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11 14:41: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81-02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算起,当时的国际教育领域已经产生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基础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目标是利用互联网搜集、利用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以此来推动知识的共享、交流、深入,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碍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发展仍旧不是非常顺利,计算机教育网站的作用体现并不是非常明显,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而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提上了改革的日程。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阐述了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作用。

1.营造模拟学习情境

基础教育和生活是分不开的,为了更好地回归生活,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就需要为其提供贴近生活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生活关系的理解。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技术为学生展现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实现境域化学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CAI课件,将文字、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将更多的基础教育中难以亲身经历的学习情境进行模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诸如,在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就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地展现当时的情境,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到"精神",使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有更加深刻地体会。课堂的教学的环境有限、时间有限、内容选择性强,虽然社会实践的方式对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效果更好,但是碍于以上种种因素,难以在基础教育中成行。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地时间、空间,使学生深入基础教育的情境,感同身受,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力将会得到更好地拓展。

2.支撑学生探究学习

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意识等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只有确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关,才能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创造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方式上也要适应这种客观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自主探究空间、客观条件、交际环境、知识数据库等。网上存在大量的学习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存在优劣之分,优势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劣质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要掌握优势的学习资源,就需要利用批判性思维对其信息资源进行选择,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索引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知识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诸如,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网络的考试题目进行整理总结,建立数据库、索引等,以方便学生对具体学习内容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提炼、筛选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其是支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保证。

3.建立个性学习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尚不能盖棺定论,学生个性化因素较强,为此,不能以同一目标来要求和约束学生,而应该大力发展个性化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练习、作业任务都比较局限,这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而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这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学生不但可以利用硬盘来储存足够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利用现有的软件来进行多种多样的学习,以使自身的个性化学习得到进一步拓展。学生在学习了Excel之后,可以为学生安排个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用Excel来制作表格、统计计算等;在学习搜索引擎的应用之后,就可以自主对基础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收集、筛选,这样就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个性学习体系。当学生当前教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在不分散学生精力的前提下,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获得更加全面地发展。

4.总结

信息化教育的基础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目标是利用互联网搜集、利用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以此来推动知识的共享、交流、深入,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碍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发展仍旧不是非常顺利,计算机教育网站的作用体现并不是非常明显,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而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提上了改革的日程。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作用,希望加深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且理顺信息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天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

[2] 刘政智,王强.浅谈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6)

第2篇

一、信息技术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改良的巨大推动作用

大家都知道,小学教育面对的是6——12周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大致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内。J.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在每一大阶段下又再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引导学生学习时更应该注重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有效地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正可以为小学的语文学科教育提供帮助。我们差不多可以把小学的各年级段的语文学科教育要求的图片,影像都运用视窗办公软件制作出动画,视频,具体直观地呈现在的面前,让学生得到生动直观地感受。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习作运动会题材的作文时,我们在引导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的运动会的场景,回忆其中的某位运动员的某一次竞赛动作,学生对运动员的竞赛动作的回忆叙述总是丢三落四,不完整不细致,写出来总让人觉得差点什么。这是正常的,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还不够强,还停留在静止观察的层面,还不能连贯地观察。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帮助,我们可以把运动员完成某一项竞赛的场面一段一段地分解,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观察、叙述,再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连接起来,学生就能够逐渐把事情连贯起来,慢慢地体验内在的联系——而且这一过程具有可重复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再慢慢地把这种方法过渡到实际生活中去。对引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至于其他语文学习可能需要的资源,班班通工程的贡献就更大了。比如我们的文本中讲到的黄龙的五彩池,在以前,无论我们怎样描述,学生多半还是怔怔地望着我们,现在大不一样了,网络上搜出的大量的图片,五光十色,让人叹为观止,学生一看图片,再一读课文,根本不需老师讲解,理解水到渠成。

二、信息技术工程对农村老师成长的巨大促进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不少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比如,有不少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以便在学习其它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教育部在《让美国的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Getting America''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Meeting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的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把计算机作为美国教育的"新的基础",把因特网作为"未来的黑板",并确定了具体的教育技术目标。在过去的20年中,教育技术成为联邦实施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主要焦点。这些改革和政策的目标是:增长学校和教室中计算机的可获得性,帮助学校接入因特网,向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在课程中整合技术所需的资源和指导。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出版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一书。该书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家标准,核心是将课程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案例。此书是对前几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并把它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进行成功整合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明确指出不单纯是依赖技术。要创设有效应用技术的学习环境,应具备以下综合条件:

能获得支持的远见和教育系统积极主动的引导;

能熟练运用技术服务于学习的教育者;

(有关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取向;;

有关技术对学习的有效性的评价;

对当代的技术、软件和远程通信网络的接触和使用;

服务于维护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技术支持;

提供专业技术、有关支持和真实生活经验的社区(社会)合作者;

维持技术应用所需的持续财政支持;

支持新的学习环境的政策和标准。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不能游离于这个技术整合的课题之外,觉得这是其他学科的事,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我们不但要积极参与进来,更要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做做课件、为其他学科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等等,而是真正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进来。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这种教育变革的前提是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信息技术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有关专家人士的预测:信息技术教师不再仅仅是技术操作型人才,还要成为课程系统设计和教学问题诊断的专家。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学校也应该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以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不断完善:

1、不断深入地进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管理等;

2、提高自身授课技能,引起学生对信息课程的兴趣;

3、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包括计算机文化、思想,软件、硬件技术;

4、 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将整合落到实处;

二、必须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素质

所谓信息素质,是指人在信息社会中,接受、存储、分析、使用和生产信息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

“对于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质,我们认为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即基本信息素质、学科信息素质、特殊信息素质、科研信息素质。基本信息素质,是指一个教师平时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这是对教师的基本的要求;学科信息素质,就是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特殊信息素质,是信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科研信息素质,是指一个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在这四种信息素质当中,基本信息素质是形成学科信息素质、特殊信息素质、科研信息素质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1]。

教师只有掌握了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才能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知识,才能及时洞察本学科的发展情况,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最新信息。

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辅助学科教师完成授课所需的技术性操作。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时,信息技术教师就担负起技术指导的重任。他们将配合学科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优势,共同完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任务。

推广信息技术,并不仅仅是开设一门信息技术课程,或让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具有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授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各学科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四、要不断地反思,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不断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而且在总结的基础上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注意信息时代要求,在教学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挑大梁、起带头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29-02

1 概述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手段,也将受到重要的影响而产生变革,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这段描述体现出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本文将在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作用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信息化基础差、教师对信息技术把握度不理想等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

2 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依托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在数字化处理后,转变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检索、获取、共享以及再加工,大大降低了教学资源获取的难度,同时方便了在现有资源之上的丰富和完善。

2)有利于提升初中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力。

初中教学内容有不少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和描述的,类似于动植物的形态色泽、微小事物的变化,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单纯借助教材和教师的描述,很能让学生对这些事物有个清晰的认识,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直观、清晰的展现这些不好说、说不清的内容,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3)有利于分析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问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信息技术起到了分解问题、降低学习难度的作用。

4)有利于初中教学模式的变革实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单纯按教材知识进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转变成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则可以转变成问题的发现探索都和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各种学习讨论、师生互动都能较方便的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着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5)有利于初中教师灵活的设计教学

信息化的环境,使教师可以拥有更多的教学设计主动权,使用更多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化设备,各种图片、音频、视频课件和教案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方式,新型教学设计方案不断涌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保证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6)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检查和质量考核,课堂考核的难度得以降低,考核数据更加方便存储和分析,教学效果的分析和研究更加便捷。

7)有利于初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学的艺术、教育平台的构建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些需求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

3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初中教师往往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教材内容的上传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重视不够,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自身年龄、个人喜好、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把握程度有所差异,有些教师仅能使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对图片处理、音频与视频编辑则不能胜任,对于网络信息的提取和再加工更是困难。教学资源的处理和整合能力直接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使得一些课堂虽然表面上看已经借助信息技术来增强课堂表现力,但实际效果却不近人意,甚至会因为所使用资源差而影响课堂效果,限制学生的想象力。

2)教学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的把握不准

信息技术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课程教学的成败,初中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技术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把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度“,避免出现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和应用过度的情况,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往往出现在一些对信息技术重视不足或掌握较差的教师身上,而一些年轻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上虽然较轻松,但在对课堂理解上不如老教师深刻,往往会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容易出现多媒体资源展示过度的情况,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播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学生会被花哨的图片、视频吸引,产生课件上的依赖,缺少独立和深入的思考过程,在资源与课程关联度上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在些课堂内容空泛、所使用资源与主题联系不紧密,出现“上课热热闹闹、下课很快忘掉”的现象。

3)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作用不足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涌现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实现这些新的改革。目前,初中学校的教师竖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表达这些优秀思想的能力还相对比较弱。

4 改进建议

1)改变思想观念,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新的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方式,教育管理部门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思想上转变认识,以实际、有效的方式促进一线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效果,确保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得心应手,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必备技能。

2)发挥群策群力优势,取长补短

通过集中备课、专题研讨、组内交流等方式,发挥教师群策群力的优势,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实用的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设计开发实用、好用、够用的信息技术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打造专业信息技术队伍

专业信息技术队伍往往熟悉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规范的资源,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对普通老师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会做出专业的指导,同时方便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这非常有利于学校教师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精品成果的诞生。

5 总结

在初中学校,教学信息化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培训也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教育管理者做好规划,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激励方法,切实师资培训工作,引进专业人才,促进中学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留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误区和应对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

第5篇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技术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但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非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化的运用少之又少,各科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仅局限于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等课型中,在绝大多数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问、讲解、板书,学生空洞的思考、听讲、记笔记的模式。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目睹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现状,发现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与各学科整合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点和信息量较大,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农村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相较于城市的学生,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条件限制,自身见识较少、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加之如今用的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间接经验多数更适用于城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或多或少与农村学生已有经验实际不符。教材中很多物象、知识是农村学生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农村学生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会感到陌生,首次接触会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对所讲意象完全没有概念,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农村语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不足:

1、浪费时间,最后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极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学科、道德、理想等多方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后板书,学生听讲后记笔记,时间浪费严重,在有限的课堂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较少。

2、稍微处理不当,课堂内容甚至会对学生思维有所误导。

上面已经提到,偏远山区农村学生见识少,就会对课本中从未见过的事物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时候会将学生的思想牵引到误区中,有时甚至会将学生思维引导到事物相反方向,造成教学目的的失效。

综上所述,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课堂中学到更多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教学效果差异,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化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绝大多数偏远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对自己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的本能,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图片、音频、视频材料搬上银幕,用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快速攫住学生的眼球,由此引入新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播放电影《垂直极限》开头三分多钟的视频片段。该片段视频讲述的攀岩爱好者父亲带着自己的一双同样爱好攀岩的儿女去野外攀岩,但意外发生了,山岩松动,只有一个安全栓还紧紧的植在岩缝中固定着保险绳,但就这么一个安全栓是无法承受住父子三人的重量的。老父亲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女,毅然让自己的儿子隔断绳索,自己坠崖而死。看完视频后,学生们被这伟大的父爱深深震撼,老师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马上补充说:"为了保全年轻人的生命,老人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故事真是感人肺腑。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种动物,为了物种的延续,老的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让年轻的可以继续生存下来--这就是斑羚。让我们怀着感动、敬佩的心情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

由相关内容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农村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如果学生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是不能够把语文学好的。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但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同学家里并没有电脑,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自身经验以外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精心制作课件,用直观的、形象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单一的语文课本,走向广阔的语文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把教师预先准备的音频、视频材料和文本资料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用多媒体,将声频、视听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语文课堂知识,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较多最新的知识信息。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时,内容里包含了大量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如果单纯的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将如此繁多的内容有效整合在脑海中,因此运用多媒体,将黄河的发源地,归属地,流经省区等信息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在探索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记忆;在将黄河的历史时会涉及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单纯的文字,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在讲解的时候利用多媒体配上相应的图片,再在图片旁边标注出各遗址距今的年代,学生能较快的抓住重要信息。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各人文学科有效的揉合到语文课堂中来,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将学生的感悟与对文本的品味巧妙结合。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像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整合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品味与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图像来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引申去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深层次意象。

如在讲解八年级上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将桃花源美丽风光的图片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学生陶醉在桃花源的美景中,在情感认同、身心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从而轻松理解文章主旨--诗人想要远离世俗,过一种安宁闲适、没有压迫、没有奴役的理想生活。

4、信息化技术能够在语文教学不同课型中发挥不同作用。

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反映在多媒体使用的度的把握上。在语文教学不同课型中,多媒体展示所用时间比重有所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语文教学课型一般可分为精讲课、自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等。在不同课型中,多媒体应用所占比重应有所不同。如在精讲课中,侧重于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与赏析。在此类课型中多媒体所占比重不应过大,因为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批判。在此类课的导入步骤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后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在活动课中我们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渠道了解认识更多的事物,获得更多的知识。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农村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合理的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运用才能将新技术纳为己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是一种殊的教学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作为学校整体教学中的一份子,它承继着中学德育的一种尝试和途径。儒家的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决定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价值趋向。

关键词:价值 趋向 信息技术 儒家思想

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愈来愈显现相容的迹象。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发展是在改变和改造学生认识自然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来传播健康向上的科学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道德教育,这样极大地促进教育发展和进步,成为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标向。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思维的构建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足迹并在发挥其功用

德育工作是建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中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的构建体系,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里形成中借鉴我国传统儒学道德积极思想:“仁爱”、“廉耻”、“礼仪”、“自省”、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修”、“信”、“义”、“忠”、“孝”等相关内容。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的遵守信息技术教学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具有有益的帮助。良心、名誉、尊严、羞耻等个性化的形象都在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时所面临的道德视野。

儒学思想的特点,自古以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儒学思想它构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的思想足迹。我们要看到儒学思想的贡献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根据现实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性。课堂教学计划有幻灯片、电影、录音、录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增加生动性寓教于乐。例如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在日常学校教育教学里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学科德育工作,从而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及全面性。开展各种道德行为是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生活、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的重要途径。

二.儒家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

信息技术是一个开放的、共享资源的信息世界。各种信息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它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注重传统思想的作用。

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必要有一定的道德思想。善于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与人协作精神从而构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儒家的经典思想就是其中精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能真正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把儒家的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积极融和在一起。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古典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不健康信息。在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信息技术有时会产生对人的负面影响,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做完全是儒家思想的潜滋暗长的结果。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价值

学生的科学态度、积极实践的热情,将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里得到升华。在信息技术课里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力,遵守日常规范,强调自我探求与他人合作精神。从而构建信息技术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体系。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规则、道德的空间。他们网络行为规范意识也就不再淡薄、有了是非观念。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现实的价值所在。

全社会都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教育者则要把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交给学生。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中的有价值的成分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利。与此同时要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里的人文关怀。在计算机及其技术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意识的教育。从人文价值的角度阐释、普及计算机文化,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人文氛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中要追求完美,从而达到一种期待中的美学感官意义。这样的结合要求自然形成一种秩序,美就在其中衍生。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反映着美的期望值。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在管理着美和经营着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过程的实施都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达到人与教育秩序的和谐,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也是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的目的。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美学意义无疑是一种无法取代的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在改变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创新思维,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家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信息技术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涉及到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从多角度探索研究。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教育理念,掌握其中的德育精髓,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的历程》2001.3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2000.9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单一的“黑板+黑笔”的组合逐渐无法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灵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十分必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各项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以期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分析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教师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多新颖的内容,使学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获得感官与视觉的冲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项知识的教导也更加易于被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与探究欲望,使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1.2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深入掌握各项知识,学习各项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各项教育教学指导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价值,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氛围单一且枯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助于借助各类文本信息,将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更加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各项直观性的视频或者图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各项知识与内容的学习能够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使学生能主动、积极投入到各项知识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方式

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师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学生操作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开放指导与学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融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

2.1教师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课堂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不够理想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较为注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出来,将抽象的知识与内容变得生动与活泼,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学习知识。比如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物理原理具有抽象性特点。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兴趣不佳,不利于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类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并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学生操作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未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育需要将素质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观念深入融入各项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了一种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进步,故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和学习中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以及运动特征,也可以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以多媒体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将各类抽象的事物通过信息技术之间再现,更加便于学生各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流程,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操作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一人一机,按照自身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进行实践练习。个人操作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实际需求,有助于明确检验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操作与各项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方法一: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或某一部分知识的操作与练习,让学生回答一组难度渐增的问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方法二: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后的练习测试。这种教学检测方式涉及较多的内容,需要一些具有完整操作系统的软件,如具备题库等。同时能够结合要求组卷和编排题目,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对各项问题进行回答与判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引导,使各项知识的教学指导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3开放指导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开放式的教学互动平台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容量相对较大、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以及辐射范围相对较广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信息的相互交互。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更多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并借助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展示。比如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则可以结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内容,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展示整个事件的流程,学生可以在全面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将微博留言、微信朋友圈有关于这件事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分析受众的思想,并结合这项案例为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倾听学生的看法,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构建互动型、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需要注重坚持教学辅助的原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3.1坚持教学辅助的原则当前很多教师存在着课堂教学活动中,仅仅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过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样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坚持教学辅助的原则,在传统课堂教学指导方式的基础上,巧妙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交互,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3.2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思维发散,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展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价值。

4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巧妙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操作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开放指导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1-16.

[2]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3]姜玉莲,刘莉.第七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5-10.

[4]胡智标.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2):106-112.

[5]杨瑜,刘庆圣.教育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以小学一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2011(11):174-175.

[6]李锋.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第九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研讨会有感[J].中国电化教育,2011(9):74-76.

第8篇

信息技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以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可使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不可比拟的优势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手段是教师习惯全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些课本和一些参考书,再加上一块黑板。如传统听力教学,主要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完成,一到上课教师抱着些书,还要拎着一部大录音机匆忙赶往课堂。上课时不断地倒带,不断地说“wait a minute”。若出现录音机破旧,再来一下卡带,然后会说:“Ok,let me read it for you...”像类似这种上课情形,会阻碍和约束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使教学质量难于提高。如上所举的传统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不足就暴露无疑,而信息技术刚好弥补了其不足。录音机播放听力材料,倒带的麻烦也容易使学生精神分散,而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在播放中,教师操作自如,可以随意播放,任意前进、后退、反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使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给中学英语带来了教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巨大变革。

二、信息技术能将英语语言知识和语法内容形象化、交际化呈现,使交际教学与语言语法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知识点和语法教学不应在孤立的环境下就事论事地进行,而应该在交际活动的框架内将所要讲授的语言和语法内容与真实的语境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内容,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趣味盎然。为使中学英语语言语法教学过程中体现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我们在教学时,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课件,完全按照课文的内容来设计一个flash,使视听结合起来,让学生边欣赏动画,边听课文的录音,更有效地深刻理解本课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先对教学内容中的话题、情景、训练项目进行系统的精心的设计。生动形象、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使课堂英语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这是信息技术对交际语言教学最突出的贡献。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输入量。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输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事先把需要在黑板上抄写的教学内容做在课件中,上课时鼠标、键盘轻轻一动,教学内容将立即出现于屏幕,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上。从而加速了课堂教学和训练的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输入的高容量。如上所说的“Merry Christmas”课件中,插入许多有关外国人如何过圣诞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对外国人的人文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学习方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一些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内容,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工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于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料,通过邮件、ICQ、OICQ等加强师生的联系、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国际互联网,学生可以自由地和外国人交谈,因此不出家门和校门,学生便可以与外国人沟通,交流情感,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

五、信息技术能够开辟多向立体思维通道,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

现代中学英语教学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表现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传统的教学,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和身心健康,使他们始终陷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学生在既缺乏生机又没有热情的刻板程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这就是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非人性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之中观察无限的生活。举中学英语写作为例,在教学和中考中,中学英语书面表达都有看图会意写作题目。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再现当时情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组合显示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先让学生将从图画中获取的信息编成内容完整、意思连贯且容易用英语表达的小故事,选择可供使用的句型和用语,按照文体和篇章要求组织完整的语篇,这样通过多角度观察思考再进行综合,写出的作文就会得心应手,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

六、结语

信息技术教学意味着高新科技已进入课堂,它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它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全方位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得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达到了过去所没有的广度和深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教材JEFC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董远骞.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黄子成主编.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