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13 16:1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1篇

大庆人十几年信息化工作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不妨拿来借鉴一下,这里没有高调空谈,招招实用而关键。当你的企业信息化陷入困境或者停滞不前的时候,说不定能帮你拨开云雾、指点迷津。

理解“企业信息化”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化",是过程:信息专业人员为业务人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而提供服务的过程;广大业务人员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程;信息技术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过程。

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变革而不是革命,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而是长期的、持久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花钱一买就得。企业只要存在,企业信息化就不会完结。今天,虽然说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自明,但也要看到媒体对企业信息化有一定的炒做成分。正确的态度是:信息技术并不神秘,也不万能,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必须根据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紧紧服务于企业目标,突出应用,突出效益,让信息技术为更多的企业人员掌握,才能发挥更大作用,见到更好的效果。即一个“改良”的过程。

专业人员包打天下?谁在里面唱主角......

搞好企业信息化,计算机专业人员是否可以包打天下呢?回答是否定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共同努力。领导在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信息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环境建设、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应用培训等服务;业务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往往就是通过领导和业务人员解决具体业务问题体现的。因此,单靠计算机专业人员包打天下是不行的。

首先,信息化建设是广大业务人员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过程。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目的的实现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各方面业务人员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我们所进行的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等工作都是在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从另一个方面讲,信息化是一个信息流动和处理的过程,信息流动的源点(信息源)只有业务人员才能直接提供,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加工只有业务人员最清楚,信息流动终点的使用者主要还是各级业务人员。因此,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没有业务人员参加是不可能完成的。

其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工作两部分,这两部分在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环境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应用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很多时候我们把环境建设当成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部,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将网络建成了,网上没有应用,我们建网的目的就无法实现,网络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例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业务人员没有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当中来。只有业务人员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当中来了,信息化应用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业务人员都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存在于业务人员之中。动员了全企业的业务人员积极投身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再大的工作量、再大的困难都将被克服。

“地心说”“日心说”围着技术转,还是围着效益转......

在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之后,人们才知道太阳是中心。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到底是应该围着技术转,还是围着效益转,有些人也没搞清楚,至少是遇事糊涂。

实际上,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工具,信息技术在一个企业能否最终应用成功,取决于信息技术同这个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得如何。所以,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不是采用了怎样的技术,而是技术能否为更多的业务人员所掌握,很好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并最终为实现企业目标起到重要作用。Internet技术也好、Intranet技术也好、TCP/IP也好、客户机/服务器也好,采用了怎样的技术就表明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我们很多时候是先选择工具,后找问题,就象我们先拿好了锤子、钳子、锯子、刀子等工具,却不知道是开锁还是锯木头;会WWW、Oracle,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领导关心什么,企业需要什么,这怎么得了?在信息化建设上没有救世主,仅靠某一项或几项新技术就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这个“地球”当成中心,必须将企业效益这个“太阳”当成中心,地球应该围绕太阳运转。决不能为技术而技术,甚至“玩”技术,要使信息技术这支箭时刻指向“太阳“这个中心,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准确打在企业目标实现的“痛”处,挠在企业目标实现的“痒”处。

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大可采用“不管黑猫白猫,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就是好猫”的策略,面对媒体和商家的炒做,要有清醒的头脑。结果决定手段,目的决定过程。

切忌满口术语 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搞信息的人经常津津乐道什么WWW、客户服务器、Internet之类,玄之又玄地给领导讲什么Home Page、Oracle。这些东西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境和工具,没有它们,企业信息化就可能建不成。但它们归根到底是工具,不是结果,其重要程度是第二位的。领导关心的是解决问题,你满口术语地给领导讲,给用户讲,人家如果听不懂,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适得其反,把人家“吓”走。

因此,信息技术人员向领导汇报、给业务人员讲信息技术时,要越通俗越好,越容易懂越好,越能结合实际越好,特别是要讲清楚你打算解决什么问题,把技术策略与领导关心的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知道信息化建设能帮助他干什么,使业务人员了解信息化能为他带来什么好处,才能发挥领导和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另外,用领导、业务人员能听得懂的语言汇报、讲解,也是对对方的尊重,是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的一种体现,是进行良好沟通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要算效益帐 坚决不做无用功......

CIO,企业信息主管,主要负责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些人可能认为外国企业设有CIO,我们的企业也应该设CIO,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觉得,CIO是干出来的,不是封出来的。“有为才有位”。CIO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信息技术发展和企业信息化进展紧密相联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要和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促使CIO的产生和其地位的不断上升。没有信息技术不会有CIO,有了信息技术但没有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也不会有CIO,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效果不好,CIO的地位也不会很高,只有企业信息化真正搞好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了,才会有真正的CIO。

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对CIO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CIO拥有技术与商务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地看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利润;有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领导和激励其手下员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能够运用信息优势,有效地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等。也就是说,CIO既要有能力在企业中扮演商务领导者的角色,也要有能力扮演技术领导者的角色。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企业竞争优势、参与高层决策是CIO职能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说说CIO,是想使我们的信息中心主任们要对自己的定位和作用有个清醒的认识。

调动领导的积极性 为什么他们没热情......

下棋讲究“弈势”,企业信息化也需要 “造势”,营造万马奔腾的氛围,使领导和业务人员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企业各级领导、广大业务人员共同参与。“势”往往比一个具体的应用更重要。

造势的方式方法很多,其核心是造成一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声势,形成企业员工人人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氛围和局面。为此,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二是与群众组织合作搞一些企业员工愿意参与的活动和比赛;三是深入企业实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企业员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四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员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大庆油田就是通过计算机应用大赛、企业网应用大赛、“一带十”培训、“信息挖宝”工程、工作三三制等活动,较好地营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氛围,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好“三个员”,在结合上下工夫 核心是把技术用起来......

企业搞信息化必须目标明确,不仅要有近期的具体目标,还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规划。目标必须确定在企业实际需要和确实能够实现的基础上,目标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

效益是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有效益的工作,做的越多越好;没有效益的工作不干最好。否则,做的时间越长,投入越大,损失越大,浪费越严重。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只能以效益为中心,没有效益,谈不上生存;没有效益,谈不上发展;没有效益,谈不上贡献。效益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因和动力。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领导的长期重视和支持,信息专业人员队伍也才能有生存的可能和发展的空间。追求效益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搞信息化要算投入帐,更要算效益帐。

走出机房 哪里是我们的主战场......

领导重视与否、是否直接参与,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努力使领导积极参与也是信息中心的任务之一。

一些领导不重视信息化工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积极性。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一是让领导失望了,这些领导开始对信息化比较重视,积极性很高,但几个回合下来,没有感到搞信息化对实际工作的帮助,认为搞不搞信息化没什么区别,积极性逐渐就被打消了;二是领导自己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又没有人给领导讲清楚信息化与主业的关系,所以这些领导自然不会重视信息化工作;三是有些领导忽视内功,更加注重外部环境因素(如争投资、找项目等),对信息化建设这种短期内不能明显见效的工作不重视。

由此不难看出,如果信息技术人员不努力做出成绩、不主动宣传和汇报,而是一见领导就提困难、要资金,是不可能获得领导重视或长期重视的,更谈不上调动和发挥领导的积极性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实在的道理。要想充分发挥领导的积极性,获得领导的长期重视和支持,除了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外部环境的改善,强制企业注重练内功外,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抓住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干出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的成绩来,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在那些领导最关心且企业生存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上多做工作,再及时主动地向领导宣传、汇报,取得领导的认同和理解,这才是充分发挥领导积极性、获得领导长期重视和支持的关键和基本方法。另外,搞好服务是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成绩的关键,也是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更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同样是发挥领导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抱怨、哀叹是无济于事的。

两手搞应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中心要当好宣传员、组织员、服务员,并在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结合上下工夫。

首先,做好宣传员。不宣传、不鼓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因此,一要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宣传、解释、汇报,提出有实效的、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时刻明确信息中心主任是领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助手和参谋。二要让信息技术人员明白他们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只是环境建设、专业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应用培训等服务工作,如果不把信息技术人员和广大业务人员的积极性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而毫无意义。要将应用工作还给业务人员,要把精力放在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上,增强业务人员的造血功能,变输血为造血,变替人钓鱼为教人钓鱼。三要让业务人员明白,只有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其次,做好组织员。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积极性就不会持久,信息中心要善于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策略变成各级领导和广大业务人员的具体行动,善于把每一项信息化工作让广大业务人员懂得和掌握,让业务人员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三,做好服务员。只有信息中心参加,没有业务人员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就像一个“独臂将军”。各级信息中心,要明确自己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是为业务人员完成自己的主业提供信息服务。这些服务工作包括提供开展信息化应用的环境、技术支持、各种应用工具以及各种应用培训等。信息中心要时刻提醒自己,业务人员才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结合企业实际上,应该做到“三个一”:即一个认识、一个结合、一个标准。一个认识就是对企业情况的正确认识;一个结合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求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一个标准就是考核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是否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否为实现企业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为企业创造了直接和间接效益。认识是基础,结合是手段,效益才是目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不仅在机房,更在火热的生产实际中,技术必须围着需要转、围着效益转,因此,走出机房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搞好。

走出机房是转变观念的需要,我们搞技术应用,最终的核心是应用,技术是“钥匙” ,是手段,企业需求和企业效益是“锁”,是结果,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拥有“钥匙”,开“锁”才是最终目的;走出机房是进一步搞好专业人员与业务人员的结合,搞好信息中心与业务部门的结合,搞好信息技术与企业需求结合的要求;走出机房是增强服务针对性、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走出机房是动员更多的员工参加到信息化建设中来,打一场信息化建设的“人民战争”的需要。

从机房走出去,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深入到服务单位,和那里的员工打成一片,去宣传、去沟通、去鼓动、去介绍我们能干什么、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去和他们一起研究解决问题,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工作的中心,他们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总之,只有从机房走出去,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更大成绩,见到更大效果。

既然专业人员不能包打天下,就要两手搞应用:

一是搞应用开发,也就是专业人员围绕企业目标,抓住重点,开发一批企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应用系统,用好、用出效益来。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遵循国家和省的企业信息化指导方针,围绕建设富强和谐新**的战略目标,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在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促进行业信息化和优化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突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链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两端的延伸,为我市产业和城市双升级服务,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双转型。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实施。政府做好政策导向、宣传、鼓励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信息化中的主体地位;在搞好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同时,各级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和信息化需求,指导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企业的不同类型及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程度和水平,实行分类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并结合自身职能,制订目标措施,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周密实施。

三、总体目标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包括创新过程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管理机制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等。**期间,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率有较大提高。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购销系统,实现企业营销创新;全市中小型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电子商务应用有较大的普及,全市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专业镇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二)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有明显成效。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能力、改进制造过程,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两自”企业;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等工业支柱产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应用率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以上。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应用率达到60%以上,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中小型企业实现财务、物料和营销管理信息化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

(四)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效果显著。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升级的主要手段,有效带动我市产业经济结构和城市管理模式的调整升级,推进我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全市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市和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技术能力和市场占有规模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能耗比和成本进一步下降,企业信息化为全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四、主要任务

推进企业信息化总的任务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当前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大局,围绕城市产业双升级的需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典型示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企业信息化之路。

(一)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组织体制。着眼于增强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和企业运营效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推进企业应用ERP/CRM/SCM以及商业智能(BI)、知识管理(KM)等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逐步提升企业集成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企业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重点大型企业。工业行业企业重点推广ERP、SCM、CRM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他行业企业要推行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注重发挥企业网站的商务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和拓宽电子商务的范围和水平。

――中小企业。广大中小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的企业,要通过模块化改造,尽快建立各种子系统;对建有部分子系统的企业,要积极推行系统集成,发挥综合效用。

(二)促进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我市工业支柱产业重点推进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化,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技术CAD/CAM/CAPP/CAE/PLM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等应用,实现企业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建立企业产品设计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互相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加强公共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和企业信息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信息技术应用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节能降耗产品,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物资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行业。以提高企业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为目标,重点推广应用CAD/CAM、CAPP、CIMS、CAT(计算机辅助测试)、PDM(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

——纺织服装行业。以适应大规模定制的发展需要为目标,重点推广CAD/CAM、印花分色制版系统、染色配色系统、自动裁剪系统和试穿系统等。

——家具、玩具、食品饮料等行业。以提高产品的卫生安全和绿色环保等功能和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为目标,重点推广应用CAD/CAM、CIMS、PDM、FMS、模糊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

——化工、医药、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目标,重点推广先进控制技术(APC),集散控制技术(DC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等。

(三)促进产业服务信息化

围绕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要分行业逐步建立完备的企业信息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为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工商领域重点行业建立行业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包括行业企业和产品数据库、行业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等),逐步建立产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提供行业咨询、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商,形成与我市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技术支持以及教育培训等服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服务。同时,要有效整合资源,构建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网络,借助各类信息化技术服务商强大的服务网络资源和专业的服务运营能力,建立起遍布全市的信息化服务网点,以实现企业获得快速响应的服务。

(四)促进企业商务营销信息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贸易活动,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EDI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会员管理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帐和票证自动处理,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建立全市性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应用配套设施、服务与安全体系和各类应用系统。推进商务模式创新,促进企业由产品管理为中心转向客户管理为中心,以开放型的过程管理取代传统的功能管理,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

——建立和培育行业门户网站,发挥网络虚拟市场优势。立足**实际,以产业为依托,以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优化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带动行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网上开店、数字证书认证、在线支付和物流信息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商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运用网络技术,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工业企业要积极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方式,建立企业联盟和发展虚拟制造,推进供应链管理,大大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现网络化的信息采集和,大力推行电子结算、电子拍卖,重点依托流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批发市场和网上商城,创新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批发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五)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

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举措,对于有效避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整合利用科研院校、信息化服务企业和社会培训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省、市两级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各类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想方设法留住企业的各种信息化专业人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支持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通过巡展、演示、培训、讲座、现场体验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活动方式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将信息化技术深入普及到镇、村和企业基层,拉近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信息化的距离,促使企业各级经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不断地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以信息化武装他们的思想和头脑,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人才队伍的信息化专业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形成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合力。市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建立全市企业信息化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对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内容,制定支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指导我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制订扶持和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和省扶持企业信息化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将企业信息化项目纳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重点,市财政挖潜改造资金和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扶持和倾斜,加强共性技术应用平台和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积极发挥市“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由市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基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倍增工程”、企业信息化推广的“信翔工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智富工程”等四大企业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加快全市企业信息化步伐,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二)实施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基工程”,构建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以我市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等为依托,逐步建立各类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区域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等服务体系,为全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

2.筹建成立**市企业信息化促进服务中心,为我市各类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资源开发、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各种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建立和开发等技术支援及咨询服务,以助提高我市各行业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

3.推动**市企业信息化行业协会的筹组成立,加快行业技术和行业信息等资源的开发、整合及利用,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渠道,由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牵头组织社会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实行信息资源有偿使用,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商品化。

4.加快电子标签、电子商务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配套建设,以及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建设。

5.加大力度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实际,重点推进以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务、数字电视、网络游戏、远程教育、动漫创意等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发挥信息服务业在我市服务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倍增工程”,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1.引导企业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在“科技**”资金中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四大工程”,优先扶持工业支柱产业和工业商贸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生产管理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倍增;同时鼓励一批产品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引导,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倍增。

2.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我市传统工业商贸行业,实现竞争力倍增。要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为传统工业商贸行业提供行业信息化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传统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针对制约传统工业商贸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广与普及对提高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有重大作用的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工业行业的机电一体化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劳动密集程度和人力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利保护能力,从而加快推进传统工业和商贸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行业核心竞争力倍增。

3.统筹规划,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宏观指导,实现效率倍增。各级政府部门要参照省、市有关做法,建立健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机制,全面指导企业信息化工作,密切配合,以多元化方式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形成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合力倍增;同时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制定本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和产业集聚地区及重点企业率先突破,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倍增。

(四)实施企业信息化推广“信翔工程”,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大力普及企业信息化知识,引导各行业企业转变观念,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逼感,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运营能力。

2.大力抓好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组织实施工业支柱产业、商贸流通业和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探索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模式。根据企业规模和行业的情况,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一批信息化基础条件好、管理规范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企业信息化的示范企业;选择一批行业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信息化项目,作为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选择一批服务质量好、开发能力强的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作为企业信息化示范服务商。对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服务商实行动态管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五)实施企业信息化人才“智富工程”,搭建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

第4篇

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发展再走“适者生存”的道路已经落伍,“变者生存”才会成为市场的强者。企业信息化带来了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升级,无数的企业实践证明信息化的实现对于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综合水平与国外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表现明显。如何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推企业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功能的认识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做事方法和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形成。比如电子商务、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等接连出现,它们都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开来的。信息化建设无疑已经成为企业最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机构重组、业务重组和管理重组把业务需求、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有机的联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整合经营的办法。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大意义

企业信息化管理据有较高的明确性和及时性,它对于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促进业务办理和管事程序的科学化以及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绩效的等重要作用。它不但使企业拥有了快捷的交流信息平台,而且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有诸多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在国内成功的企业有Intel、思科、通用电气和华为、海尔、万科、TCL可看出,所以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进入21世际的生存之本,是企业进入知识经济的通行证。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有些企业中还存在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清的问题,仍然把销售和管理停在传统模式中,对信息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有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即使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也能把企业做好。有的虽然提高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并未有效的运用信息化建设,导致信息化管理手段形同虚设,浪费严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相对来说有些昂贵,有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费用,既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都效果甚小。有的企业投入了信息化设备但是软件的配套措施不到位,造成投资比例严重失衡,并未给企业管理造成较大改观,反而是资金浪费严重。有的企业虽然施行了信息化管理但是并没有或者比较缺乏相对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人才的缺失造成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缓慢。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1.取得领导重视,消除认识误区

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的领导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面子”问题,不是赶潮流,而是对管理进行有效提升的工具。企业应当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企业的信息化是个公司管理发生改变的过程,不是一撮而就的。在加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产生以下错误认识。认为计算机就是普普通通的电脑,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简简单单的买几台电脑就可以,认为信息化管理是能够马上看见成效的,认为信息化管理能就绝管理上的一切问题等,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2.加大资金投入,重视首期工作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力的证明了政府的引导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当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企业要根据需求进行科学投资,避免浪费。在进行资金投入过程中要做好方案,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尤其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前必须做好调研工作,明确好企业的那些信息需要共享,那些信息需要保密,那些需要向外宣传和公布等,学习其它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

3.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队伍

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计算机人员对本单位业务流程不了解,就很难定位企业的软件需求。在计算机专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计算机专业的新知识很难做到的。所以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协调人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内部控制和管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做到对本单位的生产和管理任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议与意见。在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之前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队伍。从中挑选优秀人员成为公司发展的骨干。

4.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

从目前来看,我们只针对中小企业而言,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应当具备以下特点。此软件应当具有较强的管理思想适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人才的缺乏企业选择软件应当谨慎,做好选择方便、实用性的。另一方面应当是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要选择价格合适的软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满足需求变化和工作效率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是所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供应商需要考虑的,这就要求产品在系统设计上必须具备很高的灵活性,同时具有快速实施的特点。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 21 世纪头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当前,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提高,但是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还相当落后,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的业务范围之中去,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较低的水平上,从而严重制约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因此,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建立先进管理模式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开发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形成相互的联网与数据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扩大管理空间、促进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才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竞争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与发展

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有组织的信息流通,使决策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应的信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要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开发应用适合本企业的软件系统。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单项业务应用

上世纪 70―80 年代,由施工图预算,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等单项程序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账管理、建筑CAD 设计、区域规划等,以及企业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招投标、施工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程序系统的应用。

1.2自动控制技术

上世纪 90 年代,又扩展到在产品生产及施工中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养护、深基坑工程监测与控制、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钢结构安装施工等。

1.3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特别是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上虚拟协同施工、部分业务采用电子商务提供了条件。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基础编码体系以及标准化建设、电子商务三个方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2.建筑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回顾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走过的 30 年的历史,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各级管理网站广泛普及,各种计算软件和工具软件层出不穷,自动控制技术日益增多,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发展迅猛,整个信息技术在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上均有新的飞跃。但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环境比较恶劣,点多分散,应用信息技术比其他行业显得更为困难;再加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管理粗放,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或者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2.2存在的问题

(1)软件的开发应用有待深化和普及。计算软件的应用,正在得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普遍认可,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但由于受软件本身的局限性,现场技术人员各自了解程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各类专项施工设计的功能还不够完善,有的计算结果还差异较大,不能完全反映计算对象的真实情况。管理软件的应用,由于受企业文化、业务数据、管理思想及模式、体制、机制的不同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使用尚不普及。(2)系统的集成性,有效性差。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大量冗余的数据和信息重复储存与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做到信息集成,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3)信息化程度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目前国内的情况相反,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建筑企业运用的工程项目协同建设系统,每个工程项目均设立一个同于建设周期的网站,网站的各分系统可以实现参建各方的协同工作及与外部单位的电子商务连结。这方面,可以说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还相差甚远。(4)人才结搭配不够合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由那些既懂企业的业务管理,又懂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来担任,但现实中难以实现二者兼备。(5)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集中表现在: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认识、了解,认识过于简单,有些急于求成,有些没有发展目标,过于偏重眼前利益,对长远发展缺乏韧性和恒心,遇困难便退缩。舍不得投入,总想花小钱办大事,期待回报心切。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转变观念,全面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各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只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引进并消化吸收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使大家形成广泛的共识,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3.2领导重视,全面做好各种资源投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需要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和业务流程,而且这种投入和协调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完善,不可能马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合适的资源,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促进高层次之间的协调,将问题减至最少

3.3统一规划,严格按目标逐项落实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明确、适中、而且可行的企业信息目标,对规划进行反复优化和全面评价,将其分解成年度计划来分步实施;其次,认真做好实施的过程控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以求更高效地取得期望的结果。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原则上可以按以下四个方面逐步落实实施。①推广普及工具类技术普及单机版应用软件。通过广泛采用单机版工具软件和计算软件,解决工程施工工艺等具体问题。譬如:钢筋优化下料、模板及脚手架 CAD 设计、依据工程量清单快速报价等。运用生产控制系统。通过采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控制施工生产活动。譬如: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控制、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数据采集统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总量控制等。②建立健全的管理信息化技术项目级管理信息化技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项目管理全部管理单元。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根据法人管理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以及配套的编码和制度。该系统侧重于公司相关业务的处理以及所属项目的管理监控、审批审核、指令下达作业指导和工作协调等。③着力推进信息化标准技术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分类编码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工作、组织、资源条件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立编码系统。统一的编码系统是企业内、外部进行交流的基础,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④全面构建商务层面的互联网系统电子商务是工程项目协同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子商务可连结到建筑部件、产品、材料的供应商,实现网络集中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确保材料质量。

3.4加强评估,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其中,内部评估主要是考察信息化工作在企业内部引起的变化,可通过总结具体的成果来进行;外部评估则要通过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评估,以及搜集外部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度,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增强满足要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培训考试教材.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1).

第6篇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015-02

0引言

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共享,从而使人的智能与物质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向着高效与优质的方向发展。对企事业单位而言,它们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信息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单位自身的整体运营状况,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也影响到其竞争力。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1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阶段一——认识阶段。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业务结构相对简单的单位对信息化的认知处于朦胧状态或者是对相关具体情况了解不够,需要对信息化以及如何管理进行学习。 这一阶段属于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阶段二——关键应用阶段。为了满足业务本身及发展的需要,或者为了配合外界对业务的信息化要求,而采用一些局部信息化应用。据工信部调查,我国化肥、造纸和肉制品加工行业基本处于这一阶段,而重型机械和棉纺织行业总体上是处于由局部覆盖向集成过渡的阶段。

阶段三——扩展应用阶段。指的是单位在关键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应用的内容,并逐渐形成以流程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比如ERP、CRM、SCM等集成化信息系统。我国钢铁和轿车行业,以及一些制造型企业普遍都处于该阶段。

阶段四——整合应用阶段。指的是企业在不断扩展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之上,需要配合多种专业服务,以提升其信息化和业务本身的融合,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行效率。主要的应用范围有智能商务、随需应变的架构和机制等。

图1信息化应用阶段分布

图2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基本框架

图1表明了2010年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阶段分布,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企事业单位只在少数地区和某些特定行业。我国2010年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为48.06,这表明我国基本完成了信息技术在各业务领域的应用覆盖,正逐步开始深度关注企业业务发展需求,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价值的阶段。而从信息化成熟度区间和其它国家比较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整体还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地区之间差异化明显,从前20名的平均指数77.9到后20名的平均指数30.9。这些数据都说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潜在需求及必要程度。图2给出了信息化成熟度较高的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框架。

2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路径:

(1)总体规划。对单位运营状况进行诊断并对目前信息化应用现状做出评估,然后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确立总体规划目标。而信息系统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总体规划的框架是由IT系统来支撑。

(2)立项启动。规划完成后,确定切入点并组织相关团队。明确各级项目小组的职责、工作制度,按照计划和时间节点来执行。

(3)流程优化。在业务流程设计中遵照ESEIA方法,也就是Eliminate——清除不合理设计、Simplify——简化相应业务流程、Establish——建立各流程之间的联系、Integrate——整合可合并业务、Automate——使整个业务系统自动化运转。

(4)产品选择。在信息化系列产品中选择比较多的有国际品牌SAP、ORACLE、SSA等;国内品牌用友、浪潮、金碟、神州数码等。在选择过程中不要迷信国外品牌,应该考虑单位本身的需求、资金与技术的匹配、产品满足程度、业务量负载、安全、维护成本等。

(5)实施应用。注意分步实施,设置里程碑,坚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追求全局的成功并对最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6)持续改进。单位的CIO或者信息部门负责人与领导在实施后明确信息化应用的成绩和不足,找出持续改进的目标和方法,促进业务部门与信息部门之间的理解,对信息化应用的目标达成共识。

3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在企事业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

内因:①资金与认识不足。总体来讲,单位信息化的周期较长、投入多、风险大,而企事业单位局限于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对信息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明显提高,就会迅速停止资金投入;②信息化过程缺乏统一规划,各个部门独立行事,仅仅考虑各自部门的程度而不考虑其它部门是否已建立起了与本部门相匹配的技术和能力,这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整体信息化的失败。

外因:①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备决策、协调、领导、沟通等才能;②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经贸委、发改委,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这些都造成了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思路的混乱。

总之,企事业单位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也是信息化的消费者和收益者。信息化建设道路还很漫长,在此道路上应增加企事业单位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创新,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品改造升级,改变局部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工信部电子一所,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数调研报告[R].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4).

[2]吴春青.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3]朱筱群.关于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7).

[4]尹艳梅.我国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1(4).(责任编辑:孙娟)

Research on Informatis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第7篇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现代化的突出标志,引领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和推动“引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资源基础和主要载体,在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同时,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产生着巨大的市场引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必然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产业信息化,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新知识、新发明来改造传统生产技术和流程,以及在管理、决策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创造更高的价值。按此界定,产业信息化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和装备渗透作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去,以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模式来组织企业的生产动作活动,或者对企业原有的生产动作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是常为人所忽视的方面,即信息手段以及信息资源本身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在当代信息经济条件下,第二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

信息化对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竞争带来重大影响。信息化通过强化信息采集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导致经济组织机构和活动发生变革。信息能力是决定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总之,信息化在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企业加强生产、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管理、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增加竞争力、提升效益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为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1 电力信息化

1.1 行业特点

电力企业管理的特点:电力企业生产和管理不同于离散制造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生产过程中不仅有与离散制造业相同的信息流和物质流,还包括了连续的能源流,而且伴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等过程。因而电力企业是一个比离散制造业更为复杂的工业大系统,其中生产工艺目标往往不能以独立的数据形式实现直接控制。相对于其他行业,电力企业有着以下显著的特点:

1)电力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一体化

电力行业由于其生产、消费的特点,发电、送电、配电和变电是同步进行的,电力产品不具有时效性。同时,电力产品不具备追溯性,电网中的电能无法区分其来源和生产者。这种一体化的特性要求高度的管理信息集成。电力企业的管理行为必须覆盖从发电到送电的全过程。这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将企业各个管理部分和企业生产过程组合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集成从原料购入和用户需求响应到发电、送电、变电和配电,服务资金结算等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2)企业内外存在复杂的原辅料供求关系

电力工业的产品虽然单一,但其生产过程却极为复杂。比如在发电环节的电厂就需要燃料、锅炉、汽机、发电、热工、通信等众多功能部门的配合,管理流程和数据流程极为复杂;在输电配电环节,电力设备的安全正常的运行非常重要,变电设备和输电设施的维护是电网企业的主要工作;实现电力资产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信管理是必须的。因此电力企业对外存在着燃料、配件的采购供应,存在着面向用户的、具有高可靠性要求的商品化电力输出;在内部,各个生产、辅助部门存在着强耦合的严密的并行协同关系。这要求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具有高度敏捷性,能够建立支持企业间动态联盟的敏捷供应链。

3)电力行业在不断的改革当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力行业渐渐地从集权垄断走向市场化竞争,从开始的厂网分离到电力企业实体化,以及独立资本的出现,都说明了改革的内容在渐渐深入。然而,每一次改革都使电力企业的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不平衡;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的信息化规划和付诸实施。

4)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之一

电力产品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往往使其生产、传输、供应和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有时甚至具有某种程度的政治、军事意义;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还被赋予了高度的可靠性与保密性。这要求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稳定性,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

1.2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在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时期,主要应用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工程设计科技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其目标主要是提高电厂和变电站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改进电力生产和输变电监测水平,提高工程设计计算速度,缩短电力工程设计的周期等。

电力信息化发展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计算机系统在电力的广大业务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行业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如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负荷控制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电力仿真系统等。同时企业开始注意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的单项应用系统。

电力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为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电力行业信息化实现跨跃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应用发展,企业级的信息集成应用全面展开。

电网企业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应用于电网计算开始起步,信息技术应用已从单项应用到全面应用,从单机处理到联网处理。由于电力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电网自动化应用一直是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同时与企业生产运营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MIs也充分得到应用。

1.3 电力信息化的成果

(1)信息化推动电网管理水平提高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3)电力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

(4)电力规划设计实现数字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提高电力行业服务水平

1.4 电力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和任务

尽管信息化建设在电力系统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仅仅是开始。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物资设备管理系统、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系统、计划统计和综合指标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整台,消除信息“孤岛”和“烟囱”,建立企业级的集成应用平台,达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等方面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管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适应企业市场化运作、安全生产的需要。

在电力信息化建设方面将面临的主要任务有:(1)开发建设符合电力企业需求的、实用的企业级信息管理平台。(2)加快建设国家发电、电网公司信息网络。特别是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的现代化电力通信传输干线网络。形成高速宽带数据传输网,构建电力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平台。(3)加快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包括建设以企业财务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全国联网运行。(4)加快企业信息标准建设。(5)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企业稳定安全发展。(6)加快电力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建设,推进企业国际化。(7)建立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简称数据中心)等等。

2 电网企业的SG186工程

2.1 SG186工程

国家电网公司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创新管理,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达到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来配置生产要素,坚持集团化运作和以集约化为取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强化细化管理,加大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全面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水平的目标。要实现该目标,与信息化的有力支撑是分不开的。

为此,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其核心是实施“SG186'’工程:构筑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和建立六个健全的保障体系。工程具体任务是: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构筑由信息网络、数据交换、数据中心、应用集成、企业门户五个部分组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由财务(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和综合管理业务应用;建立健全信息化安全防护、标准规范、管理调控、评价考核、技术研究、人才队伍六个保障体系。实施“SG186工程”,重点是建设“一个系统、二级中心、三层应用”。一个系统就是构筑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支撑集团化运作;二级中心就是建设公司总部、网省公司两级数据中心,共享数据资源,促进集约化发展;三层应用就是部署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县公司三层业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7月与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签定了信息化统一咨询的协议。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国家电网公司在请进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的同时,还组团对德、法、美、日本等国外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有关IT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

“SG186工程”实施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2007年,开展平台及业务应用典型设计,统一咨询,试点先行,分步推广,实现初步集成;第二阶段:2008-2009年,全面完成业务应用的推广,并基本实现全面集成;第三阶段:2010年,进一步完善提高,为初步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支撑。

2.2 深刻理解SG186工程的意义所在

1)信息化已经到了攻坚战阶段。国家电网公司要实现集团化、集约化、精细化的现代化管理,但目前还不能看到各省市的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原因在于没用统一的企业级的信息平台,我们信息化应用单体都很好,满足了各企业、单位的应用,但对整个电网公司、省公司层面来说,却建立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和烟囱;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信息不能至下而上的贯通传递,更未实现信息的横向集成(开发的标准、规范、编码的不统一,开发商鱼龙混杂)。通过实施“SG186”工程,才能有效地整合电力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公司上下的快速交换和共享,实现公司内部各管理信息模块的横向集成。

2)分步实施GS186。SG186工程是全国性的电网公司的信息化工程,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结合业务流程的梳理,制定标准,设计架构,在公司总部和有关网省公司开展应用集成试点,先实现财务、营销等关键业务应用的横向集成。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集成主要业务应用,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三流合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

第8篇

一、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

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的普及,传统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向如下方向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E-commerce)、使用计算机的后勤支援系统(CALS)和企业再造流程等。

国外建筑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项目管理软件为龙头,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技术日渐成熟。

“1T项目管理控制系统”,用来联系全公司的办公室以及管理专业的员工,其系统非常简单,但十分有效。运用标准的微软视窗平台,建立公司和子公司系统,传输电子邮件,及建立相应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项目管理控制系统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公司人员的经验和专长进行管理。它保证管理人员在有效的管理上,维持准确有效的数据,数据管理可以满足管理人员选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以及最好的系统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它能够使项目管理公司的各个项目经理互相协作,分享信息和共同工作,并可向业主提供国内知识和全球资源的有效结合。(1T系统设置见图1)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全面的特点,建筑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由于体制而导致的组织结构的不同,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与国外同类组织相比有特殊性,但在工程项目管理上接近,所以对比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工程管理上的应用是有意义的,国外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软件已很成熟,国外建筑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将企业总部与在各地的工地联系起来,汇总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开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综合应用及总部一体化决策管理。目前,正逐渐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智能制造系统(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虚拟制造( Virtual Manufacturing)、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nile Manufacturing)、柔性生产(Flexible Productions)等成功应用于制造业的管理理念或管理信息系统,移植到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中去,而建设项目全寿命信息集成化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我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也已涉及到建筑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总体看,由于业务管理落后、生产方式落后、支撑技术不配套、应用基础薄弱,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存在不少问题,成为我国建筑管理信息化的障碍。

二、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层次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就经营管理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业务运作层、战术管理层、运作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其中事务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业务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以及与经营管理有关联的生产控制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有关部分;属于战略管理层的有主管信息系统、主管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等。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任务分解为: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开发并应用企业独特的软件系统。

三、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建筑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两条途径――引进国外和自主建设两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引进国外MIS问题。一方面软件水平落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进的软件跟不上变化的环境,如需要特定的设备或只能使用指定的计算机语言,成为引进的障碍;另一方面软件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用面窄。由于我国文化、规章制度与西方不同,引进的软件需要修改后才可使用,而修改的效果却难以把握,导致各类软件应用程度不均衡,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对其消化。

2、自主建设问题。一方面单位项目开发较多,系统集成较少。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各方面的管理业务,但大部分是单向低水平开发,工作重复,不能形成信息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另一方面系统有效性差。虽然花巨资建立了系统,但因基础工作跟不上而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得大量冗余数据和信息重复存储于各个子系统中,综合性能难以实现,系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建筑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实现建筑行业管理信息化。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制定出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规划,尤其是企业信息化的近期计划,该计划既要满足企业近期开展业务需要,又要符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满足未来的需要。

通过政府行业管理信息化来建立统一和权威的信息流通媒介支持系统,建立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建立政府工程的综合数据库系统。

2、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注意吸收先进的MI5理论和方法,通过高新的信息技术和利用便捷的通信网络,改变传统的管理组织模式,重新设计和优化管理业务处理流程,使建筑企业管理朝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发展EDI、EC、BPR等,更好地共享信息、利用信息。建筑企业必须要承担起信息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不能以信息化建设代替工业化建设,也不能只搞工业化建设而忽视信息化建设。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中目标失控,往往是由于信息隔断的环境造成,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不少信息系统软件,但都是以子系统形式进行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形成信息孤岛,影响信息共享。所以,要重视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按职能将上述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综合的MIS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下智能化网络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分析技术,使信息资源真实可靠、有效利用。

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管理软件,管理软件的本质是企业知识、业务数据、管理思想的载体。建设信息系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信息系统应以数据为中心,应用开发应该面向数据,而不应该面向处理过程。同时,信息系统强调高层规划,即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