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14 11:24: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第1篇

如何化解危机,使人类文化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多元化发展与繁荣?最有效的策略应当是交流和沟通,即在全球化趋势观照下增强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理解,使未来的各民族文化既适应全球化交流、汇通的新需要,又发挥自身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创新特色。这一时代的使命必然地落到向来以交流与沟通为“立身之本”的比较文学的肩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关注比较文学的时代使命,并且在为顺应时展的需要而全面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以比较文学的学科理念为视角开发学科的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为,“课程资源”的研究将为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加课程的普适性添加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应用前景。但应该注意到,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还相对粗浅,并且“课程资源”对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而言还是一个较为生疏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更没能成为多数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因此,认真探究“课程资源”开发应当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其重大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开发课程资源,意在使课程资源丰富而适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与此同时,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很显然的,该课程目标一经实现,便意味着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素养,具有了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也因此得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密切呼应的。据此,可以推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果能以“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引领,开发丰富且适切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能促成课程目标更有效的实现。

三、以比较文学的学科理念为视角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是必要而可行的

(一)把“比较文学”这一典型的人文学科理念引入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是必要和紧迫的

早在1995年,“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就提交给教育部三条关于提高“比较文学”教学质量的建议,其中之一就是从“二十一世纪人才观”的角度说明了“中小学普及比较文学”的必要性。1998年,教育部下达的有关“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文件中,把“比较文学”列为师范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与此同时,教育部师范司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比较文学”,即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比较文学”。2001年5月,来自山东省胶洲市第一中学的姜悦亭老师在于潍坊市召开的“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有感于“比较文学”符合全球化新时代的需要,再次呼吁“比较文学”走向中学,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重视。2002年5月,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由潍坊学院和潍坊市教育局联合承办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研究”开题会议在潍坊学院召开,从此揭开了“比较文学”走向中学语文特别是高中语文的新篇章。

但时至今日,我们却遗憾地看到,把“比较文学”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呼声还未能汇聚而成激昂的改革号角,关于“比较文学与高中语文”的探索和实践还相对零散相对肤浅,我们能够查阅、搜索到的关于“比较文学与高中语文”方面的文章实在非常有限,至于以比较文学理念为视角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就更少了。这是一片亟待开垦的沃土!

(二)以比较文学理念为视角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是可行的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融、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做贡献的学科。所以,它以人文关怀为学科宗旨,以开放、前卫、综合、跨越为学科特点,以沟通对话、尊重宽容、互补共建为学科精神,以改善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为学科目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泰斗乐黛云教授认为,从“比较文学”的宗旨和目的上推论,在21世纪,“比较文学”已经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原则,一种人生的态度:它不仅是少数人进行的“高层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应该普及于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笔者由此认为,如果能用比较文学的理念来观照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首先将进一步彰显作为21世纪最重要学科之一的比较文学的学科宗旨、学科特点、学科精神和学科目的;其次将使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更加切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总目标;最后,它将使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承担起服务时代,推动人类迈向沟通、对话、尊重、宽容、和谐、和平友好的新时代的光荣使命。

四、比较文学理念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之探究

(一)正确解读“课程资源”

只有正确解读了“课程资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有可能进一步有效地开发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吴刚平教授在《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文中,把“课程资源”界定为“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并按其功能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物质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的数量、图书馆、活动场所、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后者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

(二)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我们所应关注的物质与人力资源开发是“有开发价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这就需要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建立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第一,应通过教育哲学的筛选,使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第二,应通过学习理论的筛选,使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应通过教学理论的筛选,使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三)以“人本”理念为引领,提升课程资源的开发效益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作为新课程的有效建设者和执行者,教师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而教师本身就是最基本同时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提升课程资源的开发效益,教师首先应该以“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也就是以比较文学的核心理念引领课程改革实践,有效地为学生搭建终身发展所需的实践、体验和创新的平台,并与学生同行在个性发展的精彩过程中。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愿有更多用心于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同行加入讨论,尝试行动,分享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淳.关于比较文学与中学教育的思考,2002

[4].刘献彪,孟宪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002

[5].刘蜀贝.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视野.北京:人民教育,2003

[6].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7].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北京:教育研究,2001.9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有效性

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只有得到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持,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引导

(一)教学资源取材范围的创意性扩展

以往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以本为本”的理念,一切以课本为主,错误地将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资源与途径。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的积极引导必不可少。可以说,走出传统的书本,教学资源还拥有着一片广阔的天空,只有不拘一格遴选取材,才能走出以往的老路,开辟一条语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贴近自然,取材于生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育的资源应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语文教学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学生。过去,语文教学资源总是以严肃的说教姿态冰冷地面对学生,使活泼自由的学生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禁锢。教师可以更多地开发与利用生活或自然中的资源,启发学生拥抱自然、观察生活,在自然中收集最真实的素材,并运用于阅读和写作,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放飞。

(三)教师应注重课程创新,培养学生兴趣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是一本“活动的教科书”,是学生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主体,只有老师不断创新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创意得到开发,兴趣得到引导。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老师就是最具生命力的设计者和创新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新颖度,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应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成为学生的兴趣老师,而不是“课本老师”。在设置课程与安排活动时,老师除了利用书本和课堂引导等方式开发校内的资源外,还应该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语文教学不应是单一、短时的“被动接纳”,而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二、课堂与课外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环境包罗万象,除了常规的课堂教育,还包含校园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正是复杂多样的环境构成了孩子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并将这些与课内资源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做好铺垫,将可利用的资源物尽其用。

(一)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巧妙地连接课堂与社区文化,让学生寓学于乐。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课堂中,而周围这些独具特色、极易影响学生的社区资源却被忽视和荒置,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转化,将会极大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适当利用这些资源,根据其特点,寻找连接的桥梁,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中自由穿梭。图书馆、博物馆和地方公园等蕴含丰富文化的课外场合,应该更多地被老师们利用于正常教学中,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景的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将资源的效益开发至最大,让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我们的文化。

(二)家教与师教的合理衔接

优秀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而父母也是学生的老师。学生从父母身上获知的不仅是生活常识,更多的是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态度。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精华文化的认同、对前沿思想的接纳,从先哲的思维里探索到自己的思路,认识自我、解读自我、完善自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及时引导和督促。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建立家长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同时积极参与其中,与老师共同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家长也应该定期与老师主动进行沟通,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进步发展的方式,让家庭资源与师资资源合二为一,携手共进,让父母的关爱化作无声的教育,暖人心田,让亲情的引导带领孩子学会尊敬长者、爱护同伴。

三、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在我们以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课本是重中之重,一切的学习方针和计划都是围绕课本进行的。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最大程度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寻找其他更好的、更合适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例子”。而我国教育资源中比较缺乏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如今许多学校的课堂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且部分学校还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只是形式变了,而真正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传达给学生与课本相关的外延知识与内容,为学生创建生动的课堂情境,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由于现在网络信息繁多且各式各样,在进行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一定要进行认真而严苛的筛选。

(二)善用远程教学,汲取有效教学资源

第3篇

一、“生活化”资源――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堂课是否精彩,不在于教师是否传授了多少个知识点,也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巧妙,而是在这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有参与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语文课弹性很大,课程中有许多隐性动态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及时捕捉并开发这类资源,这就是课堂上的闪光点。在教学富尔格姆的《信条》时先与学生找到信条的标准是:它是真理,我们会一直坚持遵守的原则。教师首先展现自己的信条:每天早晨喝一杯温水,吐故纳新;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不要放弃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信条,学生纷纷依据自己的感悟来写,谈人生,谈朋友,谈做事,谈旅游,这个环节的设置把学生的兴趣提升到制高点,所谈的内容“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生活化”的资源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二、“出错性”资源――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只要有认识、有探究,就会有错误,而学习的趣味和收获就在于“出错”“改错”的探究中。作为老师,不能机械地盯着答案,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变成探究领域的财富,引导、疏通、等待学生的探究结果,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例如,教授杜牧《阿房宫赋》有两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该如何理解,有同学理解气候是指四季天气不同,大家对这一回答并不满意,经小组探讨分析,这是用夸张手法在写阿房宫太大了,结合前面的语境,还可以理解为宫廷里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境遇,感受也不一样,秦始皇对嫔妃的偏爱或冷漠也不一样。这种不同角度的探讨不只是与作者进行的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共鸣点,形成自由品味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愉悦,在动态交流中得出了结论。还有对“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的理解,有同学说这句话的主语是六国,把它放入句中翻译,就变成了“如果一天没有,六国就把它抢过来”,结合语境,学生们发现,六国已经灭亡了,珍宝来了,王子皇孙来了,六国一旦不能拥有这些东西,就把它抢过来,自己抢自己,这就不符合逻辑。老师引导学生,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逻辑错误,在改错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心与心的碰撞,藏而不露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随机而生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了,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多元化”资源――却看杨花自在飞

课前老师会精心设计许多教学方案,但又不完全符合预设的“计划”课,学生会对课文人物、主题进行自己的解读。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说:“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成效会如何呢?”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和主观活动得以实现的。阅读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由老师按计划“注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验。例如,教授《雷雨》时,对周朴园的解读,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是一个狠心的人,对自己的爱人冷酷无情;有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有良知的性情中人,多年来唯一能温暖他的就是那份真挚的初恋;有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卑鄙的人,竟然想用钱买断三十年的感情等等。学生就“周朴园”所带来的争执正是蕴藏着无限价值的教育资源。自己去读、去找、去争,言之有理有据,随即而生的精彩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在学习课文《项羽之死》中,历来对项羽评价不一,学生通过阅读《史记》有关章节,也是各持己见。有的学生认为项羽不是一个优秀的大将,身边唯一一个为他献计的范增都被赶走了,他杀人无数,所到之处用“坑、焚、烹”方式血腥镇压百姓,失民心者失天下,天下不能交给这样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他虽是一个侠骨柔肠的英雄,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刚愎自用,竟将自己的失败归于上天,是不明智的武夫。这让我看到了学生阅读文本后,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他们在阅读、思考、探究、辩论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多角度多层次开拓挖掘文本,大胆陈述观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升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度,教师能捕捉促成动态资源生成的契机,充分肯定,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独特体验充分关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四、“自主化”资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4篇

一、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1.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

2.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

我国确定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顺承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3.改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但长期以来注重“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成为注入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枯燥。加之教师的教案设计存在误区,教学模式的老化,另外,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泰山北斗”可望而不可即。一方面老师怕失去自己的威严,另一方面学生也怕老师的呵斥,师生之间存在隔膜。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些种种状况。

二、针对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几个设想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四)教师教案的设计要改变思路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五)建立一种复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六)建立探究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教师教案的设计也将作出很大程度上的调整,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可以乘着改革的春风,大胆地走出去,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拥抱历史,去激扬文字,去感悟生活的美,语文的美。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来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帼眉.高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李洪森.语文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张建人.语文教育改革.山东教育,2000,9

第5篇

一、通用技术课程信息化资源利用的问题

通用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高效、便捷地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是课程研究者和通用技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1.缺乏有效利用信息化资源的保障

调查显示,现有的信息化资源难以满足通用技术教师实施课程的需要。这不仅体现在信息化资源的适切性上,也体现在教师选择、利用资源的能力上。在调查中,有83.3%的通用技术教师认为,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83.3%的教师认为,开发或利用信息化资源缺乏外部保障;另有50%的教师认为,现有的信息化资源难以充分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而认为自身开发或利用信息化资源能力不足的教师则占调查总人数的33.3%。研究发现,由于部分通用技术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和地位缺乏准确的定位,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所选用的资源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技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教师主体开发意识薄弱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程资源鉴别、开发、累积和利用的质量。调查显示,教师自主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意识不强,在他们看来,这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课程专家的事。

3.信息化资源利用重形式、轻效果

目前,对于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果,还没有判断的标准。为了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价值的实现等角度综合考虑。但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利用信息化资源时,形式化倾向严重,仅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教师开发和利用资源的主要依据是教材

教材一直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资源。通过访谈结果和课堂观察可以发现,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会使用多媒体课件,但基本不脱离教材的内容选择和顺序安排。教师即使补充了一部分材料,也是为了说明教材上某个抽象的概念或原理。

目前,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制正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其编制方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5.信息化教学资源没有实现共享

调查发现,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师们很少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元进行资源的集体开发,造成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也是教师们在教学中最希望解决的困难。

二、影响信息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因素分析

1.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念、专业、教龄、个人技术素养等都会对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产生直接影响。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对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资格还没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通用技术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技术实践知识,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缺乏将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只是把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利用,偶尔想到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也很难从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的角度去思考。此外,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也影响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学校因素

通用技术课程在学校中不受重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认为,影响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不是经费、场地和人员问题,而是学校领导的认识问题。调查表明,教室中普遍存在通用技术课程“缩水”的现象,学校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停掉技术课,导致教师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意愿很低。

3.评价因素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由于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对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课程价值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客观上使得教师在资源利用中缺少科学的依据。教师们难以判断自己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是否符合课程理念的要求,因而影响了资源利用的效果。

三、促进通用技术课程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对策

1.应从信息技术教师中选用通用技术教师

为了尽快扭转通用技术教师学科知识贫乏、教育技术能力低下的现状,建议多从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选用通用技术教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同属于技术学习领域,遵循相同的课程规律,有共同的课程价值,并且从信息技术学科转行而来的教师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信息化资源开发应考虑教师现状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本质上讲,是借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究每门学科在相应领域中选择些什么、怎样选择以及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与利用的问题。因此,它是和具体学科密切结合的。要有效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作用,无论是以教师还是以校外各种教育机构作为资源的开发者,都应该重视通用技术教师队伍技术素养的整体发展状况,重视对通用技术教师进行技术专业知识的普及工作,多提供关于通用技术的原理性知识。

3.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开发和利用资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依据。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依据课程的价值定位开发多样性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要把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

4.跨校协同建设共享平台

要跨校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应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的热情,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各类信息化课程资源。为此,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重新树立课程价值观,不能把通用技术课程看做可有可无的副科。在课程评价上要严格把关,督促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积极备课。其次,要重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这就需要师生积极利用各类音像资料、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课程资源,构建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库。再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网”是教师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教师要以其为阵地共享优质资源。

注: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009035)“学校的社会水平与改进模型”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高中语文课程的新目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一些语文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程红兵先生的“语文人格教育”,认为“学科当中承载着多少年来社会的文明财富,人类的文明财富转化成课程资源,来发挥它的培养人的作用。所以,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的主要的教学形态”。还有王尚文先生的“语感中心说””,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钱梦龙先生则把“语文素养”分成“语文知识”、“读写听说的能力”、“对母语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文学审美的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五个要素。可见,大多数专家都强调语言基础,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又以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为基础。这也正是把握住了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根本要务,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深刻领会和探索。笔者以为,语言的理解在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一、语言理解在人类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汲取前人积累的大量的书本知识,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则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及知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知识理解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语言理解就是最基础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是由语言文字来形成并定义的,而语文知识就更有意思,它以语言文字来定义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汉语”、“甲骨文”、“启蒙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等。基于这种特性,语言理解对人类语言(文)的学习就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性概念,如“普通话”、“简化字”、“意识流小说”等,就更需要学生加强语言理解,形成活跃的思维内部言语,来和书面的文字达成统一。

二、语言理解是语文两大性质的和谐保证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流通语言中最简省而又最深奥的古老表意语言体系,不仅独此一家,别无参照,而且在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进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复而绵密的文化蕴涵,笔画繁难的繁体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经使汉字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学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专享,愚民统治的工具。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个定性也是必要的,这对于语文课程虽有难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应随波逐流,总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谐。如今新课标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承认了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的工具基础,又肯定了要提升语文课程中“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于课程自身是实现了完整的两条腿走路,于一线教师是扫除了迷惘,明确了方向,相信将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语言理解实际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融通的金桥,需要牢牢把握,紧紧立足。

三、语言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

语文,既是知识,也是能力;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除了知识要求,当然也少不了能力要求。新课标提出了“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钱梦龙先生提出了“读写听说的能力”和“文学审美的趣味和能力”等能力要求。作为对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最高最全面测试的《高考考试说明》则将语文能力具体细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相比以往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多则多矣,但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学仍应以培养和提升语言理解能力为中心。识记最基础,当然也不能忽略,但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高中阶段可在理解能力提高后反过来优化识记。所以高中生不是理解高了、够了,而是还低、还不够,更不要说是在理解之后,内化为思维言语,外现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评价能力,故而,立足语言理解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更是当务之急。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不同,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真正的课改教学要求呢?

一、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根本目的则是努力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中学生汉语水平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超越和提升现有生存状态,从而为将来的高考或者未来创造一种更为完美生活的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更应是一个懂得学生的心理,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语文课上想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以教师、学生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使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在新课改以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学也是应试教学课堂,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在学校可以看网络视频、看名著电影,在家可以下载有关学习软件等,使他们能够享受在新技术的同时,也可以学到新的语文知识。

二、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教师应有全面的知识点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更应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宏观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关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各样间题。

2.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

(1)要具备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激励学生不断钻研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课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将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乐学、爱学。

(2)具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设备等以及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去学习和探索。

(3)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能否掌握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一些学校,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评价、学生作业都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教育的教研机构已经把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基本操作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四、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打破过去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呆板的教学、低效率的教学以及以教师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兴起的,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打开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个目的,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

五、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某种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普遍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创意,并且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实施合作培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Discussed shallowly how to realize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Zhang Youyin

【Abstract】The language classroom vali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which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es. How to let the student obtain the new knowledge within 45 points, makes 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promotes the student full scale development, fundamentally promotes the student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development. Does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how to realize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to carry on the inquisition.

【Key words】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少的投入取得高的产出。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精通、整合、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媒体,是依据课程标准由专家编定的教学文本。现代教学观认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科知识和教材结构,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吃透教材的科学思想、文化底蕴,融合单元之间的知识,确定教学设计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有关资料。”教师应不受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为蓝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组、补充,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实现现实生活资源与教材资源的结合,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语文的兴趣。

2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落实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国教育学家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根据课文的人文思想,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明确一堂课该学什么,该把握什么。

3 课堂充分准备,要有课堂的预见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一般认为,教师课前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往往忽视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学生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除了依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外,更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前瞻性,预测在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或出现的情况,预设解决方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要能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做到因材施教,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加强课前预习,强化课后作业

学生学习过程是预习、上课、复习的过程。课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预习,我们可以按照教材后面的思考题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生字词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答,把课文中难点和不易理解之处勾画出来,使学生带着思考、质疑上课。课后作业不一定每堂都要布置,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既要兼顾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又要作业适量,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和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

5 教师激情、幽默,创设情境,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激情。美国著名教授查德•威伍有这样的一段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激情。激情的课堂迭起,唤起学生的激情,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课堂语言要幽默。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生动,增添教师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能粘住学生,使学生保持兴奋的大脑,清除疲劳和紧张的现象。用风趣的幽默语言传达教学内容,让课堂氛围不再枯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最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创设设疑、激思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问题中质疑、批判、探索、创造。借助多媒体教学,让教学内容“具象化”,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6 语文课堂教学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长足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课本学习,学生从中学习到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语文课本中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气质,提升精神境界。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学生生活实践。语文课堂不应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学生课外长期、自由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7 课后发展性教学评价,促使“教”与“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