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2 14:45: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开发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湖泊开发模式的内涵
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发现,湖泊旅游开发的研究基本上包含着一些比较固定的论题:自然环境条件的污染、滨湖社区人文环境要素的改变,以及根据这些论题提出的应对措施。如叶小青,占勇明以南明湖为例,认为湖泊旅游的开发都要以“回归自然,尊重传统”为主题,旅游活动的展开也充分体现现代旅游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措施,实现南明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赵敏燕, 蒙睿, 董文渊在文章中探讨了湖泊生态环境整治与旅游活动开发的互动机制, 并提出了一系列诸如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湖滨生态恢复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等,来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对策与措施, 使云南高原湖泊旅游满足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学者对湖泊开发模式的研究,笔者认为当前湖泊旅游的开发不是追求绝对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是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无节制的开发,而是要通过旅游开发来改善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市场效益最大化,做到洱海、生态环境、市场效益三者的统一和谐。
笔者认为洱海旅游的开发要依托洱海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不同的旅游功能。在借鉴相关论文基础上综合得出,洱海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大致可分为(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是洱海景观资源,其具有观赏功能,其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岛屿和湿地资源在绿化覆盖率和洱海水域净化方面展现的功能也比较突出;二是洱海游憩资源,其可以用来休闲、娱乐和学习等。通过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来发展休闲度假游,进而提升旅游市场潜力。三是洱海服务资源,其具有其它功能和服务功能。通过深度挖掘以上所述的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及其具有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扩大旅游市场效益,另一方面又可达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二、环洱海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一)湿地开发对洱海环境影响分析
近年来,大理州林业局联合多部门持续为大理增加湿地。目前已建成洱海月湿地、玉龙河湿地、才村、古生、龙龛、下河湾湖滨湿地等共1975亩。但是,随着环洱海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湿地开发不合理、洱海湿地保护相关单位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使得洱海湿地保护治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抢占洱海滩地建房、周边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自驾游、背包客带来的旅游垃圾等一系列污染问题,消弱了洱海湿地的自净能力,加重了入湖污染的负荷,使得洱海富营养化程度增加,导致洱海水质下降。从云南网得知,今年4月,大理对洱海流域环境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过程中发现,喜洲镇桃源自然村53户在建户中,有13户占用基本农田,7户占用洱海滩地,1户占用洱海湿地,其违法建房行为严重影响洱海湿地环境。另外,环海交通运行量日益增加,又缺乏针对性的环保措施,从而导致由交通运行产生的垃圾对沿途湿地、洱海动植物生存环境和生态多样性造成一定干扰,影响了洱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洱海生态保护带来了挑战。
(二)岛屿开发对洱海环境影响分析
洱海岛屿利用其特色的农村风貌,岛屿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岛屿旅游,促进了整个环洱海旅游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洱海岛屿开发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景区原住居民从事旅游业人数增多,建房无法控制,必然对岛屿旅游资源、旅游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南诏风情岛、小普陀上商贩秩序混乱,致使游客参观困难。洱海岛屿景区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场、厕所、治污设备等无论从先进性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致使景区内垃圾不能够被妥善的处理,造成洱海环境污染。例如近几年来,沿洱海建设的亲水客栈也构成了污染洱海的一大隐患。此外,岛屿开发管理过程中权责不分明,一方面政府介入太多,另一方面由企业主导经营的景区景点在实际开发中仅注重短期效益,片面追求短期旅游产品的开发、客源市场的扩大、旅游收入的增加等,而没有站在岛屿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友好开发,致使岛屿旅游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冲突。
三、环洱海旅游产品开发分析
环洱海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具体的旅游产品开发仅仅是对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在对洱海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树立起“大旅游”观。(“大旅游”强调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和谐有序,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导致洱海旅游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游客重游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小景点休闲为主;海岛旅游多以观光游览为主,游客参与性项目很少;洱海水上旅游产品以游轮观光为主,以及少数政府企业联合举办的环洱海自行车赛等游客体验型项目。以上旅游产品总体开发不深入,导致游客满意度下降。随着自驾车旅游者的不断增加,环洱海周边的服务区、停车场和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显得更加紧缺。
基于对以上环洱海旅游开发活动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洱海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在短期的开发效益和长期生态环境保护的选择上,确实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四、环洱海旅游开发的建议
通过对环洱海旅游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来环洱海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景区景点在吸引游客方面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景区旅游依赖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控制景区的污染成为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关键。严格控制洱海边房屋建筑的数量,禁止在洱海边出现“亲水客栈”等侵占洱海滩地、私搭乱建,破坏洱海资源等违法行为。从大理日报得知,大理州纪委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于今年对洱海沿岸乱建房的督查中对洱海沿岸10个乡镇进行监督检查,已叫停洱海周边村镇2112户在建建筑物,取缔2800多亩鱼塘。另外还要大力完善景区周边酒店、客栈、餐饮等旅游服务行业的治污设施,如湖边饭馆经营户要自觉建截污配套设施,修建庭院污水处理设施等,力保不向洱海排放一滴污水。明确责任分工。政府参与规划、管理的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前提,要大力投资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及时解决景区资源恢复与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可通过将部分旅游业收入返还到生态环境保护上,使得旅游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友好发展。当地政府各职能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应共同负责景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保证景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大旅游”背景下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在“大旅游”背景指导下进行,避免只对一个景区景点或一条旅游线路进行开发,自行乱开发、乱建设现象只会导致产品单一、内涵欠缺、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环洱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优势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教育、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可根据环洱海旅游资源、市场状况,考虑开发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医疗旅游、度假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一方面可以改善淡旺季环洱海旅游发展差异较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拼凑人数这种粗矿型旅游带来的环境压力。只有站在洱海整体环境角度进行开发,才能达到保护洱海生态环境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五、总结
【关键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以及“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增强,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展热点,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养生旅游是一种以养生为目的特征,满足消费者追求身心放松、心态调整、康体健身、医疗护理要求的新型旅游形态[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七市,涵盖了整个皖南山区,以及皖西大别山区的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怡人,空气质量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具有发展养生旅游的独特优势。
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高品位的山地森林资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山地森林非常丰富,特别是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四大名山最负盛名。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的景区,国家5A级旅游区。黄山是一座著名的花岗岩名山,集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雁荡的巧石、峨眉的清凉于一身。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历来被誉为黄山四绝[2]。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齐云山属低山型山岳风景区,面积约110平方公里,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齐云山与黄山、九华山并称皖南三大名山,又和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齐名为中国四大道教圣地。天柱山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又名潜山、皖公山、万岁山等,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此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还有牯牛降、鹞落坪、清凉峰、浮山、妙道山、敬亭山等山岳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二)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不但山岳型景观丰富,水体景区也丰富多样。湖泊有太平湖、升金湖、龙感湖、花亭湖等,风景河流有新安江、青弋江、秋浦河、皖河等,温泉有黄山温泉、香泉温泉、汤湾温泉等。太平湖位于黄山市黄山区,介于黄山、九华山之间,太平湖旅游资源丰富,湖光山色得天独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连绵,岛屿散落如珠,被誉为“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湖”。以自然风光与古村落的美妙结合著称于世的新安江有“自然山水画廊”之称。被誉称为“吴楚第一泉”的汤湾温泉,在花亭湖的西北部,日出水1500吨,水温稳定在47.5℃,属偏硅酸锶高温矿泉水,含有偏硅酸、锶、氡、硒、锂和钾、钠、钙、镁及丰富的微量元素。洗浴之后,可达到消除疲劳、镇静安神、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有效。此处自古就有“温泉润凝脂,浴汤赛华清”的赞誉。
(三)富有特色的溶洞资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不但有奇峰秀水,还有异洞,特别是皖南山区北部低山丘陵带,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绚丽多姿。著名溶洞有贵池大王洞、广德太极洞以及石台蓬莱仙洞等。这些溶洞西连江西彭泽龙宫洞,东邻江苏宜兴诸洞,构成了我国长江下游喀斯特溶洞富集带[3]。南陵西山风景区、贵池齐山风景区更是以地表岩溶发育而构成岩溶地貌特色。
(四)享誉中外的宗教文化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历史悠久,享誉中外。九华山是地藏菩萨应化度生的道场,现存寺院90余座,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寺院9座,省级重点寺院30座,僧侣600余人,各种佛教文物2000余件,各类佛像1万余尊。齐云山道教源远流长,始于唐代,现有道观道房70余座,亭台楼阁遍布全山。此外安庆岳西司空山的二祖禅寺、潜山的三祖寺分别为禅宗二祖、三祖的道场,在弘扬禅宗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佛教、道教都主张修身养性,佛教和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养生长寿。
(五)独具魅力的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瑰宝――徽州文化和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昌盛不衰近千年,是我国传统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学家543人,撰写、编辑了了460多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安医学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主张“调补气血,固本培元”。
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一)森林养生旅游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山地原生态环境,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山野菜、中草药等为养生原料,开展徒步登山、日光浴、雾浴、竹海浴、矿泉浴、生态食疗等项目,建设避暑山庄、酒店等配套设施,培育山林养生旅游精品。此外,皖南山区是我国难得的中草药动植物资源宝库,盛产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天方雾里青等名茶以及茯苓、铜陵丹凤、贡菊、宣木瓜、潜厚朴、九华黄精、鹿茸、麝香等中药材,可以开发食疗养生旅游项目。
(二)温泉养生旅游
温泉度假是世界范围内健康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依托黄山温泉、马鞍山和县香泉温泉、安庆太湖的汤湾温泉等资源,以体验温泉文化为核心,开发天然温泉、富硒温泉、花草温泉、酒温泉等多样化产品,配备治疗设施及专业疗养师,建设集温泉浴汤、康复疗养、商务会议、水上游乐为一体的温泉养生度假区。
(三)洞穴养生旅游
洞穴一般四周封闭、洞厅宽敞、冬暖夏凉,具有丰富的空气负氧离子、微量元素和地下水资源。用溶洞特殊的环境,充分挖掘旅游洞穴内外潜在的一些特殊功能,如康体疗养、度假、探险等。选取一些远离地下水位及石钟乳发育较差的旱洞,如青莲洞、仙姑洞,开发洞穴温泉疗养、洞穴鱼疗、洞穴沉积矿物质泥浴、洞穴禅修等洞穴疗养产品,依据地势配套建设美食、娱乐、购物设施,将其打造成融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洞穴养生度假区,让感冒、鼻窦炎、哮喘、肺气肿等患者进行定点定时治疗[4]。
(四)宗教文化养生旅游
佛教是一种信奉出世哲学的宗教,讲究佛法、秉承佛性,佛法、佛性立意于自然。中唐以来风靡整个中国的禅宗,改写了佛教的人生哲学,佛教的人生哲学渐渐从禁欲苦行转向适意自然。道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讲究修身养性,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达到养生的目的。利用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禅宗圣地等开展宗教养生旅游,可以充分发掘宗教旅游资源,让游客游览宗教文化遗址,聆听宗教的养生讲座,做佛教、道教功课,进行禅修。
(五)运动保健养生旅游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运动保健养生游可开展的旅游项目有:一是登山。登山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体紧张情绪,改善身心状态。每年举办黄山国际旅游登山节、天柱山登山赛。二是天柱山气功养生。借问养生知何处,方家遥指天柱山,天柱养生功不但在国内,而且在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影响广泛。三是骑行和徒步,是一种健康自然的运动旅游方式,能充分享受旅行过程之美。黟县每年举行中国山地自行车越野锦标赛吸引了全国的专业和非专业的骑行爱好者。
(六)新安医学养生旅游
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保健体验基础上,结合观赏、品尝、休闲、游乐、避暑、避寒、康体等形式,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等目的的新兴旅游,具体包括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旅游、亚健康人群的养生康复旅游和患病人群的疗养旅游[5]。充分挖掘新安医学的养生理论,将养生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新安医学博物馆、新安医学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开发特色医疗保健产品,开发除湿清热宴、养颜美肤宴、养生护肝宴、固本培元宴等养生药膳[6]。
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大宣传,树立养生旅游品牌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山水风光、宗教文化和徽州文化闻名遐迩,但是养生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产品并不为外界所熟知。要想使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养生旅游得到发展,首先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在综合宣传、赴外参展、邀请来访、媒体推广和户外广告的基础上,重点在新媒体推广、节庆营销、直击营销、主题营销等营销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以后的宣传促销中,既要重视名山胜水古村的宣传促销,也要重视养生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以提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特色的旅游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根据不同区域特征,不同海拔高度,开发适合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养生旅游产品,可以推出森林养生、温泉养生、宗教养生、文化养生、富硒养生等旅游产品。同样是温泉养生旅游,要根据环境特性、温泉水质等发展背景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开发,突出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培养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养生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意策划、宣传营销、项目开发、养生主题酒店经营、康体疗养、养生文化等方面专业人才。有效整合和利用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池州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旅游教育资源,开展养生旅游规划、康体疗养、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养生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引进人才、组织现有员工进行培训等方式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拥有养生知识的专业的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队伍,加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对游客的服务水平[7]。
参考文献:
[1]颜节礼.我国环境养生旅游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7-379.
[2]张光生.皖南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构想[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6):374-375、378.
[3]安徽省旅游局.安徽导游基础知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9.
[4]吴文智,庄志民.成熟型旅游洞穴持续发展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378-382.
[5]孙晓生,李亮.广东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构建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8):730-733.
[6]杨力民.国学旅游——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184-185.
>> 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研究 沈阳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体育赛事旅游文献综述 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前景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对策分析 论广西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原则 陕南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梧州骑楼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研究 广西壮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开发国内体育赛事竞猜型体育彩票的影响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研究 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行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塑造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管理研究 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研究 观看体育赛事的价值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2-20)[2015-08-09].http:///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3]庞徐薇,高文倩,郑月平,等.上海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互动的发展模式[J].体育科研,2011(6)
[4]赵云鹏,白冰.海南省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
[5]黄海燕,徐琳,骆雷,马洁.体育赛事与上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5)
[6]田涛.咸宁市体育休闲产业与旅游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商论,2016(36)
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考虑旅游企业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假设旅游企业有两种策略。一是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环境,简称保护生态环境,记作β1;另一是破坏(或不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环境,简称破坏生态环境,记作β2。类似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也有两种策略。一是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监管,简称监管,记作α1;另一是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开发不做监管,简称不监管,记作α2。在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企业若采用破坏生态环境策略,则可获得收益R+r,其中r>0;若采用保护生态环境策略,则获益减少,即得到收益R。r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生态旅游开发难度增大,配套措施增加,使得投入增加、开发周期延长,从而导致收益减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若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监管,则需要付出一定的监管成本,记为c。若旅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则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记为h;反之,即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则被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发现时将要受到一定的罚款,记为a。于是,可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与旅游企业在4种博弈局势下的收益情况表示为如下的双矩阵。于是,按照弗里德曼提出的方法[6],根据双矩阵对策(A,B)中的参数取值情况,可以对由式(5)描述的群体动态方程组的均衡点稳定性做出如下结论:(1)当a<c时,即旅游企业的罚款a小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成本c,均衡点(0,0)是渐进稳定的,即:从个体理性角度出发,当旅游企业被发现破坏生态环境而遭受的罚款小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成本c时,不论长期还是短期角度考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倾向于选择不监督旅游企业的生态旅游开发活动,而所有旅游企业也选择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因此,为了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应该加大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惩罚力度(即提高罚款)或减小监督成本,此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才会有可能监督旅游企业的生态旅游开发行为、促使旅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2)当a>c与h+a<r时,即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所受到的罚款a大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成本c且旅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获得的奖励h与罚款a之和小于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所得到的额外收益r,均衡点(1,0)是渐进稳定的。对这种情形可做如下解释:从长期看,政府会选择监督旅游企业的生态旅游开发行为,但因罚款与奖励之和小于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所得到的额外收益,使得旅游企业会冒险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活动,企图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加大奖励力度或惩罚力度,可以促使或诱导旅游企业转向保护生态环境。(3)当a>c与h+a>r时,即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所受到的罚款a大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成本c且旅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获得的奖励h与罚款a之和大于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所得到的额外收益r,纯策略均衡点(0,0)、(0,1)、(1,0)与(1,1)都不是渐进稳定的,但此时存在一个混合策略均衡点(r/(h+a),(a-c)/(h+a))。而在这种情况下,容易看到,在均衡点(r/(h+a),(a-c)/(h+a))处有。
2旅游企业与原住民的利益博弈模型及行为分析
这一节主要考虑旅游企业与原住民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仍然假设旅游企业有两种策略:保护生态环境(β1)和破坏(或不保护)生态环境(β2)。原住民对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举报和不举报两种策略,分别记作σ1和σ2。在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企业若采用保护生态环境策略,则可获得收益R;旅游企业若采用破坏生态环境策略,则可增加收益,仍记为R+r。这里可假定r>0,这是由于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或投入。原住民若采取举报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则需要承担举报的全部成本b(包括举报的交通费、电话费、误工费以及可能的诉讼费等),但可获得由于生态环境改善而带来的收益w/n,其中假定w/n<b,w为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总效益,n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原住民总数。旅游企业若破坏生态环境,则被举报查实后将受到罚款a。这样,原住民与旅游企业在4种博弈局势下的收益情况可表示为如下的双矩阵。从渐进稳定均衡点(0,0)中可以看出: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与个体原住民举报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时,需要负担全部举报成本,却无法享受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全部收益,且单个原住民相比旅游企业而言,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原住民基于个体理性考虑,会选择不举报旅游企业,并期望“搭便车”而获益。旅游企业正是考虑到原住民的这种决策心理与行为,自然会选择破坏(或不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策略,从而形成了“原住民不举报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局面,致使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旅游开发中无法真正实现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8]。反过来,若要改变上述不良状态,一方面,应该降低原住民举报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成本,并对原住民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举报旅游企业破坏生态环境被证实的原住民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对举报行为进行适当补贴、奖励),同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企业的惩罚力度。
3结语
关键词 青岩古镇 宗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1宗教文化与旅游概述
1.1宗教旅游概述
从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宗教旅游是指以宗教景观、宗教生态环境、宗教活动以及宗教习俗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考察、参与、学习为主要目的,旨在了解宗教彼岸世界,体验宗教活动带来的神秘气氛的一种旅游活动。它属于专题旅游和主题旅游,是以宗教为特定对象和内容的一种特色旅游。
1.2宗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开发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首先,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2贵州青岩古镇宗教概况
青岩古镇的宗教呈现出一个有着层级差异的多元共生格局,而他的形成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各种宗教的传入总与某些特定的人群有关,如今青岩的宗教具有制度化的主要有四种: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前三者都已经有了合法宗教场所,这三教各有一个得到花溪区民宗局承认的宗教活动场所:青岩基督堂、青岩天主堂、迎祥寺,他们的正当宗教活动都受到国家相关法令的保护。而道教还处于民间状态,青岩汉族民俗宗教是以儒教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格局,这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小统的儒教发展到今天存在的形式。儒道二教本身都起源于中国,在历史长河中与汉族民俗宗教不断互动,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民间对神灵的崇敬和包容的态度,使得儒释道三教具有相互渗透的程度。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是在传入青岩之前就已经中国化。神教与三种民俗宗教有着较大的距离,他们不像儒释道那样与民俗宗教水融,而是与民俗宗教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也正式由于这种差异,使得青岩宗教呈现出灿烂多姿的景观。
3贵州青岩古镇宗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青岩古镇的旅游业发展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在宗教旅游商品化方面还不是十分成功,需要结合自身条件进一步探索。一些宗教建筑遭到自然侵蚀或者人为破坏,已经衰败不堪。虽然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但是限于当地居民的自发保护意识和资金的缺乏,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3.1多种宗教建筑和谐均衡
宗教建筑选址时一般都很注重风水意象,东门的奎光阁、北门的龙泉寺、城内高地为文昌阁和青岩书院,三道牌坊处于南北向的古驿道上,具有风水研究的意义。更为戏剧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征东方传统思想的节孝坊对面,高高尖顶屹立了百年之久,这种参差交错的不对称美以一种强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个文化气氛中,所以在这里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冲突,却空前地融合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此弹丸之地内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
3.2宗教建筑的开发与利用尚欠规划
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具有景观和历史意义的宗教建筑被破坏,没有修复起来,如寿佛寺、慈云寺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有些宗教建筑改作它用。即使是已经恢复的宗教建筑如万寿宫等,也还没有具备完善的旅游功能。这些宗教场所旅游开发极其随意,没有经过专门的策划,管理也存在一定的混乱,甚至出现寺庙僧人强行向游客索要香火钱、兜售宗教纪念品等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佛门圣洁脱俗的形象。旅游以周遍村县的民众和花溪香客为主。
3.3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青岩古镇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当地的居民,没有经过专业的服务培训和学习,因而服务意识不强。例如导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宗教文化知识,在服务中很难有的放矢地讲解宗教文化方面的知识,致使旅游者对于宗教文化的了解只停留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很难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知识。
3.4宗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青岩古镇“四教合一”已成为古镇的特色,而古镇宗教寺院的开放多数是为了追求商业经济,从而宗教文化的世俗化和庸俗化,物质至上和金钱主义已经影响了人们对于宗教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
4贵州青岩古镇宗教旅游开发建议
青岩古镇宗教旅游的开发,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许多实惠,使人们对于宗教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开发的过程中,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保护意识,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树立起在开发中保护的观念和意识。
4.1居民参与保护
居民是古镇发展的主体,是古镇旅游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和旅游发展的驱动者,因此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居民意识到古镇宗教文化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居民参与到宗教文化的保护中来,实现当地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2通过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
一是通过开展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二是邀请一些有宗教文化素养的专业人士对导游进行专门培训,通过他们在宗教场所的生动讲解,使游客增强对青岩地区多宗教的认知,体会宗教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4.3开发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产品
根据青岩古镇自身实际,可以是宗教文化景观的塑造、旅游地标物、标识,也可以是完善的解说系统、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最为关键的是要营造文化旅游氛围,加大冲击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4.4加强宗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文化资源的利用,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切忌盲目无限制地开发利用、消费耗损,不注意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必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是青岩古镇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价值。青岩古镇发展宗教旅游文化旅游时,应考虑到发展旅游、组织游线的问题,在做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将一些临近分散的文化古迹串联起来,并赋予新的社会文化和旅游休息服务功能,使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做到既提升了古镇的环境空间品质,又保留了传统的场所精神。
5结论
古镇宗教旅游的发展必须以保护作为基础,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以提升,是得益于对古镇保护的结果,因此,在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必须形成有推动保护和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德启.青岩古镇的保护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6(5).
[2] 高科,佘晶晶.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 翟艳春.青岩古镇宗教艺术与旅游开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013(12).
关键词:政企民合谋;乡村社区;旅游开发
一、政企民合谋在乡村社区开发中的优势
1.促进海南由点到片的系统开发,实现资本、技术、管理与资源的结合
对于海南省,要实现以海口、儋州、三亚等城市为核心的系统开发,就必须对城市间广大的空隙地带进行填补。这显然就使得空隙地带的乡村社区旅游开发成为重点。但是,在海南乡村地区,虽具备发展旅游无与伦比的人文自然资源,却正如莫天富和安玉芳所说“对于农民自身而言,由于缺乏途径和意愿,不管是乡村政治还是乡村文化生活,往往都不能很有效的开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运营管理、技术支撑、资本投入等,海南乡村社区旅游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长期处于分散式的家庭小规模开发模式,旅游开发层次很低。
政企民合谋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政府可以进行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对一盘散沙的企业和社区进行整合。而对于企业来说,则具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
2.提高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海南乡村社区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2009年,全省已建成生态文明村10501个,占全省自然村的45%。2010年新增1200个生态文明村,全省文明生态村占全省自然村的比例达到50%以上,建成了30个生态文明示范镇。根据对乡村社区的调查发现,乡村旅游资源点共有440个,共有5个主类、25个亚类和63个基本类型。将如此丰富的资源开发好,一方面能够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魅力值,吸引国内外游客;另一方面,如此大规模的规划建设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据海南省旅游委根据2011年海南乡村市场情况,预测海南省乡村旅游接待量2015年将为496万人次,2020年将为13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5年达35亿元,2020年达111亿元。
3.维护民心稳定,实现归利于民
海南被确认为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以来,外地人口大量流入,使得海南众多资源开发权和成果被外地人占有,还致使房价急剧升高。而对于很多本地人而言,收入水平没有等值提高,很多既得利益被忽视,因而部分本地人对海岛战略深有怀疑,甚至持反对态度。而在政企民合谋模式下,通过政府统筹和调节,将村民拥有的资源作为要素与企业拥有的技术、管理和资本相结合,按照要素贡献率获得利益分配。同时,在社区开发中,村民可以实现就地就业。
4.将旅游开发和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走独特的乡村现代化和城镇化之路
乡村要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仅仅靠自身力量是举步维艰的,而政企民合谋就是实现乡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捷方式,可以弥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短板。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通过企业快速的资金、技术投入和管理运作,对村民住房、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系统建设,让农村的硬件环境上迅速改善。另一方面,旅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计模式,实现大部分甚至全部劳动力的就地非农转化,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政企民合谋下乡村社区旅游发展的困境
1.旅游资源产权的困境
政企民合谋的乡村社区旅游发展是国家和村民按照一定的原则,以契约的形式,暂时将部分资源的经营等权利让渡给企业的一种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下,如果没有处理好利益分配和责任机制,会滋生复杂的产权问题。
在海南乡村社区发展中,虽然民众、企业和政府间一开始就各方面的相关产权问题达成协议,但是产权制度本身和配套机制的缺位使产权问题凸显,成为限制海南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企业和村民而言,一方面,企业在获得了旅游资源经营权时,却没有获得最终处置权和所有权,导致企业行为短视化,缺乏对资源长远开发的自觉投资和创新,产权激励的效用被湮灭;“旅游资源的公共产权特征使得旅游企业并不需要对其开发后果承担直接责任,产权的约束流产”。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现实利益和目标追求存在相悖性。随着企民合作的长期保持,村民获利期望值的增长率高于企业利益分配增长率,导致企民矛盾剧烈。村民不积极支持建设,甚至要求终止契约,从而让开发陷入困境。
对于政府而言,由于职能不明确,很多部门涉足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管理成一片乱像,给企业和村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增加了企业管理运营成本。
2.点式社区运作模式引发的困境
点式社区运作是指社区旅游开发中缺乏协作运营而独立运作的一种称谓。就海南本身而言,按照其地域大小等自然特征,形成系统运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现实的政企民合谋的模式下,政府缺乏主导,使统筹规划和协调一致成为口号。同时,在企业不科学的竞争下,原有的地域主义强化,使社区自我为中心取代了协作发展。
点式社区运作有以下劣势。第一,对于游客而言,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每个社区拥有的特色一般并非多姿多彩的,往往是单一的。第二,从发展方式上看,点式社区运作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会在社区内引入多元元素,而这些多元元素缺乏独创性,反掩盖了原有的特色。第三,就风险机制而言,点式社区运作难以承受大风波。第四,无法与内地众多发展成熟的社区旅游竞争,无法使海南乡村社区旅游成为海南的一张新名片。
3.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和风险责任分配机制引发的困境
政企民合谋下,“旅游公司在成立初期,通过解决村民就业、改造村内环境、为当地农民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费等方式一度赢得村民信赖与支持,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高涨,社区人力资本的主动性得以成功启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评估机制和支付人力资本的动态调节机制,人们在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时并没有感觉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随旅游效益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利己与资本意识致使村民参与乡村社区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减退,村民逐步有意识地关闭其利用价值。
同时,在当今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村民深刻地认识到投资存在的风险。因而,在社区投资中,村民会认真考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此外,村民与政企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缺乏风险责任机制,企业在实际运行中有不良行为等,进一步使村民担忧遇到风险。为了安全,村民会做好“第二手”准备,将社区旅游开发的资源和人力投入量减少,而投入到其他方面。更加严重的是,这种担忧会使得政企民合谋关系变得薄弱,极易产生冲突,放大问题。
三、政企民合谋下乡村发展的策略
1.调节产权纠纷,建立浮动保底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
海南乡村社区旅游资源的产权纠纷不在于产权本身,而在于利益分配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不合理,因而浮动保底的利益分配和明确的责任机制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
第一,作为企业,必须把握好自身运作情况、村民让渡资源增值情况和期望收入等动态,适时调整利益分配比例,让村民让渡的资源和人力投入的回报随实际情况的变动而浮动。同时,把盈利的部分作为村民公益金,来维护旅游开发环境,改善企民关系,增强村民满意度。
第二,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责任承担机制,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成立检查会,对企业造成的资源损伤程度进行评估。若破坏严重,进行相关标准的惩罚,由此来限制企业的无序发展。二是对那些运作符合标准的企业,按照社区开发程度和年限等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以此来激励企业。三是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同时充分放权企业从事社区旅游资源开发,允许生产特色产品。
第三,政企民按照合理的比例,共同筹资,形成预警资金并科学合理地确定村民的最低保底收益额。在遇到风险时,可以动用预警资金对村民发放保底收益额或风险补偿金。这样可以避免村民因忧虑等带来的反对情绪,让其积极投身社区建设。
2.在政府主导下,企民结合,按照市场规律建立社区特色的联网经营模式
政府必须在乡村社区的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筹规划,保证社区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主体之间的行为和利益关系。另外,根据不同社区实际,发挥社区特色优势,同时将各个不同特色的社区连接起来,形成特色网;将各社区开发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企业联合会或以董事会的形式组建公司。对于村民,按其投入资源分配一定的股份或定期发放一定收益,由此来促进政企民责权利的结合,实现联网运作,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模式如图。
这种模式下需要说明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应该对企业联合会的权限和责任进行合理规定并制定行业标准,如果组建公司,应做好股份和收益分配。二是政府不仅仅是“守夜人”,还是组织协调者,应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对不同社区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社区网并做好不同社区网之间的统筹;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纠正不合理规划;适时地调整村民和企业的利益分配结构,做到维护民众利益,促进科学发展。
3.成立社区开发委员会,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和解决冲突的长效机制
成立乡村社区开发委员会,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冲突解决的长效机制,维护各方利益均衡,实现共赢和持续发展。
对于成立社区委员会,首先要求社区委员会人员在构成上遵循三方原则,即政府、企业和民众。村民民主选举委员会的村民代表,政企自行派出代表。委员会委员长由三方按照一定期限轮流任职。委员会对有争议或重大事项进行处理时,采取“三三制原则”,即政企民各一票。另外,对于有些问题,可以召开社区全民会议,与政企集体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1]莫天福,安玉芳.国际旅游岛视野下的海南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2]郭丽丽.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机制及途径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01).
关键词: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研究
乡村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悠闲的生活节奏,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由于乡村旅游的大力开发,在旅游市场上必然形成激烈竞争为此,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高竞争力,提高旅游收益,实现乡村旅游地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1、昌吉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昌吉州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最初的“农家乐”大部分是农民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目前,围绕乌鲁木齐这个全疆最大的客源地,昌吉州乡村旅游全面展开,集中在昌吉市、阜康市、玛纳斯县等地。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和水平,2006年昌吉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2、昌吉州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经过多年发展,杜氏、绿野、杜家庄等“农家乐”已成品牌,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玩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独具特色,赏冰灯、看花灯、品小吃、观社火等文化内容又为这一特色锦上添花。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名牌产品,昌吉州推出乡村旅游十大线路并评选出乡村旅游十大景区,昌吉州乡村游目前已经占据了整个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3、昌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和投资主体,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主要采取了以下典型模式:个体农庄模式;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通过这些开发模式可以看出,目前昌吉州已经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以旅促农”的发展模式。但就推动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而言还远远不够,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
二、昌吉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笔者在查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昌吉州客源市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昌吉州历年乡村旅游统计资料显示,到昌吉州农家乐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以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本地及周边的都市居民为主。
三、昌吉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昌吉州乡村旅游在日趋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人们重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1、 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文化内涵
昌吉州的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主要是休闲农庄和乡村度假村,开发项目多集中在观光、垂钓、农家乐等方面,民俗风情和参与互动性项目开发较少,产品特色雷同,资源吸引力不足,产品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
2、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到目前为止,关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因此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和群体优势,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3、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4、服务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
乡村旅游地绝大多数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近年来由于乡村旅游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旅游区的道路、停车场和交通标示系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其次,卫生条件较差,生活污水和废物未经任何处理任意排放,缺乏必备的环保措施。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客房、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
5、社区参与意识差,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应该是乡村旅游的真正主人,也是传递乡土文化,耕耘田园风光的主体。但目前,旅游开发商征用或租赁农民土地,使许多农民排除在乡村旅游的大门之外。此外,有些农民即使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浪潮中,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经营乏术等原因,濒临破产。
四、昌吉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和措施:
1、加强客源市场调查,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
昌吉州的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将目标市场确定在以下几个细分市场上: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周末工薪阶层乡村旅游市场,这部分客源的出游,大多数是单位组织或以同学、朋友聚会的方式,数量通常较大,但消费不算很高。同时,那些虽出生并一直工作在城市里却喜好乡村宁静环境的离退休职工,都是乡村旅游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
2、强化社区参与,确立适当的发展模式
以旅促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旅促农,充分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笔者认为应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多主体参与的开发模式。
3、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宣传促销,
乡村旅游品牌塑造的关键环节在于旅游品牌定位与设计。结合昌吉州独特的 “地脉”与“文脉”,以“天山脚下乡情、塞外田园风呢观光”为口号,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开展民俗、乡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旅游项目。
5、加强旅游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改善民俗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昌吉州乡村旅游的规模,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W].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满族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某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辽宁做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辽宁的民俗文化旅游,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1 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概述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遗留下相当多的满族历史文化古迹。目前辽宁满族同胞聚集地较多,建立有6个满族自治县。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和满族聚集区至今保留着很多满族民俗文化,是开发辽宁满族民俗文化得天独厚的资源。辽宁省抓住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这一优势,积极运作开发,已形成了开发良好态势。目前,辽宁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满族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
1.1 以满族和清王朝的历史文化古迹为依托,推出清文化史迹旅游。这些清文化史迹基本上都是清王朝人关前的满族风格建筑,是清入关前满族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些历史古迹包括: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抚顺清永陵、抚顺赫图阿拉老城、辽阳东京城等。其中,一宫三陵(沈阳故宫、昭陵、福陵、永陵)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举世闻名的历史古迹。到沈阳故宫清宁宫参观就会感受典型的满族居住文化、祭祀文化等民俗文化。
1.2 以满族民俗事象为载体,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事件旅游产品。如沈阳、抚顺、辽阳三城联合开展的“沈阳清文化节”。这是以清入关前“关外三京”为主体。以游“一富三陵”、吃“满汉全席”、穿“满韵清风”、购“吉祥如意”、“穿时尚旗袍”、“看皇家礼仪”为基本内容的旅游文化节。抚顺市开展的“抚顺满族风情节”,是以抚顺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旅游文化节。1999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在这两个文化节举办期间,都要举行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表演,开发丰富多彩的展示满族的文化和风俗的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
1.3 以满族历史文物、满族聚集集中区为依托,建立满族民俗旅游景点或民俗旅游村。以满族历史文物为主建立的博物馆有沈阳清文化陈列馆、沈阳满族民俗博物馆(建立在陨石山满族民俗村)、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和新宾满族博物馆等。满族民俗村有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石台村)、棋盘山满族风情民俗村(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满堂乡二道沟)、大连金州区石河满族镇东沟村、抚顺新宾“中华满族风情园”,以及丹东市正在开发的鸭绿江虎山景区满族民俗村、抚顺新宾满族民俗村等。
1.4 满族饮食文化开发各具特色。在满族民俗文化中,饮食文化是最具开发潜力和前景的内容之一,各地对满族饮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开发。其主要形式有餐饮开发,如满汉全席、满族大清花饺子、那家馆白肉血肠等。有通过文化节或大赛推广满族饮食文化,如2006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期间沈阳市旅游局组织各酒店推出清文化宴席,有的酒店推出满汉全席,有的酒店推出红楼宴,还有的酒店推出满族风味的八碟八碗等。
1.5 满族服饰与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以满族旗袍为代表的满族服饰的开发在全国各地都很盛行,而且在面料、款式、工艺上不断出新,成为服装界经久不衰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除了旗袍以外,目前作为旅游商品的还有旗鞋、马褂、嘎拉哈、满族刺绣和剪纸等都得到了开发,尤其是香荷包被评为辽宁省十大旅游纪念品之一。以关东三宝为代表的东北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过去是满族人珍贵的药用品和皮革制品来源,在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以东北三宝为特产的旅游商品琳琅满目。2006年抚顺满族风情节还专门组织了“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大赛暨旅游商品展销”活动。沈阳故宫大政殿全铜雕塑令世人惊叹不已。
2 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辽宁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丰富的满族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加之开发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1 民俗文化已变化。随着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一些旅游区的满族民俗文化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发,而不注重内容的原汁原味,只是把满族民俗文化当成“观赏物”。如过去满族农家睡的通铺火炕已经被床和土暖气取代;过去贴饼子用的大铁锅也不见了,家家户户用上了燃气罐。随着满汉两族的逐渐融合,很多满族文化习俗只能保存在满族老人的记忆中,如不及时挖掘、整理,这些文化习俗将会随着老人们的逝去而消失。一些开发商也试图尝试原真性开发,但效果不佳。
2.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一是景区环境质量下降。一些旅游区不顾承载力的多少,只要有游客想进,就统统让进,从不限制景点内的游人数量,突破了景点内的最大环境容量,破坏了景区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出现“伪民俗”现象。有些景区,不管满族民俗中是否有此习俗,胡乱瞎编一通,目的就是能让游客进园,达到赚取经济利益的目的。这既是对满族民俗文化不尊重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旅游者的欺骗,产生许多负效应。这样的开发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旅游产品雷同严重。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大都忽视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求,基本以静态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游客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更多的自由选择。同时,各地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基本相同,都是民俗村、民族饮食、民族文物展览等,没有体现出不同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独特性。
2.4 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民俗旅游做为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其开发、规划及服务都需要专业知识人才的加入。但是,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短缺。
3 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3.1 开拓定位准确的客源市场。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及满族民俗自身的特点,可将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按地域进行细分,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开拓客源市场。
①国际市场开发。韩国、日本和俄罗斯是我国北方三大邻国,地缘优势显著,成为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而且,历史上这三个国家与中国的交往很密切,文化交流也很频繁。针对这部分客源群体,可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向旅游者传递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信息。
②国内市场开发。国内客源市场主要是指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等省市地区。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许多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如沈阳故宫、抚顺赫图阿拉老城等。吉林和黑龙江也是满族先民们的聚集地,这些地区也有许多满族后裔,由于满汉杂居,许多满族人对一些民族文化传统有些淡忘。因此,针对这部分客源,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使满族民俗文化在自己的族人中延续下去。另外,北京是清主朝的都城,其满族文化韵味也很浓厚,在北京发展满族文化旅游,对京城的游客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2 设计满族风格的旅游商品。目前已经开发的满族特色旅游商品有文物类、服装类、宫廷日用品类、书籍画册类、民间工艺品类等品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趋向成熟,大多数旅游者越来越喜欢购买一些精巧的、实用的、方便携带的旅游商品,这是开发旅游商品的新趋向。根据游客偏爱小巧实用商品的心理,开发包装精致、形状精巧、便于携带而且实用性强的满族民俗旅游商品,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需求,又能够拓宽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3.3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不仅需要旅游企业自身努力建设经营,而且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首先,从宏观上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规划、协调和监督,保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其次,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保障民俗文化旅游健康、有效、和谐地发展。第三,积极开拓投资、融资渠道。鼓励国有、集体、民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此外,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充满兴趣、愿意投资的海内外企业加盟,大力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第四,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民俗旅游促销中,政府应牵头,联合各旅游企业增加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并制定一些促销措施,广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3.4 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民俗文化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关键性因素。辽宁省内有许多高校已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目前还没有开设民俗旅游研究方向的学校。为了加快培养辽宁民俗旅游人才,建议辽宁一些高校开设民俗旅游专业,进行系统的民俗旅游专业知识讲授,并将理论知识与旅游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还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并培育优良的用人环境,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保证旅游人才资源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