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5 10:4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构建方式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急需加快对信息化网络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将来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基本内涵,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构建过程进行叙述,由此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相应的有力依据。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网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是一种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信息化网络的核心目的是将职业教育学校打造并发展为数字化校园,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字网络化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最终发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作用[1]。此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更注重对教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对校园网络的组建,从而为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计算机化、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环境,由此更好地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另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其中心实质思想就是促进教育实现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发展能够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相融合,由此保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本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过程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重要前提就是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其也是职业学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硬件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基础设施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骤。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需要结合本职业学校办学的特点,然后通过科学的规划、布置、实施,才能够有效地将信息化网络覆盖于整个学校,从而构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例如:网络机房、校园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等[2]。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是一种可以对网络教育功能的系统进行控制与操纵的设备,例如:网络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网上服务系统等,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的建设程度的高低决定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甚至代表着校园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对于整体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而言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时候,需要将该环节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实施,从而为整体校园网路系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保证信息化网络的应用水平。
(三)关于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
常见的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包括以下几种,例如:电子教案、试题库、各类素材、百科知识等,可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保障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教育信息资源,那么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由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本院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四)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建设
当职业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均建设完毕后,信息化网络教学活动才可以有效开展,其通过综合上述所有“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升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由此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效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整体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关系到信息化网络教学实施的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由此使其具备信息化素质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全体学生提高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4]。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进行叙述,并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而探讨相关建设步骤,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教育资源的构建、网络教学的构建等,由此确保信息化网络技术实施于整个职业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学生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为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职业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校赢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外,笔者希望通过叙述能够为有关研究学者和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由此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将其培养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A.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B.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C.滕尼斯(Ferdinand
) D.梅奥(George Elton Mayo)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首次提出是
A.1976年日内瓦的世界就业大会 B.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
C.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D.1992年联合国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
3.关于创造型人格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哈根 B.D.麦克莱兰
C.A.英格尔斯 D.S.N.艾森斯塔德
4.______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和主要内容。
A.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B.社会层面的城市化
C.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D.观念层面的理性化
5.城市成长和扩张的理论模型中,1925年社会学家E.伯吉斯提出了
A.同心圆模型 B.扇形模型
C.多中心模型 D.链条模型
6.“陌生人”为主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角色之间的互动 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 D.完整的人的出场的互动
7.推动民主化的内在动力,______是最重要动力。
A.经济发展
B.教育和科技的发达
C.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D.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8.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倡导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人是
A.弗吉里奥 B.卢梭
C.但丁 D.薄伽丘
9.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的最主要特征是
A.教育普及化 B.民主化
C.世俗化 D.理性化
10.______发展水平的高低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A.劳动力市场 B.技术市场
C.产品市场 D.资金市场
11.我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了合理化的趋势,从流动客体看,社会流动正在
A.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B.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C.从单向型流动向双向型流动转变
D.从区域性向全国性流动转变
12.国家粮食局在______宣布废除“户粮挂钩”政策,宣告了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的结束。
A.1986年 B.1992年
C.1998年 D.2001年
13.在中国当前现代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A.将促进组织管理结构由纵向控制型向横向互动型转变
B.促进集权式家长制为基础的传统组织体系向分权式科层制为基础的现代组织体系的变更
C.将提高组织成员的革新和开放意识,为组织现代化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员
D.将根治非正式关系畸形发展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并为组织现代化运行提供更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
14.要建立现代组织的组织运行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
A.强化管理者的法制和民主观念 B.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
C.制定规范化的管理规章 D.推进科层化的管理制度
15.______反映的是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A.“马太效应”理论 B.“转型效应”理论
C.倒“U”理论 D.倒“J”理论
16.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社会进步,“无发展的增长”的实例是
A.巴基斯坦悲剧 B.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的“烟雾事件” D.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17.新型工业化的内容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8.在社会分层研究中,依据______进行社会分层属于等级式社会分层。
A.经济收入 B.劳动技术分工
C.权力关系 D.市场关系
19.在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中,______是属于边缘性群体。
A.农民工群体 B.个体劳动者群体
C.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 D.私营企业的雇工群体
20.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是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横向流动
C.循环流动 D.机械流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A.发展条件的劣质性 B.发展动力的外缘性
C.发展进程的跳跃性 D.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E.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型
22.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A.发展经济学 B.发展社会学
C.庇护主义理论 D.依附理论
E.世界体系论
23.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代表性理论包括
A.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B.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C.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D.伊亚尔的“比较资本主义”论
E.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论
24.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主要特征的是
A.社会关系数量增多,凸现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
B.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强,拉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临时性和间断性社会互动较多,个人自由感强
D.表达性关系大量存在
E.工具性关系大量存在
25.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将神秘主义的特征归纳为
A.不可言说性 B.知悟性
C.短暂性 D.被动性
E.禁欲性
26.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层次中,属于第二层次的有
A.厦门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青岛 D.上海
E.北京
27.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是具有必然性的,这是有利于
A.农业面貌的改变 B.工业效益的提高
C.社会公平的实现 D.社会心理的平衡
E.城乡环境的改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29.社会网络
30.大众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32.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二元结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自我强化的表现。
33.简述现代民主国家实现的条件。
34.从人格构成的五因素模型出发,简述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具体内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5.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产业化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致使对高职院校的理解产生偏差,过分强调人才的应用技术性,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性。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只强调专业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甚至存有“先成才,后成人”等思想误区,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等受到消极影响。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众说不一,笔者无意深论。只针对高职院校因此而产生的教育功利化现象,即只关注给院校带来经济利益的招生率和就业率问题,而忽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在内的综合素质问题予以探讨。教育的产业性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这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可以多元化,可以为我国一直以来完全由国家负担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并不是把教育完全的按照企业模式去经营。不能忽视的是,教育的产业性还集中表现出对相关的有形产品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特性。因此,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长期性事业,这一根本性是不可撼动的,对教育的功利化认知将会导致忽视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忽略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轻视,这是对高等院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和社会责任性原则的一种监测。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上升至30%以上。同时,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新读书无用论”以及大学生道德沦丧现象也时有发生。2010年1月26日,总理在听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说:“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基本取向应该是公益性的,决不能‘一风吹’地搞产业化。即使是文化产业也应该面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高职院校不论是民办还是国办,都不能忽略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所培养的人才都应是人文素养完善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以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强化了产学结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怪圈,突显就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避免出现“有学历没能力”现象。可是,在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特性引导下,使得很多院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简单地理解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甚者把其等同于岗前技术培训,盲目要求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把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完全等同于职业能力,从而导致忽视了作为职业能力重要基础和支撑的以德育教育为内涵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简述一下它们的相互关系。
2.1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呈现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的技术能力,职业资格则是体现为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的资质程度,它们是职业能力的外显形式与物化。这当然很重要,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2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所展示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是相对静态化的,而职业能力则是相对动态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具备才能促使从业人员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主动设计职业生涯,自由应对技术、资质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调查发现,80、90后的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往往仅能适应某层次或某类型的工作,而缺乏结合工作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拓展领域、完善自我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的升华。这反映出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所以说,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德育素养教育是最不可忽视的,因为职业能力中诸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心理承受力等人文素养则需要通过德育教育予以实现。
3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忽略人格教育
关键词: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当今社会所需卫生人才,除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应对日渐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那么卫校英语课程的设立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就当前的卫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有别于普通教育,中职卫校英语教学的灌输性依然严重,一支笔、一言堂,学生缺乏学习意识,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导致中职卫校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以强化教学质量为基本目的,论述了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以本文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以期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人文教育概述
1.人文教育的定义。教育本是针对人所开展的,然而纵观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状况,事实证明,教育曾一度放弃了育人的基本责任,消解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了以知识教育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学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以教材文本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依据。具体而言,人文教育即是以人为本,实现教师引导,促进学生与知识相互融合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质内涵[1]。
2.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结合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切实贯彻国家各级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都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2)结合学生状况,实现有机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但他们的学习思想、学习方式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转变思想,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通过国家乃至教师的督促与训导手段达成的。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实现刻意或非刻意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
1.巧妙设疑,引发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设疑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语法设疑。语法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以设疑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对教师而言设疑条件非常的广阔,甚至在每一课中都能够应用。在学习虚拟语气在条件条件句中的用法时,笔者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并以问题来导入课题。问题是:If I were...,你会怎么做?并让学生填词。通过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学生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有些学生词汇量不足,去查找工具书,也能够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进而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这,正是设疑的有效方法之一。事实上,中职英语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可供教师应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自己的想象,抓住每一个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创设更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加强教学质量。
2.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的互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互动学习的活动,并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们逐步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如在学习“Shopping Online”时,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对学生们提出问题:Do you like shopping?Where do you often go shopping?If you do shopping,do you need to leave home?这时,学生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反映热烈,产生疑问,主动并有目的地向教师提问。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提高,并且对网上购物的程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地操练此程序。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是学生们思维独立的最佳表现,而通过学生们的提问并由学生们自己来营造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最应该注重的地方。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教材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把握住教材中每个能够彰显英语文化的细节;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英语中蕴含着的文化魅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并且能够树立起学习意识,这是每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责任。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真实广泛,富含了应用英语国家大量的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其实教材本身就是一套丰富的文化知识材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了。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构建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举措。综上,笔者仅就人文教育的渗透简述了自己的几点看法,诚然,并不全面。这还需广大教育同行积极地参与进课题研讨,一切都是为了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 冰山模型
Discussion on the Iceberg Model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C An Analysis Based on Actual Example of College Staff T raining
He Wenqin(Faculty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 A model to describe an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quality in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Iceberg Model divides an individual’s quality into explicitness (above the sea) and implicitness (under the sea). The essay is striving to argue that the traditional Iceberg Model is not complete. A complete Iceberg Model should also account for the “sea” that carries the iceberg. The “sea” is defined as the micro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individual. The core of the essay is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complete Iceberg Model, pointing out that the “microenviron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to make the implicit and unmeasurable qualities of the individual become explicit and measurable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ceberg Model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题为《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的文章,创立胜任力理论,并得到管理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用来描述个体素质显性度。他把个体自身拥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容易表露在外,且容易通过测量、培训来了解和改变、发展的个体素质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把个体拥有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不易表现,且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的个体素质描述为沉降在洋面之下的冰山。这就是所谓素质冰山模型,见图1。
该模型的最大特征在于,素质被划分为“显”和 “隐”两种,这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了指导。
本文作者通过对现有的冰山模型的全面了解,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发现,该模型的现有内涵不足以全面表征人员个体素质的表现,必须将现有的冰山与承载冰山的“海水”看作冰山模型的一个整体,才能对人员个体素质及其表现有完整的描述。
一、现有模型的内涵简述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现有模型的内涵简述
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设定为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以示个体的显性素质,这部分属于任职者的基准素质,它直接反映个体与任职职位的关联,是能否胜任该项工作的基本标志,但它最终不能把任职表现优异者与平平者区别开来。基准素质可以从任职者的学习经历中判断,也可以从工作中观察,还可以从特设的测量中得到。同时也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得知识和技能得以提高。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拥有的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设定为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以示个体的隐性素质,它与任职职位无直接关联,但与完成职位工作的绩效高低有关,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职员个体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所有素质都有界定,其具体界定见表1:
现有冰山模型的意义在于,可为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入职胜任性资格审查、现有职员培训目标和绩效考核依据等指导性方案。
(二)存在的不足
分析发现,现有的冰山模型内涵只涉及职员个体特征,完全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的表现,这样就造成了冰山以下部分的不可知性,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种种原属于“隐性”的素质会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显性化,比如,个体会因为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任务的完成、奖励的多少变得自信满满、乐观向上,其自我认知的隐性素质会完全显现出来,成为一个集体的良性互动源。而现有模型忽略了冰山与海水的关系,孤立地去看冰山,就看不到冰山的沉浮,这样的冰山模型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作用就有局限性,将影响人力资源部门的正确决断,比如,一个部门的业绩不佳,固然有员工个体素质发挥问题,但可能恰恰是来自“海水”对其隐性素质的压抑,要改变或培训的可能是“海水”的结构,而非个体素质,即如何改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关系。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性模型,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概括。
二、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充要性
(一)“海水”的内涵
有鉴于此,若把冰山周围的“海水”视为职位环境,其中包括职位性质、领导才能、同事关系、男女性别、协同性和组织绩效等外在因素,那么冰山就会因“海水”成分不同而发生沉浮。其中,沉降表示海水对冰山起抑制力(消极)作用,浮起表示海水对冰山起动力(积极)作用。即一个人的隐性素质会因周围环境(“海水”)发生“显性化”,原本不可测量的隐性素质自然就变得可测量。人力资源部门要十分注意这种“海水”成分对个体的影响,见图2。
(二)完整冰山模型的表述
完整冰山模型包括两部分,第一即为麦克利兰所说的洋面之上、下部分的冰山,它反映了个体的显与隐素质;第二即为承载冰山的海水,其作用是使个体素质充分显现的“沉浮力”。第一部分是内因,第二部分是助动力,没有第一部分,无从表现工作效能;同样,没有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也难有表现,所以,两部分组成一个统一体。这应该成为冰山模型的完整表述。
(三)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首先,冰山模型作为人力资源应用中的一个理论模型,其意义就是指导实践工作,实践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效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若只看到孤立的冰山,只知道对个体进行培训,忽视对海水的结构的改造,势必造成隐性素质永远还是隐性,如果兼顾“冰山”和“海水”的同时培训与改造,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意义和必要性。其次,有了完整的冰山模型后,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的看法也会有新的视角,绩效考核也会有全新的考量,不再局限于对个体的单向审定,这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势必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这正是冰山模型内涵扩大的目的和充分性所在。最后,冰山模型内涵的扩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必然,因为在实践中我们总是发现,同样一个人――没有受任何培训,在不同的部门环境中有着迥然的表现,这正是环境对素质的发挥产生的影响,亦即不同的“海水”对同一座冰山会起不同的沉浮作用。
综上所述,冰山模型的扩大,其充分性和必要性就不证自明了。
三、完整的冰山模型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高等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胜任性培训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对人的动态管理,即培训、就业、失业、再培训、再就业,形成动态的人力资源流动,确保人才的与时俱进。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一支能够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纳入动态管理系统之中。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不可能始终处于流动之中,只能通过不断地培训获得胜任性的动态提高。素质冰山模型可以为培训目标提供分析思路。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培训使个体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变,从而促进个人和高校管理工作绩效的提升。
(二)如何在胜任性培训中用好完整的“冰山模型”
根据完整的素质冰山模型,培训既要注意“冰山之上”,也要注意“冰山之下”,还要注意对“海水成分”的培训。可是传统的培训,往往把重点放在冰山水面之上的知识、技能等合格性特征部分的培训与开发上。即便是注意到冰山水面之下的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区别性潜在特征的培训,也肯定忽略了海水成分的领导力、协同性等的培训。但是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更注重的是人才个体、人才群体、人才整体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这就意味着对“海水成分”的培训依然重要。针对海水成分的内容,培训应在原有的个体素质培训科目基础上,增设领导力、协作性、激励机制和角色分工等方面的培训科目,以提高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力,从而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四、以建筑学院教学管理新特点为例看完整冰山模型的应用
(一)建筑学院教学管理的新课题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持续的教学改革引领下,确立了以“开放、交叉、融合”为教学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研学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培养创新型建筑工程师的 “卓越工程师计划”已初见成效,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将逐步成为建筑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学院提出“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队伍”的团队理念;“基础理论教育+创新研究+实践素质”的教学理念;“教书育人+高尚师德+敬业奉献”的教书育人理念,并以此来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年来,“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已形成成熟、连贯的课程新体系,且在国内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显著推进了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并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
为此,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就应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其教学理念的变化,对教师、学生和资源的管理与协调就应充分开放、交叉和融合,这给原本紧凑型、封闭型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开放、交叉和融合?
教学模式上的“开放”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即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且在办学形式上也应是开放的,即和国内最优秀的建筑学院每年都进行联合毕业设计[4],还与美国、日本、瑞士、瑞典、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及台湾和香港等地的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院(系)际学术交流关系和联合设计教学,并已开始进行学分互认。那么,管理上就要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开放性的教学得以保障。
教学模式上的“交叉”是指,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相交合、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贯通的教学模式。这在教学管理上就必须打破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向校内、社会并行式管理模式转化
教学模式上的“融合”是指,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的融会贯通,为的是实现“一核两翼”立体式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样,教学管理就必须为两类课程的融合保驾护航。
(二)培训科目的设定
有鉴于此,为了适应学院的教学形势的变化,教学管理部门的职员有必要进行职业培训,培训科目的诉求是:首先,开放管理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课程安排的有机融合的教务技能培训。其次,业务技能,其中包括课程形式、授课方式、英文会话和外籍习俗(或外交礼仪)等的培训。最后全院管理责、权、利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及组织领导的管理培训。
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主要是部门及其个人的业务需求能力的培训,可以看成是对传统“冰山模型”部分的培训。而第三项恰恰是对属于完整冰山模型的“海水”部分的培训。
(三)实践过程
为了达到培训目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展了如下科目的培训工作:
首先,组织教务技能比赛。比赛前,参赛人员获得一份内容清单,清单注明了要求掌握的30条有关教务技能项目,诸如排课、调配、操控和组织等。根据这份清单,参赛人员在两周内通过查献、切磋、请教等一切手段掌握这些内容。实际是利用比赛手段,实现技能培训的功能,也就是以赛促训。这一培训方法与下面提到的评估标准第二层不谋而合。
其次,开班授课与跟班听课相结合。为了使教务管理人员和人事管理人员熟悉课程体系、内容概要和外交礼仪,学院请进外籍专家做为期一个月的授课,对学员从语言、习俗到待人接物做全面的培训。同时利用学科优势让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全方位地跟班学习,以了解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为管理人员补充专业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调整管理结构,加强组织管理。院系为了配合开放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打通系际之间的教学管理机构,使原本独立的排课体系合并,进行统一排课;另一方面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理各系科课程管理体系,使全院教学管理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
(四)分析与结论
从上述实践来看,前两条实际就是对传统冰山模型的个人素质的培训科目。第三条似乎与培训没有关系,但若以本文提出的完整冰山模型来考察这第三条,恰恰可以被理解为对“海水”进行的调节。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本文获得完整冰山模型取代传统冰山模型必要性的实证。
五、培训效果的评估标准设定
没有评估的培训是盲目的,且不具可持续。但如何评价?怎么评?评什么?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 Donald .L.Kirkpatrick 于 1959 年提出的柯氏“四层次评估法”是世界上运用范围最广的培训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可将基于高校职员的培训效果评估总结为四层:
第一层是反应层次的评估,主要评估受训者的满意程度。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考察受训者对培训的整体感受和对培训内容的整体判断;
第二层是学习层次的评估,主要考察受训者的学习效果。通过笔试、问卷调查或者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受训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测试,了解他们是否在培训中有所收获。如举办教务技能大赛、在教学管理人员中开展学生事务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竞赛既有趣味性,又达到了测试培训效果的目的;
第三层是行为层次的评估,主要考察受训者在工作中的行为是否有所改进。这一层次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可通过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观察等方式进行。常用的方法比如全方位考核法,即由上级、下级、同事及服务对象等从不同角度对受训者展开全方位的评价;
第四层是效益层次的评估,考察受训者在集体中的态度变化、行为变化是否对高校管理工作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有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组织绩效进行考评。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评估,全面地了解职员培训的实际效果。从上述四个层次的评估中可以看出,实际上Donald .L.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法”的第四层面恰恰就是对冰山模型中的“海水”作用提出的评估方向,这个方向正是组织绩效的体现。
因此可以说,四层次的评估正是基于胜任力的完整冰山模型的一个具有动态变化性质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其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后,及时将分析结果和建议反馈给培训项目的有关人员,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六、结束语
传统的冰山模型有效但不全面,必须代之以本文提出的完整冰山模型。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决不能把个体特征作为唯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作为理论指导的模型应尽力做到全面而深刻,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小环境”起大作用,它能使原本属于个体隐性的素质成为显性,使得本不易表现和测量的部分变为可表现和测量。
参考文献:
[1] Spencer L.M,Spencer petence at work:Model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 ork:John Wiley&Sons,Inc.1993.
[2] 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 14.
[3] 俞继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基于胜任特性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4] 王建国、龚恺.开放交叉融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程及思考[J].城市建筑,2011(03).
声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发地、创造性地用声乐技巧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用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呢?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一些点滴体会,在此作一简述。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以往那种教师领唱、学生跟着和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如何能够让学生对声乐学习感兴趣,是摆在当前音乐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进行正确的演唱示范、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之外,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宽松教学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学生进行音乐体验,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时不怕出错、敢于张口。此外,在学生练声过程中,教师可穿插一些时尚的音乐元素,如,选一些学生熟悉的中外名曲的片段或是流行音乐中的一段旋律让学生进行哼鸣练习、开口音练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二、教会学生“蓄气”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也是声音质量的根本。歌唱中人的呼吸、发声和平时说话时的呼吸、发声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闻花”的动作去体会。如果只用鼻子“闻花”,气息会吸得很浅;用鼻和舌尖间隙去“闻花”,不仅气息吸得饱满,而且气息会自然而然地沉到丹田。然后,教师在桌子上放些小纸屑,让学生用所吸的气去吹,体会哪种方式所吸的气息更大。最后,在学生感受完吸气后,再教其学习蓄气,可让学生吹气球,用几口气把气球吹大,嘴不能离开气球口,只能交替换气,让学生感受横膈膜和丹田的运动,并保持住气息,体会蓄气的过程,其间要记住感觉和方法,从而把蓄气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去。
三、融情感于歌曲之中
歌唱艺术是歌声和情感的有机结合。真正优秀的歌唱家是用真情去表现每一个音符的。因此,没有感情的歌唱只能是苍白、空洞的语言表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用声音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乐曲,这样会比教师的口头讲解更鲜明、生动。如,在学习歌曲《走进新时代》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唱起歌来也没有融入情感。为此,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以激发学生昂扬、真挚的爱国情感。在看完播放的课件之后,学生爱国情感得以升华,自然而然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演唱时则字里传情,与歌曲产生了共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学 素质教育 路径分析
流行音乐演唱作为一种紧扣时代脉搏。能迎合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享受。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更加深受欢迎。既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不同的演唱技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不同教学方式的运用,也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场景的教学。整体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欣赏水平。
一、简述流行音乐教学存在的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可能在教学时单纯采取学唱的方式。让学生在旋律中学到流行音乐的歌唱。机械的掌握了一首歌的歌词、旋律以及对歌手的个人崇拜等一些内容,没有进行流行音乐的流行因素分析、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及作品的时代元素没有进行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蛮目的学会一首歌。不能形成长时间的艺术魅力,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是一些学生养成不好的演唱习惯,减少对流行音乐的知识掌握。
2.不能不注重教学效果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往往忽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音乐知识的运用上,没有形成全面化的技巧。都是随随便便抓一大把最近相当走红传唱度很高的歌手,比如周杰伦,林俊杰,陶喆等等,其实,在教学中,只是对明星的一种个人崇拜。并没有深入研究这些流行歌曲的演奏技巧,其实这些歌曲都是一些相对较难的,譬如周杰伦在《发如雪》里面高音的高度甚至比帕瓦罗蒂还要高,因此,流行歌曲的演唱需要学习。如果仅仅还停留在“自然声区。不足一个八度”的层次,而是要更深层次的融入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
二、分析流行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融入的重要性
1.提升音乐创造力
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既注重对流行音乐的教学指导。又融入素质教育模式的运用。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感受艺术魅力。将流行音乐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表达出来。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网络鉴赏、自我弹唱等方式。形成流行音乐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知识全面化,更好的服务学生音乐知识与演唱的需要。
2.拓宽音乐欣赏视野
流行音乐具有丰富的、美的感受。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旋律引导。形成优美的艺术环境。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流行音乐的丰富内涵。形成一种自我创作、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演唱的好习惯。同时。通过流行音乐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真实美。迎合学生追赶潮流的心理特征,呈现出以往的音乐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在流行音乐教学中增长见识,学到知识。
3.增强课堂的艺术吸引力
在流行音乐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掌握。让音乐课堂重新发挥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也不再是音乐资源的垄断者和规定者。而是成为了学生音乐资源利用的指导者、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通过流行音乐的引入。在教师的认真筛选和指导下,让学生去欣赏和学习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学生自然就会重新回到热情积极上课的态度中来,\教师也会重新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可以丰富流行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增强流行音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三、探讨流行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路径的方式
1.导入教学的技巧运用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通过对时代流行的音乐元素进行整理。采用合理的方式。并结合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与实际内容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流行音乐的轻松教学氛围,可以从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引入。也可以从流行音乐的明星阵容进行导入,还可以从生活化的音乐场景进行导入。通过丰富多彩的导入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流行音乐演唱的快乐以及与身心相符合的完美状态。譬如,可以结合奥运会的活动开展,教学《北京欢迎你》:也可以让学生在推荐优秀歌曲之后。让学生聆听。养成欣赏流行音乐的习惯。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观摩形式、流行音乐演唱比赛等方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音乐素质。
2.情感元素的融入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情感流露都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不同主题的流行歌曲的主题元素,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意识和态度,去除学生心中的焦虑、郁积的不满、愤怒、悲伤等诸多情感,采取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唱法,让学生乐于接受。譬如,可以将周华健的《朋友》《真心英雄》,周杰伦的《蜗牛》,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等等,这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人生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效益,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采取随意哼唱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并结合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音乐。
3.流行作品的筛选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流行音乐作品的筛选,对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较高的作品。要大开绿灯:对于内容粗俗,甚至不健康的作品,要予以坚决地抵制。对众多的流行歌曲,予以辩证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的正面教育功能。对于那些内容粗俗、带有消极和颓废性质的歌曲,要予以坚决地抵制。可以从旋律、音响、色彩、和声等多方面来衡量所要挑选的作品的音乐性。同时更应展现流行音乐风格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结语
在流行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融入,采取素质教学的方式。充分认识到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作品的筛选工作,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对流行音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更好的发挥流行音乐教学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元成.浅谈流行音乐演唱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6,(01).
[2]王琴琴.文化素质课《英文歌曲欣赏》与英语教学[J].大学时代(B版),2006,(06).
[3]解晓静.试析新时期大众音乐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J].中国音乐学,2007,(01).
[4]李智萍.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06).
[关键词] 护生; 生活护理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05-01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值日益增高。目前临床护理中所存在的护理从属于医疗、被动执行医嘱、机械完成治疗性护理、淡漠基础护理等观念,已违背了现代医学护理学整体护理的理念,严重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卫生部门在认真审视和思考医疗护理工作真正内涵的基础上,2010年初适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明确医院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扎实做好对病人的基础护理,改善服务,努力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1]。基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的根基和源泉,直接反映护理专业价值,重新关注和重视基础护理成为护理行业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现代护理理念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是护理工作最基本要求,最能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精神。根据美国心理学家Maslow的需要层次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感、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首先需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而基础护理正是从病人的最低层需要出发,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命质量、疾病救治和康复以及病人和家属对医院满意度。
目前各大医院基础护理是较薄弱环节,尤其基础生活护理的质量严重滑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于管理层、社会、医院、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根据知-信-行模式分析,一种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关键是在知、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念和态度,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对生活护理的偏见和淡漠是导致今天局面的最主要根源。而改变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要靠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对于生活护理直接执行者护士来说,生活护理意识至关重要,而这种意识的培育最好是在刚接触护理专业时,即在护理教育的早期阶段,学校在传授护理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生活护理意识和护理专业素质的养成。这是基础生活护理在临床得以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何在学校期间加强和有效培养护生基础生活护理意识值得广大护理教育者深思。作为一名护理教师,我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教师应从我做起,自身必须改变和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学中如果只重视专科护理理论和治疗性护理操作,而轻视生活护理,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对生活护理的认知和态度。目前基础护理课程中,生活护理相关内容讲述很少,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缺乏对其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因此适时增加此部分的课时,将其内容纳入学生操作考核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洗头、剪指甲、梳头洗脸等生活护理练习,不仅可提高动手能力,还可加深了同学之间彼此关心、友爱的情感。某位同学的服务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赞扬,无形中可体会到护理价值感。而对于教内、外、妇、儿等临床护理课程的老师,在讲授专科疾病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穿插生活护理,强调生活护理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在临床集中见习时,也应将生活护理纳入见习内容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临床带教老师如何为病人进行生活护理。
其次,如今90后的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过分溺爱中长大,比较自私、怕吃苦,缺少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她们可能会从心理上排斥生活护理,认为这与心目中白衣天使形象相差甚远,甚至厌学。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听有关优质护理的真人讲座;鼓励学生针对生活护理的主题进行讲演、编排微型舞台剧;到当地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参观;和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声;并组织学生到老年院做义工,为老年人进行生活护理,充分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系列活动中,并给以一定的奖励,只有当学生真正了解了生活护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才会从心理接受生活护理。
最后,学生生活护理的态度和技术应与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后就业相联系。目前护士就业形式仍比较严峻,各大医院挑选护士时,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治疗性操作技术,更加应注重护生的护理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尤其是基础生活护理的意识。从今后护理事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前景考虑,学校和学生都应重视生活护理意识的培养。