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1 16:11: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产管理的价位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给科学合理配置和监管带来很大难度,虽然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总体上看,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上多头管理,衔接不严。投资计划,资金安排,日常管理的部门和单位责任不够明确,监督不够严格。(2)手段和方法滞后,管理乏力。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部门预算脱节;资产处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资产的实物管理还存在统计不实、账物不符等现象。(3)资产使用和处置的监管粗放,效率不高。各使用部门和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受到的监管和约束不够,容易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4)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些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的账务处理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账表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同和责任心不强有很大关系。管理人员与财会人员的沟通不够,只管一般的核算而忽视管理,缺少责任心,不熟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不熟悉业务。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 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防止前清后乱
各使用部门的资产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从资产的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否则,“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管理就会失去基础。因此要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把清产核资工作作为经常性的自查工作、作为日常业务的一部分加以运用,使清产核资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做到“家底”常清、情况常明,有效防止资产管理上的前清后乱。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资产管理部门要会财务处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 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集安市水利局,吉林集安134200)
摘 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要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基础,随着政府资源的有效整合,公共服务需求也将会越来越高,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在不断地增加,所以更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的管理。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管理制度滞后,监管体系不完善,资产闲置较多而利用率较少等等。本文就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60-02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鲍莹(1975-),女,汉族,吉林扶余人,大学专科学历,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原则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是一对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形成的主渠道,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资产配置的合理性。预算安排的不合理,将造成资产配置的不完善,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资产存量是核定单位预算的重要基础,资产管理水平影响着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才能优化标准的资产管理体系。
2、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在单位。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对生产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的支配力量,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本质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权利。
3、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进行资产管理必须做好财务管理的工作,资产管理不能脱离财务管理而独立存在,而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也是并行的,要结合财务管理内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实物与资产账、资产账与财务账都应衔接一致。
4、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此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既要认真确认实物资产的数量,质量,又要对实物资产的价值进行记录,及时准确的入账,按规定在资产使用时进行维护,记录,运行,定期进行资产的盘点与清查,做到账实相符,记录准确。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者思想意识谈薄,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事业单位是依靠财政拨付资金进行资产购置的,所以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反正是国家资金购买的,没有出于本位思想,单位不是自己的,自己只是管理者,没有从所有者的角度出发,造成了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善,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对所购买的资产的保管、维护、保养,处置等等都没有完善的措施,普遍存在着“重资产设备购置,轻资产管理”的现象,
2、资产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管理制度。国家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制度颁布的较少,由于事业单位归国家各职能部门管理,由于财政体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造成各职能部门颁布的管理制度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规章,没有形成体系,显得杂而凌乱。而且有些管理制度和方法,颁布十几年至今一直没有修订与更新,早已不适用现行地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内容。这样就会削弱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更有甚者使其失去了控制,极其容易造成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的流失,不利于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
3、设备闲置较多,使用率较低。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当中,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购置固定资产,扩大投资等等,但是有些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没有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采购计划,盲目地大量采购一些资产,认为有没有用再说,反正财政拨款,先采购了。而且有些事业单位采购固定资产还需要等待财政部门的批复,错过了一次采购机会可能要等待,这也造成了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如果有机会有申请采购资金,不管单位暂时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产,都将会先行采购,这也造成了事业单位存在着大量地富余资产,一方面给管理造成了负担,另一方面也使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
4、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某些事业单位对于资产不入账,特别是1994年以前事业单位进行改制前,对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没有明确的划分,没有清晰的归属。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有账外存放情况出现,滋生了腐败的现象,一些单位还私自建立了“小金库”,对于固定资产经常出现有物无账的现象,由于管理的松懈没有及时入账,或者人为原因造成有账无物,没有及时进行盘点和处理。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善,账项的正确,造成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1、创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者意识。理念因素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好坏,由于事业单位在传统管理体制与转型的过程中,几十年的改革和演变,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进入市场化模式,绝大多数管理者应该把资产的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进行有效地结合,只有思想上拥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挥行动上做出正确的工作。因此,单位的管理者首先要重视预算的编制,计划,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支出,不能盲目随意地利用国家资金进行浪费。其次,要加强整个单位的各个部门,每个人重视资产的管理,将其最大限度地利用,创造效率。最后,加强资产的管理工作,日常维护,保养,运营,资金的有效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各项资产。
2、加强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地管理制度能够使事业单位更科学、合理的对资产进行管理。首先,加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建设、竣工、验收、组固等环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工程标准,强化工程质量,落实工程责任。对出现问题的责任人严肃处理,定期进行盘点,以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其次,在资金使用上,事业单位应该按照自身的业务需要,合理使用国家财政资金,防止盲目地采购和扩张,建立预算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渠道,挖潜提效,盘活现有,提高效益。最后,明确资产管理的相关责任,理清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的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按照职权和职责范围进行调整和规范,形成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
3、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资产的管理是由人为操作的,所以加强管理人员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事业单位应该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与专业业务水平。除了学习如何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外,还应该学习有关税务、资金、财务、会计等知识,因为资产的管理不能独立于单位的管理而存在,只有优化管理人员的业务体系,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4、强化基础台账,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应该摸清家底,对于现有的资产,没有台账的应该尽快建立新台账,有台账的应该进行账实核对,调整盘盈盘亏情况,对于无法使用或者技术老化的资产,进行维修或者处置,保证资产的良好运行状态。其次,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事业单位应该加强信息化系统,全部资产分门别类的进行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定期对信息化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一式两份,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方,以便于应对由于介质文件损坏造成数据丢失现象。最后,事业单位应该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信息化,透明化,让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与共享,在互联网时代,资源已经不是唯一与秘密,只有资源共享才能不断地壮大与完善,还可以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
结束语
多年来,由于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事业单位不像企业单位核算成本和利润,严重限制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保护国家资产的安全完善,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创收,有利于事业单位在经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 张颖.试论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新经济,2014(09).
[2] 许敏,浅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财经界2010(0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特点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1、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2、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费用主要是行政性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的方式,其涉及的管理范围较广,面也较宽。不同于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自身的特点。其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的实际成本与固定基金反映的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而且其实际成本还会列入到当期的支出成本当中去;其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不做任何计提减值准备,一般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比例来计提修购基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维护与更新;其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其所发生的各种实际成本,不列入事业单位内部的支出核算,只有在项目完工并交付时才会增加;其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算盈亏,也不反映出售、报废或是损毁等状况,只是当作一种固定资产的净值进行计算,其中发生的各种变价和清理费用,都直接纳入到专项修购基金中去,与固定资产净值之间没有关联;其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反映对外转出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与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确认价值之间的差额,这是较为特殊的地方。
三、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区别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产权,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所有权上属于国家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占有和使用,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的不重视,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认识,更缺乏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动力。由于缺乏内在的驱动因素,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忽视固定资产的管理,仅仅是将固定资产作为一项日常使用工具,并没有将固定资产视为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效能的重要物质保证。
2、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薄弱。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即便有日常管理制度规范,但由于规范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使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执行有效性降低;同时有些日常管理制度只是一纸空文,缺乏有效的落实,执行力度欠缺也影响日常管理制度发挥其作用,导致日常管理工作低效。同时,不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未建立有效的保管制度,造成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耗与损失。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管都存在问题,加之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不明原因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会计核算不规范
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规范、账簿设置不齐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结存情况,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许多单位对购入或新建的固定资产不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入账价值不完整或不及时,致使部分固定资产滞留在账外不能入账;对固定资产明细账设置不完整,甚至根本没有设置明细账,造成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从而无法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国家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的年限没有作具体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规定不提折旧,直到资产报废时,按账面价值同时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无法动态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损耗程度。
4、监管机制欠缺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在动机。而固定资产考核机制的缺失,使得这一行为缺少监督约束,也就使固定资产管理失去纠偏的机会。加之,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机制落后,当前对于事业单位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的处置环节。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和配置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存在着固定资产闲置和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正是因为监督考核机制的缺失,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偏离正常轨道,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1、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目标,构建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框架,规划固定资产管理施行路径。只有真正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行之有效,发挥其作用。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方面,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规范,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管进行相关规定,对于合理损耗范围进行限定,对于保管的职责予以明确,完善固定资产的日常清查制度,从制度设计上避免固定资产损耗。另一方面,构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固定资产可能发生非正常损耗的风险点进行评估,降低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弥补固定资产管理缺陷,监督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3、规范会计核算处理
根据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财务部门应加强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对固定资产实行总账、明细账及固定资产卡片的三级分类核算制度,使会计信息清晰、准确。对新获得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设立卡片,登记明细资料;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对其增减变动及时作记录;当对固定资产处置结束时,应及时注销固定资产卡片,做到账实相符;同时为了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各单位尽可能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其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4、强化监管机制
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建立固定资产数据库,按照工作需要在各部门间灵活调配,从根本上加强资产使用效益。其一,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加强盘点和处置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违规固定资产处理获得的收益全额纳入财政。其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和配置环节的监管与监督。其三,实施明确的固定资产管理权责发生制,强化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绩效评估工作。其四,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引入第三方监督及让社会大众参与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中来,以此来有力提升监管力量。
5、加强队伍建设
无论多么有效的制度,最终的执行都有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的身上,尤其是具体固定资产的负责人,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需要加强相关队伍的建设。无论激励约束机制多么健全,如果执行者不守诚信,那么就难以预防和制止其机会主义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负责人及财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诚实守信道德水准,使他们能够正在做到依法、依规、依章办事,从而充分发挥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效用,大大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我们上下一心采取相对应的完善措施,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及构建广泛且有效的监管机制,我们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一定能够不断完善,进而可以保证我们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丽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海峡科学,2009,(09):103-104.
一、界定非货币财产出资行为的适用范围,履行好市场主体准入职责
(一)不能够作为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界定。《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同时规定:“股东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以外的财产出资的,其登记办法由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此条规定了不能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类型,同时取消了原《公司法》中可作为出资的非专利技术,而将工业产权列入知识产权,扩大了知识产权出资范围。在县一级公司注册登记机关,非货币财产出资则主要涉及实物(如房屋、车辆、机械设备、存货等)与土地使用权出资。
(二)非货币财产出资的适用。《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以非货币出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规定:“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应当在公司设立登记时提交已办理其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新《公司法》实施初期,笔者在对从事非货币财产出资注册登记公司时曾不解过,以公司实物出资部分为房屋、机械设备为例,机械设备作为股东出资,经全体股东同意,由股东将机械设备交付公司并对其进行确认,则机械设备则可作为公司财产进行评估作价。而房屋是需登记过户的固定资产,公司未设立,建设部门是不可能为其办理过户手续,发给其《房屋所有权证》的,而《条例》中所指“证明文件”是否可凭建设部门出具的一纸证明作为公司财产凭据进行评估?经反复思索与探讨,明确了只有在设立登记前能够转移财产权的非货币出资或者说无需登记过户,只需交付确认的非货币财产才具备首期出资或一次性缴付的条件。财产权转移只能在公司设立后方可实现的则适用于分期认缴资本(非首期出资)。
二、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对非货币财产出资行为的监管
一是在公司注册登记过程中,加强对非货币财产出资行为的管理。注册登记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形式审查,掌握好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的适用、比例等。同时必须在非货币财产出资公司设立、变更登记时,采取形式审查与实地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实地核实公司非货币财产与评估报告是否一致,防止公司股东借用他人非货币财产或虚报非货币财产欺骗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作价,构成虚假出资。
二是加强对公司日常监督管理,查处虚假出资行为。要加强巡查力度,加强对公司行为监管,发现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着低于公司章程中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同时,对2005年下半年以来按原《公司法》登记注册的非货币财产或部分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公司,要按照原《公司法》的要求办理过户备案手续,对超过6个月未办理过户备案而又没有以货币进行非货币财产置换的,要按虚假出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三是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和验资机构的监督管理。首先,要确定从事非货币财产评估、验资机构必须是依法设立的评估、验资机构。第二,依据实际情况,要求公司注册登记时提交资产评估报告,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和评估机构的监管。要核实评估报告中所列评估项目与公司实有财产是否一致。如近期一养殖有限公司申请设立登记,笔者一行对其进行实地核实,发现其构筑物评估价值明显高于实有构筑物,究其原因,评估机构将办公室与鸡舍、猪舍及其他小构筑物一同评估,而办公室是应作为应登记过户的建筑物,不能作为首次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于是鉴于评估机构存在过失,对评估机构的行为责令改正,要求公司以符合规定的出资方式予以出资,取得主体资格。第三,对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存在提供虚假材料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要依据《公司法》第208条进行查处。
三、提升注册登记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公司非货币财产出资行为的管理
一要提升业务素质,提高登记水平。登记注册人员一定要深入学习“一法一条例”,深切领悟立法思想,把握法的精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执行好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注册登记质量和市场主体资格合法。
关键字:市政公用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事业单位相比企业单位,资产结构普遍比较简单,其中固定资产往往是总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市政公用管理事业单位,作为城市管理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单位历史,经过多年的运转,积累了种类繁多的固定资产。包括办公房屋及设施管理用房、通用设备、交通工具、专用设备等。这些固定资产为日常办公、实施市政公用行业监管活动提供了保障,进而确保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平稳运行,提高了城市防汛抗台、抗雪防冻等应急处置的能力。管理好市政公用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已成为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目前市政公用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与监督不到位
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不符合管理要求。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财务部门需要对固定资产分类后进行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核算,自从2006年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事业单位推广使用后,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该系统一般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维护,与此同时,很多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就进行了简化,按照固定资产类别进行简单分类后将金额记入财务账内。由此一方面使财务部门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账面监督,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在进行资产清查、编制统计报表时处于被动的状态。
固定资产入账范围存在缺漏,使部分固定资产未能得到及时监控。按照新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一般财务部门对于在部门预算资金中购入的设备,是比较容易掌握并及时确认为固定资产的,但市政公用管理事业单位每年利用城市建设维护专项资金对市政桥梁、临时管理用房、泵站、隧道等进行改善过程中,会配置一些附属设施和设备,如配建临时管理用房、变电设施、监控设备、大型照明灯具、信息化设备等,这些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整个项目发包给中标方,项目竣工后以工程款的形式结算并列入专项支出,但对其中应当作固定资产管理的支出未能同步列入固定资产明细账。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财务决算方面的因素,也有对市政设施如何确权不明的因素,事业单位认为这些设备支出属于市政设施的组成部分,属于设施统计的范畴,故不计入固定资产。由于这些资产未及时入账,也就无法对这些资产进行财务监督。
(二)实物资产日常管理难
在市政公用管理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由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或委托其他单位兼管全部或部分实物资产,而实物资产构成复杂,仅凭后勤管理人员或委托管理模式,无法真正有效地对复杂的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
从市政公用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分类结构来看,办公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人员流动,无法同步掌握每位职工占用的具体办公设备,给资产的合理调配、报废等带来困难。
专业设备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是道路、桥梁、排水设施的精密检测设备,管理单位由于业务监管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全部做到由本单位直接利用这些设备对相关设施进行专业检测,经常需要委托外单位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检测,给这些设备的保养、维修、完整性等带来难度,进而产生管理不善的情况发生;二是防汛抗台、抗雪防冻等应急处置设备,如清雪除障装载机、斜角清扫器、潜水泵等,为提高设备的实际使用率,提高各城区应急处置能力,一般交由各区市政管理部门或市级养护企业管理,这些设备搬离本单位后,资产管理人员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从而产生保养、维修、使用、损毁等方面的问题。
(三)报废处置过程存在问题
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由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进行报废。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如下:
对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报废,由单位填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明细表》,由使用、技术鉴定、资产管理、财务四个部门分别出具意见,在此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报废标准不够细化,技术鉴定部门很难做出准确的鉴定意见,并且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一般侧重于书面审核,容易出现固定资产尚有使用价值,却被确认为报废,造成国有资产的不必要浪费。
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管理的泵站、桥梁、设施管理房、变电设施等众多资产,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未能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在账面反映,当这些资产在设施改善需要拆除时,由于缺少账面管理以及相关对此类资产的后继处理的明确规定,容易使拆除后的资产处置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加强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与监督的能力财务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及时更新财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市政公用行业业务知识,掌握其行业特有的固定资产特点
在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中,要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优势,具体按每个单项固定资产设置明细账,并对明细账进行部门与项目核算,添加购置时间、数量、存放地点、保管人等重要信息。尽管如此处理会增加初始入账的工作量,但财务软件都有信息自动结转次年的功能,可以说是一劳永逸。这样在固定资产的入账源头上锁定了相关信息,为每年的固定资产清查、日常监督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入账范围规定,防止账外固定资产产生
针对市政公用设施权属问题,首先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明确对此类资产的确权办法,可考虑由实际管理者登记确认,建设单位应将相关设施的决算支出详细档案资料随设施一并移交给管理单位。其次,市政管理部门对相关设施的后续改善、大修过程中发生的单项价格超过固定资产标准的机电设备、监控设备、管理房办公设备等支出,应作新增固定资产处理。最后,在市政公用设施改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货物性采购性支出,对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应当从工程项目中区分出来,走政府集中采购程序,一方面便于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及时作固定资产处理。
(三)配备资产管理专职人员,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首先需要改变目前后勤管理人员兼管固定资产的做法,设置具有资产管理专业知识的岗位人员,视单位固定资产规模大小,应当以资产管理为主,可兼任其他工作。其次需明确日常实物资产的领用、托管、调配等规定。对全部固定资产,每一件均指定保管人员,明确保管人员的具体责职,固定资产内部流动时,需经相关审批程序,并及时更新保管人员;对委托外单位管理的专业设备,必需与受托单位签订托管协议,明确受托资产的日常使用程序、保养办法、大修理程序等,严格限定设备的接触人员范围;对防汛、抗雪、抗台等专业设备,必须制定专门的设备管理规定,明确此类设备的使用及调度程序、设备档案明细、保管保养办法、大修及报废办法、相关权利和义务等。
(四)严把报废处置关,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摘 要 事业单位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政府部门有效发挥职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各级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重配置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现象,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出发,综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思考与建议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拨给的资产及其运行形成的资产,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二、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加大了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资产安全存在极大隐患。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资产配置也没有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单位国有资产购置存在“想买就买”的随意性现象,而且资产没有规定配备定额、标准等,国有资产总量虽持续较快增长但却没有发挥最大效益。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处置收入等国有资产收入未严格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二)资产配置不均衡,运行效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
国有资产在不同事业单位中的配置不均现象极为严重。比如,有些单位办公用房面积很小,影响工作的开展;而有些单位办公面积严重超标,闲置浪费严重,资产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三)暗箱操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兴建的“楼堂馆所”等非经营性资产项目也转入经营活动,而这些转入经营活动的资产普遍没有进行社会公开竞价和招投标,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给公司或个人经营管理,且承包期限较长,这部分资产的租金或出包收入却成为个别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认识和重视不足,相关基础性工作不够规范
一些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重视,“重业务、轻资产;重预算、轻资产”思想仍普遍存在,这就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工作不规范,如资产购置、交接、盘点、核算、收益、处置等基础性工作随意行为现象严重,日常管理松散,单位私设“小金库”、形成诸多账外资产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政府在2006年底开展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摸清了“家底”,并逐步推广国有资产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部门内部新成立资产管理处,专司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账物分离或账账、账卡不符等现象,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遭受侵占和损失,如何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管理如何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下面提出几项管理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转变和更新固有观念,切实提高单位领导、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有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特点,表明它是政府职能的一种延伸,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政府公共领域、公益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政府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待资产管理工作要与业务工作、预算工作、财务工作一样重视。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培养资产管理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制度。
(二)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及政府采购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既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严格新增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事业单位应会同财务部门认真审核资产存量,制定下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按照资产配置标准测算预算经费,未按要求编报资产购置预算的,不安排资产配置预算、不批准进行政府采购,单位不得进行新增资产的购置。新增资产定额定量配置标准规定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单位在资产购置过程中盲目“求好、求新、求贵”的风气,做到资产按需定量配备。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应收尽收,出租出借、资产处置等国有资产收入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使用,避免单位“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
在2006年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清查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资源共享。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制度,如资产采购制度、账卡登记制度、维护保养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产权登记制度等,充分利用财务核算软件,完善国有资产明细账,做到账账、账实、账卡相符。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从资产的形成初始到资产的处置核销建立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抓住资产配置、使用、收入、处置等重要环节,细化各环节管理,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1.规范资产配置管理,即把住国有资产的“入口”。国有资产配置应符合规定条件和配置标准,遵循从严控制、合理配置的原则,制定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间相互调剂的规定,对长期闲置或运行效率低下及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要调剂使用,既节约财政资金,又使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社会效益;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
2.强化资产使用管理,盘活资产,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特别是要规范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制定经营性资产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出租出借资产要严格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进行公开竞价或招投标,不得变相处置、内部交易、逃避监督,使国有资产收益得到应有补偿。重视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
3.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国有资产有关收入应如实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统一管理。防止单位私设账外资产,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
4.完善资产处置核销管理,即把住资产的“出口”,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资产处置应公开透明,不得暗箱操作、低价出售或转让变卖,资产的处置实行公开竞价拍卖。
(五)合理制定事业单位人均使用国有资产定额,控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
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根据单位所属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和单位事业开展情况等因素,深入调查研究,合理制定分类别、分行业、分业务的人均使用资产份额,并限定相应的国有资产年增长幅度,从而控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
(六)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和专项审计制度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单位资产管理情况作为部门评先评优的一个重要条件。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审计,以专业角度提出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以期在更高层面督促事业单位履行资产管理义务,做到有激励也有惩戒。
总之,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级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提高效率,做好服务,加强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职责明确、流程顺畅、监督有序、讲求实效的资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思考
随着近年来我县经济的加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也快速增加。截止到目前,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仅固定资产就达到了46862万元。要管好如此规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必须建立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审批、日常管理监督、处置审核批复运行机制,靠制度来严格规范管理国有资产。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2006年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施行以来,我县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开始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1、资产管理意识逐步增强。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施行,显著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意识,一些资产管理人员不仅重视学习资产管理政策,还主动赢得单位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2、单位资产家底基本摸清。2007年,根据财政部资产清查工作的相关制度、政策,我县各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完成了资产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单位的“家底”, 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了增减核销,使单位固定资产做到账、卡、物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档案。
3、资产处置程序日趋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事项,首先由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上报单位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资产处置报告进行审核把关,并由主要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国资办进行审批。对于资产报损、报废事项,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然后交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售。
4、闲置资产得到较好利用。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特别是闲置房产,积极进行资产整合,实行共享、共用,调剂给新建单位或房屋紧张单位使用,减少了新建投资,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防止了资产浪费。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确有了一定的重视和加强,但由于原来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不理顺,监管责任不明确,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落实,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资产购置“入口”把关不够。目前国资管理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主要是产权登记、清产核资、资产处置审批等,基本局限于资产处置环节,而对单位资产的“入口”,也就是对各单位的资产购置把关不够,资产能否购置只在于单位是否有钱,原有资产管理的好与坏、实际占有使用资产的多少并不影响单位进行新的资产购置,致使各单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认为把“钱”管好就行,多争取钱就可以多购置占有资产,对已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2、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和制约措施。国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不能及时掌握单位资产的真正“底数”,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职、调离,只进行财务审计,不进行资产移交审计,客观上也导致其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监管手段和制约措施的缺乏,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是否按符合规定,主要依靠单位的自我约束。目前也确有部分单位政策观念淡薄,视国有资产为“私有”资产,资产处置不履行必要的审批、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
3、财务与资产管理相脱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能做到资产管理与账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单位资产存量不清、账实不符现象突出。有时已将资产处置了,账上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形成有账无物;或者有时通过各种途径取得的资产已经在用,而财务账上却没有记载,形成账外资产。
4、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单位缺乏规范的购置、保管和使用制度,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产的领用、保管无健全的台账、记录和定期盘点制度等等。
5、固定资产账务设置不规范一些单位只设固定资产总账,没有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有的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不按资产分类记账,反映不出各类资产的规格、数量,管理不科学。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必须建设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审批、日常管理监督、处置审核批复运行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宣传和建章立制。一方面大力宣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组织好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章可循。
2、把住资产“入口”,建立规范的资产配置审批程序。县国资办要与预算、控购办、采购办、集中支付中心等股室协调,形成一套规范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购置审批程序,未经国资办审批,采购办不予办理采购,支付中心不办理支付手续,坚决把住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入口”加强资产配置的源头管理。
3、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一方面,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切实解决职责不清,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的问题,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并重。另一方面,加大检查力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把好有资产使用、处置关,规范和加强存量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建立数据库,实现网络化管理。以省财政厅大力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资料数据库,与各基层单位联网,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监管,及时掌握资产结构与分布状态,及时掌握资产购置、处置情况,延伸管理链条,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制度;高职院校;固定资产;问题;对策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2014年1月起《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开始施行。新制度在定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核算基础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要紧紧把握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精神,更新固定资产管理的理念、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
(一)提高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划分标准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划分标准是500元以上。而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其中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的划分标准是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划分标准的提高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
(二)明确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按照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仅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因此也无法及时的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和真实价值。而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必须要计提折旧(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等之外),新制度还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金额、折旧方法、起止时间等具体操作都做出了说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采用了“虚拟”折旧模式,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资产,这样可以及时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及使用状态等相关信息,有效避免旧会计制度下容易产生的资产虚增情况。
(三)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第九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这样使得高职院校的会计制度计量基础由全部的收付实现制转化为有部分权责发生制,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固定资产,要求固定资产及时入账,从而为资产损耗费用的计提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这个改变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因收付实现制而引起的信息核算不完整、不真实,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的现象。
(四)细化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要求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核算更加明确、具体。比如新制度中科教项目资金等形式的资金记录做了详细的规范要求,要求对资金的来源、数量、去向、份额等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样的规范要求使得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为严谨、科学、精确,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丰富而翔实,促进了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前身都是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学院的生存发展和内涵建设上,学院领导往往关注更多是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没有意识到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普遍都存在重添置轻管理的思想。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甚至领导都认为院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是国家投入的,是无偿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与学校及个人关系不大,无须注重其使用效益。认为只有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样也导致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往往消极管理,无法发挥固定资产应有的效能。
(二)多头分散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院校机构和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有些高职院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有些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资产管理部门,但是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却又与学院的其他部门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固定资产管理越位、缺位,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由于管理主体的分散,也无法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的统一规范要求,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全程管控,也无法形成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良性管理的局面。
(三)队伍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都不尽合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体素质偏低;有些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甚至没有财务方面的专业背景,严格的说并不具备上岗资格。这样的一支队伍显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也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弱化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另外有些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只是兼职人员,且调换岗位过于频繁,更加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熟悉和开展。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强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的高职院校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只是摆摆样子,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由于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也导致了固定资产投入与实际需要脱节;固定资产维护使用失控;固定资产处置更新随意性大;固定资产流失等等问题。
(五)信息化程度低,资源共享性差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逐步推进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花费了大量经费购置信息化的软件、硬件设置,建设网络系统。但是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很好的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落后的手工管理的阶段,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滞后,数据核算不准确,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高职院校二级部门的负责人存在小集体的思想,在购置固定资产是各部门都希望充分满足自身的需求,力求小而全,导致学院一些通用的设备重复购置,造成资源的浪费。有些高职院校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无法沟通。比如有些部门将学院购置的固定资产作为自己的专用财产,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不能调剂使用,造成了一些部门资产紧缺,而有些部门却闲置浪费,资源共享性差。
三、加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领导加强重视,转变管理观念
首先,领导重视。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分管学院领导牵头,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形成由上至下的一个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便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推进。其次,转变管理观念。高职院校要通过宣传媒体,制度建设等手段转变忽视固定资产管理的旧观念,由学院领导到教职员工都要树立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学院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上下齐心、齐抓共管、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良性发展局面。
(二)合理设置机构,明确管理主体
高职院校应该设置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按照“由上至下、统一领导、分层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分管的学院领导牵头,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学院其他二级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实行分层分级管理。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全院固定资产的分配、调拨,并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落实到具体使用部门和个人,明确管理主体,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管理越位、缺位的问题,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三)提高业务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要组建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可以通过内部选拔或外部引进的方式优选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综合考虑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年龄、学历、职称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拔优秀的人才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有战斗力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通过专业讲座、培训班、集中业务学习等方式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包括相关法规、制度、专业技能、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等内容。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提升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高职院校要依据国家的财政法律法规及地方规章制度,再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对固定资产的审批、购置;固定资产的产权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及维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的调配;固定资产的清产等等环节都要制定统一的制度。其次,要建立奖惩机制。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评价体系,按照“分层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固定资产的清查,进行动态的评价考核,做到依法依规办事,有功必奖,有过必罚,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得到真正切实的执行,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管理效能。
(五)改进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管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逐步推进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资源,改进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摒弃落后的手工管理,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固定资产的基础数据库,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领用、调拨、维修、清查盘点、出租出借、出让、报废清理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管理,及时统计固定资产的各种数据信息,这样才能及时、清晰的反映学院各类固定资产的状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实时化。同时还要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资源的共享性,避免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何金龙.新制度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4;31.
[2]郭芳.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4;1.
[3]凌学军.新会计制度下高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高教论坛,2014;3.
[4]彭利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5.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院内立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SKY201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