两种意识:
(1)集合意识。即每个数字都代表一定“量”的集合,如“5”这个数字,它并非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代表“五个一”这样一个集合,也就是说,它是一群实物的集合,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有组织的“物”和“图”。
(2)对应意识。使数字和它在序列中的位置相对应。如“5”这个数字与“1”到“10”这十个数字序列中的第五个位置对应,其余类推。
只有具有以上两种意识,才能更有利于使“数”成为整体的数群概念和数序概念,从而同时提高两个概念的水平,而这个水平的提高,又为数的组成及分解造成有利的条件,这样,才能使基数群可分可合,不但获得每个数的确实概念,而且获得数的构成概念,再加上数的序列变化,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更进一步的数的概念。
2.十进位策略
“11~20”的认识与前面阶段“1~5”和“6~10”的认识教学有质的区别,这就是计数单位“十”的掌握,形成十进位概念,使数概念的发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十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现在加上以“十”为新的计数单位,引进数位概念与满十进一的进制概念,这就为数概念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这时起,每个数字的意义都超出了它对于具体数量的直接关系的范围。如,“20”中的“2”不再是“两个”,而是“两个十”。同一个数字当它处在不同数位时,获得了不同的数量意义。因此,十个数字就可以以不同的配合表示任何十进制的数了,例如,“12”与“21”是用两个同样的数字结合而成的,由于其数位不同,“1”和“2”这两个数字的意义是不同的。从此,数的概念的广度大大扩展了,每个数字通过十进制联成一体,构成了整个自然数列的概念结构。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抱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态度,加大在十进位教学中的力度,因为这个质的飞跃,是我们以后进行进一步教学的坚实基础。
3.计算与概念互促策略
一、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的发展,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从性质上说,各种身心发展障碍,都会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根本宗旨上说,维护智障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智障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共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发展迟滞,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儿童。如我班学生路静、孔令苗重度智障,典型的疑似唐氏综合症,语言发育存在很大障碍,口吃含糊不清,并有口吃,声音低哑,语音节律不正常,行为方面也存在障碍,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任性,多动,甚至有时候有攻击,尤其孔令苗在平时显示有畏缩倾向,路静伴有紧张症的姿势。在运动方面的障碍,我给他们上体育,劳技课时,他们的动作非常简单,常对一些简单动作做重复运动,在劳动技能方面,如穿衣服,扫地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马苏若萱、董恩甜、丁斌,重度智障,有言语障碍。因身体原因,经常流口水,个人卫生习惯又差,身上总有异味,同学不喜欢和她接近,导致她们自卑,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对于李宇轩、韦栋元、张博?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情绪教育入手,注重环境引导,多方配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培养和控制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教育活动使智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健康的情绪,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如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智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我班学生李宇轩为中重度智力生,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辅导的主要任务:争取他的信任;采用谈心法,倾听他的心事;让他讲讲自己的心事与同学相互不和的心情;让他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采用哭闹这种行为的错误,帮助他能够正确认识到采用哭闹、冲动行为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更加看不起他,同时认识到易冲动、爱笑、爱哭。不讲理的坏处。计划每周约谈 1-2 次,每次5分钟左右。经过一个月的约谈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加上安老师的监督与配合,他慢慢改掉了不讲理的习惯,能努力做好个人的卫生。每周到校后情绪逐渐稳定,不再哭闹。
2、优化生活的教育环境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通常指在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质设备,适度的空间条件,能够为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物质保证。作为教师,我尽量给学生营造多种潜能发展的班级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板、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休闲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指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精神环境近似无形,但能从多种角度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我班学生孔令苗、路静尤为突出。人际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关系密切、和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上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精神环境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3、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配合。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家长进行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双方共同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参与融合活动。如我们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体育文艺艺术周活动、合唱比赛活动、融合运动会活动,爱心手拉手活动等。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措施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活动中进行。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故事会、合作性和益智性游戏活动、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今天我当班长”、“他是我的朋友”、“我最喜欢……”等系列活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教育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歌舞比赛、联谊会等,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围绕一个主题或智障儿童最关心、最困惑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表达想法和意愿,提出建议,教师充当倾听者和服务者,为智障儿童创设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目的是让学生缓解压力、寻找快乐,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三、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参与
对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没有真情投入的感受,一堂心理健康课可能对他们毫无意义。为此,在课堂上要有多重感觉的恰当刺激,引起他们的兴奋。如在教学《妈妈的生日》时,我从询问学生的生日开始,引发谈话的兴趣,接着转而又问,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于是我采用调查、采访、讨论、写生日卡、送妈妈生日卡、为妈妈过生日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升华,达到了增进学生与母亲之间感情的目的。
2、分层
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在心理健康课中要做到设计的环节包容性广,应突出不同层面学生都有所感触或领悟;参与面广,每类学生都有表达的要求;选择性大,每一类学生都可能选择到自我展示或参与形式;开放性强,要淡出课堂的境界,形成教育的开放性的“环境”。
3、体验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暴力倾向 心理矫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或经商,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农村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近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并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继续扩大。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理问题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孩子的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本文根据对任教学校留守少年的心理问卷调查,从心理健康剖析留守儿童的暴力事件,以激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
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2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监护缺陷
2.1 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仅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数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2.2 同辈或自我监护的无助表现。同辈或自我监护型,即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这种监护类型,人数比例不是很大,并且一般要在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类型,实际上是将本应由成人监护的责任交由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均不强的未成年人自己来监护,就等于没有监护,家庭教育实际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3.1 心理偏差。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性格自信、开朗的不多,大多数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
3.2 性格缺陷。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强,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盲目反抗,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低,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不服老师管教,甚至对着干。
3.3 耐挫力差。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大多数感觉生活没意思,极少数甚至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
4 造成留守儿童产生暴力倾向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4.1 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只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回家看看。从年龄段上看,留守孩子大部分正处在7~14岁的青少年阶段,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虽然留守孩子在学校期间,集体生活的温暖会让他们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且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4.2 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由于祖辈的人年纪大、文化程度较低,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或放纵。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农村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4.3 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通常是进行惩罚性地教育,教师往往是“难以管理的”便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5 对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有效预防
5.1 家庭方面。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这话就道出了一个道理,亲情教育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取代的。
其次,家长应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周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多倾听子女的心声,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详细了解子女的渴望和要求。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再次,重视自己孩子监护人的选择。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出门,应该至少留下一方照顾孩子,特别是在孩子上学期间,应保证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的管理,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影响力。如果父母一定要双双外出务工,则要考虑到受托人是否有责任感,能否做好孩子的监护工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和生活,并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最后,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经常保持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5.2 学校方面。
5.2.1 细化留守儿童的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5.2.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5.2.3 加强心理健康。学校在为留守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订阅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报刊,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5.3 农村基层组织。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在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进行联系。
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
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农村基层组织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预防和消除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谢小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的思考[J]
摘要: 近十年来,国内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艺术教育治疗、特殊教育、校园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精神疾病辅助治疗、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在治疗性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人格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今后中国的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对艺术治疗模式产生影响,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应注重艺术治疗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艺术治疗的相结合;以及在实践方面应注重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 B8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3-0092-06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 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
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
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
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
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
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
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 Joseph 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 therapy 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 Joseph 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
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 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 Starting Points in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
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
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
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
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
1.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
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
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
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
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
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CAAT致力于艺术治疗导师的个人成长、培养以及艺术治疗各专业的普及和推广。其下设置各艺术治疗委员会,包括绘画艺术治疗、舞蹈艺术治疗、叙事艺术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等委员会。相信未来国内艺术治疗在借鉴国外艺术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治疗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组织、艺术治疗师的专业教育、培训和认证,将会大大促进艺术治疗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总之,艺术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充满感性的色彩,它创造性地再现了生活的本质,弥补了现代社会过于追求理性化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缺失。中国的艺术治疗尚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衷心希望艺术治疗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祖承.艺术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104-106.
〔2〕陆雅青.艺术治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
〔3〕魏 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46-5947.
〔4〕何 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2):75-76.
〔5〕钱初熹.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美术学习〔J〕.中国美术教育,2006,(4):13-18.
〔6〕钱初熹.以美术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灾后心理重建〔J〕.中国美术教育,2008,(5):4-5.
〔7〕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成果公告〔EB/OL〕.(20071026)〔20110225〕.npopss-cn.省略/education/2007/20071026msjygg.htm.
〔8〕沈建洲.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7):13.
〔9〕林 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1):200.
〔10〕苏 琪,张 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49-50.
〔11〕郝振君,曹燕瑛.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J〕.中国特殊教育,2004,(5):27-30.
〔12〕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J〕.社会福利,2009,(9):49-50.
〔13〕陈 琨.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63-66.
〔14〕张 雯,顾昭明.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10):929-930.
〔15〕王 丹.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社会福利,2007,(6):50-51.
〔16〕周 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68-73.
〔17〕刘中华.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18〕尚晓丽,周颖萍.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35-37.
〔19〕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93-3396.
〔20〕易春丽,钱铭怡,丛 中.大学生的家庭绘画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42-343.
〔21〕张 雯.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应用实例〔J〕.艺术评论,2008,(7):18-20,21-23,24.
〔22〕卢 勤.团体辅导在有同学丧失班级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742-744.
〔23〕汲新波.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危机干预团体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0,(5):96-97.
〔24〕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J〕.青年工作,2009,(1):59-62.
〔25〕胡知凡.国外绘画治疗方法选介〔J〕.中国美术教育,2008,(6):13-15.
〔26〕王 琳.表达性艺术治疗大学生焦虑症一例〔J〕.校园心理,2010,8(2):137-138.
〔27〕潘润德.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49-750.
〔28〕闫 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J〕.中国临床康复,2005,7(30):4160-4161.
〔29〕李梅花,赵小琴.艺术治疗在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应对能力中的运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4):584-585.
〔30〕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31〕赵玉波.艺术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应用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6):443-445.
〔32〕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绘画治疗在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2):124-126.
〔33〕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3:196-199.
〔34〕钱初熹.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7):44-46.
〔35〕何 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25(12):29-31.
〔36〕李士青.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J〕.医院建设,2008,(3):16-19.
〔37〕邱品惠,曾加蕙.二十一世纪台湾的艺术治疗〔J〕.台湾艺术治疗学刊,2009,1(2):13-18,19-22,23-29,30.
〔38〕周小佩.艺术心理治疗历史与现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7(1):116-119.
〔39〕费 明.传统文化工具与艺术心理治疗〔J〕.现代康复,2001,5(11):24-25.
〔40〕杨雪龙,童辉杰.艺术疗法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3,18(4):128-131.
[关键词] 学习困难;家庭环境;心理特点;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b)-013-03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专家Kirk博士明确提出“学习障碍”(我国习惯称为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LD)的术语以来,学习困难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因为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进步的角度看,作为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他们应该得到理解和关注,由于在学业和社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学生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痛苦;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社会的进步也将大打折扣。这就突出了研究学习困难的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及综合干预研究作一综述。
1 学习困难的定义
至今对学习困难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明确界定,这反映了学习困难这一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其本质理解的差异性,从所定义的内容来看,各有侧重,而确切界定学习困难的定义至今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分为4类:
1.1 根据学习困难形成原因定义
许多学习困难早期研究者往往从神经功能失调或脑损伤的角度,希望通过器质性病因来说明学习困难,如钟启泉等[1-2]认为学习困难是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1.2 根据学习困难结果定义
辛自强[3]认为,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比根据其智力潜能期望达到的水平显著落后的一种现象。
1.3 根据学习困难特征定义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指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思维上有惰性,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语言逻辑思维等特征。
1.4综合性定义
既包括学习困难形成原因、学习困难结果的某些特征,又排除了其他一些概念,如1988年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把学习困难定义为理解或运用语言、读、写、推理和计算等方面能力的缺乏。这一概念包括知觉缺陷、脑损伤、轻微脑功能失调、发展性失语症等,但不包括视觉、听觉或运动缺陷、智力落后、环境、文化及经济不利等因素造成的学业不良[4]。
2 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环境特点及心理特点研究
2.1 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环境特点研究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基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教养方式、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成员气氛都会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孩子学习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不但给孩子以心理支持,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理环境,这就给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相反,紧张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丧失安全感,长时间处于无助和焦虑中,势必会使他们的精力分散过多,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导致学业上的失败[5-7]。
Capozzi等[7-9]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教育分歧大,对孩子的情感投入相对较少。郑希付等[10-11]对某些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因素进行探讨,发现父母关系差、家庭不健全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导致学习上的不适应。Dyson等[12]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儿童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的正常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偏低,造成学业失败。
Carlin等[13-14]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对其发展的期望明显要低,对孩子的态度更倾向于拒绝和否认,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干涉,对孩子严厉、惩罚多,而且发现父母期望、父母关系等与学业不良儿童的认知水平显著相关,父母关系和父母学业指导策略对学习动机有显著影响,父母关系、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影响,Michaels等[15-16]的研究也指出,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情绪、认知、行为及人际交往密切相关。
2.2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研究
2.2.1 认知能力研究学习不良学生记忆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短时记忆、记忆信息在转换成长时记忆的编码能力和记忆的提取、遗忘,学习不良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缺陷。徐芬等[17]的研究提示,学习不良学生知识存储的二级编码能力要比学习好的学生差。胡志海等[18]的研究结论是,学习不良学生在认知整体水平及各纬度上均落后于一般学生,其发展速度也慢,而且在方法性、计划性与总结性3个方面比较差。牛卫华等[19]通过对解题策略的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与优秀生的认知策略有本质区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解题策略对解决问题没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问题解决成绩的提高帮助不大。
2.2.2 学习不良学生自我意识及行为问题研究赵敏等[20]的研究显示,学习不良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低于一般学生,存在某些情绪、社会适应或行为问题,有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我贬低的倾向,学习不良学生有严重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有更多的焦虑和不合群,主观幸福感低等诸多问题。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学习不良儿童在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方法、意志力等方面较一般儿童差[21-23]。Mckinney等[24]研究指出,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如较低的社会熟练性,任务定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差,责任感低下,有更多的任务放弃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更多的干扰课堂的行为。除问题行为外,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技能低下,在活动中表现出任务胜任能力差、活动技能缺乏、课余爱好少等特点;在社会交往方面,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多不协调。
2.2.3 学习不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许多研究提出,学业不良学生几个明显的心理障碍是自卑、逆反、厌学、懒惰、依赖等问题,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学习自觉性,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消极应付作业,过度焦虑,自尊心过强,自卑感重,意志力薄弱。学业不良学生比其他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症状,对人际关系较敏感,有严重的抑郁、苦闷心情,焦虑水平高,敌对倾向严重。而学习相对成功的学生没有表现出严重抑郁[25-26]。一些研究者认为抑郁是学习不良的一个潜在原因。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抑郁是学习不良的结果。总体来说,学业不良学生比一般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抑郁、焦虑症状,李皓等[27-28]的研究指出,学业不良学生更易产生自杀观念,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自杀倾向高于男生,可能这些学生表现出某些不良的认知特征或个性特征,如冲动、自我概念缺乏、社会认知缺陷、非言语问题解决等,这些特征一般更容易导致自杀。Thompson等[29-30]的研究也提示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情绪的调整能力比较差。
3 学习困难学生干预研究
随着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研究的逐渐完善,近年来更多的人已经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上,已有人提出理论体系和进行实践研究。
3.1 干预系统的理论模板
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系统,众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干预体系与方法,一般有2个导向:第一,进行心理、教育干预;第二,进行医学、心理教育干预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
3.1.1 心理教育干预在不断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干预措施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状态。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占有统治地位,在干预措施上,行为法得到了支持,行为法不强调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强调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每一个教学任务。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干预措施也在不断发展,并不断被行为主义者所接纳,教育干预的措施不断融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两大取向:直接指导取向和策略取向,直接指导取向更多地秉承行为主义传统,更多地关注教师对教学的严格控制,更看重学生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策略取向更多地接纳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更多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更看重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所以直接指导模型把训练重点放在各种单独能力的训练上,而策略模型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整体规则的掌握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31]。
3.1.2 综合干预体系有研究者提出药物、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针对学习困难学生行为障碍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活动过多等症候给予中西药干预,针对儿童心理障碍给予心理干预,包括,①认知治疗:矫正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和理想,使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改变。②行为治疗:是针对儿童不当行为的矫正和好行为的养成而提出的,包括货币奖励、激励、行为塑造。③生物反馈治疗: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学生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④漂浮治疗:可以增强大脑右半球的能力,增强暗示性及视觉化的能力,故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大为改善,思维更清晰。⑤感觉统合治疗:是主要针对脑功能障碍儿童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心理干预办法、游戏疗法、音乐疗法等。教育干预(包括早期干预)的目的是防止学业不良的产生。制订与实际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措施,目的是使儿童在不断的成功中体验成就感,培养自信心,促进学生自我认定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积极学习,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包括榜样学习、选择学习、归因重塑、行为训练[32-33]。
3.2 干预方法的实践研究
3.2.1 教育干预研究Mishna等[34]通过小组团体干预来提高学习不良学生的认知、学习技能。Frolich等[35]通过培训教师然后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技能。戴育红等[36]以小组辅导的形式对三年级学业不良儿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以演绎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行,分别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训练正确归因和提高自信等几个方面涉及10项活动进行为期半年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学业不良儿童成绩与一般儿童由此前的差异显著转变为不显著,学习适应性测验结果显示两组也不存在明显差异,运用教育干预的方法矫正学业不良儿童取得明显效果。方法是家庭干预:通过开展一系列讲座,实验儿童与父母统一时间参与,传授育儿知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学生自身干预:与矫治对象交谈,重新评价其学习和行为,使其对矫治充满信心,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采用正强化,对每一个微小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3.2.2 综合干预研究Fernandez等[37-38]通过神经反馈调节的方法来改善学习不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及认知、行为等问题,取得明显的效果。陈美娣等[39]运用综合干预的方法对43名学业不良儿童进行干预,通过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培训、向家长及班主任普及儿童心理知识、对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和对个别儿童进行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模式进行了为期2年的干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学习成绩、心理健康问题、智力水平、家庭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Bramble等[40]通过对学习不良学生进行药物等综合干预,使学生注意力及情绪有了明显改善。
事实上,学习困难的形成是一个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困难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普遍落后于正常学生,然而,以往的研究发现,直接针对学习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的改善所做的努力往往收效不是最大的。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生态化,研究者开始将学习困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特征、环境因素)的探讨纳入研究视野。现在,学习困难心理特征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而且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完善,学习困难的实证干预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3-76.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6-81.
[3]辛自强.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22-26.
[4]柯克,加拉赫.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汤盛钦,银春铭,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73-92.
[5]Dyson LL. The experience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arental stress,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ibling self-concept [J]. J Learn Disabil,1996,29(3):280-286.
[6]Johnson RF, O'Reilly M, Vostanis P.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o present problem behaviors: a maternal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2006,10(3):188-198.
[7]Capozzi F, Casini MP, Romani M, et al.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learning disorder: analysis of family variables [J].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2008,39(1):101-105.
[8]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22(5):389-394.
[9]俞国良.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资源因果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4):341-346.
[10]郑希付.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J].心理科学,1997,20(2):136-141.
[11]唐慧琴,忻仁娥,徐韬元.社会家庭因素与儿童学习困难[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9,19(3):166-168.
[12]Dyson LL. The experience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arents stress,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ibling self-concept [J]. J Learn Disabil,1996,29(4):280-286.
[13]Carlin J, Scott R. Family and cognitive factors: modeling risk for aggression in children with ADHD [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6,45(3):355-363.
[14]朱冽烈,易晓明.学业不良儿童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5):60-65.
[15]Michaels CR, Lewandowskii LJ.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family function of boy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 J Learn Disabil,1990,23(2):446-450.
[16]Broson MB. Self-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2000:62-69.
[17]徐芬,蒋锋.学习成绩差与学习成绩好短时记忆特点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9,22(5):411-415.
[18]胡志海,粱宁建.学习不良儿童之认知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1999,22(4):354-356.
[19]牛卫华,张梅玲.学困生与学优生解决应用题策略的对比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66-567.
[20]赵敏,洪新荣.学业不良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64(4):412-413.
[21]林国珍,金武官,徐旭东.儿童学习困难与家庭环境、儿童行为及学习适应性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4,13(6):671-672.
[22]林国珍,金武官,徐旭东.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影响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5,14(2):123-125.
[23]林国珍,金武官,徐旭东.青少年学习困难相关心理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杂志,2005,17(6):328-330.
[24]Mckinney JD, Mclure S. Classroom behavior of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J]. Learning Disabilities,1982,5(2):45-52.
[25]Ho YC, Gregg N, Wisenbaber J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two group of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J].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1996,31(5):261-275.
[26]Maag JW, Reid R. Depression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ssessing the risk [J]. J Learn Disabil,2006,39(1):3-10.
[27]李皓,金瑜,叶盛泉.中学生个性因素及其与学业成就关系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3,26(3):445-447.
[28]Bender WN, Rosenkransc CB, Crane MK. Stress, depression, and suicide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ssessing the risk [J].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1999,22(3):143-156.
[29]Thompson RA. Emotion regulation: 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spect [J].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4,59(2):25-52.
[30]Eisenberg N, Guthrie IK, Fabes RA. Predi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s from attentional and behavioral regula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ality [J]. Child Development,2000,71(36):1367-1382.
[31]Gersten R, Baker S. Teaching expressive writing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meta-analysis [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1,101(3):251-255.
[32]Trevor S.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al learning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J]. MJA,2005,183(3):43-48.
[33]岳筱雯.儿童学业不良的综合干预[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1,7(4):253-256.
[34]Mishna F, Muskat B. “I am not the only one” group therapy with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have learning disabilities [J]. 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4,54(4):455-476.
[35]Frolich J, Dopfner M, Biegert H. General practice of pedagogic management by teachers of hyperkinetic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ed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 [J]. Prax Kinderpsychol Kinderpsychiatr,2002,51(6):494-506.
[36]戴育红,蔡达昌,陈汉祯.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小组辅导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228-230.
[37]Fernandez T, Harmony T, Fernandez-Bouzas A. Changes in EEG current sources induced by neuro feedback in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An exploratory study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 Biofeedback,2007, 32(3-4):169-183.
[38]Becerra J, Fernandez T, Harmony T. Follow-up study of learning-disabled children treated with neuro feedback or placebo [J]. Clinical EEG & Neuroscienc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EG & Clinical Neuroscience Society (ENCS),2006,37(3):198-203.
[39]陈美娣,瞿正万,顾立铭.小学学业不良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1):63-6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开学初即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请笑纳!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1__年9月6日、7日两天,我们学院迎来了__级新生。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学院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使学院更加充满生机。学院师生都在为迎新奔波忙碌。灿烂的阳光照在我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上,很柔和温暖。
迎新结束后,又开始紧张激烈地进行社团 会员招新活动了。我们心理健康康协会选择在9月8日到9月16日这段时间到新生宿舍去招新,对着届招新我们会干都期待已久,信心百倍,我们始终坚信:心理健康协会是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融入我们他们会更健康,更加自信。在此之前,我们做好了招新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心协会徽、宣传单、宿舍新生安排表,分配好各会干的任务。
在新生宿舍里,我们信心十足,热情地介绍我们协会的概况,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心协。我们主要介绍我协会从创办至今的概况及举办的各类极具特色的活动。比如:进行手抄报比赛,到安老院慰问老人,去特校看望特殊儿童,观看精彩的心理影片,每年举办的5.25大型系列活动等等。新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对此也很感兴趣,频频发问,我们都乐意地去解答每一个问题。
招新的过程就是我们与新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的过程。去新生宿舍招新的目的就是要广泛宣传我协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接纳、并融入我协会。
__年9月17日、18日这两天,全院所有社团都统一在篮球场那边摆台招新,给新生最后选择想要加入社团的机会,虽然那两天阳光猛烈,无情地烘烤着大地,但我们的热情始终不减,任由汗珠滚落却依然保持微笑。
9月18日下午,协会招新工作进入尾声,我协会圆满完成了此次的招新工作,经过统计,我协会共招的120个新会员。他们的加入为我们协会注入了新的血脉,使我协会更加壮大,更加充满力量,我相信:我协会的明天会更好!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2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常规工作为主,贯彻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以学校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抓好学校心理教学工作及营造学校良好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落实既定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建立学生相关档案。
二、具体工作成效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开学初即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和选择性。
(1)心理课辅导。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灵家园”,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4)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春蕾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电台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主支与家长合力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A、学会放松。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3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面我就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4对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这一年区”心理指导中心”在适应、发展中认认真真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使__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汇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采用多种途径培训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
每月组织一次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通过学习、观摩、听课、评课,使”站长”们能比较专业地点评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到自己能开出高水平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同时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组织”站长”自愿参加省、市的研讨活动,6月份在富阳召开的”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我区有八一中学、天长小学、穆兴小学的”站长”一同参加。九月份在杭州召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国研讨会”,我区有杭十中、勇进中学、开元中学、服装职高、天长小学、平安里小学、饮马井巷小学、穆兴小学、秋涛路小学的站长一同参加;参加会议展板宣传的有:勇进中学、铁路五小、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秋涛路小学、天长小学。我区詹萍老师在会上进行了”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思”的交流。
(2)积极举办”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讲习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和第二期__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等,让更多的领导、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基本技术,以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__年共举办培训班六个,受益人次达398人。
(3)组织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试用)的教师参加杭州市”心理辅导高级培训班”的学习,我区有30所学校58位教师参加。组织95位教师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的面试工作。
(4)4月份认真做好了20__年区心理教研大组成员的改选工作。新的大组成员是:庞碧玲(八一中学)、陈如平(铁路五小)、鲁瑛(江城路小学)、章青(平安里小学)、董炎夏(杭师附小)、黄勤(天长小学)、任启鸿(秋涛路小学)、胡家余(江城中学)、茅理真(建兰中学)、荣晓莉(勇进中学)、卓先春(清河中学)。今年,区”心理指导中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增加了许多,各项工作能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大组成员出了不少力。
(5)认真完成省、市”心理指导中心”下达的任务,协助各区、县完成”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证”的面试工作。
2.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普及与提高研究
200X年初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开设的基础上,为了让各校能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质量与效果,本学期进行了发展性研究。每片组推出两次片组公开课供大家学习研究;召开”__区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研讨会”;通过举办”团体心理辅导”讲习班,培训更多的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深入基层学校参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讨等等。
组织选送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区德育年会、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__年学术年会、市第14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年会上交流。
3.用科研的意识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月份,”中心”对基层中小学作了认真调研,为迎接市”心理指导中心”的督查准备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4月份,市教育局领导对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在听取了蒋莉局长的汇报后,市领导又到杭十中、天地实验学校现场了解具体工作开展的情况,对__区这块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__年,区级立项课题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已明显多于20__年。如:”中心” 詹萍的《构建小学心理辅导站运行模式与评价机制的研究》,铁路五小陈如平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与教师语言与行为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时代小学薛敏的《以”班级”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研究》,杨绫子小学姚郑芳《弱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惠兴中学胡正琴的《中学生因家庭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教育与心理教育整合的研究》等17个区级立项课题。
组织__区参加第三届全国”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审,选送的39篇论文中有32篇论文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另有4篇论文待定,入围一等奖。 继续做好20__年__区20__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并将优秀论文选送到省、市参加评比。
4.以评比促发展
以积极认真的态度为有需求的基层学校、街道、社区开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十余个,受益人数约2200人次,”满意”和”非常满意”率达100%。
参与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协助区教育局开展”青春健康”教育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的评比活动。九月份市计生协开展了生活技
能培训优秀教案推荐评比中,我区”青春健康”教案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详见杭州市计划生育协会文件(杭计生协[20__]16号)。
做好__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的评比工作。6月份评出区第二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34人。
继续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合格站”、”优秀站”的申报考评工作,12 月底完成考核验收工作。
组织推荐研究成果参加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教案、优秀个案的”三优”评比。
5.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努力提高学院知名度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省”性与生殖健康”教案与论文评比,参加《钱江晚报》”百例青少年成长案例”的专家点评,论文《浙江省城市青少年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在”全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讨会”上交流并在《都市快报》上报道,与杭州电视台合作制作《教子寻方》栏目,受到好评。协同德育研究部承办省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年会等等均以__区社区学院名义出现,为提高学院知名度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有待提高的地方
1.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在__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已有三年的形势下,还有极个别学校的主要领导在认识上还是到不了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个别学校三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起色。
2.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不够
今年初,”__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更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旨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范畴。一年来,”中心”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抓手,各方面的落实与配合也没有到位,所以仍感到局面没有打开,需进一步努力。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5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我校一学期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做一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到位,组织落实:
1、认识到位: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
2、组织落实: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是严密的。
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教导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3、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1、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教育培训。
2、设置心理教师岗位。
我校由刘进峰老师但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人员上得到保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集体教育:我们积极想办法保证每班每月两节心理教育课,使心理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编本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了解症结,商讨解决的办法。
(2)个别教育:设有“听你说信箱”,每周定期去开箱,之后把里面的内容归类整理,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单独找谈话,对谈话内容还进行了记录,跟踪。直至问题的解决。
(3)通过心理测试,开辟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表等进行测验。这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4)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
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5)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